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德國人是如何處理垃圾的
德國自1991年起建立家庭廢棄物回收制度以來,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公司在其產品消費完畢後收回外包裝等舉措在德國已深入人心,回收已經成了德國人的生活習慣。
德國人去買東西一般會自備布制購物袋,他們家裡一般會放置數個不同垃圾箱,平常將垃圾分成可回收塑料、玻璃、紙張等各種類別。德國主要的生活垃圾回收公司綠點公司的海克·席夫勒說,對德國人來說,垃圾分類已經變得「像刷牙一樣平常」。
德國人認為回收對環境保護很關鍵,並認為德國在這方面遙遙領先於其他國家。他們通過垃圾分類「正在日常生活中為環境保護做一些具體的事」。
(1)為什麼德國垃圾分類觀念深入人心擴展閱讀:
垃圾分類從鼓勵到強制 重拳出擊「中國式」垃圾處理
國務院辦公廳於2017年發布關於轉發國家發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的通知,要求46個城市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以上。
《方案》提出,到2020年底前,一些重點城市的城區范圍內先行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這些城市一是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這意味著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及大連、青島和深圳等都在其中;二是住建部等確定的第一批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城市,包括河北邯鄲、江蘇蘇州、山東泰安、湖北宜昌等。
46城市的黨政機關,學校、科研、文化、出版、廣播電視等事業單位,協會、學會、聯合會等社團組織,車站、機場、碼頭、體育場館、演出場館等公共場所管理單位及賓館、飯店、購物中心、超市、農貿市場、商鋪、商用寫字樓等企業負責對其產生的生活垃圾進行「強制」分類。
⑵ 德國是怎樣進行垃圾分類的
德國的垃圾分類包括:
生活垃圾:
1、黃色回收箱(桶、袋)
黃桶和黃袋專門收集帶有綠點標志的輕型包裝。
回收包括: 例如:空飲料罐、塑料包裝或者利樂磚飲料包裝等。
2、藍色廢紙回收箱
廢紙和廢紙板被收集到小型或大型的藍色廢紙桶中。
回收包括:報紙、雜志、產品廣告宣傳單、書籍以及紙質包裝或紙板盒。
3、玻璃製品回收箱
廢玻璃通過玻璃回收箱進行回收。有白色玻璃、綠色玻璃和棕色玻璃之分。
注意事項:
第一、請勿將多用途包裝瓶即帶有押金的包裝瓶丟入回收桶中。
第二、玻璃瓶在丟棄前要去除瓶蓋,因為瓶蓋屬於黃桶廢棄物。
含有押金的瓶子及可循環使用瓶
可循環使用瓶均以這一標識標注。包裝瓶帶有押金,所以也稱為押金瓶。例如啤酒瓶,雖然為玻璃瓶身,但屬於押金瓶,所以不應丟入玻璃回收箱內。
4、棕色垃圾桶
這種棕色垃圾桶僅回收有機的、可製成堆肥的垃圾。
包括:剩飯菜、蔬果皮、雞蛋或乾果殼、咖啡濾紙、茶葉袋。花園廢棄物例如樹葉和剪下的草坪。
5、黑色的殘余垃圾桶
專門回收雜類垃圾,即所有既不包含有害物質,又不包含可重復利用成分的垃圾。
包括:煙灰、吸塵袋、煙蒂、橡膠廢料、婦女衛生用品、紙尿布、皮革和人造皮革。
6、有害物質的垃圾:
專門小箱子另行回收。例如廢舊電池和蓄電池。回收箱在商店或超市可免費獲得,可以裝滿後再交回商店或超市,以便對其進行專業報廢處理。
⑶ 德國垃圾分類到底有多嚴格
大家看到這個題目,其實也很有可能能想像到德國人垃圾分類是有多麼嚴格。德國人本來就是嚴謹、嚴肅、認真的代表。他們做的東西堅硬,結實,耐用,質量高品質好,這都是他們的代名詞,是世界公認的。想像他們嚴謹的認真的性格,也能想像到他們的垃圾分類是有多麼的嚴格了吧!
