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二戰是如何培養兵的

德國二戰是如何培養兵的

發布時間:2022-06-15 01:25:32

Ⅰ 二戰時期德國如何把士兵數從20萬擴充到1700萬

到拿破崙時代為止,歐洲各國均以傭兵為常備兵來執行作戰。然而法國大革命之後基於民主國家的原則,法國軍隊不再是「國王的軍隊」而成為「國民的軍隊」,也因此產生國民必須強制服兵役的「徵兵制」,這個制度使得法國的兵力大幅增加,因而歐洲其它各國也紛紛開始採用徵兵制。其中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相對於法國人口本來就比較少,即使採用徵兵制能集結的兵力仍然少於法國。為了彌補這個先天的缺陷,普魯士王國另外又把退伍軍人集合起來成立了「鄉土防衛隊(Landwehr)」,以作為正規軍的輔助部隊。這項制度後來就成為世界各國「戰時動員令」的原型。

Ⅱ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10萬部隊,如何在一年內擴軍800萬的呢

希特勒沒有“撒豆成兵”的本領,不可能在一年之內把軍隊從10萬人擴充到800萬之眾,納粹德國軍事力量的重新武裝和擴軍歷程,其實是分波次進行的,大致可以分為四個主要階段,直到1941年5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夕,德軍總兵力才擴充至大約720餘萬人,但仍舊沒有達到800萬這個數字。

另有空軍168萬人,由五個航空隊、國土防空軍和空降兵組成。海軍兵力為40.4萬人,此外還有武裝黨衛隊15萬人。也就是說,從10萬人的陸軍擴充至700多萬人的武裝力量,希特勒整整用了六年多時間。

Ⅲ 二戰前的德國是怎樣擴充兵力的

一次大戰後,為了防止德國再度走向軍事大國,凡爾賽公約不只解散了德國的參謀本部,並且在重型機槍、戰車、戰機等軍事細節都加以詳細的限制。其中最釜底抽薪的一項是,限制德國只能保有10萬現役部隊,而且現役軍人役期必須長達12年。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兵役役期如果是兩年的話,德國在兩年後就可以有10萬後備軍人,並且從此每隔兩年就可增加10萬;但是役期是12年的話,要等到12年後才有10萬後備軍人,想要湊到20萬後備軍人則要花24年。因此德國在1935年重新武裝時,國內只有10萬現役軍人及10萬後備軍人,除此之外有受過正規軍事訓練或軍事經歷的只剩那些曾參加過一次大戰上了年紀的老兵了!!那麼納粹?德國陸軍是如何在這么嚴格的限制中解套的呢?

首先是成立「希特勒青少年團(Hitler-Jugend)」,以教育青少年野外求生技能為名實際上施與軍事訓練;另外於1935年成立「國家勞動奉獻團」,規定一般青少年在受完教育進入社會就職前均有一年以上的參加義務,名義上是為了解決經濟不景氣所成立的公路建設組織,實際上則施予軍事管理,同時相當重視體能訓練,幾乎可以說是用鏟子取代步槍來進行新兵訓練,青年們有了這樣的經歷,將來即使突然徵招入伍也很快就能進入狀況。靠著以上兩個組織,德國青年可亦以說在正式入伍時其實已經完成了新兵基礎訓練,讓軍方新訓單位能在新兵入伍後短時間內就授與更高度的軍事訓練。

德國陸軍的徵兵制及防衛區之角色

1935年3月,德國開始實施徵兵制。規定年滿20歲的男子在那年秋天必須接受徵兵體檢,只要無重大身心障礙者立刻入伍服兵役。軍方更為了要達到在短期內即可培養大量預備役(即後備軍人)的目的,一開始宣布役期為一年,但是旋即延長成兩年。主要是因為當時新兵訓練時間為期半年,若是只有一年兵役,隔年11月起將有半年沒有受完訓的現役軍人在部隊裡面了!!在服役期滿退伍之後即列入預備役,到45歲為止國家若有徵招就有義務再度入營。即使國家下達召集令,一時之間正規部隊沒缺的話則會編入「鄉土防衛隊」(不過東普魯士另外有由45到55歲退役軍人所組成的「鄉土突擊隊(Landsturm)」)。

