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如何上樹

德國人如何上樹

發布時間:2022-06-18 04:43:35

⑴ 德國新年的風俗是爬樹,像征什麼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可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在新年裡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⑵ 德國風俗習慣

1、服飾禮儀

德國人在服飾方面不喜歡太過花哨,所有的衣服都非常的注重整潔,如果是穿西裝的話一定要系領帶。參加宴會或者是去劇院等正式場合的時候,男士多穿深色禮服,女士則穿長裙。在德國的東部地區,如果是已婚人士,出門在外多佩戴金質戒指。

2、相見禮儀

德國人在社交場合和他人會面的時候基本上行握手禮。如果是遇到熟人、朋友或者是家人的話,通常是行擁抱禮。和客人交流的時候,更喜歡稱呼對方的頭銜,但是大多數德國人不喜歡別人的恭維。如果你和對方剛認識的話除非他說可以直接稱呼其名字,否則不宜直呼其名。

3、儀態禮儀

德國人對於任何事情、工作總是一絲不苟,在公開場合注重禮儀,講究風度。德國女性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樸素,不僅僅體現在衣服打扮上,同時在她們的行為舉止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德國人交流的時候基本上不會看見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因為德國人對自己的一些小動作很克制,認為這些動作是對客人的不尊重,也是自身缺乏友善和教養的表現。

4、餐飲禮儀

德國人在用餐的時候多注意兩個禮節,分別是以右為上合女士優先。德國人在舉辦宴會的時候通常情況下都需要在兩個星期之前就要把請帖發出去了,宴請賓客時,桌子上擺滿了各種的酒杯盤子,在刀叉的使用上有個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吃魚的刀叉是不可以用來吃別的食物的。

5、商務禮儀

德國人對待工作非常的嚴謹,思考深刻敏銳,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所以只要是約定的時間的話就必須要及時到達,不管是遲到或者是太早到的話都被看作是不禮貌的行為。

⑶ 德國人如何過新年

在德國鄉村酒店阿爾布萊希特宮歡度除夕,然後去外面走走,領略往日的漢薩同盟城市施登達爾、薩爾茨威德爾、加德雷根、奧斯特堡、坦格閔德、威爾本和哈威爾堡的中心等自然風光。抑或,在波茨坦鄉村為新年開個好頭,從盡情享用自助早餐開始,輕輕鬆鬆過新年。再或者,乘坐科隆—杜塞爾多夫遊船公司為鍾情於在萊茵河上乘船觀光的人們准備的遊船,在萊茵河上賞煙火,來個痛快的水上除夕晚會,痛飲德啤,狂舞迪斯科。
過了聖誕節就是新年。德國人對除夕之夜也很重視,他們認為新年過得好壞直接關繫到一年的命運。除夕之夜,人們用煙火、燈光、響聲來鎮妖除魔、辭舊迎新。 在德國黑森林山區的一些小村莊,有除夕之夜全村出動舉行除夕遊行的習俗。村民們在做完除夕彌撒之後,手執燈籠,在教堂鍾聲的伴隨下,喜氣洋洋地開始除夕遊行。人們一路高唱頌歌,感謝上帝賜福人間。此時牧師和村長或市長也要先後致辭,祝大家新年快樂、萬事如意。午夜12時整,由新婚伴侶敲響鍾樓的大鍾,陣陣悅耳的鍾聲表示新年的到來。 在原來的邊境地區,人們在元旦那一天的黎明時刻在花園里鳴槍,以便果樹能夠碩果累累。而阿爾卑斯山地區的人們則用甩鞭子的方式宣布新年的來臨。這一風俗令人回想起用聲音驅邪的日爾曼風俗。在北德,元旦那一天,孩子們手持「響盆」走街串巷,吟唱歌曲。在巴登,有一種別開生面的新年歌唱方式:孩子們按響鄰居的門鈴,然後朗誦簡短的、廣為流傳的詩歌,用來表達對新年的祝福,同時,詩歌的內容往往還是一個謎語。 德國人迎新年還有穿新衣的習俗,他們認為元旦穿新衣,萬事如意;新年亂穿衣,一年不順利。洗洗澡,換新衣,攘災祈福慶新年。這一風俗與我國過春節的習慣相似。德國人新年中的吉祥物有「吉祥豬」、「魚鱗魚子」、「馬蹄鐵」等。「吉祥豬」令人回憶起日爾曼諸神中的圖騰野公豬,它是神聖與吉利的象徵。「魚鱗魚子」表示招財進寶,把幾片魚鱗放入錢包中,預示在新的一年中財源茂盛。新年裡,人們還習慣把馬蹄鐵釘在門上,據說有驅邪鎮妖的作用。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橫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在新年裡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示步步高升。

