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海軍用過多少毫米的火炮

德國海軍用過多少毫米的火炮

發布時間:2022-06-20 11:43:56

1. 二戰中俾斯麥號戰列艦的380mm.主炮威力很低嗎可以擊穿羅德尼號的側舷裝甲嗎

主炮早在1934年《英德海軍協定》簽訂以前,德國人就已經開始對安裝在「俾斯麥」號上的SK-C/34型380毫米主炮的設計和試驗工作。德國海軍在最初的主炮口徑選擇上考慮過兩種方案,一是採用406毫米主炮的方案,二是採用380毫米的主炮設計。雖然選擇406毫米主炮的設計方案,無論在彈丸重量、火炮射程和威力上都將遠勝於380毫米主炮。但有鑒於當時德國從來沒有製造過如此大口徑的主炮,缺乏在經驗和技術上的支持,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況且,如果真的採用了406毫米主炮的方案進行設計,不僅需要對原有設計方案進行重大修改和調整,更會影響到整艦的建造與服役時間,建造所需的費用也將大大超出原有預算。經過一番考慮後,德國決定「俾斯麥」級戰列艦採用380毫米的主炮。「俾斯麥」級戰列艦的4座主炮塔,在前甲板和後甲板分別各布置兩座,從前向後依次命名為安東(Anton)、布魯諾(Bruno)、凱撒(Caesar)和多拉(Dora),四座主炮塔的編號分別用各自命名的第一個字母編為A、B、C、D。「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的主炮為8門SK-C/34型47倍口徑(17.86米)380毫米炮,該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於1934年設計,193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主炮塔重約1100噸,單門火炮全重110700千克,總長度19.63米。「俾斯麥」級的身管製造採用了與「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相同的三節套管結構工藝,以保證火炮的製造精度,但成本過於高昂,且製造工藝復雜,不便與身管的大批量生產。身管內刻有90條深4.5毫米,寬7.76毫米的膛線,膛線長度為15982毫米,身管長17.86米,膛室容積為31.9升,發射葯為212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3200千克/平方厘米,身管壽命約為180~210發。可發射重800千克的被冒穿甲彈和高爆彈,穿甲彈和高爆彈的長度均為1.672米,最大射速為2.3~3發/分,最大射程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為820米/秒,在射程為35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裝甲。主炮俯仰角度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6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1.05米。裝填角度為+2.5度,裝填機構採用的是半自動裝填方式裝填。「俾斯麥」級戰列艦的主炮設計非常成功,性能非常優秀,不僅威力大,射速高,而且火力覆蓋面積大,使用范圍非常廣,除了用作常規的平射射擊外,還可以以高仰角對空射擊。「提爾皮茨」號在挪威抵抗英機轟炸時就這樣使用過主炮。SK-C/34型52倍口徑(17.86米)381毫米炮發射800千克穿甲彈的設計性能參數(部分)火炮發射仰角/度 2.2 4.9 8.1 12.1 16.8 22.4 29.1 30射程/米 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36520炮彈飛行速度/米·秒-1 727、641、568、511、473、457、462 暫缺侵入目標入射角/度 2.4 5.8 10.4 16.4 23.8 31.9 40.3 暫缺SK-C/34型47倍口徑(17.86米)381毫米炮發射800千克穿甲彈威力參數(部分)射擊距離/米 0 4572、10000、18000、20000、21000、22000、25000、27000穿甲厚度/毫米 742、616、510、419、364、350、333、308、304【美國人用標准裝甲經驗公式值對自己裝甲的推算】。射擊距離/米10000、20000、21000、25000炮彈飛行速度/米·秒-1 641、511、496、476侵入目標入射角/度 5.8、16.4、17.6、23.8穿甲厚度/毫米 510、364、350、308【克虜伯公司用SK C/34 381毫米炮對KCn/A實測】。副炮「俾斯麥」級裝備有6座SK-C/28型55倍口徑150毫米雙聯裝副炮,該炮於1928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單門火炮全重9080千克,身管內刻有44條深1.75毫米,寬6.14毫米的膛線,膛線長度為6588毫米,身管長為3000千克/平方厘米,同樣可發射穿甲彈和高爆彈,其中穿甲彈彈重45.3千克,長度為67.9厘米,高爆彈重41千克,長度為65.5厘米,最大射速6~8發/分,最大有效射程23000米/40度,炮口初速為875米/秒。副炮俯仰角度為-10~+4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9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37厘米,裝填角度為+2.5度,全艦備彈18000發,每座炮塔各300發。6座150毫米雙聯裝副炮均布置在上層甲板的同一平面上,每舷各3座,其中布置在前部和中部各兩座副炮的射界為150度,布置在後部的副炮射界為135度,6座副炮均可直接向其正前方射擊。6座炮塔的重量不一,其中布置在前部的兩座炮塔各重131.6噸,中部的兩座炮塔因各安裝有一座光學測距儀而各重150.3噸,後部的兩座炮塔最輕,各重97.7噸。該炮並不兼具防空能力,主要用以對付諸如驅逐艦這類裝甲防護較弱的中、輕型水面艦艇。高射炮「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有8座105毫米高射炮、8座37毫米高射炮和20門20毫米高射炮。「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有SK-C/33型和SK-C/37型65倍口徑105毫米雙聯裝高炮各4座,每舷各4座。SK-C/33型與SK-C/37型高炮均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生產,其中SK-C/33型於1933年設計,1935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塔重26.425噸,單門火炮全重為4560千克,總長度6.84米,身管內刻有36條長5531毫米的膛線,身管長6.825米。膛室容積為7.31升,發射葯為6.05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850千克/平方厘米,可發射重15.1千克,長116.4厘米的專用防空高爆炮彈,最大射速為16~18發/分,最大有效射高為177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高為12500米/85度,炮口初速為900米/秒。火炮俯仰角度為-8~+85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10度/秒,4座SK-C/33型高炮均裝備有各自獨立的炮瞄設備。而SK-C/37型則於1937年設計,193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其主要參數與SK-C/33型基本相同,只是每座炮塔比SK-C/33型要略輕一些,炮塔水平旋轉速率提高為8.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12度/秒。射擊時需由艦上的4座專用光學測距儀提供目標參數,全艦備彈6720發,每座炮塔840發。有鑒於SK-C/33型及SK-C/37型105毫米高炮的身管製造也均採用了復雜的雙節套管結構工藝,延誤了原定的出廠交付日期,致使「俾斯麥」號戰列艦在剛服役時只安裝了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上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海上訓練結束後,「俾斯麥」號返回碼頭時又安裝了4座更新型的SK-C/37型高炮於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的後部原本計劃等另外4座SK-C/37型高炮到貨後,再替換下先前已安裝於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但出海後才發現SK-C/33型與SK-C/37型專用的火控系統互不匹配,致使在其後的「萊茵演習」行動中,無法對來襲的英機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對空火力。在近程防空火力上,「俾斯麥」號主要由大量的37毫米及20毫米高炮構成。其中SK-C/30型83倍口徑37毫米雙聯裝高炮於1930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塔重3670千克,單門火炮全重243千克,總長度8.2米,身管內刻有16條長2554毫米的膛線,身管長3.071米。膛室容積為0.5升,發射葯為0.365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950千克/平方厘米。射彈重0.745千克,長度為1620毫米,最大射速為80發/分,最大有效射高85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程為6750米/80度,炮口初速為1000米/秒。俯仰角度為-10~+8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4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3度/秒,全艦共備彈32000發,8座SK-C/30型37毫米高炮均裝備有各自獨立的射擊炮瞄設備。實際上,德國的37毫米高射炮根本不可能達到最大射速80發/分,因為裝填方式的問題,37毫米高炮是二戰最差的高射炮之一。20毫米高炮分為兩座MG-C/38型20毫米四聯裝和12座MG-C/30型20毫米單管裝兩種,其中MG-C/30型於1930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全重420千克,單門炮重64千克,總長度2.2525米,身管內刻有8條長720毫米的膛線,身管長為1.3米(即65倍口徑),膛室容積為0.048升,發射葯為0.12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800千克/平方厘米,射彈重0.132千克,長7.85厘米,最大射速為200~280發/分,最大有效射高為49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高為3700米/85度,炮口初速為900米/秒。火炮高低俯仰角為-11~+85度,火炮的水平及俯仰方向的旋轉均由人工手動操作完成。MG-C/38型與MG-C/30型相比,將單管裝改為了四聯裝,致使火炮增重至2150千克,射速提高到480發/分,俯仰角度改為-10~49度,其它技術參數均與MG-C/30型基本相同。由於20毫米高炮大多為單管裝,僅有兩座為四聯裝,且兩型高炮均採用的是彈夾式供彈,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MG-C/30型與MG-C38型的射速僅分別為120發/分和220發/分,射擊時還必須由專人在炮位左側用手持式小型光學測距儀為炮手提供目標參數,炮手用常規準星瞄具對目標瞄準,實戰中難以形成足夠密度的近程對空火力。

