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990年德國為何得以統一
1990年東西德「統一」的2個必備條件
二戰開打之前,時任德國領導者希特勒叫囂著用戰爭,為德國獲得前所未有的版圖。然而隨著1945年4月30日蘇聯的坦克碾壓進柏林城時,希特勒個人在絕望中舉槍自殺之後,德國不光失去了戰爭中搶奪的版圖,戰前的既有領土也陷入被「瓜分」的命運,
戈爾巴喬夫
首先是冷戰基本進入尾聲,出於國內民生的壓力,時任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於1988年,不甘心的放棄了在冷戰中時刻保持「進攻」的姿態,全心全意的解決國內問題。
對於包括東德在內的衛星國,給予一種「自生自滅」的態度,不過多干涉他們的內政,如此一來東西德統一在蘇聯方面基本過了關。
再而是德國的民眾之間,並沒有什麼血海深仇。跟德國有一樣地緣屬性的「朝鮮半島」,至今沒有統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韓國和朝鮮曾在1950年殺的昏天黑地。
而東德、西德在整個冷戰期間並沒有全面戰爭,所以在沒有互相殺戮的前提之下,不管是東德還是西德的百姓,都沒有把對方認定是一定要幹掉的敵人,更多的是認為德國的分裂,是美蘇留下的悲劇產物。
當蘇聯那邊已經基本鬆口,德國全體民眾不約而同的認為, 不要再把「悲劇」強加在德國民眾身上了。
配圖來源網路,版權人若覺不妥,聯系我們!立馬刪除
文章來源:網頁鏈接
⑵ 德國統一的原因和意義是什麼
原因(1)統一問題的日益緊迫:
①原因: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局面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②表現:隨著工業革命的展開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德意志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但由於缺乏統一的國內市場,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資產階級越來越感到,要加強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必須有強大的國家做後盾。
(2)普魯士的中間作用:普魯士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經濟發達;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民族成分單一,統一決心堅定;統治階級野心勃勃,實力雄厚。
(3)俾斯麥的重要作用:
①一方面加強對國內局勢的嚴格控制,堅持進行軍事改革,推行「鐵血政策」,大力發展經濟、軍事實力。
②另一方面,展開靈活的外交活動。
意義(1)它結束了德意志長期的分解狀態,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鋪平了道路。
(2)法國和奧地利受到扼制,德國成為新興的強國,改變了歐洲的國際格局。
(3)統一後的德國繼承了普魯士的舊制度,特別是軍國主義傳統,德國成為歐洲最富有侵略性的國家。
⑶ 德國是目的是統一全世界還是歐洲
德國的目的是:統一歐洲,具體的整個 大西洋的東岸,領土包括 西歐 和蘇聯的東部地區。
希特勒所說的東方生存空間是指 蘇聯的烏拉爾山以東的東歐大平原地區,西伯利亞他要來幹嘛,沒開發的地區不感興趣。
希特勒沒對亞洲的領土也不感興趣, 所謂的德日會師 瓜分世界的設想,只不過是同盟國為了誇大法西斯野心,引起人民憤怒而同仇敵愾的結果。
⑷ 德意志為何在統一後,可以迅速崛起,最終成為歐洲一霸呢
阿拉伯人有一部童話故事集《天方夜譚》,德國也有一部《格林童話》。可是與《天方夜譚》的故事多取材於民間不同,《格林童話》里有數不清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德國怎麼會有那麼多的王子和公主呢?
