㈠ 北洋水師的外購德制鐵甲兵船「定遠」、「鎮遠」抵華曾一度意味著什麼呢
當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加入北洋水師時,李鴻章認為最起碼在東亞地區,沒有哪支艦隊敢和自己的北洋水師作戰了。他已經成功為大清在海上建立了一道牢固的防線。因為,定遠和鎮遠的加入,讓北洋水師成為西太平洋地區最強大的海軍部隊。
有了這兩艘戰艦,李鴻章信心倍增,他開始讓軍艦到周邊各國訪問炫耀武力。1886年7月,定遠和鎮遠連同其他4艘軍艦組成強大的特混編隊前往朝鮮訪問。當時朝鮮局勢比較混亂,英國、日本和俄國正在這里與清朝角逐。大清艦隊的到來成功威懾了當地的敵對勢力,為袁世凱的工作提供了幫助。
隨後,艦隊又前往海參崴和東京、長崎等地訪問,曾經一度引起了日本朝野的轟動。
所以你看,李鴻章雖然賣國,但是如果實力夠,他也喜歡使用武力威脅威脅別人。
定遠艦和鎮遠艦最初服役這幾年,應該是清廷近代以來最感揚眉吐氣的幾年。可惜,此後北洋艦隊的建設陷入停頓,所裝備的艦船逐漸落伍,等到甲午戰爭的時候,被裝備更先進軍艦的日軍擊敗。
從那時候起,清朝再也沒有實力在海外和列強角逐!。
㈡ 清朝海軍的定遠艦與鎮遠艦是購自哪個國家
定遠號及鎮遠號,為大清國北洋艦隊的主力艦。同屬定遠級戰斗艦,由清朝委託德國坦特伯雷度(該地二戰後劃歸波蘭,現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的7000噸級的一等鐵甲艦。定遠艦是清政府花費近170萬兩白銀向德國訂造的一艘戰艦。
㈢ 北洋海軍定遠艦和鎮遠艦性能如何德國本不是海上強國,為什麼從德國購買
定遠艦和鎮遠艦是19世紀末期我國從德國進口的兩艘鐵甲艦,定遠艦和鎮遠艦都屬於定遠級鐵甲艦,兩艘戰艦的排水量和裝備情況基本相同。定遠艦和鎮遠艦的滿載排水量高達7670噸,主炮是4門305mm口徑的克虜伯大炮,副炮是2門150mm克虜伯大炮。除了六門大口徑艦炮外,定遠艦和鎮遠艦還配備了其他口徑的各類艦炮數門,魚雷發射器三具,魚雷艇兩艘,攻擊能力屬於同時期戰艦中的佼佼者。
在購買鐵甲艦之前,李鴻章從英國人手裡購買了幾十艘蚊子船,結果這種戰艦根本不能海戰,只能當做海上移動炮台使用。當時的英國依仗著世界第一強國的霸權,對待清朝使者的態度非常傲慢,李鴻章對英國的印象很差。而德國在洋務運動期間一直和清朝有軍事合作,德國人不僅給出的價格優惠,而且服務態度一直很好。德國提出的定遠級鐵甲艦的計劃,也很符合清政府的需求,價格也比較的合理,李鴻章自然而然的選擇了從德國購買戰艦。
㈣ 清朝原本准備同時辦三支海軍,為何最後只重點辦了北洋海軍
自鴉片戰爭以後,閉關鎖國的晚清政府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國門,便展開了第一次與第二次海防大籌議,目的就是為了發展中國的近代化海軍來拱衛海疆的安危來鞏固晚清自己的統治,但是在這場建設近代化海軍的路上,並非一帆風順,倒是出了像亨利·華爾購艦以及阿斯本艦隊這樣向國外購買現成的軍艦並慘遭失敗,交了不少學費的經歷。
在這之後,晚清政府吸取了以往的教訓,又開始投入到建設海軍的道路上。其中,晚清政府原本准備的是同時創辦四支海軍,也就是我們熟悉的北洋、南洋、福建、廣東四支水師,但為何在大力發展近代化海軍的道路上卻出現了發展不協調甚至是偏向發展北洋一支海軍的決定,以我個人的看法應該以下三個主要原因。
