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普法戰爭中為什麼法軍打不過德軍,請大師們從戰略和戰術上講講
普法戰爭可以說是宣誓了俾斯麥德國的崛起。德國當時實際實力已經超過法國,只不過當時的世界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法國高層也普遍輕敵,因為當時世界並不完全了解德國當時高度發達的工業化能力。從兵源數量和武器裝備可以看出德國勝於法國,其克勞伯大炮發揮了關鍵作用。而法國打這場戰爭的底氣主要來自過去的輝煌,自認為法國軍隊的實力,實際上是不思進取的想法,根本沒有正視德國的崛起
『貳』 二戰初期德國使用什麼武器
二戰德軍常用戰車坦克:
德軍 Jagdpanzer 38(t) 坦克殲擊車
「追獵者」坦克殲擊車是基於38(t)坦克的底盤上研製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研製的最後一種坦克殲擊車。古德里安於1943年3月提出研製輕型坦克殲擊車的建議,以彌補德軍反坦克能力的不足。德國陸軍兵器局採納了他的建議,於1943年12月下令研製「戰斗全重為13t的38(t)輕型突擊炮」,由捷克的BMM公司負責研製。BMM公司僅用1個月的時間就生產出第一輛樣車。1944年4月20日,有20種新型坦克殲擊車參加了希特勒生日進行的兵器展示,希特勒大喜過望。同年6月19日,這種坦克殲擊車被命名為「追獵者」坦克殲擊車。「追獵者」坦克殲擊車從1944年4月到1945年5月一共生產了2584輛。
『叄』 誰知道在二戰中德國的武器裝備有些什麼
當時的納粹真的是很超前,現在好多用的東西都是那會納粹首先搞出來的。
真的舉不勝舉,大到飛機導彈,小到小小的子彈。幾乎每個跟戰爭有關的行當里都有納粹的創新。
我知道的第一
第一枚導彈v2
第一架實用噴氣戰斗機me262
第一架火箭發動機戰斗機me163(?)
第一枚空空導彈
第一架直升機
第一枚空對艦導彈,炸沉了羅馬號
第一支突擊步槍,mp44
第一種氣冷機槍mg34 mg42是公認的經典。上世紀80年代還有好多國家裝備。
最大口徑的火炮-_-#,鐵道炮,這個沒什麼太大的作用。
......好多的第一,真的太多了。都忘了,呵呵
還有現在世界通用的9mm手槍蛋 派拉貝魯姆蛋,是納粹的。
還有好多的第一和當時的經典設計。比方說虎式坦克和虎王坦克。還有fw190飛機,ju87斯圖卡前期還可以,後來就垃圾了。俾斯麥號戰列艦,其實還有更神奇的興登堡號,可惜沒出來。
『肆』 普法戰爭雙方的制式步槍是什麼
法軍步兵裝備有沙斯波式擊針槍,有效射程為1500米(比德國德雷澤式擊針槍射程遠0.5倍,但是德國的得雷澤裝填速度快一些),還裝備有25管「米特拉約茲」炮(射速每分鍾達250發,射程為1500米)。但法軍青銅線膛炮為前裝填,而且射程也遠不及德國。
『伍』 二戰德國的制式武器都有什麼
著名的德國手槍。
看過兄弟連的人應該知道了,那些美軍常常想從德軍得到的那種槍
口徑:7.65/9 毫米
彈量:8發
重量:850克
彈速:1200英尺每秒(365米每秒)
射速:(無資料,大約每分鍾24發吧?)
射程:70米
毛瑟 98k/98 步槍
二戰德國主要步兵制式武器。長距離戰斗中最有利。可惜射速緩慢,在近距離戰斗吃虧不少。配有刺刀以幫助近距離作戰,不過刺刀影響射擊的准確率(好像是會影響發射時槍里子彈的震盪令到射出來後有偏差),所以平時要脫下來。也可以裝上榴彈發射器。
口徑:7.92毫米
彈量:5 發
重量:3.92公克
彈速:755米每秒
射速:手動腿殼(在精兵手上大約每分鍾10發?)