德國的垃圾分類體系已經是非常完善的了,我們的上海等地也開始的垃圾分類也可以借鑒德國的垃圾分類體系,這樣也非常有助於我們國家垃圾分類事業的發展。
⑷ 德國是怎樣垃圾分類的
德國的垃圾分類包括:
生活垃圾:
1、黃色回收箱(桶、袋)
黃桶和黃袋專門收集帶有綠點標志的輕型包裝。
回收包括: 例如:空飲料罐、塑料包裝或者利樂磚飲料包裝等。
2、藍色廢紙回收箱
廢紙和廢紙板被收集到小型或大型的藍色廢紙桶中。
回收包括:報紙、雜志、產品廣告宣傳單、書籍以及紙質包裝或紙板盒。
3、玻璃製品回收箱
廢玻璃通過玻璃回收箱進行回收。有白色玻璃、綠色玻璃和棕色玻璃之分。
注意事項:
第一、請勿將多用途包裝瓶即帶有押金的包裝瓶丟入回收桶中。
第二、玻璃瓶在丟棄前要去除瓶蓋,因為瓶蓋屬於黃桶廢棄物。
含有押金的瓶子及可循環使用瓶
可循環使用瓶均以這一標識標注。包裝瓶帶有押金,所以也稱為押金瓶。例如啤酒瓶,雖然為玻璃瓶身,但屬於押金瓶,所以不應丟入玻璃回收箱內。
4、棕色垃圾桶
這種棕色垃圾桶僅回收有機的、可製成堆肥的垃圾。
包括:剩飯菜、蔬果皮、雞蛋或乾果殼、咖啡濾紙、茶葉袋。花園廢棄物例如樹葉和剪下的草坪。
5、黑色的殘余垃圾桶
專門回收雜類垃圾,即所有既不包含有害物質,又不包含可重復利用成分的垃圾。
包括:煙灰、吸塵袋、煙蒂、橡膠廢料、婦女衛生用品、紙尿布、皮革和人造皮革。
6、有害物質的垃圾:
專門小箱子另行回收。例如廢舊電池和蓄電池。回收箱在商店或超市可免費獲得,可以裝滿後再交回商店或超市,以便對其進行專業報廢處理。
⑸ 垃圾分類的好處.意義.重要性!
自從上海推行「垃圾分類」活動之後,其他城市也紛紛響應,「垃圾分類」的觀念早已深入深入人心。「垃圾分類」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能夠幫助我們節約資源、減少環境污染,以及提高環保意識。
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
垃圾分類是一項全民參與的行動,通過對垃圾分類活動的了解和踐行,能夠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推動人們一起加入保護環境的行動中來,一起保護好我們的地球母親。以上海為例,上海實行垃圾分類之後,雖然也有一些不太理想的地方,但是大多數居民都非常積極響應,減少了浪費資源、隨手丟垃圾的現象,我看到有些市民去超市買菜都是自己帶籃子,這些都是環保行為,隨著參與的人越來越多,保護環境會成為自然而然的事情。
⑹ 收一篇垃圾分類為主題的科技論文,作文就可以。
摘要:垃圾分類,在全國的很多城市都面臨著同樣的尷尬,根據分析垃圾分類問題上的一些現象,調查研究分類垃圾桶只「裝」不「分」的各方面原因,進行綜合分析,以便對症下葯,增強公民的環保意識,使得垃圾分類這一舉措能真正達成人們心中的共識,街頭垃圾桶也就不再形同虛設。
關鍵詞:垃圾分類 分類垃圾桶 環保 [本文轉自:lunwen.1kejian.com]
一、垃圾分類現狀分析:
在美國,垃圾分類已成為一種時尚,作為垃圾生產大國之一,各色各樣的分類垃圾桶隨處可見,垃圾分類觀念意識早已深入人心。同時美國政府在垃圾處理問題上進行長期性的監管,提供各類垃圾分類的基礎設施,使垃圾分類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垃圾分類在例如巴西、菲律賓等發展中國家也都形成了必然的趨勢,垃圾分類已逐步成為世界性的潮流。[本文轉自:lunwen.1kejian.com]
盡管我國曾今在垃圾分類這一領域曾今做了各類嘗試和努力,例如通過媒體進行垃圾分類知識以及意義的宣傳,有關部門走進社區進行直接性的號召,以及政府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等,但至今收效甚微。
二、我國垃圾分類現狀的原因分析
相關人士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沒有形成相應的垃圾分類配套法規,推動垃圾分類的強制性動力不夠。同時,全社會尚未養成自覺將垃圾分類的習慣,僅靠社會宣傳動員的手段來推動垃圾分類是遠遠不夠的。
(一)居民缺乏垃圾分類意識
據調查,近八成的居民表示,平日扔垃圾時沒有分類扔放的意識和想法,居民對於垃圾桶分類標識關注度較低,往分類垃圾桶內扔垃圾很少注意扔得對不對,僅僅是尋求方便,甚至部分人認為將垃圾放入垃圾桶就已經很環保了,以至於幾乎所有的分類垃圾桶內的垃圾都是混裝的。