再加之北洋水師近代化的海軍發展起步較早,在第一次海防大籌議之後便是北洋水師發展的黃金時期,在朝廷決定下,北洋海軍開始發展。1875年,李鴻章在通過赫德的幫助下在英國訂購了四艘小蚊子船級別的炮艇,分別命名為「龍驤、虎威、飛霆、策電」,這些蚊子船分別於1876年和1877年交付北洋水師。
在發現這些蚊子船並不能像洋人所說的那樣對抗鐵甲艦之後,李鴻章又訂購了比之前更大一級的440噸的炮艇,也就是後來的「鎮」字級炮艇。雖然這些船是為南洋水師代購的,但也被李鴻章以各種理由留在北洋水師服役,而早期訂購的那些更小級別的蚊子船則交付給了南洋水師。
由於李鴻章一手經辦的北洋水師在地理位置以及初具近代化海軍規模的基礎上才迫使清政府將建設海軍的重點放在了北洋水師身上,在這其後,李鴻章開始一步步發展壯大北洋水師,先後從英國德國購入超勇、揚威、定遠、鎮遠、濟遠等艦,而北洋水師的實力也在大力發展後,躍居亞洲第一。
但是好景不長,腐朽愚昧的晚清政府對於近代化海軍也是一竅不通,認為有了如此之多的艦艇就夠了,更何況還有兩艘7000多噸的定遠級鐵甲艦,便停止了對北洋水師的發展。
1891年清政府更是根據了戶部的意見,下令停購外洋軍火艦船兩年,殊不知,此時的日本海軍正在全力加速發展並在逐步反超曾經號稱「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
㈤ 甲午期間 中國的定遠級鐵甲艦為什麼要向德國定購
其實英國更願意讓中國和日本打起來之後日本獲勝,主要是中國的北洋海師還是有點威脅,如果英國想要在入侵中國一次(事實證明他做到了),就要先削弱中國的海上力量,讓日本崽子先抗下第一輪炮火,何樂而不為?至於德國則正在發展,更需要經濟
㈥ 清朝海軍的定遠艦與鎮遠艦是購自哪個國家啊,當時為什麼會向那個國家購買啊
德國,務運動開始。1877年2月,李鴻章從中國海關稅務司英國人赫德(Sir·P·Hart)處得知土耳其在英國訂購建造的2艘鐵甲艦有意轉售,當即委託率領第一屆海軍留學生出國的李鳳苞、日意格(P·M·Giquel)等人前往英國船廠考察實船。同年4月14日,中國駐英公使郭嵩燾應邀參加了日本在英訂購的鐵甲艦「扶桑」號的下水儀式,日本訂造的這艘軍艦,排水量3777噸,裝備4門240毫米克虜伯火炮,航速13節,屬於小型的二等鐵甲艦(依據當時的軍艦分類標准,五六千噸及以上的鐵甲艦稱一等;三四千噸及以下的稱為二等),而且設計上也有很多不足之處,例如主炮採用的是落後的船腰炮房布局等。但在當時的亞洲,這艘軍艦無疑是強大、沒有敵手的,這對尚在襁褓中的中國海軍是個巨大的威脅,以開明著稱、六十餘歲還在學習英文的中國第一任駐外公使郭嵩燾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勉贊數語」後,日本已經擁有鐵甲艦的消息傳回了國內。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的余痛還沒有被遺忘,日本現在竟然有了 「比睿」、「金剛」、「扶桑」三艘鐵甲艦,其目的何在,清政府自然心知肚明。李鴻章在隨後給清廷的報告中激動地稱「彼既以所有以相陵侮,我亦當覓所無以求自強」,由此,中國和日本開始了海軍建設競賽,購買鐵甲艦,因為日本的刺激,而開始真正提到議事日程上了。赫德推薦給李鴻章的2艘土耳其鐵甲艦為同級,原名PEKI-SHEREEF、BOORDHI-ZAFFER,後分別更名為Belleisle、Orion,中國音譯為「柏爾來」、「奧利恩」。和當時日本擁有的「比睿」、「扶桑」一樣同屬二等鐵甲艦,由英國設計,1874年開工建造。