⑷ 德國人在戰爭中專門上山標記可砍伐樹木是什麼時候的故事

1944年冬季,盟軍實現了對德國的鐵壁合圍,第三帝國覆亡期近。全部德國覆蓋在一片末日的氣氛里,經濟瓦解,物質奇缺,老庶民的生涯很快墮入重大窘境。
對一般布衣來講,食物缺乏就已是草菅人命的事。更糟糕的是,因為德國地處歐洲中部,夏季十分嚴寒,家裡如果沒有足夠的燃料,基本無奈挨過冗長的冬天。在這類情況下,各地政府只得容許讓老百姓上山砍樹。

你能想像帝國崩潰前夜的德國人是若何砍樹的嗎?在性命遭到要挾時,人們不但沒有去哄搶,而是先由政府部分的林業職員在林海雪原里拉網式地搜尋,找到老弱病殘的劣質樹木,做上記號,再警告大眾:假如砍伐沒有做記號的樹,將要受處處罰。在有些人看來,如許的劃定幾乎就是個笑話:國度都將近消亡了,誰來履行處
分?
但是使人不堪設想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完全停止,全德國居然沒有產生過一路居民背章砍伐無記號樹木的事,每個德國人都忠誠地執行了這個沒有任何強迫束縛力的規定。
這是有名學者季羨林師長教師在回想錄《留德十年》里講的一個故事。那時他在德國留學,目擊了這一幕,所以事隔50多年,他仍對此事感慨不已,說德國人「具有了無政府的前提,卻不無當局的景象」。

是一種甚麼樣的力氣使得德國人在如斯極其蹩腳的情形下,仍能表示出超越常人設想的自律?謎底只要兩個字:當真。由於認真是一種習氣,它深刻到一個人的骨髓中,熔化到一小我的血液里。因了這兩個字,德意志平易近族在閱歷了上個世紀初、中葉兩次覆滅性的世界年夜戰以後,又奇觀般地敏捷突起。

⑸ 德國的風俗

德國位於歐洲的中部,面積35.69萬平方公里,人口7860萬。德語是公用語,英語只在旅館行得通。

德國還是世界四大食品出口國之一,其中酒遠銷140多個國家。德國人喝酒也是世界有名的,他們有個規矩,吃飯時應先喝啤酒,再喝葡萄酒,要是反過來就認為是有損健康的。世界上喝酒最多的是歐洲人,而在歐洲人中又首推德國人。

德國人一般早晨起得比較早,早晨7點左右,大街上就已熙熙攘攘,人們忙著購買食品。他們還比較注意購置傢俱、布置家以及衣著的享受。他們平時還是較節約的,但在一年一度的旅行期間,則希望盡可能地享受一番。

德國商人的禮俗,宜穿著背心三件式西。往訪北部,戴帽子更佳。當地可快印英、德文對照名。上午10時前,下午4時後,不宜訂約約會。營業時間,每周5天工作日,通常早晨9時至下午5時,中間有1小時午餐時間,一些商店星期六開業,銀行周未都休息。8月份是多數工、企業的夏季休時間。

交談時盡量說德語,或攜同譯員同往。商人多半會說一些英語,但使用德語會令對方高興,盡量以握手為禮,絕不多。握手要用右手,伸手動作要大方。稱呼對方多多合用「先生」、「女士」等關。如果對方身份高,須得他先伸手,在於之握手。對方多半為你穿、脫外套,不妨接受,再說聲「謝謝」(Danke)。有機會,也替他或其他人穿脫外套。

德國商人不願浪費時間,所以宜先熟悉問題,單刀直入。如果你就邀到德國人家中作客,通常宜帶鮮花去,鮮花是送女主人的最好禮物,但必須要單數,5朵或7朵可。送就送鮮花。據德國花卉進口批發商分會統計,該國花卉市場每年內銷總額達60億馬克,每人平均支出110馬克。而全世界花卉年消費總值約300億馬克,德國佔了20%多,堪稱世界上最大的花卉市場。在五彩繽紛的萬花叢中,德國人尤其喜歡矢車菊,視它為國花。白鸛是德國的國鳥。白鸛是候鳥,喜歡在屋頂或高大的樹上築巢。當地人把白鸛築巢看成吉祥之兆。

應邀到德國人家中作客,千萬別帶葡萄酒去。因為此舉足以顯示你認為主人對選酒品味不夠好。威士忌酒可以作禮物。餐後,喝完咖啡如果桌上根本沒有煙灰,那就忍著,別吸。德國人甚至從國家意識出發,視浪費為「罪惡」,討厭凡事浪費的人,所以,一般人都沒有奢侈的習慣,與德國人相處,務必遵守這個習慣,才能跟他們打成。

德國人的口味較重,偏油,主食以肉類為主。他們烹調肉食的方法,有紅燒、煎、煮、清蒸,還有特製的湯等,德國人的口味較重,偏油膩,主食以肉類為主。他們一天的主餐是午餐,而午餐的主食大抵為燉的或煮的肉類,其肉食品以羊肉、豬肉、雞、鴨為主,但是,他們大多數人是不愛吃魚,只有北部沿海地區少數居民才吃魚。他們還愛吃馬鈴薯、色拉等。德國人吃起馬鈴薯來簡直不厭其多。他們種出來的馬鈴薯,味道之佳,有口皆碑。德國人之所以拿馬鈴薯為主食,原因就在這里。

