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期為什麼德國不造戰略轟炸機
你好!
因為德國人偏愛俯沖轟炸機!
到了戰爭後期,想要造已經來不及了,加上英國美國的戰略轟炸!所以
戰略轟炸機只停留在紙面上!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⑵ 德國在二戰中為什麼沒有發展重型戰略轟炸機
斯圖卡俯沖轟炸機在座艙蓋右部有一個角度顯示器,飛行員根據角度和高度以調整俯沖精確度,這是很少見的。其獨有的發聲裝置所發出的尖嘯聲,亦為地面的士兵給予心理上的恫嚇,加強打擊的效果。
容克87型(JunkersJu87)俯沖轟炸機,為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入使用的一種俯沖轟炸機。這種機型通稱斯圖卡(Stuka),為俯沖轟炸機的德文寫法「Sturzkampfflugzeug」的簡略。這種機型為德國空軍廣泛的使用,由1935年開始投入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本文內容由網路知道網友巡音_56貢獻)
⑶ 二戰德國空軍那麼強大為什麼沒有戰略轟炸機
德國是二戰時期軍工技術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在整個二戰時期,德國發明了很多新式的武器。例如世界上第一款突擊步槍,世界上第一種彈道導彈,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然而德國的戰略轟炸機技術卻一直比較落後,德國只有一款大批量生產的重型轟炸機,這款重型轟炸機就是HE177轟炸機,HE177轟炸機的生產數量只有1000多架,無論是戰機性能還是生產數量,都不如同時期英美兩國的重型轟炸機。
而且德國人沒有發現戰略轟炸機的巨大用途,他們並沒有將戰略轟炸機集中起來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因此戰略轟炸機在德國人手中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再加上HE177轟炸機的裝備數量有限,德國的戰略轟炸機在二戰時期發揮的作用非常微不足道,很多人甚至認為德國沒有戰略轟炸機。
⑷ 德國空軍為什麼對戰略轟炸不重視
如果He-177在設計時就採用類似美國B-17那樣的單獨四發結構,其主要障礙,即發動機的可靠性問題將大大減小。可是德國空軍卻賦予了He-177一種根本難以兼顧的使命,導致該型機最終成了一個問題機種。1942年9月,高傲的帝國元帥戈林也不得不承認「叫四發轟炸機俯沖,這簡直是胡鬧!」。但是,懊惱歸懊惱,戈林並沒有下令改變He-177的設計;整個德國空軍也沒有表現出對重轟炸機的強烈需求。可見,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變的。
作為重轟炸機的重要指標就是載彈量和航程。可是He-177除航程不輸於盟軍重轟炸機外,在載彈量上有較大差距。比如He-177最大起飛重量達31000公斤,但最大載彈量僅6000公斤;而哈利法克斯同比數據為29484公斤和6500公斤;B-29最大載彈量更達到了9072公斤。
在機載固定武器上,盟軍重轟炸機與德國重轟炸機也有較大區別。前者基本只裝自衛用的機槍(口徑最大12.7毫米)或者20毫米機炮,而後者除此之外,如前所述,在東線戰場作戰的一些He-177上還裝上50甚至75毫米加農炮來執行反坦克和對地支援任務,這種將重轟炸機當作前線支援飛機使用的做法也可以稱為德國特色了。
在作戰指導思想上,盟軍重轟炸機使用明確,就是對德國的重要經濟、軍事目標進行戰略轟炸;而德國卻對He-177的作戰使用沒有明晰的計劃。除少量用來執行對英國的報復性轟炸外,更多的是執行諸如對地支援、反艦和反坦克等戰術任務。其實,德國空軍當時擁有數量和性能都能夠滿足要求的戰術轟炸機,用重轟炸機來執行戰術任務,純粹是浪費作戰資源。
從He-177的設計指導思想和作戰指導思想可以看出,德國空軍對戰略轟炸根本就不重視。雖然在二戰中,德國空軍是獨立軍種,而且戰績輝煌,但從本質上看,稱不上是真正的戰略力量!
