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蘇聯衛國戰爭中經歷了哪幾次重大戰役
要說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戰役,那麼按開始時間順序是: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會戰、基輔會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第三次打擊)、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柏林戰役。
Ⅱ 二戰期間,德國與蘇聯的主要戰役有哪些,經過是什麼
基輔戰役
列寧格勒會戰
克里木戰役
莫斯科會戰
斯大林格勒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
斯摩棱斯克戰役
白俄羅斯戰役
第聶伯河會戰
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
東普魯士戰役
柏林戰役
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突然進攻蘇聯。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
德國的戰略企圖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擊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把蘇軍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伏爾加河、阿斯特拉罕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戰爭開始時,德國總兵力約730萬人,侵蘇兵力為550萬人(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計陸軍190個師(內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坦克約4300輛,火炮4.72萬門;空軍作戰飛機4980架;海軍作戰艦艇192艘。德軍的部署是,以「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分別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基輔3個方向實施突擊,另以德軍「挪威」集團軍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1941年6月,蘇軍總兵力為537.3萬人,部署在西部各邊境軍區的兵力共268萬人,計陸軍170個師另2個旅,火炮(50毫米以上)3.75萬門,新型坦克1475輛和大量舊式坦克;空軍新型作戰飛機1540架及大量舊式飛機;海軍作戰艦艇396艘。蘇聯最初的作戰計劃是,以邊境掩護部隊抗擊德軍的突擊,保障蘇軍主力的集中和展開,以進攻消滅突入的德軍,並將戰爭推進到敵國領土。戰爭進程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41.6.22~1942.11.18)德國發動戰略進攻,蘇軍實施戰略防禦。
戰爭初期,德軍利用暫時有利因素(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經驗)和蘇聯判斷失誤、戒備不足的弱點,一舉突破蘇軍防禦,長驅直入,迅速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大部,並於9月封鎖列寧格勒,攻佔基輔。蘇軍最初企圖以進攻對付德軍進攻,但一開始就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陷入極端困難的處境,被迫轉入戰略防禦。9月底,德軍大舉進攻莫斯科。蘇軍在敵後廣泛遊擊戰爭的配合下,以積極防禦疲憊和消耗德軍,於12月初轉入反攻,消滅和擊潰德軍大量兵力,翌年4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擊破了德國的「閃擊戰」計劃。1942年5、6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和克里木的進攻作戰失利,德軍隨即向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展開進攻,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並攻佔外高加索的蘇石油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系。蘇軍節節後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經激烈而頑強的戰斗,至11月中旬守住斯大林格勒,為集結兵力轉入戰略反攻創造了條件。
第二階段(1942.11.19~1943年底)蘇軍展開戰略反攻,蘇德戰爭發生根本轉折。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復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游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中國的抗日戰爭消耗和鉗制了日本陸軍主力,減輕了蘇聯的後顧之憂。在這種形勢下,蘇軍於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大規模反攻,至1943年2月2日合圍並殲滅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主力,從而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使蘇德戰爭出現了歷史性轉折。爾後蘇軍繼續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解放了庫爾斯克等地。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同時,在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至4月初解放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7、8月間,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又取得重大勝利。從此,蘇軍完全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8月,蘇軍在大盧基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進攻,到11月為止,收復近一半失地,解放布良斯克、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城市。
第三階段(1944.1~1945.5.9)蘇軍展開全面戰略進攻,法西斯德國徹底失敗。1943年,美英等國軍隊在義大利南部登陸並計劃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歐洲各國人民抵抗運動和人民起義風起雲涌。在這種形勢下,德國企圖以戰略防禦拖延對蘇戰爭,同美英單獨媾和。蘇軍在巴倫支海到黑海的整個蘇德戰場上發起戰略進攻,連續進行解放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地區戰役、白俄羅斯戰役等一系列大規模進攻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收復全部失地,佔領芬蘭和挪威的部分領土,並攻入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等國領土。上述東歐各國和阿爾巴尼亞人民抗德武裝力量,在蘇軍支援下解放本國全境或部分領土,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獲得解放。1945年春,蘇軍在波羅的海至多瑙河全線發起進攻,先後進行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等進攻戰役,並於4月16日對柏林發起總攻(見柏林戰役),消滅蘇德戰場殘存的德軍,佔領德國東部和奧地利東部。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獲得徹底解放。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在長達4年的戰爭期間,蘇軍消滅和擊潰德國及其盟國軍隊共607個師,佔德軍及其盟軍在整個戰爭中所損失的全部師數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約占其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全部損失的80%。德軍75%以上的武器裝備亦被蘇軍擊毀或繳獲。蘇軍在戰爭中戰斗減員約1600萬人。
Ⅲ 蘇聯和德國的戰爭是在什麼時間
1941年6月22日至1945年5月8日,以德國無條件投降告終
請採納,謝謝
Ⅳ 1945.5.8日,德國和蘇聯的戰爭是什麼
蘇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反對納粹德國及其歐洲盟國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到1945年5月蘇聯攻佔德國首都柏林為止。為了區分1812年~1813年俄國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俄語: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愛國戰爭,中文為俄國衛國戰爭),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俄語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偉大的愛國戰爭),中文稱為蘇聯衛國戰爭。
蘇德戰前的形勢
二十世紀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領導的德國法西斯政權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國家採取的綏靖政策則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德國的勢力。而此時的蘇聯,最高領袖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范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西斯德國的軍隊很快就席捲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德國控制了歐洲包括法國、波蘭西部、荷蘭、挪威等16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而這時的全世界,只有英國在獨自和法西斯軸心國作戰。