德國人的生活習慣,早餐簡單,喜歡咖啡、小麵包、黃油和果醬,或少許灌腸和火腿。午、晚餐稍豐盛,一般家庭都有備有各種和盤子和碟子、杯子和刀叉。

按照德國送禮的習俗,若送劍、餐具,則請對方會一個硬幣給你。以免所送的禮物傷害你們之間的友誼。送高質量的物品,即使禮物很小,對方也會喜歡。烈性威士忌比低度威士忌愛歡迎。德國人對禮品的包裝紙很講究,但忌用白色、黑色或咖啡色的包裝紙裝禮品,更不要使用絲帶作外包裝。此外,在德國,送上一束包好的花,是不禮貌的。

德國人的服飾,民族色彩並不明顯。可是,有幾個地區在服飾方面卻很有特點。比如男的是小呢帽,帽上插一枝羽毛。在德國,汽車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人們住得分散,上班、辦事、買東西、看朋友,串親戚都坐車,有高速公路近萬公里。大學里的學生上課也要坐車。總之,自已沒有小汽車,在德國生活是非常不方便的。人們注意到,連60歲的老太太出門,也自己開小車。

聖誕節與復活節前後兩周勿往訪。慕尼黑及科隆嘉年華會也宜避免。

郵政局規定,可可粉和「對國家安寧有害」的文學作品一律禁郵。

⑹ 過聖誕節用聖誕樹的風俗來自德國,有什麼原因

據稱,聖誕樹最早出現在古羅馬12月中旬的農神節。隨後,德國人把12月24日作為亞當和夏娃的節日,在家裡放上象徵伊甸園的「樂園樹」,上掛代表聖餅的小科餅,還點上蠟燭。到16世紀,宗教改革者馬丁·路德,為求得一個滿天星斗的聖誕之夜,設計出在家中布置一顆裝著蠟燭的聖誕樹。不過,西方關於聖誕樹的來歷流行著另一種說法:有個善良的農民,在聖誕節那天,熱情地招待了一名流浪的孩子,臨別時,孩子折下一根樹枝插在地上,樹枝立即長成了大樹,孩子指著這樹對農民說,以後每年的今日,樹上都會長滿禮物來報答你們的盛情。所以,今天人們所見的聖誕樹上總是掛滿了小禮物。

⑺ 下列是哪個國家的風俗

1·印度
2·朝鮮
3·蒙古
4·德國
5·墨西哥
6·保加利亞
7·阿富汗

形形色色的元旦

元旦,作為新年伊始,人們總要帶著美好的願望慶賀一番。但在國外,人們慶賀的方式十分奇特。

哭哭泣泣過元旦印度有些地方風俗很特別,人們總要相互擁抱著哭哭泣泣。他們認為,元旦一開始,歲月易逝,人生短暫,只有用哭泣來表示感嘆。

燃燒頭發過元旦在朝鮮,元旦的黃昏,家家戶戶都要把一年裡收集起來的脫落的頭發全部燒掉。據說,燒頭發可以使全家四季平安。

夜送碎片過元旦丹麥人在元旦前夕,要將平時打碎的杯盤碎片收起來,待夜深時悄悄地送到朋友家門前,碎片越多,則朋友越多,新年一定交好運。

抽打鞭子過元旦在蒙古,元旦這天,老人會裝扮成古時牧羊人的樣子,他們穿著毛絨的皮外套,頭戴一頂皮帽,手拿一根鞭子,不停地把鞭子在空中抽打得噼噼啪啪,以示驅邪祝福。

爬上樹頂過元旦德國人元旦有個習慣:爬樹賽高。選又直又高的樹砍去樹枝,小夥子們順著樹干往上爬,誰先到頂誰就能在新年步步升高。

體育健身過元旦瑞士人把元旦作為強身健體的開始,人們有的成群結隊去爬山,站在山頂大聲歌唱美好生活;有的在山林中沿著雪道滑雪,尋找幸福之路;有的舉行踩高蹺比賽,男女老幼齊上陣,互祝身體健康。

