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戰蘇聯猛攻柏林時,駐扎它國還有數百萬德軍,為何不前來支援呢
柏林戰役的時候德國大勢已去,拚死抵抗只是想牽制住蘇軍,好讓盟軍佔領更多的地盤,避免大量德軍落入蘇聯手裡,利用蘇聯和盟軍的矛盾最大限度保存自己的戰後利益,因此不可能讓其他部隊回援的
2. 為什麼百萬德軍不能澡盆渡海,兩棲作戰的一些問題
海岸線也許很長,但是能夠發起大規模登陸戰的地方也就那麼幾個。如果不能迅速登陸大量部隊,建立火力優勢,並迅速不斷投放後續兵力,你會被反應過來的陸軍趕下海……參考迪耶普戰役~
3. 二戰時候,德國在東線為什麼輸的那麼徹底
第一,斯大林格勒戰役對德國的主要損失在於打破了南俄戰場的戰線連貫性;烏克蘭方向德軍被切分成幾塊:深入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位於哈爾科夫區域的頓河集團軍群;位於克里米亞區域的守備部隊。由於聯系被切割開,戰線形成多個突出部,為了防禦,部隊的機動性受到消弱。你不妨看一下曼帥的回憶錄,當時A集團軍群的大部隊是渡過海峽轉移到克里米亞的,造成他這邊的兵力不足
第二,第六集團軍當時得到了第四坦克集團軍的其他部隊的支援,兵力不止20萬,而且當時第六集團軍是烏克蘭戰線最大的一支機動兵力,他完蛋以後,直到哈爾科夫會戰之前,德國的機動兵力始終不足
第三,斯大林格勒戰役對德國的戰鬥力影響並非之前吹的那麼大。德國總參謀部對斯大林格勒戰役的評價是:回到原點的一次旅行。德國的戰鬥力衰竭是庫爾斯克戰役,此戰之後,蘇聯人獲得了戰略主動權,可以自主地發動攻擊,消耗德國武裝力量,到了10次打擊的時候,德國人的精兵逐步被消耗,局勢變得無法挽回
第四,德國的確掌握了歐洲的資源,但缺少統籌,你可以去看一下相關數據,知道施佩爾擔任生產部長之後一年,德國國內還沒有實現滿負荷生產,相當一部分設備在生產奢侈品。對歐洲各國工業設備的運用也很不充分,浪費和效率低下現象很嚴重。後期美國人有意加強了對油田、煉油廠、軸承加工廠的攻擊。影響了德國人的生產
第五,德國的兵器生產過於強調精密化,生產工時太多,難度太大,自然不善於暴兵
第六,關於後勤問題,東線戰場雙方都缺乏足夠的汽車,戰場主要圍繞鐵路等樞紐進行。部隊的機動性不足,而德國的汽車工業能力不足。毛子是靠老美輸血
第六,43、44年,德國人作戰時處於一種搖擺狀態,小鬍子過於強調死守,使部隊失去機動力,而毛子可以自由選擇攻擊方向,適當繞過圍而不打。結果就是德國的老兵不斷損失,失去骨乾的部隊戰鬥力一落千丈
第七,請不要忽視毛子的戰鬥力提升,以春醒行動為例分析,最精銳的黨衛隊裝甲師居然不能突破第三烏克蘭方面軍的防禦線。毛子在後期摸索出了大縱深進攻和防禦坦克進攻的有效方式。而德國人的步兵損失太大,到了後期,協同攻擊的強度不足
4. 德國投降時還擁有數百萬軍隊,為何德國沒有繼續抵抗呢
在蘇聯紅軍攻破德國首都柏林,希特勒自殺身亡之後,根據希特勒遺囑,被任命為德國總統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的海軍元帥鄧尼茨,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並1945年5月8日24:00,在柏林正式舉行了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隨後,各個戰線上的約400萬德軍向蘇聯、英國、美國投降,歐洲戰場以盟軍的勝利宣告結束。
成為戰爭廢墟的德國城市
而顯然,此時即使有冥頑不靈的德國人想繼續抵抗,也不過徒增德國人的傷亡而已,沒有充足後勤和精良的裝備,德國的抵抗不過是無謂的自殺,根本毫無意義,只會將德國進一步拉進亡國滅種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