該級艦排水量4870噸,艦長74.68米,寬15.85米,吃水6.4米,動力系統為2座蒸汽機,4座鍋爐,雙軸推進,「柏爾來」試航時測得功率4040匹馬力,航速12.99節。主炮為4門12英寸前裝線膛炮,採用較為老式的船腰炮房-八角檯布置法,即在軍艦中部用裝甲圍出一個四邊形的「炮房」,將長方形炮房的四角各「切」去一塊,在四角的斜面上開設炮窗布置4門主炮。因為原本長方形只有4個角的炮房被切成了8個角,所以又得名八角台鐵甲艦。船腰炮房設計最大的弊病在於火炮的射界過小,無法轉向前後方向進行射擊,已不符合當時海軍要求船頭對敵作戰的戰術要求,兩艦是英國建造的最後一型船腰炮房軍艦。除了在八角台炮房裡的4門12英寸前膛主炮外,該級艦的武裝還包括4門20磅炮、2座式樣陳舊的14英寸魚雷發射裝置,以及軍艦艦首水下尖銳如刀的撞角。綜合各項指標來看,該級艦只能說是性能一般,乏善可陳,在當時世界的同類鐵甲艦中並不突出,唯有的一處亮點是除了水線帶裝甲和炮房裝甲外,炮房的頂部也敷設了裝甲,這是近現代意義軍艦上首次出現的裝甲甲板。「柏爾來」、「奧利恩」分別於1876年2月12日、1879年1月23日下水,最後在1878年7月19日與1882年7月3日完工。原本二艦為土耳其訂購,本應由土耳其接收,但當時正值俄土戰爭,處於中立地位且和俄國關系緊張的英國被迫不能交貨,奈何只好自己花錢買下。這2艘性能平平的軍艦對於當時戰艦如雲的海上霸主英國來講,實在是可有可無之物,為撈回這筆冤枉錢,英國政府立刻就瞄上了正在籌建近代化海軍,並在英國船廠一再購買軍艦的中國,通過赫德利用其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的特殊身份極力進行推銷,2艘軍艦總共報價160萬兩銀。 「中國擬造之船,議仿『英弗萊息白』及『薩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長,去二者之弊」 李鳳苞,江蘇崇明人(今屬上海),是中國早期著名的新式科技人才,學識豐富,深受李鴻章賞識,曾擔任福建船政局總考工,對近代軍事技術頗有認識;日意格,法國人,造艦專家,曾一手協助中國創辦福建船政局,為中國近代海軍建設做出過突出貢獻。二人受命抵達英國實地考察後,立刻看出並向李鴻章匯報了這級軍艦的弊病,認為樣式陳舊,不建議購買,於是有關轉購這2艘鐵甲艦的提議隨即被擱置。1879年沈葆楨去世後不久,中、俄因邊境問題發生爭執,兩國關系驟然緊張,俄國威脅將派出艦隊到中國沿海,上述2艘已經接近完工的英國鐵甲艦對急需購買現成軍艦以加強海軍實力的中國有了特殊的意義。清政府下令李鴻章立即購買這兩艘鐵甲艦,而英國則看準時機大敲竹杠,「忽允忽翻」,竟將2艘老式鐵甲艦的售價一路哄抬至200萬兩銀,只是最後英國政府擔心這2艘軍艦如果賣給中國,有可能在不可預測的將來落入俄國人手中,而徹底拒絕出售,中國萬幸逃過了英國磨得飛快的一刀,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購買鐵甲艦的嘗試也隨之流產。這2艘原本大有可能成為「定遠」、「鎮遠」的二等鐵甲艦後來長時間在英國海軍服役,充當無足輕重的角色,平淡地走完了一生。令人意外的是,轉購土耳其鐵甲艦的失敗並沒有使中國購買鐵甲艦的計劃停滯,受日益緊張的中俄關系影響,並在李鴻章等洋務派實力人物的努力下,清政府中樞對鐵甲艦的興趣大增,在海軍建設方面表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堅定決心。