揪住耳朵過元旦巴西農村有一個獨特的風俗習慣,人們在元旦見面時,一定要相互使勁揪住對方的耳朵,以此祝賀新年。

贈送女兒過元旦在墨西哥農村,新年來臨之際,如果家裡的女兒年過十七還未有對象,就會失去自由戀愛的權利。父母則有權將女兒在元旦這天作為賀年禮物,贈送給任何一個男人。

須吃冷飯過元旦巴拉圭每年把最後五天定為「冷食日」。在這五天中,上至國家元首,下至普通百姓,誰都不能動煙火,只能吃冷食,直到元旦,才能生火做飯,慶祝佳節。

爭搶山羊過元旦阿富汗北部地區的居民,每逢元旦都要舉行激烈的騎馬搶山羊比賽,兩隊既緊張激烈,又喜慶歡樂。

忌吃禽類過元旦匈牙利人過元旦時忌吃禽類,他們認為,禽類都是有翅膀的,吃了它們,新年的吉祥和幸福將會隨之而「飛走」。

下河沐浴過元旦搖阿根廷人認為水是最聖潔的。每年元旦,各家老少都要成群結隊地到江河中去洗「新年浴」,以洗去身上的一切污穢。

打個噴嚏過元旦搖保加利亞人認為元旦用餐時,誰打噴嚏誰准會給全家人帶來幸福,家主將賞給他一隻羊、牛或馬駒,以祝願他給全家人帶來幸福。

塗脂抹粉過元旦巴基斯坦人在元旦這天,手拿粉脂跑出門見了親友,道過新喜,便相互將粉脂塗抹在額上,以示慶賀新年吉祥如意。

⑻ 德國人非洲人泰國人的習俗

德國人聖誕節喝啤酒,吃烤鵝,他們更喜歡利用聖誕節假日外出旅遊。

德國的新年,慶祝時間前後有一周。這期間,家家戶
戶都要擺上一棵樅樹和可樹,樹葉間系滿絹花,表示繁花
如錦,春滿人間。德國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臨前一刻,爬
到椅子上,鍾聲一響,他們就跳下椅子,並將一重物拋向
椅背後,以示甩去禍患,跳入新年。孩子們組成樂隊,穿
上新衣服,拿著口琴和手風琴,列隊在街上吹奏。成年人
則手持彩旗,跟在後面吶喊唱歌,歡慶新年,德國的婦女
在新年裡要即興表演家庭題材的喜劇小品。在德國的農村
流傳著一種過新年的風俗----「爬樹比賽」,小夥子們順
著光禿禿的樹比賽爬高,第一名被譽為「新年英雄」,以
示步步高升。

