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漫畫在德國被稱為什麼

漫畫在德國被稱為什麼

發布時間:2022-06-20 06:49:41

『壹』 德國著名漫畫《父與子》表達的是什麼

父與子漫畫充滿了人性的溫情和幽默,把普通民眾的生活通過父子間的表露刻畫出來。洋溢著暖暖的人情味。由於一部分內容取材於一些特殊的社會現象,使得整部作品中,生活背景發生了一些改變,但父親和兒子那善良、樂觀的本性卻一直沒有改變。

因為他們具有這樣美好的品質,所以遭遇困難不絕望,獲得意外財富不忘本,一直過著許多人嚮往的快樂生活,平常而快樂,溫馨又奇妙。《父與子》這本長篇連環漫畫溢滿了卜勞恩對三歲兒子克里斯蒂安的愛子之情,可以說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親情漫畫。

(1)漫畫在德國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1934年12月13日,《父與子》的第一個連環漫畫故事《糟糕的家庭作業》,在《柏林畫報》刊載問世。作品中一個個生動幽默的小故事都是來自於漫畫家在生活中的真實感受,父與子實際上就是卜勞恩與兒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實寫照。

《父與子》筆法簡練,沒有文字解釋。當下許多漫畫沒有文字註解根本不知道畫的是什麼。卜勞恩絕對是大師級的漫畫家,他有著深厚的繪畫功底和豐富細膩的內心世界。德國布勞恩市為紀念畫家,在市中心廣場設立了《父與子》雕像。《父與子》中的人物還出現在當地的店鋪和公交車日程表上。

1903年3月18日,德國薩克森州特蓋格林村有一個小男孩,降生了。這個取名為埃里西·奧塞爾的男孩就是多年以後的埃·奧·卜勞恩。他創作的幽默連環畫《父與子》贏得世界上千百萬人的心,卜勞恩的父親保羅·奧塞爾出生於一個磨坊主家庭,服過12年兵役,然後在邊境海關工作,他是個溫和、冷靜、喜歡沉思的人。

『貳』 漫畫特點100字左右

在線觀看漫畫的地址:
http://www.angao.com/book/humor/mh/b/bulaoen/fuyuzi/index.html

德國著名漫畫家埃·奧·卜勞恩的連環漫畫《父與子》何以能譽滿天下、風靡世界半個多

世紀?究其原因,畫家的藝術技巧固然是重要因素,但畫家對其獨子克里斯蒂安的愛是創

作《父與子》成功的根本原因。《父與子》中的「父」與「子」的形象實際上是畫家自己

與兒子的真實寫照。1934年12月當《父與子》最初與讀者見面時,畫家天真無邪的兒子才

只有3歲。聯邦德國《斯卡拉》雜志曾發表過一幅卜勞恩伏在地上給兒子當馬騎的照片,並

解釋道:卜勞恩和兒子克里斯蒂安在一起這樣無憂無慮的日子盡管很短暫,而連環漫畫《

父與子》的素材多來源於此。」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畫面閃爍著智慧之光,無言地流瀉出純

真的赤子之情與融融的天倫之樂,其藝術魅力征服過無數讀者(尤其是小讀者)的心。

漫畫家埃·奧·卜勞恩(E.O. Plauen)原名埃里西·奧塞爾(Erich
Ohser),1903年3月18日生於德國福格蘭特山區阿爾多夫附近的翁特蓋滕格林村,少年時

代學過鉗工,後來在萊比錫繪畫藝術學院學習,曾給《橫斷面》,《新萊比錫報》、《前

進》、《詼諧報》作過畫,還為他的朋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納(Erich
K?tner)的許多作品畫過插圖。在納粹掌權後,卜勞恩的政治漫畫被禁止發表。1944年3月

他和摯友埃里西·克瑙夫被鄰居告發,指控犯「反國家言論罪」而遭逮捕。4月6日,在納

粹臭名昭著的「人民法庭」判處他死弄的前夕,卜勞恩自殺於關押他的牢房。在遺書中,

他承擔了全部指控,想以此為朋友開脫,在給妻子瑪麗加爾德的訣別信中他寫道:「……

我為德國而畫畫……還望把他(克里斯蒂安)哺養成人。帶著幸福的微笑,我去了。」這

樣,一代幽默大師被萬惡的法西斯無情地扼殺了。

卜勞恩的藝術生涯極短暫,作品雖不多,但成就卓著。《父與子》所塑造的善良、正直、

寬容的藝術形象深深地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從而使卜勞恩成為海恩里希·霍夫曼和威

廉·布施之後的又一巨匠,《父與子》被人們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徵。《父與子》受到人們

一致高度的贊揚,聲譽遠遠地越出了國界。30年代我國《美術生活》雜志社的編輯吳朗西

,在他所編的雜志上選登過幾套《父與子》,第一次將《父與子》介紹到中國來。後來他

又買了一本50套一集的《父與子》送給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看後也覺得十分有趣。豐子愷

先生曾高度贊揚過《父與子》,在他的推薦下,1951年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在國內第一次

以畫冊的形式出版了《無字連環漫畫父與子》,豐子愷先生並為此畫冊寫了序言。我國著

名漫畫家華君武也極推崇卜勞恩的藝術才能,早在50年代就寫過一篇專門介紹《父與子》

的文章,近年來他還一再提及這部作品。在他的倡議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斯圖加特對外

關系協會於1984年4月14日—4月27日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漫畫家

卜勞恩作品展覽》。著名漫畫家方成在他論述連環漫畫的著作中也曾以卜勞恩《父與子》

為重要例證,並創作了自己的「父與子的故事」……

什麼是漫畫呢~

講漫畫,須先講漫畫的來源和藝術特性,再講創作方法。
漫畫這種繪畫形式很早就有。畫家作畫時,有時因心有所感,想說,就會畫出來。早在我國明朝時期(1366年—1644年)時期,李士達就拿駝背人開玩笑畫了《三陀圖》,那就是漫畫。但那時還沒有「漫畫」這名稱。
人說什麼,總想加以強調,話說得很誇張,畫出來就顯得滑稽有趣。這就形成了漫畫的兩種藝術特性:一是當話說的,即有語言功能;二是諧趣性,即滑稽、幽默或諷刺,而幽默和諷刺同樣是滑稽的。
我國長期處於封建時代,人說話受約束,所以漫畫不可能流行,因此罕見。直到17世紀末期,英國擺脫了封建勢力的約束,印刷技術又發展得很快。英國畫家開始用畫對時事作評論,報社把這些畫製版印在報紙上,通過報紙廣為傳播,引起了讀者的重視,這種畫也就成為繪畫藝術中的一個特殊性質的品種,後來有人把其稱為CARTOON,音譯「卡通」,又譯為「漫畫」。與此同時,英國還出現了專業的漫畫家,稱CARTOONIST。我國在20世紀初才見到外國漫畫,那時皇帝剛被打倒,漫畫才開始流行,並出現我國的漫畫家何劍士、黃文農和豐子愷等。