1930年代末的蘇聯,經過十幾年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工業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但是生產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則遠不如德國。另外,蘇全國也剛從瘋狂的肅反大清洗運動中慢慢恢復正常的國家秩序。在德軍橫掃歐洲之時,斯大林看到如此強大的德國必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便開始著手採取防範德國的系列措施:將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工業有計劃地遷移到烏拉爾山(Урал)以東;對德國和談,避免刺激德國;穩住東方的日本,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戰略縱深等等。
在蘇聯的系列准備措施中,建立東方戰線是最具爭議的,在建立東方戰線的進程中,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款佔領了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芬蘭、羅馬尼亞等國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對立面,還遭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譴責。且事實上東方戰線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極其有限。
德國方面,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只有英國憑借海洋的優勢在拚死抵抗,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大國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錯誤判斷,也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計劃代號:巴巴羅薩作戰(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羅薩計劃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佔領蘇聯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蘇聯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輔(Київ,Киев)等,把蘇聯紅軍的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爾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出台半年後,蘇聯還渾然不覺,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紀念國際勞動節,雖然英國等國和蘇聯間諜多次向斯大林匯報,德國將在1941年夏進攻蘇聯,但斯大林認為,英國和德國的戰爭見分曉之前,德國還沒有能力進犯蘇聯。他甚至懷疑,這是英國間諜為了將蘇聯拉入對德作戰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據俄羅斯學者鮑里斯·瓦季莫維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戰秘密檔案》(俄語版於2001年出版,中文翻譯版於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書中披露,斯大林還曾有一個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該計劃還比巴巴羅薩計劃更早出台,只是由於蘇聯的戰爭准備還沒有達到進攻的要求而被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先行一步。可見斯大林對德國的進攻計劃是完全沒有防備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斷錯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響。
初期軍事實力對比
戰爭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730萬、蘇聯537.3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50萬(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 蘇聯268萬
編制:德國190個師(包括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蘇聯170個師另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49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戰爭進程
德國進攻階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30分,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長戰在線分為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圍殲白俄羅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蘇軍,兵源達50個師另2個旅,進而進攻蘇聯的心臟莫斯科,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是29個師,任務是殲滅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軍,進攻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向基輔和整個烏克蘭(Україна,Украина )總方向進攻,把烏克蘭的蘇軍主力消滅在第聶伯河(Днепре,Дніпро)以西,兵源達57個師另13個旅。此外,還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
戰爭剛開始,蘇聯西部66個機場遭到猛烈轟炸,蘇軍半天之內就損失飛機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飛即被毀於機場,蘇聯西部城市、海空軍基地、通訊設施,在德軍航空兵襲擊之下嚴重受損,邊境軍區指揮機構基本陷於癱瘓。德軍在戰爭的第一天就前進了50至60公里。蘇聯國防委員會在戰況不明的情況下,於當晚發布不切實際的命令,要求邊境軍區實施猛烈反擊,消滅入侵之敵,這種盲目的指揮使前線戰況更加惡化。
在戰爭的頭一周,德軍憑借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經驗等優勢,打得極其順手,中央集團軍群已推進到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團軍群的前鋒,已近至通向基輔的接近地,北方集團軍群,已經渡過西德維納河。
面對有備而來的德軍,蘇軍猝不及防,蘇聯政府雖然採取緊急措施,把前沿軍區改為方面軍,成立了蘇軍統帥部,但由於大量工作未能搶在戰爭爆發之前就緒,因而在戰爭開始時嚴重失利,由於蘇軍裝備陳舊,指揮人員素質較差,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等原因,致使戰爭初期,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據戰後西方公布的統計資料,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以及30萬蘇軍被俘。
德軍在佔領明斯克後,7月15日,通過激烈戰斗,攻佔了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門戶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圍了蘇軍十幾個師,切斷了蘇聯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線明斯克-莫斯科公路,並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司令部設在此地。而此時德軍離莫斯科僅有380公里之遙了。
這時德軍犯了一個可能是事關全局的錯誤,德軍分調部分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主力進攻南方的基輔,以佔領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基輔戰役從盛夏打到秋初,蘇軍在基輔防禦戰中嚴重失利,不僅損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於這個方向上的預備隊也消耗殆盡,部署在基輔地域上的兩個方面軍中,有6個集團軍被合圍,西南方面軍主官全部陣亡,尚有幾個集團軍的司令被俘,據德軍方面宣布,德軍圍殲蘇軍66萬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9月,北方集團軍群已經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進抵列寧格勒近郊,並聯合芬蘭軍隊完全封鎖了列寧格勒,開始了持續達900天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德軍雖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勝利,但在北路列寧格勒卻沒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卻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好時機,也錯過了一舉擊潰蘇聯的最佳機會。
9月底,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大舉進攻莫斯科,這次進攻的代號是「台風」(Unternehmen Taifun)。德軍用於台風行動莫斯科方向的兵力達180萬,75個師,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400架飛機。蘇軍在莫斯科以西300餘公里縱深內,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禦地帶,有3個方面軍和一個戰役集群,125萬兵源,共75個師,990輛坦克,7600門火炮,677架作戰飛機擔任防禦,蘇共中央政治局、國防委員會、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作戰組一概不離開莫斯科。最兇猛的進攻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進入10月份後,蘇聯進入了秋冬時節,而這對蘇軍則非常有利。11月7日,冒著德軍的炮火,斯大林堅持在紅場舉行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的閱兵式,閱兵式後的蘇軍直接開赴前線。經過浴血奮戰,蘇軍憑借極其堅強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條件,蘇軍頂住了德軍進攻,並於1941年12月轉入反攻。
