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U型潛艇的簡介
1906年初,德國人建造了以柴油機為主動力的U型潛艇。1914年9月5日,德國U-21號潛艇用一枚魚雷擊沉英國軍艦「開路者」號,使250名官兵葬身海底。1914年9月22日,德國U-9號潛艇在比利時海外在不到90分鍾的時間內就擊沉了3艘達12000噸級的英國裝甲巡洋艦,艦群上共1500人死亡。到1915年末,德國潛艇共擊沉600餘艘協約國商船;到1916年和1917年,被擊沉的商船總數已分別達到1100艘和2600艘。但是有1艘德國潛艇U-35號就創下了紀錄,獨自擊沉了226艘艦船,總計達50多萬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總數達5906艘,總噸位超過1320萬噸。據統計,整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用潛艇擊沉的各種戰斗艦艇共達192艘,其中有戰列艦12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39艘,潛艇30艘。戰爭中各參與國共建造了640餘艘潛艇,而德國建造的潛艇就佔有300多艘,其中U型潛艇以其卓越的水下機動性和作戰能力讓盟軍頭疼不已。
⑵ 請詳細介紹U型潛艇
U型潛艇是特指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使用的潛艇。
由於德國潛艇的編號都使用德文「Untersee-boot」 也就是「潛艇」的意思(英文為U-boat)的首字母U加數字命名,如U-47。為了區別於其他國家的潛艇(英語為"submarine"),在英語里使用"U-boat"來稱呼德國潛艇。中文翻譯為「U型潛艇」。
1906年,德國的日耳曼尼亞造船廠為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潛艇「U1」號成為大西洋上最令人恐懼的武器。
PS:詳情請參見以下鏈接:
⑶ 介紹一下,二戰德國U型潛艇從1938-1945的所有型號和潛艇構造,最好有圖
U艇 德文開頭的U 廣泛意義上代表了當時德國潛艇的先進
型號例如 VIIB VIIC IXB IXC IXC2 XXI 德國U艇—U-995
在Kiel以北的海邊小鎮Laboe現存一艘完整的建於1943年的U艇——U-995號,它屬於Type VII c型
U-995裝有兩台MAN公司的6沖程4缸柴油發動機,每分鍾470轉,1400馬力x2,兩台BBS電動機,每分鍾295轉,375馬力x2。2個9160Ah的蓄電池,放電時間20小時。 德國工業城市Kiel的造船工業十分發達,更是著名U艇誕生的搖籃。2月份的時候去該城市旅遊,就是沖著真正的U艇去的。U艇——U-boot,在德語裡面就是潛水艇的意思(Unterseeboot),兩次大戰中曾經讓盟軍聞U色變,U艇也就成了德國潛艇的代名詞。
在Kiel以北的海邊小鎮Laboe現存一艘完整的建於1943年的U艇——U-995號,它屬於TypeVIIc型。此艇1943年9月16日服役,戰後曾一度由挪威海軍作為訓練艇使用,後交還聯邦德國海軍,現在成了博物館。
全長67.23米,寬6.20米,全高9.55米,水面排水量759噸,水下排水量1070噸,最大下淺深度240米,航速:水面17節,水下7.6節。U-995裝備5個533mm魚雷發射管,前4後1,可攜帶12枚魚雷或者26-39枚水雷。(圖中可以看到魚雷發射管口已經封閉了)
⑷ 二戰時期德國的U型潛艇