因為漫畫有趣,漫畫家也編小笑話畫出來。笑話有人物活動情節,畫出來就不止一個畫面,有四五個或六七個,連起來合成一幅,我們稱之為「連環漫畫」,但在英美仍稱「卡通」。後來連環故事畫也可以拍成動畫影片,自然也稱「卡通」。於是製成動畫的那些連環故事畫,也就稱為卡通了。
連環故事畫和我國的連環畫相似,連環畫印成書,俗稱「小人書」,例如畫《封神榜》或《水滸傳》的故事,這種故事並不要求滑稽逗笑,也不能用來作評論,和漫畫的性質完全不同。
報紙利用漫畫的語言功能,作時事漫畫,成為一種評論形式,在新聞版上發表;也利用漫畫的諧趣性,發表可笑的幽默畫在副刊上,以此吸引讀者,藉以擴大發行量。
連環故事畫沒有漫畫的這兩種功能,報紙上不會用這么多畫面的連環故事畫作評論,材延昧�飯適祿�魑�橙ぷ髕范喝誦ΑS寐��髕纜郟�灰桓齷�嬉環�凸渙恕?br> 上個世紀80年代,日本發行大量連環故事畫,印成冊傳入我國。他們按英美的名稱,把這種畫稱為「卡通」,也稱「漫畫」,把兩種不同性質的畫混淆了。後來我國另取個名稱,把這種連環故事畫稱為「動漫」,因為有的畫也用漫畫的造型方式,畫得誇張,帶漫畫特色。
其實在英美國家,對漫畫和連環故事畫還是有區別的。看英美出版的《漫畫大網路全書》,畫漫畫的人均稱漫畫家,而畫連環故事畫的人,沒見有這種稱呼的。

漫畫是什麼?從「小兒科」的信筆塗鴉到畢加索的《格爾尼卡》,似乎都有人稱之為漫畫。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而言,漫畫缺乏其他藝術的嚴格和規范,加之理論批評的滯後,造成了其長期游離於藝術主流之外的現實,因此有人把漫畫稱之為「邊緣藝術」和「藝術邊緣」。

不過,源自19世紀末的現代主義狂飆,在改變著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沖擊著漫畫的諸多層面。尤其像馬格利特、德爾沃、契里科等超現實主義藝術家,以其荒誕奇詭、意出畫表的作品,暗合著漫畫悖謬的創作原則。從這個意義上講,許多現代藝術作品在無意中充當著漫畫的「象牙塔」的角色。

近幾十年來,在漫畫針砭時弊和娛樂大眾的傳統功能之外,一些有著較前衛思想的漫畫家們開始主動探尋漫畫的現代化之路。尤其二戰結束之後的若干年間,許多漫畫界的有識之士仿效其他藝術的展覽機制先後創立了一些國際性的漫畫展覽和競賽活動,並邀請有成就的藝術家和批評家共同探討漫畫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生存和發展的問題,這類大展敢於打破漫畫的故有思路,肯定漫畫在體現個體精神價值方面的能動性,顯示了漫畫向當代藝術主流靠攏的趨勢。

先鋒漫畫———至今在國際上仍無清晰的定義,一般指介於傳統漫畫與前衛藝術之間的邊緣藝術形式,或者說是受當代先鋒藝術催化而生的一種新的漫畫流派,強調在價值觀和審美取向上的探索功能,對傳統漫畫具有「顛覆性」。

我國先鋒漫畫的創作起步很晚,上世紀90年代才有少數漫畫家涉足,但他們的作品很快便初具了先鋒漫畫的特徵,並著意於在創作理念上的探索以及與前衛藝術之間的橫向比較。但因其發展受種種條件制約,一直未能形成大的創作群體和廣泛的傳播。然而藝術上強勁的現代主義潮流正在有力地沖擊著人們的傳統觀念,先鋒漫畫也一定會被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和接受。
參考資料:http://www.tianjindaily.com.cn/docroot/200403/27/kb02/27210605.htm

『叄』 漫畫起源於哪個國家

美學者的歷史研究顯示,數百(甚至數千)年前,在南亞洞穴中發現古老的漫畫;在佛教寺廟中,一份十二世紀遺留的日文故事圖畫滾動條、中國古代仰韶文化時期人民的陪葬用品與德國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前大幅故事圖,皆可見早期漫畫文化足跡。漫畫文化學家均認為漫畫的起源,應該以石雕造型、洞窟壁畫…等圖騰為出發點。當在十七、十八世紀時,英國的一位諷刺畫家荷加思就正式為「近代漫畫」揭幕。

而對於中國漫畫,有人說,漫畫「是從外國傳入中國的「,說得對,也有人說,「我國早就有漫畫了」說得也對。這是因為,我國確實很早就有漫畫。

清朝乾隆年間「揚州八怪」中的畫家黃慎就畫過《有錢能使鬼推磨》,那是18世紀的事。後來羅聘還畫過《鬼趣圖》,借鬼來諷刺人間不平等。15世紀的明朝皇上憲宗也畫過《一團和氣圖》。那是世界上還沒有「漫畫」這么一個畫種。過時候誰也不知道那幾幅畫就是漫畫。

及至二十世紀初年,中國才從報紙刊物上見到外國(西方的)漫畫,於是也就出現了我們的漫畫家。可見那時漫畫是從國外傳進來的。

民國七年沈伯塵獨立出版了「上海潑克」。他傳播了西洋黑白的技法,也擴大了漫畫的題材,是早期漫畫史上重要的一頁。一直到民國十二年「文學周報」發表了「子愷漫畫」,引進日本漫畫,以單純輕松的線條描寫家庭瑣事和社會某一層面。其童稚純真的感情,頗受青少年和知識分子的歡迎,也是中國採用「漫畫」名稱之始。

日本傳統意義上的漫畫指開玩笑的、逗樂的畫。
現在的漫畫除了傳統的單幅或四格諷刺漫畫外,主要指新型漫畫。新型漫畫在最初傳入中國時叫做卡通畫;在日本較為通用的稱謂叫做comic;在美國常用cartoon。新型漫畫的裨是以格為單位的畫,並用畫面去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對社會人生的認識。它的風格打破以往的傳統,採用了靈活多變的形式,像極了電影分鏡頭劇本。而新型漫畫是直接以畫面代替了鏡頭,把信息傳達給讀者。因此,新型漫畫的最高境界稱為電影感。

日本把1945年前的漫畫稱為「史前」。明治以後是漫畫稱為「史前」。
明治以後是漫畫向家庭、少年滲透的時期,也陸續有了專登漫畫的雜志、
報紙,但多為單幅、四格漫畫。到了二戰以後日本復興的年代,漫畫家從壓
抑的氣氛中解放出來,漫畫文化初露端倪。在這個時期出現了一位大師,他
的出現是日本新型漫畫崛起的標志。他就是被譽為「日本漫畫之父」、「之
神」的手冢冶蟲。日本評論家如此評價他:「今天的日本漫畫,是從第二次
世界大戰戰敗的焦土中如慧星般登場的漫畫家手冢冶蟲帶領出發的,他那戲
劇性的內容和視覺性的表現方法令眾多讀者欣喜若狂」。
日本漫畫的崛起逐漸帶動了東南亞地區漫畫的發展。韓國、新加坡、馬
來西亞、台灣是其中的佼佼者。這些地區漫畫已從最初的模仿到漸漸形成了
自己的漫畫風格。中國漫畫的發展較為緩慢,還處於初級階段,形成自己的
風格黨有待時日。
大洋彼岸的美國,漫畫在cartoon興趣的帶動下,於六十年代初期誕生
了。英雄漫畫這種體裁從一開始就成為美國漫畫的主流,並標志著美國漫畫
體系的形成。