2. 德國海軍從未使用過哪種口徑火炮

大和級的460毫米
衣阿華級的406毫米

3. 德國在二戰期間都裝備過哪些海岸火炮,威力都有多大

德國在大西洋沿岸的150mm海岸炮台,和前面提及的210mm海岸炮一樣,均採用堡中塔結構,即炮塔安置在加固堡壘中,得到極高的防護水平,但缺點是射界較為有限。圖片出處依然稱這些150mm炮是斯柯達炮,依然值得推敲,除非是奧匈時代庫存的斯柯達炮身管

正在施工中的一處德軍305mm海岸炮台,也是採用所謂「堡中塔」結構,周圍的「草叢」其實是鋼筋茬

德軍在大西洋沿岸的210mm海岸炮,圖片出處稱裝備的是斯柯達炮,畢竟一戰後斯柯達廠所在的捷克並無海岸線,未曾開發過專用210mm艦炮和海岸炮,倒是應土耳其的招標業務而開發了210mm陸用機動式重型加農炮,即後來德軍炮兵裝備序列中的K-39炮,但從圖上炮堡內伸出來的火炮身管的特徵判斷,不像K-39

德國SKL50艦炮身管改造成海岸炮,二戰時德國利用魏瑪時代留存的舊式280mm和305mm艦炮身管改造了不少雜類海岸炮,圖上就是一例。可見炮台純粹是人力操作的,沒有任何防護結構,這樣的布局,對於炮台選址和減輕岸防設施後勤壓力很有好處,主要是無需電力,並且土木工程量也小,但缺點是一旦炮台在戰斗中暴露位置,遭受敵艦炮火急襲,外露的炮手很容易遭受傷害,從而影響炮台的持續戰力。

「格奈森諾」號的一座三聯裝280mm裝甲炮塔,安置在挪威海岸充當海岸炮

德國SKC28型150mm雙聯裝艦炮炮塔,原本屬於德國海軍「格奈森諾」號戰列艦,該艦裝備有四座這樣的雙聯裝全封閉炮塔,另有四座單裝非封閉炮塔。「格奈森諾」號受重創後,該艦所有炮塔悉數從艦上拆卸,挪用上岸,其中四座單裝150mm炮塔安置在軌道平板車上改做列車炮外,其餘全封閉炮塔皆改做固定式海岸炮

4. 二戰中,德國的戰艦主炮口徑為什麼這么小

  1. 德國主炮口徑小是有原因的,主要是為了迷惑對手英國,造成德國軍艦比英國弱小的假象,事實上德國的280mm主炮只比英國的380mm弱一點點(但是能擊穿幾乎所有英國軍艦裝甲了) 俾斯麥號上的380mm和美國的406mm有的一拼。這是德國工程師在主炮其他性能上優化的結果。和陸軍相比,德國海軍很理智,他們只研製裝備能擊倒敵人的武器(能擊穿對手普遍使用的裝甲厚度就行),而不是一味的最求強大,造成火力浪費。像456mm主炮?有哪搜軍艦有那麼厚得裝甲要他出馬?

  2. 二戰中,德國的戰艦主炮口徑和其他國家相比比較小,跟德國海軍對海戰的理解有關,他們認為精確命中,初速高,穿甲能力強才是關鍵。SK-C/34型47倍口徑381毫米雙聯裝主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於1934年設計,193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主炮塔重約1100噸,單門火炮全重110700千克,總長度19.63米。俾斯麥級的身管製造採用了與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相同的三節套管結構工藝,保證火炮的製造精度,但成本過於高昂,且製造工藝復雜,不便與身管的大批量生產。身管內刻有90條深4.5毫米,寬7.76毫米的膛線,膛線長度為15982毫米,身管長17.86米,膛室容積為31.9升,發射葯為212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3200千克/平方厘米,身管壽命約為180~210發。可發射重800千克的被冒穿甲彈和高爆彈,穿甲彈和高爆彈的長度均為1.672米,最大射速為2.3~3發/分,最大射程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為820米/秒,在射程為35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裝甲。主炮俯仰角度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6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1.05米。裝填角度為+2.5度,裝填機構採用的是半自動裝填方式裝填。

5. 二戰德軍沙恩霍斯特的主炮是279還是283希望有詳實資料,不要道聽途說

是283毫米
長期以來,國內出版物關於德國海軍艦炮的口徑通常以毫米作為單位,並且有很多種相互矛盾的數據,其中最明顯的是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主炮口徑,有279毫米,280毫米,283毫米等多種說法。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早期引進外文文獻資料時,對不同度量的單位進行換算時出現了偏差。
德國使用公制制度,例如俾斯麥級的主炮官方名稱是「38厘米SKC\34型艦炮」等,英美等國使用的是英制單位,在換算德國海軍艦炮口徑時往往出於習慣和便於行文,選取與之相近的英制口徑加以標注,如38厘米就直接換算成15英寸等。當外國資料引進中國時,翻譯者往往直接從英制單位換算成公制單位,國內慣於用毫米標注艦炮口徑,於是就出現了俾斯麥級使用381毫米艦炮的謬誤,而沙恩霍斯特級的主炮也因此出現了279毫米的數據,即11英寸。而根據德國官方名稱「28厘米SKC\34型艦炮」,又有280毫米的說法,而該炮的實際口徑是283毫米。

6. 二戰德軍的大口徑防空炮有幾種

二戰德軍的大口徑防空炮有一下這幾種:
1、88毫米高射炮
要論在二次世界大戰中使用得最成功的火炮系統,非德軍裝備的88毫米高炮莫屬。雖然它是一型非常成功的中口徑高炮,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卻是它無與倫比的反坦克能力。
88毫米高炮是由世界著名的火炮製造商克虜伯(Krupp)公司在二十年代末開始設計(在虎門沙角炮台現尚存有一門克虜伯公司製造的155毫米大炮,但從未發揮過作用,它的第一發炮彈至今仍卡在炮膛里)。當時,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還被嚴格限制發展軍備,故該型火炮是在瑞士的克虜伯子公司完成設計和測試的。克虜伯公司的設計人員預見到作為高炮的主要作戰對象--轟炸機將會向飛得更高、更快的趨勢發展,因此他們選擇了88毫米這一在當時尚屬罕有的大口徑,並使其賦予彈丸較高的炮口初速,這個特點為它日後成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奠定了基礎。他們還設計了一個相當精緻的自動供彈裝置,使該型高炮具有很高的射速。當希特勒最終拋開限制軍備條約的桎梏後,88毫米高炮馬上被德國空軍--德軍的防空力量是歸空軍管轄--採用,作為中口徑高炮的標准裝備。

2 36/37 型 88 毫米防空炮
36/37 型 88 毫米防空炮
88mm Flukabwehrkanone 36/37
88 毫米防空炮的後續型號 - 36/37 型 88 毫米防空炮自1936 年起量產, 和18 型相異之處為炮身的形狀. 並於 39 年改良了射控系統, 但外觀並沒改變.
由於其優異的性能, 令它成為盟軍空, 陸軍的惡夢。
3、40 型 128 毫米防空炮
128mm Flukabwehrkanone 40
105 毫米防空炮開發完畢後, 萊茵金屬於 1396 年著手開發口徑更大的防空炮, 並於 1937 年開發完成. 於 1942 年投入量產. 和 105 毫米防空炮一樣配備於重要城市, 及裝設在火車車卡中成為流動防空陣地. 另外還有雙聯裝的128 毫米防空炮 (128 mm Flakzwilling) 裝設在德國國內大城市及首都柏林的高射炮塔中, 大約生產 34 門。