在隆冬時節,伴隨著莫斯科近郊的隆隆炮聲,時光的河流淌入了分外火爆的1942年。
1942年4月,莫斯科會戰以蘇軍獲得勝利而告終:此戰宣示俄式「大炮兵主義」戰勝德式「機甲化坦克部隊」戰法,夙有「世界坦克戰之父」美譽之德國名將古德里安上將被希特勒怒調返回德國離開東戰場,為「莫斯科攻防戰」失敗負責。蘇軍這時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打亂了德國的「閃電戰」計劃。但蘇聯的反攻在德軍的技術優勢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在莫斯科會戰失利後,德軍將戰略重點放在南線,集中力量進攻全蘇最大的產油區——高加索油田。1942年5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的進攻作戰失利,有幾個集團軍被全殲。6月德軍攻佔了蘇聯克里米亞地區黑海艦隊的主港塞凡堡(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凡堡戰役)。接著,揮師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並攻佔外高加索的蘇石油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系。蘇軍節節敗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6月28日,德軍向頓河(Дон)大草原方向發動了規模巨大的夏季攻勢,渡過了頓河河曲,攻佔了羅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
這時德軍又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分兵進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裝甲軍團進攻高加索油田。這時二戰最為血腥的正面戰役——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
戰爭轉折階段
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復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游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蘇軍在蘇德戰場還未扭轉頹勢,而且戰局卻有利於德軍一方。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會戰打響。德國精銳的第六集團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進,戰役開始時,蘇軍在斯大林方向的防禦力量薄弱,蘇軍在萬般無奈之際,將兩個正在組建的坦克集團軍投入戰斗,卻被德軍完全殲滅。7月底,德軍將第四裝甲軍團從高加索油田邊緣抽調來支援進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軍的兵力有25萬人,740輛坦克和1200架飛機的支援。而蘇軍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是在被德軍完全擊潰的的西南方面軍基礎上匆匆組建的,只有18個滿員師和16個不滿員師,作戰部隊為16萬人,有近400輛坦克和600多架飛機。德軍在戰役之初進展順利,雖然蘇軍頑強抵抗,德軍還是突破蘇軍的層層防線,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斯大林在這個危重的時刻特意打電話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軍工企業一個也不準後撤,要在戰斗中繼續組織生產。斯大林還有一句在當時非常著名的命令:「決不後退一步!」,命令擔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軍官在危重時刻不允許後退,若後退則面對的是極其嚴厲的懲罰。這時,在斯大林格勒擔任防禦任務的還有蘇聯新組建的東南方面軍。而自從德軍進入斯大林格勒市區後,一場曠日持久且血雨腥風的巷戰開始了。
蘇聯反攻階段
1943年8~11月,蘇軍在南線徹底肅清高加索地區的德軍,收復了頓巴斯;在烏克蘭,收復了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基輔;在中線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蘇軍擁有635萬人,不僅在兵員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裝備方面均已超過德軍。蘇軍不僅得到後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敵占區近百萬游擊戰士的緊密配合。此外,還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這些都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4年開始,蘇軍對德軍連續發動了10次重大的戰略性進攻作戰,蘇聯史學家稱為「十次斯大林突擊」,收復了本國的全部領土,並將戰線推移到境外,進入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國作戰,到年底共消滅德軍約200萬人。
1945年初,在蘇德戰場上,蘇聯軍隊(包括約34萬人的波、羅、保、捷的軍隊和法國空軍團)總兵力670萬人,擁有10.73萬門大炮和迫擊炮,1.21萬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47萬架飛機。與此相比,德軍擁有370萬人(其中包括21萬匈牙利部隊),5.62萬門大炮和迫擊炮,81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4100架飛機。蘇軍在兵力和武器方面佔有絕對優勢。
1945年春天,蘇軍在東歐各國軍民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里西亞戰役、東波莫瑞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有生力量,佔領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國東部。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蘇軍已為攻打柏林作好准備。參加這次戰役的部隊是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和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總兵力在250萬人以上,希特勒為死守柏林,也組織了總共為100萬人的兵力。
1945年4月16日,蘇軍從奧得河、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動進攻,激戰16個晝夜,至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結束。蘇軍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人。盤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兩個集團軍群(55個師)也於5月中旬投降。蘇聯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的頂峰,標志著戰爭的結束。
1945年5月8日24時,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在柏林正式舉行。參加儀式的蘇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帥和外交部副部長維辛斯基。儀式由朱可夫主持。盟軍最高統帥部的代表是:英國空軍上將特德、美國戰略空軍司令斯帕茨將軍、法軍總司令塔西尼,代表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的是:陸軍元帥凱特爾、海軍上將弗雷德堡、空軍上將施通普夫。德國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零時生效。歐洲戰爭到此結束。
Ⅳ 蘇聯與德國的戰爭資料簡寫
蘇德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戰爭)
編輯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與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聯紅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聯紅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後,蘇聯紅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佔領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
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二戰歐洲主要戰事告終。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東歐國家成為蘇聯的衛星國,蘇聯一躍成為世界強權。
名 稱
蘇德戰爭(蘇聯稱其為偉大的衛國戰爭)
地 點
蘇聯、德國、東歐
時 間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8日
參戰方
蘇聯、納粹德國、德國仆從國(義大利、芬蘭、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等)
結 果
蘇聯勝利,納粹德國戰敗,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戰事結束。
參戰方兵力
納粹德國動員總兵力:1420萬(兵力最多時780萬)
蘇聯動員總兵力:3460萬(兵力最多時1280萬)
傷亡情況
德軍: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被俘160萬,傷病約700萬)
蘇聯紅軍: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被俘446萬、傷病1832萬)
另有約1740萬蘇聯平民及220萬德國平民死於戰爭
主要指揮官
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曼施坦因、古德里安
重要戰役
基輔會戰、明斯克戰役
重要戰役
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
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
結束戰役
柏林戰役
開始標志
1941年6月22日「巴巴羅薩」行動
結束標志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
所屬體系
第二次世界大戰
Ⅵ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情況!
