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孩子學習不好,讓他上職高是個好選擇嗎
是個好選擇,職高的學生在學習技能的同時,也是可以考大學的。並不是說讀職高的學生未來的前途一定不好,凡事沒有絕對的。
現在讀職高的學生畢業後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同時也可以選擇提升自身的學歷,在提升學歷的同時還可以學習一門技能,這是不錯的,對於孩子的未來發展也不錯。
我一個親戚的孩子,在讀初中的時候學習就不好,不管父母怎麼催促他的學習都是沒用的。即便上了很多的培訓班也是無用的。
現在國家關於技能方面的人才很缺乏,因此對於這類的人才有很多的補貼,甚至畢業後也是很好找工作的。一些成績突出的,很多公司都是搶著要的。
所以,初中的成績好壞不是衡量一個人未來的標准。關鍵是要看這個人對自己未來的規劃,以及在一個領域學精的話,那麼不管到哪裡都是吃香的,也不會因為專業的關系被淘汰。
我身邊的不少人都是職高畢業的,現在很多都找到了很好的工作,有些在工廠里從事的是技術類的工作,工作也好找,而且福利待遇方面也不錯。
B. 德國優秀高中學生畢業後如何選擇大學深造
德國的學制和中國完全不一樣,他們在升上中學時,就已經分流為就讀全科中學(Gymnasium,也譯為文科中學,但易造成誤解,故此處用全科中學)或者實科中學了。要上綜合性大學的學生,必須就讀於全科中學,而就讀於實科中學的學生如果想深造,今後大多就讀於實用技術性強的院校FH。所以他們不存在,高中畢業時選擇哪種類型大學的問題。另外,德國的學生更多的是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將來職業的可能,來選擇大學的專業,不是說高中成績較差的學生才去讀實用性強的FH。現在很多德國大公司的高層,反而是讀FH出來的,因為德國的強項在於工業和實用技術,純研究型的人才反而只能留在大學里做研究或者教學。FH的畢業生總體就業情況要比綜合性大學的畢業生好。
關於什麼是Gymnasium:http://ke..com/view/903673.htm?fr=ala0_1
關於什麼是實科中學:http://ke..com/view/3127177.htm?fr=ala0_1
C. 德國高中留學
1.理論上來說只有孩子的直系親屬在德國的話,孩子才有可能在德國讀高中,不過私立高中的要求可能不一樣,但收費很貴。你到德國必須要讀高中或職高,想要直接上大學的話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是做交換生,否則能接受正常生的學校的學費都不低。至少每年十幾萬人民幣是不可能少的。多數是在20萬以上。頭半年或者更久你要帶在語言學校學德語,我以前的學校基本是半年30幾萬人民幣。簽證的話你要拿到你的高中入學通知書,並且上面要寫上「你會先去學習語言,以及學校負責幫你買保險」之類的
。
2.
1)成績較好的學生通常選擇文理高中就讀,為期約九年,是進入高等教育必經之路。文理高中結業文憑(Abitur)在各個聯邦州通用,文理高中高級部具有大學預科的性質。其必修與選修課程分成基礎課程(Grundkurs)及專長課程(Leistungskurs)兩類,必修課程分為語言,文學,藝術、社會科學、數理與科技、宗教、體育等,選修課程通常即為大學各學科的基礎課程或入門課程。學生必須修兩門以上的專長課程,其中一科必須為語文、數學或自然科學。高中會考共考四門學科,必修的兩門專長課程另加兩門基礎課程。此外,為擴充選修課程的范圍與深度,也加入心理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等課程。
2)成績次好的學生常常會進入實科中學,學程約五至六年。學校以培養中等的工商業界、政府機關的實務人才為主。其課程以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語言類為主,特別強調科目的實用性,其中必修部分又可歸納為下列五類:1.外語(常為英文);2.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與生物);3.社會科學(歷史、經濟學與地理);4.家政;5.音樂藝術。到了七年級有選修科目,如自然、工藝、與第二外語(常為法文)。學生可以選擇必修科目中的兩至三門參加結業考試;畢業生大多會選擇繼續接受全日制的高級職業技術教育,少部分接受職業訓練。