有了這個制度,軍方就擁有20到22歲的現役士兵,及23到45歲的後備軍人。理論上這些年齡層的人口被徵召到枯竭為止,德軍都會有源源不絕的補充兵力。

另外後備軍人里凡是有在一次大戰干過部隊主官者,或是因凡爾賽條約被迫退伍的舊軍人均被列為預備軍官,徵召時以軍官任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德國這個徵兵制還有一個特色,那就是以「防衛區(Wehrkreis)」為單位負責召集。軍方將德國分成15個防衛區,並賦予羅馬數字1到13,17,18(I~XⅢ,XⅦ,XⅧ),其中最後兩個地區其實是兼並的奧地利。

二次大戰前由各防衛區所編成之師級部隊在部隊番號之後都會加上防衛區代號,而各防衛區司令部則設在各地大都市裡,戰時動員令下達後這些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防衛司令部下轄所屬師級部隊。

舉個例子,以柏林為防衛區司令部所在地的第III防衛區戰爭期間編成了第1師,第13師,第23師,而第III防衛區司令部則直接變成第三軍團司令部,下轄三個步兵師。另外,跳號的第14,15,16(XⅣ,XV,XⅥ)三個防衛區則是留給即將成立的機械化部隊,戰時則計畫編為陸軍總司令部的直屬軍團司令部。

每個防衛區下面又分兩到三個徵兵區,每個徵兵區下轄數個分區負責該徵兵分區內的徵兵及新訓任務。德國在1938年並吞捷克後將波希米亞(Bohemia)新成立模拉瓦(Morava)防衛區,之後在並吞波蘭之後又在波蘭但澤Danzig(波蘭名格但斯克Gdansk)及Posen(波蘭名Poznan)兩地成立另一個防衛區,之後被賦予20,21(XX,XXI)兩個防衛區番號。波蘭其它地區則合並成立一個「政府直轄防衛區」,於是整個德國管轄地里防衛區總數因而達到19個。

當然,由這些防衛區所徵召的士兵並不是只撥給陸軍,德國國防軍陸海空三軍的兵源均來自這里,只是配屬陸軍的佔了三分之二。

除了義務役之外當然還有志願役,志願役則須年滿17歲,入伍後和一般士兵受一樣的訓練下部隊,但是表現優秀者會被提報升為士官,或是直接保送波次坦(Potsdam),慕尼黑(Muenchen),漢諾瓦(Hannover,或譯成漢諾威),德勒斯登(Dresden)等四所軍官學校,畢業後以軍官任用。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采兩階段制的新兵補充制度

上述制度所組成的部隊,在作戰中對於兵員折損也有一套遞補作戰人員的系統。直接擔任徵兵、召集、訓練任務的是由一直留在防衛區各駐地的「新訓營」在負責,也就是說防衛區並沒有把所有徵召來的士兵都送往前線部隊,而是會留下一些士兵在此負責訓練新兵,這些「新訓營」和前線部隊擁有相同的部隊番號,只負責訓練送往自己聯隊的士兵。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在前線作戰的步兵第一團下面有個「新訓營」一直待在國內原本的駐地負責本團所要補充的士兵,而德軍所有連隊均有這樣一對一的補兵單位留在家鄉!!這主要是也是因為德軍非常重視鄉土意識,認為由來自同鄉士兵所組成的部隊對於士氣有相當幫助而設計的補充兵制度。

當然這個「新訓營」底下再依任務不同而分成數個連級單位,有專門負責徵兵召集的「徵召中隊」和專門負責訓練的「訓練中隊」,另外結訓的士兵則集中到「轉送待命中隊」待命等著下部隊到前線。

然而從「新訓營」的「轉送中隊」送往野戰部隊時並不是直接到所屬野戰部隊報到,而是先到野戰聯隊的「銜接訓練中隊」,最前線的野戰部隊在需要補充兵員時是由「銜接訓練大隊」抽調,而非直接由「新訓營」。這就是德軍的兩階段式新兵補充系統。

這個「銜接訓練大隊(營級單位)」除了接受由「新訓營」送來的新兵之外,由野戰醫院出院的傷兵及休完假的士兵也都被送到這里銜接待命。這個「銜接訓練大隊」編制和最前線的戰鬪部隊擁有完全相同的編制,由三個步兵連和一個兵器連構成,在這里新兵老兵混合編組接受訓練,好處是可以讓新兵在此先適應野戰部隊的實際狀況,同時在實際下部隊時已經能有認識的老兵,這對新兵的心理有很大的幫助,也可以增加部隊的向心力。