斯大林格勒會戰
蘇德戰爭中,蘇軍為保衛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軍重兵集團,於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實施的一系列戰略性攻防戰役。
雙方企圖與兵力部署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失敗後,被迫放棄全面進攻,於1942年夏在蘇德戰場南翼實施重點進攻,企圖攻佔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斷蘇軍的戰略補給線。5月,德軍在哈爾科夫戰役中挫敗蘇軍的進攻。7月中旬,德軍「B」集團軍群前出到頓河大彎曲部,逼近斯大格格勒。起初,F。保盧斯上將指揮的德軍第6集團軍受領攻佔斯大林格勒的任務,該集團軍轄13個師約27萬人,火炮和迫擊炮約3000門、坦克約500輛,由第4航空隊(作戰飛機近1200架)負責支援。會戰中,德軍統帥部不斷增加該方向的兵力,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第4裝甲集團軍、第2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蘇軍最高統帥部為保衛斯大林格勒,於7月12日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為蘇聯元帥S。K。鐵木辛哥,7月23日起為V。N。戈爾多夫中將),轄第62、第63、第64、第21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後第57、第51集團軍和第1、第4坦克集團軍相繼編入該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任務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庫爾莫亞爾斯卡亞520公里正面上組織防禦,基本力量集中部署於頓河大彎曲部。方面軍開始遂行保衛斯大林格勒任務時僅有12個師1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2200門、坦克約400輛、飛機454架,由遠程航空兵(轟炸機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師(殲擊機60架)負責支援。方面軍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眾支援下,在城市遠接近地構築兩道防禦地帶,在近接近地構築外層、中層、內層和市區四道城市防禦圍廓。先後參加會戰的還有東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部隊、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隊。
會戰經過 會戰按蘇軍的行動性質分防禦和反攻兩個階段。
防禦階段(1942.7.17~11.18) 包括遠接近地防禦、近接近地防禦和市區防禦戰斗。
遠接近地防禦:7月17日,德軍發起猛烈進攻。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62、第64集團軍各前進支隊在奇爾河、齊姆拉河一線英勇抗擊德軍六晝夜,迫使其第6集團軍展開部分主力,從而贏得了改善基本地區防禦的時間。23日,德軍開始爭奪第62、第64集團軍主要防禦地帶,企圖對頓河大彎曲部的蘇軍兩翼實施包圍突擊,進至卡拉奇地域,從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62、第64集團軍的頑強防禦和第1、第4坦克集團軍各兵團的反突擊,打破了德軍的企圖。至8月10日,蘇軍退至頓河東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層圍廓佔領防禦陣地,阻止了德軍前進。早在7月31日,德軍統帥部即將第4裝甲集團軍從高加索方向調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頭部隊於8月2日進逼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鎮(今科捷利尼科沃市),形成從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脅。為防守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部分兵力於7日組建東南方面軍(轄第64、第57、第51集團軍,近衛第1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30日起增加第62集團軍,司令為A。I。葉廖緬科上將),9~10日實施反突擊,迫使德第4裝甲集團軍暫時轉入防禦。至17日,該部德軍被阻於外層防禦圍廓。
近接近地防禦:8月19日,德軍再度發起進攻,從西面和西南面同時向斯大林格勒實施突擊。23日,德軍第6集團軍第14裝甲軍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爾加河,企圖從北面沿伏爾加河實施突擊並奪取該市。蘇軍統帥部從預備隊中抽調第24、第66集團軍,會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從北面對德軍翼側實施反突擊,牽制德軍第6集團軍部分兵力,阻敵於西北市郊。德軍統帥部繼續增加兵力,並將主力轉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圖在最短期限內攻佔斯大林格勒。
市區防禦戰斗:蘇軍V。I。崔可夫中將指揮的第62集團軍和M。S。舒米洛夫少將指揮的第64集團軍受領了保衛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任務。9月13日,德軍攻入市區,次日攻佔市中心的馬馬耶夫崗。巷戰中,雙方逐街逐樓逐屋反復爭奪,對火車站反復爭奪達13次之多。蘇軍近衛第1集團軍和第24、第66集團軍9月份在該市以北幾乎不停頓地實施反突擊,有力地支援了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保衛戰。在斯大林格勒以南發動局部進攻戰役的蘇軍第57、第51集團軍也牽制了德軍的重兵集團。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改稱頓河方面軍(司令為K。K。羅科索夫斯基中將),東南方面軍改稱斯大林格勒方面軍。9月底,德軍指揮部命令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投入戰斗。此時在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B」集團軍群編成內作戰的兵力已達80多個師。10月15日,德軍在一個狹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及其附近的伏爾加河地域。11月11日,他們最後一次企圖攻佔該市,並在「街壘」工廠以南沖到伏爾加河岸,但其攻勢已成強弩之末。18日,斯大林格勒會戰的防禦階段結束。這一階段,德軍死傷約70萬人,損失火炮和迫擊炮2000餘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000餘輛、作戰飛機和運輸機1400餘架。德軍統帥部企圖攻佔斯大林格勒的計劃宣告破產。
反攻階段(1942.11.19~1943.2.2) 蘇軍統帥部在防禦階段就制訂了反攻計劃,其企圖是:從謝拉菲莫維奇、克列茨卡亞兩地域的頓河登陸場和從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薩爾帕湖至巴爾曼察克湖地域分別實施突擊,粉碎德軍各突擊集團兩翼的掩護軍隊,並沿卡拉奇、蘇維埃茨基向心方向發展進攻,圍殲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戰的德軍主力。反攻開始前,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開的兵力有西南方面軍(近衛第1集團軍、第5坦克集團軍、第21集團軍、空軍第17集團軍,司令為N。F。瓦圖京中將)、頓河方面軍(第65、第24、第66集團軍,空軍第16集團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總計110.6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55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輛、作戰飛機1350架。蘇軍當面之敵是德軍「B」集團軍群(司令為M。von魏克斯元帥)所屬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總計101.1萬人、火炮和迫擊1029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675輛、作戰飛機1216架。雙方兵力對比,蘇軍人員比德軍多10%,火炮和迫擊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戰飛機多10%。