3)成績再次的學生則就讀五年制的職業預科,學生所學的課程內容較簡單,課程有宗教學、德語、地理、歷史、音樂、工藝、經濟學、英文、數學、理化、生物及體育,畢業生多繼續進入二元職業教育體系(Duales
Ausbilngssystem),完成學徒訓練,並以從事手工業、製造業為主。
4)此外,有些州設立綜合高中(Gesamtschule),綜合學校是上述三種傳統學校類型的組合,通常包括五或七-十年級,有些綜合學校也開設高中部,類似於文理中學的高中部。綜合學校實施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則,學生可以根據各自的能力選擇較高要求的或較簡單的課程,教學大綱也包括職業教育方面的課程。所有的聯邦州都承認綜合學校的畢業資格。近年來,綜合學校以其教育組織的靈活性深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成為德國學校教育體制中除文理中學以外的第二大支柱。
3.和德國人結婚使得拿到永居的機會很高,基本上婚姻滿三年,就都有了永居。
4.德國這個國家就很嚴謹,所以去德國留學相對其他的國家來說是件較復雜的事情,有許多的細節、法律關系在德國留學的簽證里,需要聊的話可以HI我O(∩_∩)O~
D. 我是一個職高的學生,想去德國留學需要什麼條件。
你好,看樣子很難啊。目前德國讀大學的話比較麻煩,一般是要求你在國內上了大學或者大專,然後在國內德福最好要達到B2,然後就是你的申請材料了。你首先要把你的成績送到北京的APS審核部審核APS,然後才能申請,你是職高的話可能就比較麻煩了,你首先沒有大學或者大專的成績,然後你的審核上是比較麻煩的,如果你有大專的成績,審核通過了,你過去還要讀一年的預科。APS審核要求:211院校最低是1個學期的成績,非211最低是2個學期,大專的話會比較麻煩成績好像最低是2學期的,要是大專我建議在國內讀完在過去,我有個朋友是大專,他的學長那一屆去德國的,有100多人,然後第一年就剩10幾個人了
E. 為什麼去職高
因為興趣啊。只有興趣才是動力。
國外才很少人擠獨木橋呢。多數人都是選擇自己喜歡從事的行業。
大陸只有考大學才有出路的現狀是很不符合普世價值的。
國外的大學都是學習專業知識的開始,大學之前只學基礎知識,不深入研究。
我們大陸的大學都是學習的結束,上了大學就為了混畢業找工作,這就是現實。
德國是不是優等民族?德國人多數選擇專業技能學校,大學生比例比大陸都低,因為他們的大學生是真正的大學生不是為了混畢業,為了研究更高深的文學,研究更高深的數學,人家才上大學。沒有這個興趣的話,興趣不在高深的知識而在咖啡店、汽修廠、特種車輛駕駛等等這樣的人,都選擇了高級職業學校,在德國不丟人。
興趣所在的話,什麼時候都不晚啊。
無論是烹飪、汽修、園藝、施工,只要是喜歡的事,就會成為動力。
有個叫麥加加的非洲內陸國家。國王就是在德國的汽修工。
他在德國留學,之後做汽修,娶妻生子,1987年突然接到電報,讓他回國繼承王位,沒錯因為她的爺爺就是老國王。
然後他就變成了國王。
但是他還留在德國做汽修工作。他熱愛這個職業。
同時利用在德國的人脈買了大批廉價的優質水泵給國民建設水利工程。
在德國的汽修收入也大多用在了為國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方面上。
是個很小的國家哦。
汽修是一門只要人類需要汽車就不會過時的行業。全人類都會飛,那時候你就是最先會修飛行器的,有什麼可擔心的?
任何一項技能做到達人境界,那就是對人類有極大的貢獻。
最會擰緊螺栓的人,開了上百年的防脫螺栓公司,廣泛用於日本高速鐵路。這種專業素養,這種匠人精神,可不是大學混子的修養能相提並論的。
F. 去德國讀高中需要注意什麼怎麼過渡
守紀律 講整潔
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在一些人的眼中,許多情況下,德國人近乎呆板,缺乏靈活性,甚至有點兒不通人情。但細細想來,這種"不靈活"甚為有益。沒有紀律,何來秩序?沒有規矩,何有認真?
