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季羨林什麼時候到德國去的

季羨林什麼時候到德國去的

發布時間:2022-06-19 21:27:52

❶ 季羨林德國留學資料

1935年,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了交換研究生的協定,報名應考被錄取。同年9月赴德國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師從瓦爾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1941年,哥廷根大學畢業,獲哲學博士學位。以後幾年,繼續用德文撰寫數篇論文,在《哥廷根科學院院刊》等學術刊物上發表。

在季羨林留學德國期間,他通過好友田德望認識了街坊邁耶一家。他當時正在寫博士論文,論文需要先打成清稿再送給教授看。可是他沒有打字機,也不會打字,適逢邁耶家的伊姆加德小姐能打字,自己又有打字機,而且她很願意幫助季羨林打字。他獲得博士學位後,又在德國呆了四五年,其間他又寫了幾篇很長的論文,都是請伊姆加德小姐打的字。所以,直至1945年季羨林離開德國前,還經常去她家打字。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季羨林和伊姆加德小姐之間漸漸產生了感情。季羨林常到邁耶加做客,邁耶太太在安排座位時,總讓季羨林坐在伊姆加德的旁邊。一對異國青年同時墜入了愛河。但是,季羨內心充滿矛盾與痛苦:自己是一個有妻子、有兒女的人,盡管那是一次沒有愛情的包辦婚姻,但是他必須面對這個現實。

與伊姆加德戀愛不僅意味著對妻子、兒女的背叛和拋棄,也意味著把自己的親人推向痛苦的深淵。然而,放棄這段感情,又會使已經深愛著他的伊姆加德失望和痛苦,自己也會遺憾終生。最終,他做出決定,回到中國,不再與其聯絡。

1991年,八十歲的季羨林在寫長篇回憶錄《留德十年》時,首次披露了他五十年前這段鮮為人知的愛情經歷。有讀者讀過《留德十年》被這段愛情故事所感動,專程到哥廷根尋找到伊姆加德小姐,發現她終身未嫁,伴著一台老式打字機,一等就是60年。為了季羨林,她支付了一生的光陰和愛情。

(1)季羨林什麼時候到德國去的擴展閱讀:

家庭情況

1、長輩:季羨林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1929年,季羨林在經濟瀕於破產時獲得一個到德國去留學的機會。他離開的十一年當中,季羨林的嬸母苦苦掙扎,擺過小攤,賣過破爛,勉強維持著一家人的生計。

季羨林他嬸母出身中醫世家,從小學會了一套治病的手段。因自幼喪母,沒人替她操心,耽誤了出嫁的黃金時刻,成了「老姑娘」。年近四十才嫁給季羨林的叔父做續弦。

2、妻子:1929年,季羨林與彭德華結為夫妻。彭德華她自幼喪母,只有小學文化水平,是一個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沒有跟任何人發過脾氣。上對公婆,她真正盡了孝道。下對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中對丈夫,她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絕對愛護。她是一個極為難得的孝順媳婦、賢妻良母。

3、兒子:1994年,季羨林的妻子彭德華因病去世,在4萬元喪葬費用中,季羨林要求作為兒子的季承出2萬,一個要求出,一個不願出,結果父子交惡。季羨林此時便揚言要與之斷絕關系。季承自小卻很少得到季羨林的教誨,父子關系一向冷淡。

❷ 季羨林從德國留學資料。

1930年,季羨林高中畢業,赴北平趕考。他只報了兩個學校:北大與清華。結果,兩所學校都錄取了他。
經過反復思考,季羨林放棄北大選擇了清華。原因是,當時清華和德國有交換生,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夠出國留學。
1935年,季羨林到德國哥廷根大學留學,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修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並加學南斯拉夫文。
1937年,開始兼任哥廷根大學漢學系講師。
1941年,獲博士學位。從西克(Emil Sieg)學吐火羅語、《十王子傳》、《大疏》、《梨俱吠陀》。
1946年,回國,任教於北京大學,兼任東方語言文學系主任,時為北大歷史上最年輕的正教授。