與此同時,居民對於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概念模糊,僅僅認為,可用的,用來賣錢的就是可回收垃圾,又對於垃圾分類的意義不了解。何況分類垃圾桶早已被環衛工或拾荒者多次光顧,大多可用於回收的垃圾已經被拾走,最終環衛部門在統一收垃圾時仍是將所有垃圾一齊倒入拉機車,居民認為在源頭進行垃圾分類的效果不大,逐漸失去了垃圾分類的動力。
(二)垃圾分類缺乏強制性約束
我國的垃圾分類工作在立法層面上既沒有約束機制,又沒有鼓勵機制,是一大問題。政府等相關國家機構現階段僅僅採用宣傳的手段是不足以從根本上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在日本,如果居民沒有進行垃圾分類,環衛工人不會收你的垃圾,即使你丟進垃圾桶,也會被送回門口。
(三)垃圾處理的基礎設備及資金投入的匱乏
由於人力物力有限,環衛處採取的也就是單一的垃圾車。相關機構人員表示,如果要實現真正分類,就要在投放分類垃圾桶之後,調派不同的車輛運輸不同的垃圾。經粗略測算,分類運輸至少要增加幾千台車,對交通的壓力巨大。而到了處理環節,我國幾乎沒有各類可回收垃圾的專項處理設備。因此,分了類的垃圾最終還是被混合運走。
一次環保產品展示會上,一套德國產的廢舊電器無害化處理的生產線展示了垃圾處理的先進性,一邊放進廢舊設備的同時,另一邊就會分解出金、銀、銅等可利用的現成資源,但這樣的設備標價卻要1000多萬元。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資金和問題是垃圾分類急需解決的首要問題之一。
三、有關垃圾分類工作的建議
垃圾分類的法律法規不完善,資金投入不足,公民的環保意識薄弱,導致開展垃圾分類工作舉步維艱。隨著垃圾混合處理帶來的浪費和污染越來越嚴重,分類處理垃圾勢在必行,那麼應當如何突破這一瓶頸呢?
(一)垃圾分類觀念的推廣
垃圾分類觀念的推廣需要相關部門和公眾的共同努力。垃圾分類有賴於全體公民的環保意識的增強,環境素養的提高,更需要政府等部門進行定期的宣傳指導,並配合以長期的監督工作。
在當代社會,可持續發展是時代的主題,這事眾所周知的事情。首先,相關部門需要從垃圾分類的積極意義和作用出發,引導公民自覺意識到垃圾分類工作對於環保事業的巨大貢獻;其次,國家應加強可回收垃圾概念以及處理問題等相關知識的普及率,同時輔助相關的經濟鼓勵和制裁措施,將垃圾分類的觀念植入公民意識中。也可從校園著手,提高這些即將邁入社會、易於接受新鮮事物的青少年的垃圾分類意識,從而實現分類垃圾桶的真正作用。
(二)在垃圾分類工作上加大投入
垃圾分類收集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只有社會形成了封閉的資料循環利用,建設起完整的系統,分類收集才可能持久,才會有生命力,垃圾分類工作不是只利用大范圍投放分類垃圾桶就能實施進行的,政府應在垃圾分類上加大投入,這種投入包括政策引導、技術研究、運輸體系的完善,更重要的是資金上的投入,逐步建立起相關基礎設施、配套設施等垃圾處理硬體,從而建立起分類回收系統。
(三)鼓勵各類環境社會團體的參與
我國存在大量的社會環境團體,他們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並不亞於國家政府等相關機構,通過這些團體的共同參與,來完善垃圾分類制度與法規,並廣泛推廣與實施,來促進垃圾回收以及環境這一塊的體制健全。
垃圾分類的制度及法規的制定實施工作不僅僅是國家和社會的事,個人同樣負有重要的責任。除了專門的立法執法機構,公民也可通過媒體以及環保機構等其他一些社會性渠道來參與相關法規的健立和實施。
結論
人們面對日益增長的垃圾產量和環境狀況惡化的局面,如何通過垃圾分類管理,最大限度地實現垃圾資源利用,減少垃圾處置量,改善生存環境質量,是當前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迫切問題之一。
垃圾分類是一個長期的工作,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各項社會體制的健全,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會是國際上著名的「生態國家」。
⑺ 德國走過了怎樣的百年垃圾分類史
當上海市民正在為7月1日起實施的生活垃圾管理條例而忙碌時,一向以嚴明紀律性著稱的德國人卻已經將垃圾分類認真執行了將近30年。對於制定條條框框頗有心得的日耳曼人顯然更希望挑戰高難度的分類操作。德國走過了怎樣的百年垃圾分類史?