『肆』 貓在德國有什麼隱喻

德國被稱為漢斯貓。
根據一個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的漫畫裡面的形象來的 漢斯是一個很常見的德國名, 用漢斯代稱德國就像用山姆大叔代稱美國一樣。 這個不是漫畫作者原創的 ,漫畫里德國的形象是一個長得很像小老虎的貓, 估計是說德國以前是頭老虎。 德國在軍事領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產品就是坦克。不管是二戰時的虎式坦克還是現在的豹二坦克,虎豹都是貓科。而豹二系列坦克也被軍迷成為貓式坦克,然後把這些卡通化之後基本就成了漢斯貓。

『伍』 求奧—普勞恩的個人簡介,急~~~

好像有翻譯成埃.奧.卜勞恩,不過英文名沒錯啦E.O.Plauen

埃.奧.普勞恩:(1903--1944),德國人,原名埃里西•奧塞爾。1934年他毛遂自薦,在《柏林畫報》擔任長篇連環幽默漫畫主筆,以自己和兒子的生活為原型進行創作,《父與子》因此而問世。他以自己成長的城市普勞恩為筆名,從此這個筆名隨著《父與子》走遍全球每個角落。
普勞恩的漫畫線條簡練含蓄;構圖巧妙出人意料;人物造型誇張,充滿想像力。

《父與子》是德國著名漫畫作家埃.奧.卜勞恩(E.O.Plauen)的頂峰之作。埃.奧.卜勞恩(E.O.Plauen),原名埃里西.奧塞爾,1903年3月18日出生於德國,少年時學過鉗工,後來到萊比錫繪畫藝術學院讀了五年書 。其間曾給《新萊比錫報》等報刊畫過插圖,1934年他毛遂自薦,在《柏林畫報》擔任長篇連環幽默漫畫主筆的工作,《父與子》因此而問世。他以童年生活的城市卜勞恩作為筆名,從此這個筆名隨著《父與子》走遍全球每個角落。卜勞恩的漫畫線條簡練含蓄;構圖巧妙常出人意料;人物造型誇張,極具特色,充滿想像力。我國著名漫畫家華君武先生稱贊他:"《父與子》無須什麼解釋,誰都能看懂;孩子看了好笑,成人看了也好笑,各人去笑各人所理解的,這是卜勞恩漫畫的魅力。"

人名:E.O.Plauen 埃·奧·卜勞恩
出生地:德國薩國薩克森州翁特蓋滕格林屯
出生年月:1930年3月18日
個人簡歷及作品介紹:
1930年3月18日,德國薩國薩克森州翁特蓋滕格林屯有一個小男孩降生了。這個取名叫埃里西·奧塞爾的男孩就是多年以後的埃·奧·卜勞恩。他創作的幽默連環畫《父與子》贏得了世界上千百萬人的心,他的名字從此載入了世界幽默畫巨匠的史冊。

卜勞恩的父親保羅·奧塞而出生於一個磨坊主家庭,服過12年兵役,然後在邊境海關工作。他是個溫和、冷靜、喜歡沉思的人。他從不用傷害他人的辨法來謀私利,對名利看得委淡泊。保羅·奧塞而非常熱愛自已的祖國,並把這一優秀品質傳給了兒子。他還帶著兒子穿越森林和田野,訴賞祖國河山的壯美,了解德國底層人民生活難辛。
這一切深深地烙在了卜勞恩的腦海里。成為大畫家的卜勞恩後來深情的回憶,是父親給了他尋於一個藝術家非常重要的觀察力和對祖國人民深摯的愛。

卜勞恩的母親性格開朗活潑,她在生活中尋求獨立,總是設法以不多的家庭收入,盡可能地使她的孩子們有一個好住處。在那樣的時代和處境里,她實在是一個難得的好主婦。
不過她也把耳背的毛病傳給卜勞恩,使得這一位大畫家一生中聽力一直很差,尤其在得到感冒後。每當這時,卜勞恩就不願與人交往。不過即使這樣,他在與人談話時絕不會因為聽力差而思路紊亂或有一些無禮的舉動。翁特蓋滕格林屯是個美麗的屯庄,屯旁的小溪潺潺流淌,周圍有森林和草地,原野上開滿了美麗的花朵。奧塞而在這兒度過了他幸福的童年。

在卜勞恩一生中,他最感謝的就是他的父母,雖然他們沒有在藝術上給他什麼幫助,但他覺得,是父母親金子一般的心和美好的性格,讓他一生受益。

1907年,由於父親的調動工作,全家人依依不捨的告別了小山屯,遷到了福格蘭特山區的首府卜勞恩市。在卜勞恩市讀書的那些年,奧塞而總是把好分數帶回家,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公立學校的課程。
奧塞而12歲到14歲時,他將聽到和讀到的有關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情況描繪下來。遺憾的是,這些最初的藝術品在卜勞恩經歷了二次世界大戰後竟然遺失了。卜勞恩市的人民絕不會料到,在若干年後,埃里西·奧塞而因為創作連環漫畫《父與子》曾用這個城市的名字作筆名,而讓卜勞恩這個城市與畫家一齊聞名於世。

由於家庭經濟的原因,奧塞爾沒能上文科中學,他去當了一個鉗工。三年難辛的學徒生活,並沒有削減他對藝術的追求。學徒生涯結束後,他踏上了艱難的求學萊比錫繪畫學院的路。

在萊比錫繪畫學院的那五年中,前兩年奧塞而邊打工邊求學。他告訴父母,他憶經是成年代了,必須靠自已的收入來繳納學費。19歲時,奧塞而的作品首次在卜勞恩市的畫展上亮相,就獲得了高度的評價,這給了他極大的鼓舞,他開始參加各類的繪畫比賽,獲獎作品頻頻出現在報刊上。
從此,稿費成了他的生活來源之一。在萊比錫繪畫學院的五年中,奧塞而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功底。他結識了許多世界一流的藝術家、評論家、戲劇家和出版家,在以後的許多年裡,奧塞而和他們成了志同道合的合作夥伴。1930年10月18日奧塞而和同學瑪麗加而德在柏林舉行了婚禮。第二年,他們唯一的愛子克里斯蒂安出世。

1921年到1933年是卜勞恩生命中最快樂的時期,愛情、家庭、事業、友誼都一齊擁向他,在這時期,也是他創作高峰期。在這期間,他發表了大量的幽默畫,還為他的摯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納的許多作品畫過插圖。

奧塞而在1933年前發表了一幅政治漫畫,它傳遍了整個世界:在一面鉅大的立鏡前,蹲著極其矮小的、充滿悲哀的希特勒,頭發蓋在臉上,雙手捂著眼晴,完全絕望了。畫上寫著「唉,我怎麼顯得如此丑惡!」後來的納粹掌權者們,尤其是約瑟·戈培而對此是刻骨銘心的,他們絕不會放過奧塞而。

