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德國是現代汽車的發祥地主要有哪些公司
大眾集團(Volkswagen Group)成立於1937年
巴伐利亞發動機製造廠股份有限公司(德語: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G,英文:Bavarian Motor Works),通稱BMW,中文翻譯為寶馬,成立於1916年3月7日
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成立於1926年6月28日
保時捷(德語:Porsche)成立於1931年
歐寶(Opel)德國汽車製造公司,總部位於呂塞爾海姆。成立於1862年1月21日,於1899年開始生產汽車
戴姆勒(Daimler AG)是一家總部位於德國斯圖加特的汽車公司。根據銷量,戴姆勒是世界第十三大汽車製造商和第二大卡車製造商。成立於1886年
㈡ 什麼叫德意志誰來解釋一下
德意志是德國,是個國家,我們常說的是德意志精神
我認為,
既不會屈服權勢,也不會無視使命。
是一種 永不退縮,不卑不亢,勇往直前的 精神。
二戰的德國人就是用這種精神魄力征服了近整個歐洲;
二戰後的德國人還是用這種精神飛速地恢復和發展。
㈢ 一戰前德國的全稱是什麼
一戰前德國的全稱是德意志帝國 ,亦稱德意志第二帝國。18世紀初,普魯士即已崛起,與奧地利爭雄於德意志。至19世紀,隨著神聖羅馬帝國的解體,建立一個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反而顯得更加緊迫。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德意志邦聯成立。
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此後普魯士越發成為德意志統一的主導力量,尤其是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內政、軍事和外交斗爭。
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收回北方被丹麥佔領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普魯士又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聯。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德國南部多個邦脫離法國統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統一並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3)現代的德國叫什麼擴展閱讀:
德國與中國關系。
1972年10月11日,聯邦德國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949年10月27日,民主德國與中國建交)。與其它各歐盟夥伴國一樣,德國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中國是德國在亞洲最重要的經濟夥伴,德國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不論從經濟,還是從政治角度,中國均視德國為「通往歐洲的大門」。活躍的貿易投資往來、深入的環境、文化和科學政策方面的合作以及頻繁的高層互訪是兩國關系的顯著特徵。
2013年5月,李克強總理在上任後的首次對外訪問中到訪德國,並值訪德之際與默克爾總理一起為「中德語言年」拉開帷幕。2014年3月,習近平主席將對德國進行國事訪問。
㈣ 德國被稱為什麼 為什麼有這種稱謂
考古發現證明, 德國和亞洲, 歐洲許多國家一樣, 有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
據推測,日耳曼部落的進化發生在青銅時代或者最晚是鐵器時代。公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以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接觸。除了史料記載的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以及考古發現外,科學家對早期日耳曼人歷史知之甚少。
在奧古斯都的統治時代,羅馬帝國軍隊開始入侵德意志地區,日耳曼部落在抵抗過程中逐步掌握了與羅馬軍隊相類似的戰斗戰術。公元9年,舍羅斯克人首領阿米紐斯(Arminius)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瓦盧斯所領導的羅馬軍團,位於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區才得以獨立於羅馬帝國之外。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萊茵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據了如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3世紀,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薩克森人和弗里斯蘭人等。
民族大遷徙和法蘭克王國(300年-843年)
376年,匈奴人對日耳曼的一支西哥特人發動襲擊。西哥特人在得到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後,以「同盟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帝國控制的土地,是為民族大遷徙的開始。此後日耳曼多個部落陸續跟進,並在今天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的短命國家。由於不堪忍受壓迫,476年,日耳曼人與部分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了羅馬帝國。
5世紀末,克洛維一世建立法蘭克王國,日耳曼人進入法蘭克時代。法蘭克王國延續了數個世紀,經歷了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的統治時期,法蘭克王國幾乎占據了整個西歐地區。由於領地內各地區間缺乏文化和經濟的聯系,封建割據勢力強大,王國在查理曼大帝死後陷入一片混戰。
神聖羅馬帝國(843年-1806年)可以視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成西、中、東三個部分,其中萊茵河以西的西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萊茵河以東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也是其後神聖羅馬帝國和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端的起源。
