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德國U型潛艇的結構
介紹一下德國的U型潛艇
1906年初,德國人建造了以柴油機為動力的U型潛艇。1914年9月5日,德國U21號潛艇用一枚魚雷擊沉英國軍艦「開路者」號,250名官兵葬身海底。1914年9月22日,德國U9號潛艇在比利時海外用不到90分鍾的時間就擊沉3艘12000噸級的英國裝甲巡洋艦,艦上1500人死亡。到1915年末,德國潛艇擊沉600餘艘協約國商船;到1916年和1917年,被擊沉的商船總數已分別達1100艘和2600艘。僅1艘U35號德國潛艇就獨自擊沉了226艘艦船,總計達50多萬噸。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擊沉的商船總數達5906艘,總噸位超過1320萬噸。據統計,整個第一次世界大佔中用潛艇擊沉的各種戰斗艦艇共達192艘,其中有戰列艦艇共達192艘,其中有戰列艦12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39艘,潛艇30艘。戰爭中各參戰國共建造了640餘艘潛艇,德國建造的潛艇就有300多艘,其中U型潛艇以其卓越的水下機動性和作戰能力在海上了盡了風頭。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潛艇成為主要的水下戰艦。占前,各參戰國共有潛艇496艘,戰爭中建造了1669艘,潛艇總數達2100餘艘。戰爭期間,潛艇擊沉的作戰艦艇達395艘(含戰列艦3艘、航空母艦17艘、巡洋艦32艘、驅逐艦122艘),擊沉的運輸艦船達5000餘艘,2000餘萬噸 。德國依仗性能先進的U型潛艇,大大西洋海域有效地攻擊了盟軍的商船隊和護航船隊。指揮德國潛艇的海軍上將卡爾·鄧尼茲發明了「狼群」戰術,用6—12艘潛艇組成水下艦隊,白天尾隨護航隊,白天尾隨護航隊,黃昏時進入攻擊陣位,夜晚鑽入護航隊中用直航魚雷實施近程攻擊。1940年10月,一個由12艘潛艇組成的「狼群」就擊沉了32艘艦船,而自己安危無恙。到1941年,德國用潛艇擊沉盟軍艦船的總數已達1150艘;到1942年上升到1600艘。1943年以後,盟軍在艦艇、飛機上加裝了反潛雷達,使艦船沉沒數量降低了65%,到1944年只有200艘艦船被擊沉。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共建造潛艇1131艘,加上戰前造的57艘,共1188艘。這些潛艇擊沉了3500艘艦船,造成45000人死片語。到戰爭結束時,德國有781艘潛艇被盟軍擊沉。
圖紙沒找到.
❷ 二戰德國潛艇的問題
德國潛艇普遍很小,只有7C和9型以及最後的21型潛艇可以輕松橫跨大西洋作戰,其他潛艇必須要有奶牛--加油潛艇,或者水面補給船隻,以及基地的支持才能實現跨大西洋的巡邏。德國潛艇的戰區設定決定了他們不會像美國和日本那樣變態的加強潛艇的續航力,一般德國潛艇能有10000海里以上的巡航力就很好了。
❸ 關於二戰德國潛艇的問題
一,投入量產的遠洋大型潛艇里最好的是UXXI,世界上第一種設計出來完全用於水下作戰的潛艇,是現代攻擊型潛艇的鼻祖。
它是擁有自動裝填裝置,20分鍾里能扔出去18條魚雷的怪物。先進的聲納系統使得它發射魚雷時不需要升起潛望鏡瞄準。流線型外形設計,不搭載大口徑艦炮,流線型對空防禦機關炮塔,保證了其水下航速最高可達到17.2節,幾乎兩倍於當時其他潛艇的水下極限航速。只要用5小時的通氣管潛航狀態給電池充電,就能以6節航速在水下持續作戰約48小時。
而且UXXI是世界上第一種動用模塊化量產製造技術的潛艇。只可惜由於技術不成熟,加上戰爭後期盟軍一再空襲對潛艇製造廠商生產計劃的影響,使得實際上為了調整各模塊之間的聯結運作,反而花去了大量的時間,導致此型號潛艇直到戰爭結束也只有4艘進入服役狀態。
二,關於二戰德軍潛艇部隊的伙食待遇,網上能找到的資料幾乎沒有。不過至少陸軍部隊的待遇還是有據可查的。基本上士兵每日的麵包、肉食(包括鮮肉、鹹肉、香腸、罐頭等)、蔬菜(新鮮的或是干制的)、土豆、飲料(咖啡,茶等)、甚至煙草和酒類等等都有固定配給量(能不能在實戰時達到是另一回事……)。潛艇部隊補給不易,所以種類上可能會有些差別,不過標准應該比陸軍高。此外軍官的待遇總是高過士兵的。
在《Das Boot》這部電影里,剛出航時潛艇上軍官晚餐還能吃到小牛排。等漂了幾周後就只能喝番茄湯就麵包了。
❹ 二戰德國遠東潛艇艦隊詳情
1943年5月31日,鄧尼茲前往柏林晉見希特勒,向元首匯報了潛艇戰極其不利的局面,由於盟軍空中力量的急劇增強和新式定位儀器的大量使用,潛艇面臨著極大的危險,希望能在技術條件解決後再恢復在大西洋的破交戰,但希特勒認為絕不允許放棄潛艇戰,因為即使進行戰略防禦,潛艇在大西洋上的活動也要比在歐洲沿岸進行被動防禦要好,而且潛艇戰牽制了盟國大量的兵力兵器,一旦放棄潛艇戰,盟軍用於護航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轉用於其他任何地方,那都將是難以想像的。因此鄧尼茲決定不惜巨大犧牲,繼續進行潛艇戰,但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他下令潛艇主要在盟國防禦比較薄弱的中大西洋亞速爾群島海域活動,等待合適的時機再重返北大西洋。
這一決定給了美國海軍大西洋艦隊總司令英格索爾上將指揮的反潛艦隊一展身手的大好時機,以「博格」、「卡德」、「科爾」、「桑提」等護航航母為核心的反潛艦隊,充分展示了航母及艦載機的威力,沉重打擊了德軍潛艇。
而6月在北大西洋,沒有一支船隊遭到攻擊。
6月3日,「博格」號首開記錄,在為GUS—7A船隊護航時,一舉擊沉U—217號潛艇和U—118號補給潛艇。
6月9日,為了繼續實施潛艇戰,牽制盟軍的護航力量,鄧尼茲挑選了9艘戰斗潛艇和2艘補給潛艇,組成艇群前往同盟國護航力量薄弱的印度洋,至年底,這些潛艇在阿拉伯海和印度洋上與日軍潛艇並肩作戰,總共擊沉了57艘運輸船,合計33.7萬噸,成為德軍潛艇退出大西洋海域之後的又一亮點,但印度洋上的海上運輸相對於大西洋而言,無論數量,還是戰略地位,都是無法相提並論的。
7月德軍潛艇開始裝備代號為「鸕鶿」的音響自導魚雷,這是德軍潛艇的殺手鐧,能自動追蹤船隻發動機的聲音進行攻擊,可惜由於產量較少,出擊的潛艇一般每艘只能配備4條。德軍專門將其用於攻擊盟軍船隊中的護航軍艦,然後利用船隊警戒圈因護航軍艦被擊沉擊傷所造成的缺口,再使用普通魚雷攻擊運輸船。而美軍艦載機也開始使用新型的「菲德」音響自導魚雷,首次投入實戰就創造了驕人的戰績,一舉擊沉潛艇4艘!