這可就說到了德國人的傷心事。
曾經在上千年的歷史中,德國都游離在主流世界之外,是不折不扣的一盤散沙。雖然掛著一個“神聖羅馬帝國”的名頭,但是就像伏爾泰所說,它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是帝國。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的300多年,在歐洲興起了一大堆的短命的王國。古羅馬帝國的文明在這些蠻族國家的手中被摧毀殆盡,歐洲甚至要倒退回原始文明,直到一個叫做查理的人出現,建立起了查理曼帝國。
在源頭上,德國、義大利、法國都衍生自查理曼帝國,可是與西法蘭克原為查理曼帝國的本土不同,東法蘭克是查理大帝在800年前後打下來的。為了鎮壓當地民眾的反抗,查理大帝就像周武王一般封建了很多諸侯。可是查理大帝還沒有完成帝國的整合就去世了,他的三個孫子瓜分了帝國各自發展,歐洲此後再也沒有統一。
⑸ 德國統一的原因(政治、經濟、思想、直接原因、外因)
德國統一使一個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民族團結了起來,停止了相互之間的爭斗,實現了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的一體化,從來促進了整個德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加快了德國走向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步伐。 2、德國的統一改變了歐洲的傳統政治格局,在歐洲近代以來,歐洲大陸的傳統政治強國是法國、俄國和奧地利。德國的統一改變了這一格局,德國統一使一個強大的德意志國家出現在中歐平原之上,大大削弱了法國對歐洲的影響力和俄羅對中西歐的危脅,更進一步使奧地利退出了歐洲爭霸的舞台,便整個歐洲大陸的面貌為之改變,對後代歐洲歷史的進程起到了重大的影響。 3、德國的統一在經濟上有機會超過英法成為歐洲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之一,在西方世界長期保持第二的位置,戰後雖被日本超越,但是德國在西歐一直持第一經濟強國的地位。德國的經濟強大,促進了整個歐洲經濟的發展,對於歐洲進一步的經濟一體化和歐洲保持世界經濟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地位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⑹ 德國為什麼統一歐洲德國統一歐洲德國至今想統一歐洲
歐洲一體化是趨勢!大歐洲才可以在各方面與俄美中競爭
不過以前元首用的是軍事手段,現在日耳曼用的是經濟+政治
⑺ 德國是如何統一的
事實上,這種靠西德的理念和實力完成的統一,已經體現在當初統一宣言上。1990年10月3日零時,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德國重新成為一個統一的國家。
當時,西德總理科爾和東德總理德梅齊埃10月2日晚上分別就德國統一發表電視講話。科爾在講話中感謝美英法蘇四國同意和支持德國統一,並表示,統一後的德國願意做鄰國的可靠夥伴和好朋友。德梅齊埃在講話中表示,如果沒有蘇聯的新思維和東歐鄰國的支持,民主德國是不可能走上今天的道路的。他在談到統一後面臨的問題時說,不是所有的人對未來都沒有煩惱。新的貨幣、新的經濟秩序和實行新的政治結構自然會帶來許多困難。10月2日下午,民主德國人民議院在舉行了最後一次會議後宣告解散。晚上,民主德國政府舉行告別儀式。10月3日上午11時,在柏林舉行了兩德統一日國家慶祝儀式。德國總統魏茨澤克、聯邦議院議長聚斯穆特、聯邦參議院議長蒙佩爾以及前民主德國人民議院議長貝格曼—波爾等講了話。德國總理科爾、副總理兼外長根舍及其他政府成員、政界要人、教會代表,以及各國駐德外交使節等2000多人出席了慶祝儀式。同日,德國總理科爾致函世界各國政府,表示統一後的德國將致力於在全世界建立夥伴和緊密合作關系。他在這封信中說,德國清楚地意識到,歐洲各國邊界的不可侵犯性、互相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是和平的基本條件。因此德國將不對任何人提出領土要求。科爾說,德國將像謀求其自身統一那樣致力於歐洲的一體化,爭取與其夥伴一道在1992年底之前完成建立歐洲內部統一大市場的任務,並向歐洲經濟、貨幣和政治聯盟的目標前進。他說,統一後的德國的位置在北大西洋聯盟之中。同時德國將推動這個聯盟發展,以適應時代提出的新任務。科爾還在信中表示,德國將放棄生產和擁有原子、生物和化學武器的權利,並將把德國軍隊裁減到37萬人。科爾還表示統一後的德國軍隊准備參加聯合國維護與重建和平的行動。科爾的這番講話,為東德在半個世紀後真正進入文明世界,作出了庄嚴保障。
⑻ 德國統一的原因
1990年10月3日0時,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1990年10月3日零時,對於8000萬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人民來說,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時刻,在柏林帝國議會大廈前,伴隨著聯邦德國的國歌聲,特製的旗桿上徐徐升起了黑紅黃三色的聯邦德國國旗。這一儀式向全世界宣告,分裂長達45年之久的德國重新統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為民主德國和聯邦德國兩個國家。1955年又分別加入華沙條約組織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兩德長期相互對峙。1989年底,民主德國政局發生激烈變化。1990年3月,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上台組閣,兩德政府正式談判統一問題。5月18日,簽署了關於建立兩德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規定從7月1日起,兩德都使用西德馬克,國家的經濟基礎是社會市場經濟,實行西德的勞動法規。8月31日,又簽署了關於兩德實行政治統一的第二個國家條約。規定民族恢復1952年7月行政區劃改革前的5個州建制,東西柏林合並成一個州,於10月3日按西德《基本法》集體加入聯邦德國。 9月12日,兩德外長又與美蘇英法外長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使德國的統一得到前戰勝國的同意。