非洲人講究發型,尤其是婦女,她們除了穿著艷麗多彩的服飾外,還喜歡梳新穎、雅緻的發型。
非洲婦女的頭發生來捲曲,自己無法梳理,需要別人幫助。所以在非洲各國城鄉,到處可看到專門為婦女梳頭的流動攤位。非洲理發師心靈手巧,能根據不同年齡、身份和職業,設計、梳理出各式各樣美觀大方、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型。小姑娘的發型大都輕巧活潑,有的是沖天小辮,直立頭頂,有的以頭頂為中心,從上往下緊貼頭皮梳成排列勻稱的多條發辮;青年婦女喜歡圓型發式,由向四周豎起的無數根辮子組成,或用青絲黑線纏繞編成各種圖案;中年婦女則用絲線與頭發一起編成辮子,或挽在頭頂,或披在肩上,有的將短發拉成緊貼頭皮的一條條小辮,形如西瓜,有的將頭發分成大小相同的小塊,扎緊後相連,狀似菠蘿。此外,因形狀而得名的還有「魚鱗型」、「螺絲型」、「貝殼花紋型」。有的婦女還在發型上裝飾貝殼和珠子,顯得光彩照人。近年來,非洲理發師又設計出一種新發型,即在頭頂和脖根之間,梳起兩排高低一致,相間有序的多孔小橋,恰似「小橋流水」,異常別致。非洲婦女梳一次頭很費時間,短則一二小時,長則三四小時。
非洲人講究發型不僅是愛美的表現,而且還表明非洲各國人民的民族屬性、傳統觀念和性格特點,乃至人的不同處境。例如,婦女剃了光頭,通常是寡婦標志,說明她已失去了丈夫;尼日小孩頭上分別留有一綹、兩綹或三綹頭發,這表明孩子已失去了父親、母親或雙親;幾內亞富爾貝族人不論男女,只要頭發蓬鬆散亂,便是告訴人們,他們正在服喪。
在非洲,男人的發型並不比婦女的遜色。如有的祖盧族男人,把辮子理成纓絡垂額的造型。幾內亞的科尼亞克族男人有個傳統觀念:公雞是寶貴品質的化身。因此,他們常在剃得精光的頭頂上,梳一個高高的雞冠式發型,引以為自豪和驕傲。
馬里人喜歡把發型做得很高,就像羊犄角一樣豎在頭上。摩爾族人的發式像駝峰,有時乾脆模仿駱駝,以表明自己具有駱駝那樣吃苦耐勞的精神。人們在東非發現,一些軍人常把頭發集中到腦後,梳成一條辮子,好像尖尖的蛇信子拖在背上,並用油脂和其它粘合物把發型固定,這是馬薩伊族的傳統習慣和愛好。烏干達的迪迪族人把頭發梳成蘑菇傘型,據說是為了保護眼睛,防止耀眼陽光的直接照射。
非洲人梳辮子的數量也因習俗不同而有差別。譬如多貢族人,他們用頭發捻成整整80條小辮,以示「民族團結」之意。
位於烏干達—肯亞邊境的游牧民族南迪人外出參戰時,家鄉任何人都不能提出征戰士的名字,而必須用飛鳥的名字來稱呼他們。假如哪個孩子忘記這一禁忌,脫口說出遠方戰士的名字,媽媽便訓斥道:「不要說那些天上的飛鳥!」
剛果的班加拉人如果正在打魚或者打魚回來時,他的名字便暫時不用,任何人都不得提起。無論這位打魚人的真名叫什麼,人們都不加區別地稱之為「姆威爾」。其原因是河裡到處有精靈,如果聽到漁人的真名,就會捉弄漁人,使之一無所獲或所獲甚微。即使漁人捕到魚帶上岸來,出售時,買主也不能呼其真名,因為此刻,若精靈聽到漁人的真名,便會記在心裡,日後懲罰他或損壞他捕到的魚,使其賣不了好價錢。因此,漁人若受到任何叫他名字的人的嚴重危害,他都可以要求那位無意中喊出他名字的人,以較好的價錢買下他的魚,作為補償。
烏干達部落的盧格巴拉人,很講究由母親給新生兒取名,所取的名字也很有意思,常常表示父母雙方或一方的行為及性格,如:「犯懶」,指父母懶惰;「在啤酒杯里」,父親是個酒鬼;「不給」,母親為丈夫准備的飯菜太差。此類名字,大多對父母都是非贊美性的,甚至常常暗示父母一方或雙方的疏忽、品行不端或社會地位低下以及物質的匱乏。像「惡巫女」、「養漢老婆」、「無親無友」、「窮丁當」、「挨餓」等,都是人名,當地巴尼歐羅人的名字,則常與死亡、憂傷、貧窮、鄰里仇怨等主題有關。
非洲有個家喻戶曉的童話,記述了一則取名的故事:有位母親接連生了6個兒子。他們長大後,結伴外出旅行,很久都沒回來,母親又著急又擔心,卻毫無辦法。後來母親生下第七個兒子,因為他生下來時恰好落在母親大拇指旁,便起名叫「大拇指」。
我有一位遠親,曾在坦尚尼亞工作。據他講,那兒的人喜歡用官職「少校」、「部長」等取名。有一次他問一個小夥子叫什麼名字,小夥子卻說:「再見。」他愣住了。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姑娘,問她的名字,她說:「您好。」他便答道:「謝謝,你叫什麼名字?」姑娘又說:「您好。」這樣重復了好幾遍,他才恍然大悟。原來,「再見」、「您好」都是人名。
我的一位朋友在剛果任過教,他的學生中有許多人的名字很怪。有一個叫「痛苦」,他是母親難產生下來的;另有一個叫「聲音」,他落地時母親剛好聽到遠方火車的汽笛聲;還有一位因為是雙胞胎,名字叫「珍珠雞」。
泰國,在世界上素有「佛教之國」、「大象之國」、「微笑之國」等稱譽。
泰國人在交際往來中不喜歡與人握手,見面時通常採用「合十禮」。行合十禮時,要立正站好,雙手十指並攏掌心相對。雙手舉起的高度不同,給予對方的禮遇便不同,通常有四種規格:一是舉到前額下,用於晚輩向長輩施禮;二是舉於胸前,多用於長輩向晚輩還禮;三是舉到鼻子下,一般用於平輩間;四是舉過頭頂,只用於平民拜見泰王時。
在交際場合,泰國人習慣以「小姐」、「先生」等國際上流行的稱呼彼此相稱。在交談時,泰國人習慣細聲低語。在泰國人看來,跟旁人打交道時面無表情,愁眉苦臉,或是高聲喧嘩,大喊大叫,都是失敬於人的。
在泰國,睡蓮是國花,桂樹是國樹,白象則是國獸。對於這些東西,千萬不要表示輕蔑或是予以非議。
與泰國人進行交往時,千萬不要信口開河,非議佛教,或對佛門弟子有失敬意,特別是切勿對佛祖釋迦牟尼表示不恭。在泰國參觀佛寺之時,除了進門前要脫鞋之外,還要摘下帽子和墨鏡。在佛寺之內,切勿高聲喧嘩,隨意攝影、攝像。特別要牢記,不要爬到佛像上去進行拍照或是觸摸佛像,婦女接觸僧侶,也是被禁止的行為。
泰國人非常喜愛紅色和黃色,並且對藍色頗有好感。在他們看來,藍色象徵著「永恆」與「安定」。在泰國的三色國旗上,藍色居中,並且代表著王室。對於褐色,泰國人比較忌諱。通常,他們還忌諱用紅色的筆簽字或是用紅色刻字,因為他們視之為死人所受的待遇。
在舉止動作上,泰國人的禁忌很多。總的說來,他們有「重頭輕腳」的講究。所謂「重頭」,是說泰國人的頭部,尤其是孩子的頭部,一般絕對不準觸摸。拿著東西從泰國人頭上通過,被視作一種侮辱。所謂「輕腳」,則是說泰國人認為腳除了走路外,別無所用。因此,他們不準用腳指示方向,不準用腳踩踏門檻。在外人面前席地而坐時,不準盤足或是雙腿叉開。
跟泰國人接觸時,千萬不要動手拍打對方或用左手接觸對方,講話時以手指對對方指指點點,也是不允許的。

