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威廉·馮·洪堡的簡介
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1767年6月22日—1835年4月8日),生於德國波茲坦(Potsdam),是柏林洪堡大學的創始者,也是著名的教育改革者、語言學者及外交官。威廉·馮·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是亞歷山大·馮·洪堡的哥哥。
洪堡生長於柏林的泰格爾,1787年與之後成為知名科學家的兄弟亞歷山大一起進入現今的奧德法蘭克福歐洲大學(Universität in Frankfurt/Oder),一年過後兩人又一同轉學至格丁根(Göttingen)大學,一直到1790年兩人才分別展開自己的生涯。
洪堡1819年辭去公職,此後一直在泰格爾的老家致力於自己的學術研究,直到1835年辭世為止。
Ⅱ 亞歷山大·馮·洪堡的事跡
偉大的博學家
亞歷山大·馮·洪堡,德國地理學家和博物學家,是19世紀的科學界中最傑出的人物之一。他走遍了西歐、北亞和南、北美洲。凡是足跡所到,高山大川無不登臨,奇花異草無不採集。他具有我國明末徐霞客不憚艱險跋涉山川的好奇心,同時又具有廣泛的學識。他所涉獵的科目非常廣泛,包括天文、地理、生物、礦石等。並且對每個所以涉獵的領域又有所貢獻,所以他常被稱為氣象學、地貌學、火山學和植物地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世界上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地名有澳洲(今澳大利亞)、紐西蘭的山,美國的湖泊與河流,南美洲西岸的洋流,以至於月亮面上的山等。 1795年,他去義大利和瑞士作植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同年,隨乃兄進了以歌德和席勒為首的韋邁地方的文學團體。1796年,他母親去世,洪堡欲遂其漫遊世界的志願。於1799年開始到南北美洲搜集了不少標本和資料,於1804年回到歐洲。從1808年起留居巴黎整理資料,先後計達21年。在巴黎出版不少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1799~1804年新大陸熱帶區域旅行記》30卷,《新西班牙王國地理圖集》(1810年),《植物地理論文集》(1805年)等。 1827年,他回到柏林,1829年,受帝俄政府的邀請,和愛蘭堡格及駱司二人去西伯利亞旅行。從5月至11月共25個星期,行程達15480公里。從這次旅行所得著有《中央亞細亞》3卷。在1830~1848年間,洪堡常受外交使命奔走於普法兩國之間,有暇則致力於他畢生大著《宇宙》一書。《宇宙》共計5卷,第5卷於洪氏逝世後始出版。 洪堡在科學上的貢獻是具有創造性的。他的活動不僅限於科學考察成果方面,對於科學理論方面也頗有貢獻。他根據前人和自己所測定的世界各地溫度,於1817年第一個繪制了全球等溫線圖,因此使同緯度各地的氣候得以互相比較,大陸氣候和海洋氣候的差別才因此得以顯示。
創立植物地理學
他還把植物的分布和當地的氣候和土壤聯系起來,提出植物如何受環境影響的問題,而且把植被依景觀的不同而把全世界分為16個區。這樣強調環境雖不免失之於偏,但在科學史上仍有其地位,而且促進了植物地理學這門新科學的建立。
地磁測量
洪氏對於地磁學的貢獻尤為重要。在西伯利亞的旅行中,對聖彼得堡起直至阿爾泰山沿途的磁偏角和磁傾角均作了測量,並強調俄國應在聖彼得堡建立地球物理總台,和在全國組織地磁與氣象網的必要性,說這樣做將惠賜人類以無窮的好處。這一建議不久即見諸實行。俄國當時為了與毗鄰地方比較起見,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北京俄國教堂中也建立地磁氣象站,實為我國第一個正式氣象台和地磁台。台中記錄從1841年1882年,除兩度停頓外,均繼續不絕,記錄了我國19世紀最可寶貴的氣象和地磁記錄。
研究東方科學文獻
洪堡對於東方的文化,尤其是中國的文化,有極高的評價。在《宇宙》中他嘖嘖稱道了中國重大的發現——指南針和活字版印刷。他贊美中國古代天文工作者的勤勞和細心,並以古代所記的日蝕、流星、彗星以為例。他比較中國和希臘、羅馬關於隕石的記載,說從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333年在中國歷史上有16個記載,而希臘和羅馬同時期卻只有4個。