7月是德軍潛艇損失最慘重的月份,不僅是在比斯開灣空潛戰中,而且在中大西洋亞速爾群島附近海域,美軍航母艦載機竟連續擊沉7艘潛艇。至8月,美軍反潛艦隊總共擊沉潛艇15艘,其中8艘是「奶牛」補給潛艇,擊沉1艘補給潛艇的意義要遠遠大於擊沉1艘戰斗潛艇,因為1艘補給潛艇能夠延長戰斗潛艇的作戰時間,對於遠離基地的中大西洋,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所以非常有效打擊了德軍潛艇對中大西洋海上運輸的破交作戰,並大大降低了德軍潛艇在加勒比海、南大西洋甚至印度洋上的戰果。在中大西洋上,建立殊勛的王牌戰艦是美軍的「卡德」號護航航母,該艦的艦載機大隊共擊沉4艘潛艇,其中2艘補給潛艇。
同時1943年的7月,美國不斷增長的造船能力已經使同盟國新建造船隻噸位超過了被擊沉船隻的噸位,鄧尼茲噸位戰的如意算盤已經化為泡影。
6月至8月,德軍潛艇共擊沉同盟國運輸船58艘,其中一半是在非洲南部好望角海域和印度洋上取得的,德軍損失潛艇79艘,其中被飛機擊沉的58艘,佔73.4%。
8月起德軍潛艇陸續開始裝備「哈格努克」雷達接受裝置、音響自導魚雷、氣泡誘餌發生器和高炮,其中鄧尼茲還加緊了新潛艇建造,採取艇體分段建造法,以提高潛艇建造的速度。此外,他還對戰爭態勢和潛艇戰術進行了研究分析,決定繼續實施對同盟國海上運輸線的破交作戰,以牽制盟軍大量的兵力兵器,並及時了解盟軍反潛裝備和戰術手段的變化。他將潛艇戰轉敗為勝的希望寄予新型潛艇的建造和實戰使用。
隨著這些措施的落實,使得鄧尼茲覺得有了重返大西洋的底氣,遂於8月底逐漸放寬了禁止進入大西洋的命令。
9月初,先後有兩批各13艘潛艇,分別從德國、法國和挪威的基地出航,其中從比斯開灣出發的潛艇除了充電外,一直都是沿著西班牙海岸潛航,以避免盟軍的打擊。
9月16日,由16艘潛艇組成的「拉頓」艇群在北大西洋展開,准備投入破交作戰。
9月18日,從英國開往美國的ONS—18船隊和ON—202船隊駛近「拉頓」艇群所在海域,英國海軍部對此已經有所察覺,因此命令這兩個船隊航線稍向西北改變,企圖規避德軍潛艇的截殺。
9月19日,鄧尼茲下令潛艇再次進入大西洋。當天從冰島起飛的盟軍「解放者」反潛飛機為ONS—18船隊提供了可靠的保護,並擊沉了U—341號潛艇。入夜後有2艘潛艇對該船隊進行了攻擊,1艘英軍驅逐艦因所發射的「刺蝟彈」過早爆炸而遭到重創。同時加拿大海軍派出了2艘驅逐艦和4艘護衛艦前來加強船隊的護航。
9月20日,德軍潛艇發現了ON—202船隊,U—270號隨即實施了攻擊,用音響自導魚雷擊傷了「拉根」號護衛艦,U—238乘機突破船隊的警戒圈,一連擊沉2艘運輸船。U—338號潛艇正想投入攻擊,卻被擔負空中掩護的「解放者」飛機發現,當即發射「菲德」音響自導魚雷將其擊沉。當晚,ONS—18船隊和ON—202船隊會合,但由於反潛飛機因燃料耗盡而相繼離開,給了德軍潛艇以可乘之機,使用音響自導魚雷接連擊沉2艘護航軍艦。
9月22日,晴朗的天氣正是空中巡邏的反潛飛機大展身手的有利條件,「解放者」飛機發現並重創2艘德軍潛艇,伴隨ON—18船隊的「麥卡爾平」號護航航母所搭載的艦載機也不時起飛,為船隊提供空中掩護,雖然沒有取得擊沉擊傷潛艇的戰績,卻一再迫使潛艇下潛,無法實施攻擊。但德軍潛艇仍如幽靈般的頑強追蹤著船隊,保持了與船隊的接觸,企圖尋找戰機實施攻擊。
9月23日凌晨,終於有數艘潛艇突破了船隊的警戒圈,先後擊沉1艘護衛艦和4艘運輸船。天亮後,盟軍加強了空中掩護,岸基反潛飛機和護航航母艦載機密切協同,有效壓制了德軍潛艇,終於迫使所有潛艇長時間下潛,從而使船隊得以徹底擺脫潛艇的追蹤。
此次破交作戰,是德軍潛艇重返大西洋後的第一仗,盟軍共損失6艘運輸船(計3.6萬噸)和3艘護航軍艦,同盟國損失的運輸船都是在夜間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被擊沉的,而損失的護航軍艦都是被德軍新型武器音響自導魚雷擊沉的。德軍潛艇則被擊沉3艘,擊傷3艘。
針對德軍潛艇的音響自導魚雷,盟軍迅速採取措施,緊急裝備了「福克瑟」噪音發生器,這種裝置是用繩索拖在船隻後面,能夠發出很大的聲音,吸引音響自導魚雷,使軍艦免受損失。
由於德軍潛艇在上報9月戰果中有些誇大,令鄧尼茲信心倍增,特別是對音響自導魚雷寄予了很大希望,進入10月後再次調集潛艇於北大西洋,准備依靠音響自導魚雷重新奪回破交戰的主動。
1943年秋季,美國巨大的造船工業能力逐漸開始顯示出來,標准萬噸級的運輸船被冠以「自由輪」和「勝利輪」的美名,開始成批生產,尤其是凱澤造船廠採用預製件生產線技術進行流水線生產,船廠的總裝車間里,數以千計的鉚工不分晝夜輪班工作,將預制生產出的船隻部件鉚在一起。在「天才的美國造船工人」奇跡般努力下,萬噸輪建造速度從年初的六個月,逐步縮短到5月的不到三個月,再到9月的四個星期,直到10月間「羅伯特•皮爾里」號萬噸輪僅僅四天零十五小時就建成下水,下水時甚至連船身的油漆都沒干,創造了造船工業的神話!這一造船記錄直至今日從未被打破!就這樣,鄧尼茲擊沉運輸船的噸位大於同盟國新建運輸船的噸位來決定戰爭勝利的企圖終於成為泡影。
10月初盟軍兩支護航船隊先後改變航線,避開了潛艇的巡邏線。第三個船隊擁有強大的空中掩護,德軍潛艇不但沒有取得任何戰果,反而損失了U—279號和U—389號潛艇。第四個船隊是SC—143船隊,該船隊編有30艘運輸船,由包括1艘護航航母在內的10艘軍艦護航,船隊附近還有4艘驅逐艦可隨時提供支援。
10月6日,德軍遠程偵察機發現該船隊,鄧尼茲立即命令正在北大西洋活動的「羅斯巴赫」艇群前往截擊。
10月7日,U—448號潛艇發現船隊,當晚就有8艘潛艇先後趕到,與船隊保持接觸,但遭到護航軍艦有效壓制,沒能突破船隊警戒圈。
10月8日凌晨,U—378號潛艇用音響自導魚雷擊沉波蘭驅逐艦「奧坎」號。天亮後,與船隊同行的「拉帕納」號護航航母起飛「劍魚」反潛飛機和從冰島起飛的「解放者」反潛飛機協同作戰,擊沉了2艘潛艇,擊傷1艘潛艇,並徹底粉碎了德軍潛艇攻擊船隊的企圖。下午德軍派出了BV—222水上飛機以引導潛艇攻擊,但仍毫無收獲。黃昏時分,「桑德蘭」岸基反潛飛機又擊沉了U—610號潛艇。入夜後,盟軍首次在夜間出動裝備利式探照燈的「解放者」反潛飛機為橫渡大西洋的船隊提供空中掩護,使船隊在夜間得到了有效保護,可惜由於受續航力的限制,天亮前就不得不返航,德軍U—645號潛艇乘機利用拂曉前空中掩護短暫中斷的時候發起攻擊,擊沉1艘運輸船。隨後德軍潛艇便停止了攻擊。