⑼ 德國的風俗習慣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的擇偶方式
今天,德國的男女青年有各種機會進行接觸,他們或經親友、同學、同事介紹,或在舞會、旅行等文娛活動中相識,然後經過一番交往的戀愛過程,最終決定結為夫婦。他們享有充分的戀愛自由,這一點同西方現代國家沒有什麼不同。 不過在擇偶方面,德國有一些有趣的風俗。

1.橡樹月老

在德國的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有一棵遠近聞名的老橡樹,人們稱它"橡樹月老"。關於這棵老橡樹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六百多年前,一位王子在與敵人遭遇中遇險,被一位美麗的姑娘救起,王子與姑娘一見傾心,結成良緣。為報答姑娘的救命之恩,王子在森林中種下了這棵橡樹。後人羨慕王子的奇遇,紛紛到此觀賞,並希望巧識意中人。還真有一些男女通過橡樹傳遞情波,並在樹下舉行了婚禮。久而久之,老橡樹充當起了"月老"的角色。每天都有收信地址為"D-2420杜道森林布里德格羅姆的橡樹"的情書被郵遞員投進老橡樹的樹洞中。這些信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拆閱,守候在"月老"身旁的青年男女通過閱讀來信,尋找自己的意中人。如找到情投意合者,便可通信聯系,約期相會。據說通過橡樹月老已使五千多對青年男女玉成佳偶。現在老橡樹的故事越傳越遠,以致其他國家的年輕人為尋找配偶也把情書投寄給這位橡樹月老,這種情書每年有八百封之多。

2.棋藝定終身

在柏林西南有個小鎮叫希喬貝克,這里的入幾百年來都非常熱衷於國際象棋活動,並且到了痴迷的程度,連值勤民警的帽徽都被設計成棋盤圖案,教堂的塔尖上也安裝了一個棋盤來表示風向。人們一早起來,就可以看到用棋盤夾著公文去上班的地方官員。這里的人從小學習下象棋,學校里設有"棋課",以輔導孩子們從小學習下棋。正是由於這一棋俗的緣故,姑娘們在選擇配偶時,小夥子棋藝的高低成為一個主要條件,一個小夥子在向姑娘求婚之前必須先同姑娘的父親對奔一盤。如果小夥子贏了,會受到姑娘全家的熱情款待,至於婚事也就十拿九穩了;如果小夥子輸了,那麼對不起,婚事只有等到棋藝長進以後再說了。

3.白樺樹寄深情

在德國波恩,小夥子向心愛的姑娘表達愛慕之情,是通過贈送白撣樹這一富有詩意的形式來實現的。每逢春暖花開的季節,小夥子要砍伐一株嫩葉滿枝的小白樺樹在4月30日或5月1日這天半夜放置在姑娘家的陽台或庭院中,借翠綠的小樹來表達自己深深的愛意。每到這一季節,波恩的大街小巷、家家的庭院和陽台都可以看到綠油油的小白柳樹。有些漂亮姑娘家的庭院中會同時放著好幾棵白樺樹。遇此情況,姑娘自會喜不自禁,而送白樺樹的小夥子們則只能耐心等待姑娘的迴音,不能操之過急。一旦得到姑娘首肯的迴音,小夥子就可再贈送給姑娘一枚寶石戒指,姑娘以親吻表示謝意並接受這枚求愛戒指。過一段時間,當雙方深信彼此間情投意合時,便互贈銀戒指,表示訂婚。到結婚時再互贈金戒指,表示雙方的愛情像金子般純潔。

4.電影擇偶

在德國,婚姻管理部門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年輕人解決婚姻問題,其中有一種方法是以拍電影廣告的形式幫助一些"待字閨中"的姑娘解決婚姻大事。姑娘們可以在影片中充分展現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尤其是烹調、縫紉、清潔房間等家政方面的特長。一位十分平常的姑娘通過攝影師和導演技巧高超的處理,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往往是一位非常可愛、非常完美的姑娘。這些影片被拿到由孤男寡女組成的"寂寞的心協會"去放映,單身男子可從影片中選擇自己可心的配偶。美麗的電影往往能給人們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但許多人在與真人相見後,會覺得並不像電影中的人物那麼理想。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出生的風俗習慣
德國人口的年出生率始終是世界最低的,戰後人口的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在這樣一個低出生率的國家,一個家庭的添丁進口真可算是一件大喜事。 其實早在婦女懷孕之時,她便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保護,有許多風俗習慣都是為了保護孕婦的身體健康及胎兒的茁壯成長。在德國符滕堡地區的農村,孕婦是倍受敬重的貴客,她可以進入別人家的果園摘果品嘗,可到鄰家就席用餐。那裡的人認為孕婦的光臨象徵著新生和豐收。此外,還有這樣一些習俗:孕婦晚上不可出門,怕黑夜裡的巫婆鬼怪傷及胎兒;孕婦不能看醜陋的東西,怕嬰兒日後長得難看;孕婦不能走十字門、不能從晾衣繩下穿行,否則會造成難產、傷害胎兒。這些風俗雖不乏封建迷信的色彩,但從中也可看出人們對孕婦的關心。 在以基督教為主的德國,新生兒出生前,父母已為他找好了教父和教母;孩子一出生,家人便和教堂約定時間,由牧師或神甫為孩子施洗。