1880年5月13日,已升任駐德公使的李鳳苞向國內報告了英國拒絕出售兩艘鐵甲艦的消息後,清廷中樞在短時間內便做出反應,發五百里密諭通知李鴻章「當此籌辦海防之際,不能因前議無成,遽爾中止,著照李鴻章所議,查照新式,在英廠定造鐵甲二隻」,特別命令在德國具體承辦尋購事項的李鳳苞「速行定議,早日造成,不可耽延時日」,並著重強調「尤當悉心酌度,認真經理,以期適用,毋為洋人所紿,虛靡巨款。」受知識局限,傳統科舉出身的李鴻章雖然在近代海軍建設這個領域里經歷有年,但對於新式鐵甲艦究竟應該是個什麼樣子並不清楚,在購買要求上只是含糊提出必須價廉物美,吃水不能超過20英尺(6米)以適應當時中國的港口條件等幾條簡單的標准,尋購新式鐵甲艦的具體任務落在李鳳苞和徐建寅的肩上。李鳳苞在國內時即對近代軍事技術有所涉獵,出國之後特別是受李鴻章之命尋購鐵甲艦後,更是利用便利的條件,大量自學了近代造艦和海軍知識,期間曾擔任中國第一批海軍留學生監督,與日後的中國海軍主要將領林泰曾、劉步蟾等均有交流。為輔助李鳳苞訪購鐵甲艦,洋務運動時代中國著名的科學家徐建寅在創建山東機器局大功初成後,即經李鴻章推薦,被任命為駐德使館二等參贊,前往德國協助李鳳苞購買鐵甲艦。1879年10月25日,徐建寅乘坐法國「揚子」號商輪由上海出發,踏上前往德國的旅途。此後將近5年的時間里,徐建寅的足跡遍及英、法、德等國,期間寫下的日記成為我們今天考察「定遠」級軍艦訂購、建造過程情況的珍貴資料。19世紀後期的歐洲,傳統的海軍大國主要有英、法等國,另外新興的德國挾普法戰爭勝利之勢,也在努力發展武備,著意建設海軍。根據李鴻章的指示,李、徐二人以走訪形式主要調查了英、德兩國的新式鐵甲艦和船廠。作為新崛起的海軍國家,德國的造艦技術在當時世界並不突出,此前各國外購軍艦大都尋找傳統海軍強國英、法等國,沒人會對海軍尚弱的德國投以青眼。這次突如其來的中國訂單無異於天賜的宣傳良機,德國政府因此高度重視,接下訂單造出軍艦,不僅意味著德國軍艦出口史上零的突破,而且無疑這全新的鐵甲艦將會成為當時亞洲霸主中國海軍的主力,其帶來的廣告價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德國人盡量給兩位中國特使留下深刻的印象。德國伏爾鏗造船廠、西門子公司、克虜伯公司、刷次考甫魚雷廠、毛瑟槍廠等軍工企業異常熱情地邀請、接待了來自中國的訪問者,在徐建寅的日記中有大量篇幅用於記載對這些廠訪問的過程,大到工廠規模,小到工藝流程,乃至工人的薪水多寡,日常飲食內容都有詳細記錄。考察德國海軍基地基爾軍港時,裝飾極其豪華考究的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的御用座艦「荷恩初良」號破天荒地懸起外國國旗——黃底青龍旗,提供給中國使者乘坐使用。在軍港里,徐建寅第一次見到了將來要成為中國鐵甲艦母型的德國最新式鐵甲艦「薩克森」,陪同參觀的基爾軍港司令更是不厭其煩地向中國使者講解鐵甲艦的設計規則和作戰要領,並反復強調當時海軍戰術的一條准則「總之迎敵時只有炮口向前,必不至恰受敵擊也」。當然這位德國將軍肯定不會忘了自己國家的生意,在向徐建寅一一介紹自己的妻子兒女同時,對於德國的新式鐵甲艦「薩克森」大加溢美。與熱情洋溢的德國不同,英國人讓中國的兩位使者頗感失望。徐建寅等提出參觀建造中的中國巡洋艦「揚威」、「超勇」的要求,竟然被英方蠻橫地拒絕,為「揚威」、「超勇」兩艘軍艦折騰地精疲力竭的英國人武斷地認為,這些中國人是來挑刺的。