1933年納粹掌權後,卜勞恩的政治漫畫被禁止發表。他的痛苦生涯從此開始,一個畫家的自由被政治剝奪了,他身上的許多美好的東西同時也被毀滅了。
長篇連環漫畫《父與子》的發表應當歸功於當時柏林烏而斯泰恩出版社。當時,該社希望有一位畫家專為《柏林畫報》畫長篇連環漫畫,以提高畫報的發行量。在對許多人選進行篩選後,著名作家、出版家和編輯庫而特·庫森貝格博士最後想到了奧塞而。事實證明,奧塞而是最合適的有選。由於《柏林畫報》的交涉,納粹當局取消了對奧塞而的職業禁令。不過,只允許他在《柏林畫報》上發表無任何政治傾向的漫畫。
在充滿火葯味的1934年到1937年這三年,長篇連環漫畫《父與子》的發表,在《柏林畫報》上猶如一片人性的綠州,得到了廣大民眾的喜愛。卜勞恩在那樣的境況下能在三年裡完成近200套傑作,他的精神來源主要來自於對獨生子克里斯蒂安和父親保羅·奧塞而的深摯的愛。正是這種愛,使他獲得了空前的成功。《父與子》漫畫被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徵。《父與子》的聲譽已經跨出國界,走向世界。

1944年3月,卜勞恩和摯友埃里西·克瑙夫被一位是納粹分子的憐居告發,指控他犯「反國家言論罪」而遭逮捕。這當然也是戈培而一夥對卜勞恩有意圖的政治陷害。4月6日,在判處他死刑的前夕,卜勞恩自殺於關押他的牢房。

『陸』 關於卡通的提問

卡通的出現與早期發展

如果想了解什麼是卡通,那麼就不妨先從」卡通〃這個詞的由來講起。

卡通,是英語」cartoon〃的漢語音譯。對於這個詞的詞源,有兩種不同說法:其一是說它來自法語中的」carton〃(圖畫);其二是說它源自義大利語中的」cartone〃(紙板)。

從卡通的詞源上,我們就能夠確切的獲知,卡通作為一種藝術形式最早起源於歐洲。而在近代歐洲,有兩個促使卡通出現的重要歷史條件:首先,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壯大了市民階層的力量,導致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其次,自文藝復興運動以來,自由開放的藝術理念開始為社會所接受。這兩個條件的相互作用,使得傳統繪畫走下了中世紀的神壇,日益接近平民的審美趨向,給以簡御繁的卡通畫提供了產生的社會基礎。同時,作為市民階層表達自身要求的手段,卡通畫也被賦予了更為廣泛的政治內涵。

在十七世紀的荷蘭,畫家的筆下首次出現了含卡通誇張意味的素描圖軸。而以法國人奧諾雷-杜米埃(1808~1879)為代表的諷刺漫畫家,更是將政治卡通發展到了藝術的高度。時至今日,政治卡通依然是西方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卡通藝術的發展史上,英國扮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眾所周知,英國是最早建立現代議會民主政治的國家,同時也是最早進入產業革命的國家之一。民主政治的確立,保證了人民言論和出版的自由,為卡通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產業革命的興起,引發了報刊出版業的繁榮,為卡通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物質保證。

早在17世紀末,英國的報刊上就已經出現了許多類似卡通的幽默插圖,但是由於缺乏專職畫家和固定的藝術風格,因此還算不上真正的卡通畫。隨著報刊出版業的繁榮,到了18世紀初,出現了專職卡通畫家,英國卡通的風格也逐漸定型。與同時期歐洲大陸的幽默諷刺畫相比,英國的卡通畫較多的取材於社會風情,以幽默含蓄見長。

這一時期,比較有影響的卡通畫家包括威廉姆-霍格斯(1697~1764)、詹姆斯-吉爾雷(1757~1816)和托馬斯-羅蘭森(1756~1827)。這其中,霍格斯的代表作有《浪子回頭》和《哈洛特漫遊記》等,羅蘭森則主要是創作了《辛塔克斯大夫一生的旅行》。值得一提的是,霍格斯等人的作品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單幅畫,而是發展成為了彼此關聯的系列畫,具備了連環畫的雛形。

1841年,著名的《笨拙》(Punch)畫報在倫敦創刊。這本著名的諧趣性期刊,在卡通發展史上占據著顯著的地位。事實上,正是這個刊物的供稿人、著名畫家約翰-里奇和編輯馬克-呂蒙首次將幽默諷刺畫正式命名為」卡通〃。同時,這本刊物也是傳統的卡通畫向連環畫過渡的重要橋梁。在早期的《笨拙》畫報上,就已經連載了許多與連環畫的概念相近的作品。而約翰-里奇繪制的《布瑞克先生歷險記》,更是具備了眾多連環畫的構成要素。

十九世紀末,彩色印刷術的出現引發了出版業的一場革命。相應的,彩色漫畫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1901年,著名出版商哈姆士-沃思,在並購了幾家雜志的基礎上,成立了聯合出版公司(簡稱」AP〃),先後出版了《小精靈》、《水泡》、《微笑》、《彩虹》、《老虎提姆》周刊和《叢林狂歡》等漫畫刊物。另一位出版商亨德森,也推出了《樂趣無窮》(1906)、《漫畫天地》(1909)、《精思妙語》(1910)和《火花》(1918)等雜志。其它如」特萊普斯和霍姆士〃公司出版的《煙火》和皮爾遜出版的《大匯刊》等,都不同程度的介入了彩色漫畫的出版與發行。這一時期,英國漫畫期刊一個重要的變化,就是刊物的讀者定位由成年人逐漸轉向兒童和青少年。而AP公司是這個趨勢最大的受益者,他們成功的推出了」老虎提姆〃的卡通形象,使其一躍成為孩子們鍾愛的卡通明星。它的姊妹作《熊娃娃》也取得了不俗的銷售業績。另外,《老虎提姆》的作者之一福克斯-韋爾還創作了《小虎吉莉》和《河馬小姐》等少女漫畫作品。

與政治卡通和漫畫相比,動畫片的發展歷程似乎更富有傳奇色彩。如前所述,動畫藝術是現代影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動畫和電影的」史前階段〃,兩者卻是合而為一的。直到攝影術發明之後,電影和動畫才開始分道揚鑣。

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最先向公眾展示了他們的」電影機〃,並放映了《火車進站》、《海水苑》等影片。現代電影就此誕生。而第一部動畫電影卻是在十年後才得以問世。其中的部分原因是由於動畫片高昂的製作成本。時至今日,動畫片依然是需要高投入的文化產品。

1906年,在愛迪生實驗室工作的布雷克頓(J.Stuart Blackton)製作了《滑稽臉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s of Funny Faces),這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動畫影片。此後,來自法國的埃米爾-科爾(Emile Cohl)進一步發展了動畫片的拍攝技巧,並且先後製作了250餘部動畫短片。同時,他也是第一個利用遮幕攝影的方法,將動畫和真人表現結合起來的先驅者。正是因為科爾對於動畫片發展的傑出貢獻,他也被奉為當代動畫片之父。