1990年10月3日,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兩德實現統一。12月2日,全德舉行議會選舉。基督教民主聯盟獲勝,科爾任統一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 背景資料:德國分裂與統一大事簡記 進入70年代,東、西德雙方敵視、對峙態度有所緩和。1972年5月26日,東、西德政府在柏林簽署第一個國家間條約,即關於運輸和交通的總協定。 1972年12月21日,西德和民德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確定東、西德在平等的基礎上建立相互之間的正常的睦鄰關系,「互設常駐代表機構」等。 1973年9月18日,東、西德同時加入聯合國。 進入80年代,隨著世界及歐洲局勢的發展變化,兩個德國的關系也發生了演變。 1984年2月,西德總理科爾和民德德國統一社會黨總書記昂納克在莫斯科會晤並發表聲明,強調兩個德國的和平共處對歐洲發展起著有利作用。 1985年3月,科爾和昂納克在莫斯科再次會晤,稱雙方願在1972年兩德簽訂的《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基礎上發展雙邊關系,決不允許從德意志土地上再次爆發戰爭。 1987年9月,昂納克首次訪問西德。 1988年9月14日,東、西德再次達成包括過境、擴建高速公路等協議,進一步發展相互交通往來。 1989年3月30日,民德宣布從4月1日起放寬民德人去西德旅遊的條件。 1989年8月起,大量民德公民湧入西德。 1989年10月18日,昂納克總書記宣布辭職,克倫茨接任總書記職務。11月9日,民德宣布開放柏林牆和兩國邊界。 1989年11月28日,科爾提出實行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 1989年12月19日至20日,科爾總理訪問民德,兩德領導人商定雙方之間將建立以經濟合作為中心內容的條約共同體。 1990年2月1日,民德部長會議主席莫德羅提出了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 1990年2月7日,西德政府向民德建議立即開始有關貨幣聯盟及經濟改革的談判。13日,莫德羅和科爾在波恩舉行會談,雙方表示要在歐洲范圍內實現德國統一的目標,兩國還就建立貨幣聯盟專家委員會達成協議。 1990年2月13日,美、蘇、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渥太華商定,舉行「二加四」外長會議,討論解決有關統一的「外部問題」。 1990年2月18日,民德大選揭曉,德國聯盟獲勝並組閣。基督教民主聯盟主席德梅齊埃出任總理。 1990年5月18日,兩個德國簽署了關於建立貨幣、經濟和社會聯盟的國家條約。7月1日,該條約正式生效,西德馬克取代民德馬克,民德在貨幣、經濟和社會領域全面引入西德的現行法律制度。 1990年8月2日,兩德政府草簽了選舉條約,決定於12月2日舉行全德大選。1990年8月23日,民德人民議院特別會議通過1990年10月3日加入聯邦德國的提案。 1990年8月31日,兩德政府簽署關於實現政治統一的「統一條約」。 1990年9月12日,蘇、美、英、法4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舉行第四輪「二加四」會談並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統一後德國的邊界、軍事政治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1990年9月21日,兩德議會批准兩德統一條約。 1990年10月1日,英國、法國、美國、蘇聯和兩德外長們在紐約簽署一項宣言,宣布停止英、法、美、蘇4國在柏林和德國行使權力。 1990年10月3日,兩個德國實現統一。 1990年10月3日,吳學謙副總理在會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駐中國大使韓培德時說:「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理解、同情和支持德意志人民要求實現統一的願望。我們尊重德國人民的選擇,歡迎德國最終實現和平統一」;中國政府和人民希望德國統一將有利於歐洲和世界和平、穩定與發展。中國過去同兩個德意志國家有著良好的關系,今後願意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統一的德國加強和發展中德間業已存在的友好關系。
⑼ 2.德國的分裂與統一有幾次分別是什麼原因
三次。
1、德國在歷史上一向都是一個分裂的國家,首先1474年奧地利皇帝把帝國改名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名義上獲得統一。
2、被拿破崙分裂後,在1871年,德國由普魯士的威廉一世統一成為除奧地利外的德意志帝國,1938年德國加入了老成員——奧地利,德意志王國所有國家獲得統一。
3、然而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再次分裂,分成東德和西德還有奧地利三個國家,東德和西德在1990年,在西德的赫爾穆特·科爾總理領導之下重新統一。
(9)德國為什麼在歐洲統一擴展閱讀:
兩德統一一度為德國的經濟帶來沉重負擔,確實很悲痛也很歡樂,值得慶祝。並使其增長在統一後數年持續放緩。根據柏林大學所發出的文章,兩德統一的經濟代價約為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
當時東德的弱勢經濟狀況及不切實際的兩德貨幣兌換率(當中滲透著政治動機),令東德工業競爭力大幅下挫並使不少工廠倒閉,導致經濟重大損失。
時至今日,東德仍需倚仗每年一千億歐元的特殊補助來重建其經濟,而從西德提供的商品資助亦使西德資源緊缺,最後導致不少最初受東德政府支持的虧本工業需要私有化。
兩德統一後,大部份前東德地區被「反工業化」,導致近20%的失業率。高失業率導致以千計德東人移居到西部找尋工作而令當地人口持續下降,以專業人士的流失尤其嚴重。轉用歐元作貨幣亦被視為德國大部份問題的根源。
德國中央銀行(Deutsche Bundesbank)則一直強調經濟問題的起因不是歐元,而問題只有德國自己才可以解決;有指這代表中央銀行暗示統一才是原因。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兩德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