4、75mm Flak L/60
1938式75mm Flak L/60是由1934式75mm Flak L/59改進而來,由於88炮的出現,其在戰爭中使用較少。
初速:847m/s
射程:14167m
射高:11277m
理論射速:25發/分
實際射速:15發/分
俯仰角度:-3°~85°
回轉角度:360°
倍徑:60

5、105mm Flak 38
初速:881m/s
射程:17457m
射高:12588m
理論射速:15發/分
實際射速:8-10發/分
俯仰角度:-3°~87°
回轉角度:360°
倍徑:60

6、127mm Flak 38
戰時美軍情報中提到的火炮,為德海軍高炮
初速:762m/s
射程:17914m
射高:12984m
理論射速:12發/分
實際射速:8發/分
俯仰角度:0°~90°
回轉角度:360°
7、128mm Flak 40
初速:880m/s
射程:20900m
射高:11582m
射速:10發/分
實際射速:?發/分
俯仰角度:-3°~88°
回轉角度:360°
倍徑:60
8、150mm Flak
二戰中德國150mm高炮僅有一些設計計劃和草案,沒有真正實現。

只有一個例外:150mm Flak 39
這是戰時美軍情報中提到的火炮,該炮為海軍使用,主要作為高炮和海岸炮。
初速:1051m/s
射程:31076m
射高:20116m
理論射速:12發/分
實際射速:6-8發/分
俯仰角度:?
回轉角度:?

9、240mm Flak
與150mm Flak一樣的紙面計劃。

7. 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的主炮口徑是380mm還是38

俾斯麥級戰列艦是 雙聯裝 380毫米/52倍徑SK-C/34主炮 x4 (14.96英寸)
381mm炮(15英寸) 德國海軍沒有裝備過
一戰德國最強戰列艦 巴伐利亞級 也是雙聯裝380毫米/45倍徑主炮 X4(14.96英寸)

8. 德國H級戰列艦據說在H-44後還曾設計過一艘更大的,裝載8門800毫米主炮,滿載排水量627843噸,是真的么

眾所周知,在納粹海軍的H計劃里,希特勒曾經異想天開地提出把主炮口徑加大到800毫米,把設計師差點嚇昏過去。後來,鑒於設計難度和戰爭進程,H計劃的頭兩艘軍艦只是用了15寸380毫米主炮。那麼,800毫米主炮可行嗎?

個人覺得這個可行性仍然是微乎其微的。

先說大炮本身。800毫米炮是什麼概念,「多拉」列車炮大家都見過了,不是一般國家能玩得起的。德國能造出「多拉」,至少說明一個問題:德國軍工業有能力造出可以用於實戰的800毫米炮。

再說上艦問題。Bismark的艦體設計本來足以容納16寸炮,但海軍還是採用了比較穩妥的15寸炮。這說明什麼?說明了當時德國還缺乏從406毫米到800毫米炮的成熟的設計經驗,即使能造出來,穩定性和實戰性能未知,存在一定風險。

關於軍艦排水量問題。要安放800毫米炮,軍艦需要造多大?衣阿華用406,排水量在65000——70000之間,800的炮幾乎正好是衣阿華的2倍,但是並不能簡單地按算數邏輯認為需要13——14萬的排水量。這里有兩個問題需要考慮:第一,800毫米炮怎麼布置?如果是只安裝一門炮,可能幾萬噸排水量就夠了,但是如果要三聯裝的三座炮塔,那個排水量可是天文數字了。第二,後座力問題。看過一個戰爭紀錄片,就是「多拉」開炮的,後座力使得上千噸的列車炮後退了十多米。當然軍艦上的炮的後座力和陸地不一樣,海洋本身就是很好的緩沖。但是想想,9門800毫米炮近距離側舷齊射將會何等壯觀。我敢肯定,在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任何軍艦都無法承受,包括10萬噸級的美國航母,基本就只剩空殼了。這么強的彈葯投送量會產生多大的沖擊力?恐怕10萬噸級別的軍艦立馬會側翻。

關於入港停泊問題。根據上面的分析,800毫米炮的戰列艦排水量我斗膽估計在200000噸以上。這么大的軍艦,艦寬和吃水量都非常驚人。軍艦肯定不能走基爾運河。(基爾運河在1965年擴建後,只能容納吃水9米、寬40米的海輪日夜通航,橋梁凈空高度也只有45米。如果當時造那麼大的軍艦,這個運河肯定過不了!)如果走易北河停漢堡,在航道布雷(防禦英國軍艦和潛艇)的話肯定會有很大的空隙,對港口的安全性也有影響。

不確定因素。800毫米炮的射速極低,准確定未知,勢必遭到敵艦小口徑(16寸炮在800毫米面前也是小口徑了)艦炮的轟擊,能否承受?如果軍艦那麼大,裝甲按比例有那麼厚(BISMARK主裝甲帶有320毫米),比如有600毫米甚至更多。這么厚重的裝甲,當時英國海軍沒有一艘艦艇能對付,魚雷可能都沒用。如果甲板裝甲也很厚,是否能抵擋航空炸彈的攻擊呢?要是真這樣,就真是一艘「永不沉沒」的軍艦了。