⑸ 歐洲為什麼造不出戰略轟炸機
歐洲造不出戰略戰機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有這個需求,絕大多數歐洲國家不需要這玩意,自然不會有研製發展的動力。戰略轟炸機是海陸空三位一體核打擊力量的組成部分,它和海基以及陸基的核力量共同構成了一個國家的戰略核打擊力量。然而作為世界多極中強大的一極,歐洲卻始終沒有發展出自己的戰略轟炸機。而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歐洲對戰略轟炸機的需求不大,二則是歐洲缺乏研製戰略轟炸機的實力和技術。
事實上,如今除去美國和俄羅斯,並沒有別的國家還擁有戰略轟炸機,即使是中國擁有的也不過是勉強可被稱為戰略轟炸機的轟6K,實際上轟-6K的標准名稱為“中程轟炸機”。這種武器適合那些進行全球大國爭霸,並且擁有雄厚軍事技術和工業實力的國家。如果不是蘇聯時期的老本在,就連俄羅斯估計也弄不起這種東西,何況分散且不注重軍事的歐洲呢。
⑹ 二戰時德國為何沒有戰略轟炸機
德國空軍He-111轟炸機編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德國空軍參謀長瓦爾特韋佛曾在1934年開始實施過一個戰略轟炸機計劃(烏拉爾轟炸機),但1936年瓦爾特韋佛意外身亡,這一計劃也就流產了。隨後在1937年時,又出現另一個戰略轟炸機計劃,但最後還是失敗了。
德國空軍戰略轟炸機沒有什麼進展,主要是因為以下幾個原因:
許多空軍將領都認為中型轟炸機就具有戰略轟炸的能力,完全可以來應付德國最可能交戰的國家,如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和法國。此外,德國並不具備其經濟實力與資源來同時對付英國和美國。而空軍總司令部並未發展適合生產戰略轟炸機的相關工業。
德國空軍He-111轟炸機
德國在重整軍事力量時,遇到的其中一個困難就是資源的不足。德國進口資源主要為整建空軍,其中以橡膠和鋁最為重要。而石油因為最容易受到封鎖,德國國內拚命研製合成燃料,但仍無法滿足需求。1937年德國進口了超過前10年進口總和的石油,但至1938年夏天依然只有25%的需求量得以滿足。鋼材原料方面,戈林在1938年11月報告其經濟狀況非常危及,而工業約能應付83%的需求量,因此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下令減少對軍備的鋼鐵與原料物資生產量。原料物資供應量的減少對空軍來說影響重大,約減少了30%的鋼材、20%的銅、47%的鋁和14%的橡膠。在如此情勢下,即使德國將領們希望建立,按照這樣緊缺的資源來看,德國也不可能建立一支擁有強大戰略轟炸能力的空軍。
德國空軍容克斯88型轟炸機
由於以上原因,德國空軍僅能生產所需資源與人力更少的雙引擎中型轟炸機,如果德國工業要想製造一架戰略轟炸機,必須花費製造兩架中型轟炸機的資源,這是德國難以接受的。另外,德國帝國航空部也未發展需要長時間研製的重型轟炸機,德國空軍主導戰略轟炸機計劃的軍官過早去世,這些都使得德軍在二戰並未建立一支戰略空軍,最後被證明為德國戰爭機器的致命傷。
⑺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很強,為何卻沒有戰略轟炸機
可能是因為一戰的限制條約,也可能是因為戰略轟炸機造價太過昂貴 ,還可能是德軍對戰略轟炸機戰術需求不高。
⑻ 納粹德國為什麼不發展四引擎轟炸機
有啊,納粹黨衛軍的研發中心不但研發過4引擎轟炸機,希特勒當時為了擁有航程能夠滿足轟炸美國的遠程轟炸機還研製過6引擎的轟炸機!不過因為納粹德國高層對戰爭太過樂觀,低估了盟軍的實力,等6引擎轟炸機的原型機研製出來的時候已經是二戰後期了,還沒等6引擎轟炸機進行試驗,納粹科研中心,工廠已經被一波又一波的戰略轟炸給摧毀了。今天美國的老飛機博物館陳列著美軍收繳納粹空軍的6引擎轟炸機的原型,你可以搜網看看。
⑼ 德國在二戰中為什麼沒有發展重型戰略轟炸
多方面因素
前期,在兵種建設方面定位為飛行炮兵,為裝甲部隊提供支援
中型轟炸機簡單,廉價,成本可接受,技術難度小。對於快速擴充的德國來說是不二之選
英國空戰失敗後,德國意識到了自己的短板,開始開發遠程轟炸機,代號烏拉爾轟炸機,但發動機技術不過關
以及上面的瞎指揮,要求具有俯沖功能
結果he177胎死腹中
之後戰事吃緊,力量更加不足,也就沒人提了
⑽ 為什麼二戰德國沒有重型戰略轟炸機
「二戰德軍對空軍建設還是相當重視,之所以沒有發展遠程戰略轟炸機,和其經濟基礎,國力水平,戰爭理念有關系,而非決策問題。
由於一戰的限制條約,德國重整軍備用的時間相當短,大概10年時間,把陸軍擴充了10多倍,海空軍則根本是從無到有,這其間如何協調分配資源和人力是個很大的挑戰。德國人的設計水平很高,搞出了BF109這樣經典的戰斗機,一直到二戰末期,修修改改還能對付著用,反觀其他國家的空軍主力戰斗機,美國人換了三代,英國人換了兩代,日本沒換但是被揍得沒法還手。
德國空軍的短視,也可以說是短腿,幾乎是必然的。德國集中力量發展戰術空軍,其戰術核心是奪取制空權後,用戰術轟炸機配合裝甲部隊進行快速的進攻,這和德國閃電戰的總體思路是吻合的,因為德國在裝備了一部分裝甲部隊之餘,無力將全部陸軍機械化,其炮兵仍然靠馬車機動,完全跟不上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為了給進攻矛頭以火力支援,戰術空軍實際上被當作火炮使用,為了配合這個戰術,德國對戰術轟炸的精確性極為看重,而在當時戰術轟炸想要精確,俯沖轟炸機是唯一的選擇。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德國空軍的主力就是戰斗機+俯沖轟炸機,在波蘭、法國、蘇聯戰場,這一套被證明非常有效。我們現在討論德國的閃電戰,多半是從其坦克部隊的進攻神速上討論,但是實際上,空地一體的密切協同才是閃電戰的戰術核心,否則靠當時德國普遍裝備的輕型坦克,其火力根本無法攻克比較堅固的防線,也就無法形成有效的突破和合圍。
德國為什麼沒有大力發展遠程轟炸機?國力不足所至。前面說了,德國空軍是白手起家的,為了保證一定的數量,只能考慮比較廉價的戰術轟炸機。B29威力巨大,但是一架B29的造價,是JU87的10多倍,很明顯對德國軍隊來說,1架B29不如10架J87好用。德國在重整軍備10年後,空軍規模也才3000多架,如果發展遠程轟炸機,這個數字恐怕要縮水一半,沒有足夠的規模,遠程轟炸機是沒有什麼威力的。即使有一定的規模,遠程轟炸機強調的也是對敵戰爭資源的打擊而非作戰部隊的打擊,對德國的閃電戰幫助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