此次破交戰,德軍擊沉驅逐艦、運輸船各1艘,卻付出了3艘潛艇被擊沉,1艘被擊傷的巨大代價。
10月8日,葡萄牙同意同盟國使用在亞速爾群島的兩個機場。10月19日首批岸基遠程反潛飛機就轉場到來,原先空中護航力量最薄弱的中大西洋也開始得到充分的空中掩護。從此以後,同盟國的岸基航空兵空中掩護遍及整個大西洋,因此北大西洋的空中掩護進一步鞏固完善。
10月15日,德軍「施利芬」艇群的U—844號潛艇發現了ON—206護航船隊,該船隊是從英國開往美國的,編有65艘運輸船,由2艘驅逐艦和2艘護衛艦護航,並在必要時還能得到2艘驅逐艦和3艘護衛艦的支援。
10月16日,U—964號潛艇發現了ON—206船隊附近的ONS—20護航船隊,該船隊編有52艘運輸船,由5艘驅逐艦保護。
為了集中最大的兵力對這兩支船隊實施集群攻擊,鄧尼茲命令附近的所有潛艇必須迅速、果斷接近船隊,為了迅速加入戰斗,鄧尼茲特別指示必須以水面航行趕赴戰場,如果遭遇飛機則用甲板上的高射炮進行抗擊。結果在潛艇接近船隊時,多艘潛艇與盟軍反潛飛機發生了激戰,3艘潛艇被擊沉,盟軍被擊落、擊傷「解放者」飛機各1架。只有U—426號潛艇於傍晚前後趕到了ONS—20船隊所在海域,並實施攻擊,擊沉1艘運輸船。鑒於ONS—20船隊所面臨的巨大威脅,原來為ON—206船隊提供支援的B7護航大隊2艘驅逐艦和3艘護衛艦奉命前往支援ONS—20船隊,在這批護航軍艦趕赴ONS—20船隊途中,發現並擊沉了德軍U—631號潛艇。當晚在ONS—20船隊附近的6艘德軍潛艇均被護航軍艦驅走,失去了與船隊的接觸,因此船隊在夜間未受損失。
10月17日,U—309號潛艇再次發現ONS—20船隊,根據U—309號的報告,鄧尼茲命令「施利芬」艇群尚存的12艘潛艇繼續對船隊實施攻擊,但在盟軍強大的空中掩護下,先後有9艘潛艇遭到反潛飛機攻擊,被擊沉1艘,擊傷2艘,盟軍僅損失1架「桑德蘭」飛機。不久護航軍艦採取英國海軍上校威卡發明的新戰術,即兩艦協同攻擊,兩艦排成縱列,二號艦用聲納確定潛艇准確位置和速度,然後引導一號艦到達潛艇垂直上方,實施深彈攻擊。這種戰術能避免單艘艦在對潛攻擊時聲納探測的盲區,從而大大提高深彈攻擊的准確率。——新戰術果然一舉奏效,擊沉了U—841號潛艇。德軍這才停止了攻擊。
此次破交戰,德軍攻擊了兩支護航船隊,僅擊沉了1艘運輸船,卻被擊沉6艘潛艇。
由於護航軍艦反潛新戰術的推廣,德軍潛艇被水面艦艇擊沉擊傷的數量大為增加,9月和10月至少有25艘潛艇被水面艦艇擊沉。
10月24日起部署在北大西洋上的24艘潛艇組成的「西格弗里德」艇群(後增至31艘),先後對橫渡大西洋的盟軍HX—262、ON—207、SC—145、ON—208、HX—263、ONS—21和HX—264等七支船隊進行了攻擊,但盟軍空中掩護力量的日益增強,以及水面艦艇和飛機協同逐漸密切默契,德軍潛艇不但未獲巨大戰果,僅擊沉2艘運輸船和2艘軍艦,擊落2架反潛飛機,反而損失慘重,先後有9艘潛艇被擊沉,這些都毫無疑問地說明,德軍潛艇的「狼群作戰」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
10月下旬部署在直布羅陀航線上的德軍由8艘潛艇組成的「席爾」艇群,接到德軍FW—200偵察機發現船隊的情報,這是由兩支護航船隊合並而成的開往英國龐大船隊,共編有60艘運輸船,由7艘護航軍艦掩護。「席爾」艇群迅速前往截擊,31日U—262號潛艇擊沉了1艘運輸船,但U—306號潛艇被擊沉,U—441號被擊傷。從盟軍空中掩護的密度和強度,鄧尼茲准確判斷出盟軍已開始使用亞速爾群島的機場,這樣盟軍船隊將會得到強大的空中掩護,鄧尼茲只得命令停止攻擊。
10月間德軍兩艘補給潛艇U—422號和U—220號先後被美軍護航航母「卡德」號和「希洛克島」號擊沉,這樣德軍只剩下U—488號一艘補給潛艇來為游弋在廣闊海域的戰斗潛艇提供海上補給。鄧尼茲不願再損失這艘寶貴的補給潛艇,特意將其從比較危險的海域調到稍稍安全的非洲沿岸海域。
9月和10月,同盟國64支橫渡大西洋的護航船隊2468艘運輸船中總共只損失了9艘運輸船。
鄧尼茲鑒於集群作戰損失太大,被迫於10月下旬,決定徹底放棄艇群作戰,改為單艇作戰。此時鄧尼茲所要考慮的不再是如何擊沉同盟國運輸船,而是潛艇的生存。此時盟軍強大的岸基航空兵,反潛飛機數量已達3000架以上,平均每一艘德軍潛艇將要對抗二三十架飛機,而且岸基航空兵已在冰島、愛爾蘭、紐芬蘭、百慕大群島、格陵蘭島和亞速爾群島等地建立起完善的基地網,加上護航航母的艦載機,空中掩護幾乎覆蓋整個大西洋航線,再加上護航航母的艦載機和水面艦艇所組成的攻擊性反潛特混艦隊,以及在比斯開灣的封鎖,有效挫敗了德軍的「狼群戰術」,同盟國的船隊終於可以在大西洋上安全航行。
11月和12月,德軍潛艇總共只擊沉13艘運輸船,計7.1萬噸,而損失的潛艇則高達16艘。這一戰績與1943年3月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1943年是大西洋反潛戰關鍵性的轉折之年,從年初德軍潛艇的輝煌勝利,到年底德軍潛艇的日落西山,對於同盟國而言,黎明前最黑暗的艱苦時期已經過去,勝利的曙光已經來臨!全年,同盟國損失運輸船466艘,約220.3萬噸,尚不及1942年的一半!德軍損失潛艇則高達237艘。而且德軍被迫放棄了潛艇集群攻擊戰術,使同盟國能夠從下半年起,比較安全地將大量的人員、裝備和物資橫渡大西洋,運到英國。這些人員、裝備和物資,正是為1944年6月盟軍實施開辟第二戰場的諾曼底登陸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要是無法保障橫渡大西洋的運輸船隊航行安全,諾曼底戰役的准備就無法及時完成,而諾曼底戰役如果推遲發動,德國就會利用這一喘息之機,加強防禦准備,那時這一決定戰爭命運的登陸戰役勝負就難以預料。可以說,大西洋航線護航戰的勝負,對於戰爭的勝負,是具有決定意義的。
進入1944年,德軍潛艇的作戰越來越困難。
