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時,納粹德國軍隊為什麼要分為政府軍和納粹黨衛軍
德軍之所以會分為納粹黨衛軍和國防軍兩個部分,還是因為希特勒並不信任國防軍,只有發展自己的親信部隊,能夠幫助自己在政權上獲取最大的利益。
三、納粹黨衛軍的發展希萊姆建立的黨衛軍,是以希特勒的意志為轉移。在1934年的時候,參軍人數已達5萬多人。早期納粹黨衛軍的篩選非常嚴格,可後來隨著戰爭的不斷擴大,對選拔士兵的要求也逐漸降低。納粹黨衛軍在戰術素養、武器裝備等方面與國防軍相比,都要相差甚遠,希特勒運用職務之便將黨衛軍軍官派去國防軍中學習,以此不斷改變那去黨衛軍,再後來一次次的戰役中,納粹黨衛軍也發揮出他們應有水平,由於信仰納粹,讓他們在一次次戰爭中都瘋狂而戰,最終也打了多次勝仗。
2. 德國二戰軍隊那麼多哪來的
軍事學上有一門課程就是:軍事動員學
德國實際上就是利用動員學,壓榨出了最大的動員能力,早在一戰時期,德國的部隊編制和動員就首屈一指
二戰時期更是如此,不斷將老部隊的部分人員補充如新組建的部隊,這樣大家戰鬥力基本均衡
而且德國在二戰前的機體勞動、各級訓練體系完備,保障了足夠的人力資源
3. 二戰德國是怎麼動員出這么多軍隊的
日本侵華時期有一種軍隊叫皇協軍
4. 二戰時德國 日本的軍隊哪裡來那麼多的如果一場戰斗失利了 損失很大 上級會擴兵嗎 而且那些坦克
1、因為德國、日本已經有了完整的動員體系,才能源源不斷的補充前線的傷亡
2、如果一場戰斗損失很大,
如果是德國,德軍開始認為以同樣的編號來重組那些事實上被殲滅的師的做法意義不大了,
就撤銷番號,原有的官兵打散自後補充新組建的師級部隊。
比如著名的352師
參加諾曼底戰役的352師的士兵的來源主要有以下一些作戰單位:
----546擲彈兵團:這個團的許多士兵都在斯大林哥勒戰役中蘇軍包圍圈最後形成以前成功撤離;
----268步兵師和321步兵師:這兩個師的士兵在庫爾斯克戰役後不再返回原來的(已經不存在)的 部隊,而是被分配到新的作戰部隊;
----來自於義大利的軍醫院的復原人員,這些士兵大多經歷過北非戰場和義大利戰場的洗禮,擁有相當的作戰經驗;
----大量的青年新兵(17-18歲); 幾乎都是第一次離開家庭,加入部隊的「小菜鳥」。
如果是日本,因為一直宣傳皇軍戰無不勝,只能補充原有的部隊,比如日軍第106師團。1938年於武漢會戰序列中,萬家嶺戰役。第106師團下轄步兵第111旅團(步兵113聯隊、147聯隊)和第136旅團(步兵123聯隊、145聯隊),以及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各一個聯隊共計15000人。最終僅僅約略1500兵力突圍脫逃,被第101師團、第27師團、第9師團,救援逃出。此次重創之後進行將近半年的整補
坦克幾千輛 飛機幾百架是怎麼來的啊?