推廣科學知識
洪堡之可紀念的另一方面是,他推動了近代科學前進的力量。他的旅行和書籍引起歐洲各國組織其他類似的考察和旅行的要求。1831年,英國派遣了貝格爾船去南美洲測量秘魯、智利的沿海,即直接受了洪堡的影響,而查爾斯·達爾文就是這只船上的博物學者。1828年,在柏林科學會議時,他曾提議世界各國應廣泛建設氣象台和地磁台,這一建議不久即為帝俄和英美諸國所採納。他和友人卡爾·高斯在高丁根城所組織的一個地磁學會,不久便成為國際性的學術機構。當時在各國所得之地磁報告使洪堡能了解地磁變動的性能,因此創造了「磁暴」這個新名詞。有人認為「像這樣的科學合作,是近代文化中最可珍貴的果實」,而這一合作直接引起了1882年第一個極年觀測,間接引起了1958年和1959年的國際地球物理年的觀測。
提倡人人平等
同時,洪堡也是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者。他認為各類人種無論黃種、白種和黑種人同屬於一科,而且不分軒輊的,有力地駁斥了和他的《宇宙》同時出版的一部當時極其風行的書《人種的不平等》,該書倡導白種人為優等民族的邪說。
洪堡終身未娶,回柏林後常住其兄之家。壯年時在迦里百亞和法蘭可歷亞礦中工作時,極注意礦工生活的改良。中年至新大陸對於古巴和美國的農奴制深惡痛絕,作嚴厲的批評。 洪堡於1857年得中風之症,於1859年5月6日逝世,享年90歲。洪堡不僅僅為德國的瑰寶,像他這樣能高瞻遠矚、抱寶懷珍的第一流科學家,實亦世界之瑰寶。
Ⅲ 德國科學家洪堡在考察熱帶雨林時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1804年6月1日,德國探險家和科學家洪堡在結束了對南美洲長達5年的考察後到達華盛頓,前去拜訪了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傑斐遜,隨後啟程回國。
洪堡的南美探險行動於1799年6月5日啟程,整個行程充滿了數不清的艱難曲折。如在考察熱帶雨林時,要忍受氣候的炎熱潮濕和蚊子、昆蟲的叮咬,還時時處在毒蛇和鱷魚襲擊的危險中。洪堡正是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才收集到了大量的動植物和岩石標本,記錄了大量沿途的真實資料。這些成果在他返回歐洲時裝滿了三十五大箱。
Ⅳ 想知道: 德國 巴登洪堡 在哪
應該是巴登-符騰堡吧
巴登-符騰堡州(德語:Baden-Württemberg,簡稱巴符州)是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南部的一個聯邦州,是德國的人口和面積第三大州,州府位於斯圖加特。
從地理結構上巴登-符騰堡可以分以下幾個部分:北部是萊茵河和內卡河河谷的平原地區,西部是上萊茵河河谷,東南部是阿爾卑斯山脈的前緣,其間是屬於中部山區的黑森林和施瓦本山脈。
巴登-符騰堡南部的邊界是博登湖和高萊茵河,西部的邊界是上萊茵河,北部的邊界是奧登瓦爾德山脈和陶伯河流域,東部的邊界是法蘭克高地、諾特林根里斯、多瑙河、伊勒河和阿爾高地區的西部。巴登-符騰堡州位於德國西南部,東邊與巴伐利亞州接壤,南邊與奧地利、瑞士共享博登湖,西邊與法國,北邊與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黑森州為鄰。
巴登-符騰堡是歐洲經濟最強和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尤其在工業、高科技和科研方面巴登-符騰堡被看作是歐洲聯盟創新力最高的地區。2003年巴登-符騰堡的科研支出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3.9%,在歐洲聯盟內僅次於瑞典(4.0%)。
在歐洲聯盟巴登-符騰堡是最富有的地區,其指數為130.4(EU27:100,2004年),其失業率僅5.0%(2007年5月),是德國最低的。
巴登-符騰堡是一個旅遊勝地,在德國是繼巴伐利亞後最受歡迎的度假州。當地風景秀麗,有許多名勝古跡。每年約有4000萬人次在巴登-符騰堡過夜。因此旅遊業是巴登-符騰堡州最重要的經濟因素之一。旅遊業約有20萬職員和8000名職業教育學生。這些工作與其它行業的工作相比比較穩定,而且局限於當地。旅遊業的收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5%,可以與機械製造和汽車工業相比,而且其企業主要是以中等企業為主。