1月中旬,鄧尼茲在北起蘇格蘭以西費洛斯群島,南至法國布列塔尼半島西端的布勒斯特廣闊海域上部署了20餘艘潛艇,以50千米間隔形成巡邏線。但由於盟軍反潛飛機的巨大威脅,這些潛艇只能長時間潛航,發現船隊的任務就只能交給空軍的偵察機了,可惜空軍飛行員缺乏海空搜索和跟蹤監視的專項訓練,幾次發現了船隊,卻不能進行有效的監視,因此潛艇的攻擊效率大為降低。
1月26日和27日,德軍容克—290偵察機多次發現在北大西洋上的OS—66和KMS—40船隊,鄧尼茲集中了20艘潛艇,躊躇滿志地准備大幹一場。
1月28日,盟軍對德軍潛艇的集結有所察覺,為了保障船隊安全,命令岸防航空兵第十九大隊在第八十九大隊的配合下全力對兩支船隊航線附近海域實施大規模反潛作戰,反潛飛機攻擊了多艘潛艇並擊沉了U—271號和U—571號2艘潛艇。
鑒於盟軍強大的空中掩護力量,鄧尼茲被迫於1月29日下令停止了對船隊攻擊,將這些潛艇召回法國,以便就近再投入新的戰斗。
1月底,盟軍派出由2艘護航航母和5艘護衛艦編成的英軍第二支援大隊,前去支援在愛爾蘭以西海域航行的同盟國船隊。
1月31日,該大隊就在愛爾蘭以西海域擊沉U—592號潛艇。
2月3日,德軍在愛爾蘭以西海域共集結了28艘潛艇。
2月6日,德軍容克—290偵察機在亞速爾群島以北海域發現了合並在一起的SL—147和MKS—38船隊,該船隊由1艘驅逐艦、7艘護衛艦和1艘武裝反潛拖網漁船護航。
2月8日,1艘護衛艦發現了U—762號潛艇,隨即與其他兩艘護衛艦實施協同攻擊,將其一舉擊沉。
2月9日,德軍U—238號和U—734號潛艇在接近船隊過程中被護航軍艦發現並擊沉。
2月10日,由英軍岸防航空兵第十五大隊掩護的ON—223護航船隊遭遇德軍潛艇,德軍U—283號和U—545號潛艇以艇上的高射炮與英軍飛機對抗,雖然擊落兩架「惠靈頓」反潛飛機,但都被英軍飛機和水面艦艇擊沉。
2月12日,德軍7架亨克爾—177轟炸機和3艘潛艇攻擊了OS—67和KMS—41船隊,伴隨船隊航行的「追蹤者」護航航母的艦載機全力迎戰,擊落德軍2架飛機,並擊退了德軍潛艇,使船隊無一損失。
2月13日,鄧尼茲為了避免潛艇的損失,下令轉移到更遠的西方海域活動。
2月14日至16日,德軍多架偵察機發現在北海航行的同盟國多支船隊,憑借岸基航空兵的強大掩護,船隊安全通過了德軍代號「刺蝟」艇群組成的潛艇巡邏線。
2月17日,為確保船隊安全,盟軍出動第二、第十支援大隊和B7護航大隊加強在北海航行的船隊護航力量。當天黃昏,鄧尼茲根據偵察機的報告,將附近海域活動的21艘潛艇組成代號為「鯊魚」的艇群,准備投入攻擊。但盟軍通過無線電偵聽和破譯,察覺了德軍潛艇的活動,隨即通知船隊改變航向,以規避德軍潛艇新的巡邏線。但德軍無線電偵聽同樣也發現了船隊的規避行動,先後出動10架偵察機進行大面積空中搜索,其中1架被盟軍戰斗機擊落,但終於有3架發現了船隊。
2月18日,接到偵察機報告後德軍潛艇全速趕來,重新調整巡邏線部署。當晚,船隊闖入潛艇巡邏線,護航軍艦與德軍潛艇發生激戰,有3艘潛艇向護航軍艦發射了音響自導魚雷,只擊傷了1艘護衛艦,該艦後在拖回基地途中沉沒。而盟軍護航軍艦則擊沉了3艘潛艇,其中U—264號潛艇是德軍第一艘裝有通氣管的潛艇。
為潛艇裝備通氣管實際上是一種過渡措施,鄧尼茲正在全力組織建造代號為「瓦爾特」的Z1型潛艇,這種潛艇排水量達1600噸,採用瓦爾特教授發明的新型發動機,並採取流線型艇體使水下航速更是達到創記錄的14節,而且蓄電池能量比現有潛艇增加了一倍多,能長時間在水下高速航行,因此可以輕而易舉地從水下超越船隊,在船隊航線前方實施攻擊,並能依靠優異的水下安靜性能擺脫護航軍艦和飛機的打擊。盡管這種新型潛艇的研製生產工作從1943年下半年就已開始,但由於盟軍戰略航空兵對研製單位和潛艇建造廠的猛烈轟炸,新潛艇的建造工程遭到了極大的阻礙,批量投產至少要到1945年才能實現,為了在這種新潛艇投產服役之前還能有效進行潛艇戰,鄧尼茲只好採取折衷方案,為潛艇裝上通氣管,所謂通氣管實際是個進氣管,通過這一管道使潛艇在下潛狀態仍可補充新鮮空氣,從而使潛艇即使是在潛航狀態柴油主機仍能正常工作,這徹底改變了以往潛艇在潛航時只能由電動機提供動力的情況,由於使用電動機時蓄電池能量消耗很快,而蓄電池充電又必須由柴油機提供動力,潛艇就勢必要浮出海面進行充電。使用通氣管後就可以大大減少上浮充電的時間,使之能最大限度潛在水下,躲避盟軍飛機的打擊。如此一來,潛艇的損失是下降了,但由於長時間在水下航行,潛艇也就難以發現船隊,更談不上擊沉運輸船。為解決這一難題,鄧尼茲於2月26日晉見希特勒,要求增加偵察機,並加緊Z1型潛艇的生產。
鄧尼茲還下令潛艇轉移至距離海岸1300千米的縱深海域,採取分散攻擊戰術實施破交作戰。
2月下旬,鄧尼茲將在北大西洋上活動的潛艇重新進行調整,在愛爾蘭以西海域部署由16艘潛艇組成代號為「普羅森」艇群,在愛爾蘭以南部署3艘潛艇,在冰島附近海域部署1艘潛艇,另以3艘潛艇負責預報大西洋的天氣情況。
2月24日,SC—135船隊的護航軍艦擊沉了返航的U—257號潛艇。
2月25日,在愛爾蘭以西海域活動的盟軍第一支援大隊6艘驅逐艦,積極開展搜潛、反潛行動,與正在該海域的德軍潛艇展開了戰斗,先後擊沉U—91和U—358號潛艇,而U—358號在被擊沉前用音響自導魚雷擊沉1艘驅逐艦。
3月1日,以「布洛克島」號護航航母為核心的美軍反潛特混艦隊在亞速爾群島以北海域擊沉兩艘潛艇。
3月2日,德軍U—744號潛艇在比斯開灣以西擊沉了盟軍1艘坦克登陸艦。但隨後就被盟軍水面艦艇擊沉。
3月初,在愛爾蘭以西海域活動的「普羅森」艇群增加到24艘潛艇,並於3月9日先後攻擊了兩支船隊,擊沉驅逐艦和護衛艦各1艘。
3月10日,U—845號潛艇剛報告發現一支護航船隊,就被船隊的護航軍艦發現並擊沉。數艘潛艇聞訊趕往攻擊,U—741號遭到了負責空中掩護的加拿大空軍「桑德蘭」反潛飛機連續三十小時的攻擊,德軍潛艇部隊曾經引以為豪的高昂士氣已經一去不返,U—741號的艇員竟自動放棄潛艇逃生。德軍另兩艘潛艇則密切配合,頑強抗擊盟軍飛機攻擊,擊落了1架盟軍「惠靈頓」飛機。
3月12日,岸基航空兵有效掩護了正在大西洋航行的船隊,U—311號擊落了1架英軍反潛飛機,但U—575號潛艇則遭到了英軍「惠靈頓」反潛飛機和美軍以「博格」護航航母為核心的反潛特混艦隊的協同攻擊,雖然U—575奮力抗擊,擊落了1架航母「復仇者」艦載機後仍避免不了被擊沉的厄運。