❸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期間的資料

季羨林先生從1935年到1945年留學德國,在哥廷根大學演習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他在《留德十年》一書中,憶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艱辛學習和生活經歷,見證了納粹從猖獗到覆滅的過程。
我初到德國的時候,供應十足充裕,根本不知飢餓為何物。但是,法西斯頭子侵略成性,他們早就揚言:「要大炮,不要奶油。」大概從1937年開始,逐漸實行了食品配給制度。最初限量的就是奶油,以後接著是肉類,最後是麵包和土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的腰帶就一緊再緊了。我們中國人本來吃肉不多,我們所謂「主食」實際上是西方人的「副食」。所以在德國人開始沉不住氣之時,我還處之泰然。但到了我的「主食」限量供應的時候,我才感到不妙了。麵包少且不說,實質更可怕,完全不知道裡面摻了什麼東西。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到了1945年春末,戰局急轉直下。德國方面已經談不到什麼抵抗,連還手之力也沒有了。一天24小時,都是警報期。但從表面上看起來,老百姓是相當沉著的,只是顯然有點麻木。
1945年4月7日
早晨起來,吃過早點,進城去,想買一個麵包。走了幾家麵包店,都沒有。後來終於在擁擠之餘在一家買到了。天空里盤旋著英美的偵察機。吃過午飯,又來了警報,就出去向那Pilzkeller山洞跑……一直等到5點多,覺得不會再有什麼事了才慢慢回家。剛坐下不久,就聽到飛機聲,趕快向樓下跑,終於跑到那Pilzkeller。仍然是一批批炸彈向城裡丟。我們所怕的Grossangriff終於來了。好久以後,外面靜下來。我們出來,看到西城車站一帶大火,濃煙直入天空。8點前回到家來。吃過晚飯,在黑暗裡坐了半天,心裡極度不安,像熱鍋上的螞蟻,終於還是帶了東西,上山到那Pilzkeller去。
1945年4月8日
Keller里非常冷,圍了毯子,坐在那裡,只是睡不著。我心裡很奇怪,為什麼有這樣許多人在裡面,而且接二連三地往裡擠。後來聽說,黨部已經布告,婦孺都要離開哥廷根。我心裡一驚,當然更不會再睡著了。好歹盼到天明,倉促回家吃了點東西,往Keller里搬了一批書,又回去。遠處炮聲響得厲害。Keller里已經亂成一團。有的說,德國軍隊要守哥城;有的說,哥城預備投降。驀地城裡響起了五分鍾長的警笛,我心裡又一驚,自己的命運同哥城的命運,就要在短期內決定了,炮聲也覺得挨近了。Keller前面倉皇跑著德國打散的軍隊。隔了好久,外面忽然靜下來。有的人出去看,已經看到美國坦克車。裡面更亂了,誰都不敢出來,怕美國兵開槍。結果我同一位德國太太出來,找到一個美國兵,告訴他這情形。回去通知大家,才陸續出來。我心裡很高興,自己不能制止自己了,跑到一個坦克車前面,同美國兵聊起來。我忘記了這還是戰爭狀態,炮口對著我。回到家已經3點了。……不久以綱帶了太太同小孩子來。他們的房子被美國兵占據了。同他們談了談,心裡亂成一團,又快樂,又興奮,說不出應該怎麼樣。哥廷根就這樣被解放了。
前言還能縮寫下,但日記實在縮不了......

❹ 季羨林什麼時候留學德國到什麼時候

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季羨林在德國留學的時候,有一個相交多年的情人。他一生中的重

❺ 季羨林留學德國的資料

季羨林先生簡介

季羨林先生生於1911年8月,山東省清平縣人。他上高中時即發表過數篇短篇小說,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其間發表散文和譯文多篇。1935年,風華正茂的季羨林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他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奠定了自己在國際印度學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國受聘為北大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開拓我國東方學學術園地。1956年他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季羨林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范圍之廣,國內外罕見。除了學術研究,季先生還是國內外公認的散文大家,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他還付出大量精力擔任行政職務、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主持多個重要的學術團體。季先生曾任北大東語系系主任長達40年,為我國亞非非通用語種的教學和科研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的東方學、敦煌學、比較文學、佛教研究、中外關系史研究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貢獻卓越。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構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匯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

❻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的資料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美國與喬冠華同游。10月,抵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留德十年》)