德軍潛艇前期的主力IV型和VII型水面航行能力了得 兩者都屬於遠洋潛艇 但LZ所說的水下航行能力對於II型、IV型、VII型潛艇而言確實不敢恭維 不止德國 二戰潛艇的通病就是水下航程短 且航速慢 所以沒有驅逐艦護航的油輪一般發現潛艇後採用火力覆蓋 高速逃離的辦法 使德國潛艇不敢上浮 在水下又追不上郵輪如果說潛航能力強的話 應該是三分之一或者更慢的速度航行 並且在通氣管深度 可以保證供氧量 潛艇的電池普遍支撐不了多久 因為在水下是不用柴油引擎的 完全依靠電力當然44年末的XXI型潛艇是符合樓主描述的 XXI型潛艇的渦輪增壓在水下也可以使用 大大提高速度 甚至水下航速都超過部分老式驅逐艦的水面航速 因此在潛航時間一定的情況下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水下作戰半徑 而AIP技術在二戰還沒有出現哦 只是蘇聯和德國有涉足研究 世界上第一艘AIP技術的潛艇「哥特蘭」號直到1995年2月才下水 所以LZ認為德國潛艇潛航能力強 只能說德國電池比南孚好咯~~
⑸ 德國U型潛艇
中國沒有德國U型艇,中國基本走的是買蘇聯舊艇仿製新艇的路線。早期中國買的是蘇聯4艘的W級,但是太舊了,都沒仿製。基本是買R級後才開始了自己真正的仿製之路,R級就是「羅密歐」級,復制出了大量的歐洲稱之為「明」級的常規潛艇。這類潛艇以及後來買進的2艘G級彈道導彈常規潛艇都是舊式布局的常規潛艇。G級就是「高爾基」級,在其指揮圍殼上有導彈發射口,G級一共有5種,根據一些國內雜志的圖片我推測中國的這種潛艇應該是被認為實驗效果最好的G-2型艇。
但是上述的艇都屬於舊式布局,所謂舊式布局可以用來劃分站前和戰後的艇,主要是60年代美國「大青花魚 」級常規潛艇是潛艇新舊式布局的分界,以前的潛艇都是水面航速高於水下航速,因為它是船型布局,而美國「大青花魚 」級艇是水滴形布局,這樣水下航速遠遠高於水上航速,最誇張的是蘇聯的P級核潛艇水下航速達到44.7節超過了同時期水面上任何一種大型艦艇的航速,而它的排水量竟然有7000噸,這個速度是不可想像的。所以以後的潛艇都採用了這種布局。所以1樓和房主說的不對,宋級艇也不是船式布局而是半水滴形布局。
後來中國的元級潛艇明顯有基洛級的風格,中國主要引進兩級基洛級877型和936M,前者型號較舊,但是俄羅斯卻在877上實驗泵推技術就是試驗艇877B型,來減少尾流的空泡雜訊。不知道中國的元級上是否也進行了如此改進。
中國的潛艇沒有德國的技術這點倒是可以肯定。因為發動機是烏克蘭的,而聲納很可能是英國或法國,這是中西蜜月期時候的遺產了,而德國的潛艇技術被德國的最大船廠壟斷的就是HDW船廠,這個船廠現在被美國公司控股75%所以技術很難流向中國,但是中國以前買過德國的MTU800發動機等還有一些傳動系統的圖紙估計弄不好能有幫助。以上來自與網路和軍事雜志,僅代表個人觀點。
⑹ 德國U型潛艇一旦發現目標,具體的發射魚雷的步驟是什麼從發現目標到魚雷射出
發現目標後先要接近目標到比較適合發射的距離。視能見度的情況來選擇水上發射還是水下發射。
先比對資料確定對方艦船種類,讓後需要分幾個時間間隔來用六分儀來根據桅桿高度測定敵艦和潛艇的距離。
利用距離和角度來在海圖中標明敵艦和自己潛艇的位置。隔固定的時間重復計算在海圖表明。從而得出敵艦的航向和航行角度。
計算艦首角和航速並且將數據輸入TDC(魚雷數據計算機,是早期的機械式計算機)。
保持潛艇航向航速不變,用潛望鏡瞄準敵艦,為魚雷制定引信類型和航行深度。。
然後發射。
⑺ 什麼叫德軍U型潛艇
U型潛艇