3月14日,盟軍第二支援大隊的護衛艦在「文德克斯」護航航母艦載機協同下,擊沉U—653號潛艇。
3月17日,盟軍CU—17船隊遭到德軍潛艇的攻擊,護航軍艦擊傷1艘潛艇,但船隊中1艘油船被德軍潛艇擊沉。
此後,鄧尼茲意識到在大西洋上繼續實施集群攻擊,只能遭到更大損失,於3月22日下令解散「普羅森」艇群,進行單艇游獵作戰。
1944年的最初三個月中,盟軍橫渡大西洋的105支船隊3360艘運輸船,只有3艘被潛艇擊沉,而德軍則付出了36艘潛艇被擊沉的慘重損失。鄧尼茲因此下令取消了對橫渡大西洋船隊的攻擊。
4月,由於盟軍為即將開始的諾曼底登陸創造條件,進行了大規模的戰略欺騙和佯動,德軍統帥部為盟軍這一系列戰略欺騙和佯動所迷惑,命令潛艇部隊全力投入反登陸,鄧尼茲因此以40艘潛艇組成一個艇群在英吉利海峽的法國沿岸展開,企圖阻止盟軍的登陸。
盡管4月中,德軍潛艇集中精力於反登陸,未能全力投入於破交作戰,仍有6艘潛艇被擊沉,其中2艘是被美軍「瓜達爾卡納爾」號護航航母和5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三大隊擊沉的。
5月初,在大西洋上活動的德軍潛艇只有區區5艘,不久其中的2艘也遭到擊沉的命運。
5月16日至31日,英軍岸防航空兵第十八大隊對德軍從挪威進入大西洋的潛艇發動了空中反潛戰。英軍投入了「卡塔林那」、「桑德蘭」和「解放者」等多種型號的反潛飛機,先後發現德軍潛艇22艘次,攻擊13次,擊沉4艘潛艇,迫使2艘潛艇折返出發基地。
此外,U—476號在與英機的對抗中擊落了1架「桑德蘭」飛機,但潛艇也遭到重創,後終因傷勢太重而由U—990號潛艇擊沉。而U—990號潛艇不久也在特隆赫姆附近被盟軍飛機擊沉。
在第十八大隊進行空中反潛戰的期間,德軍只有8艘潛艇進入大西洋。
5月底,德軍在美國海岸只部署了2艘潛艇,在非洲沿海也不過2艘,潛艇數量已經下降到最低,而且都只在為生存而奮斗,根本談不上取得什麼戰績。鄧尼茲在大西洋上部署了3艘潛艇,而且都只是負責報告天氣預報,在比斯開灣各港口集結了約70艘潛艇,准備用於抗擊盟軍即將在法國的登陸。
5月29日,美軍「布洛克島」號護航航母和5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二十二反潛艦隊第一大隊與德軍U—549號潛艇遭遇,U—549號搶先對「布洛克島」號航母實施攻擊,航母被3條魚雷命中,很快傾覆沉沒,還有1艘驅逐艦也被潛艇發射的音響自導魚雷擊傷。但隨後U—549號潛艇就被另2艘驅逐艦擊沉。
由於「布洛克島」號航母被擊沉,第一大隊奉命返航,其原先的反潛使命由以「瓜達爾卡納爾」號護航航母和5艘驅逐艦組成的第三大隊接替。
6月1日,鄧尼茲下令不準沒有裝備通氣管的潛艇進入大西洋活動,以減少越來越多的潛艇損失。
6月3日,英軍岸防航空兵第十八大隊繼5月發動針對挪威海域德軍潛艇的首次空中戰役後,再度發起空中反潛戰役,目的是盡可能阻止德軍潛艇從挪威海域進入英吉利海峽,參戰兵力有英國空軍第八十六中隊、第二零六中隊、第二一零中隊、第三三三中隊和加拿大空軍第一六二中隊,機型有「卡塔林那」、「解放者」、「英俊戰士」等,至7月先後擊沉德軍潛艇10艘,擊傷7艘,有力配合了諾曼底登陸。
6月4日,第三大隊的「查特林」號驅逐艦聲納發現了德軍U—505號潛艇,第三大隊司令加勒裏海軍上校立即命令2艘驅逐艦前去支援,而「瓜達爾卡納爾」號航母則轉向西行,2架「野貓」戰斗機緊急起飛。「野貓」戰斗機趕到發現潛艇海域,很快清楚看到潛艇在水中的輪廓,戰斗機立即向潛艇射擊以便為驅逐艦指示目標,「查特林」號沖過來,一口氣投下12顆淺定深深彈,水柱沖天而起,海水劇烈翻騰,近在咫尺的猛烈爆炸使潛艇遭到嚴重損傷,艇長蘭格上尉只得下令上浮,就在深彈攻擊六分鍾多後,潛艇在距離「查特林」號驅逐艦約640米處浮出水面,潛艇指揮塔台和艇首出入艙口打開,艇員蜂擁而出爭相逃命,「查特林」號和剛趕到的另2艘驅逐艦不等命令,就紛紛開火,空中的「野貓」戰斗機也開始射擊,密集的炮火
❺ 德國在二戰最厲害的潛水艇是什麼希望有圖片
德國在二戰最厲害的潛水艇是XXI(21)型U艇。
XXI(21)型U艇有關資料乘員:57 人
艇長:76.7 米
水面最高航速:15.6 節
水下最高航速:16.8 節
水上航程:15500 海里/10節航速
水下航程:56 海里/4節航速
設計下潛深度:500 米
魚雷發射管數量:6具(艇首)
魚雷總數:24枚
武備:4 x 20 mm 高炮
在吸取了「沃爾特」潛艇的經驗教訓之後,德國海軍把新型潛艇的設計重點放在了提高潛艇的水下性能上。和「沃爾特」潛艇在用盡過氧化氫燃料後只能依靠傳統柴/電推進方式不同,新型電動潛艇由於可以進行反復充電因而可以反復達到水下最高航速。1943年6月底,新型潛艇的設計工作初步完成,新型潛艇被命名為XXI。
XXI型潛艇被認為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潛艇,其滿載排水量為2100噸,將具備流線型外殼並安裝有水下通氣管,其水下航速將是先前安裝水下通氣管的潛艇的兩倍以上。艇上將裝備30毫米防空炮,但由於安裝問題後被20毫米炮取代。
XXI型潛艇可攜帶12枚水雷和23枚魚雷,由艇首的6部魚雷發射管發射。艇上裝備的半自動魚雷水壓裝填系統可在12分鍾內裝填6枚魚雷,而在一艘典型的VIIC型潛艇上,需要10到20分鍾才能裝填一枚魚雷。
為了實現在全球任何海區進行長時間持續水下潛航,艇內安裝有空調裝置。同時,蓄電池組的容量是以往艇型的3倍,使得潛艇的水下最大航速提升至17.2節,但僅能維持1小時。XXI型潛艇的最大潛深為280米,在採用10節的水面航速航行時,其航程可達15500英里;採用5節的水下航速則可保證實現60個小時以上的水下靜音航行,航程可達360英里以上。潛艇外殼塗敷有反雷達波塗層,並在水下通氣管上安裝了雷達接收機。由於水下性能極佳,XXI型潛艇在擁有強大攻擊力的同時又具備了較高的生存能力。在全速航行時,其航速幾乎與敵護航艦只相當,流經其流線型艇體的水流產生的氣泡令盟軍ASDIC反潛搜索器定位困難。為了應對反潛艦只的深彈攻擊,潛艇安裝了兩台共軸靜音電動機使得潛艇在遭受攻擊時更容易逃脫,因而其實戰性能遠超過「沃爾特」潛艇。