隨著第三帝國的覆滅,這段歷史很快也被人們所遺忘。垃圾分類這個概念第二次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出於政治上的考量,即便在今日也無人願意肯定納粹黨在垃圾分類利用領域的些許成就。
步入1950-1960年代,隨著萊茵經濟奇跡的爆發,百廢待興的德國走上了快速復興之路。捱過了20年苦日子的德國人腰包漸鼓,他們甚至將繁雜的產品包裝或者包裝垃圾的數量視為攀比的標的。
這一切終於在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迎來了轉機。
1973年,民間學術團體羅馬俱樂部發布了著名的報告《增長的極限》,提出自然資源是有限的。這個認知開始在民間迅速傳播。同時期開始興旺的綠黨運動也逐漸將這一觀念植入了德國人的思維中。
此時,已經有大量德國人開始自發對垃圾進行回收利用。對垃圾自願進行分類,甚至成為了那代德國人時代精神的注腳。
到了1980年代,德國各個居民區內已經開始大規模放置廢舊玻璃以及廢紙張回收桶。盡管彼時垃圾分類仍然只是建立在個人自願的前提下,但是垃圾分類回收再利用帶來的收益及寶貴的二級原料使得垃圾分類獲得了民眾與工業界的一致支持。
值得玩味的是,彼時的西德政府卻從未表露過任何有關垃圾分類的立法打算。畢竟,窮鄰居東德始終願意從西德進口塑料垃圾以換取寶貴的西德馬克外匯。
1990年,東德並入西德。失去了塑料垃圾出口市場的德國政府迅速通過了《包裝條例》。該條例不僅是目前德國垃圾分類體系的雛形,更是宣告著垃圾分類理念終於在德國迎來了第三次復興。
那麼,經歷了一百餘年起起落落的德國垃圾分類體系就完善了嗎?
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根據德國《時代報》的報道,德國大城市分類垃圾桶的「誤投率」高達40%,而作為萬金油的其他類垃圾誤投率更是高達60%。盡管詳盡的垃圾分類列表可以在網上以及市政廳免費領取,但是顯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去考證諸如「用過的尿布屬於哪種垃圾」或者「貓砂屬於其他類垃圾與否」之類的瑣碎問題。
2015年,德國《循環經濟法案》正式生效,明確將垃圾分類列為公民應盡之義務,而拒絕履行者將處以30歐元至5000歐元不等的罰款。
如果把沒喝完的酸奶盒子扔進黃色垃圾桶,這屬於「普通誤投」;但如果把塑料馬桶塞扔進黃色垃圾桶,那就屬於將面臨罰款的「刻意誤投」,因為此舉顯然是經過了一番思考後作出的不負責任行為。
⑻ 若繼續推廣垃圾分類,國際上有哪些可以借鑒的案例
居民生活垃圾必須進行分類,全國各地將陸續制定完善實施《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我認為公民自覺進行垃圾分類應該形成時尚,並且需要成為個人履行公民義務、遵紀守法的嚴格規定。
我國的垃圾分類需要進一步的細化。在芬蘭赫爾辛基很多社區設置的垃圾桶至少有7種。對於各種紙製品、各類商品的塑料包裝、金屬和鋁製品、可降解的有機垃圾、無法分類的無害垃圾等多種類型的廢棄物都會進行詳盡的分類。並且當地居民對這種分類方式也非常認同。
垃圾分類任重道遠,如何妥善的處理好這些生活垃圾,關系著廣大居民的切身利益。需要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需要我們每一個人付諸於實際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