另外,「銜接訓練大隊」的編制和一般野戰步兵營相同,基本上就等於是野戰部隊的預備隊,在兵力調度上必要時可直接當成一般部隊使用。以上是以步兵單位做例子,其它炮兵工兵通信部隊也都有類似的補充兵系統。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因擴編而發動了35梯次動員令

靠著上述的動員方式,德國陸軍從廢除凡爾賽條約前7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的10萬兵力迅速擴編到36個步兵師,4個機械化步兵師,1個騎兵師,5個重裝甲師,4個輕裝甲師的規模。|{1939年8月,為了入侵波蘭做准備,陸軍緊急在這一個月裡面發動4梯次動員令,第一梯次先讓廢約後擴編的35個師滿編(第1師到第46師,中間有跳號),第二梯次16個師(部隊番號50到60左右的步兵師),第3第4梯次則分別擴編了21及14個師(部隊番號200開頭者)。

其實德軍每波擴編的部隊其編裝都會因人員素質,武器裝備生產速度及更新,戰術變化而有所變更,所以每梯次步兵師的差異性很大。另外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成立新部隊時通常會由現有野戰師撥調三分之一的兵力成為新編部隊的主幹,也就是說把其中一個步兵旅或步兵團分出來升格為師,再依師級編制補充兵力。這一點也和德軍喜歡採用老兵新兵混合編組的傳統有關。

開戰後陸軍仍持續發出動員令,伴隨著英法正式對德國宣戰,對波蘭戰役還沒結束時德軍又發動了第五梯次(1939年9月15到18日),12月第六第七梯次,隔年1940年2月第八梯次,3月第九梯次,入侵法國時第十梯次入營,到第十梯次時所擴編的步兵師其部隊番號已經用到90,另外100,200, 300開頭的步兵師也開始出現。當然這些百位數字開頭的一般步兵師和專門負責國境警備的500開頭,國內補兵營管理的400開頭的步兵師又不同,500,400字頭的部隊是不會調動換防的(又400字頭的部隊只是行政司令部組織)。

1941年對蘇開戰前夕,德軍的裝甲部隊加倍計畫也是採用和歩兵師一樣的擴編方式,又因為裝甲師的步兵兵力只要步兵師的三分之二即可,所以也有步兵師被撥三分之一出去成立新的步兵師之後剩下的三分之二兵員就直接改編成裝甲師的。

第12裝甲師由第2步兵師,第13裝甲師由第13步兵師,第14裝甲師由第4步兵師,第15裝甲師由第33步兵師,第16裝甲師由第16步兵師,第17裝甲師由第27步兵師,第19裝甲師由第19步兵師在這個時期由上述方式改編而來。另外第18裝甲師是由第4,第14步兵師,第20裝甲師是由第19,59 步兵師各撥出三分之一兵力而成立的。當然這些裝甲師的戰車也是以同樣的方式從原有的裝甲部隊調撥而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然而,後方的「新訓營」已經無法像野戰師一樣的擴編,開戰前前線部隊和後方補兵營那種一對一的關系已經無法維持,這時便成數個步兵師共享一個「新訓營」了。

其實一開戰,真正在第一線作戰的野戰部隊根本不可能抽調三分之一的兵力出來讓軍方拿來作為擴編新部隊的基幹,所以波蘭之役結束後真正抽調的是各野戰師的「銜接訓練部隊」,這些野戰部隊在對蘇開戰前夕才又自行新編出「銜接訓練部隊」。也就是說對法國開戰時在法國戰線的德軍其實都只是臨時由「銜接訓練部隊」所擴編出來的單位在打的。

因長期消耗兵力德軍開始尋找新的補兵制度

到1940年為止的前線作戰,德軍就靠著上述的動員方式不斷擴編,補充兵源,橫掃歐洲。將在1941年執行的對蘇作戰計畫扺定,為了再擴大軍備,軍方又發動了第11~14梯次動員令,而在1940中又擴編了37個步兵師。

