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有2006德國世界盃專用足球詳解
2006年4月18日,德國柏林/赫佐 —— 今天在柏林的勃蘭登堡門, 阿迪達斯隆重發布專為世界盃總決賽特別設計的比賽用球----金色的「+團隊之星∙柏林」。2006世界盃組委會主席貝肯鮑爾出席發布儀式並親自揭開了「+團隊之星∙柏林」的神秘面紗,這款特別的金球將只被用於一場全球足壇最重要的比賽,即世界盃總決賽。
「世界盃的總決賽是體育史上最重要的比賽。沒有什麼能比親身參加這場比賽更令人激動的了。這就是為什麼我會覺得為這場比賽特製一個球是多麼美妙的主意。」2006世界盃組委會主席貝肯鮑爾說道,「當然,球還是圓的,這是不會改變的,但這將會是一場特別的比賽,所以使用特製金球,會是多麼美妙的事情啊!」
這款特別的比賽用球的設計與阿迪達斯之前推出的「+ 團隊之星」相似,但它通體被製成金色,這是與世界盃獎杯一樣的顏色,並以黑白作為細節設計。它的名字 「+團隊之星∙柏林」不僅體現了球隊獲勝所需具備的關鍵特質——「團隊精神」,還寓意總決賽將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 阿迪達斯的金球也早已成為世界足壇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一直都是世界盃最佳球員的代名詞。
另外,史無前例的是,這次世界盃每場比賽的用球都將根據球場、球隊的名字、比賽日期以及開球時間而特別定製。阿迪達斯將為世界盃的每場比賽提供15隻特製的足球。今年較早時期,32支參賽球隊都已收到20隻比賽足球作為訓練用。所有球隊在他們開始作最後的准備時,將會再次收到20個球。除了40個常規的比賽用球之外,他們同時也獲得20個「+團隊之星∙柏林」,這樣從現在開始,每支球隊就可以開始為世界盃的總決賽作準備了!阿迪達斯向世界盃及參賽球隊所提供的比賽用球總數將達到2880個。
阿迪達斯期望售出10,000,000個世界盃比賽用球「+ 團隊之星」。據悉,自5月1日起,總決賽的金球「+團隊之星∙柏林」將在中國各大阿迪達斯專賣店有售。
作為世界領先的足球品牌,阿迪達斯在足球製造方面的經驗無人能及。從1963年開始生產足球,阿迪達斯始終站在技術革新的前沿。從1970年起,阿迪達斯為所有歐足聯和國際足聯的主要賽事提供比賽用球,並已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和2014年國際足聯世界盃的官方合作夥伴和比賽用球供應商。
「+團隊之星」以及「+團隊之星?柏林」的製作過程
1、 帆布材質的剪裁
將新型、強韌的高科技布料裁成片狀
2、 片狀帆布的剪裁
將高科技的布料裁成片狀,並用天然乳膠額外加固後,從每個片狀材料裁取84個五邊形。
3、 球皮的縫紉
12個五邊形被縫在一起形成一個球皮,這是一個新球的基礎
4、 球皮翻轉
將縫合的球皮內里翻轉到外。此時縫線位於布料的裡面,使表面平滑有利於之後的製作過程
5、 插進球膽
將球膽置於球皮內,仔細將球閥放在正確的位置。
為了平衡球閥的重量,一個平衡物被縫在球閥的正對面,這保證了一個平滑的可預見的足球軌跡。
6、 向內膽充氣
內膽被充氣以後,球的大小和形狀則初步形成見。
7、 加熱成型
為了保證無縫球形和合適大小的成型,球體被放在特定的模子並在一定的壓力下加熱。這個程序是為了保證每個球的統一圓周。
8、 內膽的檢查
待內膽降溫後,工作人員會檢查它的無縫接合、正確尺寸、標準的圓周以及目標重量。至此,基本球體就完成了。
9、 外層的剪裁
外層將從特殊的合成皮上進行剪裁,兩台機器同時剪裁出革命性的螺旋槳型和轉軸型的外層。
10、 設計印刷
將抗磨性高的聚亞安酯黑色及金色墨水用於外層的印刷:從這,比賽用球的設計依稀可見。第二步,外層將重新用聚亞安酯印刷一層。這一新的印刷過程可以保證整個設計的清晰性和經久性。
11、 外層的篩選
