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德意志和法西斯的區別是什麼
德意志是從普魯士王國而來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協助德皇統一普魯士各王國,成立普魯士帝國,國號德意志。德意志指的是一個國家(普魯士)、一個民族(日耳曼族)、一個地區,這就是德意志的由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皇倒台,德國成立魏瑪共和國,德國在協約國把持的巴黎和會上被英法等國算計,空軍全部取消,陸軍保留10萬。不久資本主義金融危機使各國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這時以義大利墨索里尼為代表成立的法西斯黨登上歷史舞台。德國在一戰期間國內經濟沒有遭到破壞,經濟很快恢復,希特勒藉助工人的力量成立勞工民主黨,也就是納粹黨。
1933年,希特勒成為總理,後來德國、義大利、日本建立三國軸心集團,成為法西斯國家,因此法西斯德國是第三帝國的稱呼,和德意志不能劃等號。現在的德國深刻反省,倒是日本需要警惕,因為現在的日本和當年的德國一樣。
② 法西斯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德國叫納粹呢
法西斯(英語:fascism;德語:Faschismus)是由德國納粹黨領導的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法西斯是特有名詞,不存在縮寫,流傳所謂的縮寫實為謠傳,原指象徵公民權利的古羅馬束棍後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黨的譯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張。
納粹主義的基本理論包括:宣揚種族優秀論,認為「優等種族」有權奴役甚至消滅「劣等種族」;強調一切領域的「領袖」原則,宣稱「領袖」是國家整體意志的代表,國家權力應由其一人掌握;鼓吹達爾文主義,力主以戰爭為手段奪取生存空間,建立世界霸權。
納粹主義萌芽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德意志魏瑪共和國,是德國內外矛盾尖銳的產物,所以人們又叫它德國納粹。
③ 關於德國法西斯的知識
銘記德國法西斯興起的歷史教訓
作者: 袁偉時 | 2005年05月13日14時20分
銘記德國法西斯興起的歷史教訓
——答《看世界》特約記者於平
看世界:同樣是世界大戰,但人類社會對於二戰的反思活動要遠遠多於一戰,為什麼會這樣?
袁偉時:第一次世界大戰其實是歐戰,它的規模、時間、殘酷都無法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比擬。更重要的是這兩次戰爭的基本原因是一樣的,正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沒有徹底反思,孽根未除,20年後更殘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就爆發了。痛定思痛,才有許多優秀的史書和剖析大戰根源的著作問世。說到底,戰爭是人類文明史的變態,是人性黑暗的記錄。敢於直面黑暗、反思罪責的著作是寶貴的精神財富。近年來好些清演算法西斯和極權主義的著作翻譯出版,是對中國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貢獻。
看世界:二戰為什麼會發生,二戰的發生是一種偶然還是必然?
袁偉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當然不是偶然的。這個問題其實可以歸結為:為什麼東西兩半球為什麼會形成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兩大戰爭策源地?
日本的情況以後再說,我們先集中討論德國。簡單地說,19世紀以來,德國民族國家建立和統一,他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都是片面和畸形的,因而成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是純粹的偶發事件: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團體的成員、19歲的中學生刺殺了到波斯尼亞首府檢閱軍事演習的奧地利王儲,這本來是一件不是太大的刑事案件。但正在虎視耽耽冀圖建立世界霸權的德意志,正好利用這件事發動侵略,8月1日世界大戰就爆發了。這場戰爭遲早都會爆發,問題只是找到什麼藉口罷了。
德國是19世紀60至70年代,普魯士實行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實現統一的。在此基礎上,它在90年代完成了工業革命,工業生產總值佔世界工業生產的16%(日本只佔1%),在世界貿易中所佔比重達13%,加上一貫實行軍國民主義,軍力強盛,成了名副其實的世界一流強國。以此為基礎,他們冀圖稱霸世界。經濟發達不一定會成為侵略別國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如果同錯誤的文化傳統相結合,法西斯主義就會應運而生。
看世界:二戰前,德國為什會法西斯化,並在後來成為二戰的策源地?