1943年8月,建造工作正式開始。為了提高建造速度,XXI型潛艇將採用全焊接結構並分為八段在不同的造船廠內建造然後總裝。XXI型潛艇前所未有的得到了最大優先建造權,所有早期艇型的建造都因此而停止。XXI型潛艇也有過幾種補給型改型,但由於對基本型的生產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延誤,最終被陸續放棄。盡管如此,盟軍對德國境內的運河及運輸系統的戰略轟炸還是嚴重阻礙了XXI型潛艇的建造。首艇U-2501號於1944年4月3日下水,6月27日正式服役。
直到大戰末期,僅有兩艘XXI型潛艇執行過戰斗巡邏任務。1945年4月30日,由艇長施內(Schnee)指揮的U-2511號潛艇被派往加勒比海執行任務。5月4日,U-2511號發現了由數艘驅逐艦護衛的英國皇家海軍"諾福克"號(HMS Norfolk)巡洋艦。U-2511號採用靜音深潛的方式滲透進護航編隊中心並接近至距"諾福克"號500米處,而後者毫無察覺。由於數小時前該艇剛剛接到德國投降的消息,U-2511放棄了此次絕佳的攻擊機會。U-2511號潛艇最終於1945年5月5日抵達挪威的卑爾根(Bergen)。此外,U-3008號艇也曾於1945年5月4日與一支盟軍護航船隊遭遇,因為同樣的原因未作攻擊。上述兩支盟軍水面編隊都是在戰後才得知自己曾與德軍潛艇遭遇,當時則渾然不覺。U-2511號潛艇艇長施內這樣評價自己的潛艇:該型艇噪音極低,卻擁有極高的水下航速,即便被敵反潛編隊發現亦無可奈何。(知友「李超是超帥」解答)
❻ 介紹一下,二戰德國U型潛艇從1938-1945的所有型號和潛艇構造,最好有圖
U艇 德文開頭的U 廣泛意義上代表了當時德國潛艇的先進
型號例如 VIIB VIIC IXB IXC IXC2 XXI 德國U艇—U-995
在Kiel以北的海邊小鎮Laboe現存一艘完整的建於1943年的U艇——U-995號,它屬於Type VII c型
U-995裝有兩台MAN公司的6沖程4缸柴油發動機,每分鍾470轉,1400馬力x2,兩台BBS電動機,每分鍾295轉,375馬力x2。2個9160Ah的蓄電池,放電時間20小時。 德國工業城市Kiel的造船工業十分發達,更是著名U艇誕生的搖籃。2月份的時候去該城市旅遊,就是沖著真正的U艇去的。U艇——U-boot,在德語裡面就是潛水艇的意思(Unterseeboot),兩次大戰中曾經讓盟軍聞U色變,U艇也就成了德國潛艇的代名詞。
在Kiel以北的海邊小鎮Laboe現存一艘完整的建於1943年的U艇——U-995號,它屬於TypeVIIc型。此艇1943年9月16日服役,戰後曾一度由挪威海軍作為訓練艇使用,後交還聯邦德國海軍,現在成了博物館。
全長67.23米,寬6.20米,全高9.55米,水面排水量759噸,水下排水量1070噸,最大下淺深度240米,航速:水面17節,水下7.6節。U-995裝備5個533mm魚雷發射管,前4後1,可攜帶12枚魚雷或者26-39枚水雷。(圖中可以看到魚雷發射管口已經封閉了)
❼ 二戰德國U型潛艇是的圖案各代表什麼像U96就有一個劍魚的標志
說法好象不是很正確
畢竟屬於軍人自己的塗鴉
比如美國空軍的塗鴉行為
❽ 二戰期間,德國的潛艇戰對美國取得了哪些戰果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後,德國對美宣戰,鄧里茲即開始對美實行「全面無限制潛艇戰」。
自從德國向美國宣戰後,美洲的一些國家也相繼參戰,戰火燒到整個西半球。這之前,潛艇戰的戰場只在英倫三島和地中海,而現在鄧里茲的「狼群」可以無所顧忌地西進,開辟新戰場。德國製造了可以遠洋活動的大型潛艇,並且有排水量2000噸、綽號為「奶牛」的巨型油料補給潛艇的配合,「狼群作戰」又有了新的轉機。
1941年12月9日,鄧里茲向他的潛艇部隊發出指示:自即日起,對所有商船攻擊的限製取消!即實行「全面無限制潛艇戰」。
隨後,鄧里茲開始指揮「狼群」攻擊美國。
12月16日,第一批由5艘潛艇組成的「狼群」在U—133號艇長哈爾德根少校的率領下,悄悄駛離比斯開灣的基地,向美國東海岸進發。鄧里茲嚴格命令,為保證此次行動的突然性,在駛往美國東海岸的途中,不許攻擊任何目標。
「山姆大叔」太麻痹了。雖然報紙上天天畫有鄧里茲和德國潛艇的猙獰漫畫,也刊有英國船隊遭受襲擊的悲慘消息,但人們普遍認為,那是在歐洲水域和美國大陸隔著一個大西洋呢!他們根本想不到,就在紐約港口外不遠處的水下,5艘潛艇組成的「狼群」像5隻「野狼」一樣正貪婪地盯著自己的獵物。
美國人可能忘了,既然宣戰了就是敵人;既然是敵人,就有面臨攻擊的危險。
「U—133」號艇長哈爾德根少校怎麼也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摩天大樓上的霓虹燈噴紅吐綠,自由女神像也被燈火裝飾得大放異彩,一艘艘商船前呼後擁,進進出出,所有的船隻都亮著燈。
「天哪,這哪像戰爭!我懷疑他們是不是已向德國宣戰,也許是在搞建國大慶!」哈爾德根後來寫道:「既沒有巡邏警戒,更談不上護航編隊。潛艇在這里作戰,根本不需要什麼戰術,只要你會按那個魚雷發射按鈕就行了!當時,我真不忍心去打破那個被燈火編織成的美妙畫面。」
當然,哈爾德根不會真的發慈悲,戰爭也不允許他發慈悲!5艘潛艇各自選好了發射位置,哈爾德根下達攻擊命令後,毫不猶豫地按下了發射按鈕。
此後,哈爾德根帶領他的5艘潛艇從紐約港南下,晝夜潛浮,沿途大打出手。
威廉斯堡、查爾斯頓、佛羅里達,到處都有被他們擊沉的商船。有時候他們殺得興起,乾脆白天也浮上水面,用艦橋上那門小口徑高炮,轟擊岸上的煉油廠、油庫等大型目標。哈爾德根的艇群共擊沉商船20萬噸。當月,美、英盟國的海上損失急劇上升到55萬噸。哈爾德根也成為鄧里茲的新「王牌艇長」。
美國這塊大陸自南北戰爭以來,已有80年與炮火硝煙絕緣,德國潛艇的襲擊才使它的公民親身感受到戰爭的存在。
飽受潛艇之苦的美國也開始編組護航船隊。
但是,鄧里茲的「狼群」繼續南下,進入了加勒比海和南美海域。廣闊的大洋上有無數條航線,處於攻擊一方的德國潛艇完全掌握了主動權,不斷轉移攻擊目標,使美英有限的護航兵力疲於奔命,防不勝防。
整個1942年,商船的月損失都保持在60萬噸左右。
❾ 二戰德國潛艇簡介
二戰德國潛艇資料!