然而進入1941年真正展開對蘇作戰,由於短時間里過度擴編,加上前線兵員損耗的增加,德國國內開始出現裝備及兵力不足的問題。以至於在第15梯次所擴編的700字頭步兵師,其下只有兩個步兵旅,只能拿來做法國及比利時佔領地的駐防部隊。不過至少這樣就可以把原本屯駐的正規部隊抽調出來去支持最前線了。

第16梯次動員,擴編的部隊開始變成「警備師」,因為底下只有一個步兵旅,一個炮兵營,戰力約為正規步兵師的三分之一,只好駐守德國本土,負責後方保安的任務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偏偏對蘇作戰失利,靠著上述方式所擴編的部隊幾乎在東線戰場損耗殆盡。從1941年到1942年冬天為止,蘇聯戰線的兵力損耗已經超過100萬名。其間雖然又發動第17到20梯次的動員令,但是就在斯大林格勒之役,德軍第三軍全軍覆沒,又喪失了三個裝甲師,兩個機械化步兵師及13個步兵師約20萬人。此時現有的徵兵制已經無法維持補充喪失的兵力了。

這個時候德國軍方開始把由希姆萊所指揮的SS武裝親衛隊及佔領地的外國人全部納入徵兵動員系統里。

動員制對戰局惡化所做的對策

從這個時期開始,位於各地區的「新訓營」每6個編成一個「新訓旅」,之後每6個「新訓旅」再編成一個「新訓師」,每訓練完一批,整個師不打散直接送到前線野戰部隊,野戰軍在前線進行銜接教育後直接升格為正規野戰師,由於是在前線駐地訓練,所以訓練完之後對戰場環境的適應力較高,也因此,德軍開始把新訓單位調往國外以利新兵提早適應環境。

由於德國本來就是個人口密集的國家,軍用演習場地本來就有限,所以漸漸變成國內召集,然後直接在德國佔領地國家的演習場進行新兵訓練,結訓後直接駐守該地,好處就如上述對環境適應較快。不過這項措施在1944年盟軍諾曼底登陸後產生了一個重大的缺陷。

由於盟軍節節進軍,常常是德軍在國內召集到新兵後整批送往法國佔領地新訓營區受訓時才發現該營區已經成為第一線戰場,加上佔領地逐漸縮小,德軍只好再度把新訓改回在德國國內進行。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就在這個戰況中,希特勒又開始要求陸軍擴編新的部隊了。前線部隊及軍方高層均認為應該優先補充現有部隊的缺員,那至少可以讓身經百戰的老兵帶著新兵適應戰場。但是希特勒卻認為這些戰損過度的單位已無剩餘價值。軍方於是只好將這些殘敗了的單位解散,再同樣的人員為主幹成立新部隊。也因此1943年之後有些部隊雖然和過去被解編的部隊有著相同的部隊番號(被解散過),但是實際上卻是一點關系都沒有。而且這個時期新成立的部隊編裝已經變得很小了。原本三個步兵營所組成的步兵旅現在只由兩個步兵營構成,一個步兵師也從17000人變成10000人。表面上看起來部隊數量還可以,但是實際上每支部隊的戰力只有以前的一半以下了。

1943 年德軍在庫爾斯克作戰失利,希特勒於是為了提高士氣,把步兵師改稱為「國民擲彈兵師」。1944年第30梯次以後所動員成立的新部隊,或是由老部隊重新改編的都冠上「國民擲彈兵師」。當然還有原本是500字頭的部隊也冠上被解散的部隊番號再在後面加上「國民擲彈兵師」的也有。

此時,軍方開始擴大徵兵年齡,由原本的20到45歲擴大成17到61歲,這次擴大的范圍已經包括那些曾經參加過一次大戰的老兵年齡層了,也可見德國已經漸漸把所有的人力資源都用盡了。

除此之外,到目前為止因體檢被淘汰的人員也都列入徵兵范圍,例如由患有胃潰瘍士兵所組成的部隊,以部隊單位進行飲食療法執行作戰任務。還有由耳聾者所組成之部隊,所有命令完全靠手語的。

另外,蘇聯軍的俘虜,東普魯士的鄉土突擊隊,還有在徵兵范圍以外的老人小孩所組成的「國民突擊隊」等,雖然在數量上看起來還有不少可用的部隊,但是實際上這些部隊根本不能作戰,國民突擊隊不僅沒有制服,步槍,訓練都根本不足。