另一位對早期動畫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的是美國人溫瑟-麥凱。他出生在美國的密西根州,早年曾經靠給馬戲團、通俗劇團畫海報為生,後來成為了報社記者和漫畫專欄畫家。1914年,麥凱推出了一部劇情動畫片《恐龍葛蒂》(Gertie the Dinosaur)。這部動畫片的推出,改變了此前在動畫作品中的純藝術傾向,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等組織成為互動式的情節,取得了相當好的效果。而憨態可掬的恐龍葛蒂,更是成為了名噪一時的卡通明星。繼《恐龍葛蒂》之後,麥凱又製作了《露斯坦尼亞號之沉沒》。這是第一部以動畫方式製作的紀錄片。

溫瑟-麥凱的成功是具有象徵意義的。他以自己作為漫畫家的修養和積累,開創了一種重視角色的塑造、故事結構和通俗趣味的新型動畫創作模式。在麥凱之後,美國的動畫家們開始走上了一條與他們的歐洲同行截然不同的道路。一個屬於新大陸的卡通時代就要到來了。

黃金時代的卡通帝國

在二十世紀上半葉,美國卡通藝術的發展水平居於世界的領先地位。而毋庸置疑的是,這種領先是全方位的。

早在1840年,波士頓的DC約翰斯頓公司就發行了名為《克賴斯帕》的單頁畫報,這可能是最早出現在美國的卡通作品了。此後,隨著歐洲移民的不斷湧入,原本流行於歐洲的卡通藝術也開始登陸美國。

1880年,美國報業大亨普利策在他的《紐約世界》報上增設星期日特刊,並在其中增加了卡通專欄。此後不久,另一位報業巨頭赫斯特也開始在自己旗下的《紐約雜志》和《美國幽默大師》等刊物上定期發表卡通作品。這意味著卡通作品在增加報刊發行量上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可。而上述兩大報系的強力介入,無疑是給還處在幼年期的美國卡通注射了一針助長劑,自此美國卡通的發展駛進了快車道。

1895年,著名漫畫家奧特考特(R.F.Outcault)創作的系列漫畫《黃孩子》(Yellow Kid)開始在普利策創辦的《紐約世界》(New York World)上發表。但不久之後,奧特考特帶著」黃孩子〃一起跳槽到了赫斯特旗下的《紐約雜志》(New York Journal)。《黃孩子》系列最初的名稱是」Hogan』s Alley〃,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年紀在六、七歲,身著臟睡衣大腦袋,名叫」Mickey Dugan〃的小孩兒。其實,這件睡衣在開始的時候是藍色的。到了1896年,由於一項新技術的應用使人們能夠輕易的將紙染成黃色,Dugan也就此換上了黃衣。後來,奧特考特又在漫畫里加上故事主人公的對白,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故事主題。這也使得《黃孩子》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連環畫。由於」黃孩子〃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精明的商人們便以這個形象為基礎,開發了大量有關」黃孩子〃的周邊產品,其中包括玩具、塑像、廣告招貼等。盡管」黃孩子〃也經歷了許多的波折,但是在它首次面世後的第七年,即1902年,《黃孩子》系列終於出版了單行本。應該指出的是,《黃孩子》的成功不但促進了美國卡通漫畫的發展,而且為漫畫作品的商業運作提供了經典範式。

在整個二十世紀初, 卡通漫畫始終在尋找與美國文化的交匯點。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和令人難忘的卡通形象。不過,直到三十年代初,美國卡通漫畫的黃金時代才真的來臨。

對於」黃金時代〃,有這樣一個精闢的描述:美國漫畫的黃金時代就是超級英雄在廉價畫報上橫行的時代。眾所周知的,諸如超人(SUPER MAN)、蝙蝠俠(BATMAN)、閃電俠(FLASH)、潛水俠(AQUA MAN)等眾多的超級英雄形象都產生在這個時期。這些超級英雄的共同特點就是擁有健美運動員般的身材,常人無法具備的超能力,不斷打倒邪惡又強悍的敵人,拯救世界。而其中最具代表性和持續影響力的,恐怕就要算是超人和蝙蝠俠了。

《超人》的主角是一個來自氪星球、具有超能力的外星人克拉克。在他還是一個嬰兒的時候,便乘坐太空船從氪星來到地球,並被善良的肯特夫婦收養。長大後,他開始發現自己擁有地球人不具備的超能力。為了掩飾身份,克拉克從偏僻的小鎮來到了大都市,並在《星球日報》擔任編輯,從而結識了年輕貌美的女記者露易斯。從此以後,每當城市的安全和秩序受到惡勢力的威脅時,總會有一個披著斗篷、身著緊身衣的飛天英雄及時顯身,拯救那些陷入危機中的人們。不過,大多數情況下,超人的主要任務都是英雄救美。

《超人》系列最先在《動作漫畫》(ACTION COMICS)第一期上發表,並迅速風靡全美。1939年1月16日,《超人》開始在報紙上連載。到1941年,已經有超過三百種報紙每日連載《超人》漫畫。而以」超人〃為主題的動畫片、電影和電視劇,更是在此後的半個世紀中層出不窮。毫不誇張地說,」超人〃已經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標志。

幾乎是在超人取得成功的同時,」黃金時代〃的另一位超級英雄蝙蝠俠也走入了人們的視野當中。

蝙蝠俠原名叫做昆布西,出身於一個顯赫的富豪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父母被歹徒所殺,因而變成孤兒,由管家撫養長大。長大後,他發誓為鏟除罪惡而戰。於是,他便成為了身著蝙蝠裝的蒙面豪俠。除暴安良,制裁法律的漏網者成了他最重要的使命。

蝙蝠俠的故事最早出現在《偵探漫畫》(DETECTIVE COMICS)的第二十七期上。與超人相比,蝙蝠俠是一個沒有超能力的普通人,這也正是他的魅力所在。而蝙蝠俠用於對抗邪惡的主要工具是各式各樣的科技發明,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那輛萬能蝙蝠車。

在黃金時代的眾多超級英雄中,神奇女俠(WONDER WOMAN)可以說是一個」另〃。這不僅僅是因為它打破了此前男性對於超級英雄形象的壟斷,更為重要的是,她的出現徹底重構卡通世界中兩性秩序,使得女性角色不再只是男英雄們的附庸,而真正成為主宰故事的主角。因此,當」神奇女俠〃系列於1941年底在《全明星漫畫》(ALL STAR COMICS)上推出後不久,便受到了眾多女性讀者的熱烈歡迎。

漫畫英雄的出現絕非偶然。事實上,它是漫畫藝術與美國文化碰撞的必然結果。美國文化的核心就是所謂的」個人主義〃。這是一種以崇尚個人奮斗和強調優先保護個人利益為要旨的文化。出於這種文化背景,特別是在三十年代的大蕭條和二次大戰給美國社會帶來劇烈沖擊的情況下,人們欣賞和渴望」救世主〃式的超級英雄,將他們看作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徵。因為在現實世界中找不到這樣的人物,於是人們便轉而在杜撰的世界中尋求精神寄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社會經濟不但沒有被戰爭拖垮,反而獲得了空前的發展和壯大。由於戰爭而激發出來的愛國主義成為了當時美國文化的主流。於是乎,漫畫中的超級英雄們也紛紛投入了保衛國家、反對納粹的戰斗中。」黃金時代〃也邁向了巔峰。

