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四國分區佔領德國的時間
1945年6月5日,四國駐德佔領軍總司令在柏林正式聲明把德國分成 4個部分,東區歸蘇、西北區歸英、西南區歸美、西區歸法。
B. 薩爾保護領的薩爾回歸德國
面對美英的壓力和蘇聯的咄咄逼人,以及德國不可逆轉的崛起,法國最終決定與德和解,並開始考慮與德國就薩爾問題進行談判。
10月23日,法德兩國簽署了《薩爾協定》,確定了薩爾將置於歐洲聯盟結構中的薩爾法規之下,在公民投票批准這一法規之後直至締結和平條約,不得觸動這一法規。該協定的簽署為法德在薩爾問題上的和解鋪平了道路。
1955年10月23日,舉行了《薩爾法規》的公決, 96%的選民參加了投票,反對《薩爾法規》、實際上表示贊成薩爾回歸西德的佔67%,達到了必要的2/3多數。投票結果出來後,阿登納馬上做出高姿態,表示德法之間的友好關系不受這一事件的影響。法國雖然內心不是滋味,但仍表現出了十分的理智和冷靜。
雙方開始了新的談判,並於1956年10月27日,在盧森堡簽定了新的薩爾協定,規定薩爾分兩階段加入西德:政治上的加入於1957年1月1日完成,經濟上的加入於1959年12月31日完成(實際上,提前到1959年7月5日完成)。作為補償,法國獲得25年的時間來逐步結束其贏利的瓦恩煤礦的機構經營;德國除了給法國提供薩爾礦井全部產量的三分之一,還同意從1962年開始每年運交一百二十萬噸煤給法國;德國將接受了法國建立摩澤爾運河的要求,並達成諒解,德國將對運河的建設提供巨額財政捐助。
1957年1月1日,薩爾地區重新回到德國版圖,成為西德第12個聯邦州。
在法德和解的必然趨勢下,薩爾問題的解決消除了兩國和解中最大的障礙,為以後法德關系的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正如英國學者厄爾溫所說:薩爾問題的解決,使法國和西德的關系變得融洽多了。
C. 德國的行政區劃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耳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州 首府 面積 (km²) 人口 下薩克森 漢諾威 47618 7918293 不來梅 不來梅 404 660999 勃蘭登堡 波茨坦 29477 2503273 北萊茵-威斯特法倫 杜塞爾多夫 34043 17845154 圖林根 埃爾福特 16172 2235025 巴伐利亞 慕尼黑 70549 12538696 巴登-符騰堡 斯圖加特 35752 10753880 柏林 柏林 892 3,460,725 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 什未林 23174 1642327 漢堡 漢堡 755 1786448 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 基爾 15763 2834259 萊茵蘭-普法爾茨 美因茨 19847 4003745 薩克森自由州 德累斯頓 18416 4149477 薩克森-安哈爾特 馬格德堡 20445 2335006 薩爾 薩爾布呂肯 2569 1017567 黑森 威斯巴登 21115 6067021
D. 薩爾區歸還德國是在什麼時候
薩爾位於德國西南部,南與法國接壤。這一地區是德國的重要煤炭基地,在歷史上長期是德法兩國爭奪的對象。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凡爾賽和約》就薩爾歸屬問題做出規定,該地區由國際聯盟委託法國代管15年;此間薩爾煤礦的所有權和開采權歸法國所有。15年後,由薩爾地區居民投票決定其歸屬,或維持原狀,或與法國合並,或與德國合並。為使薩爾回歸德國,受到德國政府資助的「德意志陣線」早在1934年就在該地區積極開展活動。在德國法西斯的壓力下,在1935年1月13日薩爾公民投票中,近54萬張票中的477000票贊成並入德國,4.6萬票贊成仍歸國際聯盟監督管理,而贊成並入法國的只有2萬票。主張並入德國的票數比例在90%以上。根據投票結果,國際聯盟做出決議,自1935年3月1日起,薩爾地區交給德國。薩爾投票的結果極大地鼓舞了德國法西斯勢力。
E. 薩爾什麼時期歸還德國
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後,又一件喜事正等著他,即薩爾已歸還德國。薩爾位於德國西南部,南與法國接壤的這一地區是德國的重要煤炭基地,在歷史上長期是德法兩國爭奪的對象。
F. 德國行政區劃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德語是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德國行政區劃分為聯邦、州、市鎮三級,共有16個州,12229個市鎮。各州的名稱是巴登-符騰堡州、巴伐利亞州、柏林市、勃蘭登堡州、不來梅市、漢堡市、黑森州、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下薩克森州、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薩爾州、薩克森州、薩克森-安哈特州、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州和圖林根州。其中柏林、不來梅和漢堡為市州。
G. 德國行政區劃的歷史沿革
1952:巴登-符騰堡州成立,根據上年12月9日公民投票將符騰堡-巴登(Württemberg-Baden)、符騰堡-霍亨索倫(Südwürttemberg-Hohenzollern)、南巴登(Südbaden)合並為巴登-符騰堡州。1952.7.23: 東德調整為14個行政區和東柏林。1957:薩爾正式成為德國一州。1935年歸德國,二戰後並入法國,1955公民投票拒絕自治並回德國。1990. 7.1:卡爾·馬克思城(Karl-Marx-Stadt)恢復1953年前的名稱開姆尼茨(Chemnitz)1990.10.3: 兩德統一,東德14個行政區恢復為戰後初期的5個州。全德共29個行政區和9個沒有分區的州。1991. 9.1:柏林成為聯邦政府駐地。~1993:薩克森州分成3個區,它以前不分區。2001.1.1: 萊法州取消3個行政區(科布倫次 Koblenz、特里爾Trier、萊茵黑森-普法爾茨 Rheinhessen-Pfalz )2004.1.1: 薩安州取消3個行政區(德紹 Dessau、哈雷 Halle、馬格德堡 Magdeburg)2005.1.1: 下薩克森州取消4個行政區(不倫瑞克Braunschweig、漢諾威Hannover、呂訥堡Lüneburg、威悉-愛姆斯Weser-Ems)