射距:800米(437碼)
Gewehr 41(德文,步槍的意思)
也被稱為Kar43。德國參考美軍的Garand半自動步槍與蘇聯的Tokerev SVT-40半自動步槍擁有比手動步槍更強大火力後而決定生產的半自動步槍。德國主要把它當作特種步槍來派發多於普篇的兵種步槍(瞄鏡為一證據)。由於後來Stg44的出現另到這步槍的影響性與重要性顯得不太重要。
口徑:7.92毫米
重量:5.03公克
彈量:10發
彈速:776米每秒
射速:20發每分鍾,半自動
射程:800米
Gewehr 43
Gewehr 41的改進版
口徑:7.92毫米
重量:4.4公克
彈量:10發
彈速:776米每秒
射速:20發每分鍾。半自動
射程:800米
Sturmgewehr 44(Stg44)(德文,意思為「沖鋒步槍」)
史上第一支沖鋒步槍,又被稱為 MP 44。擁有步槍長距離的准確射擊能力與沖鋒槍近距離的掃射力
口徑:7.92
重量:5.22公克
彈量:30發
彈速:685米每秒鍾(2055英尺每秒鍾)
射速:500-600發每秒(可單發或全自動)
射程:300-500米
Maschinenpistolen 38/40 (德文意為自動手槍)
二戰德國最常見的沖鋒槍。38與40外形與性能上大致相同所以這里不再多開一項。40使用的材料比38更便宜,因此更適宜大量製做。
口徑:9毫米
重量:3.97公克
彈量:32發
彈速:380米每秒(1247英尺每秒)
射速:500發每秒,全自動
射程:100米(110碼)
Maschinengewehr 1934(德文意思為機關槍)
二戰德國的機關槍,是世界上首種現代普及用途機槍
口徑:7.92毫米
重量:12.1公斤(輕型)- 31公斤(中/重型)
彈量:50發的子彈鏈/75發子彈鼓/250發彈盒
彈速:755米每秒鍾(全自動或半自動,空氣冷卻)
射速:800-900發每秒
射程:500米
Maschinengewehr 1942
二戰的機槍之王,盟軍士兵最恐懼的武器。不過由於它的射速太快,所以彈管也很快的過熱而要替換,往往做成讓敵人乘機攻擊的時機。
口徑:7.92毫米
重量:11.6公斤(輕型)- 32公斤(重型)
彈量:子彈鏈(50-250不等)
彈速:755米每秒鍾(2480英尺每秒鍾)
射速:1200-1800發每秒(全自動或單發,空氣冷卻)
射程:500米
Fallschirmjagergewehr (FG-42)(德文意思為空降部隊步槍)
跟Stg44一樣都是一種革命性的新武器。本來是為了德國的Fallschirmjager空降特種兵所用的。其優良性也是無可口非。不過這槍的後坐力太大,射擊時的聲音高,製做材料也太貴,所以只做了大概7000支。
口徑:7.92毫米
重量:4.5公斤
彈量:20發
彈速:762米每秒鍾(2500英尺每秒鍾)
射速:750發每秒鍾(半自動或全自動)
射程:550米(601.5碼)
Mauser C96/M1916
與中國的「盒子炮」等手槍同型號的手槍
口徑:7.63/9毫米
重量:1.3公斤
彈量:10/20發
彈速:485米每秒鍾(1425-1575英尺每秒鍾)
射速:半自動
射程:50米
Panzerfaust(德文意思為裝甲拳)
德國的廉價,即用即棄,無後坐力反坦克榴彈炮。
口徑:100-105毫米
重量:10公斤
彈量:1發
彈速:30-82米每秒(100-273英尺每秒鍾)
射速:一次性使用
射程:30-150米
穿甲力:140-200毫米
『陸』 請列舉二戰時所有德軍使用的槍械
M24手雷 MG42機槍 MP40和38沖鋒槍 kar98k步槍 p08魯格手槍 88毫米反坦克火箭炮 STG-44突擊步槍 鐵拳火箭筒(都是德國本土的,德國有些部隊有購入他國槍支,不做統計)
『柒』 誰能給我講講普法戰爭,普魯士和德國有什麼關系一直講到巴黎公社,謝謝。
普法戰爭是指1870~1871年普魯士同法國之間的戰爭。因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和德意志統一問題,普法兩國之間關系長期緊張。1870年7月14日,俾斯麥發表了挑戰性的「埃姆斯電報」,觸怒了法國政府。7月19日,法國對普宣戰。戰爭開始後,法軍接連敗北。9月2日,拿破崙三世親率近十萬名法軍在色當投降。4日,巴黎爆發革命,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但普軍仍長驅直入,包圍巴黎。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兩國簽訂停戰協定。2月26日,雙方在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