之前因阿思本艦隊、蚊子船、土耳其鐵甲艦,以及赫德爭奪中國海軍控制權等問題本就使得中國人,特別是堅持「權操自我」原則的李鴻章對英國充滿戒心,迎面的這盤閉門羹更加大了他對英國的抵觸情緒。未向英國人表示任何購買新鐵甲艦的意向,中國特使便匆匆返回了德國。中國與德國簽訂了建造第一艘鐵甲艦的合同之後近一個月,英國方才知悉消息,一向不可一世的英國人不得不對中國的外交及工程技術人員刮目相看,然而悔之已晚了。「年輕的中國外交官已在國際交往的實踐和學習西方近代科技知識的過程中,逐漸成熟起來,利用學得的專業知識和出使歐洲的有利地位,成功繞開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束縛和限制,獨立地按照本國要求,在國際市場上選購先進軍事裝備,這反映了中國人對於西方軍事技術的了解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姜鳴 「定遠」和「鎮遠」鐵甲艦述略,《船史研究》)1880年12月2日上午7點,李鳳苞依據德國海軍部的標准,與伏爾鏗造船廠草簽了定造第一艘鐵甲艦的合同,造價620萬馬克。8天後,借一艘新船下水儀式,伏爾鏗造船廠邀請德國海軍司令以及中國特使徐建寅等參加宴會,席間,徐建寅即興致祝酒辭,謂「……今我中國擬在伏爾鏗船廠訂造一船,足證我國與德國交誼之厚。尤願伏爾鏗廠用心製造,成此利器,俾將來中國武備之聲名洋溢四海,而思以此船為始基……」,躊躇之志溢於言表,今日讀來仍令人激動不已。次年1月8日,第一號鐵甲艦定造合同正式簽約,4個月後,1881年5月23日,中國向德國定造第二號鐵甲艦。8月22日,第一號鐵甲艦被李鴻章命名為「定遠」,英文名稱Ting Yuen;10月9日,同型的第二號鐵甲艦被李鴻章命名為「鎮遠」,英文名稱Chen Yuen,中國海軍的新時代悄然來臨了。關於這級新式鐵甲艦的技術概況,徐建寅在當時的日記中稱:「現在中國擬造之船,議仿『英弗萊息白』及『薩克森』之制,集二者之長,去二者之弊……似可列於當今遍地球第一等鐵甲船……」。從後來的實際情況看,「定遠」級軍艦很大程度上採用了德國「薩克森」軍艦的設計,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英國「英弗萊息白」軍艦的一些優秀設計以及中國工程技術人員自己的創新思想,其噸位屬於大型的一等鐵甲艦,其先進程度無愧於當時亞洲第一巨艦的盛贊。由英國著名艦船設計師巴納貝(Barnaby)設計的「英弗萊息白」(Inflexble)號軍艦,在戰列艦發展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重要地位,是當時英國「式最新、甲最厚、炮最大」的鐵甲艦。李鳳苞、徐建寅在英國船廠吃了閉門羹後,曾到朴茨茅斯參觀過這艘當時尚未完工的軍艦。
㈦ 清朝末年購買德國的四艘巡洋艦多少錢
「定遠」、「鎮遠」屬同級艦,鐵甲艦(steel battleships) 每艘造價620萬馬克,由德國坦特伯雷度(該地二戰後劃歸波蘭,現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爾鏗(Vulcan)造船廠建造的7000噸級的一等鐵甲艦。分別為定遠號及鎮遠號,為大清國北洋艦隊的主力艦。1881年開工,同年12月28日「定遠」艦下水,次年11月28日同級「鎮遠」艦下水;「定遠」、「鎮遠」兩艦於1884年竣工,定遠艦花費約140萬兩白銀,鎮遠艦花費約142萬兩白銀。1885年二艦駛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師。二艦當時堪稱「亞洲第一巨艦」。1885年二艦駛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師。