合圍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11月19日,西南方面軍及頓河方面軍之第65集團軍從謝拉菲莫維奇和克列茨卡亞地域實施突擊,揭開反攻序幕。至日終前,西南方面軍前進25~35公里;第65集團軍因遭敵猛烈抵抗,僅前進3~5公里。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第57、第51集團軍及第64集團軍左翼各兵團從薩爾帕湖至巴爾曼察克湖地域開始反攻,突破德軍防禦,保障快速兵團進入突破口。上述兩個方面軍的坦克和機械化部隊向卡拉奇、蘇維埃茨基方向迅猛對進,並在拉斯波平斯卡亞地域合圍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一部(23日投降);近衛第1集團軍、第5坦克集團軍、第51集團軍則向西南面和南面發展反攻,對整個德軍斯大林格勒集團構成合圍的對外正面。23日,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的快速兵團在卡拉奇、蘇維埃茨基、馬里諾夫卡地域會師,合圍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一部共22個師另160多個獨立部隊,總計33萬人。蘇軍步兵兵團到達後構成了綿亘的合圍對內正面。30日前,蘇軍壓縮合圍圈,但由於兵力不足,未能從行進間分割和殲滅德軍集團。與此同時,向西南和南面進攻的蘇軍沿克里瓦亞河、奇爾河、頓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鎮以北一線構成了500餘公里的合圍對外正面。
粉碎德軍救援集團:12月12日,德軍統帥部集中第57裝甲軍另4個步兵師和2個騎兵師從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鎮地域實施突擊,以解救其被圍軍隊。蘇軍隨即發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戰役(12月12~30日),將這股援軍全部擊潰。頓河中游的蘇軍為發展反攻,於16日發起頓河中游戰役,殲滅5個義大利師另3個旅,擊潰5個羅馬尼亞師和1個德軍師,重創德軍4個步兵師和2個裝甲師,迫使德軍統帥部最後放棄解救被圍集團的企圖。至12月底前,沃羅涅日方面軍左翼、西南方面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在合圍對外正面擊潰了馳援之敵,並將其殘部擊退150~200公里,從而為殲滅被圍於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軍創造了有利條件。
殲滅德軍被圍集團:1943年1月10日,頓河方面軍(轄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團軍,空軍第16集團軍)經猛烈炮火准備和航空火力准備後轉入進攻,開始殲滅被圍德軍。第65集團軍從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炮兵在蘇德戰爭中首次以徐進彈幕射擊支援步兵和坦克沖擊。12日,蘇軍逼近德軍位於羅索什卡河的第二防禦地帶。為突破該地帶,第65集團軍轉移到第21集團軍地帶。方面軍各兵團於15日重新開始進攻,17日前到達沃羅波諾沃、大羅索什卡一線,遇到德軍頑強抵抗。經22~25日的激烈戰斗,蘇軍粉碎德軍在該地的抵抗。26日晚,第21集團軍在馬馬耶夫崗西北坡與從斯大林格勒迎面進攻的第62集團軍會師。德軍集團被分割成南北兩部分。31日,德軍第6集團軍南集群停止抵抗,保盧斯被俘。2月2日,北集群投降。
會戰結局
會戰中,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被殲滅。法西斯集團損失官兵近150萬人,約占其蘇德戰場總兵力的1/4。蘇軍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不僅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性轉折的主要標志。蘇軍從此基本掌握戰略主動權,開始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和進攻。會戰的勝利堅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爭的必勝信心,鞏固並擴大了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法西斯集團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震撼了整個法西斯德國,動搖了仆從國對它的信任。
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顯示了蘇軍不斷增強的軍事威力和較高的軍事學術水平。蘇軍最高統帥部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戰略指導和戰役指揮。在防禦階段,構築大縱深防禦體系,適時佔領防禦陣地;及時前調預備隊,組建新的方面軍;不斷實施反突擊和反沖擊,大量消耗敵人,阻止了德軍進攻,為爾後轉入反攻創造了條件。反攻開始前,最高統帥部適時制定周密的反攻計劃,隱蔽實施反攻准備,正確選擇主要突擊方向和確定反攻時間。反攻中,3個方面軍先後在7個地段上實施突破,使德軍不能判明蘇軍主要突擊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預備隊;各方面軍和集團軍之間密切協同,並以坦克軍和機械化軍組成快速集群,同時而迅速地構成合圍的對內、對外正面,並在對外正面發展反攻;首次充分運用了炮兵進攻這一形式和單層徐進彈幕射擊支援步兵和坦克沖擊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採取進攻樣式,並協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實施了對被圍德軍集團的空中封鎖等,從而保證了蘇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勝利。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失敗,其軍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戰略企圖與實力相脫節,過高估計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進攻重點;後勤供應困難等。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後改稱斯大林格勒。它位於伏爾加河下游、頓河以東約60公里處,是蘇聯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的中轉站。也是來自高加索的石油轉運站和重要的軍事工業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達了第41號作戰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於在南段實施主要戰役,消滅頓河以西的蘇軍,以便進而奪取高加索的石油產地」。為此,德軍最高統帥部擬定了代號為「藍色作戰」的南方作戰計劃,改組了原南方集團軍群,將其分為A、B兩個集團軍群。
A、B兩個集團軍群共擁有97個師計90萬人,1200輛坦克,17000餘門火炮和迫擊炮,1640架飛機。南面的A集團軍群由利斯特元帥指揮,轄有第17集團軍、第1裝甲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其任務為征服高加索地區;北面的B集團軍群由馮.包克元帥指揮,轄有第4裝甲集團軍、第2、第6集團軍、匈牙利第2集團軍,其任務為掩護A集團軍的北面側翼,其手段則為佔領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亞,還有曼施泰因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在克里米亞發起了春季攻勢,一周後佔領了刻赤半島。7月4日攻佔了塞瓦斯托波爾要塞,拿下了整個克里米亞。
6月28日,德軍兩個集團軍群分別從庫爾斯克東北、哈爾可夫東北、斯拉維揚斯克、斯大林諾一帶發動進攻,蘇軍被迫後撤100-300公里,德軍侵入頓河大彎曲部。南面的A集團軍群繼續向高加索油田區推進,北面的B集團軍群則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
德軍最高統帥部指定由B集團軍群的由保盧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團軍是當時德國較強的集團軍,轄6個軍(其中兩個裝甲軍)共18個師,約25萬人,坦克740輛,火炮或迫擊炮7500門,由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
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心在斯大林格勒組織堅守。為此,蘇軍於7月12日在西南方面軍原有基礎上組建了由鐵木辛哥元帥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爾多夫中將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其編成內有從蘇軍戰略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和原西南方面軍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團軍及空軍第8集團軍、海軍伏爾加河區艦隊。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實際能投入的力量有12個師,約16萬人、2200門火炮和迫擊炮、近400輛坦克、飛機454架。其任務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庫爾莫亞爾斯卡亞的長約530公里、縱深為120公里的防禦地帶。