德國人很講究清潔和整齊,不僅注意保持自己生活的小環境的清潔和整齊,而且也十分重視大環境的清潔和整齊。在德國,無論是公園、街道,還是影劇院或者其它公共場合,到處都收拾得乾乾凈凈,整整齊齊。德國人也很重視服裝穿戴。工作時就穿工作服,下班回到家裡雖可以穿得隨便些,但只要有客來訪或外出活動,就一定會穿戴得整潔。看戲、聽歌劇時,女士要穿長裙,男士要穿禮服,至少要穿深色的服裝。參加社會活動或正式宴會更是如此。
守時間 喜清靜
德國人非常守時,約定好的時間,無特殊情況,絕不輕易變動。德國人應邀到別人家做客或者是外出拜訪朋友,都會按點到達,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乾等或者不得不提前招待客人。否則的話,就是不禮貌,如有特殊原因無法准時赴約時,都會向朋友表示歉意,並請求原諒。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比方說,許多人雖在城裡上班,但卻把家安在鄉村或者城市附近的小鎮,圖的就是一個清靜。就是那些住在城裡的人,也十分注意住宅周圍的無噪音。例如,晚上8時至第二天早晨8時不可以演奏樂器、大聲喧嘩。如果晚上要搞聚會活動,事先要向鄰居講明情況,請求他們諒解,並盡可能安排在周末,盡可能不大聲喧鬧。否則,受干擾的鄰居會十分惱怒,可能會當面提出抗議,個別人甚至會請警察出面干預。
待人誠懇 注重禮儀
通常來講,同德國人打交道沒有太多的麻煩。多數情況下,他們都比較乾脆。凡是他們能辦的,他們都會馬上告訴你"可以辦"。凡是他們辦不到的,他們也會明確告訴你"不行",很少擺架子,或者給人以模稜兩可的答復。當然,人際關系和努力的程度對辦事也絕非沒有影響。
和西方許多國家相似,德國人比較注意禮儀。兩人相遇時,不管認識不認識,也不管在路上,或者辦公室、賓館、電梯等地方,都相互打招呼,問聲"您好"。餐館吃飯時,也要向已就坐的顧客點頭問候,真的是"斯文對斯文,禮多人不怪"。朋友見面以握手為禮,告別時亦如此。十分要好的、長時間未見的朋友相見或長期分開時可以相互擁抱。正式場合,仍有男子對女子行吻手禮,但多做個吻手的樣子,不必非要吻到手背上。在交往過程中,大多數人往往用"您"以及姓氏之前冠以"先生"或"女士"(也作"夫人"講)作為尊稱。只有親朋好友和年輕人之間互相用"你"以及名字稱呼。對女性,不管其婚否或長�1�7�1�7�1�7,都可以稱"某女士",但對已婚婦女應以其夫姓稱之。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建議用傳統的中國禮節來接待,讓孩子能感受到新鮮的異國風情,而且這個也是你所熟悉的,不會出紕漏。年輕人還是很好接受新鮮事物的,不同於成年人的固定模式。
還有,建議事先了解一下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個人信仰等問題。
轉貼一些關於德國的相關信息,希望有幫助哦。
德國人講究順序,隱私和嚴守時間。德國人很注意工作和私人生活各方面的完美。在德國,人們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嘲笑別人和能夠無視錯誤都是不能被理解的。
與德國人相處時,幾乎見不到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因為他們把這些動作視為對客人的不尊重,是缺乏友情和教養的表現。
德國人比較注重禮節形式。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行握手禮。與熟人朋友和親人相見時,一般行擁抱禮。在與客人打交道時,總樂於對方稱呼他們的頭銜,但他們並不喜歡聽恭維話。對剛相識者不宜直呼其名。
飲食習慣:
德國人喜歡肉食,尤其喜歡吃香腸。德國菜以酸、咸口味為主,調味較為濃重。烹飪方法以烤、燜、串燒、燴為主。藍格的桌布上擺著一筐麵包,客人在等待中可以慢慢享用,德國麵包很有咬勁,牙齒好的人才能品嘗出味道。德式的湯一般比較濃厚,喜歡把原料打碎在湯里,這大概與當地天寒地凍的氣候有關。德國和中國大部分地區一樣,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在七點,午餐一點,晚餐七點。有的地方午餐和晚餐之間喝午後咖啡,吃蛋糕。
與中國的飲食習慣不同,德國人最講究、最豐盛的不是午餐、晚餐,而是早餐。