大戰末期德國就靠著這個動員制度一直把兵源送上戰場,隨著連續的敗仗,1943年所保有的200萬後備軍人到1944年下半已經降到100萬人以下了。1944年一年之中德國陸軍喪失了75個步兵師約230個步兵旅,雖然同一時期又增編了60個步兵師約200個步兵旅,姑且不論其素質,至少這個動員令仍然維持有效的運作。相對的蘇聯雖然在德蘇開戰初期喪失的部隊比德軍還多,但是到1943年後期蘇聯部隊的戰力反而比開戰時還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45年,希特勒竟然又發出一道命令:「禁止以訓練,補充,後備為名擴編或調度部隊!!」。於是所有的德軍部隊全被送到第一線戰場去,同時再也沒有可以訓練新兵的現役軍人了。

德國本來就沒有和全歐洲連打六年的國力,終於在1945年5月用盡所有兵力之後以戰敗收場。

Ⅳ 二戰前蘇聯為何會為納粹德國秘密培養裝甲兵呢

奧倫堡公路是橫穿喀山市的主幹線,當車輛駛近卡爾戈波利軍營時,公路兩旁就會出現密實的金屬柵欄。當汽車來到一個檢查站時,附近的花崗岩石座上佇立著一些報廢的坦克。透過坦克間隙,可以看到不遠處幾座有著百年歷史的教學樓,那就是車里雅賓斯克坦克學院喀山分院,當地人將其稱作「喀山坦克學校」。

許多歷史學家認為,德軍裝甲兵司令古德里安也曾在喀山坦克學校進修多年,這期間的學習過程對他後來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最終幫助他在1941年夏秋之季成功組織了攻佔蘇聯大片領土的坦克戰役。

卡沙波夫說,事實並非如此,古德里安並未在這里進行過長時間的學習。喀山坦克學校成立時,古德里安已是德國摩托化部隊參謀長了。不過,他確實來過喀山,而且是以將軍身份來視察工作的。博物館內保存有格別烏記錄古德里安喀山之行的全程報告,報告披露古德里安除了參觀喀山學校外,還參觀了喀山的名勝古跡,其中包括彼得教堂和保羅教堂,還做了禮拜,並對教堂處於如此荒涼的狀態表示憤懣。

古德里安是個直率的人,他沒有隱瞞自己的想法,他對喀山地區許多歷史建築未得到良好保護而感到失望。此外,他對蘇聯人好大喜功的作法也非常吃驚,他看到許多地方都興師動眾地搞建設,可往往還沒建完就停工了,然後又在另一個地方建,結果前一個工程荒廢了,甚至被拆毀了。

古德里安的目光非常尖銳,作為德國高級軍官和機械化部隊的締造者,他絲毫不掩蓋自己對蘇聯政府的不滿,他對喀山學校的混亂狀況非常惱火。古德里安是納粹國防軍將領的典範,他見解獨特,性格倔強,敢於違背上級命令,對於高高在上的希特勒,他也不像別人那樣將其視為神靈,甚至還公開將德國失敗的原因歸咎於希特勒本人。

Ⅳ 二戰人口僅有8000萬的德國,如何能徵召到1700萬精銳部隊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爆發後,德軍的鐵蹄很快就席捲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干半島。閃擊波蘭的德軍共集中了62個師88.6萬人,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羅薩”,德國又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在內的190個師共計550萬人,即使是希特勒自殺後,德軍仍號稱殘餘700萬兵力。

Ⅵ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10萬部隊,可如何在一年內擴軍800萬的

其實二戰時期德國軍隊從十萬到後來的八百萬,中間德國軍隊其實擴軍了總共有三次,德國軍隊而每一次都是幾百萬人的數量增加,所以在很短的時間里就擴軍到了800萬左右。先說說為什麼一開始的時候德國軍隊只有十萬人。

當時歐洲的其他國而家並沒有在意德國有了個戰爭首領希特勒,甚至當歐洲各國還想利用希特勒這個「惡犬」一把,打算使用綏靖政策把希特引向東方,讓德國和東方的國家先打起來等他們兩個國家都因為戰爭實力大大削弱了自己再出來撿便宜,德國並沒有讓他們如願在希特勒的「閃電戰『下蘇聯沒事歐洲國家卻有危險了,這個時候德國進行了第二次擴軍數量到了450萬。最後德國為了對付蘇聯進行第三次擴軍到了800萬的地步,可以說德國全民皆兵了!