可惜,這樣的軍艦需要的原料和經費是非常驚人的,怕是到戰後都造不完。不過,如果參加萊茵行動的是這艘軍艦,怕二戰大西洋海戰的歷史真的要改寫了。

9. 「俾斯麥」級戰列艦主炮參數

納粹德國海軍「俾斯麥」號戰列艦的一生
研製背景
1918年11月11日,德國政府代表埃爾茨貝格同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東德火車站簽署停戰協定,德國戰敗投降,《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在6個小時後正式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宣告結束。戰後根據1919年6月28日德國同戰勝國在巴黎簽署的《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海軍僅被允許保留8艘1906年以前建造的舊式戰列艦用於訓練及海岸防禦之用。此外,所有舊艦的艦齡必須滿20年才可開工建造新艦用以替換,並還限制德國建造任何最大排水量大於10160噸,主炮口徑超過280毫米的軍艦。同時還規定德國海軍的人員編制規模不得超過1.5萬人,其中軍官不得超過1500人,海軍軍官必須服役滿25年,以及禁止德國海軍建造、擁有潛艇和海軍航空兵等諸多抑制德國海軍艦隊重新崛起的條款。企圖通過對德國海軍戰後的人員編制、艦隊規模、裝備更新和軍艦性能等限制,而使其無法再與其他海軍列強抗衡,將德國海軍壓製成為一支能力有限的區域性海上力量。
戰後,為了替換一戰後所遺留下來的那些舊式的無畏型戰列艦,在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後,德國魏瑪共和國的國會最終還是以微弱的優勢表決通過了海軍要求建造新艦的提案,允許德國海軍建造5艘袖珍型戰列艦。其首制艦「德意志」號於1929年2月5日在德國基爾的德意志船廠開工,1931年5月19日下水,1933年4月1日建成服役。
至20世紀30年代初,法國和蘇聯海軍都相繼提出了規模龐大的造艦計劃。面對這一威脅,當時的德國海軍建造局一方面密切注視著世界各主要海軍強國的戰艦研製情況,定期對各國海軍所建造的各種艦型作出評估,另一方面德國海軍也開始考慮建造比條約所允許建造的袖珍戰列艦更大的戰艦。
1933年希特勒上台之初,尚對於《凡爾賽和約》的限制還有所顧慮,不願公開建造超過條約規定標準的大型戰列艦,以避免造成對英國海權的挑戰。但當時的德國海軍的實力現況與各海軍強國的海軍相比實在顯得太過微不足道了,最終他還是決定要為德國海軍補充一些新鮮的血液。但他也曾向當時的德國海軍總司令雷德爾表明過自己的海軍政策,他並不想追隨一次大戰前提爾皮茨時期公海艦隊的海軍政策,不願去建立一支足以挑戰英國制海權的強大艦隊,但是必須要能夠對抗法國正在進行的造艦計劃。當時的蘇聯海軍仍然很弱小,盡管有跡象表明其正在執行一項龐大的造艦計劃,但卻並未引起德國方面的注意。
為了能夠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海軍軍備的限制,公開擴充海軍軍備,1935年6月希特勒主動向英國表示願意將德國海軍水面艦艇和潛艇部隊的總噸位分別限制在英國海軍的35%和45%,使英國海軍在制海權方面對德國海軍保持3:1的優勢,以表示德國海軍的軍備擴充不是在針對英國。
1935年6月18日,《英德海軍協定》的正式簽訂,為德國合法地解除了戰後《凡爾賽和約》對德國海軍的種種限制,為日後德國海軍的自由發展奠定了基礎。1936年《華盛頓海軍協定》到期結束,各國都不打算繼續在《倫敦海軍協定》上續約,先是日本在1933年入侵中國東北三省後退出了國際聯盟和《倫敦海軍協定》,法國和義大利也隨即於1935年拒絕在條約上簽字。各國見況紛紛開始重整軍備,戰爭陰雲日益迫近。
當時德國雖然已經建造了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並已有了設計建造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計劃,但是這兩級戰艦均無法同各海軍強國將來所建造的新式戰列艦相匹敵。於是德國人便有了建造更大、更強的新式戰列艦的計劃,這一計劃便成為了日後設計、建造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雛形。
設計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工作開始於1935年,但在1932年,德國海軍就已經開始了對建造標准排水量35000噸級的戰列艦進行理論性研究和可行性論證工作。早在1934年《英德海軍協定》簽訂以前,德國人就已經開始對安裝在「俾斯麥」號上的SK-C/34型381毫米(15英寸)主炮的設計和試驗工作。德國海軍在最初的主炮口徑選擇上考慮過兩種方案,一是採用406毫米(16英寸)主炮的方案,二是採用381毫米的主炮設計。雖然選擇406毫米主炮的設計方案,無論在彈丸重量、火炮射程和威力上都將遠勝於381毫米主炮。但有鑒於當時德國從來沒有製造過如此大口徑的主炮,缺乏在經驗和技術上的支持,存在著一定的風險。況且,如果真的採用了406毫米主炮的方案進行設計,不僅需要對原有設計方案進行重大修改和調整,更會影響到整艦的建造與服役時間,建造所需的費用也將大大超出原有預算。此外,更大的主炮口徑就需要有更大的炮塔座圈,而過大的炮塔座圈又將會造成戰艦的體積和排水量過大,使其無法達到原設計所規定的裝甲防護水平和航速等設計性能。
在動力系統方面也存在著多種選擇,當時德國在柴油機技術和高溫、高壓蒸汽鍋爐的發展上均有優勢。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當時就已經採用了柴油機為推進裝置的動力系統,並使其獲得了強大的遠洋續航力,但由於受柴油機的單機功率所限,戰艦的最高航速難以提高,如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的最大航速也只有28節。況且使用柴油機為動力的戰艦的主軸過長,會影響到艦體內的布置,佔用過大的空間。相比之下,雖然蒸汽輪機較之柴油機在熱效率上要低,且存在高溫、高壓鍋爐爆炸而可能使全艦癱瘓的隱患,降低了蒸汽輪機的可靠性,如德國的Z-3號驅逐艦就曾經因為高溫、高壓鍋爐蒸汽受阻爆炸而在挪威沿海執行任務時喪失動力,險些漂入德軍布有水雷的海區。但蒸汽輪機的單機功率較大,且蒸汽輪機允許有一定的主機過熱率,可使戰艦在短時間內通過主機過熱來實現航速的提高,達到極速狀態。此外,採用蒸汽輪機的戰艦主軸相對較短,同時蒸汽輪機所使用的重油也比柴油機所使用的輕柴油更不易引起燃燒和爆炸。鑒於當時各國正在設計建造的新式戰列艦的最大航速均已達到或超過30節,並考慮到德國海軍在數量上的劣勢,在海戰中如果沒有高航速的話,是無法逃脫敵海上優勢兵力的圍殲。加上缺乏在如此龐大的戰列艦上採用柴油機為動力的先例和經驗,在權衡了兩者的優缺利弊後,最終德國人還是決定以傳統的常規蒸汽鍋爐作為俾斯麥級戰列艦的動力系統。
在裝甲防護的設計上,德國海軍並沒有像其他海軍強國那樣採用「重點防護」的裝甲設計概念,而是沿襲了德國海軍傳統的「全面防護」的裝甲設計概念。德國在二戰爆發之前所建造的戰列艦與重巡洋艦均採取了這一裝甲布置理念,這一裝甲布置理念除了在傳統的水線、炮塔、指揮塔等關鍵要害部位布置主裝甲帶以外,還對戰艦有可能被命中的其他非關鍵區域,也加裝有一定厚度的裝甲予以防護。雖然這種採用「全面防護」理念建造的戰艦在關鍵要害部位的主裝甲厚度往往較同一時期其他海軍強國採用「重點防護」理念建造的戰艦要低,但全面的裝甲防護卻可以避免戰艦因非關鍵部位的受損而喪失戰鬥力,因為海戰中的德國海軍除了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外,還經常要以單艦突入大西洋作戰,在面對敵海上優勢兵力的圍殲時,採用全面裝甲防護的設計更有助於提高戰艦在戰斗中的耐久度。
此外,俾斯麥級戰列艦在設計之時還廣泛吸取了之前德意志級袖珍戰列艦和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建造使用經驗,採用了諸如大西洋型艦艏和外張干舷的成功設計,從而提高了戰艦在惡劣海況中的適航性能。德國人從德意志級的建造開始,便廣泛採用的焊接技術,在俾斯麥級的製造工藝上,艦體結構的的焊接量更是達到了95%,這樣用焊接工藝製造的艦艇比同類採用鉚接工藝製造的艦艇在艦體的結構重量上要輕15%,而且焊接工藝還有利於採用高強度鋼材,提高整艦的裝甲防護強度。
俾斯麥級戰列艦的首艦「俾斯麥」號的設計工作於1935年11月16日正式完成,同級的二號艦「提爾皮茨」號的設計和改進工作也於1936年6月14日正式完成。有鑒於「提爾皮茨」號的設計圖紙較先前「俾斯麥」號的設計圖紙相比已有所改動,故「俾斯麥」號的設計圖紙其後也相應作出了修改,在德國海軍正式決定建造兩艘俾斯麥級戰列艦後,兩艦被分別定以「G」和「F」的代號。
武器系統
主炮