戰爭成因
普魯士為了統一德國,在1864年及1866年先後擊敗了丹麥及奧地利,但法國卻仍然在幕後操控著南德意志諸邦,企圖阻礙德國統一。在普奧戰爭結束後,法皇拿破崙三世要求俾斯麥同意,把萊茵河西岸的巴伐利亞和黑森-達姆施塔特的部分領土合並於法國,作為對法國在普奧戰爭中保守中立的報償。俾斯麥斷然拒絕,並立即把拿破崙三世的這個意圖通知了巴伐利亞國王及南德諸邦政府,從而在南德諸邦造成了令法國恐懼的心理。利用南德的這種心態,俾斯麥遂與它們締結了秘密的攻守同盟條約。在這種情勢下,只要打一場普法戰爭就可以激發南德諸邦的民族感情,就可以推動它們與北德聯邦合並為此,在普魯士首相俾斯麥的策動下,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製造爭端,令法皇拿破崙三世對普宣戰,普魯士藉此團結德意志民族,進攻法國。
戰爭性質
1870年的普法戰爭,對交戰雙方來說,都想進行這場戰爭,但作戰的動機不一樣。19世紀70年代以前的德意志,長期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況,經濟發展落後於歐洲其他大國。普魯士容克地主的代表普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麥,決心用武力來統一德國,並實現德國稱雄歐洲的夢想。因此在1864年和1866年相繼對丹麥和奧地利發動王朝戰爭,取得統一德意志的領導權,並建立北德意志聯邦,在實現統一的道路上邁出關鍵的一步。這時南德四個邦(巴登、黑森、符騰堡和巴伐利亞)以法國為後盾,仍各據一方。
德國的統一,受到鄰國──法蘭西第二帝國的阻撓。路易·拿破崙·波拿巴夢想恢復拿破崙帝國的版圖,謀求法國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聯邦的崛起,使法國在歐洲多了一個競爭對手。於是法國千方百計阻止普魯士統一德國南部四個邦,並企圖通過對外戰爭,緩和國內矛盾,稱霸歐洲。普法之間的矛盾迅速激化。普法戰爭是德國為完成統一及爭奪歐洲霸權的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在戰爭爆發之前,俾斯麥使用了外交手段,誘使拿破崙三世主動挑起戰爭。色當戰役後,法國已敗陣,第二帝國又被推翻,阻止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法蘭西第二帝國已不復存在。而普軍卻繼續向法國推進,包圍巴黎,並迫使法國簽訂了割阿爾薩斯和洛林,賠款50億法朗的條約。從普魯士方面看,戰爭的性質發生了變化,從防禦轉變為侵略,進行一場帶有掠奪和爭霸性質的非正義戰爭。
戰爭經過
第一階段7月19日法國向普魯士宣戰。到7月底才集結於邊境8個軍約22萬人,由拿破崙三世任總司令,勒布夫為總參謀長。拿破崙三世將自己的軍隊作了3線部署:第1線為主力萊茵軍團,轄3個軍,配置在法德邊境的提翁維爾和比奇之間,開始由法皇親自指揮,後由巴贊元帥指揮;第2線為2個軍,配置在斯特拉斯堡和麥茨,由麥克馬洪元帥指揮;第3線為預備隊2個軍,配置在南錫和夏龍。這本來是一個先發制人的進攻部署,計劃集中兵力迅速越過國界,向法蘭克福突進,切斷南北德意志的聯系,迫使南德意志各邦保持中立,全力擊敗普魯士。
但與此同時,普軍由威廉一世為總司令,毛奇為總參謀長。計劃集中優勢兵力,進攻阿爾薩斯和洛林,力圖將法軍主力殲滅於普法邊境或將其趕到法國北方,繼而進攻巴黎。普軍動員計劃周密,由鐵路運輸部隊,至7月底,已於邊境集結3個軍團約47萬人,火炮1584門。
普魯士騎兵攻擊法國火槍隊