袁偉時:三大因素促成這樣的局面:
第一是國家和民族的屈辱被野心家利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締結的凡爾賽條約對德國非常苛刻,除了放棄所有殖民地外,還喪失了將近七分之一的領土,75%的鐵礦,44%的生鐵生產能力,28%的鋼生產能力和26%的煤炭產量。此外,1921年5月21日前,必須交付 200億金馬克的現金或貨物。1921年4月進一步規定賠款總額為1320億金馬克。1923年1月法國和比利時更以德國不履行賠款為藉口,出兵佔領了德國重工業最集中的魯爾區。
第二是民眾迫切希望擺脫經濟困難的局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世界陷入經濟危機,德國經濟更陷入破產狀態。1923年德國經濟崩潰,馬克成了廢紙,中產階級和工人一生積蓄頃刻盪然無存。後來雖然有所恢復,但1929年開始的世界經濟大危機又使它的經濟掉入深坑。
在這樣的狀況下,希特勒和納粹黨就趁機崛起了。納粹(德國法西斯)的全名是國家或民族社會主義。用希特勒在1927年6月24日所講的話來說:「最高的民族主義實質上等於最高的民族福利;最高的社會主義等於對民族、祖國深沉的愛;因此,兩者都意味著履行共同的種族義務。」 在天才領袖和偉大的黨領導下,依靠集體實現民族復興和改善生活狀況,對急於擺脫國家屈辱和經濟困難的德國人來說,不失為適時和動聽的號召。
第三是文化傳統中的負面因素,為法西斯滋長准備了厚實的土壤。
為什麼德國人會對希特勒的煽動聲聲入耳呢?除了上述原因外,還與德國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德國的統一道路是畸形的。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各民族建立民族國家和統一的國內市場的要求必然日趨強烈。德意志人是眾多部族的混合體,政治上也是長期分崩離析,沒有統一的可以稱之為德意志的國家。17世紀中葉,德意志人分別居住在314個邦和1475個獨立騎士領地上;直至18、19世紀,席勒、歌德等文化巨人還一再追問:德意志蘭,它在哪裡?經濟、文化的發展,抵抗外來侵略,都迫切需要統一的國家。可是,普魯士和奧地利兩大德意志邦國的爭霸又使統一大業倍加混亂和艱難。
這項歷史使命是1862年9月被威廉一世任命為普魯士政府首相的俾斯麥通過三次戰爭完成的。上台一周後,他就慷慨激昂宣布:「所有德意志人」「不可避免地將通過一場嚴重斗爭,一場只有通過鐵與血才能解決的斗爭來達到目的。」 1864年,普魯士聯合奧地利打敗丹麥,基本上解決了易北河三個公國的歸屬問題。1866年6、7月間歷時七周的普奧戰爭,把奧地利逐出德意志民族的爭霸圈,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1870年7月開始的普法戰爭,北德意志聯邦和南德意志諸邦聯合組成50萬人的德意志民族軍,打敗了法國,不可一世的拿破崙三世成了俘虜。俾斯麥宣布成立新的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威廉一世在巴黎凡爾賽宮戴上這個帝國的皇冠。
這個鐵與血的畸形統一過程,集中體現了德意志文化中的負面因素。同它的人種一樣,德意志文化傳統是駁雜的。歌德、席勒、康德、貝多芬……一系列光輝名字為人類文化增添了絢麗的篇章。他們代表著德意志文化中的自由傳統。但是,這個民族的文化也包含三個畸形傳統:民族主義、軍國主義和所謂社會主義。
以民族主義來說,它潛伏著兩個非常危險的癌細胞:一是反猶主義,這是頗為普遍的歐洲病,在將近兩千年的歲月里,把猶太人妖魔化為吸血鬼,嗜血、貪婪、卑鄙等等幾乎一切可以說出或說不出的惡名都被加到了猶太人的身上;想方設法排斥他們,限制他們的自由。另一是雅利安人優越論。用希特勒的話來說,「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一切人類文化,一切科學、藝術和技術成果,幾乎完全都是雅利安人創造的產物。」