經遠、來遠裝甲巡洋艦(steel armoured cruisers) 德國伏爾鏗(Vulkan)造船廠建造,造價共計1739761兩銀,二艦為同級姊妹艦,"經遠"於1887年1月3日下水,"來遠"於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2艦與"致遠"、"靖遠"、"左一"一起回國,加入北洋水師。
㈧ 清末中國是帝國主義侵略的對象,為什麼外國還會賣軍艦槍炮給我們
帝國主義侵略不光體現在掠奪上,還體現在獲得市場上,以便獲得貿易利益,將軍艦槍炮賣給我們可以獲得黃金白銀,如果打開市場使用的好還可以佔領壟斷市場,進一步甚至可以控制軍隊和政權,不要以為賣給我們的都是破爛貨,像北洋海軍成軍時的定遠、鎮遠艦都是當時最先進的新品,這也是當時德國為了挑戰英國,以便打開中國市場而出售給中國的,像後來賣給日本的吉野號巡洋艦,也是當時相當先進的,最初的買家也是中國,當時帝國主義之所以敢於賣武器給我們,就是因為我們當時即便買了武器也不會使列強在中國的利益受損,相反還可以使他們獲得利益,同時將武器賣給相互敵對的國家。
㈨ 北洋水師耗費巨資從德國進口的兩艘鐵甲艦,其水平如何
在洋務運動時期,李鴻章為了能夠組織一支強大的海軍力量,開始向英國和德國大量訂購軍艦。作為當時的世界霸主,英國的服務態度遠不如德國人更加熱情,而且英國把不實用的蚊子船賣給李鴻章,白白坑了清朝一大筆銀子,更是引起了李鴻章的反感。在選擇主力鐵甲艦的時候,英國給出的價格和條件都不如德國,因此李鴻章將北洋水師鐵甲艦的訂單給了德國。
威海衛之戰時期,定遠級鐵甲艦被日軍魚雷艇偷襲擱淺,管帶劉步蟾將艦艇炸毀後自殺,鎮遠艦在威海衛之戰被日軍俘虜,一直服役到1911年退役。從甲午戰爭時期世界海軍艦艇的情況來看,定遠艦和鎮遠艦屬於當時比較優秀的鐵甲艦,這兩艘戰艦的防禦能力和攻擊能力都十分出色,不輸於同時期歐洲國家的鐵甲艦。不過由於德國缺乏海戰經驗,這兩艘戰艦在實戰中的表現一般,不如英國生產的戰艦更實用。
㈩ 大清時期定製的定遠艦,在當時是什麼水平呢
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的一艘7000噸級的一等鐵甲艦,該艦於1881年開工,到1884年建造完成,1885年與鎮遠號一同編入了北洋水師,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兩艘戰艦。定遠作為鐵甲艦,是一個國家海軍武力的象徵,但是其實定遠艦沒有吉野艦貴,日本的吉野艦很貴很貴,抵得上兩艘定遠。不過當時說大清與日本競爭吉野艦,1885年交付並裝備北洋水師。
而19世紀後期海軍技術進步很快,每6-8年技術就差不多要相差一代。因此「定遠」級鐵甲艦在不同時期內,其在世界上的水平也並不相同。奪取大清海軍指揮權。而且,英國對於清廷出訪的考察團很不禮貌,不允許其參觀之前已經訂購的巡洋艦建造情況。所以,清廷沒有把訂單給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