H. 薩爾州的歷史沿史
歷史上,薩爾州一直是德意志各諸侯國之間以及德法之間爭奪之地,尤其是在過去200年間,薩爾地區曾八易其屬,其中兩次歸屬法國。
一戰德國戰敗後,《凡爾賽和約》將薩爾區從德意志帝國分離出去,並在該地區成立自治政府,而法國一直謀求兼並薩爾區,並控制著該地區的經濟。1935年1月的全民公決中,98%的公民贊成歸屬德意志帝國。
二戰使薩爾區遭到嚴重破壞。二戰結束後,法國再次兼並了薩爾區,並在該地區實施自治管轄。德意志聯邦政府成立後,德法就薩爾地區的歸屬一直存在分歧。雙方幾經磋商達成的賦予薩爾地區歐洲國家地位的動議於1955年10月全民公決時被否決。1956年10月,德法簽署《盧森堡條約》,確定自1957年1月1日起薩爾區作為一個聯邦州重新歸屬德國。自1959年7月6日,薩爾區脫離法國經濟體系,正式納入德國經濟體系,貨幣改法郎為馬克。這個煤礦和鋼鐵廠眾多的地區隨著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條約的生效從德意志帝國被分割出去,置於國際聯盟的管轄下。1935年公民投票以90%以上的票數決定政治上重歸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生了類似情況:佔領國法國關閉了薩爾通往德國的邊界。薩爾人在1955年的公民投票中再次以大多數票數決定歸屬聯邦共和國。法國同意這一願望是在德-法和解道路上樹立的一塊里程碑。根據基本法第23條,薩爾於1957年1月1日重歸德國版圖-1990年德國統一過程的先例。
I. 為何薩爾公民投票中 百分之九十多的人都選擇了薩爾歸屬德國
薩爾地區原本屬於德國,其煤礦資源豐富,是德國工業的支柱。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害怕德國再次崛起,同時為了自己的私心,作為戰勝國,在《凡爾賽和約》中提出了此項要求,從此由法國代管十五年。1935年,德國野心已經開始膨脹,開始做出試探性舉動,意圖收回薩爾地區。英法等西方大國為了讓德國牽制發展起來的紅色俄國,同時也安撫德國一戰戰敗的不滿心理,所以選擇讓薩爾地區公民投票表決。薩爾地區原屬德國,當地公民有較高的民族歸屬感,所以投票選擇德國的比例很高。法國在當地只是進行代管,並沒有強行殖民改變當地文化及信仰,人們的歸屬需求並未發生很大變化。
J. 德國歷史,有時間劃分的
1、日耳曼時期(約70萬年前-476年)
公元前58年,古羅馬軍隊與日耳曼人在萊茵河以西數十公里處廝殺,那場戰斗以日耳曼人的失敗告終。公元9年,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下層人民聯合,推翻了顯赫的羅馬帝國。
2、法蘭克人時期(477年-813年)
從509年開始,法蘭克人分為3個部族:薩利安人、里普利安人和卡蒂人。公元800年羅馬教皇利奧三世為日耳曼頭領查理曼加冕,建立了法蘭克王國。
3、德意志立國(814年-919年)
公元814年,查理曼去世後其三個兒子把法蘭克王國一分為三,成為後來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雛形。其中東法蘭克相當於現在的德國西部,地理上稱德意志,因為這里的人講德意志語。
公元919年,東法蘭克王權落入了薩克森公爵亨利手中,他把東法蘭克王國改成了德意志王國,這就是德意志歷史的開端。
4、神聖羅馬帝國(910年-1806年)
公元962年,亨利之子奧托一世加冕教皇授予羅馬皇帝稱號,德意志王國便被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一帝國,1806年,拿破崙的軍隊佔領柏林之後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
5、普魯士時期(1807年-1870年)
1815年歐洲各國聯軍打敗了拿破崙,德意志各邦組成了鬆散的德意志邦聯,由38個幫聯成。1870年7月14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歐洲各國保持中立,普魯士獲勝。
6、德意志帝國(1871年-1932年)
1871年1月18日,德皇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舉行加冕典禮,宣布了統一德意志民族國家的誕生,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1919年6月簽訂的《凡爾賽合約》,迫使德國割地賠款。
7、納粹德國時期(1933年-1945年)
1933年1月30號,阿道夫希特勒上台開始了納粹專制統治,史稱德意志第三帝國。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德國投降,二戰結束。
8、戰後德國(1946年-)
戰爭結束後,美、蘇分區佔領德國,分別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在1989年11月9日柏林牆倒塌後,關於德國統一的條約達成於1990年2月13日。
(10)薩爾區什麼時候歸德國擴展閱讀:
從l990年5月5日開始,聯邦德國、民主德國、美國、蘇聯、英國、法國6國展開了多輪談判,最終於1990年9月12日簽署《最後解決德國問題的國際條約》。
美國、蘇聯、英國、法國四國對德國的佔領狀態徹底結束、放棄所有特權,德國統一的所有政治、外交障礙被掃除。
統一之後德國政府以龐大的財政支持包攬了整個東部地區的經濟改革,從1991到1999年,西部向東部「輸血」高達7740億馬克,為東部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
前東德公民的個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兌換成西德使用的馬克,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全面實現了經濟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