隨著卡通漫畫在美國社會中的影響力日趨增強,美國漫畫的發展也逐步走向了多元化,出現了教育漫畫、科學漫畫、西部漫畫等新題材。與此同時,一味的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商業炒作,使得美國漫畫中的暴力、色情等不良因素激增,有的漫畫出版物甚至赫然標明」兒童不宜〃。由此,漫畫業成為公眾和輿論抨擊的焦點,並最終導致了」黃金時代〃的沒落。

1945年春,弗雷德里克-魏斯曼博士的《引誘無辜》一書出版。魏斯曼博士是一位在當時的社會上相當有影響的知識分子,同時也是政界的知名人士。他始終堅信」充斥著暴力和陰暗內容的漫畫,是助長青少年犯罪和社會混亂的根源〃。雖然事後的調查表明,魏斯曼博士的絕大部分論斷都是缺乏事實根據的,但這本書的出版恰恰迎合了當時主流輿論對漫畫業的廣泛批評,因此立即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肯定。一時間,漫畫成為了超級禁書,人們時常用談論毒品的口吻來談論漫畫。

1954年4月,美國聯邦參議院青少年犯罪調查委員會針對漫畫對青少年的影響問題舉行公開聽證會,魏斯曼博士以證人的身份出席。他聲稱:漫畫是玷污兒童純真,引發少年犯罪的罪魁禍首,相對於漫畫而言希特勒只是小兒科。」孩子們往往從四歲開始,就遭受到漫畫的毒害。〃他甚至要求馬上禁止漫畫的出售。

雖然,這次聽證會沒有能夠形成一個明確的結論,但是參議院最終還是要求頒發一個檢查標准,杜絕漫畫中一切可能毒害青少年和敗壞道德的內容。這其實就是在輿論上宣判了」黃金時代〃的死刑。在參議院聽證會後不久,漫畫出版商們在1954年10月26日成立了」美國國內漫畫雜志聯合會〃,並制定了」聯合會內部檢查標准〃,還要求在此後出版的漫畫封面上明確標明限制等級。

這無疑是一個對美國漫畫業具有深遠影響的事件。由於這個多少有些矯枉過正的標准,此前暢銷的恐怖、警匪類漫畫幾乎絕跡;西部漫畫中的牛仔們也不得不大幅收斂,肉搏和槍戰的場面明顯減少;甚至於搞笑動物漫畫里的」暴力〃舉動也變得畏首畏尾。許多出版社和漫畫刊物因為發行量的急劇下跌而破產,大多數職業漫畫家迫於生計壓力也不得不轉行。當然,像《美國上尉》的作者喬-西蒙這類少女漫畫作家,也因為超級英雄的缺席而一度走紅。不過,從整體上看,美國漫畫業還是因此而元氣大傷,雖然日後有所恢復,但終究還是沒能重振昔日雄風。

與美國漫畫業一波三折的發展歷程相比,同時期的美國動畫業卻始終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而要回顧這段歷史,就不能不提到沃爾特-迪斯尼和他的迪斯尼公司。

事實上,在沃爾特-迪斯尼之前,美國已經擁有了不少傑出的動畫家,但是作為後來者的沃爾特卻是真正促使美國動畫業走向飛躍的人。因此,我們有足夠理由認為」沃爾特-迪斯尼是動畫史上的第一位大師〃。

1923年,年僅22歲的沃爾特-迪斯尼告別了故鄉堪薩斯,動身前往好萊塢尋求發展。那時的好萊塢是一片創業的熱土,而此時的電影仍處在默片階段,至於動畫片也只不過是擺在電影開演前的助興節目而已。在那裡,他白手起家,以僅有的3200美元注冊成立了」迪斯尼兄弟動畫製作公司〃。在沃爾特來到好萊塢的這一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動畫作品——由真人和動畫人物合演的無聲動畫片《愛麗絲在卡通國》。

在好萊塢的最初幾年中,迪斯尼和他的公司漸漸的站穩了腳跟,但是在1927年沃爾特遭受了他事業上的第一個沉重的打擊。這年,他創作的第一個廣受歡迎的卡通人物」幸運兔奧斯華〃被發行公司用欺騙的手段奪走,公司因此幾乎陷入絕境。惱火而無奈的迪斯尼踏上了返回故鄉堪薩斯的列車。然而,正是在這次返鄉的旅途中,沃爾特的頭腦中出現了一隻活潑可愛的小老鼠。後來,沃爾特的夫人給這個嶄新的卡通形象取了個響亮的名字」Mickey Mouse〃!這就是日後享譽世界,為各個國家的兒童所喜愛的卡通明星——米老鼠。

米老鼠的出現,固然為迪斯尼公司提供了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然而,要使米奇和他的夥伴們成為人見人愛的超級明星,迪斯尼公司還必須有新穎的製作理念。而新理念的核心就是重視劇情的設計和不斷創新。

在迪斯尼之前,動畫片作為普通電影放映前的墊場節目,往往只看重視覺效果而不太注意故事情節的安排。迪斯尼的米老鼠系列則反其道而行之,在製作的初期就對作品的情節進行周密的安排,讓短短七八分鍾的小片子變得非常引人入勝,再加上製作精良的畫面,迪斯尼的動畫片一下子就甩掉了幾乎所有的競爭對手。

除了先進的創作理念,對創新的敏感是迪斯尼的另一張王牌。20年代中後期,電影告別了默片時代,有聲電影的出現引發了整個電影業的革命。沃爾特敏銳的察覺到了變革的來臨,開始嘗試製作有聲動畫片。1928年11月18日,作為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音畫同步的有聲動畫片,《汽船威利號》在紐約市的殖民大戲院隆重首映,並取得成功。到了1932年,迪斯尼又推出了第一部彩色動畫片《花與樹》(Flowers and Tree)。除了預料之中的轟動之外,它也為迪斯尼贏得了奧斯卡動畫短片獎。五年後,即1937年,迪斯尼耗費數年時間精心打造的第一部全動畫卡通劇情片《白雪公主》(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上映。這是一部劃時代的動畫片,具有里程碑的意義。而且因為這部作品所取得的巨大商業成功,使得迪斯尼的製作計劃開始向長片傾斜。緊接著,在1940年裡,迪斯尼公司連續推出了《木偶奇遇記》和《幻想曲》兩部動畫長片。其中,《幻想曲》更是被視為現代動畫片的經典之作,推出伊始便獲得了廣泛贊譽。在不斷推出新作的同時,迪斯尼的卡通明星陣容也不斷擴充,除了米老鼠之外,米妮(Minnie)、布魯托(Pluto)、高菲(Goofy)和唐老鴨(Donald Duck)等新形象也陸續出現在了迪斯尼的動畫片中。伴隨著不斷涌現的優秀作品和卡通明星,迪斯尼公司終於在40年代初確立了它在卡通帝國中的霸主地位。