另一不應忘記的傳統是17、18世紀普魯士崛起,統治者就蓄意培植非常徹底的軍國主義。例如,1713至1740年間在位的威廉一世,被稱為「士兵王」,他以四條措施推進軍國主義化:(1)只有224萬居民的王國,軍隊人數竟達8萬3千人,青年男子10%以上都當兵去了。(2)財政收入的85%用於軍隊。(3)因為實行的是長子繼承製,把除長子以外的幾乎所有容克貴族子弟從小就進入王家的軍事學堂,使之在利益和榮譽感上成為忠誠於王室的軍官。(4)在軍隊訓練中,把紀律、服從、盡忠職守、「國家利益」至上貫徹始終。威廉一世拿著大棒在操場上親自訓練士兵。與此同時,他推行普遍義務教育,在學校中則強制向軍隊學習,從而使全民軍國主義化。
在思想教育中突出「國家利益」至上的同時,致力於發展經濟、文化教育和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失業救濟、社會保險等等措施是在德國首先建立的,西方學者稱之為 「社會主義」。總之,從利益和思想灌輸兩方面竭力以集體(民族、國家)壓倒和掩蓋個性。經過二百多年的熏陶,德國人形成了這樣的性格:「只要皇帝命令他們齊步前進,他們就默默服從」!或者如著名的社會民主黨領袖倍倍爾所說:「他們會按照上面的命令把我或任何人槍殺」!最後則歸結為把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下,致力於對外擴張,從普魯士國王、德意志帝國皇帝到希特勒無不如此。希特勒就揚言:對「民族社會主義運動」來說,「保證德國的生存空間是我們的最高原則。」
早在1895年,一些德國知識分子為此十分焦慮,他們寫道:「一個鞏固的國家權威,應該和個性自由開展結合在一起的,這一切對德國比對其他民族更為不可缺少……精神高尚的人正懷著恐怖的心情開始看待今天民族感情在運動著的種種形式——國家當局表現為管得太寬和警察式地隨心所欲……這一切邪惡勢力就匯合起來禁錮了德意志民族的自由精神」。
一個不應忘記的現象是:從德意志皇帝到希特勒都是以人民(Volk)或國家、民族這些神聖的名義要求公民放棄個人自由的。希特勒說:「一個民族的思想和意志自由,要比個人思想和意志自由有價值得多。」 他們把議會民主說成是「德國民族的禍根」。宣稱要建立超越議會民主的「人民國家」。他們推行極權主義,致力於建立政府控制一切的制度。用墨索里尼的話來說是:「我們控制了國家的政治力量、道德力量、經濟力量……總之控制一切」;「國家之外,沒有任何個人或團體」。當集體吞噬了個人,自由被剝奪,領袖則以國家、民族的名義發號施令時,德意志國家、民族和老百姓固然吃盡苦頭,世界則遭受莫大的災難。
看世界:奧斯威辛已經成為歐洲乃至世界反思二戰的一個標志,奧斯威辛在人類文明史上有什麼樣的價值?德國在二戰中的悲劇性角色又給世界以怎樣的警示?
袁偉時:任何民族都是從吃人生番演變成文明人類的。發動兩次世界大戰,包括奧斯維辛屠殺在內都是極其丑惡的返祖現象。它的警鍾長鳴,警示人們永遠不要忘記用千百萬死難者生命換來的教訓。我想有些基本觀念是應該永誌不忘的:
第一.民主和法治是一切國家和民族復興的不二法門。
不要以為德國人特別殘忍。任何人,任何國家的國民,本來都有野蠻和文明兩個方面。文明就是約定俗成或通過合法程序制定的規則和制度。只有後天灌輸的這些規則和制度才能約束、制止人類的野蠻本性。民主和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逐步形成的最好的制度和公共生活規則。德國人就是因為擺脫了民主和法治的約束才犯下大屠殺的滔天罪行的。
離開分權制約,任何官員或遲或早都會干出錯事、壞事乃至犯罪。1933年1月希特勒被任命為總理之際,內閣中只有三名納粹黨員,處於少數地位。但他們利用 2月27日的國會縱火案,立即下達緊急法令,終止了言論、出版、集會和結社自由,並在3月23日利用與小黨結盟,取得國會多數,通過了《授權法》,使希特勒政府可以在沒有國會或總統授權的情況下自由行動。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公開說:「人民統治的真義是指一個民族應被它的最有能力的個人,那些生來適於統治的人所統治和率領」。元首獨裁製度在德國建立起來了,這是接踵而至的發動戰爭和種族屠殺通行無阻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二.任何民族都應該擺脫的民族主義煽情的欺騙。