1906年,德國的日耳曼尼亞造般廠為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潛艇「U1」號成為大西洋上最令人恐懼1906年初,德國人建造了以柴油機為動力的U型潛艇。1914年9月5日,德國U21號潛艇用一枚魚雷擊沉英國軍艦「開路者」號,250名官兵葬身海底。1914年9月22日,德國U9號潛艇在比利時海外用不到90分鍾的時間就擊沉3艘12000噸級的英國裝甲巡洋艦,艦上1500人死亡。到1915年末,德國潛艇擊沉600餘艘協約國商船;到1916年和1917年,被擊沉的商船總數已分別達1100艘和2600艘。僅1艘U35號德國潛艇就獨自擊沉了226艘艦船,總計達50多萬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總數達5906艘,總噸位超過1320萬噸。據統計,整個第一次世界大佔中用潛艇擊沉的各種戰斗艦艇共達192艘,其中有戰列艦12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39艘,潛艇30艘。戰爭中各參戰國共建造了640餘艘潛艇,德國建造的潛艇就有300多艘,其中U型潛艇以其卓越的水下機動性和作戰能力在海上了盡了風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潛艇成為主要的水下戰艦。戰前,各參戰國共有潛艇496艘,戰爭中建造了1669艘,潛艇總數達2100餘艘。戰爭期間,潛艇擊沉的作戰艦艇達395艘(含戰列艦3艘、航空母艦17艘、巡洋艦32艘、驅逐艦122艘),擊沉的運輸艦船達5000餘艘,2000餘萬噸 。德國依仗性能先進的U型潛艇,大大西洋海域有效地攻擊了盟軍的商船隊和護航船隊。指揮德國潛艇的海軍上將卡爾·鄧尼茲發明了「狼群」戰術,用6—12艘潛艇組成水下艦隊,白天尾隨護航隊,黃昏時進入攻擊陣位,夜晚鑽入護航隊中用直航魚雷實施近程攻擊。1940年10月,一個由12艘潛艇組成的「狼群」就擊沉了32艘艦船,而自己安危無恙。到1941年,德國用潛艇擊沉盟軍艦船的總數已達1150艘;到1942年上升到1600艘。1943年以後,盟軍在艦艇、飛機上加裝了反潛雷達,使艦船沉沒數量降低了65%,到1944年只有200艘艦船被擊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共建造潛艇1131艘,加上戰前造的57艘,共1188艘。這些潛艇擊沉了3500艘艦船,造成45000人死亡。到戰爭結束時,德國有781艘潛艇被盟軍擊沉。
主要人員介紹:
1.指揮官(艇長)
2.首席機械師(輪機長)
3.首席值班軍官(值日官)
4.首席軍需官
5.高級機械維修師
6.水手長
7.普通艇員
8.技術型艇員
9.潛艇控制室操縱員
10.無線電及聲納操縱員
11.魚雷發射員
12.艇炮炮手
13.廚師
額外(附加)人員介紹:
1.隨艇醫生
2.防空機槍手
3.隨艇采訪的戰地通訊員
4.氣象員 .
5.作戰參謀(戰術分析)
潛艇上可能「來訪的客人」介紹:
1敵方戰俘
2己方撤退人員
3落水的飛行員(包括己方或敵方)
4被營救上來的其他U艇成員
5被營救上來的己方艦船的船員
6代理商
7秘密技術專家
8被營救的其他國家的政治激進分子
⑻ 德國U型潛艇的所有的型(如7C型)和號(如U-571)
U型潛艇 .英文版德文:underseaboat,簡稱U-boat,就是U艇,並不代表它的型號.德國人用數字識別U艇,就用U加數字編號代表一艘U艇,如U-47(大名鼎鼎的王牌)
型號分:I,IIA,IIB,IIC,IID,,VIIA,VIIB,VIIC,VIID,VIIF,IX,IXB,IXC,IXD,XXI,XXIII等.
用途:作戰(二戰德國戰斗效率最好的武器),主要用魚雷攻擊艦船,破壞海上運輸線.如狼群戰術在"長劍之夜"的登峰造極.
