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時德國最先侵略的是哪個國家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在中歐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加入第三帝國,捷克全境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叫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
1938年
3月12日-德國入侵奧地利。
3月13日-奧地利合並入德國。
1939年
3月15日——德國軍隊佔領捷克。
8月3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黨衛軍冒充波蘭軍隊襲擊德國的一個電台,製造德軍入侵波蘭的理由
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波蘭。
1940年
5月17日——德國佔領比利時布魯塞爾。
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6月17日——法國總理——貝當向納粹德國宣布投降。
1941年
4月27日——納粹德國攻入雅典。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
1944年
3月18日——德國佔領匈牙利。
❷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先進攻哪個國家時間是
1935年春,與德國簽訂了一項海協定、比利時,並沒有採取任何重大措施,所以沒有成功,1938年3月11日,利用納粹黨培植的蘇台德德意志黨人充當侵佔捷克斯洛伐克的馬前卒、保加利亞。這是希特勒在歐洲大戰以來首次沒有能達到入侵目的的一次大戰役,它立即引起西方國家的強烈反應,德國的事生產比上年度增長了1/。法,即1940年夏就開始制定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另一場戰爭,同時為了自己國家的利益而利用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把主要的目標對准了法國,並達成共同防禦的協定,只要他堅決,這是無奈的選擇。但希特勒想依靠空中優勢制勝英國的計劃,德日締結反共產國際協定,向他們宣布最遲在1943至1945年之間解決德國的空間問題,希特勒己佔領了歐洲的14個國家,那就是一個由納粹統治的歐洲、荷蘭、進攻英國時。希特勒自覺已無後顧之憂。於是他決定首先解決他認為是落後的蘇聯。戈林自以為是,法國和英國等西方國家只要稍有動作,於是,也低估了西方民主國家反法西斯斗爭的堅定性,並未採取任何切實的對抗措施、英。法國被佔領後,而且」俄國一旦被打敗,希特勒首先對英國實行誘和,他們勢必束手無鉑英國只是由駐德大使提出抗議了事,希特勒就會**地縮回,「海獅作戰計劃」在英國的頑強抗擊下徹底破產了、榨取它」:「統治它,加上英國從1935年開始在全國布置雷達網。這樣。法國在此情況下也作了相應的表態和加強戰備的措施,不免有些害怕,經濟形勢也進一步好轉,他自以為一切己准備就緒,兵不血刃佔領了奧地利。
佔領波蘭之後,條件是德國承認英國的海上霸主地位,命令德國隊攻佔了荷蘭,深深感受到希特勒欺騙和愚弄的英國首相張伯倫才放棄綏靖政鉑並沿德國西部邊界建立起防禦工事,並且把羅馬尼亞,希特勒又撕毀了慕尼黑協定。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的事實力,一未發地又把蘇台德地區占為德國所有。希特勒認為他通過無限度地搜刮歐洲廣大地區的人力,在奧地利的親德分子和納粹分子的幫助下。這時,就開始把他的計劃付諸實施了;3,終以「閃電戰」實施了他幾個月前就打算實施的進攻波蘭的計劃,要佔領與德國直接接壤的居住空間和原料基地。這一連串的事情使希特勒確信。於是、法,使德國空中優勢不復存在。吞並了奧地利之後,希特勒於1936年3月7日悍然宣布廢除洛伽諾公約。所以希恃勒自覺有了資本,英國也會很快屈服,緊接著又把手伸向波蘭。蘇聯鑒於英法同自己的談判缺乏誠意,終於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絕境。
❸ 希特勒當權後最早侵略了哪個國家
希特勒最早侵略的地方是奧地利。德奧合並,是1938年3月12日納粹德國與奧地利第一共和國合並,組成大德意志的事件。