Ⅶ 德國二戰軍隊那麼多哪來的

軍事學上有一門課程就是:軍事動員學
德國實際上就是利用動員學,壓榨出了最大的動員能力,早在一戰時期,德國的部隊編制和動員就首屈一指
二戰時期更是如此,不斷將老部隊的部分人員補充如新組建的部隊,這樣大家戰鬥力基本均衡
而且德國在二戰前的機體勞動、各級訓練體系完備,保障了足夠的人力資源

Ⅷ 關於德國二戰時兵源的問題~~

不是非常了解..隨便說些好了

印象中..1936年.德國重新武裝的時候..大概是把全國劃分了13個軍區..

德奧合並之後又增加了2個...吞並波蘭的時候又增加了2-3個的樣子..

德國所有的武裝部隊...基本都是在各個軍區里徵募..訓練..組建...

戰爭的初期..尤其是蘇德戰爭開始之後...

雖然...德國...軍官的指揮能力...士兵的戰斗素質都很高...戰鬥力很強

但是.與蘇聯這樣國土遼闊..工業潛力巨大..人力資源豐富..徵兵效率極強的國家對抗的話

即使勝仗連連...士兵們也是不斷地..大量地被消耗著的...

到戰爭的後期..德國的人力資源已經接近紅線..士兵的補充速度遠遠跟不上消耗的速度

而且因為訓練時間也被大大縮短...導致新兵死亡率升高...由此進入惡性循環...

再加上..希特勒因為不肯放棄「偉大的理想」..拒絕大量徵召婦女進入工業領域

更是雪上加霜...(同期的蘇聯和英國的工廠里.都擁有數量龐大的婦女.用來解放人力)

直接導致戰爭末期..德國徵兵年齡一降再降..

最後組建的那些國民沖鋒隊(國民擲彈兵師,營等)

很多由不到15歲的孩子和60歲以上的老人組成的..

戰鬥力可想而知...

另外..由於「國家社會主義」在那時很多人的眼裡..還是一種比較先進的社會制度

很多仰慕的人志願支持第三帝國政權...當然也有支援加入軍隊的...

好象有法國人..瓦隆人(比利時的一個民族)..挪威人..烏克蘭人..俄羅斯人等等..

基本上..除了在集中營里的猶太人和吉普塞人..歐洲大部分民族都有志願者..

好象...因為國防軍拒絕讓非日爾曼人加入軍隊...

所以..這些外國人..基本都加入了黨衛隊...

以此組建了像SS第13師「克羅埃西亞第一」SS第14師「烏克蘭第一」等部隊

不過這些外國部隊的戰鬥力..大部分都很弱..有些甚至是不堪一擊..還不及義大利人

印象中..貌似也就烏克蘭和俄羅斯的一些部隊....戰鬥力還算不錯.

在戰爭的後期....有些營連級部隊甚至比德軍還要頑強(因為怕蘇聯報復...)

亂七八糟的說了一堆...也沒什麼思路...而且有些看法比較主觀...

樓主做個參考就可以了..

Ⅸ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十萬部隊,如何在一年內擴軍八百萬的

首先,大家要知道,納粹德國的兵力不是在一年之間就可以從十萬,擴充到八百萬的,雖然在這個國土中,只要有人,就會有兵源,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擴充自己的兵力,是需要突破多種多樣原因的掣肘。

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德國的兵種變得更加的多種多樣了,除了後來的裝甲師、山地旅外,還有了摩托化師、輕裝甲師、山地師,人數也從五十萬人,一舉擴大到了一百五十多萬人。而在這個時候,納粹不僅著手建立和強大了陸軍,也趁著這個契機將海軍和空軍一並發展了五十萬人,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計算德國總兵力的話,應該是有兩百多萬人。

而德國兵力達到七百多萬的時候,也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的時候,那個時候,德軍的軍事實力已經得到了完善,不僅在海軍、空軍以及陸軍上,還有黨衛隊的發展。

Ⅹ 二戰德國是怎麼動員出這么多軍隊的

日本侵華時期有一種軍隊叫皇協軍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二戰是如何培養兵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