⑼ 二戰德國U型潛艇的結構
介紹一下德國的U型潛艇
1906年初,德國人建造了以柴油機為動力的U型潛艇。1914年9月5日,德國U21號潛艇用一枚魚雷擊沉英國軍艦「開路者」號,250名官兵葬身海底。1914年9月22日,德國U9號潛艇在比利時海外用不到90分鍾的時間就擊沉3艘12000噸級的英國裝甲巡洋艦,艦上1500人死亡。到1915年末,德國潛艇擊沉600餘艘協約國商船;到1916年和1917年,被擊沉的商船總數已分別達1100艘和2600艘。僅1艘U35號德國潛艇就獨自擊沉了226艘艦船,總計達50多萬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總數達5906艘,總噸位超過1320萬噸。據統計,整個第一次世界大佔中用潛艇擊沉的各種戰斗艦艇共達192艘,其中有戰列艦艇共達192艘,其中有戰列艦12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39艘,潛艇30艘。戰爭中各參戰國共建造了640餘艘潛艇,德國建造的潛艇就有300多艘,其中U型潛艇以其卓越的水下機動性和作戰能力在海上了盡了風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潛艇成為主要的水下戰艦。占前,各參戰國共有潛艇496艘,戰爭中建造了1669艘,潛艇總數達2100餘艘。戰爭期間,潛艇擊沉的作戰艦艇達395艘(含戰列艦3艘、航空母艦17艘、巡洋艦32艘、驅逐艦122艘),擊沉的運輸艦船達5000餘艘,2000餘萬噸 。德國依仗性能先進的U型潛艇,大大西洋海域有效地攻擊了盟軍的商船隊和護航船隊。指揮德國潛艇的海軍上將卡爾·鄧尼茲發明了「狼群」戰術,用6—12艘潛艇組成水下艦隊,白天尾隨護航隊,白天尾隨護航隊,黃昏時進入攻擊陣位,夜晚鑽入護航隊中用直航魚雷實施近程攻擊。1940年10月,一個由12艘潛艇組成的「狼群」就擊沉了32艘艦船,而自己安危無恙。到1941年,德國用潛艇擊沉盟軍艦船的總數已達1150艘;到1942年上升到1600艘。1943年以後,盟軍在艦艇、飛機上加裝了反潛雷達,使艦船沉沒數量降低了65%,到1944年只有200艘艦船被擊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共建造潛艇1131艘,加上戰前造的57艘,共1188艘。這些潛艇擊沉了3500艘艦船,造成45000人死片語。到戰爭結束時,德國有781艘潛艇被盟軍擊沉。
圖紙沒找到.
⑽ 獵殺潛航4魚雷操作
1.本教程包含 《獵殺潛航4:太平洋狼群》 1.4和1.5版(1.5版就是那個《U艇任務》)。
。
3.本教程作者sunwolf,郵箱[email protected]
魚雷是潛艇最重要最難學的武器,所以我們先學習魚雷攻擊。
魚雷能以預先設定的深度、航速、航向在水下航行,因此攻擊時不必把魚雷發射管正對目標就可以發射。那麼魚雷射出後應該如何轉向才能命中呢?潛艇上有台TDC(魚雷數據計算機),在本艇、目標的位置和運動狀態已知的情況下,結合魚雷的航速,TDC能計算出一個角度(回轉角Gyro Angle),射出的魚雷按照此角度轉到特定的航向上就能擊中運動中的目標(前提是在從觀測到擊中的時間內,目標的運動狀態保持不變)。那麼如何獲得目標的位置和運動狀態呢?把潛望鏡對准目標並測量距離,就獲得了此時刻下的目標的位置(方位和距離),間隔幾分鍾後再重復測1遍,根據兩個時刻下的位置就可以計算出目標的運動狀態(航向和航速)。那麼如何測量目標的距離呢?潛望鏡測距器就是干這個活的!
我們知道固定大小的物體,離你越遠看起來越小,離你越近看起來越大。如果知道了目標的主桅桿高度(最高也最粗的桅桿的頂端離吃水線的高度),根據主桅桿高度在潛望鏡視野里的大小,就能計算出目標的距離。
介紹潛望鏡界面各部分:屏幕中央是圓形的潛望鏡,上面有標示角度的刻度線。注意攻擊潛望鏡或者搜索潛望鏡都有1倍和4倍兩種放大率(通過TAB鍵或滑鼠滾輪切換),1倍時1個短刻度間隔為1度,4倍時1個短刻度間隔為0.25度,另外線的長度和位置也有含義。這些可以幫助你確定魚雷扇形發射時合理的發散角,例如目標船身長度在潛望鏡X4視野里共佔4個長刻度,即4度,那麼3發齊射要保證最大幾率的單發命中,就應該分別以0度、左4度、右4度的發散角實行3發齊射。