外層印刷完成以後,為了下一個製作步驟工作人員將篩選合格的外層。
12、 製作襯墊物
為了將橡膠處理的復合泡沫塑料粘在最外層,工作人員會事先塗上一層粘結膠泥。在乾燥了以後,將被製成新成型的外層。
13、 外層的集合和組成
將最外層和襯墊物組合在一起,形成最終外層。
14、 最終外層的檢視
每個單獨的外層將被仔細的檢查和稱重。
15、 外層的粘和
一種特殊的粘和劑將被均勻塗在每個外層的邊緣,保證表面的光潔和出色的防水質量。
16、 外層和內膽的結合
在晾乾以後,14片外層和內膽為下一個熱粘合過程做准備。
17、 球的製成機器
這個機器將外層和內膽結合在一起,外層被剛好的放在制球機器的兩個盤中,然後內膽也被放入,然後外層和內膽在機器同時受壓被結合到一起。
18、 最後的粘合過程
這是真實的熱粘合過程,球被放到一個圓盤熱模子。熱將引起聚亞安酯的化學反應。所有元素被牢固的結合到一起。
19、 調整氣壓
在調整氣壓後,一個新球的製作即將完成。現在需要將新球輸送到阿迪達斯非常嚴苛的質量控制中心。
20、 金屬檢測
每個+團隊之星將通過金屬檢測,為的是確保沒有任何的針狀或金屬碎片殘留在球里。小的碎片將造成受傷或者影響球在比賽中的性能。
21、 球的清潔和稱重
稱重,確保每個球都保持在一定的重量,然後把灰塵或殘留的乳膠清理干凈。
22、 24小時的空氣檢查
球將被放在架子上並在工廠里保存24小時,第二次檢查將在第二天進行,這是為了排除所有可能的人為因素
23、 最終檢查
在24小時以後,重新檢查球的外觀、氣壓以及重量。
24、 圓周的測量
阿迪達斯採用專門研發的電子圓周測量機器將用來測量球體圓周。目標精確到690mm,凡是在685mm與695mm之間的球都可被認可。
25、 團隊之星的包裝
將「+團隊之星」包裝完整,並運送至零售商以及世界各地。
26、 裝箱
所有的球被裝箱運往世界各地。
⑵ 世界盃上使用的足球是用什麼材料做的
以皮革或其它合適的材料製成,一般是為12塊黑色正五邊形面料與10塊正六邊形面料拼合而成。
不同世界盃使用的材料及形狀也不太相同。例如2018俄羅斯世界盃官方比賽用球,為了向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致敬,這款用球被命名為Telstar18,梅西、齊達內、卡卡等球星出席了官方用球發布儀式。
這款足球主色調為黑白兩色,除了印有俄羅斯世界盃的標志外,黑色區域還有漸變的馬賽克圖案。它的設計和命名是向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致敬,當時比賽用球的名稱就是Telstar,設計的樣式也與本屆世界盃用球相似。不過新的Telstar足球採用了先進的無縫粘合技術,由6塊球皮組成,這也是現代足球設計上的一個突破。
(2)德國人用什麼塑料球擴展閱讀:
俄羅斯比賽專用球向第一隻官方用球致敬,球皮從32塊變成6塊:
早年,世界盃比賽沒有官方統一用球,每個國家的球隊,帶著自家常用的足球來耍。第一屆世界盃決賽,阿根廷和烏拉圭兩支隊伍,用自己的足球各踢了半場。
今年俄羅斯世界盃的官方用球,是在2017年11月由上一屆世界盃金球獎得主里奧·梅西公布的,叫做「Telstar 18」。這個名字,是對1970年墨西哥世界盃上,首個世界盃官方用球「Telstar」的致敬,中文可以翻譯成「電視之星」。
⑶ 黑啤酒罐里的白色小球是起什麼作用的
黑啤酒罐中的塑料球是放氣裝置。放氣裝置的作用是釋放罐內部分啤酒中的CO2,以形成頂部泡沫。
放氣裝置是一支充滿氮的塑料球,上面有一個小孔。在罐中放入塑料球,然後封罐。塑料球漂浮在啤酒中,小孔剛好浸入啤酒液面下。
(3)德國人用什麼塑料球擴展閱讀:
啤酒的歷史來源:
巴黎盧浮宮博物館內的「藍色紀念碑」上,記錄了公元前3世紀巴比倫的蘇美爾人以啤酒祭祀女神的情形。事實上,啤酒的發明者正是蘇美爾人。