巴登-符騰堡約有60個礦泉和療養地,在德國是重要的療養州。黑森林擁有著名的礦泉和特殊的氣候,上施瓦本擁有礦泉和沼澤泉。
巴登-符騰堡有許多傳統性的民眾節日,其中最著名的是卡恩施塔特瓦森節日,此外還有許多葡萄酒節和聖誕市場。州內還舉辦一系列重要的文化節。州內有生動的大學城和浪漫的小城,有秀麗和多邊的風景,有良好的會議、展覽和大會場地以及上等的住宿和飯店。最吸引遊客的地方包括黑森林、博登湖畔、施瓦本山脈、海德堡、巴登-巴登、弗賴堡、烏爾姆和斯圖加特。黑森林以其浪漫的山谷、磨和典型的農庄以及布穀鳥鍾著稱。在費爾德山周圍冰雪運動也有很長的傳統。黑森林裡有許多非常良好的和標志的徒步旅行道路。博登湖畔風景美麗,背景上有阿爾卑斯山脈。美瑙島、康斯坦茨和梅爾斯堡是最吸引遊客的地方。賴興瑙島上的過去的修道院屬於世界遺產。離博登湖不遠的上施瓦本是阿爾卑斯山脈以北巴洛克藝術的中心。阿爾高擁有秀麗的風景和許多徒步旅行的機會。施瓦本山脈也是一個受歡迎的度假地,這里有浪漫的小城、草原、疏散的森林、溶洞、城堡和宮殿。
Ⅳ 洪堡有哪些生平事跡
1799年6月5日,載著兩位年輕的學者的「畢扎羅」號巡洋艦,由西班牙向大西洋對岸的新大陸緩緩駛去。其中為首的就是亞歷山大·馮·洪堡,另一位是法國植物學家邦普朗。他們在委內瑞拉的庫馬納港登陸,開始了長達5年之久的科學考察旅行。正是這次不同尋常的旅行,奠定了洪堡在地學界前無古人的地位,開創了近代地學特別是自然地理學的新紀元。
洪堡於1769年9月14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特格爾庄園,父親是宮廷的大臣,家庭地位顯赫。在父母眼裡,小時候亞歷山大·馮·洪堡沒有哥哥聰慧、穩重和好學。但他從小就很有性格喜歡獨自觀察各種植物,尤其是對地圖上陸地和海洋的形狀充滿了興趣,並夢想到遙遠的美洲旅行,去體驗多彩神奇的大千世界。
1787年,為了家族的尊嚴和父母的心願,洪堡進了法蘭克福大學攻讀礦業,後轉入哥廷根大學繼續學習礦業。在大學里,洪堡結識了一位曾在南半球的海洋上航行過的老師喬治·富斯特。在課堂上,洪堡被他講的那些驚險而又刺激的冒險故事和異地的人情風物所深深吸引。他們的相互交往,更加刺激了他心存已久的夢想,堅定了他探索大自然的信念。
大學畢業後,他無法忍受無聊的工作,下決心遠行考察。1795年,他先後到義大利和瑞士作植物學和地質學的考察。翌年,他開始漫遊世界。這次旅行走遍了西歐、北亞,尤其1799~1804年在中、南美洲的旅行考察,其總行程達6.5萬公里,相當於繞行地球一圈半,它成了洪堡開創人生偉大事業的轉折點。1804年,他帶著豐富的資料和標本回到了歐洲。
1808年,對探險和旅行無比熱愛的洪堡在巴黎定居,開始了資料的整理,在這些日子裡,他的著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版,如著名的《1799~1804年新大陸熱帶區域旅行記》30卷,《植物地理論文集》、《新西班牙王國地理圖集》等。此外,他根據自己的測定並結合前人的資料,繪制了第一個全球等溫線圖,為全球的氣候研究提供了一個科學的參考依據。
1827年,洪堡回到柏林,他的私人財產由於他的旅行和印刷發行他的科學論著而耗盡了。因此,他接受了普魯士王宮一個宮廷大臣的職位。兩年以後,年過花甲的業歷山大·馮·洪堡接受俄國政府的邀請,加入了西伯利亞旅行的隊伍,創下了歷時25個星期行程達15480公里的壯舉。不久之後,著名的《中央亞細亞》問世。
被視為勇氣與智慧完美結合的科學家,洪堡既有徐霞客那樣不畏艱險游歷萬千山川的雄心,又具有沈括一樣廣博的學識。他涉足的科學領域非常廣泛,如天文、地理、生物、礦石等等,並在各領域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此外,他還為植物地質學、氣象學、火山學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並成為其學科的創始人之一。
晚年的洪堡,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他的畢生大作《宇宙》上。這部書全面地描述了地球的自然地理以及人情風俗。它出版後,有力地駁斥了當時倡導白種人為優等民族且極其風行的《人種的不平等》一書,開創了近代地理學之先河。
19世紀科學界中最傑出的科學人物之一的洪堡,為科學奉獻了一生。雖在世間生活了90個春秋,但終生未娶。作為德國的瑰寶,亦是世界之瑰寶,傳奇色彩的一生使他享有多個美譽,如「哥倫布第二」,「科學王子」和「新亞里士多德」等等。