俾斯麥級戰列艦裝備有4座SK-C/34型47倍口徑381毫米雙聯裝主炮,該炮由德國克虜伯公司於1934年設計,193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主炮塔重約1100噸,單門火炮全重110700千克,總長度19.63米。俾斯麥級的身管製造採用了與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巡洋艦相同的三節套管結構工藝,以保證火炮的製造精度,但成本過於高昂,且製造工藝復雜,不便與身管的大批量生產。身管內刻有90條深4.5毫米,寬7.76毫米的膛線,膛線長度為15982毫米,身管長17.86米,膛室容積為31.9升,發射葯為212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3200千克/平方厘米,身管壽命約為180~210發。可發射重800千克的被冒穿甲彈和高爆彈,穿甲彈和高爆彈的長度均為1.672米,最大射速為2.3~3發/分,最大射程為36520米/30度,炮口初速為820米/秒,在射程為35000米的距離上可擊穿170毫米的德制水平表面硬化裝甲。主炮俯仰角度為-5.5~+3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6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1.05米。裝填角度為+2.5度,裝填機構採用的是半自動裝填方式裝填,全艦備彈840發,最多為960發。
俾斯麥級裝備的4座主炮依從前至後的順序,分別被命名為安東(Anton)、布魯諾(Bruno)、愷撒(Cacsar)和多拉(Dora),其中A、B與C、D分別布置於前、後甲板區的中軸線上。
副炮
俾斯麥級裝備有6座SK-C/28型55倍口徑150毫米雙聯裝副炮,該炮於1928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單門火炮全重9080千克,身管內刻有44條深1.75毫米,寬6.14毫米的膛線,膛線長度為6588毫米,身管長為3000千克/平方厘米,同樣可發射穿甲彈和高爆彈,其中穿甲彈彈重45.3千克,長度為67.9厘米,高爆彈重41千克,長度為65.5厘米,最大射速6~8發/分,最大有效射程23000米/40度,炮口初速為875米/秒。副炮俯仰角度為-10~+4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9度/秒,射擊時的火炮後座距離為37厘米,裝填角度為+2.5度,全艦備彈18000發,每座炮塔各300發。
6座150毫米雙聯裝副炮均布置在上層甲板的同一平面上,每舷各3座,其中布置在前部和中部各兩座副炮的射界為150度,布置在後部的副炮射界為135度,6座副炮均可直接向其正前方射擊。6座炮塔的重量不一,其中布置在前部的兩座炮塔各重131.6噸,中部的兩座炮塔因各安裝有一座光學測距儀而各重150.3噸,後部的兩座炮塔最輕,各重97.7噸。該炮並不兼具防空能力,主要用以對付諸如驅逐艦這類裝甲防護較弱的中、輕型水面艦艇。
高炮
「俾斯麥」號戰列艦裝備有SK-C/33型和SK-C/37型65倍口徑105毫米雙聯裝高炮各4座,每舷各4座。SK-C/33型與SK-C/37型高炮均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生產,其中SK-C/33型於1933年設計,1935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塔重26.425噸,單門火炮全重為4560千克,總長度6.84米,身管內刻有36條長5531毫米的膛線,身管長6.825米。膛室容積為7.31升,發射葯為6.05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850千克/平方厘米,可發射重15.1千克,長116.4厘米的專用防空高爆炮彈,最大射速為16~18發/分,最大有效射高為177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高為12500米/85度,炮口初速為900米/秒。火炮俯仰角度為-8~+85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8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10度/秒,4座SK-C/33型高炮均裝備有各自獨立的炮瞄設備。而SK-C/37型則於1937年設計,1939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其主要參數與SK-C/33型基本相同,只是每座炮塔比SK-C/33型要略輕一些,炮塔水平旋轉速率提高為8.5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12度/秒。射擊時需由艦上的4座專用光學測距儀提供目標參數,全艦備彈6720發,每座炮塔840發。
有鑒於SK-C/33型及SK-C/37型105毫米高炮的身管製造也均採用了復雜的雙節套管結構工藝,延誤了原定的出廠交付日期,致使「俾斯麥」號戰列艦在剛服役時只安裝了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上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海上訓練結束後,「俾斯麥」號返回碼頭時又安裝了4座更新型的SK-C/37型高炮於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的後部原本計劃等另外4座SK-C/37型高炮到貨後,再替換下先前已安裝於前部的4座SK-C/33型高炮,但出海後才發現SK-C/33型與SK-C/37型專用的火控系統互不匹配,致使在其後的「萊茵演習」行動中,無法對來襲的英機形成有效的中、近程對空火力。
在近程防空火力上,「俾斯麥」號主要由大量的37毫米及20毫米高炮構成。其中SK-C/30型83倍口徑37毫米雙聯裝高炮於1930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塔重3670千克,單門火炮全重243千克,總長度8.2米,身管內刻有16條長2554毫米的膛線,身管長3.071米。膛室容積為0.5升,發射葯為0.365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950千克/平方厘米。射彈重0.745千克,長度為1620毫米,最大射速為80發/分,最大有效射高85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程為6750米/80度,炮口初速為1000米/秒。俯仰角度為-10~+80度,炮塔水平旋轉速率為4度/秒,高低俯仰速率為3度/秒,全艦共備彈32000發,8座SK-C/30型37毫米高炮均裝備有各自獨立的射擊炮瞄設備。
20毫米高炮分為兩座MG-C/38型20毫米四聯裝和12座MG-C/30型20毫米單管裝兩種,其中MG-C/30型於1930年設計,1934年研製成功並定型生產,每座炮全重420千克,單門炮重64千克,總長度2.2525米,身管內刻有8條長720毫米的膛線,身管長為1.3米(即65倍口徑),膛室容積為0.048升,發射葯為0.12千克,最大發射膛壓為2800千克/平方厘米,射彈重0.132千克,長7.85厘米,最大射速為200~280發/分,最大有效射高為4900米/45度,最大仰角時射高為3700米/85度,炮口初速為900米/秒。火炮高低俯仰角為-11~+85度,火炮的水平及俯仰方向的旋轉均由人工手動操作完成。MG-C/38型與MG-C/30型相比,將單管裝改為了四聯裝,致使火炮增重至2150千克,射速提高到480發/分,俯仰角度改為-10~49度,其它技術參數均與MG-C/30型基本相同。
由於20毫米高炮大多為單管裝,僅有兩座為四聯裝,且兩型高炮均採用的是彈夾式供彈,在實際的使用過程中MG-C/30型與MG-C38型的射速僅分別為120發/分和220發/分,射擊時還必須由專人在炮位左側用手持式小型光學測距儀為炮手提供目標參數,炮手用常規準星瞄具對目標瞄準,實戰中難以形成足夠密度的近程對空火力。
火控系統
「俾斯麥」號戰列艦在上層建築的前部和後部各布置有一座混裝有FUMO 23型雷達和一部基線長10.5米的光學測距儀的火控塔,另有一座布置在艦橋桅塔頂端的火控塔混裝的是一座FUMO 23型雷達和一部基線長7米的光學測距儀。其FUMO 23型雷達設有一具長為4米,寬為2米的矩形網狀雷達天線,工作頻率為368兆赫,脈沖頻率為500赫茲,波長為81.5厘米,功率9千瓦,有效探測距離為25千米(即13.5海里)。鑒於20世紀40年代初的艦載雷達技術剛剛出現不久,其工作效能並不高,甚至工作時的穩定性也十分欠佳,在海戰中的對艦炮戰仍然主要依靠使用光學測距儀來提供目標參數,艦載雷達一般僅用於對海上目標的搜索和夜間炮戰為主炮指示射擊目標之用。
此外,除A號主炮塔上的光學測距儀在1941年初被拆除以外,其它各主炮均裝有一座基線長10.5米的光學測距儀,以備在艦橋上的火控塔戰時受損後,各主炮依然能夠獨立進行炮瞄射擊,中部兩舷的兩座150毫米副炮也各自裝備有一具基線長6.5米的光學策測距儀。布置在上層建築第一層甲板的4座SK-C/37型105毫米高炮也由4座基線長4米的SL-8光學測距儀提供目標參數,並由半球形的裝甲防護罩保護,另外在C號主炮塔的後方還布置有一座基線長5米的光學測距儀。
