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當年西德是用武力統一東德,它們會付出多大的代價
如果當年西德是用武力統一東德,它們會付出多大的代價?德國分裂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歷史事件,如果武力統一的話,很可能產生巨大的世界格局變化,下面給大傢具體說明:
三、德國很可能最終變成一片焦土:
德國是一個領土面積不大的國家,一旦東西德國展開大戰的話,那麼不需要幾個月,德國就會成為一片焦土,因此這場戰爭的結局就是德國,變成一個貧弱不堪的國家。
⑵ 為什麼說西德為了統一付出了兩萬五千億美金
西德是用了一大筆錢把東德「買」回來的。
西德首先以歐共體的名義向蘇聯提供了120億美元的貸款,緊接著又向蘇聯提供了50億馬克的政府信用貸款。然後,為了補償蘇聯駐德集群的駐留和撤出費用,西德政府又支付給了蘇聯120億馬克的軍費,另外還有30億馬克的政府援助。因為蘇聯國內經濟的困難,急需西方援助,蘇聯才會放棄原有立場,讓德國自行決定統一的的時間,方式。
同時,統一後的東部發展不如西部,西部企業收入的5.5%是要以團結統一稅的名義支援東部。平均每年約800~900億歐元。而這筆錢,將一直支付到2019年。
在兩德統一後的私有化浪潮中,東德原本的經濟被迅速的分割,轉移到西德資本家的手中:東柏林城市銀行,原有的貸款110億馬克,通過「國有資產託管局」僅以4900萬馬克的「跳樓價」「甩賣」給了西德;東德合作社銀行俞百億的資產賣的還算貴一點:一億馬克。
⑶ 為了東德和西德的統一,德國人付出了什麼代價呢
二戰後,德國被分成兩個國家: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在美蘇稱霸時代,人們相信兩個德國的共存將永遠持續下去。然而,隨著東歐巨變和柏林牆的倒塌,德國即將重新開始歷史性的統一進程。當時,兩德人民有著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歷史責任感。他們渴望實現國家統一。然而,東德和西德的統一不僅僅是兩個德國的問題。它還涉及四個二戰勝利國家,即美國、蘇聯、英國和法國。他們的態度將決定兩德能否真正實現統一。
這個時候,蘇聯軍隊想要如何撤回國內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此,德國人出錢出力,不僅支付了開拔費,還為駐扎在德國的蘇聯部隊進行了技能培訓,使這些人在回國後能夠掌握技能並生存下來。此外,由於國內經濟困難,蘇聯急需財政援助。鑒於蘇聯的情況,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首先提供了數萬噸罐裝牛肉、豬肉、奶粉和乳酪。後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為蘇軍從蘇聯撤軍支付了120億馬克的安置費;提供50億德國馬克的無息貸款。蘇聯也就同意了東西德的合並。
總得來說,德國的統一付出了很多代價,在經濟上付出了近170億馬克,不得加入北約和華約組織。
⑷ 兩德統一美國支付蘇聯多少撤軍費
美國沒有給,是兩德拿條件換取的。
西德為了換取蘇聯不幹涉兩德統一,是付出了很大代價的,說是花了血本也不為過:
1,西德同意減免蘇聯所欠西方外債中的欠西德的數百億美元外債(幾乎占蘇聯所欠西方外債的46%);
2,西德同意支付從東德撤回國的30萬蘇軍的搬遷費用和回國後的營地及家屬安置建設費用幾十億美元;
3,雖然西德拒絕了蘇聯提出的統一後的德國退出北約,實行芬蘭化的要求。但是西德保證北約不在原東德領土上駐扎和建設軍事設施;
4,最後,也是蘇聯最關心和最擔心的就是領土問題。戰後,蘇聯堅持當年和德國平分波蘭所劃分的邊界,於是為了補償波蘭,將波蘭邊界向西移動到奧德河,同時蘇聯和波蘭還平分了原來德國的東普魯士。由於戰後東西德的分裂,使得對德和約始終沒有簽署。所以蘇聯一直擔心它對德國領土的處理不能合法化。最終,東西德在統一前夕,在柏林和英法美蘇四國簽署了條約,德國保證承認東部邊界,放棄領土聲索權。最後,一塊石頭落了地的蘇聯和波蘭才算在最後一刻同意了德國的統一。
⑸ 東德和西德怎麼統一的
統一如下:
東德和西德統一是一個漫長過程,簡而言之就是:
首先是兩國於1972年簽署《兩國關系基礎條約》,在平等基礎上建立睦鄰友好關系,並「互設常駐代表機構」。1973年,兩國同時加入聯合國。1989年西德提出德國統一的「十點計劃」以及後來東德提出的統一德國的「四步方案」,使德國的統一被提上日程。