對於整個美國動畫業而言,迪斯尼的成功具有巨大的示範和推動作用。由於動畫市場的擴展,許多新動畫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成立,此時的好萊塢已經是全美、乃至全世界動畫業的中心了。凡-伯倫製片廠(Van Beuren Studio)就是這些新動畫公司中的一員,在他的旗下同樣聚集了一批優秀的青年動畫家。在30年代後期,這家公司推出了著名的系列動畫片《湯姆貓和傑瑞老鼠》(Tom and Jerry),並獲得成功。另一家有影響的動畫製作機構是華納製片公司在1934年創立的動畫部,主要作品包括:《豬豆子》(Porky and Beans)、《達菲鴨》(Daffy Duck)、《邦尼兔》(Bugs Bunny)等系列動畫片。與迪斯尼的米老鼠一樣,它們也都是盡人皆知的卡通明星。

然而,在迪斯尼輝煌的成功里,危機也在悄然孕育著。成立之初的迪斯尼公司,以藝術和創造為信條網羅了大批一流的動畫人才。但是,隨著公司的不斷發展壯大,迪斯尼的藝術風格也逐漸趨於固定,迎合觀眾和市場的需求成為了節目製作的基礎和前提。更重要的是,迪斯尼的員工越來越感到,公司的繁榮並沒有給他們帶來預期的收入增長,不滿情緒開始在迪斯尼的內部蔓延。到了四十年代初,迪斯尼公司屬下的動畫家們開始籌備成立工會,希望以此來與公司高層對抗,爭取提高報酬。可是,高層的態度似乎要比想像中的更為強硬,由此也引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口水戰〃。最終,許多公司的業務骨幹負氣出走,並合夥成立了」美國聯合製片公司〃(United Proctions of America,簡稱UPA)。

雖然經歷了許多波折,但是沃爾特-迪斯尼和他的公司依然是那個時代無可辯駁的成功者。今天的迪斯尼已經成為了世界性的」娛樂王國〃,這也從另一個角度上證明了沃爾特的理想和成功是超越時代的。

總而言之,在這一時期,無論是美國的漫畫業還是動畫業,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圍繞著卡通產品,美國的娛樂產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業運作體系,實現了卡通自身發展的良性循環。而」美式卡通〃也正是以此為基礎,才得以實現它在全球范圍內的擴展,成為了一股不容小視的文化力量。

新浪潮的勃興在二戰前後,雖然歐美卡通產品依然占據著世界卡通市場的主流,但是由於經濟社會和大眾文化的變革,卡通藝術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多元化的發展態勢。無可否認的是,一股卡通業的新浪潮正在興起,並將席捲全世界。

就在美國卡通走上商業化道路的同時,歐洲的漫畫家和動畫家們似乎依然在堅守著他們固有的藝術理念。但即使如此,這一時期的歐洲卡通也絕不乏經典之作。

在德國,這一時期出現了一位具有世界影響的漫畫大師埃-奧-卜勞恩。卜勞恩的原名叫做埃里西-奧塞爾,出生在德國薩克森州的一個偏僻小鎮。後來由於工作變動的緣故,埃里西的父親攜全家移居到福格蘭特山區的首府卜勞恩市。而埃里西之所以會用」卜勞恩〃作為自己的筆名,也是出於對這座城市的懷念。在1921年到1933年期間,埃里西以畫家的身份發表了大量的卡通畫,還為他的摯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納的許多作品畫過插圖。然而,隨著納粹黨的上台,德國的社會政治氣候迅速右轉。因為不滿納粹黨的倒行逆施,埃里西創作了一些以納粹黨為諷刺對象的漫畫作品,結果招來了納粹頭子約瑟-戈培等人的忌恨。埃里西的漫畫作品一度被查禁。

後來,因為當時的《柏林畫報》需要一位能夠畫連載漫畫的畫家,負責此事的著名作家、出版家和編輯庫爾特-庫森貝格博士便找到了埃里西-奧塞爾,希望能夠由他來承擔這項工作。最終,由於《柏林畫報》的積極周旋,納粹當局解除了對埃里西的禁令,但卻附加了一系列苛刻的審查條件,並且絕對禁止他的作品中出現任何與政治有關的內容。

盡管如此,埃里西還是在1934年到1937年期間先後完成了200多套作品,這也就是著名的《父與子》系列漫畫。在法西斯橫行的歲月里,這套漫畫作品宛如人性的綠洲,成為德國人民面對殘酷現實生活時最好的心靈慰籍,因而贏得了許多人的喜愛。《父與子》被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徵,其聲望很快就跨出了國界。

1929年,比利時漫畫家埃爾熱開始創作《丁丁歷險記》系列。從那時起直到1983年3月埃爾熱逝世為止,《丁丁歷險記》先後完成了二十餘卷。1986年,作為埃爾熱生前未能完成的最後一部作品《丁丁和阿爾法藝術》出版,丁丁系列就此完結。評論界普遍認為,丁丁系列的成功應該歸結為作者對於將故事主線和真實背景有機結合的充分重視,因此埃爾熱也被稱為是」漫畫新聞記者〃。不管怎樣,由於融合了紀實風格和幽默風趣的創作元素,丁丁系列成為了漫畫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一,埃爾熱也因此而步入了漫畫大師的行列。

就在美國的動畫家們盡情享受」黃金時代〃的時候,歐洲的動畫家們卻依然執著於試驗與藝術化的道路。這從兩者對於同步聲音技術的運用上就可見一斑。在美國,人物聲音主要用來展現角色的特徵和個性;而在歐洲,聲音效果卻被用來作為實驗的」素材〃。事實上,歐洲的動畫家幾乎將動畫片中的畫面和音效之間的配合發揮到了極致。這些有益的嘗試與探索,極大地豐富了動畫片的表現手法,對動畫藝術的發展進步起到了推動作用。但是,動畫片畢竟是一種需要高投入的文化產品,如果沒有完整的產業鏈條支撐就很難作大作強。隨著美國動畫片的大舉進入,歐洲本土的實驗動畫也逐漸的凋敝了下去。

也許沒有人會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給了歐洲動畫業一次」中興〃的機會。由於大戰的影響,原本連成一片的世界卡通市場被分割成了若干塊,客觀上刺激了各國卡通業的獨立發展。同時,因為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把動畫片作為戰爭動員和宣傳的重要手段,所以開始出現了以政府投資來扶植本國動畫業發展的局面。

在戰時的英國,新成立的」哈拉斯和巴契樂〃動畫公司受英國當局的委託,前後共製作了七十多部支援戰爭的動畫宣傳短片。這些短片在英國各地的影院和劇場里放映,對鼓舞英國人民的鬥志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類似的」戰爭動畫〃,也曾經出現在美國、日本這樣的參戰國家裡。戰後,雖然不必再將動畫片作為戰爭動員的手段,但是它依然是一種重要的宣傳媒介,因而受到政府和民間機構的廣泛重視。動畫片作為一種媒介被運用在公眾關系、企業廣告、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競選等方方面面。這使得歐洲的動畫業找到了新的支點。

與西歐國家相比,東歐和前蘇聯的動畫業稍顯滯後,但卻有著屬於自己的風格和體系。亞歷山大-巴斯克金、布拉姆帕格姊妹等都是前蘇聯動畫界的傑出代表。其中,布拉姆帕格姊妹在1925年完成《中國烽火》(Chinese on Fire),更是為中國觀眾所熟知。雖然有的西方評論家認為俄國的動畫片過於刻板,但是從總體上看,前蘇聯的動畫家還是從本國的豐富文化遺產中發掘了大量優秀的素材,拍攝出了不少優秀的動畫作品。