近郊惡戰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戰役拉開序幕。德軍第6集團軍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兩個突擊集團,企圖從行進間突破蘇軍防禦,向卡拉奇總方向發展進攻,圍殲頓河右岸的蘇軍,從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軍突破蘇軍第62集團軍右翼防線,形勢告急。斯大林任命年輕的第64集團軍司令戈爾多夫中將取代年邁的鐵木辛哥元帥指揮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並派素有「蘇聯紅軍智多星」之稱的華西列夫斯基上將作為最高統帥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協助指揮戰事。
7月25日,德軍以2個步兵師和1個裝甲師的強大兵力對由蘇軍第第64集團軍的第229師5個營駐守的右翼陣地發起攻擊,企圖在卡拉奇附近強渡頓河,直撲斯大林格勒。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師被擊潰。蘇64集團軍被迫退過頓河。
8月1日,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加入進攻,得到加強的德軍突破了蘇第51集團軍的防線後,攻佔列蒙特納亞並逼近了科捷爾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軍為了阻止德軍,於8月3日組成了擁有4個師又2個旅(後又增加了1個師)的「戰役集群」,與德軍激戰兩天後被迫退到阿克賽河北岸,5日,德軍已前出到阿勃加涅羅沃地域。在這危急關頭,斯大林簽發了著名的《第227號命令》,要求蘇軍部隊「不許後退一步」 。蘇軍接著進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擊,至17日,蘇軍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層圍廓。
8月中下旬,德軍統帥部調整部署,集結了21萬人,2700門火炮和迫擊炮,600輛坦克和1000多架飛機,以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和霍克的第4裝甲集團軍分別從西北、南部兩個方向對斯大林格勒發起「鉗形攻勢」。
22日,德第6集團軍的第14裝甲軍和步兵第8軍的3個步兵師、2個摩托化師及1個裝甲師突破了蘇第62集團軍在韋爾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線,強渡頓河,將蘇軍分成兩部分,蘇第62集團軍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切斷了聯系。23日,德軍推進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葉爾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爾加河,對市區造成了嚴重威脅。同日,德軍先出動飛機幾百架,入夜又出動2000架次的飛機對斯大林格勒進行了自侵蘇以來烈度最強的狂轟濫炸,使該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戰後英國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一書對此評述道:「這是一次純粹的恐怖襲擊,其目的是盡可能多地屠殺和平居民,壓垮蘇軍,瓦解士氣,散布恐慌氣氛」。但斯大林格勒的蘇聯軍民進行了頑強的抵抗,德第6集團軍司令官保盧斯的副官在這一天的戰地日記中寫道:「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實施反攻擊。市民們也拿起了武器,表現得非常英勇。在戰場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們那已僵硬的手還握著步槍和手槍。在被擊毀的戰車駕駛艙里,呆坐著被打死的工人。類似這樣的情況,我們從未見過」。
在南路進攻的德第4裝甲集團軍,在阿勃加涅羅沃西部地區突破了蘇軍防禦,29日,進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脅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禦的蘇軍後方。
蘇軍最高統帥部面對這一嚴重形勢,將一切能夠動員的兵員物資,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區,並任命朱可夫為最高副統帥,趕赴斯大林格勒前線督戰。8月下旬和中旬,蘇軍從南北兩面發起了幾次反擊,雖減輕了對斯大林格勒城區的壓力,但未能殲滅突至伏爾加河的德軍,雙方經過激列爭斗,傷亡都很大。至9月12日,蘇軍撤至市區圍廓,外圍防禦地帶已全部喪失。
市區爭奪
最高副統帥朱可夫將崔可夫中將調任為第62集團軍司令,該集團軍的任務是防禦斯大林格勒城區。兵力約4萬人,德軍攻城兵力共13師,約17萬人,比蘇軍多四倍。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對我們全體蘇聯人民至關重要,這個城市的失守將挫傷人民的鬥志。我發誓決不離開這座城市,我將採取一切辦法堅守。我決心要麼守住城市,要麼就戰死在那裡」
9月12日,希特勒從東普魯士飛抵烏克蘭的文尼察,召見了B集團軍群司令包克元帥和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要盡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裡,不要讓它變成人們長期矚目的焦點,更不能讓它牽扯我們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國要做的事情還多著呢。」他面帶慍怒之色對他倆說。隨後,他命令第6集團軍於次日起發起猛攻,不惜任何代價迅速佔領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巷戰
9月13日,市區爭奪戰全面展開,德第6集團軍組成兩個突擊團向市區中部和南部進攻。守城部隊頑強抵抗,實施猛烈反擊。14至15日,德軍對蘇第62集團軍實施強攻,雙方在馬馬耶夫崗等城郊進行激烈的街巷戰斗。經過兩天激戰,德軍死亡2000人,蘇軍也損失慘重。接下來的戰斗更加激烈,崔可夫說∶「我們的部隊在這里經受了從殘酷和頑強程度來說都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惡戰」。守衛斯大林格勒城南糧倉的近衛步兵第35師師長杜比揚斯基在給崔可夫的戰報中說∶「情況在不斷變化著。原先,我們在糧倉的上面,德國人在下面。我們剛剛把德國人從下面趕出來,他們卻又鑽到了上面」。
9月25日,德軍佔領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繼續向北部工廠區突擊。戰斗是慘烈的,參戰的德國將軍漢斯. 德爾在《進軍斯大林格勒》一書中寫到:「敵我雙方為爭奪每一座房屋、車間、水塔、鐵路路基,甚至為爭奪一堵牆、一個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礫都展開了激烈的戰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也不能相比。我們早晨攻佔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國人又奪了回去」。
至11月初,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氣又要冷下來,倒霉的冬天即將來臨,希特勒讓幾乎沒有多少越冬物資儲備的保盧斯趁天氣還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軍在斯大林格勒城區內,向蘇軍據守的陣地發動了最後一次大規模進攻。保盧斯以5個步兵師、2個裝甲師和2個工兵營在寬5公里的正面上發起強攻。戰斗隊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內,雙方為爭奪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進行了異常激烈的戰斗。守衛陣地的蘇軍,頑強抵抗,其中有的師僅剩下不足1個團的實力,仍沒有丟失自己據守的地段。在傷亡數千名官兵的情況下,保盧斯被迫於次日停止了進攻。
蘇軍反攻
蘇聯最高統帥部決定於在斯大林格勒發動全面反攻行動,以圍殲該地域的德國重兵。反攻前,蘇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調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開了三個方面軍,除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外,還有頓河方面軍及西南方面軍。三個方面軍總兵力達110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550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1463輛,作戰飛機1350架。
德軍方面,經過增援,德B集團軍群所屬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等,共有兵力101萬人、火炮和迫擊炮10290門、坦克和強擊火炮675輛、作戰飛機1216架。但德軍戰線延長,鐵路運輸無保障,前線和後方都缺乏戰略預備隊,物資供應也不足。