Ⅵ 有關洪堡的文字介紹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洪堡於1769年9月14日出生在德國柏林特格爾庄園,父親是宮廷的大臣,家庭地位顯赫。在父母眼裡,小時候亞歷山大·馮·洪堡沒有哥哥聰慧、穩重和好學。但他從小就很有性格喜歡獨自觀察各種植物,尤其是對地圖上陸地和海洋的形狀充滿了興趣,並夢想到遙遠的美洲旅行,去體驗多彩神奇的大千世界。
Ⅶ 洪堡的人物成就
洪堡1859年5月6日在柏林逝世。洪堡是偉大的自然鬥士、真理的追逐者,他把自己的一生都貢獻給了科學事業,留下了大量的著作。洪堡的主要著作有《宇宙》5卷,《中部非洲》3卷和《新大陸熱帶地區 旅行 記》30卷等。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德國科學院在1860年建立了洪堡基金會。
Ⅷ 洪堡的科學成果有哪些
1804年6月1日,德國探險家和科學家洪堡在結束了對南美洲長達5年的考察後到達華盛頓,前去拜訪了獨立宣言的起草人傑斐遜,隨後啟程回國。
洪堡的南美探險行動於1799年6月5日啟程,整個行程充滿了數不清的艱難曲折。如在考察熱帶雨林時,要忍受氣候的炎熱潮濕和蚊子、昆蟲的叮咬,還時時處在毒蛇和鱷魚襲擊的危險中。洪堡正是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才收集到了大量的動植物和岩石標本,記錄了大量沿途的真實資料。這些成果在他返回歐洲時裝滿了三十五大箱。
洪堡的這次南美之行,是一次真正的科學考察。它不同於早期的拓荒,主要以掠奪和佔領為目的;也不同於擔負著天文學和測地學或者僅僅偏重於植物學、動物學、考古學的任務而進行的科學旅行。在考察中,洪堡的行李袋中裝滿了40多種最新的科學儀器和工具,每到一處,都對那裡的經緯度、氣壓、溫度、大氣的成分、地磁等自然現象進行精確的測量和記錄。由於他的這一工作,使地理學由傳統的單純直觀描述開始走上定性的科學觀察和測量,並通過各種實測資料加以說明。這種用科學的方法和綜合的觀點對一個地區進行研究,可以說是開了近代地理學的先河。因此,德國地理學界有人把洪堡赴南美考察的1799年作為新時代的開始。
洪堡的科學探險及對考察資料的系統總結,深深地吸引了眾多科學家和讀者,激勵了幾代人的科學探險活動。達爾文在讀過洪堡的《新大陸熱帶地區旅行記》一書後發表感慨:「我一直尊重洪堡,但現在我幾乎崇拜起他來了。」
Ⅸ 為什麼人們都不願去德國洪堡大學
第一點,德國真正類似於美國國家實驗室的實驗室基本都是 亥姆霍茲研究集團,馬普所這樣的研究集團,它們都是獨立的,充其量與學校合作。 出的成果也都基本屬於這些研究集團的。
舉例說明,亞琛工大附近有個比較有名的亥姆霍茲研究中心叫於利希研究中心。 亞琛和它有非常多的合作項目,而且裡面也有很多有名的教授參與兩邊很多項目,但是2007年的諾貝爾獎得主就是於利希研究中心的,只有英文的維基把他算到RWTH頭上,其它任何關於大學的介紹,都沒這教授什麼事。
第二點,德國的大學主要是以教育為主的。
第三點,學校很多,政府都得養活,其實學校的經費比起美國就很少很少了。如果去查下,德國錢最多的兩個學校 RWTH和TUM,每年經費也就11億歐元。 美國的大學呢,MIT每年40億美元,哈佛好像更多。這當然沒辦法比。如果有人想反駁說UC Berkeley沒多少錢,但是UC Berkeley倆國家實驗室每年經費就40到50億美元。
Ⅹ 柏林洪堡大學地理特色有哪些
柏林洪堡大學地理位置優越,文化藝術色彩濃厚。
洪堡大學位於柏林(Berlin),柏林是德國首都,德國的最大城市。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柏林扼東西歐交通要沖,北部距離波羅的海、南部距離捷克均不到200公里。柏林位於歐洲的心臟,是東西方的交匯點。古老的大教堂、各式各樣的博物館隨處可見。既有富麗堂皇的宮殿,也有蜚聲世界的現代建築流派作品。這些美不勝收而又經歷了歷史滄桑的各具特色的建築,使人強烈感受著柏林的古典與現代、浪漫與嚴謹的氛圍。柏林是座文化名城,全年幾乎都有文化節,常常瞬眼間,街道就變成了舞台,行人變成了觀眾。
柏林也是世界重要的文化學術交流場所之一,有柏林愛樂樂團、柏林電影節、還有音樂劇目「巴黎聖母"和眾多國際著名的展覽和博物館。
柏洪堡大學位於柏林市中心的菩提樹下大道上,比鄰世界文化遺產博物館島、勃蘭登堡門和聯邦總理府,是德國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學,前身為成立於1810年的柏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