雖然德國人在精密光學儀器上的優長使得其所使用的光學測距儀能夠獲得非常高的測距精度,但在實戰中戰艦往往需要先以校射模式進行半齊射,再依照數次齊射的彈著點及目標的相對航速、航向和相對距離來及時校正主炮的炮射參數,所以其主炮的首次齊射或半齊射的命中概率極低,即使是在射擊過程中不斷依照上次彈著點校正主炮的炮射參數,但其是否能命中目標,更多的情況下還是在憑借著運氣。
裝甲防護
「俾斯麥」號戰列艦的設計裝甲總重量達17256噸,占的全艦總重量的比例達40%。其艦體的水平防護由兩層水平裝甲板組成,即覆蓋全艦的50毫米厚上甲板和80~120毫米厚的第三層甲板,其中第三層甲板的主甲板,從艦艏的A號主炮塔的前部一直延伸至D號主炮塔的後部,總長度達170米,主要用以保護各主、副炮塔下的彈葯艙及輪機艙等核心部位免受打擊。
主炮塔的外形呈一個多面體,炮塔裝甲的正面厚度為360毫米,側面厚度為220毫米,後部厚度為320毫米,頂部厚度為130毫米,其甲板上的B、C號主炮塔座圈的裝甲厚度為340毫米,其餘兩座主炮塔甲板下的炮塔座圈的裝甲厚度均為220毫米。副炮的裝甲防護水平很弱,其裝甲的正面厚度為100毫米,炮塔座圈厚度為80毫米,側面厚度為80毫米,頂部厚度為80毫米,甲板下炮塔座圈的厚度為20毫米,其中布置在前部和後部的副炮塔後部的裝甲厚度為140毫米,中部副炮塔的後部裝甲厚度為80毫米。
舷側的裝甲防護以主炮塔的彈葯艙和舯部的輪機艙的裝甲最厚,達320毫米,形成長度達170米的主裝甲帶的裝甲厚度越靠近艦體的艏、艉處,厚度就越薄,其艦艏與艦艉區域的裝甲厚度僅分60毫米和80毫米。此外,舷側主裝甲帶的下方還設有由兩層防雷壁與一層裝甲壁組成的防雷擊系統,足可抵禦250千克裝葯量的魚雷或磁性水雷的攻擊。其中最內層裝甲壁的厚度為45毫米,與水平方向主裝甲垂直相接,形成一個盒形裝甲區域,外部的兩層防雷壁各厚170毫米,其間的隔艙內填充有燃油或水以作為該艦被魚雷擊中後的爆炸緩沖區之用。
艦上指揮塔頂部的裝甲厚度為220毫米,周邊部分裝甲厚度為350毫米,其下方包含在上層建築之內的垂直通道由70毫米的裝甲予以保護。此外,在各主、副炮的測距儀及雷達火控塔等指揮部件均有一定厚度的裝甲進行保護,甚至就連艦上煙囪兩側的探照燈他、都有專門的半球形裝甲防護罩。
動力系統
俾斯麥級戰列艦在設計之初便要求其推進裝置的功率必須要盡可能的大,以便使戰艦能夠獲得30節左右的高航速。為此,在位於俾斯麥級艦體舯部的6個鍋爐艙內共布置了12台瓦格納高溫、高壓鍋爐,其工作壓力為35千克/平方厘米,工作溫度為475℃,每個鍋爐艙內各安裝有兩台,並以一前一後縱向布置於主機艙的前面,6個鍋爐艙以每3個艙並列成一排,前後共分為兩排,其間有隔艙相分隔。12台高溫、高壓鍋爐由4條主煙道集中從艦體舯部的大型獨立煙囪排出廢煙。
共有3個呈倒品字形布置的主機艙,位於鍋爐艙的後方,前面兩個並排布置的主機艙同後面單獨布置於中軸線上的主機艙之間有隔艙分隔。每個主機艙各裝備有一檯布隆•富斯蒸汽輪機其主機的最大單機輸出功率為45400馬力,3台主機的總輸出功率達136200馬力。3台主機均配備有獨立的減速齒輪組,每台蒸汽輪機各驅動一根傳動主軸,每根主軸上各有一具直徑4.7米的螺旋槳,3軸推進,其後為兩具大小為11.63平方米,平行相距24.2米的方向舵。
電力系統由14台發電機所組成,為全艦的各系統提供電力,總發電量為7910千瓦,電流為220伏的交流電。其中8台500千瓦柴油發電機布置在後主機艙兩側的2個機艙內,每個機艙各安裝有4台,分成兩排,每排兩台。另有5台690千瓦的渦輪發電機和一台460千瓦的渦輪發電機分別布置在前排鍋爐艙的前面兩側的2個機艙內,其中一個為混裝有兩台690千瓦和一台460千瓦的渦輪發電機,每個機艙平行布置著3台渦輪發電機,兩個機艙之間也有隔艙相隔開。
艦載機
在「俾斯麥」號主桅下方的1號機庫及煙囪兩才側的2、3號機庫內分別存放有4加阿拉道(Arado)Ar-196型水上飛機,降落在水上,再由艦體舯部甲板兩舷上的大型起重機吊起回收,再將Ar-196的機翼折疊後,便存入機庫之中。其中1號機庫存放有2架,2、3號機庫各一架。
Ar-196型水上飛機主要是用於取代老式的He-160型水上飛機,廣泛配屬於德國海軍的大型戰艦之上,於1938年首飛,1939年8月定型服役,全重299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3730千克,機身長為11米,翼展12.4米,機身高4.4米,裝備有一台最大輸出功率為960馬力的寶馬(BMW)星型空冷發動機,最大飛行時速310千米/小時(4000米高度),最大升限為7020米,最大航程為1070千米。裝備有2門MG-FF型20毫米航空機炮,一挺MG-17型7.92毫米機槍,2挺MG-15型15毫米機槍,並可在翼下掛載兩枚50公斤重航空炸彈,機組乘員2人。該機主要用以偵察、校正和聯絡之用。
輔助設備
掃雷具
為了對付來自於水雷封鎖的威脅,「俾斯麥」號在兩舷共裝備了6具掃雷具,這些掃雷具,從外形上看就如同一架小飛機一樣,使用時掃雷具吊放入水中,在展開其水翼後,鋼纜將拖曳其前行,一遇錨雷便利用掃雷具上的割刀將系留錨雷的鋼索割斷,待錨雷浮出水面以後,再用艦上的小口徑火炮將其擊爆。
探照燈
全艦共裝備有8座探照燈,其中7座的直徑為1.5米,7座探照燈分別布置在指揮塔中部、煙囪前部和後部的兩側以及主桅後方的平台之上。其探照燈除平時用於導航、信號聯絡外,還可用來在夜戰中為火炮指示目標。
起重機
布置在艦體的舯部第一層甲板之上的兩部12噸級大型起重機,除可用來回收降落在水上的Ar-196縣水上飛機之外,還可在該艦進行補給作業時,吊裝諸如彈葯、食品等物資之用。
錨、鏈
為了能夠便於該艦的泊駐作業,在「俾斯麥」號上共布置了4個重達9500千克的鐵錨,用直徑72毫米的鐵鏈環連接,其中3個鐵錨布置在艦首的前方和左右兩舷,另一個布置於艦艉的左舷一側。
小艇
「俾斯麥」號建成之時,艦上共配備有各種交通艇、聯絡艇、工作艇及舢板共記18艘。
建造
1935年11月16日,德國政府同「俾斯麥」號的承建商布隆•沃斯造船公司在漢堡簽屬了建造合同,建造編號BV509。1936年7月1日,在位於漢堡的布隆•沃斯造船廠的9號船台上開始鋪設首根龍骨,「俾斯麥」號的建造工作正式開始。艦體的建造工作於1938年9月以前完成,並開始將已建成的艦體移至下水滑道上,准備下水的相關事宜。
1939年2月14日星期二(情人節),在阿道夫•希特勒及上千名群眾、軍政要員和船廠工人的出席下舉行了隆重而盛大的下水典禮,並由特意邀請而來的主禮嘉賓——德國前首相奧托•馮•俾斯麥的孫女將她祖父的名字命名給這艘新建成的戰艦,在片刻之後的13:30分,「俾斯麥」號緩緩滑入水中,順利下水。成為德國海軍歷史上第四艘以俾斯麥之名命名的戰艦,也是「俾斯麥」號的承建商布隆•沃斯造船廠所建成的最後一艘戰列艦。雖然新型的H級戰列艦已於1939年7月15日開工建造,但最終卻並未建成,而是於1941年8月29日停工後被解體。
下水之後的「俾斯麥」號停泊在船廠的舾裝碼頭上進行諸如鍋爐、艦橋和主裝甲帶的舾裝工作,與此同時,德國人還將建造中的「俾斯麥」號的艦艏替換成了更適合於北海和北大西洋惡劣海況的大西洋型艦艏。1939年9月1日,德軍侵入波蘭境內,英、法對德宣戰,但二戰的爆發和隨後而來的寒冷冬季卻絲毫未影響到「俾斯麥」號的預定建造速度。
1940年4月,「俾斯麥」號迎來了首批艦員的登艦,雖然此時的「俾斯麥」號仍未完成,但這些首批登艦的艦員們已經在該艦的首任也是唯一一任艦長厄恩斯特•林德曼的指揮下開始了其第一階段的訓練任務,以便能夠更早的熟悉諸如鍋爐、渦輪機機組、艦橋等艦上已經安裝好的設備。6月23日,「俾斯麥」號開始進入V-6號浮式干船塢,以便進行3個推進用螺旋槳和電磁防水雷系統的安裝,全艦也相應的被重新憂戚了一番。7月14日,「俾斯麥」號離開浮式干船塢後,便一直停泊在船廠的舾裝碼頭上,直到幾天後的7月21日,「俾斯麥」號開始了其首次的測試工作,而此時的艦員人數已經增加至1962人,其中軍官103人。在經過了18個月的舾裝工作後,「俾斯麥」號終於在1940年8月24日星期六,這個多雲的日子裡,在艦長林德曼上校的主持下舉行了該艦的入役典禮,在德國的國歌聲中,納粹德國的國旗在後甲板的尾旗桿上緩緩升起,標志著「俾斯麥」號戰列艦正式加入德國海軍的現役編制之中。
訓練、海試
在「俾斯麥」號服役之後,艦上的艦員們被分為12個分隊,其中1~4分隊負責主副炮,5、6分隊負責高炮,7分隊負責後勤,8分隊負責軍械、纜帆作業,9分隊負責通信,10~12分隊為輪機人員,進一步的訓練也隨即展開,這包括了戰艦的導航、防空、損管和作戰等訓練。1940年9月15日,「俾斯麥」號首次離開漢堡前往波羅的海沿岸的戈騰哈芬(今波蘭格丁尼亞),准備進行海試。由於波羅的海沿岸的東普魯士地區位於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的航程以外,加上德軍在通往波羅的海的航路上均布置有水雷,使得波羅的海成為了德國海軍在二戰期間最主要的海上訓練和海試基地。
9月16日,「俾斯麥」號在拖輪的協助下駛入連通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基爾運河,在9月28「俾斯麥」號離開基爾並在13艘掃雷艦的護航下前往呂根島,此後便單獨駛往目的地戈騰哈芬。
在駛抵戈騰哈芬後兩個月的時間里,「俾斯麥」號在但澤海域進行了多次航海測試工作,在10月23日的全速測試中測得了主機最大輸出功率150170馬力和30.12節的最高航速。12月5日,「俾斯麥」號經由波羅的海返回漢堡,停泊在布隆•沃斯造船廠的舾裝碼頭上進行最後的設備調整。在此期間,由於擔心戰艦在高速航行時艦艏的上浪會對「A」主炮塔的10.5米基線測距儀的使用造成影響而被拆除。為了提