聊天、交談、接待等:
聊天可以涉及到有關德國的事和足球等,不要談籃球,壘球和美式橄欖球等。
德國人多喜歡清靜的生活,除特殊場合外,不大喜歡喧鬧。
在德國和其它西方國家,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如進門、進電梯、上車等,都是女士優先。男士要幫女士開轎車門、掛衣服、讓座位等。女士對此只說聲"謝謝",而不必感到不好意思,或者認為對方不懷好意。在同人交談時,德國人很注意尊重對方。不詢問人家的私事(如不問女性的年齡,不問對方的收入等),也不拿在場的人開玩笑。就餐談話時,不隔著餐桌與坐得較遠的人交談,怕影響別人的情緒。
禮物:
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在歡迎客人(如車站、機場等場所)、探望病人時,也多送鮮花。在祝賀他人生日、節日或者婚嫁等時,可寄送賀卡,如送賀禮,則以實用和有意義為原則,而不是以價格高低論輕重。所送之禮物都要事先用禮品紙包好。許多人常在收到禮後會馬上打開觀看,並向送禮人表示感謝。建義准備些極具中國特色的紀念品,那是非常不錯的。
G. 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是什麼學歷
德國職業教育主要是指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它是德國二戰後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是德國製造業強國的經濟支柱,是德國「工匠精神」的源頭,是世界職業教育的教科書,但是截止到目前為止,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有人稱為雙元制高中,有人稱雙元制職高,也有人稱雙元制大專,其實說白了就是每一個要進入德國技術崗位的人都需要持有職業資格證書,也就是行業內部人士公認的具有國際效力的IHK/HWK職業資格證書,需要持證上崗,而在德國需要拿到這個職業資格證書必須要接受系統的培養,有年限、學制規定,所以不管你什麼學歷,只要是接受完九年業務教育有就業需求的人,想就業就必須參加雙元制職業教育拿到職業資格證書才可以就業,而由於德國教育體制的原因,他們的學生初中畢業後70%左右的學生會選擇通過職業教育走上就業,只有30%左右的學生選擇通過高等教育搞學術或者科研,所以對應到中國可以叫做雙元制職高,又因為它往上的道路是暢通的,也就是參加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也是可以通過一年的課程提升參加畢業會考(FHabi,德國沒有高考),用會考成績申請德國的大學,所以也可以叫雙元制高中,另外需要提別強調的一點,參加雙元制職業教育後就業的學生可以考取師傅證,師傅證在德國相當於學士學歷,還有,因為德國沒有大專,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水平已經遠超與中國的高職教育水平,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學生無論上往上申請的大學還是深造考取的師傅證都相當於本科,所以有的人把它叫做中國的大專。
然而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作為一個非學歷制教育是不對外開放招生的,所以外國籍的人(包含已經通過個審或者團審到德國留學的大學生、研究生等)是沒有辦法自我申請就讀的。目前能去德國讀雙元制職業學校的學生是通過安檬教育的BBS項目達到留學目的的。安檬教育不是中介機構,也不是勞務輸出,是整個BBS項目留學的項目方,不僅負責國內學生的招收、面試、選拔和簽證,他們最核心的服務是在德國管理四年,管理到學生畢業、就業。
參與到項目中的學生跟德國本土學生享受一樣的待遇和未來:免學費、享補貼、德企就業,擁有德國同等學生的學歷證書,不影響深造、申請德國大學。
H. 急求德國教育的目的與培養目的
時至今日,德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實行免費教育的國家,特別是它對海外學生在學費和住宿等方面也實行一視同仁的政策,則更加令人注目。眾所周知,教育投資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那麼,為什麼德國還要實行免費教育呢?筆者認為,這是由於德國特殊的國情所決定的。