8月2日,法軍以3個師在薩爾布呂肯地區首先向普軍發動進攻,但並無有力的作戰行動,僅同敵人前衛部隊進行一些小規模接觸。普軍旋於8月4日轉入進攻,越過國境。法軍在邊境地區不利的陣地上迎擊普軍的進攻,普魯士王儲弗里德里希·威廉的第三軍團以10倍之眾在維桑堡會戰擊敗法軍杜埃將軍的師(8月4日),法軍死傷23%、8月6日兩軍在沃爾特再戰,法軍重騎兵發動勇猛的沖鋒,但普軍卡爾·腓特烈親王的第二軍團有13萬,重創麥克馬洪元帥的第1軍4萬人。同日屬於巴贊軍團的法國弗羅薩爾將軍的第2軍也在福爾巴克戰敗,敞開了進入洛林的大門。
戰後有一個戰役間歇期,由於普軍主力也未能充分展開,不能連續進攻,乘勝追擊。而法軍雖由於戰前准備不足,在邊境地區會戰中打了敗仗,但主力並未受到普軍的重大打擊,損失有限;同時邊境的陣地是為進攻而設的,根本不適於防禦。在這種態勢下,法軍主力理應有計劃地撤向戰區縱深,補充兵員,調整部署,待機與普軍決戰。但是,初戰失敗後立即產生政治影響,埃米勒·奧利維耶垮台,8月10日夏爾·庫贊·蒙托邦組閣,此人已經74歲,屬於皇後為首的主戰派。由皇後攝政的巴黎政府出於維護本身統治的政治需要,一再干預前線指揮員的作戰部署,阻止一線部隊向戰區縱深後撤;而身在前線指揮的法皇竟然也附命巴黎,從而鑄成了自吃苦果的大錯。本來由法皇指揮的主力萊茵軍團,最初已下令向戰略腹地夏龍兵營退卻,但巴黎政府卻認為,如果軍隊一撤退,首都就要造反,堅持不應後撤。
於是,在8月9日,法皇改變了原計劃,停止部隊撤退,決定不惜一切代價死守梅斯。8月12日,疾病纏身的拿破崙三世把萊茵軍團的指揮權交給了巴贊元帥。巴贊猶豫不決,時而決心退向夏龍與麥克馬洪會合,時而決心在梅斯防禦。當最後決定向夏龍撤退時,已喪失時機,普軍已逼近。經8月14日的馬爾斯拉土爾會戰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聖普里瓦會戰,兩軍都表現了難以置信的勇猛,法軍炮火十分猛烈,康羅貝爾和格本捉對廝殺,雖然普軍第一、第二和王軍禁衛軍損失慘重,但攔住了法軍的退路,巴贊軍團被普軍第1、第2軍團7個軍和3個騎兵師(16萬人)合圍於梅斯。麥克馬洪率軍(12萬餘人、393門火炮,76門「米特拉約茲」炮)退往夏龍。他原准備誘敵深入,在巴黎城下與普軍決戰。攝政的歐仁妮皇後和帝國首相八里橋伯爵夏爾·庫贊·蒙托邦擔心繼續退卻會在國內引起動盪或革命,皇後認為:「只有皇帝的敵人才會同意他返回巴黎」。8月22日,由議長勞爾率領一個代表團來到法皇大本營,勸皇帝不要返回巴黎,命令麥克馬洪向梅斯進發。接著,巴黎的攝政會議又給皇帝發來電報:「若不支援巴贊,則對於巴黎將發生極惡劣的後果。面臨著這個局勢,首都能否防禦實頗有疑問。」於是皇帝又附命於巴黎。就這樣,夏龍軍團走上了在色當被殲的絕路。麥克馬洪於8月22日率軍從蘭斯出發前往梅斯。此時,從柏林傳來一則假消息,說除圍攻梅斯的部隊外,普軍決心全部向巴黎挺進。實際上普軍第3軍團仍在繼續追擊麥克-馬洪軍團,並向右實施大膽迂迴,協同新編成的第4軍團將麥克馬洪率領的法軍連同拿破崙三世一起圍困於色當。
在9月1日至2日,普法兩軍於色當進行決定性的大戰,即色當會戰。9月1日上午,普軍佔領了符里濟、棟舍里等地,成功切斷了法軍西撤的道路,並從後堵截法軍。而在當天中午,普軍亦完成了對法軍的合圍,並以強大的火炮作出攻擊。當時下午,在法軍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後,拿破崙三世被逼於下午4時半派人呈信威廉一世,表示願「將他的佩劍交到陛下的手中」。9月2日,拿破崙三世正式率8.3萬官兵向普軍投降。在這場戰役中,法軍損失12.4萬人,普軍只損失了9000多人。法國舉國嘩然。
普法戰爭期間,恩格斯在他發表的一系列戰爭短評中就指出,有三個基本錯誤導致色當慘敗:「第一,法軍在迎擊敵人的進攻時所處的陣地,使獲勝的德軍能夠楔入法軍分散的各軍之間,結果把法軍割裂為兩支獨立的部隊,並使它們彼此不能會合,甚至不能配合作戰;第二,巴贊軍團在麥茨行動遲疑,結果被緊緊地圍困在那裡;第三,援救巴贊所用的兵力和所沿的路線-,簡直是唆使敵人俘虜全部援軍。」恩格斯在這里講的法軍所犯的三個基本錯誤,究其原因,除巴黎政府的錯誤戰略指導外,也和前線的最高指揮官的錯誤有關。
首先,當法軍在邊境初戰失敗決定後撤,而巴黎政府不讓主力萊茵河軍團後撤時,作為法軍右翼部隊統帥的麥克馬洪理應審時度勢,從戰爭的全局出發,率部向萊茵軍團靠攏,以便協同作戰。這樣,萊茵軍團就有可能避免被普軍合圍。但他卻機械地單獨退向夏龍,從而給普軍提供了一個趁勢把整個法軍分割成兩部分,進而予以各個擊破的條件。