10. 一戰時期德國所有口徑的火炮型號每種口徑一種至少

樓主你好!請看下錶:
37mm速射機關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年
口徑:37mm
炮管長:40倍口徑
彈丸重:0.450kg
發射速度:120發/分鍾
最大射程:3500m
47mm速射機關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年
口徑 :47mm
炮管長:45倍口徑
彈丸重:1.5kg
發射速度:80發/分鍾
最大射程:4200m
1902年式60mm速射山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2年
口徑:60mm
炮管長:27倍口徑
彈丸重:3kg
彈葯初速:300m/sec
發射速度:8發/分鍾
重量:700kg
最大射程:4200m
1896年式克虜伯85mm野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6年
口徑 :85mm
炮管長:27倍口徑
彈丸重:6.8kg
彈葯初速:465m/sec
最大射程:8000m
1906年式克虜伯88mm速射野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6年
口徑:88mm
炮管長:30倍口徑
彈丸重:7kg
彈葯初速:670m/sec
發射速度:16發/分鍾
最大射程:7500m
1886年克虜伯120mm重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86?年
口徑:120mm
炮管長:23倍口徑
彈丸重:21kg
彈葯初速:273m/sec
最大射程:5800m
1904年克虜伯120mm長管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4年
口徑:120mm
炮管長:40倍口徑
彈丸重:21kg
發射速度:5發/分鍾
最大射程:12000m
1894年克虜伯150mm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4年
口徑:149.1mm
炮管長:35倍口徑
彈丸重:45kg
彈葯初速:690m/sec
發射速度:5發/分鍾
最大射程:10500m
1894年克虜伯150mm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4年
口徑:149.1mm
炮管長:35倍口徑
彈丸重:45kg
彈葯初速:690m/sec
發射速度:5發/分鍾
最大射程:10500m
1902年克虜伯式150mm長管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2年
口徑:149.1mm
炮管長:40倍口徑
彈丸重:41kg
彈葯初速:881m/sec
發射速度:5發/分鍾
最大射程:12500m
1885年克虜伯式210mm重型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85年
口徑:210mm
炮管長:30倍口徑
彈丸重:108kg
彈葯初速:505m/sec
發射速度:2發/分鍾
最大射程:10800m
1894年克虜伯式210mm重型速射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4年
口徑:210mm
炮管長:35倍口徑
彈丸重:108kg
彈葯初速:500m/sec
發射速度:3發/分鍾
重量:108kg
最大射程:13400m
1894年式克虜伯240mm重型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4年
口徑:240mm
炮管長:35倍口徑
彈丸重:215kg
彈葯初速:530m/sec
發射速度:2發/分鍾
最大射程:11500m
1904年式克虜伯280mm重型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4年
口徑:280mm
炮管長:12倍口徑
彈丸重:260kg
彈葯初速:335m/sec
發射速度:1發/分鍾
最大射程:9500m
1913年75mm山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3年
口徑:75mm
炮管長:14倍口徑
高低射界:-10度~+15度
水平射界:8度
彈丸重:5kg
彈葯初速:275m/sec
重量:275kg
最大射程:3150m
37mm自動速射機關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年
口徑:37mm
彈丸重:0.45kg
彈葯初速:550m/sec
重量:757kg
最大射程:2750m
1898年克虜伯70mm山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8年
口徑:70mm
炮管長:14倍口徑
高低射界:-10度~+20度
彈丸重:4.3kg
彈葯初速:280m/sec
重量:280kg
最大射程:3800m
1908年克虜伯75mm山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8年
口徑:75mm
炮管長:17倍口徑
高低射界:-7度~+38.5/30度
水平射界:5度
彈丸重:5.3kg
彈葯初速:300m/sec
重量:529kg
最大射程:5750m
1873年8cm輕型野戰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73年
口徑:78.5mm
高低射界:-15度~+18度
彈丸重:5.07/5.53/5kg
彈葯初速:465m/sec
重量:892.5kg
最大射程:6800(2500/400)m
1873/1888年9cm野戰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73/1888年
口徑:88mm
高低射界:-15度~+18度
彈丸重:7.5/7.42kg
彈葯初速:442m/sec
重量:1308kg
最大射程:6500/6600m
1896年7.7cm野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6年
口徑:77mm
炮管長:27?倍口徑
水平射界:8度
彈丸重:6.85kg
彈葯初速:465m/sec
重量:1728kg
最大射程:8000/5000m
1896年改進型77mm野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徑:77mm
炮管長:27.3倍口徑
高低射界:-13度~+15度
水平射界:8(40?)度
彈丸重:6.85kg
彈葯初速:465m/sec
重量:925kg
最大射程:7800/8300m
1916年77mm野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徑:77mm
炮管長:35倍口徑
高低射界:-10度~+40度
水平射界:4度
彈丸重:7.2/5.89kg
彈葯初速:545/602m/sec
重量:1325kg
最大射程:9100/10700m
1906/1912年75mm野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6/1912年
口徑:75mm
炮管長:27?倍口徑
高低射界:-12度~+18.5度
水平射界:7度
彈丸重:6.5kg
彈葯初速:510m/sec
重量:1016kg
最大射程:7600m
1898年105mm輕型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8年
口徑:105mm
炮管長:16倍口徑
高低射界:-10度~+40度
水平射界:4度
彈丸重:15.7/12.8kg
彈葯初速:302m/sec
重量:1090kg
最大射程:5900/7000m
1898/1909年105mm輕型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9年
口徑:105mm
炮管長:16倍口徑
高低射界:-10度~+40度
水平射界:0度
彈丸重:15.8kg
彈葯初速:302m/sec
重量:1225kg
最大射程:6300m
1893年150mm重型野戰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3年
口徑:149.7mm
炮管長:11?倍口徑
高低射界:0度~+65度
水平射界:0度
彈丸重:42kg
彈葯初速:280m/sec
重量:2189kg
最大射程:6050m
1902年150mm重型野戰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3年
口徑:149.7mm
炮管長:12倍口徑
高低射界:0度~+42度
水平射界:4度
彈丸重:42kg
彈葯初速:325m/sec
重量:2035kg
最大射程:7450m
1891年88mm海軍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一戰後
口徑:88mm
炮管長:30倍口徑
彈丸重:11.3kg 其餘不詳
105mm海軍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一戰後
口徑:105(105.2?)mm
炮管長:40?45?35?倍口徑
高低射界:?度~+38度
水平射界:0度
彈丸重:17.4kg
彈葯初速:(600~650)m/sec
重量:約4000kg
最大射程:約12000m
1913年150mm重型野戰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徑:149.7mm
炮管長:14倍口徑
高低射界:-11(0?)度~+42(45?)度
水平射界:5度
彈丸重:42kg
彈葯初速:365m/sec
重量:2135kg
最大射程:8500m
1917年150mm重型野戰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徑:149.7mm
炮管長:17倍口徑
高低射界:-11(0?)度~+42(45?)度
水平射界:5度
彈丸重:44(40.8?)kg
彈葯初速:365/377m/385sec
重量:2210/2250kg
最大射程:8500/8800/8675m
1916年105mm輕型野戰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徑:104.9mm
炮管長:22倍口徑
高低射界:-10度~+40度
水平射界:4度
彈丸重:15.7kg
彈葯初速:400(395?)/427m/sec
重量:1380(1490?1525?)kg
最大射程:8400/9700(9225?11000?)m
1917年105mm輕型野戰加農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徑:104.9mm
炮管長:20?倍口徑
彈葯初速:361.5(316.5?)m/sec
最大射程:10000m
1899年10cm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9?年
口徑:105.2mm
炮管長:30倍口徑
重量:2640kg
最大射程:10200m 其餘不詳