當然是工廠生產出來的
5. 二戰中德國哪來這么多士兵佔領土地
在開戰前夕,德國擁有人口大約6000到7000萬人。之所以不確切,是因為我不知道該不該把其他國家但是屬於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進去。按照鄙人的估計,當時德國可以征發的男子大約在1500萬人左右,年齡階段在18歲到55歲之間。當然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調用。後來在徵兵環境極度惡化的情況下,德國的徵兵年齡甚至放寬到17歲到65歲之間。到了滅亡前一刻,就連12,13歲的小男孩和70歲的老人都被強征去組成國民衛隊。戰爭的慘烈可見一斑。而至於蘇聯。蘇聯當時的人口在1.5到1.8億之間。之所以浮動,也是因為我不知道是否應該把蘇聯剛吞並的波羅地海三過和一部分波蘭的人口加進去。因為他們並不可靠,在戰場上恐怕只會大規模的倒戈。而蘇聯是一個民族矛盾深刻的國家,少數民族佔了人口大約一般左右。就看純粹的俄羅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會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據資料顯示,蘇聯當時可以供給徵兵的俄羅斯族男子大約在1600萬左右,並不對德國占據多少優勢。而全國的可以征發男子大約在3500萬人。而德國吞並了大半個歐洲後,可以作為勞動了的人口則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雖然這些人口並不適合作為士兵被派上殘酷的東線,但是作為後方的勞動力還是可以的。更何況蘇聯在戰爭的開始階段國土大規模淪陷,雖然絕對值並不多,但是人口卻占據了總人口的40%,這就說明了這部分的勞動力並不能被蘇聯人利用。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德國的一線部隊大約投入300萬人。有的資料最多可以達到550萬人,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德國全國的總兵力,投入蘇聯的不會超過300萬人。首先德國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壓力,如果按照這樣550萬人的說法,那德國幾乎動員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蘇聯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發的健康男性)德國需要在法國維持一支非常龐大的佔領軍,到了44年這支軍隊幾乎達到了200萬人,雖然素質很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輕視。另外為了維持在北歐的統治特別是維持瑞典的鐵礦石,在北歐德國維持了一支大約40萬人的精銳部隊,來提防英國和美國的登陸。另外在巴爾干,對付越來越「猖獗」的游擊隊和保護羅馬尼亞的油田,德國人又保持了大約50萬人的軍隊,其中在4年內大約有10萬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擊隊中陣亡。還有在中東歐,德國還是要維持佔領軍,那又將耗費大量兵力。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護特別是空軍和防空軍的。另外海軍和空軍的數量不詳細。照此列出,那麼德國在開戰之初至少需要有700萬到800萬的軍隊,動員其人口的一半,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據資料,德國在戰勝法國之後全國兵力大約400萬人,我想擴軍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就擴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軍隊素質和戰鬥力的下降,預備役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訓練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傾向於550萬是全國的兵力總和,而扣除佔領軍和國內駐軍,大約可以派出300萬人到蘇聯戰場,另外再加上匈,羅,意的仆從國的軍隊,大約在350萬人這樣的規模還是可以維持的。而至於蘇聯,其數字的確定的確是一個頭大的問題。原因是這樣的。蘇聯在戰爭初期可能有360個左右的師,但是關鍵問題是蘇聯擁有大量不滿員的師,就是保留軍隊的骨幹,普通兵員由戰爭時期的預備役人員來填充。而且這些部隊的訓練和裝備也是比較差的。所以問題就出現了,你無法有確切的數字來確定蘇聯到底有多少滿員的師和半滿員的師,甚至預備役師。還有蘇聯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備軍或者國內秘密警察部隊等等半軍事化或者不隸屬國防部的武裝人員,我也不知道該不該算進去。不過我還是傾向於軍隊的規模在於500萬人左右。這是一個我個人認為比較合理的數字。大約占蘇聯可以動員人口的15%強(當然包括少數民族和新並進地區)。而且這個數字也於蘇聯剛開始戰爭的損失吻合的上。不過順便要提及的一點就是,蘇聯的一個師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會超過1萬人,而德國的一個滿員師通常在1.4到1.8萬。