XXI型潛艇
乘員 57 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艇長 76.7 米
水面最高航速 15.6 節
水下最高航速 16.8 節
水上航程 15500 海里/10節航速
水下航程 56 海里/4節航速
設計下潛深度 500 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魚雷發射管數量 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魚雷總數 24枚
武備 4 x 20 mm 機槍
產量 119 艘
生產出來的119艘潛艇中,有113艘投入了使用。大戰爆發之前,Walter和Germania Werft博士致力於一項通過對海水進行氧化處理以使潛艇發動機可以不依賴空氣中的氧氣工作的課題研究,這樣一來潛艇就不需要頻繁浮出水面。在實驗艇XVII和XVIII建造完成後,許多項目都得以完成。然而該艇仍然得不到批量生產,事實上,三個重大缺陷已經暴露出來:
一艘XVIII型潛艇的造價,可建兩艘VIIC型潛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對儲水箱的性能所做的改進設計耗費太大
為了得到足夠這些潛艇使用的氧化海水,需要做燃料的更新生產
於是實驗艇XVIII轉而使用柴油發動機,這就產生了XXI型潛艇——在當時仍屬先進的潛艇。它具備在那個時代顯得極為驚人的水下航速,其精良的裝備使得該艇可以無須接近海面即可發現並攻擊目標。此外,它的魚雷水壓裝填系統可在12分鍾內裝填6枚魚雷!而在一艘典型的VIIC型潛艇上,需要10到20分鍾才能裝填一枚魚雷。該型潛艇的另一個新穎之處在於它的建造方式,整個艇體分為9段在不同的工廠建造,然後在3個船塢內進行最後的合並總裝,這樣一來極大的縮短了建造周期。但是VII型潛艇的出現太晚了,它無法改變歷史。該型艇首艇於1944年5月12日下水,6月27日正式服役。兩艘XXI型潛艇被派往加勒比海執行任務:Schnee的U - 2511號與Manseck的U - 3001號。其中U - 2511號違抗了命令並成功接近英國皇家海軍諾福克號驅逐艦,在成功發射魚雷後未被發現從而逃脫,戰爭結束後,這兩艘XXI型潛艇得以返回母港。
XB型潛艇
乘員 52 人
艇長 89.8 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水上排水量 1980 噸
水下排水量 2177 噸
航速 16.4節(水面)/7節(水下)
吃水 4.7米
水上航程 5650海里/10節航速
水下航程 56海里/4節航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設計下潛深度 350 米
魚雷發射管數量 2具(艇尾)
魚雷數量 15枚魚雷/或66枚SMA水雷
武備 105mm火炮/37mm機關炮/20mm機關炮
1938年,該型潛艇作為一種遠洋布雷潛艇開始了它的設計工作,後來發展成I型和XA型(未生產,轉成XB型)潛艇的結合體。該艇具有7個水密閣艙的雙層艇殼,儲油櫃位於一號和二號閣艙,水櫃以及燃料位於外層艇殼,水密調節艙和附加燃料艙位於艇中部,艇首和艇尾還有附加水櫃。
戰爭期間,該型艇的指揮塔圍殼被改裝成VII型和IX型潛艇的樣式,並於1944年中期在指揮塔圍殼右側安裝了通氣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XB型潛艇是一戰以來設計建造的第一種專用於佈雷的潛艇,這種潛艇大部分都是納粹德國海軍所建。該型潛艇可攜帶66枚SMA水雷和15枚魚雷,這種2.15米長、直徑為1.33米的水雷儲存在潛艇兩側的12個垂直發射筒內。不過,這種水雷存在不少設計缺陷使得水雷往往過早引爆,需要數月的時間改進,所以直到1943年3月才恢復使用。隸屬於位於波爾多的第12潛艇艦隊的U-117號潛艇是第一艘使用改進後的SMA水雷的XB型潛艇,當時在摩洛哥海岸進行佈雷。其後的四艘潛艇被建造成能夠攜帶240噸燃油以供攻擊潛艇使用的運油艇執行「奶牛」任務。
XI型潛艇
乘員 110 人
艇長 115 米
水上排水量 3630 噸
水下排水量 4100 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艇寬 9.5米
吃水 6.2米
水上航程 5650海里/10節航速
水下航程 56海里/4節航速
設計下潛深度 350 米
魚雷發射管數量 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魚雷數量 18枚
武備 20mmx2/12.7mmx4/37mmx2/一架「阿拉多」水上偵察機
戰前德國海軍新型潛艇的設計工作中首推XI型艇,該艇當時預計在1937年建造完畢。根據一戰期間大型遠洋潛艇的設計思想,XI型潛艇計劃在艇殼外安裝兩個炮塔以及搭載一架「安道爾」231式水上偵察機,該機在不用的時候可以停放在艇首的一個巨大的圓柱筒內(這種結構類似於另外一種大型潛艇攜帶兩艘袖珍潛艇的設計)。完全不切合實際的是,這種大型的XI型潛艇竟計劃在不萊梅的威悉河上建造。該型潛艇於1939年1月17日開始建造,最終完成了4艘:U-112號到U-115號,建造工作於次年9月終止。
IXC型潛艇
乘員 48-56人
艇長 76.76 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水上排水量 1120 噸
水下排水量 1232 噸
水面最高航速 18.3節
水下最高航速 7.3 節
水上航程 13450海里/10節航速
水下航程 63海里/4節航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設計下潛深度 230 米
魚雷發射管數量 6具(艇首4/艇尾2)
魚雷總數 22枚
武備 1 門105mm炮; 1門4聯裝37毫米防空炮;1門20毫米機槍
這種IXB型潛艇的改進型在設計上可多裝載43噸額外的燃油,這使得該型潛艇在10節航速下的航程增加到13400海里。執行布雷任務時,該艇可攜帶44枚TMA型水雷或66枚TMB型水雷,部分IXC型潛艇如U-162到U-170號和U-505到U-550號潛艇則未按布雷任務設計。其近親為IXC/40型潛艇。
IXB型潛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乘員 48-56 人
艇長 76.5 米
水面最高航速 18.2 節
水下最高航速 7.3 節
水上航程 12000海里/10節航速
水下航程 64海里/4節航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設計下潛深度 230 米
魚雷發射管數量 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魚雷總數 22枚(或44枚水雷)
武備 105毫米甲板炮,備彈110發;20毫米機炮x2
排水量 1051噸(水面)/1147噸(水下)
IXB型艇是IX型艇的一種改進型艇,其排水量比後者稍大,航程也相應地增加1500海里。IXC型艇則在此基礎上做了進一步改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IXB型潛艇中的U-100號艇
該型艇可以說是大戰期間德軍潛艇中最為成功的艇型,平均每艘該型艇都有擊沉10萬噸各類船隻的戰績。艇上攜帶有23枚魚雷,這使得潛艇指揮官能夠針對同一護航船隊進行夜以繼日的持續攻擊。
IXB型潛艇中最著名的應該說是U-123號艇,正是該艇的指揮官Hardegen於1942年初揭開了美國海岸攻擊行動(「鼓點」戰役)的序幕。而Hessler指揮的U-107號艇則創下了戰爭期間攻擊護航船隊的最高記錄,在非洲的弗里敦附近海域,該艇取得了擊沉船隻噸位共計10萬噸的戰績。