1990年9月12日,英法美蘇四國和兩德外長在莫斯科簽署《最終解決德國問題的條約》。條約對德國統一後的領土邊界、政治軍事地位、結束4大國對德權利和責任、統一的德國享有完全的主權等作出一系列規定。
到最後1990年10月3日,東德加入西德,分裂40多年的兩德至此實現統一。德國統一以後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但是德國在軍事發展方面依然受限,美國至今在德國還有3.4萬人的駐軍,對於曾經割讓給波蘭和俄羅斯的領土德國也放棄追索,這一方面是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懲罰,另一方面也是德國能夠統一所付出的代價。
東德西德統一的意義:
兩德統一是德國歷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東德和西德的合並讓人們都聚集在一起共同慶祝國家的第二次統一。就連當時的總統都認為能夠在沒有政府發布的合約、也沒有憲法的束縛的情況之下完成統一,是意見非常溫馨幸福的事情,這也代表這國民素質進一步的提升。
⑹ 二戰後,兩德統一的代價有多大
兩德統一代價很大,德國失去了一些領土還失去了一萬五千億歐元,比全國的國債還多。 英法挑頭 早在柏林_開放前一個月,敏感的英國媒體就發現兩德有邁向統一的苗頭。1989年10月,英國《泰晤士報》對兩德統一前景展開辯論。前議員康納·克魯斯·奧布賴恩指出,內外交困的蘇聯不可能阻止德國統一,「德意志第四帝國」將在歐洲大陸出現,這個「帝國」可能會重新使用威廉二世時期的旗幟,並從前皇室中選出皇帝。統一後的「帝國」還會為希特勒、納粹和大屠殺平反,德國人將恢復納粹種族政策。很多英國人都跟奧布賴恩持相同觀點,《泰晤士報》《經濟學人》等都在猜想德國統一後對歐洲的危害。 各個擊破 盡管面臨諸多盟國極力反對,但西德總理科爾不顧一切阻力,要在任期內完成德國統一大業。科爾首先爭取美國的支持。美國與歐洲國家不同,沒有對德國擴張主義的歷史恐懼,而且自從法國退出北約軍事一體化機構之後,西德成為北約在歐洲的中堅力量和支柱。科爾對美國的考慮一清二楚,美國想把統一後的德國留在北約框架內以繼續維持其在歐洲的領導地位。為此科爾向美國做出留在北約的保證,這使美國的態度轉為支持德國統一。1990年戈爾巴喬夫在同美國總統老布希會面期間重復了他的意見,這令美國人和德國人都感到吃驚,他們沒料到戈爾巴喬夫輕易就默認德國統一後留在北約內。 來源:華聲
⑺ 德國為了民族統一,付出了巨大代價,都有什麼呢
二戰後,由於德國戰敗,失去了話語權,本土被四大國分區佔領了。如果不是冷戰,美蘇走上對抗,那麼德國是否會建立兩個國家還未可知。
不過還是那句話,由於局勢的變幻莫測,美、英、法三國的佔領區合並了,還建立了西德。隨後,蘇聯在佔領區建立了東德。
而為了讓法國同意,德國甚至放棄了自己多年的貨幣馬克。
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德國為了統一,付出了多少代價。
⑻ 西德為了統一德國付出了哪些代價
正所謂立場不同,則觀點各異。我想對於真正的西德人來說,大家都德意志民族的一份子。東西德國的統一,他們只有收獲!本是一家人,根本不存在什麼代價的問題。
⑼ 西德統一了東德後,為何要遷都到東德的柏林
因為東德是屬於社會主義國家,而西德是屬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在西德統一東德後,聯合蘇聯建立起了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才要遷都到東德柏林。
⑽ 德國究竟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才換來了東德與西德的統一
德國付出了很大的代價才使得德國真正的統一為一個具有主權的國家,比如:放棄核武器、裁軍、給予貸款延期、無息貸款等等。德國人民也迫切希望德國統一,所以在德國統一方面民眾也是非常地努力。
德國放棄核武器、生化武器德國做的最大的讓步就是放棄了當時先進的核武器核生化武器的研製工作,為了不對別的國家造成威脅,還進行了裁軍的操作。在領土爭議方面,放棄了和鄰國有爭議的大面積國土。所以說德國是做出了很大的代價才使得東德和西德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