季羨林先生從1935年到1945年留學德國,在哥廷根大學演習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他在《留德十年》一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中,憶述了那段特殊日子的艱辛學習和生活經歷,見證了納粹從猖獗到覆滅的過程。

我初到德國的時候,供應十足充裕,要什麼有什麼,根本不知飢餓為何物。但是,法西斯頭子侵略成性,他們早就揚言:「要大炮,不要奶油。」大概從1937年開始,逐漸實行了食品配給制度。最初限量的就是奶油,以後接著是肉類,最後是麵包和土豆。到了1939年,希特勒悍然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人的腰帶就一緊再緊了。口號得到了完滿實現。

我們中國人本來吃肉不多,我們所謂「主食」實際上是西方人的「副食」。黃油從前我們根本不吃。所以在德國人開始沉不住氣的時候,我還優哉游哉,處之泰然。但是,到了我的「主食」麵包和土豆限量供應的時候,我才感到有點不妙了。麵包少且不說,實質更可怕。完全不知道裡面摻了什麼東西。有人說是魚粉,無從否認或證實。反正是只要放上一天,第二天便有腥臭味。而且吃了,能在肚子里製造氣體。

時間到了1945年春末,戰局急轉直下。德國方面已經談不到什麼抵抗,只有招架之功,連還手之力也沒有了。一天24小時,都是警報期。但是,從表面上看起來,老百姓並沒有驚慌失措,他們還是相當沉著的,只是顯然有點麻木。

在無言中,他們似乎在等待著什麼。

他們等待的事情果然到了。為了保存當時的真實情況,我乾脆抄當時的兩篇日記。

1945年4月7日

早晨起來,吃過早點,進城去,想買一個麵包。走了幾家麵包店,都沒有。後來終於在擁擠之餘在一家買到了。天空里盤旋著英美的偵察機。吃過午飯,又來了警報,就出去向那Pilzkeller(培植蘑菇的山洞)跑……一直等到5點多,覺得不會再有什麼事情了,才慢慢回家。剛坐下不久,就聽到飛機聲,趕快向樓下跑,終於跑到那Pilzkeller。仍然是一批批炸彈向城裡丟。我們所怕的Grossangriff(大攻擊)終於來了。好久以後,外面靜下來。我們出來,看到西城車站一帶大火,濃煙直升入天空。8點前回到家來。吃過晚飯,在黑暗裡坐了半天,心裡極度不安,像熱鍋上的螞蟻,終於還是帶了東西,上山到那Pilzkeller去。

1945年4月8日

Keller里非常冷,圍了毯子,坐在那裡,只是睡不著。我心裡很奇怪,為什麼有這樣許多人在裡面,而且接二連三地往裡擠。後來聽說,黨部已經布告,婦孺都要離開哥廷根。我心裡一驚,當然更不會再睡著了。好歹盼到天明,倉促回家吃了點東西,往Keller里搬了一批書,又回去。遠處炮聲響得厲害。Keller里已經亂成一團。有的說,德國軍隊要守哥城;有的說,哥城預備投降。驀地城裡響起了五分鍾長的警笛,我心裡又一驚,自己的命運同哥城的命運,就要在短期內決定了,炮聲也覺得挨近了。Keller前面倉皇跑著德國打散的軍隊。隔了好久,外面忽然靜下來。有的人出去看,已經看到美國坦克車。裡面更亂了,誰都不敢出來,怕美國兵開槍。結果我同一位德國太太出來,找到一個美國兵,告訴他這情形。回去通知大家,才陸續出來。我心裡很高興,自己不能制止自己了,跑到一個坦克車前面,同美國兵聊起來。我忘記了這還是戰爭狀態,炮口對著我。回到家已經3點了。……不久以綱帶了太太同小孩子來。他們的房子被美國兵占據了。同他們談了談,心裡亂成一團,又快樂,又興奮,說不出應該怎麼樣。哥廷根就這樣被解放了。

