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二戰德軍都拒絕向蘇軍繳械,拚死也要向英美軍隊投降
之所以二戰德軍拒絕向蘇軍繳械,拚死也要向英美聯盟軍隊投降,是因為在二戰中,德軍對蘇聯的傷害比較大,蘇聯因為德軍的攻打,導致蘇聯人民遭受到慘痛的遭遇。根據二戰後的統計數據,蘇聯人在二戰的蘇德戰爭中,死亡人數多達2600萬人。德軍很清楚,蘇聯人對他們的仇恨極其深,如果落入蘇軍手中,可能性命不保。因此,為了保命,德軍拚死也要向英美軍投降。
蘇聯曾經對外宣傳俘虜的250萬德軍才有36萬人死亡,這個比例已經是非常低的,但是德軍卻從另一方面對這個問題提出了看法,就是認為蘇聯根本不想俘虜德軍,而是直接將德軍士兵殺死,所以,德軍認為向蘇軍投降,甚至連當俘虜的機會都沒有就直接喪命了。這點,也怪不得人家蘇聯,多大的仇恨必然就有多大的殺傷力。
B. 二戰期間德國人為什麼更希望向英美軍隊投降而不是向蘇
這是很明確的問題,因為英美和前蘇聯是當時世界格局中的兩大陣營,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思想。而德國不管怎麼,德國畢竟還是屬於英美這一意識領域的國家,它當然不願意被蘇聯所統治,就像水火不容。
C.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
我先吹毛求疵一下,對這個題目提點兒意見。
首先,時間概念的先後順序反了,柏林戰役結束後,德國在1945年5月9日投降,而二戰結束的時間一般按照日本投降的時間來計算為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投降書。
其次,對於德國這七百萬大軍很多人可能覺得比較誇張
二戰時期德國動員的兵力超過1700餘萬人。
閃擊波蘭德軍出動了88萬人,算上預備役,兵力超過160萬人。
「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德軍出動了大約500萬人。
結合各個戰線投入的兵力德軍總數超過1000萬應該是靠譜的。
二戰後期,德軍節節敗退損失慘重,希特勒之所以堅持不投降,恐怕依仗的還是數百萬德軍有生力量。
既然有這么多軍隊,那麼德軍為什麼要投降呢,主要有這幾點原因。
一、這些所謂的700萬軍隊恐怕只是紙面上的數據,能實際參加戰斗的遠達不到這個數字,而且精銳兵力在戰斗中損失慘重,現存部隊的戰鬥力是個大問題。
二、隨著德軍的節節敗退,德軍內部也出現了厭戰情緒,將帥意見不統一,甚至有些部隊秘密和盟軍接觸,軍隊中反對希特勒的呼聲也越來越高,隊伍不好帶啊。
三、柏林戰役德軍最後的精銳被蘇軍殲滅,首都被攻陷,元首自殺,德軍失去了繼續戰斗下去了理由。
四、大勢已去,隨著德軍在東線戰場的節節敗退,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北非戰場的潰敗,德軍的失敗已經是註定的。
綜合上述原因,當蘇聯攻陷了德意志第三帝國的象徵帝國大廈時,希特勒選擇了自盡,而德國也只能選擇投降。
D. 二戰結束時,德國明明還有七百萬大軍,可為何要選擇投降呢
要說納粹德軍還是挺有剛的,真真正正的戰斗到了最後一棵,直到蘇軍把紅旗插到柏林帝國大廈的頂峰,才標志著戰爭的結束,首都都被人攻破了,還有多少軍隊都白扯啊,可以說在二戰中,德軍是值得敬佩的軍隊。
不像當時的小日本,說好的一億玉碎,結果還沒到本土作戰就投降了,說話就跟放屁一樣,你的承諾呢?
本文就來說說二戰後期德國投降的事情。
5月2日,德軍衛戍司令在柏林已經被攻破的情況下率部投降,5月8日簽訂無條件投降書。
可以說,盡管在整個德國范圍內可能還存在700萬編制的部隊,但是精銳部隊都打的差不多了,並不屬於那種被斬首行動了,而是經過最頑強的抵抗,最終在首都被攻克,元首自殺的情況下才選擇的投降,德軍已經盡最大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