19日晨7時30分,蘇斯大林格勒方面軍、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共110餘萬部隊在紛飛的大雪中發起強勁反攻,首先突向對方最薄弱的羅馬利亞軍陣地。
23日,蘇軍攻佔了頓河左岸的重要支撐點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亞地域包圍並殲滅了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的第4、第5軍,俘敵27000人。隨後,蘇軍三個方面軍合圍了第6集團軍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一部分兵力,共22個師,總計33萬人,將其壓縮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
德國新任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力勸希特勒同意保盧斯趁蘇軍合圍剛剛形成迅速突圍,他幾乎已經把元首說服了,然而,大言不慚的空軍司令戈林卻向希特勒保證說,他可以保證第6集團軍的空中補給,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於11月24日命令保盧斯堅守陣地。為救援第6集團軍,希特勒將曼施泰因元帥從列寧格勒前線調往斯大林格勒擔任新組建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要他殺開一條血路為第6集團軍解圍。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風計劃」反攻作戰開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所屬的第57裝甲軍已突進到離南麵包圍圈30英里以內。曼施泰因命令保盧斯迅速突圍與第4裝甲集團軍會合。然而保盧斯在沒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沒有突圍的意圖,他以燃料不足為由拒絕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棄了這最後一次機會。12月27日,第4裝甲集團軍的主力第57裝甲軍在蘇軍的強大攻擊下,終於退回了原來的陣地,救援第6集團軍的行動失敗了。
1943年1月初,被圍的德第6集團軍陣地被壓縮得越來越小,且受到蘇軍的嚴密空中封鎖,空運補給幾乎中斷,瀕於彈盡糧絕的地部。總兵力減至25萬人、坦克300輛、火炮和迫擊炮4130門、作戰飛機100架。
蘇軍最高統帥部制定了殲滅德第6集團軍的「指環」作戰計劃,由頓河方面軍負責實施。該方面軍共7個集團軍,由空軍第6集團軍負責空中支援,計有39個師和10旅,共有兵力21.2萬人、坦克257輛、火炮和迫擊炮6860門、作戰飛機300架。
1943年1月8日,頓河方面軍向被圍的德軍發出最後通牒,敦促德軍投降。保盧斯電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機行事,但希特勒駁回了他的請求。10日,蘇軍向被圍德軍發起攻擊行動。23日,沖進市區,攻佔馬馬耶夫崗,與守城的第62集團軍勝利會師。1月24日,保盧斯向希特勒報告說:「部隊已不能支持了,繼續抵抗已毫無意義,請准允我們投降。」他得到的答復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團軍應在斯大林格勒盡到其英勇的責任,直到最後一人為止。」1月31日,蘇軍第64集團軍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盧斯的司令部,剛剛被希特勒授予元帥軍階的保盧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軍軍長普費費爾中將、第51軍軍長庫爾茨巴赫中將、第295師師長科爾費斯少將等德軍高級將被迫投降。兩天後,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陣地上的德軍也全部投降了。與保盧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將官,2000名校級以下軍官和9萬名士兵。至此,歷時200餘天的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此役成為蘇德戰場的轉折點,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
Ⅶ 蘇德戰爭有哪些戰役
過程
戰爭爆發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突入蘇聯(詳見巴巴羅薩計劃)。蘇聯在戰前雖然從多個渠道獲得過戰爭可能爆發的情報,但很多情報之間是互相矛盾的,具體入侵時間的情報相差非常大,使蘇聯政府並不知道德國入侵的具體時間甚至都不知道德國是否會入侵蘇聯。僅僅在開戰前一天,蘇聯最高統帥部才知道德軍的具體進攻時間,但是為時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第一天的戰斗,蘇聯紅軍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希特勒狂言三個月滅亡蘇聯。
北方戰線由德軍威廉·里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負責進攻。兩個星期內蘇聯紅軍敗退450公里,放棄整個波羅的海沿海地區,蘇聯紅軍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很快進抵列寧格勒城下。波羅的海三國的百姓由於早就對蘇聯的統治有強烈不滿,因此在德軍入侵之時發起了針對蘇聯政權的暴動行為,進一步促使了蘇聯紅軍的敗退。
中部戰線是德軍突擊的重點地區,德軍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從格羅德諾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進攻,通過一個雙鉗攻勢完成了對蘇聯西部軍區(即西方面軍)的合圍,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蘇聯紅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隨後,德中央集團軍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區展開了第二個鉗形攻勢,由於蘇聯紅軍有效地組織了防禦,德軍進展很慢。但是戰役在歷經兩個月後,德軍還是完成了合圍,殲滅了蘇聯紅軍30萬人。
南方戰線上由德軍倫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的在於佔領蘇聯在烏克蘭的農業和工業基地,並獲得黑海港口作為補給站。當面為蘇聯基輔特別軍區(即西南方面軍)和敖德薩軍區(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是蘇聯實力最強的一個軍區,在戰爭初期,由於蘇聯紅軍在兵力和裝備上對德軍有明顯的優勢,德軍在這個方向的進展最為緩慢。但由於德軍的素質此時遠在蘇聯紅軍之上,因而德軍依然長驅直入抵達第聶伯河。由於西方方面軍損失過大,西南方面軍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時轉移。
1941年9月15日,德軍中央、南方兩個集團軍群合作,在基輔戰役中將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包圍。蘇聯軍隊70個師血戰10天,蘇聯紅軍少數突圍,66萬餘人被殲滅,其中有6萬名軍官,包括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中將在內的多位高級將領在突圍戰中陣亡。希特勒將這次圍殲戰稱為「史上最大的圍殲戰」。但是隨後,在攻擊羅斯托夫的戰役中,由於主力部隊都調往了莫斯科地區,德軍遭到了失敗。
在德軍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之後,完全無力佔領列寧格勒。北方集團軍群為了穩定側翼,發起了對提赫文的進攻,但是卻遭到潰敗。因此,德軍對列寧格勒採取了封鎖戰術。由於蘇聯紅軍迅速在與德軍的對峙中擁有了兵力上的巨大優勢,德軍不得不在北方戰線採取了被動的守勢。同時,芬蘭由於不願意攻佔除了冬季戰爭中被蘇聯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峽以外的蘇聯地區,芬軍一直都沒有進攻列寧格勒。
為了使德軍得不到佔領區的物資,斯大林採用了當年國內戰爭時的方法。斯大林於1941年11月17日令蘇聯紅軍實行焦土抗戰,用大炮、火箭炮,並出動空軍摧毀前沿陣地道路兩旁40—60公里縱深地區的居民點,組織小分隊,放火燒毀村莊、城市,而這些地方並無德國人。人民流離失所,數十萬人死亡,蘇聯人民又蒙受一次災難。
1941年9月30日,德軍集中74個師約100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支援下,發起意在奪取莫斯科的攻勢,即台風計劃(莫斯科會戰)。戰役的第一階段以德軍在維亞濟馬地區殲滅蘇聯紅軍60餘萬人的全面勝利而結束。隨後德軍迅速佔領了莫斯科外圍,摧毀了數道蘇聯防線。蘇聯在危急時刻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工業轉移計劃,轉移的設備、物資超過100萬節車皮,同時從西伯利亞、中亞、遠東地區調來了25萬的精銳預備隊,以朱可夫大將為核心重組了西方面軍的部隊和防線,組織大量婦女修築防禦工事,並派出大量攜帶炸葯和地雷的工兵分隊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此時蘇聯嚴酷的冬季已經降臨,德軍作戰部隊和後勤補給受到了極大限制,由於德國軍隊沒有做好過冬的准備,導致大量的士兵凍死凍傷,許多武器也無法使用。蘇聯紅軍對德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蘇聯雖大,但已無路可退,背後就是莫斯科」。