其次,退到梅斯的十幾萬法軍,如果不是巴贊和拿破崙三世的因循貽誤,也是完全有可能克服巴黎政府的阻撓,在陷入重圍之前安全地後撤到夏龍地區的。但他們猶豫不決,仍想在麥茨要塞作毫無希望的固守,結果被普軍堵住了退路;被圍後,巴贊又消極等待援軍,不積極組織突圍。對此,恩格斯在他的《戰爭的危機》的短評中就敏銳地指出:如果巴贊不想把整個法國奉獻給入侵者,不想使自己困在一個飢餓很快會迫使他投降的地方作戰,他就應立即從麥茨退卻。然而他仍在原地未動。
再次,更為直接的是麥克馬洪違背作戰的基本原則,選擇了繞道邊境城市色當去解救麥茨的錯誤行動路線。從當時戰場的實際情況看,對麥克馬洪來說,去麥茨的路線,最短、最快、最可靠的是直接穿過普軍第3軍團。當然,這樣做既需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又需要有戰勝強敵的勇氣和魄力,但他在這兩個方面都缺乏應有的素質,因而也就不得不走上色當被殲的道路。色當這塊彈丸之地,北面距離比利時邊境只有8公里,西面和西南面又是一條大河——麥士河。會戰過程中,10餘萬法軍在普軍四面夾擊下,最後被擠壓到縱深和正面僅三四公里的弧形地帶內,既無法實施機動,又難以進行適當的疏開配置。這樣,僅普軍集中幾百門火炮進行炮擊所造成的損失,就足以使法軍無法支持下去。
第二階段9月4日,資產階級趁機於法國國內發動政變,推翻法蘭西第二帝國,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組成以路易·朱爾·特羅胥將軍為首的「國防政府」。至此,德國民族統一的障礙已消除,但普魯士當局決心將戰爭繼續下去,派兵向巴黎進軍。從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轉變為侵略戰爭。
對法國來說,普法戰爭到第二階段已轉變為進步的民族解放戰爭。人民要求實行普遍武裝。「國防政府」企圖與敵人勾結,阻止革命運動繼續發展,並已著手同俾斯麥舉行秘密談判,此時懾於人民的壓力,雖然拖了很久但被迫採取措施以加強巴黎的防務。德軍向法國首都推進時如入無人之境,9月19日即將巴黎團團圍困。9月23日,德軍佔領圖勒,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軍投降。全靠人民的愛國熱情,法國才得以建立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包括國民自衛軍、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它要塞守軍在內共約一百萬人),這給普軍指揮部帶來了極大困難。所有德軍被牽制在各要塞,繼續圍攻梅斯和巴黎。集結於圖勒和布爾歇兩地的法盧瓦爾集團軍准備前去為巴黎解圍。此時,法軍萊茵集團軍司令巴贊元帥卻同敵人進行秘密談判,這一叛變行為對共和製法國是個打擊。結果,法國最精銳的一個集團軍(17萬人)在被圍梅斯72天後,於10月27日不戰而降。恩格斯指出:「……這是戰史上前所未聞的事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頁)。德軍將由此而騰出的兩個集團軍壓向法國盧瓦爾集團軍和北方集團軍,兩個集團軍均被德軍主力部隊所擊敗。 由於巴贊投降,法國政府又無意組織防禦和同敵人進行秘密停戰談判,人民飢困交加,巴黎勞動群眾遂於10月31日舉行起義,但遭到鎮壓,11月7日,盧瓦爾集團軍發起進攻,11月9日,在庫爾姆附近擊潰敵巴伐利亞第2軍,佔領奧爾良,但12月4日遭到德軍反擊,被迫退出奧爾良。
1871年1月,法北方集團軍在聖康坦附近失利,東方集團軍又在貝爾福附近遭到失敗。法國戰事每況愈下,處境艱危。1870年12月27日起,德軍使用502門重炮對巴黎實施轟擊。巴黎守軍被困4個月之久。在此期間,他們利用氣球(先後有65個氣球載164人飛出巴黎,包括堅決主抗抗戰的甘必大)和信鴿與各野戰集團軍保持聯系。 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舉行起義。法國政府鎮壓起義後,同德軍指揮部進行了最後的談判,於1月26日簽訂關於巴黎投降的條約,1月28日又簽訂了停戰協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連同火炮和彈葯移交給了德軍。