世界上只有劣等的制度,沒有劣等民族。一切種族、民族優越論的叫囂都是欺騙。
對被壓迫的民族說來,有兩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是可不可以不擇手段報復敵人?以暴易暴不可能挽救任何國家。
二是可不可以為了「國家利益」踐踏公民權利?德國當然有清醒的知識分子,但他們的言論自由被剝奪,信息自由流通被意識形態灌輸所取代。阿倫特把法西斯極權主義界定為以意識形態恐怖為特徵的新的統治形式;這是非常正確的。無聲和順從的德國人讓法西斯得以橫行。
德國人是在高唱「德國,德國,高於一切」和「德國,德國,統治世界」,去屠殺猶太人和侵略別國的。
無論革命還是改良,離開民主和法治都不可能真正實現國家復興,人民必然以這樣那樣的形式飽受折磨。
第三.應該以對人的價值的高度尊重,以現代人權已有的成就為標准,徹底清算各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糟粕。盲目肯定本民族文化中的一切是可怕的。
看世界:中華民族在二戰中遭遇了巨大的悲愴與屈辱,中國應該從二戰中得到什麼樣的啟示?
袁偉時:中國人深刻反思本國歷史的著作很少。一個走了那麼多彎路、付出如此巨大代價的國家,居然沒有著力尋找自己的弱點,這很不正常。這是不能不填補的空白。
不要忘記19、20世紀中國曾經長期以德為師。
憤於中國的貧弱,清末民初中國知識階層就曾力倡軍國民教育。晚清新政期間至民國初年,教育方針中都曾把「尚武」列為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辛亥革命後,蔡元培出任臨時政府教育總長,便一再叨念軍國民主義,說「尚武,即軍國民主義也。」 明顯受到德國的影響。
1931 年5月,國民政府在南京召開決定國家大計的「國民會議」。蔣介石在會議的第一天便公開提出必須在中國建立法西斯主義的統治。於是一批又一批黨政軍大員被派往德國和義大利考察;德國顧問包括柏林警察總監則請進來盤踞軍政要津;決心貫徹法西斯主義,奉蔣介石為唯一領袖的力行社、復興社等組織紛紛成立,而在這些組織推動下鼓吹法西斯主義的書刊如雨後春筍。《法西斯蒂及其政治》、《法西斯義大利政治制度》、《希特勒與國社黨》及法西斯蒂小叢書等鼓吹法西斯主義的著作順利通過國民黨圖書檢查制度大量出版,而其執筆者和組織者竟是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秘書室的要員。蔣介石個人獨裁統治確立後,曾毫不含糊把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生活軍事化作為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更值得我們深刻反思的是:進入19、20世紀後,中國所以飽受侵略、欺凌,根本原因在於我們抗拒外來先進文化,沒有建立起現代化的社會制度。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如果逐步健全民主制度,公民權利得到保證,告別內戰,日本未必敢那麼猖獗大舉侵略。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應忘記,中國傳統文化中,集體吞噬個人也是普遍現象,國民黨的專制統治就是用「國家之上」、「民族至上」為外衣的。這些正是統治者推行「以德為師」的思想基礎。
看世界:二戰中,同盟國最終取得了勝利,這樣的勝利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具有怎樣的意義?怎麼理解二戰慶祝和紀念活動對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作用?
袁偉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義大利法西斯和日本帝國主義覆滅,這是對反民主、自由和侵略勢力的巨大打擊,這意味著和平、民主、自由已經成為不可抗拒的人類文明的主流。60年後,這個趨勢更是勢若長虹!紀念活動有利於鼓舞人們繼續完成有關的未竟事業。
看世界:二戰導致了國際刑事法庭以及聯合國等國際機構和組織的誕生,這是基於怎樣的教訓?