1941年11月7日,在德國迫近莫斯科之時,蘇聯依然按時組織了紅場閱兵,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閱兵之一,受閱部隊在閱兵結束後直接開赴前線。
1941年12月6日,蘇聯發起反擊,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200-300公里,莫斯科會戰以蘇聯勝利而結束,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的技術裝備,這也是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損失,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徹底破滅。莫斯科局勢得以穩定。
1941年冬天,蘇聯紅軍在各條戰線上發動冬季攻勢。在南部,蘇聯紅軍越過刻赤海峽,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在北部,蘇聯紅軍試圖解列寧格勒的圍並且殲滅包圍列寧格勒的德軍和收復迭米揚斯克。但是由於蘇聯紅軍的訓練拙劣,准備倉促不足,指揮失當,這兩個方向的攻勢均以失敗告終,蘇聯紅軍損失巨大。
1942年5月,蘇聯又在准備不足的情況下,發起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試圖收復哈爾科夫,但被德軍分割包圍後殲滅。同時,曼施泰因指揮的德軍席捲克里木半島,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並在刻赤戰役中將紅軍徹底擊潰。最終,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以失敗告終。
轉折點
成功擊退了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後,德軍認為佔領莫斯科十分困難,因此轉變進攻重點,改為向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展開進攻。進攻初期,德軍先在哈爾科夫殲滅了蘇聯紅軍20餘萬人,並迅速南下,席捲整個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在前一年的大潰敗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德軍沒能在高加索地區大規模殲滅蘇聯紅軍,蘇聯紅軍雖然無法抵擋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隨後,為掩護南下高加索的德軍(為了獲取巴庫油田的石油),德軍意圖佔領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隨之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與蘇聯紅軍曠日持久的大會戰(即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在戰役開始前對斯大林格勒展開了大規模轟炸,把城區炸成了一片廢墟,但事實上這是在給自己添麻煩,因為被轟炸後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廢墟,公路自然也被廢墟堵上,因此德國的坦克很難在滿是廢墟的城區里作戰,甚至連行駛都是問題。戰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和接近地展開,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廢墟都要反復爭奪,進展往往按米來統計,戰斗極為殘酷和血腥,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在300萬人以上,蘇聯紅軍堅強的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
而此時蘇聯上百萬的預備隊已經在兩側聚集,於1942年末在德軍兩側發動鉗形攻勢並包圍了德軍33萬部隊,並於1943年2月2日將其全部殲滅。蘇聯紅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以及配屬的大量技術分隊和支援部隊被殲滅,雙方損失始終沒有精確統計,一般認為德軍損失在85-100萬人左右,蘇聯損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戰役與同時期發生的阿拉曼戰役、中途島海戰勝利,構成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嚴格的說,阿拉曼戰役和中途島戰役,無論是雙方投入的力量、持續的時間以及損失情況,均遠遠無法與斯大林格勒戰役相比,過去有些歷史學教科書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有一定道理的,這里綜合東西方的觀點。)。
在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後,蘇聯紅軍乘勝緊逼羅斯托夫,在高加索的德軍後撤,蘇軍並迅速奪回了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過分展開,在其進攻哈爾科夫時(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遭到曼施坦因的反攻,進攻部隊被擊潰,德軍得以穩固自斯大林格勒失敗以來不斷後退的戰線。此時,在前線形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希望能夠利用這個突出部殲滅蘇聯紅軍主力部隊以奪回戰場主動權。1943年7月5日晨,庫爾斯克決戰打響,但在蘇軍准備充分的防禦陣地面前,德軍的進攻步履維艱,12日,雙方在庫爾斯克南部奧博場方向的普羅霍洛夫卡發生坦克大會戰,以帝國師為首的德軍裝甲部隊和以近衛第五坦克軍為首的蘇軍裝甲部隊發生的遭遇戰,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整天,雖然蘇軍損失高於德軍,但德軍始終無法推進,隨著蘇軍在奧廖爾附近的進攻和盟軍登錄西西里,德軍被迫終止了進攻,退回到了出發陣地,8月23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勝利而結束。
至此,德軍再也沒有在蘇德戰場上發動過戰略進攻,而是轉向了戰略防守,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可謂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
此時蘇聯經濟已經完全轉入戰時軌道,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同時根據《租借法案》獲得了來自美英等同盟國大量援助,軍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國本土由於美英兩國規模越來越大的戰略轟炸而遍地廢墟,工業生產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戰場慘敗,其仆從國也開始有了反戰、反德的傾向,德國已經越來越沒有能力與蘇聯抗衡了。
蘇聯紅軍反攻
隨著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迫後撤,越過了第聶伯河,同時實施「焦土政策」,這使得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村莊變為了廢墟,莊稼也被德軍燒毀。
此後,蘇聯紅軍相繼發動了10次大型反擊戰役(史稱十次斯大林突擊),將德軍完全趕出了蘇聯國土。之後,蘇聯紅軍橫掃東南歐,在盟軍於1944年6月6日發動諾曼底登陸後,德軍不得不從東線調出大量部隊以守衛西線,蘇聯紅軍更加勢不可擋,並且相繼攻佔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在渡過奧得河之後開始了進攻柏林的戰役,4月21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25日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蘇聯紅軍的三名士兵將蘇維埃的紅旗插在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同一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
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蘇聯也獲得了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此後,蘇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佔領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此後,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東歐國家成為蘇聯的衛星國,蘇聯一躍成為世界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