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在國民議會批准和約草案之前,德國人獲得了將軍隊開進巴黎的權利,這些軍隊到3月3日和約批准後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參見巴黎公社起義),這個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兩國簽訂法蘭克福和約(1871),確認凡爾賽和約草案的基本條款。
戰爭影響影響(法國)
1、導致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垮台和共和國的確立。
1870年9月4日,當色當戰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連同在色當的法國官兵全部作了俘虜的消息傳到巴黎後,巴黎廣大人民群眾對拿破崙三世統治的不滿,立刻象火山一樣爆發了。工人和小資產階級群眾擁入波旁宮立法團會議廳,要求廢除帝制,恢復共和,共和派議員甘必在市政廳正式宣布成立共和,建立臨時政府,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建立。從此以後,帝制在法國結束,共和逐漸穩固下來。
2、直接促使巴黎公社建立
色當戰役後,普魯士軍隊繼續長驅直入,佔領法國整個東北部,並向巴黎推進。至此,普魯士所進行的戰爭已由統一戰爭演變為非正義的侵略、掠奪法國的戰爭。法國廣大人民群眾堅決要求普遍武裝人民,抵抗普魯士的侵略,而自稱「國防政府」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卻害怕武裝起來的巴黎人民,加快了投降的步伐。梯也爾政府在凡爾賽同德國簽訂了和約,條約規定:法國向德國賠款50億法郎,割讓阿爾薩斯省全部和洛林省一部,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
在梯爾也政府進行賣國的同時,巴黎無產階級加強了自己的斗爭,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義,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宮,資產階級政府在巴黎的統治土崩瓦解,巴黎無產階級取得了世界歷史上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次勝利,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巴黎公社。
3、影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
普法戰爭中,法國對普魯士簽訂屈辱和約,法國賠款50億法郎,加上戰爭損失,總計資金損失達200億法郎,致使經濟發展資本投入不足;又割讓鐵礦蘊藏豐富的阿爾薩斯和洛林,使經濟發展所需資源嚴重缺乏;再加上賠款付清以前,德國佔領法國6個北方省,使國內市場進一步狹窄。所有這些,極大的延緩了法國經濟的發展,使法國第二次工業革命進展緩慢,在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法國工業革命和經濟發展進程明顯落後於美、德、英之後。
4、法國的歐洲霸權衰落
普法戰爭中,戰敗的法國割地賠款,使法國失去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形成的西歐和中歐大陸的霸權地位,從而使法國的歐洲霸權地位衰落。
5、使法國的對外政策發生變化
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法國對德國的優勢地位和潛在力量保持高度的警惕,並一直想報戰敗之仇,但單靠自身力量,是絕對不能戰勝德國的,這樣法國開始調整與歐洲國家,如英、俄的關系,以尋求盟國的支持,共同對付德國。
影響(德國)
1、完成統一