❼ 季羨林在德國留學時德國的情況

季羨林先生從1935年到1945年留學德國

他去的那陣,德國正在瘋狂備戰,差不多每年都去打一打鄰國。每天報紙上登的都是鄰國在挑釁、德國在哭泣、不得不反擊之類的新聞,四周的人們也都群情激奮,要自強要反抗雲雲。在這種環境下,季羨林一開始還真有點兒信。
不只季羨林不驚詫,德國人誰也不緊張。季羨林的解釋是:「司空見慣渾無事」。1941年6月22日,德軍坦克撕破蘇聯防線之時,季羨林和他的德國朋友平可斯、格洛斯一起去郊遊。整整一天,乘車坐船,漫步在曠野綠林中,步行了幾十公里,唱歌,拉手風琴,野餐,在燈火管制、街燈盡熄的情況下,在黑暗中摸索著走回了家。

季羨林生活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策源地,卻萬萬沒有想到,這一大戰的開端,在他的生活中竟是這樣平淡無奇。

但是戰爭給季羨林的影響卻是他始料未及的。本來,季羨林學梵文和巴利文,老師是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客觀而論,這位也挺牛。二戰爆發後不久,教授被征入伍。已經退休的西克教授吐火羅語的第一代解讀者,以垂暮之年,出山上課。

西克教授可不是吃閑飯的,第一次上課就鄭重地說:小季啊,我要把我這輩子最專長的學問,全部地、毫無保留地教給你,你可要好好學啊!什麼學問?《梨俱吠陀》、《大疏》、《十王子傳》,還有就是非著名語言吐火羅語。就這樣,在瓦爾德施米特從軍期間,季羨林師從西克教授上課。「學習是順利的。」他後來寫道。

❽ 季羨林兩次去德國留學的時間

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
1988年,任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並曾以學者身份先後出訪德國、日本、泰國。

❾ 季羨林在德國的故事

1、一字不改的真性情

「媽的,這些混蛋教授,沒做什麼有意義的事!不但不知道自己泄氣, 還整天考, 不是你考, 就是我考,考他娘的什麼東西?「看了這幾句話,大家會想,這又是哪個不成器的頑皮學生被考試所逼發出的憤怒呼聲吧。錯了,事實上,這段話來自己故國學大師季羨林。 1934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時所寫的日記中的一部分。

2003年, 遼寧美術出版社決定把季羨林在清華大學讀書時寫的日記出版,當時,針對這段話,編輯曾向季羨林提出「做適當刪減」, 季羨蘊林堅決不同意, 他的意見是:一字不改。

「我考慮了一下,決定不刪,一仍其舊,一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 今天不是聖人, 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我不想到孔廟里去陪著吃冷豬肉。我把自己活脫脫地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

就因為這樣,我們大家才有幸目睹了季羨林在清華園學習時的「原生態」的青春記錄。

2、用最便宜飯菜充飢

這一年,德國的冬天格外的冷。柏林一所大學食堂的廚師們卻發現最近出現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絕大多數學生每到吃飯的時候都迫不及待地趕到食堂的窗口打飯,以免來晚了吃不到熱菜熱飯,可是有一個瘦弱的中國男孩卻總是最後一個到食堂,然後買最便宜的飯菜,獨自坐讀、一邊咀嚼。

時間一長, 熱心的廚師們就和這個名叫季羨林的年輕人成了好朋友。 這時,大家才知道季羨林生活窘迫,所以自尊心極強的他不得不避開用餐的高峰,選擇在沒人的時候用最便宜的飯菜充飢。

說這些話的時候,季羨林的臉上始終帶著平淡的笑容,好心的廚師們聽完之後,鼻子有些發酸,大家都被這個年輕人的堅韌打動了,紛紛出謀劃策,讓他在大學外找一些兼職來做,這樣一來就可以大大緩解他的經濟壓力了。

沒想到季羨林苦笑著搖搖頭說道:「我兼職打工,的確可以讓自己的生活過得舒服一些,但是我的祖國現在貧弱異常,她需要的是我們這些學子更快更多地學到能讓國家富強的技術和知識。不去打工,只是我自己生活拮據,卻能盡快地學到更多有用的知識,從而盡早回國盡力。」

聽了季羨林的話,大家都沉默了。在隨後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食堂的廚師們總是盡量多地給這個堅強的中國男孩留一些熱菜,然後看著他一邊吃飯一邊埋頭苦讀。