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開創德意志國家,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開始[9]。王國由洛林、薩克森、弗蘭肯、士瓦本、圖林根和巴伐利亞多個公國組成。962年,王國國王奧托一世由羅馬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在弗蘭肯王朝統治期間(1024年-1125年),義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聖羅馬帝國,但主教敘任權之爭使皇帝的權力被削弱。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統治期間(1138年-1254年),帝國勢力進一步擴張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北部地區的城鎮因漢薩同盟而繁榮發展。
1356年金璽詔書頒布,規定帝國皇帝由七位選帝侯選舉產生,選帝侯則來自帝國內最具勢力的公國統治者和地方大主教。這一規定成為帝國的基本國體,直至其滅亡。從15世紀初起,帝國皇帝幾乎被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占據。
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了質問羅馬天主教的《九十五條論綱》,由此引發了宗教改革。宗教戰爭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戰爭使德意志領地遭受破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結束了德意志地區的宗教戰爭,但也使帝國實際上分成了眾多的獨立公國。從1740年開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戰爭占據了18世紀的德意志歷史。1806年,在拿破崙戰爭中,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被迫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徹底瓦解。
萊茵邦聯(1806年-1813年)
1806年7月12日,通過簽署萊茵聯邦條約(德語:Rheinbundakte),16個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斯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而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聯邦。聯邦在法蘭克福設兩院制議會,推選拿破崙為保護人,並由拿破崙支配聯邦的外交和軍事;協議同時規定,在發生戰爭時,聯邦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在接著的數年,有再多23個邦國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夠統治帝國剩下的領土奧地利。德意志地區內只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荷爾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有加入邦聯,而且不計算並入法國的萊茵河西岸和艾爾福特。
根據條約,聯邦平常由一個憲法權力的組織管理,但聯邦各邦國都擁有獨立的主權。
聯邦亦是一個軍事同盟:各邦國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助戰。作為回報,這些邦國的統治者將被給予較高地位:巴登、黑森、克萊韋和伯爾升為大公國,而符騰堡和巴伐利亞則升為王國。其他邦國亦可以與其他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合並而得到擴展。
1806年普魯士敗於法國後,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國都加入邦聯。1808年邦聯達到最大的版圖,包括三個王國、13個公國、17個侯國、及漢堡、呂貝克和不萊梅三個漢薩同盟城市。
1810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區被迅速合並到法蘭西第一帝國,以便監控對英國的禁運,令封鎖英國的大陸封鎖能夠順利推行。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崙在萊比錫戰役中被打敗,撤退到萊茵河西岸,失去保護的聯盟內各邦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聯盟正式解體。
復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
隨著拿破崙·波拿巴戰爭失敗,1814年召開了維也納會議,一個由39個主權國家組成的鬆散聯盟---德意志邦聯成立。由於不滿意復辟,德意志人民興起了追求統一和自由的自由主義運動,但隨後被邦聯議會主席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策劃的措施所鎮壓。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極大促進了德意志國家的經濟統一。由於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在德意志人民特別是年輕知識份子中迅速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用來代表此次運動的黑色、紅色和金色後來也成為了德國國旗的顏色。
受1848年歐洲革命和法國建立共和國的影響,德意志知識份子和平民也發動了革命。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緩和群眾的反抗情緒,同意制定憲法和成立議會,使運動暫時得以平息。1862年,威廉一世與議會斗爭日益激烈並引發了軍事變革,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成功贏得了1864年普丹戰爭和1866年普奧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聯之外。
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可以視作德意志第二帝國
隨著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利,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統治新的帝國,首都柏林。帝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國家,稱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國開始在歐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在統一德意志後的最初時期內,帝國皇帝威廉一世採取的外交政策是通過建立同盟以鞏固德意志強國地位、孤立法國和避免戰爭。但是在威廉二世統治期間,帝國又採取了新帝國主義政策,導致與鄰國關系緊張。原先有帝國參加的聯盟不復存在,而新的聯盟又將帝國排斥在外。與此同時,法國卻通過《英法協約》與英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並鞏固了與俄羅斯帝國的聯系。除了與奧匈帝國保持接觸,德意志帝國日益孤立。