同為該型艇的還有:U-64號、U-65號、U-103號、U-104號、U-105號、U-106號、U-107號、U-108號、U-109號、U-110號、U-111號、U-122號、U-123號及U-124號艇。
IX型潛艇
乘員 48 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艇長 76.8 米
水上排水量 1120 噸
水下排水量 1232 噸
水面最高航速 18 節
水下最高航速 7 節
水上航程 13450 海里/10節航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水下航程 63 海里/4節航速
設計下潛深度 150 米
魚雷發射管數量 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魚雷總數 22枚
武備 1 門105mm炮; 1 到4挺20mm機槍
這種艇型是在1935-1936年作為一種遠洋潛艇設計建造的,同時又是從IA級艇改進而來,其作戰下潛深度為100米,最大下潛深度為200米,並在吃水線以下安裝有6具魚雷發射管(艇首4具,艇尾2具),共可攜帶魚雷22枚。該型艇具有與VIIC型艇類似的水上飛機和方向舵,艇內的控制室和指揮塔圍殼內則分別安裝有1部和2部潛望鏡,但從IXC型艇開始取消了上述設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IX型艇具有5個外部魚雷艙(其中2個位於艇首,3個位於艇尾),可額外存儲10枚魚雷。執行布雷任務時,該艇可攜帶TMA型水雷44枚或TMB型水雷66枚,但實際上多數IXC型艇並不適合執行布雷任務。該艇裝備一門105毫米甲板炮,備彈110發,其防空武器的配置在大戰期間則不盡相同。
VIIC型潛艇
乘員 44-52 人
艇長 67.1 米
水上排水量 769 噸
水下排水量 871 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水面最高航速 17.7 節
水下最高航速 7.6 節
水上航程 8500 海里/10節航速
水下航程 80 海里/4節航速
設計下潛深度 220 米
魚雷發射管數量 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魚雷總數 14枚
武備 1 門105mm炮; 1挺20mm機槍
VIIC型潛艇是由極為成功的VIIB型潛艇改進而來,兩者具有相同的引擎設計和馬力,但比後者更大的體積和排水量使得VIIC型艇的航速不及VIIB型。除了幾艘後來的潛艇以外所有的VIIC型艇都裝備有5個魚雷發射管(4個位於艇首,1個位於艇尾),而諸如U-72、U78、U-80、U-554和U-555號都只在艇首裝有2具魚雷發射管,U-203、U-331、U-351、U-401、U-431、U-651號則沒有艇尾魚雷發射管。
VIIC型潛艇自1941年以來就是二戰中德國潛艇部隊的主力,在整個大戰期間它的建造工作就一直沒有終止過。第一艘服役的VIIC型潛艇是1940年的U-69號。VIIC型潛艇是一種威力巨大的戰斗機器,幾乎在所有有德國潛艇活動的海域都能見到它的身影。
VIIC型潛艇投入使用時正是「快樂日」即將結束的時候,1943年底到1944年,它不得不面臨盟軍即將發動的反潛總攻勢。
也許最為成功的VIIC型潛艇是U-96號,它在許多有關德國潛艇的影片中都出現過,還有一些防空潛艇。1944到1945年間,這些潛艇大多安裝了通氣管,VIIC/41型潛艇甚至做了更大改進,而大型布雷潛艇VIID則是由VIIC直接改裝而來。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VII型潛艇
乘員 44 人
艇長 66 米
水上排水量 769 噸
水下排水量 865 噸
水面最高航速 17 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水下最高航速 8 節
水上航程 8500 海里/10節航速
水下航程 80 海里/4節航速
設計下潛深度 150 米
魚雷發射管數量 5具(艇首4具/艇尾1具)
魚雷總數 14枚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武備 一門88 mm炮; 1到4挺 20mm機槍
VII型潛艇的首艇於1936年6月下水,其改進型艇在整個戰爭期間都得到了廣泛使用,從未有哪個國家能象德國VII型潛艇那樣被建造如此之多。它最初的艇型發展成為VIIB型潛艇,其航程與操縱性能得到了很大改進, 在魚雷射程內的攻擊也顯得相當有效。在此基礎上做的進一步改進使得後來的VIIC型潛艇成為德國海軍最具攻擊力的潛艇。最後的VIIC/41型潛艇的下潛深度在戰後很長時間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潛艇可以匹及。另外,VII型潛艇的某些改型也用於布雷(VIID) 及成為其他潛艇補給燃料和魚雷的補給艇(VIIF)。
II型潛艇
乘員 25 人
艇長 44 米
水上排水量 314 噸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水下排水量 460 噸
水面最高航速 12 節
水下最高航速 4 節
水上航程 5650海里
水下航程 56海里
設計下潛深度 100 米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魚雷發射管數量 3 具(艇首)
魚雷數量 6枚
武備 20mm機槍
II型潛艇,綽號"獨木舟",是納粹德國建造的首型潛艇。1935年凡爾賽條約被撕毀後,建造出來的該型潛艇的首艇由於其嚴重的易燃性在航程上受到很大限制。而其後的改進型則大大提高了潛艇的航程。潛艇無法持續3到4周運送物資,但它們可以在魚雷用盡後回港補充。II型艇以後的潛艇均在外型上縮小了尺寸,從而使得某些能力受限,但艇員則感謝這一設計,因為潛艇的操縱變的更加容易。同時,潛艇的水下航速和堅固性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I型潛艇
乘員 43 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艇長 72.4 米
水上排水量 862 噸
水下排水量 983 噸
水面最高航速 18.6 節
水下最高航速 8.3 節
水上航程 7900海里/10節航速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水下航程 78海里/4節航速
設計下潛深度 330 米
魚雷發射管數量 6具(艇首4具/艇尾2具)
魚雷數量 14枚魚雷/或28枚TMB水雷
武備 一門20 mm機關炮
I型潛艇對於德國海軍而言並不是一型設計非常成功的潛艇,主要是因為它是德國的一個工程小組為土耳其海軍設計建造的,故而其主要目的是為後來德國海軍大型遠洋潛艇的建造打基礎。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第一艘完工的I型潛艇是U-25號,該艇於1936年2月14日在德國不萊梅下水,第二艘是U-26號,於一個月後下水。雖然該型潛艇武備強大,但不幸的是海上抗風浪性能無法令人滿意:水面和水下航行時不夠穩定;下潛速度慢;水下操縱性能不佳,同時還發現該艇的性能極不穩定。戰爭期間多次作戰巡邏任務的中途放棄都是因為艇上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故障造成的。這種潛艇令鄧尼茨大傷腦筋,他在1939年12月20日的作戰日記中寫到:
「U-25,這種從戰爭一開始除了作短途巡航之外就只能呆在碼頭的潛艇,最好還是回到自己的碼頭去。」
1940年8月底,在第二艦隊服役的這兩艘潛艇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