袁偉時:世界逐步走向一體化,這是17世紀以來逐步顯現,而在20世紀下半葉加速前進、無法抗拒的進程。這樣的地球村需要「世界政府」——各種形式的管理機構。聯合國、WTO、世界銀行、國際法院和國際刑事法庭等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是符合歷史行程的,也是總結20世紀二三十年代沒有妥善處理國際爭端和對侵略罪行採取綏靖政策教訓的產物。不管這些組織還有多少缺點,我們都應該愛護它們,讓他們在運作中逐步自我完善。
前些年一些國家的種族屠殺被制止,再一次證明了這些機構的價值,顯示人類確實變得聰明一些了。
看世界:現實是歷史的繼續,第二次世界大戰對國家間關系的影響並沒有結束。德國與西歐之間特別是德法之間實現了和解,而日本與亞洲特別是中日之間的糾葛卻時常凸現,您能否比較一下這兩種不同情況?德法之間的最終和解可以給中日關系什麼啟示?
袁偉時:德國法西斯的架構被徹底摧毀,從核心領導人到基層骨乾的罪行都得到應有的懲處;而日本的專制統治和軍國主義架構(國內一些學者稱之為法西斯,而國外多數學者認為從嚴格的學術觀點看,它與法西斯有別)也被改造和拆毀,但是其最高標志天皇猶在(盡管其權力已被剝奪),一些戰犯很快復出,這些都妨礙從思想上徹底清算過去的罪行。這是兩個主要侵略國最大的差異。面對這樣的局面,我認為有些觀點應該明確:
1.督促日本政客和人民正視侵略罪行,永遠以史為鑒是應該的。但是,作為中國人也應冷靜地看到,由於民主、法治制度已經在日本生根,經濟上的清算比較徹底,和平憲法的基本條款仍然保留,日本復活軍國主義的危險性不大。中國亦已今非昔比。如果不清醒地看到這個全局,中國就有陷入與之進行軍備競賽陷阱的危險,不利於推進現代化事業。
2.東亞經濟一體化進程相當迅速,中國與日本在經濟上已經難解難分。以歐盟為榜樣,建立亞洲共同市場的時機已經成熟。作為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組成部分,主動推進亞洲經濟的融合,有利於中國現代化。
看世界:60年來,類似二戰這樣的大規模戰爭一直沒有出現,這是因為哪些原因?
袁偉時:兩次世界大戰的殘酷和侵略者必然失敗的命運矚目驚心;加上美蘇兩大國手持核導彈的軍事對峙,出現了「恐怖平衡」的局面;即使野心勃勃的政客、武人也不敢輕易嘗試。
看世界:今日世界是否已經徹底消除法西斯勢力卷土重來的可能?人類社會是否還存在爆發大規模世界戰爭的危險?如果有,這些危險來自何方?人類還能承受得了下一個二戰嗎?
袁偉時:在我看來,國際恐怖組織就是法西斯勢力的變種。他們是非常愚昧的種族主義者和反民主、自由的勢力。不過,他們成不了大氣候。其他別用用心揮舞刀劍的勢力也成不了大氣候。還有一些所謂後法西斯主義的小組織在一些國家鼓噪,更令人發噱。世界大戰總要有幾個世界大國捲入,隨著蘇聯瓦解,美國沒有對手,我看不到有世界大戰的危險。中國人應該抓緊這樣的有利時機,加速改革和發展,與國際接軌,在不可抗拒的世界一體化進程中實現國家的現代化。
④ 法西斯簡介
原詞源於拉丁文Fasces,在義大利文中本為同類物或同類人的集合名詞,含有「協會」、「一群」、「一束」、「一捆」之意。在古羅馬時代,高級長官以中間插有斧頭的一束棍杖作為權力象徵,亦稱此名。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工農運動中都出現過以此為名的團體,如西西里的「勞動者法西斯」。
(4)德國法西斯是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1919年3月,墨索里尼在米蘭建立「戰斗的法西斯」,1921年11月在羅馬舉行全國代表大會,正式定名「國家法西斯黨」,翌年奪取政權,並逐步在義大利建立獨裁統治。
20世紀30年代,在世界經濟危機的沖擊下,帝國主義各種矛盾激化,法西斯運動日益猖獗,德國和日本也先後建立了法西斯政權,並走上了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道路,終於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
⑤ 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和納粹德國有直接關系嗎