公元前6000年前,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蘇美爾人,他們用大麥芽釀製成了原始的啤酒,不過那時的啤酒並沒有豐富的泡沫。
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前,波斯一帶的閃米人學會了製作啤酒,而且他們還把製作啤酒的方法刻在板上,獻給農耕女神。
公元前2225年,啤酒在古巴比倫人中得到了普及,他們用啤酒來招待客人。那時候古埃及人和古巴比倫人注意到了啤酒的葯用價值,紛紛用啤酒製作葯物。
希臘人也非常熱愛喝啤酒,他們從埃及人那裡學會了釀制啤酒的方法。
公元4世紀時,啤酒傳遍了整個北歐。啤酒種類開始變得豐富,其中英國人用蜂蜜和水混合釀制而成的蜂蜜酒是比較有名的一種。
英國出現的一種黑啤酒也非常有名,與現代的黑啤酒已經很相似。公元1世紀,愛爾蘭人自行釀制出了一種跟現代的淡色啤酒相仿的啤酒。
1516年,巴伐利亞公國大公威廉四世發布《德國啤酒純酒法》規定啤酒只可以啤酒花,麥子,酵母和水做原料,同時是最早的食品法律。
19世紀,有了冷凍機,人們開始對啤酒進行低溫後熟的處理,就是這一發明使啤酒冒出了泡沫
1900年,俄羅斯技師首次在中國哈爾濱建立了啤酒作坊,中國人開始喝上了啤酒。1903年,英國人和德國人又在中國建了英德啤酒廠,就是青島啤酒廠的前身。
⑷ 德國即將用什麼材料代替混凝土
大家都知道現代的建築材料都以混凝土為主,但混凝土自身有很多弊端。它不僅價格昂貴而且不環保。最近德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發明了一種可以代替混凝土的新型材料,它是一種用回收塑料製成的一個球狀物體,簡稱塑料球。
大家都知道德國的製造業和建築業都非常有名,他們的建築質量都非常好。也有人懷疑,用這些塑料球建的房子會不牢固。其實他們大可放心,因為他們這些塑料球採用了特殊的設計,降低了混凝土平板的自身負荷力,增強了建築的抗震能力,具有很好的減排效果。這項高科技在德國的建築業被廣泛使用,像維也納大學的圖書館和哥倫比亞大學的醫學樓都運用了這項高科技。雖然這些塑料球並不起眼,但是它的造價成本還是非常高的,很多國內的建築商鑒於成本的考慮,很少會用到這項高科技。這些作為建築材料的塑料球不僅結實而且非常環保,大家都知道混凝土是不可以重復使用的,但是這些塑料球卻是可以循環使用的。
⑸ 德國用什麼拎東西,他們不用塑料袋嗎
德國的商場、超市都備有大大小小的塑料袋供顧客選用,但不是無償贈送而是要收費的,且價格不菲,因為消費者使用塑料袋造成對環境的污染,故要承擔一定的治理費用——
今年10月24日是塑料袋百歲「誕辰」紀念日,歐洲環保組織專門開展環保產品評選活動,結果塑料袋被評為二十世紀人類最糟糕的發明,呼籲全世界公民拋棄塑料袋。
1902年10月24日,奧地利科學家馬克斯·舒施尼發明了塑料袋,這種包裝物既輕便又結實,在當時無異於一場科技革命,人們外出購物時頓感一身輕松,不需要攜帶任何東西,因為商店、菜場都備有免費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夢也沒想到他的這項發明100年後給人類帶來了環保災難。由於塑料袋大都是用不可再生降解材料生產的,處理這些白色垃圾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溫焚燒。這兩種辦法都不利於環保,據科學家測試,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爛,並且嚴重污染土壤。而焚燒所產生的有害煙塵和有毒氣體,同樣會造成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盡管塑料袋不是個好東西,各國政府和環保組織都在呼籲人們少用或不用,但它又像臭豆腐一樣聞起來「臭」,吃起來「香」,因為塑料袋大大地方便了人們購物。現在全世界每年生產多少塑料袋?消費者又使用多少塑料袋?無疑是個很難統計的天文數字。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個形象的比喻,說如果把人們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蓋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幾件「白色外衣」。