x1
x4
屏幕左邊是TDC顯示面板或者魚雷參數設置面板,TDC顯示面板最頂部是個船型欄(如果你識別了目標船型,無論識別得正確與否,都在這顯示),下邊是個圓盤,分內外兩圈,刻滿了白色的0-360度的角度,內圈是方位(船首總是0度),外圈是羅盤(NESW分別代表北東南西),中央是個代表目標船的符號(尖頭代表船首,平頭代表船尾),還有個白色箭頭代表計算出的魚雷航線。內外圈可以各自轉動,內圈轉動的原則是圓盤下方的黃色固定指針總是代表潛艇和目標船之間的視線,外圈轉動的原則是目標船符號的船首總是指向羅盤的航向。TDC顯示面板的中央是2個數字欄,分別顯示TDC里儲存的目標距離和目標航速(節),下面是又一個相同的內外圈圓盤,只不過中央的小船符號代表本艇,此圓盤上方也有個黃色固定指針,也代表潛艇和目標船之間的視線,內外圈的轉動原則也類似。
魚雷參數設置面板最頂部1行是2個旋鈕,依次是魚雷航速(HIGH=高速,LOW=低速)和引信工作模式(CONTACT=撞擊,CONTACT+INFLUENCE=撞擊+磁感應)。下面是魚雷發散角(LEFT表示左,RIGHT表示右,注意發散角的左和右是以魚雷本身為標準的,而不是以潛艇的左右舷為標准,請記住這一點,在設置艇尾發射管時用得著)。再下面是魚雷定深(英尺)。
面板底部有個切換開關,撥到上面是TDC,下面是魚雷設置。旁邊的圓按鈕是TDC的位置保持功能開關兼指示燈,燈變紅表示已開啟位置保持功能。注意:觀測目標前一定要關閉位置保持功能;如果已計算出目標運動狀態並輸入TDC而且准備據此運動狀態發射魚雷則一定要立即開啟位置保持功能!TDC的位置保持功能並不能確保跟蹤目標,只是根據你輸入TDC的數據持續的計算魚雷發射參數,這樣你就可以在任意時刻發射。當然發射拖延得越久,觀測誤差對命中率的影響就越顯著。「SH4的位置保持功能是作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而且根據二戰歷史資料,美國潛艇的TDC是有位置保持功能的,這在當時是一種絕密武器,而德國的U型潛艇則沒有。
屏幕右邊上方的圓盤是目標數據面板,面板底部3個按鈕依次是目標的距離、AOB(船首角或舷角)、航速模式切換開關,面板上部紅色按鈕是把當前數據輸入TDC,旁邊的按鈕是潛望鏡測距器(距離模式)、測航速(航速模式),AOB模式無此按鈕。
屏幕右邊下方是魚雷發射面板,每個燈代表一個發射管,左組為艇首發射管,右組為艇尾發射管。綠燈表示裝填完畢,熄燈表示不裝填,閃燈表示正在裝填。
下面以一個例子,詳細講解100%難度下的魚雷攻擊操作:
首先藉助無線電敵情通報以及雷達和聲吶的前期工作,我們終於接近目標到視距內。
切換X4倍率,大致分辨一下目標的航向,進行粗略佔位。
進一步靠近後,按N鍵翻出《艦船識別手冊》,封面上的太陽旗表示當前為小日本的軍艦集。按封面上的右箭頭,換到無國籍的商船集(封面上國旗位置為空白)。點擊封面,翻開手冊查閱。手冊頁的頂部有2行黃字,第1行依次是船的型號和類別,第2行依次是噸位、最大航速(節,即海里/小時)、吃水(船底離海面的深度,英尺)、主桅桿高度(主桅桿的頂端離海面的高度,英尺)。右上角有3個方框按鈕,帶黑叉符號的是合上手冊退回封面,帶紅對鉤符號的是把此頁上的船隻的主桅高度輸入潛望鏡測距器,帶黑船符號的是在90度、0度、45度角度下的船像之間切換。
根據目標的煙囪、桅桿、艦橋的形狀、位置以及船體的形狀,逐頁對照,找到最符合的那頁:對!目標就是它了!大型新式油輪!把潛望鏡中心十字線對准目標,按L鍵鎖定(自動保持目標在潛望鏡視野)。然後點手冊頁的紅對鉤按鈕,把主桅桿高度輸入潛望鏡測距器,同時屏幕左邊的TDC面板頂部的船名一欄由空白變成顯示「Large Modern Tanker」(大型新式油輪),表示船型識別完成。注意:正確識別船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識別錯誤,系統並不會發出警告,而錯誤的主桅高度將導致測距錯誤。