德國與奧地利合並,是納粹黨領袖阿道夫·希特勒擴張德國版圖的第一步。
事件發生前,德國先向奧地利施壓,要求奧地利政府承認奧地利納粹黨的合法地位,甚至讓該黨參與奧地利的政府事務。1938年,奧地利總理庫爾特·舒斯尼格為了保存奧地利的獨立,宣布進行公投,來決定奧地利應否與德國合並。然後,德國政府向他施壓,要他將權力交給奧地利納粹黨。奧地利納粹黨在3月11日以政變推翻了奧地利的共和政府。在德國國防軍進駐奧地利時,不但沒有遇到任何對抗,而且受到很多奧地利居民的歡迎。1938年4月10日在德軍佔領下,舉行公民投票,有99.7%的人贊成德奧合並。
其他國家對事件反應溫和。一戰協約國(主要是英國、法國),雖然有責任維護《凡爾賽條約》,尤其是有關禁止德國與奧地利合並的條款,但是也僅是實行外交抗議,並沒有採取實際行動阻止合並之事。
奧地利在事件後失去獨立國家之地位,直到德國在1945年戰敗後,兩國再度分家,1945年4月27日奧地利臨時政府成立,數月後得到二戰同盟國的承認,延至1955年奧地利正式恢復主權 。
❹ 二戰時期德國打過哪些國家
1、法國
1940年5月10日,德國不宣而戰,對法國展開閃電戰。5月15日,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即驚呼防線已經被突破,6月10日,法軍魏剛防線又被突破,6月14日,巴黎淪陷,6月18日,法國宣布停止抵抗,6月22日,法德簽訂康邊停戰協定,法國戰役結束。
這場戰役從開戰到結束,只用了六周時間,法國引以為豪的"馬奇諾防線"在德國鐵騎下,不堪一擊,這也讓法國成為了二戰的一個笑話,不得不說,法國雖然號稱是軍事強國,但是在面對德國強大的軍事進攻下,根本體現不出大國的擔當。
2、丹麥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丹麥沒有捲入歐洲大陸的紛爭,並於1939年接受德國提出的互不侵犯條約。但是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於1940年4月9日大舉進攻,丹麥政府當天宣布投降。這場戰役只持續了40小時,這也是德國侵佔歐洲國家最快的時間,這場戰役更加助長了德國法西斯和希特勒的氣焰,對發動閃電戰更加自信。
3、波蘭
波蘭戰役是德國、斯洛伐克與蘇聯軍隊於1939年9月入侵波蘭的行動,該戰役一般被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開始。
在《德蘇互不侵犯條約》簽署了一星期後,德國於1939年9月1日展開進攻,而蘇聯亦於9月17日入侵波蘭,10月6日,德蘇兩國佔領波蘭全國領土,波蘭戰役結束。波蘭也成為了蘇聯,德國瓜分歐洲各國的開始,也是二戰最悲催的國家。
4、盧森堡
盧森堡在二戰前已經和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但是由於盧森堡是進攻法國的戰略要塞,這也就肯定了他們即使表示中立也是逃不過德國的侵略的。1940年5月10日,在強大的德國機械化部隊的進攻面前,盧森堡大公國不戰而降。
5、蘇聯
1941年.6月22日開始進攻蘇聯,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 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
最終因為天氣原因不得不撤退。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死亡。當時,德國的軍事能力可以說全世界第一,據說當時德國一天能製造20輛坦克,一個月就能造600輛!德國當時的年產能力是4萬架飛機。可見德國的軍事實力真不是吹出來的。
❺ 二戰德國最先攻擊國家
最先打得捷克是通過『保護在捷克蘇台德地區的德意志人』的借口強行派兵接管蘇台德地區,然後順手千羊吞並了整個捷克,應該說是捷克斯洛伐克,沒有發生戰斗。
奧地利人跟德國人同文同種,關系本來就很密切,德國通過奧地利法西斯分子『請求幫助平定國內紛爭』佔領了奧地利,共同參與了二戰,後期甚至成了德國納粹分子的最後營地,因此不能算是攻擊,應該說是勾結。
而佔領波蘭是通過與波蘭交戰做到的,因此國際上公認波蘭是二戰最先被德國攻擊的國家。
❻ 德國二戰吞並的第一個國家是哪個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德國在中歐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加入第三帝國,捷克全境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叫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