德意志的帝國主義走出國內,與其它歐洲列強一道瓜分非洲。柏林會議後,德意志帝國獲得了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多哥和喀麥隆在內的非洲多塊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並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作為被協約國戰勝的同盟國的成員,德意志帝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1918年11月,德國革命爆發,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6月,德意志帝國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此次談判與以往的戰後和談不同,作為戰敗國的德意志帝國被排除以外。由於條約被認為過於苛刻且令德國蒙羞,促進了納粹主義的興起。
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
1918年11月德國革命成功後,魏瑪共和國成立。1919年8月11日,《威瑪憲法》經德國總統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簽字生效。1918年,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創立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德國工人黨成立,後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第一次是1920年代初因《凡爾賽和約》所訂下的巨額賠款造成的。雖然20年代中期經濟迅速復甦,但是經濟大蕭條再次令共和國遭受打擊,一蹶不振。同時,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人們逐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還要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傳說,即宣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原因,並把革命黨人、社民黨、共產黨人甚至猶太人定義為「十一月罪犯」,藉此打擊共和制度。而左派的共產黨也反對共和國的資本主義統治,希望以議會共產主義取而代之。
革命過後,德國選民漸漸傾向支持反對民主的政黨,無論是右翼的德國國家人民黨、納粹黨或是左派的共產黨。大蕭條以後,政局兩極化明顯。193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得到37.2%和33.0%的議席,而共產黨則在第二次選舉中得到17%的議席。因此,共和國後期的議會中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社民黨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也愈來愈少。
1930年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黨如納粹黨使用准軍事化部隊威嚇選民,並藉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取民意。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黨,經常借用魏瑪憲法第48條允許聯邦大總統以緊急法令統治國家,令民主制度漸漸崩潰。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失敗後,別無選擇的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右翼部屬建議下,於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新一任德國總理。
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年-1945年)又被稱為納粹德國、希特勒德國、法西斯德國等
1933年2月27日,國會縱火案發生,隨後頒發的緊急法令將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取消。1933年的《授權法案》賦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權。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投票反對,而德國共產黨由於其國會議員被殺或被捕,已無法表達反對意見。在一系列行動和法案之後,德國成為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萊茵蘭非武裝區,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被證明是不恰當的。1938年後,希特勒在膨脹主義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為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於1939年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兩天後法國和英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很快就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1941年,德國開始了大屠殺,有組織地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約25萬德國籍傷殘人士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與蘇聯的條約,打開東方戰線並入侵蘇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德國對美國宣戰。雖然一開始德軍快速深入蘇聯境內,但隨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整個戰爭的局面。1945年5月8日,在紅軍佔領柏林後,德國投降。
分裂(1945年-1990年,民主德國——東德,聯邦德國——西德)和重新統一(聯邦德國至今)
戰爭使近千萬德國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國土喪失,約1500萬名德國人被驅逐,多個大城市被炸毀。戰後德國領土和柏林全市被盟軍劃分為四個軍事佔領區。1949年5月23日美國、英國及法國佔領區(包含西柏林)合並,成立以波恩為首都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或「聯邦德國」);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於波恩的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包含東柏林)則單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或「民主德國」),設立首都即為東柏林。