生育高峰過去,教育開始過剩
二戰結束之後,德國人民又重新開始享受和平和安定的生活,於是,50—60年代的德國(西德)經歷了一個生育高峰。由於人口激增,對教育需求擴大,使得政府在相當長的時期里一直在增加教育投資,擴張學校建設。這種規模宏大的學校建設在當時滿足了社會需求,但是,隨著生育高峰的過去,從70年代末開始,德國的生育率一直持續降低,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新生兒的減少,使得需要受教育的人越來越少,但是全國學校的規模和師資力量沒有減少,教育出現過剩,於是,德國政府決定實行免費義務教育。
德國的教育體制、升學制度、學生學業、課堂教學、職業教育和教師工作等,對我們的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鑒作用,現作一簡短介紹。
一、教育體制----實行12年義務教育,高中階段雙向分流。
由於德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各個邦、州在教育上各有一套,所以教育體制復雜,各種情況並存,但都實行12年義務教育。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不但免去學費,連書費也不要交。學生用的教材不是自己買的,而是學校發的。一套教材,上一屆學生用完後,學校收回,再發給下一屆學生用,依次類推。我們在海爾雪中學聽課時,就看到學生的書上已留下4個不同的名字,說明此教材已經用了4年,但仍保存完好。在德國,上大學也是免費的,即使是外國留學生,也不需交學費,這一舉措吸引了許多外國留學生前來深造。我們在漢諾威大學的門口,就訪問了一位黑頭發、黃皮膚的中國留學生,這位學生他鄉遇國人,喜出望外,十分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德國的教育情況。
在德國,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家長更有責任讓自己的孩子讀完12年書。其中,小學上6年,前4年相當於我國的初小,後2年相當於我國的高小,德國人稱之為「預備性學習」或「方向性階段」。因為在此階段,家長和學校都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考慮他們今後向哪個方向發展----是升大學,還是上職業學校。學生小學畢業後,進入初中讀3年,初中畢業後,開始分流:一部分成績較好的學生進入普通高中再學習4年,一直讀到13年級(其中最後一年不是義務教育,需要交費),以後再升入大學學習。另外一部分學業基礎較差的學生則進入職業學校,再讀3年後就業,也有人進入高等職業學校繼續學習。這種雙向分流有時也會出現交叉情況,如有學生讀了一階段的普通高中後,常見得學業跟不上,也可轉到職業學校就讀。
二、高校升學制度----無統一的國家高考,由學校根據學生的畢業考試成績推薦上大學。
德國從來不組織全國統一的高等學校入學考試,學生讀完13年(12年)後,是繼續讀大學,還是讀職業高等學校,完全由他們自己選擇決定,學校老師只給予指導。談到這個問題時,我們不禁提出問題:「如果大多數學生都去搶讀普通高中,都要求升大學怎麼辦?」當地的一位中學校長的回答令人出乎意外:「這是不可能的。」經他解釋,大家才明白,德國人的觀念和中國人不同:中國人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指望自己的孩子通過考大學來成材。而德國人看問題很實在,他們知道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在學校里的表現後,決不會硬逼著子女去讀高中、上大學,有的家長甚至反過來勸自己的孩子:「你去讀職高不是很好嗎?何必要去吃那麼多苦讀普高呢?」由此可,德國人的現實態度。而實際情況:德國的初中畢業生中,大約有30--40%的學生選讀13年制,讀完高中以後上大學;有1/3的學生讀職業高中;還有1/3左右的學生讀完11-12年後,申請讀13年級,以後再升入大學或申請進入專業高等學校學習。