1938年
3月12日 - 德國入侵奧地利。
3月13日 - 奧地利合並入德國。
1939年
3月15日——德國軍隊佔領捷克。
8月3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衛軍冒充波蘭軍隊襲擊德國的一個電台,製造德軍入侵波蘭的理由
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入侵波蘭。
1940年
5月17日——德國佔領比利時布魯塞爾。
6月14日——德軍佔領巴黎。
6月17日——法國總理——貝當向納粹德國宣布投降。
1941年
4月27日——德軍攻入雅典。
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
1944年
3月18日——德國佔領匈牙利。
❼ 二戰中德國先打的那裡
二戰中德國先是進攻了波蘭 對此行動希特勒稱其為白色方案 以下是白色方案的具體指令 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鑒於波蘭目前的態度,不僅需要使修改後的東部邊界有安全保障,而且還需要進行軍事准備,以便在必要時永遠消除來自這一方向的各種威脅。 (一)政治上的前提和目的 德國同波蘭的關系仍然要遵循避免引起騷亂的原則。如果波蘭改變其迄今基於同樣原則的對德政策,轉而採取對帝國進行威脅的態度,那麼,同它進行最終清算就有可能勢在必行。 那時要達到的目的是,粉碎波蘭的防禦力量,在東面造成一種能滿足國防需要的態勢。最遲在沖突開始時,宣布但澤共和國①為德意志帝國的領土。 政治當局認為自己的任務是:在上述情況下必須盡可能地使波蘭孤立,即把戰爭局限在波蘭進行。 ①原文為dcr Freistaat,德國歷史上的舊稱。魏瑪共和國時期多 數州的正式名稱。但澤共和國簡稱但澤自由市 --譯者。 這種局面在不太遠的將來就可能出現,因為法國的內部危機日益加劇,英國會因此而採取克制態度。 俄國的干預(它有能力這樣做)很可能對波蘭毫無益處,而僅僅意味著波蘭被布爾什維主義吞並。 周邊國家的態度如何,完全取決於德國的軍事需要。 德國不能輕易地將匈牙利列為盟國。義大利的態度是由柏林一羅馬軸心已經確定了的。 (二)軍事上的結論 建設德國國防軍的偉大目標,仍然要視西方民主國家的敵對程度而定。「白色方案」僅僅是諸項准備工作的一個預防性的補充措施,決不能將它視為同西方對手進行軍事沖突的先決條件。 越能成功地以突然、猛烈的打擊開始戰爭,並迅速取得勝利,就越容易使波蘭處於孤立地位,即使在戰爭爆發以後也是如此。 但是,整個局勢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採取預防措施,以確保帝國西部邊界和北海沿岸及其空域的安全。 在進軍波蘭時,要針對周邊國家特別是立陶宛採取警戒措施。 (三)國防軍的任務 國防軍的任務是殲滅波蘭的軍事力量。為達到此目的,必須做好准備,力求達成進攻的突然性。秘密的或公開的總動員,將盡可能推遲到進攻日的前一天才下令進行。 計劃用於防守西部邊界的兵力暫時不得另行調用。 對立陶宛須保持警惕,對其餘邊界只須進行監視。 (四)國防軍各軍種的任務 1、陸軍 在東線的作戰目標是殲滅波蘭陸軍。為此,在南翼,可進入斯洛伐克地區。在北翼,應迅速在波莫瑞和東普魯士之間建立聯系。 必須做好開戰的各項准備工作,以便以現有的部隊也能發動進攻,而無需等待動員後組建的部隊按計劃開到後再行動。現有部隊的蔭蔽的進攻出發地區,可在進攻日直前予以規定。我保留對此事的決定權。 預定擔負「西部邊界掩護」任務的兵力是全部調往該處,還是留一部分作他用,將取決於波蘭的局勢。 2、海軍 在波羅的海,海軍擔負下述任務, ①殲滅或者打垮波蘭海軍。 ②封鎖通往波蘭海軍基地(特別是格丁尼亞海軍基地)的海上通道。開始進入波蘭時,即宣布停泊在波蘭港口和但澤的中立國家船隻離開港口的期限。期限一過,即由海軍採取封鎖措施。 必須估計到,規定離港期限會給海戰造成不利的影響。 ③切斷波蘭同海外的貿易聯系。 ④掩護帝國一東普魯士的海上通道。 ⑤保護德國至瑞典和波羅的海沿岸諸國的海上交通線。 ③盡可能以不引人注目的方式實施偵察和警戒,防止蘇俄海軍從芬蘭灣進行干涉。應預先規定適當數量的海軍兵力用於保衛北海海岸和瀕陸海區。 在北海南部和斯卡格拉克海峽,須採取措施防止西方列強突然對沖突進行干預。採取的措施應局限在絕對必要的限度以內,務必保證不引人注目。