西德遵循自由主義,是個議會民主制共和國,施行「社會市場經濟」,與美國、英國和法國聯盟。西德從1950年代初開始經歷了長期的經濟成長,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8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創始國之一。東德於1955年與蘇聯結盟,施行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並迅速成為華沙公約組織中最富有、最現代化的國家,但其國民依然嚮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和經濟繁榮。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而於1961年建造的柏林牆被認為是冷戰的標志。1970年代,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的東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德之間的緊張關系。
由於日益增多的東德人取道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東歐劇變的發生,東德於1989年11月9日下令開放柏林牆。這一舉動加速了東德的變革,最終促成了1990年10月3日的兩德統一。根據兩德協議,合並後的東、西柏林再次成為新國家的首都。
㈤ 德二德三是什麼
德二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德三指德意志第三帝國。
德意志第二帝國正處於德國從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轉化的轉型時期,因此其國內的制度復雜,並且封建的大地主階級與新興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德意志第二帝國也稱德意志帝國,現代社會經常提及的德意志帝國通常指的就是德二,也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德意志第三帝國就是臭名昭著的納粹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之後,希特勒通過到處演說拉攏民心,最終成為了掌權者。但希特勒並不像其在演說中的那般單純和為民著想,在掌權之後,希特勒便開始了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並且挑起國際矛盾,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㈥ 法蘭克福是哪個國家
法蘭克福屬於德國。
法蘭克福,正式全名為美因河畔法蘭克福,以便與位於德國東部的奧得河畔法蘭克福相區別。是德國第五大城市及黑森州最大城市,德國乃至歐洲重要工商業、金融和交通中心。
法蘭克福位於美因河右岸,臨近美因河與萊茵河的交匯點,坐落在陶努斯山南面的大平原上。市中心和內城在美因河北岸,美因河上眾多的橋梁把內城與近郊薩克森豪森地區連接在一起。
法蘭克福擁有德國最大的航空樞紐、鐵路樞紐。法蘭克福國際機場(FRA)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國際機場和航空運輸樞紐之一,也是僅次於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和巴黎夏爾·戴高樂國際機場的歐洲第三大機場。
法蘭克福旅遊景點介紹:
1、法蘭克福大教堂(Frankfurt Cathedral)位於位於羅馬廣場以東,是一棟哥德式建築。它是13至15世紀的哥特式建物,又稱為皇帝大教堂(Kaiserdom)及加冕教堂,德國皇帝曾在此加冕。從14世紀迄今,已有600年的歷史,雖幾經戰火,仍能倖免於難。
2、德國電影博物館位於法蘭克福,是德國最傑出的電影博物館。如果你喜歡德國電影的話,那自然是不可錯過了。裡面有圖書館歷史和電影歷史展覽,展覽的內容和檔案會不斷更新,在公共電影院還有首映式和一些特別的電影活動,報攤上賣的目錄雜志上有節目表。
3、老歌劇院於1880年落成,是巴黎歌劇院的復製品。它的外形是古希臘風格,圓拱形窗戶是顯示出後文藝復興風格,它的內部是富麗堂皇的巴洛克風格。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幾乎全部被毀。當局進行了耗資1.1億歐元的修復,外觀盡可能地保留了原貌,內部卻是現代化的。
㈦ 德國為什麼稱為德意日和普魯士
德意志來源於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是相當時間內德國境內無數公國和統稱,這個稱呼也是德國人的驕傲。
德意志最早的起源是腓特烈巴巴羅薩建立的統一的德意志帝國,但在其死後迅速分裂為數十個公國,公國間沒有統一的貿易、經濟、軍事體系除了共同擁有德意志這個稱呼外完全是一盤散沙,當時的德意志眾公國也被歐洲世界所小視。
普魯士是德意志眾公國里的一個較大的公國,以容克地主為基礎建立了斯巴達式的軍事化國家。其後經過幾代國王的勵精圖治最終成為歐洲世界的軍營,普魯士雇傭兵也是當時歐洲最強悍的軍隊。
拿破崙對普魯士的佔領,使得普魯士遭受了最大的恥辱,拿破崙失敗以後普魯士開始全國改革其教育、工業、經濟水平開始迅速發展並開始著手吞並其他德意志公國最終統一了零亂的德意志使其成為德意志聯盟。
與此同時普魯士,向法國宣戰最終戰勝法國普魯士國王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皇帝,從此普魯士成為一個省,而意志第二帝國宣告成立,這也就是現在德國的雛形。
作為重新統一德意志的普魯士則作為德意志的民族精神被流傳下來。
㈧ 法蘭克,條頓哪個才是德國的前身
問我就對了
法蘭克只是德意志(注意不是德國)民族發源地,德意志有三個時期
1.第一帝國(奧地利的德意志分支為主體)
即神聖羅馬帝國
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或日耳曼民族神聖羅馬帝國,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歐和中歐的一個封建帝國。早期是由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統治的國家,中世紀時演變成承認皇帝為最高權威的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和帝國自由城市的政治聯合體。日耳曼人認為其國祚可追溯至羅馬帝國,所以稱之為神聖羅馬帝國。最後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尊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德國人在論述其帝國歷史時,將其定義為「第一帝國」;和後來的第二帝國與第三帝國加以串連論之
2.之後是第二帝國(普魯士的德意志分支為主體) 現代德國的雛形
條頓騎士團是腓特烈遠征軍的殘部,來立陶宛定居後開始拓疆,之後成立普魯士王國,並最終依靠其軍力一統德意志地區(除奧地利)。所以普魯士語和德語都差很遠,反而和立陶宛語很相似
3.第三帝國
這個不說了吧,都知道的
求給分啊!