現在該測距了:在鎖定目標的前提下(有時大浪會淹沒潛望鏡而中斷鎖定),按屏幕右上角的小把手,拉出目標數據圓盤,點「距離」按鈕(底部3個按鈕中的第1個),再點「測距」按鈕(上部2個按鈕中的第1個),潛望鏡視野內的目標影像會增加一個較虛的重疊影像,上下移動滑鼠,重影也會上下移動,此時仔細的移動滑鼠,使重影中的水線精確對齊原有影像中的主桅頂端,並按滑鼠左鍵,重影消失,目標數據盤刻度顯示測出的距離。點「輸入TDC」按鈕(目標數據圓盤上部那個紅色按鈕),這個時刻下的目標方位和距離就輸入TDC。
降下潛望鏡,按X鍵調出秒錶,按一下頂端的表把,開始計時(超過1分鍾則看錶盤上方的小圓刻度指針表示分鍾數)。在下一次測距時最好間隔1分鍾以上(間隔越短,觀測誤差對計算航速、航向的影響越大),我一般是間隔1-3分鍾。利用這段空閑我們還要做一些工作:打開屏幕左邊的魚雷參數設置面板,一般情況下設置魚雷航速為HIGH(高速),除非遠距離的發射,因為高速魚雷射程比低速短;設置魚雷引信為「撞擊」(CONTACT)模式(魚雷定深有誤差,復合引信(撞擊+磁感應 CONTACT+INFLUENCE)故障率也高);檢查魚雷發散角是否設為0度(LEFT表示左,RIGHT表示右);根據《艦船識別手冊》里目標的吃水,設置魚雷定深(我一般設成「吃水減去10英尺」);選擇各個發射管並按Q鍵打開管蓋(這樣扣下魚雷扳機就能立刻射出,節省幾秒鍾),注意再按Q鍵為關蓋,屏幕上方的信息欄里「Opening Tube 1」表示打開1號管蓋,「Closing Tube 2」表示關閉2號管蓋。
忙到此時再看看秒錶,時間夠了,按一下頂端的表把,停止計時。把屏幕左邊的面板切換成TDC顯示面板。升起潛望鏡,如法炮製再測一次距離並再次輸入TDC。點「速度」按鈕(目標數據圓盤底部3個按鈕中的第3個),點「測速」按鈕(目標數據圓盤上部2個按鈕中的第1個),目標數據盤刻度顯示測出的速度,同時屏幕頂部的信息欄顯示目標速度(節)和航向(0為正北,90為正東)。點「輸入TDC」按鈕把目標速度輸入TDC。
觀察屏幕左方的TDC顯示面板上的目標船刻度盤,依據剛剛算出的目標航向,讀出外圈(羅盤)上的航向數值刻度與下方的黃色固定指針(視線)之間的角度數,即AOB,其中航向刻度位於左半邊就是左AOB,右半邊就是右AOB。
回到屏幕右上角的目標數據圓盤,點「AOB」按鈕(目標數據圓盤底部3個按鈕中的第2個),拖曳滑鼠轉動圓盤,使底部的白色固定指針指向正確的AOB刻度(注意區別左AOB和右AOB),點「輸入TDC」按鈕把AOB輸入TDC。立即點TDC的位置保持功能開關啟用位置保持(此前位置保持功能是關閉的)。降下潛望鏡。現在一切就緒,可隨時發射魚雷。但是發射拖得越久命中率越低,即使目標運動一直不變化。因為觀測是有誤差的,尤其是航向和航速的誤差。
如果要更高的命中精度(彌補計算速度和AOB花費的時間引起的誤差),就需要第3次測距以及隨後的各項工作,但是位置保持功能不要關閉。個人感覺在1000碼之內不需要第3次測距,而2000碼以外建議實行第3次測距。
發射第1波魚雷後,就面臨是撤退還是繼續攻擊的選擇。如果附近有驅逐艦護航,(待續)。。。。。。。
增補:
如何讀出TDC上的AOB:
本例中艇員報出目標航向260,我們可以讀出TDC上的AOB為右145度。
先找1張灰色紙代表海圖,畫上指南針。再隨意畫2個紅點,代表本艇和目標船,之間用綠線連起來(綠線代表視線)
隨意假設某個紅點為目標船,則另一個紅點就是本艇(這次我們假設南邊的那個為目標船)。現在旋轉整張紙,使目標船在上方,本艇在下方,並且綠線是豎直方向(符合TDC顯示面板的布局)
在綠線上畫2個黃色固定指針(和TDC顯示面板一樣)
分別補上內圈(方位)和外圈(羅盤)的角度刻度,一個簡易TDC顯示面板就產生了
艇員報出目標航向260,我們根據外圈刻度就可以讀出TDC上的AOB為右145度。360-260+45=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