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打敗法國,從而排除了法國對普魯士統一的干擾。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聯邦的俾斯麥與南德四邦政府締結聯合的和約,南德四邦與北德意志聯邦合並,成立「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正式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意志統一最終完成。
2、加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程和經濟發展
普法戰爭使德國最後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和獨立的經濟體系;德國從法國攫取了五十億法郎的軍事賠款和擁有豐富鐵礦的阿爾薩斯、洛林,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巨額資金和豐富的礦產資源;特別是對外戰爭的勝利,使容克地主、資產階級更加醉心於對外侵略擴張,大批軍事訂貨,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這使德國資本主義經濟呈現跳躍式發展,迅速完成工業革命,到19世紀末,其實力超過法國、英國。
3、德國歐洲霸權地位上升
普法戰爭中,德國戰勝法國,一躍成為歐洲舉足輕重的強國,這就改變了自克里米亞戰爭以來的歐洲格局,使德國在歐洲的霸權地位上升,成為強大的「中歐帝國」。
4、使德國的外交政策發生新的變化
普法戰爭後,一方面,德國的強大使德國進一步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我們也要求日光下的地盤」,另一方面,在歐洲,德國雖打敗了法國,卻不能以武力將其消滅,德國以後便以推行孤立法國,防止歐洲大國與法國結盟作為它的外交政策。
影響(義大利)1870年7月,普法戰爭爆發後,拿破崙三世不得不調回駐羅馬的軍隊,9月初,義大利軍隊和加里波第的志願軍進入原被法國控制的教皇轄地,佔領羅馬。後根據公民投票,羅馬合並於義大利,教皇被剝奪世俗權力,避居梵蒂岡。至此,義大利藉助於普法戰爭法國的失敗,趕走了法國的勢力,收回被法國佔領、控制的教皇轄地,最後完成統一。
對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普法戰爭打破了相對平穩的歐洲均勢關系,德意志帝國崛起,法國衰落,改變了殖民主義力量對比,從而加劇了列強之間的矛盾,促使殖民主義國家重新調整相互之間的關系。德國力圖以一個聯合起來的歐洲,孤立法國,包圍不穩定的法蘭西共和國,它協調了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矛盾,1873年三國正式形成「三皇同盟」,實現了孤立和削弱法國的目的。隨著對殖民地的爭奪加劇,三國之間的關系逐漸惡化,1878年柏林會議後,「三皇同盟」瓦解。1882年德又與奧意形成三國同盟,與此同時,法與英俄也逐漸接近,形成三國協約。從而在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兩大軍事集團瘋狂的擴軍備戰,進一步加劇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主要結果
普法戰爭主要結果是,德國實現普魯土統治下的統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德國統一雖是歷史上一次進步事件,但它不是通過革命的,民主的途徑,而是通過反動的,自上而下的「鐵血政策」(俾斯麥語)而取得的。除本國國土外,德意志帝國還將波蘭和法國部分領土並入自己版圖,一個侵略成性的普魯士容克地主階級開始主宰德意志帝國。歐洲中心出現了一個危險的戰爭策源地。
普法戰爭以法蘭西帝國的崩潰和法國資產階級政府的投降而告終。根據和約,法國賠款並割讓阿爾薩斯和洛林。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爾賽即位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實現統一,歐洲大陸的局勢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德法兩國的矛盾進一步加劇,成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重要因素之一。