德國沒有高考,但高校卻有名牌大學和一般大學之分,那麼憑什麼來錄取大學新生呢?憑學生在學校里的高中畢業考試成績。德國的教育行政部門從來不組織統考,畢業考試由本校的教師命題,經州教育局審核,如考試水平達不到要求則加以修改。學校組織考試後,教師評分,學生成績記入檔案,各個大學再根據中學對學生的推薦材料進行錄取。
三、學生----半日制授課,下午半天接受社區教育。
德國漢諾威市一共有16所中學,我們考察了其中的3所,發現只有1所學校在作全日制授課試點,其餘的中學均是半日制授課。學生上午8點進校,在校上6節課,到中午13點30分放學回家,學業負擔比中國的中學生輕松多了。此時我們又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半天上學,其餘時間干什麼?」如果在家做壞事怎麼辦?一位德國的教育行政長官回答說:「下午半天,每個學生在家都有事:①有一定數量的家庭作業需他們完成;②可以參加社區教育協會的各種活動,其中包括體育類----參加體育鍛煉;藝術類----參加美術、音樂、戲曲等培訓班。這種協會是社會性的,學生參加需交一定的費用,每個學生只參加其中的一項,這樣有利於他們全面發展。由此可見,德國對人的素質的全面化的培養是十分重視的。這位這十分坦率地說:「一般不要擔心學生在校外惹事生非,學生在校出了事由學校負責,出了校門則由家長負責。」四、課堂教學----小班制對話式上課,注重啟發學生思維。
我們在職業學校聽了2節課,在普通高中聽了3節課,發現所有的學生都沒有固定的教室。一到了時間,教學樓里到處都是學生,背著書包向各個教室跑。走廊的牆上到處可見一排排掛鉤,專門供學生掛書包用,有的學生就坐在地上休息。走進教室,我們發現全是小班制授課,一般每個班的學生在25人左右,最多不超過30人,最少的一個班只有7個學生。教學環境自由寬松,學生一邊上課,一邊吃口香糖,教師也不幹涉。學生回答問題,可以站起來,也可以坐著講,師生關系融洽,從未發現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上產生矛盾的情況。課堂教學形式生動活潑,學生成U字形狀環繞教師而坐,便於師生之間交流。課堂教學形式基本上是對話式,一節課的知識容量很小,教師十分注意啟發學生的思維,教師提出問題後,師生共同討論,也有學生引經據典,相互爭辯,雙邊活動頻繁,氣氛十分活躍。該校的校長介紹說,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思路,教會學生如何搜集資料,教育的立足點在於引導學生自發地研究問題,拓展思路。此時我們幾位校長又心存疑慮:「這樣的基礎教育,質量怎麼能得到保證?」經過考察了解,大家認識到,德國的教育質量觀與我們中國不同,我們所要求的教學質量是指學生能夠掌握濃厚、扎實的文化知識,並以考試分數來作為衡量標准;而德國的教學質量則著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提高,在於學生能否運用學過知識去研究問題、解決問題。 德國的中學生一般學習三種語言,除學好本國語言外,英語是必修課,另外在西武語和拉丁語中任選一門課。他們在中學階段的學習比較輕松,這是國家為了青少年在長身體時自由發展,啟發思維,而一旦進入大學階段,要求將會非常嚴格,學術水平必須達到一定的層次,學生非下苦功不能完成其學業,德國的大學學制起碼是5年,有的是6--7年。
五、職業教育----雙元制的教育體制,理論和實踐並重。
德國的賓士車和工業產品的質量非常優良,這完全得益於該國的良好的職業教育。德國實行雙元制----理論和實踐 重的職業教育體制,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技術精湛的技工隊伍。
德國的學生完成9年基礎教育後,由教育局和勞動部幫助進入職業學校學習。進校後,首先簽訂兩份合同:第一分是與學校簽的培訓合同。合同規定經過3年的培訓,學生應達到什麼水平;第二份是在有關部門的安排下,學生與企業簽訂的合同,合同規定,學生邊學習邊在企業中實習,從10年級開始拿工資,每月由企業發給學生800馬克。由於學生在學習期間能拿這么一些錢,無怪乎能吸引了大量的學生上職校。