3、沒有創見別寫論文

季羨林《我的治學之道》演講:1936年,我師從瓦爾德施米特教授學習梵文和巴利文。第四個學期念完,我開始慢慢寫論文。過了大約一年多的時間,終於寫成了一篇,相當長,費了一番心血,自我感覺良好。

可當教授在研究所內把文章退還給我時,裡面沒有任何改動;只是在第一行第一個字前面畫上了一個前括弧,在最後一行最後一個字後面劃上了一個後括弧。整篇文章就讓一個括弧括了起來,意思是說全不要了。這真是「堅決、徹底、干凈、全部」消滅掉了。我彷彿當頭挨了一棒。

這時候教授才慢慢地開了口:「你的文章費勁很大,引書不少。但是,根本沒有自己的創見。看上去面面俱到,實際上毫無價值。」這是我—生第一次受到劇烈的打擊。然而,它使我終生頭腦能夠比較清醒。沒有創見,不要寫文章,否則就是浪費紙張。

4、她等待季羨林一生

1935年,季羨林來到德國格廷根大學留學,房東女兒名叫伊姆加,時年二十三歲。1937年,季羨林開始寫博士論文。論文在交給教授之前必須列印成稿,這可難住了季羨林,因他買不起打字機,更不會打字。

幾天後,伊姆加德首次造訪季羨林:「我父親的工廠淘汰了一部打字機,而我正好想練習打字。」季羨林高興得跳了起來,他窘迫地問:「你不會要很高的報酬吧?我可是個窮學生。」伊姆加德笑了:「我要的報酬,是讓你陪我走遍格廷根。」

接下來的四年,季羨林在伊姆加德幫助下完成了數百萬字的論文集。一天,兩人相約去森林咖啡屋,伊姆加德突然問季羨林:「當我們七十歲時,你還會帶我來喝咖啡嗎?」季羨林立即明白了對方的愛意,低頭不語。

經過無數次痛苦的思量後,季羨林作出了選擇——回到中國去。那天凌晨三點,論文終於打完了,季羨林對伊姆加德說:「累了吧,讓我幫你揉揉肩。」他按在她雙肩的手有些顫抖:「我要離開了。我的祖國需要我。」

伊姆加德哭著央求:「留在這里好嗎?我也需要你!」季羨林仰起臉不讓淚水流出來,他痛苦地搖了搖頭:「我要回到祖國去。將來,一定會有一個比我更好的呵護你一生的男子出現的。」伊姆加德沒有再說什麼,然後在論文稿的最後打上了一行字:「一路平安!請不要忘記。」

2000年,一位女導演在拍攝季羨林傳記片時,專程前往格廷根打聽伊姆加德的下落。依然是那個地址,開門的是一位滿頭銀發的婦人。她笑盈盈地向來客問好。女導演激動地問:「還記得六十多年前那個中國留學生嗎?」

她遲疑片刻,潸然落淚:「是季羨林吧,我一直在等他。他還好嗎?」得知季羨林尚在人問,而且是德高望重的國學大師時,伊姆加德欣慰地笑了:「我一直在等他回來,我的手指依然勤快靈活呢,我還能打字!」

5、講誠信千里寄條幅

有一次,還在上大學的李里前去拜訪季羨林,請求解答學問上的問題。上了樓,敲門,正是季羨林開的門。季羨林熱情地說:「快進屋裡坐。「季羨林的房子里到處都是書,滿滿當當。季羨林挪開書,才騰出一個位置,叫李里坐下。

來見季羨林之前,李里拜訪了老作家孫犁,孫犁在李里事先准備好的條幅上題了字。談話臨近束,他也請求季羨林題字,給自己留個紀念。季羨林爽快地答應了。

正在這時,有人來敲門,說:「下午開會!」這時,電話鈴也響了,忙中出錯,季羨林竟然將題字寫在了孫犁題字的背面。季羨林發現後,十分自責:「這樣吧,我隨後用毛筆寫個條幅寄給你,怎麼樣?」李里連連點頭離開。

後來,李里並沒有抱多大的希望,因為季羨林很忙,說不定時間一長就忘了。可是,他回重慶後,就收到了季羨林從千里之外寄來的條幅,上面寫著:「做好學問大有可為!」李里感動萬分。

閱讀全文

與季羨林什麼時候到德國去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