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
德國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能夠迅速崛起,主要是由2點原因造成的。首先要明白當初雖然德國失敗了,但是德國的基礎非常雄厚。由於當時德國還是有著一定實力的,所以並沒有那麼容易被打敗。並且在第1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英國等戰勝國都反對削弱德國,所以德國就利用這個機會可以有發展的機會。當時美國和英國也想要利用德國來壓制蘇俄的勢力。那些戰勝國不僅沒有懲罰德國,反而向德國提供了非常大的經濟支持。就是因為當時這個決定,所以德國才可以在戰爭結束後迅速崛起。
『貳』 一戰德國戰敗後為何迅速發展成為二戰強國呢
在世界歷史上,德國可謂是一個傳奇,因為德國這個國家,是幾次世界大戰的挑起者,每次都以失敗告終。而且國內被炸的稀巴爛不說,還要賠付巨額的賠款。但是,戰爭過後,德國的國家實力和軍事力量卻能夠迅速的恢復,並且很快再次成為軍事強國,這一點很讓人不理解,那到底為什麼呢?
『叄』 德國什麼時候開始變得強大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德國一直是個比較強大的國家,無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的軍事實力都給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然而事實上,德國強大也就是近一百多年來的事情,在此之前,德國在歐洲還根本排不上號。
十九世紀中期,德意志邦國中最強大的普魯士王國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帶領下不斷發展壯大。1871年,普魯士在「普法戰爭」中擊敗了強大的法國。同年,除奧地利帝國以外的所有德意志邦國都被統一為「德意志帝國」。自此,昔日那個誰都打不過的「弱雞」德意志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誰都打不過的強大德意志。
『肆』 納粹德國是怎麼變得那麼強的
不是納粹很強,是德國很強,德國本身就具有十分優秀的工業基礎和人才儲備,這是他們強國的基礎。至於軍事,德國的陸軍也就有優良的戰爭傳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善戰之國。德國之所以強大,不是因為納粹,而是來源於自身。納粹之所以兇猛,除了德國本身就具有的良好的基礎,更是由於納粹藉助了當是德國人對於一戰戰敗的恥辱和一戰後嚴重的不公平待遇。德國的崛起根本上與納粹無關,納粹只是德國經濟軍事科技和民族仇恨發展到某個階段的必然產物。
『伍』 德國是怎樣崛起和衰落的
二戰時,作為法西斯的德國可以說是被炸得滿目蒼夷。整個人都充滿了垃圾,有人說清理柏林的垃圾至少需要20年。不過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用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迅速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國家。那為何德國能夠如此迅速崛起呢,德國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政府清除了國內法西斯主義的分子
首先德國政府推動歐洲統一建設,緩解法國的矛盾,並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徹底打通整個歐洲,而且德國對於科技和教育,大力的投入並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
『陸』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么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窗口。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政府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這種多軌、多類型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