1904年10cm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4年
口徑:105.2mm
炮管長:29.8倍口徑
高低射界:?度~+00度
水平射界:20(4?)度
彈丸重:16.1/18.75kg
彈葯初速:551/560m/sec
重量:2800kg
最大射程:10200/12700m
1914年10cm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5年
口徑:105.2mm
炮管長:35倍口徑
高低射界:?度~+45度
水平射界:6度
彈丸重:18.75kg
彈葯初速:583/585m/sec
重量:2820kg
最大射程:11400?/13100m
1917年10cm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徑:105.2mm
炮管長:45倍口徑
高低射界:-2(0?)度~+45度
水平射界:6度
彈丸重:18.75kg
彈葯初速:650m/sec
重量:3200kg
最大射程:14100/16500m
1879年120mm重型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79年
口徑:120mm
炮管長:23倍口徑
最大射程:7220m 其餘不詳
1892年150mm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2年
口徑:149.1mm
炮管長:30倍口徑
高低射界:-4度~+40度
水平射界:0度
彈丸重:42.3/44kg
彈葯初速:495m/sec
重量:6015kg
最大射程:10000/12000m
1909年135mm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9?年
口徑:135mm
炮管長:35倍口徑
高低射界:-5度~+26度
水平射界:4度
彈丸重:42kg
彈葯初速:695m/sec
重量:6730/6838kg
最大射程:16500m
105mm要塞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一戰後
口徑:105mm
炮管長:35倍口徑
彈丸重:20.2kg
彈葯初速:512m/sec
重量:82000kg
最大射程:10120m
150mm40倍口徑重型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一戰後
口徑:149.1mm
炮管長:40倍口徑
高低射界:-5度~+20度
水平射界:60度
彈丸重:44.2kg
彈葯初速:750m/sec
重量:11820kg(炮重)+7450kg(發射平台重)
最大射程:18700m
1916年150mm重型加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徑:149.3mm
炮管長:42.7倍口徑
高低射界:?度~+42度
水平射界:8度
彈丸重:52.5kg
彈葯初速:749m/sec
重量:10140kg
最大射程:22800m
1899年210mm重型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899年
口徑:211mm
炮管長:10倍口徑
高低射界:+6度~+70度
水平射界:0度
彈丸重:83/120kg
彈葯初速:350/308m/sec
重量:4820kg
最大射程:8200/7200m
1910年210mm重型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0年
口徑:211mm
炮管長:12倍口徑
高低射界:+6度~+70度
水平射界:4度
彈丸重:120kg
彈葯初速:367m/sec
重量:7380kg
最大射程:9400m
1916年210mm重型榴彈炮(長腿迫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6(1917?)年
口徑:211mm
炮管長:14.6倍口徑
高低射界:+6度~+70度
水平射界:4度
彈丸重:120kg
彈葯初速:394m/sec
重量:7550kg
最大射程:10200m
280mm40倍口徑列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一戰後
口徑:280mm
炮管長:40倍口徑
高低射界:0度~+45度
水平射界:8度
彈丸重:273kg
重量:150560kg
彈葯初速:830m/sec
最大射程:29260m
1905年克虜伯120mm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5年
口徑:120mm
炮管長:10(12?)倍口徑
高低射界:-5(0?)度~+65(42?)度
水平射界:5(0?)度
彈丸重:20kg
彈葯初速:275(273?)m/sec
重量:1120(1257?)kg
最大射程:5800(5680?)m
1918年式37mm反坦克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8年(事實上還沒來得及裝備)
口徑:37mm
炮管長:780mm
高低射界:-6度~+9度
水平射界:21度
彈丸重:0.46kg
彈葯初速:435m/sec
重量:175kg
最大有效射程:300m
穿甲力:200米距離以90°射入角擊穿15毫米厚裝甲。
1914年式77mm高射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徑:77mm
炮管長:27倍口徑
高低射界:-5度~+70度
水平射界:360度
彈丸重:6.2(6.85?)kg
彈葯初速:460(485?)m/sec
重量:1138(2500?)kg
最大射程:8025m
最大射高:3050m?
1916年77mm野炮改式高射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6年以後
口徑:77mm
炮管長:35倍口徑
彈丸重:6.1kg
彈葯初速:600m/sec
重量:1240kg
最大射程:10300m
最大射高:?m
1916年式77mm高射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徑:77mm
炮管長:30倍口徑
彈丸重:6.8kg
彈葯初速:465m/sec
重量:1350kg
最大射程:8025m
最大射高:約3000m
1917年88mm高射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徑:88mm
炮管長:46倍口徑
高低射界:?度~+70度
水平射界:360度
彈丸重:9.4kg
彈葯初速:785(718?)m/sec
重量:4983kg
最大射高:6800m
巴黎大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一戰期間
口徑:210mm
炮管長:176倍口徑
高低射界:0度~+55度
水平射界:360度
彈丸重:119.7kg
彈葯初速:2000m/sec
重量:750000kg
最大射程:122000m
280mm岸防重型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世紀90年代
口徑:280mm
炮管長:12倍口徑
高低射界:0度~+70度
水平射界:360度
彈丸重:350kg
彈葯初速:379m/sec
重量:37000kg
最大射程:11400m
"Big Bertha"重型榴彈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6年
口徑:420mm
炮管長:14倍口徑
高低射界:+40度~+75度
水平射界:4度
彈丸重:820kg
彈葯初速:425m/sec
重量:43285kg
最大射程:9375m
"Max E"鐵道/岸防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一戰期間
口徑:380mm
炮管長:17.05m
減震器以上長度:31.61m
高低射界:-5度~+55度(中軸上),-5度~+18.5度(輪上)
水平射界:4度
彈丸重:400kg
彈葯初速:800m/sec
重量:274333kg
最大射程:47500m
克虜伯1903年75mm野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03年
口徑:75mm
炮管長:30倍口徑
高低射界:-8度~+16度
水平射界:4度
彈丸重:6.547kg
彈葯初速:500m/sec
重量:1070kg
最大射程:8000m
7.6cm輕迫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徑:75.8mm
炮管長:5.2倍口徑
彈丸重:4.5kg
重量:101kg
最大射程:1000m
7.6cm改進型輕迫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徑:75.8mm
炮管長:5.2倍口徑
彈丸重:4.5kg
彈葯初速:121m/sec
重量:150kg
最大射程:1300m
91mm輕迫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徑:91.3mm
彈丸重:4kg
最大射程:300m 其餘不詳
17cm中型迫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3?年
口徑:175mm
炮管長:3.8倍口徑
彈丸重:42/51.2kg
彈葯初速:58m/sec
重量:483kg
最大射程:1000/900m
17cm中型改進式迫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7年
口徑:175mm
炮管長:4.5倍口徑
彈丸重:42/51.2kg
彈葯初速:80m/sec
重量:558kg
最大射程:1600/1150m
"Ehrardt"式24.5cm迫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4年
口徑:245mm
炮管長:3倍口徑
彈丸重:20/30/40kg
最大射程:225/190/160m 其餘不詳
"IKO"式24cm迫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5?1917?年
口徑:240mm
炮管長:5.25倍口徑
彈丸重:92kg
重量:590kg
最大射程:1200m
"Albrecht"式24cm迫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5?1917?年
口徑:240mm
彈丸重:92kg
重量:1600kg
最大射程:2000m
"SMW"式25cm重迫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0年
口徑:245mm
炮管長:3倍口徑
彈丸重:61/94kg
彈葯初速:51m/sec
重量:570kg
最大射程:820/550m
"SMW"式改進型25cm重迫擊炮
生產或服役年份:1916年
口徑:245mm
炮管長:5倍口徑
彈丸重:94kg
彈葯初速:67m/sec
重量:760kg
最大射程:1200m

閱讀全文

與德國海軍用過多少毫米的火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