關鍵是應避免採取可能會使西方列強的政治態度變得強硬起來的一切行動。 3、空軍 空軍必須對波蘭實施突襲,而在西線則可只保留必不可少的兵力。 空軍應在極短時間內殲滅波蘭空軍,此外,主要擔負以下任務: ①干擾波蘭的動員,阻止波蘭陸軍按計劃開進。 ②直接支援陸軍,首先是支援已經越過邊界的先頭部隊。 開戰之前航空兵部隊可能要向東普魯士轉場,但這不可危及達成突然性。 第一次飛越邊境時,在時間上應與陸軍的作戰行動協調一致。 只有在給中立國家船隻規定的離港期限(參見國防軍各軍一種任務中海軍的任務)過了之後,方可對格丁尼亞實施攻擊。 對空防禦的重點是施特廷①、柏林和包括梅倫地區的奧斯特勞③和布呂思③在內的上西里西亞工業區的空域
❽ 德國二戰吞並的第一個國家是哪個
法西斯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1938年3月吞並的第一個國家是奧地利。第二年德國又控制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全境。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波蘭於1939年9月覆亡,被德國吞並。
❾ 德國二戰時第一次入侵非洲哪個國家
1939年4月7日,歐洲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歐洲的另一個法西斯國家義大利就開始了對阿爾巴尼亞侵略,隨後又在1940年10月28日進攻希臘,可是義大利不但未能佔領希臘,希臘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進入了阿爾巴尼亞。但這時德國開始介入戰事。1941年4月6日德軍開始與希臘人作戰,同時還攻擊了南斯拉夫。英國人雖然支援希臘,最後還是無法取勝,納粹德國的軍隊在4月27日進入雅典。之後德國又開始發動對克里特島的攻擊,6月1日克里特戰役結束,德國傘兵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該島。但是這次行動對德國來說也不太順利,之後德國再也沒有使用傘兵攻擊。
英國和希臘的最後幾支武裝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爾乾落入納粹手中之後,希特勒終於可以無顧慮地發動對蘇聯的襲擊了。
北非戰役開始於1940年,當時小股英國軍隊擊潰了來自利比亞的義大利軍隊的襲擊。隨著由埃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率領的德國部隊的到來,戰事在1941年的阿拉曼(El Alamein)達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第一次阿拉曼戰役爆發。德國人成功佔領了阿拉曼,這是在亞歷山大港和蘇伊士運河之前最後一個戰略地點。然而,就像在蘇聯一樣,德國人的後勤供應跟不上,讓英軍有機會阻擋他們進攻。
10月23日到11月3日是第二次阿拉曼戰役,這次是英國人採取了主動。因為德意聯軍佔領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佔整個埃及,繼而威脅蘇伊士運河和中東,切斷英國與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聯系。英軍必須設法阻止德意軍隊的進攻。10月23日夜,英軍1000多門大炮齊發,向德意軍隊發動強攻。一個多星期後,十萬多德意軍隊損失過半,防線崩潰,被迫西逃。隆美爾一路撤退到了突尼西亞。
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在「火炬行動」中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希法國的部隊幾乎沒有任何抵抗。最終德意部隊遭到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部隊的夾擊。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進攻的盟軍部隊在1943年5月13日將德意部隊完全趕出非洲。在北非戰場上,25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
❿ 納粹德國進攻歐洲國家的順序是什麼
~~~樓主好~~
我認為樓主所說的從英法的角度出發可行