有直接關系,反法西斯戰爭是反法西斯聯盟的說法,而法西斯聯盟中德意日是法西斯主力,日本不是法西斯主義,是軍國主義,義大利在法西斯的初期老大,希特勒曾經學習墨索里尼搞啤酒館政變,但後來納粹德國強大了,墨索里尼只能把老大位置讓給納粹德國,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最大轉折是打敗納粹德國。
⑥ 納粹 法西斯主義 第三帝國的關系是什麼
德國法西斯的名稱:民族社會主義,即納粹主義
第三帝國」並不是希特勒上台後德國的正式國名,德國仍稱「德意志國」。1938年希特勒佔領了捷克蘇台德區和奧地利後,改國號為「大德意志國」(GroβdeutschesReich),明令禁止使用「第三帝國」這個稱呼。但人們已習慣於把納粹統治德國的整個時期通稱為「第三帝國」。
所以,「第三帝國」就是以希特勒為元首的納粹黨(即法西斯主義)統治德國的時期。
⑦ 德國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有什麼聯系嗎
德國法西斯和日本法西斯是有很大區別的,這在東京審判的時候就被學術界注意到了。不少日本學者以及西方學者認為日本的軍部政府不是法西斯政府,但現在,這種觀點還是日本右翼篡改歷史的一個主要的理論支撐。
這里牽涉到法西斯的定義的認識方面。法西斯最為標準的是義大利,因為這個詞是從義大利傳出來的。可能大家認為德國是二戰中軸心國的老大,就把德國當成是法西斯的最典型代表了。其實,在歐洲,習慣上還是把德國叫納粹主義,把義大利叫法西斯主義,而西班牙的佛朗哥政權則被叫作獨裁保守主義。納粹主義同法西斯主義是有區別的。徐大同主編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對此曾經專門分節敘述,比如納粹主義具有鮮明的反猶太傾向,而這在法西斯主義中是找不到的等等。
法西斯主義,一般被認為具有如下特徵:一個領袖的絕對權力原則並以此為基礎構建的等級森嚴的准軍事組織;信奉民族主義或種族主義思想;一般的反資本主義傾向;靠宣傳和恐怖相結合行使權力等。
西方學者很多不支持將日本算作法西斯,像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網路全書》和《布萊克威爾政治學網路全書》的「法西斯主義」詞條都沒有將日本列入。但中國學者普遍傾向認同日本為法西斯主義。比如,由天皇作為精神領袖的絕對權力、大和民族的優秀地位、國內的軍國主義宣傳和白色恐怖等等都是他們的證據。當然,由於天皇的特殊地位和其與軍部的特殊關系,使中外學者在日本本身是不是具有獨裁這個法西斯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要素爭論不已。
從國家的角度來說,德日兩國法西斯的關系並不如想像中那麼密切,主要是地域和作戰戰略上的差別。
⑧ 德國法西斯是誰他是干什麼的
德國法西斯不是一個人,是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黨,簡稱納粹黨,在希特勒掌權期間帶領德國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⑨ 德意志和法西斯是什麼意思阿
德意志是從普魯士王國而來的,鐵血宰相俾斯麥協助德皇統一普魯士各王國,成立普魯士帝國,國號德意志。德意志指的是一個國家(普魯士)、一個民族(日耳曼族)、一個地區,這就是德意志的由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皇倒台,德國成立魏瑪共和國,德國在協約國把持的巴黎和會上被英法等國算計,空軍全部取消,陸軍保留10萬。不久資本主義金融危機使各國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這時以義大利墨索里尼為代表成立的法西斯黨登上歷史舞台。德國在一戰期間國內經濟沒有遭到破壞,經濟很快恢復,希特勒藉助工人的力量成立勞工民主黨,也就是納粹黨。
1933年,希特勒成為總理,後來德國、義大利、日本建立三國軸心集團,成為法西斯國家,因此法西斯德國是第三帝國的稱呼,和德意志不能劃等號。現在的德國深刻反省,倒是日本需要警惕,因為現在的日本和當年的德國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