(一)教父和教母

在德國,新生兒的父母早在孩子出生前便會在親友中為孩子物色教父教母。由於教父教母與孩子的一生都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嬰兒的父母在選擇時是很審慎的。孩子的父母在為孩子選擇教父教母時不一定要選一對夫婦,但他們要由正直可靠、行為端正、受人尊敬的、名聲較好的人擔任。當然首先要取得他們本人的同意。一般被邀請做孩子教父教母的人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信任,是一種榮譽,而樂意承擔這份責任。 認教父教母的原意是為了在宗教信仰方面幫助孩子。如今,教父教母的責任已不僅僅局限在宗教方面,他們可使孩子在一出生後就有多位長輩關心他的成長,在他有困難時給予照顧,萬一在孩子未成年時父母雙雙早逝,那麼教父教母還要擔負起撫養他成人的義務。

(二)新生兒洗禮

洗禮是基督教接受入教時舉行的一個重要儀式。基督教認為:人生而有罪,須經過洗禮除去污垢,變得純潔,方能被接受為基督教的人,日後才有資格進入天堂。受洗的人不一定是嬰兒,耶酥本人就是在成年後接受"施洗者約翰"為他施洗的。但在基督教國家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在嬰兒時由家長抱到教堂受洗的。 嬰兒正式起名與洗禮同時進行,所以洗禮也叫"命名禮"。嬰兒父母在教堂定好日期後,即發請帖邀請親友參加,一般只請至親近友,人數不會太多。 施洗禮時,嬰兒由教母抱著站在教堂內聖壇前的"聖水盆"旁,孩子的父母等人圍攏過來,由牧師或神甫宣讀《聖經》中的有關章節,口誦規定的禮文,並接過孩子,用手蘸聖水滴在孩子頭上,口稱:"我奉聖父、聖子、聖靈之名給你施洗。"然後,再說幾句願孩子長大後要博愛人類、侍奉上帝之類的話,洗禮遂告完畢。 洗禮之後自然是要慶祝一番,嬰兒的父母要舉行一次午宴或茶會,邀請施禮的牧師或神甫、孩子的教父教母及親朋好友參加。被邀請者要給孩子帶一些禮物,如玩具、衣服、兒童畫冊等等。教父教母的禮物照例要貴重些。在巴伐利亞地區,在洗禮日那天,教父不僅自己要胸佩迷迭香,還要把迷迭香放在嬰兒的搖籃里。據這說這種香氣濃郁的葯草能祛病降妖,教父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一份愛心。同時,他還會在教子尿布或枕頭下塞點兒錢,作為孩子日後操辦婚事的本金。有的教父送孩子書和筆,希望孩子聰明勤奮。如今,時髦的禮物是送男孩一個小巧玲瓏的銀制啤酒杯,送女孩子一條項鏈或一隻銀制咖啡杯,上面刻著孩子的姓名和洗禮日期。 在巴伐利亞農村,孩子的洗禮聚餐有個習慣,那就是餐後餐桌上要有剩餘的麵包,飯後要給賓客包裝點兒吃的東西帶走。給男客帶點兒香腸、烈酒,給女客帶點兒糕點、糖果,對教父則更是要厚禮相贈,以此來表示生活富裕、綽綽有餘。 在德國,洗禮用的蠟燭是要精心收藏的,它對孩子的一生具有特殊意義。據說點燃洗禮燭可逢凶化吉、祛除百病。在德國的一些農村,至今仍虔誠地遵循著這一古老的習俗。 在德國婦女生孩子可獲得一年的休假,可本人休,也可以夫妻雙方各休假六個月,共同擔負起養育孩子的責任。
德國風俗習慣:德國人的臨終慰藉和葬禮安排
在德國萊茵河地區,至今仍遵循著一個自中世紀流傳下來的古老習俗:喝臨終酒。人在臨終之時,必須喝一口陳年老酒。據說這種酒是聖酒,可喚醒死者亡靈,驅散圍繞在病床前的招魂魔鬼,使臨終者得到安寧。 人在臨終前,家人會將洗禮燭、聖餐燭、聖光燭點燃,並同時點燃一支紅色大蠟燭,把它們放在死者身旁,一是用燭光為亡靈祝福;二是為亡靈照亮通向天堂之路。