學生在職業學校上課的時間也隨年級的升高而逐漸減少:第一學年,每周有2天時間到校上課,每天上9節課,其中有3節文化課,6節專業課;第二、三學年每周在校學習時間只有1天,其餘時間均在企業實習。由此可見,德國的職業學校十分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的實踐,而對於文化知識,則是需要什麼學什麼。這種強化學生技能的培訓所產生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在德國任何一個賓館飯店裡,看到的每一種擺設、用具,哪怕是一個掛鉤,一個開關,盡管用的材料並不是最好的,但其製作的工藝水平十分精湛,這完全得益於他們重視職業技能培訓。
六、教師----入門難而要求高,收入高但工作苦。
德國沒有專門的師范學校來培養教師,進入教師隊伍較為困難,但學生可選專門的師范學校(專業)。師范專業的大學生也與其他學生一起上課,只不過所學的課程范圍有所不同,有些專業課必須到專門的教室中去上。一般的大學生讀完6--7年後,完成畢業論文,可獲得碩士學位,而想做教師的人不必交畢業論文,但必須主修兩個方面的課程,經國家組織的考試後,取得教師資格,以後向教育局提出申請,由教育局推薦到學校去補習2年。在這2年中,還必須在教育局舉辦的學習班學習教育學、心理學和教材教法等課程,這樣邊學習、邊實習,補習期間的表現由學校打分,校長簽字,但校長無權錄用,而必須由教育局決定是否錄用。新教師由教育局聘請,分配到各個學校,工資由國家發放,到一定時期給予晉級。校長的職責權利是管理學校,努力提高教學質量,給每個教師作鑒定,至於教師的調動、辭退和聘請等則是教育行政部門管的事。
德國教師的收入較高,在中等城市,一位教師的月收大約是3000馬克左右(約合人民幣12000元),但是教師很辛苦,工作量很大,決非如我們所想像的那樣:上午八時上班,中午一時半下班,只要工作半天,多舒服。從我們在兩所中學了解的情況來看,教師每周工作5天,但平均周課時卻達到23.5節,幾乎每天都要上5節課,整天上課不息。因為德國中學里課堂教學和學校管理十分民主,教師如果沒有較高的水平,又不肯鑽研業務,不能在課堂上吸引學生,那麼這樣的教師是干不下去的。所以德國的教師即使在家中的半天里,也在不斷地備課、查資料、批發作業,工作一點也不比我們中國教師輕松。
通過考察,我們深深地感到:盡管德國的教育制度的思想觀念與我們迥然不同,但他們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思維訓練,強調人的全面加特長的發展,還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I. 如何選擇職高學校
可以選擇離家近一點的或者是選擇一些比較熱門的專業,也可以選擇一些自己比較喜歡的專業,這個因人而定,沒有固定的說,你必須得去這個學校。
J. 如何選擇好的職高
不要考職高,要考就考中專。~~其實現在來講,大多數人讀大學只不過為了湊4年混個紙而已,是不?況且不讀高中照樣可以考大學,而且途徑很多,比如可以成人高考,可以自考,可以上夜大,可以去黨校(這個不推薦),更可以自學然後跟著高中生一起高考(這個比較難)。所以如果是為了證書的話,怎麼著你都能弄個大學文憑下來。
再者,讀高中的話,如果你考不上大學怎麼辦?高中考不上大學的話,這一輩子真的就算毀了。~~你可以跟你父母商量著來,比如說你真的覺得學習挺困難的,真心點,別怕挨批,堅持你自己的原則。父母也會理解你的,4年前我和你一樣處境兩難,現在中專快畢業了,我先工作一年,然後明年這個時候會去考個夜大或成人高考。~~
跟你父母說,讀大學現在已經不是唯一的出路了,大學生出來,一個月工資800的很多,而且800已經很不錯了。我們中專出來一個月也不過600-1500之間徘徊。~~中專生找工作比大專好找,當然碰上研究生我們就沒有可比性了。大本也那麼回事,畢竟不是專科,出來以後除了讀書什麼都不會也沒單位想要的。~~我的很多朋友都早已走向社會了根據我對他們的談話分析來看,大學生早已不是20年前的大學生那麼吃香了。
當然如果你有實力,還是盡量考個高中去考大學。離中考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要著急,填志願好像也是明年的事呢吧?我記得我們是中考前幾個月才開始填報。加油吧。~~
我來這不是為了分,只是為了幫你緩解一下你的精神壓力。~~跟你父母耐心解釋,但要記住堅持你自己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