6. 二戰人口僅有8000萬的德國,如何能徵召到1700萬精銳部隊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爆發後,德軍的鐵蹄很快就席捲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干半島。閃擊波蘭的德軍共集中了62個師88.6萬人,組成了南路和北路兩個集團軍群。1941年6月22日的“巴巴羅薩”,德國又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仆從國在內的190個師共計550萬人,即使是希特勒自殺後,德軍仍號稱殘餘700萬兵力。
7.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不是不能再擁有軍隊了,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會有這么大的龐大的軍隊
先從德國內部(自身)來說:
一次大戰結束後,德國軍隊處在凡爾賽條約的束縛下。
凡爾賽條約第一部分就明確規定:德國只能保留一支10萬人的軍隊,確保德國職業軍隊保持最小的規模。第二部部分,德國軍隊成為服役年限最長的軍隊,軍官的服役年限為25年,士兵為12年,防止德國建立起一支經過訓練的預備役軍官隊伍。第三,禁止德國生產重炮,坦克,飛機,潛艇等一些進攻性武器,並對德國武器的進口進行限制。第四,取消德國總參某部,讓德國無法制定作戰計劃和大規模軍事演習。
除了條約的限制外,德國軍隊和社會都面臨著很大的經濟問題,戰爭後德國國內通貨膨脹,失業人口劇增,艱難的經濟環境又造成了嚴重的正治動盪。總之,此時的德國軍隊是一支雜亂無章,支離破碎的軍隊,德國軍隊在束縛,恐懼,哄亂中開始了艱難的改革。
德國軍隊的改革和一個人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這樣說,如果沒有這個人,西特勒在1939年全面發動全面二戰是不可能的,德軍橫掃歐洲,成為世界第一的強大軍隊也只是痴人說夢。這個人就是馮.西克特。
馮.西克特在許多軍事領域具有前瞻性的觀點,他主張一支職業軍隊必須滿足四點要求:1、必須是高度運動的,能夠利用交通工具快速運輸。2、必須是有效裝備的,具有可以使用的現代化武器。3、必須有一個完整的軍隊後勤體系,能夠不間斷的為前線部隊提供所需的一切。4、後備軍事力量可以不經過預備役訓練就可以全面動員和部署。
具體的措施如下:
人員方面: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只能保留一支10萬人的軍隊,所以軍隊人員的改革必然是放在第一位的。馮.西克特要求這10萬軍隊不是一支普通的軍隊,他應該是一支具有職業化軍事水平的軍官隊伍。這10萬軍隊是德國軍隊的精英,是德國軍隊的希望。
組織和編制方面:德國依據1919年3月的《武裝部隊法》從新組建。最上層是總統,任總思令。國房部監管陸軍和海軍。國房部長之下是軍隊思令部。西克特上任後將德國的7個步兵師和3個騎兵師編成為2個集團軍。每個集團軍設指揮部。西克特讓每一個師來委任一個地域性的用於招募和管理的地區,用來訓練和招募新兵。
到了1926年,他又將10個師擴充的21個。到了西特勒上台前,又有36個師加入國防軍。
另外,德國空軍和裝甲部隊的組建也被提上日程,每年都有從4000名優秀軍官中挑選出的180名軍官加入西克特的所謂的「影子空軍」,每年有30名軍官在蘇聯專門設立的空軍訓練基地接受訓練。在西克特的授意下,1929年,古得里安組建了德國第一個裝甲營,這是德國裝甲部隊的雛形。
正是以上得力的軍隊改革措施,才有了二戰中德軍1個月滅亡波蘭,7周打敗法國,以及後來德軍在北非、巴爾乾和蘇聯戰場初期的一系列勝利。
再從德國外部(國際環境)來說:
一戰結束後,特別是蘇聯的出現,引起了帝國主義的恐懼和仇視。它們在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中,既想削弱和擊敗競爭對手,又要反對社會主義,鎮壓人民隔命。綏靖政策正是適應了這一需要出現的。等到了二戰爆發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英、法、美等為了防範蘇聯,將禍水東引,積極扶植(在一戰中)戰敗的德、日充當防蘇的屏障和打手。因此,這也為德國借機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掃清了障礙。
8. 二戰之前,德國只有十萬部隊,如何在一年內擴軍八百萬的
首先,大家要知道,納粹德國的兵力不是在一年之間就可以從十萬,擴充到八百萬的,雖然在這個國土中,只要有人,就會有兵源,但是想要在短時間內擴充自己的兵力,是需要突破多種多樣原因的掣肘。
而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德國的兵種變得更加的多種多樣了,除了後來的裝甲師、山地旅外,還有了摩托化師、輕裝甲師、山地師,人數也從五十萬人,一舉擴大到了一百五十多萬人。而在這個時候,納粹不僅著手建立和強大了陸軍,也趁著這個契機將海軍和空軍一並發展了五十萬人,所以如果在這個時候計算德國總兵力的話,應該是有兩百多萬人。
而德國兵力達到七百多萬的時候,也是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的時候,那個時候,德軍的軍事實力已經得到了完善,不僅在海軍、空軍以及陸軍上,還有黨衛隊的發展。
9. 二戰時「德國非洲軍」是如何產生的
1940年2月11日,德軍第5輕裝甲師一部作為首批赴非部隊抵達利比亞。翌日,埃爾溫·隆美爾中將飛抵的黎波里,並在那裡會見了意軍總司令加里博爾迪將軍。18日,德軍把派往利比亞的部隊正式命名為「德國非洲軍」,隆美爾任軍長。為加強這支非洲軍,希特勒加強給第5輕裝甲師l個坦克團,並決定再組建第15裝甲師開赴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