補充一個啊,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一毛錢關系都沒有的,有個史學家這樣評價:既不神聖,也非羅馬,更不是個帝國。只是皇帝在羅馬受教皇封罷了
再次求分啊!
㈨ 德國現在是什麼政體的國家
從國家結構形式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是聯邦制國家。從政體結構看,德國是議會制民主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
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聯邦議院選舉通常每四年舉行一次,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擁有組閣權。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
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㈩ 你越聽越亂,到底神聖羅馬帝國和德國是什麼關系
簡單說,就是羅馬的廢墟上,一群曾經的「野蠻人」建立了自己的帝國。他們非常崇拜輝煌的羅馬帝國,於是他們自稱神聖羅馬帝國。但是正如著名詩人伏爾泰所說,這個神聖羅馬帝國是 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當然此話有情景,不是單嘲諷這個國家很差)
第一,神聖羅馬帝國的【神聖】代表對神學的統治地位。由於神聖羅馬帝國喪失了在義大利的領地,失去對羅馬教廷的控制,因此導致皇帝權威經常要屈居於教宗之下,而並非國名中所表達的那樣能對宗教具有控制權。「神聖」名不副實。
第二,神聖羅馬帝國和羅馬沒什麼關系。神聖羅馬帝國喪失了在義大利的領地(當然包括義大利首都羅馬),和羅馬沒有地理傳承關系。他們是日耳曼人,也不是羅馬人血脈的後裔,自稱羅馬正統繼承人毫無根據。
第三,神聖羅馬帝國後期無法稱為帝國。王朝的衰落,難以避免。但神聖羅馬帝國更甚。他們的分裂持續時間很長,為了保證自己公國的獨立地位,這些貴族經常選實力較弱的小貴族當國王,這樣這些弱小的國王連自保都費勁,更何況重新一統國家了。
所以神聖羅馬帝國其實是一個日耳曼人原創的大型國家,裡面全是各式各樣的碎片。直到有一天,日耳曼諸國中,有一個國家迅速崛起,那就是【普魯士】。普魯士在鐵血相俾斯麥的帶領下,統一了碎片,重新整合為國家,稱之為【德意志帝國】,也就是現代德國的前身。
所以德國攻擊奧地利等國家,國人感覺是侵略,其實很多歐洲人認為這不過是重新的統一。雖然奧地利等已獨立這樣進攻有侵略之嫌,但人們對此還是心理有預期的。再比如法國的【最後一課】發生的地方時阿爾薩斯-洛林地區,這些地區以前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輻射區,他們漫長的歲月里就是德語區(所以所謂的「德國人想讓鴿子都學德語么?」其實反過來說才是對的...因為這倆地區雖然在是法國境內,但一直都在說德語)。歷史上不同於文章表達的當地人對德國的痛恨,歷史上的這兩個區域還組建民兵迎接希某人...(魔獸世界裡阿爾薩斯殺父就有這個黑色幽默在裡面)所以英法早期面對德國這樣的擴張腳步依然覺得還有談判的空間,法國領導人甚至揮舞著談判書說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和平的保障——這一切直到閃擊波蘭為止。
總結:你可以簡單理解為,神聖羅馬帝國是德意志民族的發源地,後來長期處於碎片化,最後在一戰和二戰時期追求統一,但很多碎片國已經不願意再被合並,加上擴張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導致了了兩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