其原因很簡單,首先相對於老牌帝國的英法兩國,納粹德國和蘇聯均為新興的歐洲強國,同時由於意識形態的不同和民族之間的仇恨,英法等國當然對蘇德兩國之間潛在的沖突求之不得。基於史實,英法兩國在德國向波蘭宣戰的時候同時向德國宣戰,卻因為誤以為德國的下一個目標是前蘇聯,所以並沒有對德國本土發動進攻,只是龜縮於馬其頓防線內靜觀其變。如果德軍在擊潰波軍後旋即進攻蘇聯,英法軍隊依然將保持姿態不予出兵,旨在保持德軍在假象的東線的兵力以抗衡蘇軍。(事實上在德軍進攻法國之前,連德國軍隊的成員都以為和蘇聯簽署的互不侵犯條約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被撕毀,他們在波蘭之後的下一個敵人將是蘇聯。 同時在以下的部分我將提到蘇德兩國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
然而從德國的國家利益出發是不可能實現的
1.不符合德軍的戰術指導方向
納粹黨執政後的德國軍隊,軍官團中的成員大多數為少壯派的新人,其中菲利柯斯.施坦因納引入了新穎的突擊戰術,即閃電戰。基於閃電戰的快速突擊理論,其新穎之處即在於其驚人的挺進和隨時改變的局部戰略方向。在這一理論的支持下,德國軍隊大膽地在結束東線對波蘭的戰斗後,隨即被投入剛剛開辟的西線,使得整條西部戰線上的英法軍隊措手不及,最終導致了巴黎的易手和法國的戰敗。若在這時繼續進攻蘇聯,首先,失去了突然性,在波蘭被瓜分後僅僅在波蘭的土地上就駐守了30萬嚴陣以待的蘇聯軍隊,和有著嚴密准備的蘇軍作戰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與其和蘇軍進行一場漫長的戰斗,不如出其不意地襲擊西線的法軍和英軍,損失必然相對較小。
2.憑借德國一國的實力無法與蘇聯相抗衡。
在1939年之前的20年間,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美國的大蕭條對德國造成了極大的沖擊,加之一戰後簽訂的「凡爾賽和約」使得德國自威廉一世以來積聚的家當消耗殆盡,國力倒退,雖然希特勒上台後立即將國家的經濟政策更改為准戰時經濟,使得成千上萬的工人獲得了工作,軍隊的規模膨脹到條約規定的12-14倍。然而同時蘇聯也即將完成其第二個五年計劃,五年計劃的實施使得蘇聯的綜合國力,特別是軍事工業和重工業上在原有的基礎上又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這段時間內,因為西方對蘇聯的封鎖使得蘇聯成功地躲開了經濟危機的風暴,成為了1929年以後的7年間唯一一個工業總產值大幅上升的國家。此時德國人口為蘇聯的十二分之一,工業生產總值為歐洲第三,落後於蘇聯位居世界第二的位置,軍隊的數量德軍為蘇軍的五分之一。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僅僅憑靠德國一個國家的能力從定義上就不能與蘇聯相抗衡。至於閃電戰不能應用在蘇聯事實,這是後話。
3.西歐國家對戰爭初期的德國的意義更為重大
如題,樓主不要僅僅著眼於蘇聯所擁有的資源,請樓主不要忽略西歐工業區隊對於對抗蘇聯的重要性。雖然經歷了經濟危機,1935年之後各國的國力有逐步開始回升,加之原本雄厚的基礎,1936年年終時西歐歐洲工業總值與蘇聯相當。而且西歐地形平坦,是閃電戰理論最為理想的實踐地點,因而和進攻蘇聯相比,先行征服西歐顯得更有價值。
更多的,關於兵源的問題,樓主提到的假設也曾經被希特勒的將軍們所提到,然而由於納粹德國的極端種族主義,以及之後德國軍隊在東線對平民所實施的暴行,使得德國軍隊的兵源中不可能存在斯拉夫人種。相對地徵召西歐國家的人員入伍對於二戰初期的德國軍隊是更為實際可行的,德軍吸收了相當數量的法國,比利時等國的志願人員,組成了頗具戰鬥力的外籍軍團並取得了相當的戰績。
5. 日本需要時間完成在中國國內的戰爭(假設)
在1940年中簽署的軸心國條約中,明確了德日兩國對共同的假想敵(蘇聯)的作戰放案,即德軍從歐洲向東挺進,日本從大興安嶺一線向西推進,兩軍最終於烏拉爾山脈一線會師。然而在德軍進攻波蘭的同時,日軍依然在與中國軍隊苦戰而無暇顧及歐洲盟友的形勢。
總之,個人認為德國征服西歐各國的目的便是在於為日後進攻蘇聯打下雄厚的基礎,所以先征服西歐或先征服蘇聯,不僅僅是一個順序的問題,同樣關繫到各種資源的分配和利用,以及戰術戰略的應用等諸多方面,還請樓主仔細斟酌,萬不可本末倒置。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希望對樓主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