讓我們再回到美國。在」黃金時代〃末期出現的多元化的風格被新一代的美國漫畫家所繼承,從而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漫畫作品。

1950年10月2日,美國著名漫畫家查爾斯-舒爾茨(Charles Schulz)開始發表他的《花生》系列漫畫(PEANUTS)。在那以後的五十年裡,花生系列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先後被翻譯成21種語言,在75個國家的2600餘家報紙上刊登過。漫畫的主角小狗」史努比〃更是成為了號稱擁有」全球三億五千萬忠實讀者〃的超級漫畫明星。《花生》的出現標志著美國漫畫業中新勢力的崛起。類似的成功範例還包括吉姆-戴維斯和他的《加菲貓》系列。

不全,可以到這里來看:
http://www.flashcom.org/Info/Show.asp?Info_id=581513461160418

這是網上的資料,你可以看一下,對於卡通畫,我很喜歡,應該可以說,還算擅長吧,平時我喜歡卡通繪畫,不懂的你可以問我,給我發信息,我如果也不懂那就一起切磋!哈

最後,祝你成功,我想要分哦,嘿嘿。

『柒』 「漫畫」一詞引自哪裡(國家)

漫畫二字起源於中國北宋,最初用「漫畫」二字的是北宋學者畫家晃以道,在其著作《景迂生集》中說:「黃河多淘河之屬,有曰漫畫者,常以嘴畫水求魚。」這里說的漫畫是一種水鳥的名稱,因為它捕魚時瀟灑自如,像在水上作畫而得名。

『捌』 漫畫起源於哪個國家

漫畫起源於十六世紀的義大利。

起源時間:十六世紀

起源地點:義大利

起源時期:文藝復興

重點人物:列奧那多·達芬奇

十六世紀開始使用誇張的表現手法,本是作大壁畫時,在小紙上的速寫,但因誇張的畫作,滑稽的表現,而開始了西洋的漫畫

漫畫,是一種藝術形式,是用簡單而誇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一般運用變形、比喻、象徵、暗示、影射的方法。構成幽默詼諧的畫面或畫面組,以取得諷刺或歌頌的效果。

漫畫作為繪畫作品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最初作為少數人的興趣愛好,已成為人們的普遍讀物,更是學生的最愛,並成為了漫畫控。近年的作品主導一般為日本漫畫和美國漫畫。

(8)漫畫在德國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漫畫是繪畫藝術的一個品種,常採用誇張、比喻、象徵等手法,諷刺、批評或歌頌某些人和事,具有較強的社會性,也有純為娛樂的作品,有較強娛樂性,娛樂性質的作品往往存在搞笑型和人物創造型。

直接或隱晦、含蓄地表達作者對紛紜世事的理解及態度,是含有諷刺或幽默的一種浪漫主義的繪畫。它同其他繪畫的主要區別在於獨特的構思方法和表現手法。它具有諷刺與幽默的藝術特點以及認識、教育和審美等社會功能。

漫畫可以把古今中外的人物同時邀集到一起,讓他們在一個畫面上演出奇異怪誕而又意蘊深邃的喜劇。它不受時空觀念的限制,人與物之間也可以對話,不同質、不同類的事物可以嫁接、雜交,可以借物喻人,借古喻今,可以人神交遊,幻想與現實同存,從而使畫面產生幽默、詼諧、怪誕、風趣的藝術效果。

漫畫可以把各種繪畫的形式、技法拿來為己所用。在繪畫工具和物質材料的使用上沒有專一的選擇,在造型手段上也沒有什麼限制。使用毛筆、鋼筆,借用木刻、油畫、剪紙、拼貼、中國畫等手段來繪制都可以,這主要取決於作者自己的特長以及內容、用途的需要。

漫畫中的人物造型大都誇張變形,可繁可簡,背景視內容需要,可有可無。如果一幅畫面表達不了,還可以畫成多幅的;要是情節較多,還可以畫成連續的。

『玖』 德國2戰時期的著名漫畫家

漫畫家埃·奧·卜勞恩(E.O.Plauen) 原名埃里西·奧賽爾(Erich Ohser),德國漫畫家。1903年3月18日生於德國福格蘭特山區阿爾多夫附近的翁特蓋滕格林村,童年時遷居卜勞恩市。少年時代學過鉗工,後來在萊比錫繪畫藝術學院學習,曾給《橫斷面》、《新萊比錫報》、《前進》、《詼諧報》作過畫,還為他的朋友、作家埃里西·卡斯特納(Erich Kaestner)的許多作品畫過插圖。在納粹掌權後,卜勞恩的政治漫畫被禁止發表。1944年3月他和摯友埃里西·克瑙夫被鄰居告發,指控犯「反國家言論罪」而遭逮捕。4月6日,在納粹臭名昭著的「人民法庭」判處他死刑的前夕,卜勞恩自殺於關押他的牢房。在遺書中,他承擔了全部指控,想以此為朋友開脫,給妻子馬麗加爾德的訣別信中他寫道:「……我為德國而畫畫……還望把他(克里斯蒂安)哺養成人。帶著幸福的微笑,我去了。」這樣,一代幽默大師被萬惡的法西斯無情地扼殺了。
卜勞恩的藝術生涯極短暫,作品雖不多,但成就卓著。《父與子》(Vater und Sohn)所塑造的善良、正直、寬容的一束形象深深地打動了千百萬讀者的心,從而使卜勞恩成為海恩里希·霍夫曼和威廉·布施之後的又一巨匠,《父與子》被人們譽為德國幽默的象徵。
《父與子》反映的是父子之間有趣的故事,那個禿頭的大鬍子的爸爸,慈祥、和藹、幽默,那個留著刺蝟頭的淘氣兒子,調皮、聰明、可愛。《父與子》中的漫畫盡管沒有一個字,卻很容易讀懂,常使人發出會心的微笑!

『拾』 漫畫是什麼意思

漫畫,是一種藝術形式,是用簡單而誇張的手法來描繪生活或時事的圖畫。一般運用變形、比喻、象徵、暗示、影射的方法。構成幽默詼諧的畫面或畫面組,以取得諷刺或歌頌的效果。

漫畫作為繪畫作品經歷了一個發展過程,從最初作為少數人的興趣愛好,已成為人們的普遍讀物,更是學生的最愛,並成為了漫畫控。近年的作品主導一般為日本漫畫和美國漫畫。



(10)漫畫在德國被稱為什麼擴展閱讀:

漫畫的審美價值

1、思維美學形態

任何一類藝術是通過人的思維活動來完成的,漫畫藝術也不例外。漫畫通過誇張變形,詼諧幽默和荒誕不經等手段,表達事物的精神實質,並向人們傳遞文學和哲學理念。欣賞者通過思維活動對這種不協調和出乎意料的狀態下,產生審美的愉悅和快感,並形成了審美情趣。

2、視覺美學形態

眾所周知,漫畫又是視覺藝術,它囊括了一切繪畫表現手段,通過對漫畫作品的描繪,對漫畫主題起到了渲染和烘托作用,使漫畫主題思想深化。


閱讀全文

與漫畫在德國被稱為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