在德國的民間傳說中,鏡子被視為魔鬼的工具,是死神隱蔽的場所,妖魔利用鏡子的反照能力,擾得人不得安寧。因此,人在臨終前要將鏡子用布蒙住,以使亡靈能安詳地解脫塵世罪孽,升入西方極樂世界。 在德國南部山區,人在3臨終時,家人要打開窗戶,揭開樓頂磚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死者敞開一條通向另一個世界的通道,因為他們相信人在脫離凡塵之後,將到另一個世界生活。人們通過這些臨終慰藉,使亡者能安詳地離去。

葬禮

在西方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葬禮一般都在教堂舉行。家裡如有人去世,先要與教堂商定舉喪日期,並要用適當的方式通知親友。此外,屍體要用清水洗凈,他們認為水有著無限的神力。它能凈化人的軀體、凈化人的心靈和靈魂,並能祛邪鎮妖。人降臨塵世要洗禮,離開塵世也要洗屍,洗刷塵世間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舉行葬禮的這一天,親朋好友手持鮮花或花圈陸續來到教堂。首先由牧師或神甫主持追思禮拜,參加葬禮者按事先的安排唱聖詩贊詩、奏哀樂、禱告、宣讀由喪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禮只是整個葬禮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是在墓地舉行,只有死者的家屬、近親和親密的朋友參加,-般好友在參加完教堂葬禮後即可離去,不必去墓地。 在德國,葬禮多以土葬為主,親朋目送靈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們圍繞在墓穴周圍,為死者禱告,願他安息、靈魂升入天堂。 應邀參加親友家的葬禮,惟一可送的禮物就是鮮花。可送成束的鮮花,也可送用鮮花做成的花圈(德國人不用紙花做花圈)。在鮮花的飾帶上要寫上死者、弔唁者的名字及"安息吧"、"永別了"之類的題詞。

在德國(以至整個西方國家)出席葬禮最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盡可能穿黑色的衣服,男子要系黑色無花圖案的領帶,如果沒有黑衣服就穿顏色暗淡、深沉的衣服,切忌鮮麗的服裝。同時,在葬禮上要保持肅穆、安靜,切不可大聲談笑,否則就被視為對喪家的不尊重,也顯得自己缺乏教養。整個葬禮自始至終都沉浸在一種庄嚴肅穆的氣氛中,沒有捶胸頓足、嚎陶痛哭的場面。除了小聲的抽泣聲,多數人都在沉思默禱,默默地為死者送行。 與人們肅穆的神情和暗淡的服裝相反,德目的墓地是萬紫千紅、鮮花盛開的。墓地四周是鬱郁蔥蔥的樹木,主要是四季常青的蒼松翠柏。在和暖的季節,百花齊放,鮮花既代表了人們對死者的追思,也是對生者的慰藉。每當想起死者,人們會到墓地去掃墓、獻花,靜靜地呆上一會兒,以寄託自己的哀思。

葬禮舉行後,喪家還有一個喪期。雖然近些年對這方面的要求已不那麼嚴格,但作為一名新寡的婦女在丈夫剛死之後就打扮得花枝招展,頻繁應酬,難免不招來非議。一般要求新寡的婦女所穿衣服要以素雅的顏色為主,除小型聚會外不要參加舞會、宴會及場面熱鬧的大型應酬,親友也要注意不要邀請她參加喜慶的聚會,以一段寧靜的生活度過喪期。對增值偶的男子要求不如寡婦嚴格,但也要求他在一定時期內穿著要規矩些,避免花天酒地的交際。

德國風俗,了解並知道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去德國學習、工作或者訪問的人來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如果事先一無所知,到時免不了會鬧出笑話,或者給自己帶來不便。所謂 入鄉隨俗 ,就是這個道理。但怎麼才能 隨 得好呢?這就要事先有所了解。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幼,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⑽ 德國人的風俗習慣及禁忌

在德國和荷蘭的一線城市之中使用英語進行交流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在這2個國家英語普及還是很高的。德國的電壓220V/50Hz,插座和插頭形式和中國不一樣,用的是兩項圓柱項插頭,需要轉換插頭。

(10)德國人如何上樹擴展閱讀——德國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die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簡稱德國(兩德統一前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是位於中歐的聯邦議會共和制國家,北鄰丹麥,西部與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接壤,南鄰瑞士和奧地利,東部與捷克和波蘭接壤,該國由16個聯邦州組成,首都為柏林,領土面積357167平方公里,以溫帶氣候為主,人口約8267萬人,是歐洲聯盟中人口最多的國家,以德意志人為主體民族。

德國人的祖先是古代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人。10世紀時日耳曼人建立神聖羅馬帝國,後發生分裂。1871年普魯士王國統一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日耳曼各邦國建立德意志帝國。1914年和1939年,德國先後挑起兩次世界大戰並戰敗。1945年分裂為東西兩部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正式加入聯邦德國,實現兩德統一。目前,德國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也是歐盟的創始會員國之一、還是北約、申根公約、八國集團、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重要成員國。

德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歐洲四大經濟體之一,其社會保障制度完善,國民具有極高的生活水平。以汽車和精密機床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也是德國的重要象徵。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如何上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