勝敗原因
普法戰爭雙方勝敗的原因是:
法國政治腐敗,戰爭計劃不周,軍隊編制不合理(除近衛軍外,平時無師、軍兩級編制,臨戰才編組);動員、集結緩慢;後勤供應落後,作戰指揮混亂。
普軍戰爭計劃周密;兵員充足;動員、集結迅速;裝備優於法軍(普軍優越的鋼制線膛炮抵消了法軍沙斯波式擊針槍的優勢);在毛奇領導下的總參謀部指揮有方。
戰爭意義
法蘭克福和約的條款十分苛刻,從而使法德兩國之間的矛盾愈加深化,並最終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爆發的一個原因。普法戰爭的經驗表明,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對於建立龐大的資產階級軍隊並使其預先做好周密的戰爭准備具有重大意義,總參謀部在准備和實施作戰方面作用極大,編制動員計劃和鐵路運輸計劃以及在軍事上使用電報都具有特殊的意義,德軍依靠上述措施才得以先於對方完成動員和戰略展開,從而掌握了戰略主動權。軍隊指揮亦有變化。毛奇不是靠下達集中統一的命令指揮各集團軍,而是給各集團軍司令官下達個別訓令,各集團軍司令官則依據訓令和本區具體情況機斷行事。軍隊可在寬大正面作戰,並可實施包圍敵軍兩翼的機動。大量軍隊在寬大正面上協同作戰的做法越來越清晰地表現出現代戰役的特點。普法戰爭期間,新式作戰兵器和較完善的武器裝備(德軍的火炮和法軍的沙斯波式擊針槍)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步兵戰斗隊形繼續得到完善,散兵線隊形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火力的加強大大增強了軍隊防禦的穩定性,給敵方突破防線增加了困難,並提高了戰術機動的作用。普法戰爭後,許多國家都實行普遍徵兵制。
巴黎公社普魯士並不滿足於法國皇帝的投降,繼續大舉進攻法國。在9月19日,普軍包圍巴黎。為了保衛巴黎,巴黎市民建立了194個營的國民自衛軍,人數達30萬人,由市民選舉產生的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領導。這是一支與第三共和國對立的政治力量。
1871年1月28日,法國與德國簽訂停戰協定。
2月26日,草簽凡爾賽和約。
3月18日,巴黎市民發動起義,僅僅一天佔領了市政廳。法國政府遷往巴黎城郊的凡爾賽宮。
3月26日,巴黎人民進行投票,選舉產生了巴黎公社。
法國政府隨即與德國簽署法蘭克福條約,以割讓與德國接壤洛林和阿爾薩斯兩省,並賠款50億法郎的代價,換取德國從法國撤軍和釋放戰爭中被俘的十萬法國戰俘,並隨即用於鎮壓巴黎公社。最後巴黎公社不敵,被法國政府消滅,成員大多被處決。
『捌』 請問在凡爾登戰役中,德國和法國分別使用的是什麼大炮
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用了當時的先進武器,比如法國使用了大口徑炮巨炮,德軍使用了噴火器和毒氣彈,對一戰有重要影響。這次戰役改變了火炮的運用,在此之前火炮多數是用來防守或是在發動進攻前進行一下轟擊,而這次德軍集中大量火炮運用到進攻中則是火炮的新戰法。此次戰役中的火炮戰法,應該是嚴格意義上的炮火支援。此後,火炮支援被其他國家效仿,並得到新的發展。凡爾登戰役中,雙方競相使用新式武器,德軍為實施塹壕戰,廣泛採用了噴火器、毒氣彈和超大口徑火炮,法軍則試驗了輕機槍和400毫米級超級重炮(370mm Filloux炮)。炮兵在這次戰役中成為主角,雙方的軍隊相互發射了約4000萬發炮彈,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玖』 1870年普法戰爭德國這一邊運用自己的歷史當做武器
普法戰爭的戰爭細節我知道,但你說的,我學了這么久,真沒聽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