人們對塑料袋有著很深的「情結」,不願意舍棄它,說到底是環保意識淡薄。許多消費者認為,塑料袋是免費贈送的,政府並沒有禁用,不花錢的東西不用白不用,別人用我為何不能用?我環保,其他人不環保,我芝麻大一點的作用有何意義?豈不吃了虧?正是因為大家缺乏大局環境意識,塑料袋才能大行其道,大有市場。
看來根治「白色污染」僅僅靠提倡是不夠的,需要宣傳教育與經濟手段「雙管齊下」。許多西方國家都是這么做的。德國是個崇尚環保的國家,塑料垃圾的回收率高達40%左右。1991年德國頒布《包裝條例》,明確規定「污染製造者必須承擔清理、消除污染對環境影響的費用」。要求包裝材料的生產和經營者負責對廢棄物的回收,並履行相應的消除污染的義務,清污費用可加在售價中轉嫁給用戶。根據這一原則,德國的商場、超市都備有大大小小的塑料袋供顧客選用,但不是無償贈送而是要收費的,且價格不菲,因為消費者使用塑料袋造成對環境的污染,故要承擔一定的治理費用。如今德國人上街買菜、購物,大都手提布袋子或竹籃子,布袋臟了洗干凈再用,大大減少了塑料袋的使用量。
德國的經驗很值得我們學習、借鑒。手提竹籃上街買菜曾經是中國人的好傳統、好做法,如今我們丟失了卻讓外國人給撿走了,豈不需要很好的反思?中國是人口大國,國民環境意識較之德國人尚有較大差距,目前中國塑料袋的使用量為世界之最,「白色污染」已經成為一大公害,如果對塑料袋的使用不加以控制、限制和節制,憑其泛濫,後果是極其可怕的,甚至會造成環境災難。所以我們不妨學習德國的做法,商場對塑料袋適當收費,這樣人們就不會肆無忌憚地使用這些塑料袋了。
⑹ 現在乒乓球大球市面上的S40+和D40+新材料球都有什麼不同
現在的塑料球時代各家乒乓球用品公司用的材料具體成分不太一樣,甚至自家也在根據國際乒聯的規則不斷推出彈跳或者耐用度更好的材料,這些字母應該就是各家公司對這批球所用材料或產地等的編號或簡稱,如紅雙喜的賽頂材料(D40+),蝴蝶的德國製造(G40+);或者是可能純粹為了表示新材料或者與自家別的產品線的區別,如銀河代表新材料、同時區別於藍標40+的S40+,以及雙魚同樣代表新材料的V40+。
我是一業余乒乓球愛好者,平時我們球友中因為有男有女,而且都是上了年紀的人,所以一直都是使用雙魚牌三星球,雙魚牌球質沒那麼硬性,特別因為現在改了40+比賽用球,球速相對以前更慢些,讓雙方來回球較多更具觀賞性和參與者的興趣,比較付合上了年齡的業余愛好者使用。
現在的乒乓球廠家幾乎沒有出產以前的賽璐珞(celluloid)了,這種賽璐珞,大家有留意以前的乒乓球用火點著後燒得很猛但很刺鼻的氣味的。但它打起來球速快而且沖,也很耐用,有時一個球可以打一個星期都未破。
但現在的新球屬於塑料(plastics)或樹脂(resin),好容易打爛,現在有可能打不了一天就球破得一條大縫的了。還好我們在網上購相對便宜,每次采購也是100個白色球。只買白色球,打乒乓球是鍛煉眼睛,其他顏色(如黃色)球我們用不習慣,感覺會刺眼不舒服。但從來不使用一星,二星訓練球的了。一星二星球材質更差一些,影響我們這些業余球友的興致。本身打乒乓球裝備屬於相對其他項目比較經濟實惠的。
⑺ 乒乓球起源於哪個國家
乒乓球起源於英國。
19世紀末,歐洲盛行網球運動,但由於受到場地和天氣的限制,英國有些大學生便把網球移到室內,以餐桌為球台,書籍作球網,用羊皮紙做球拍,在餐桌上打來打去。這就是最早的乒乓球雛形。
1890年,幾位駐守印度的英國海軍軍官偶然發覺在一張不大的檯子上玩網球頗為刺激。後來他們改用實心橡膠球,隨後又改為空心的塑料球,並用木板代替了網拍。因其打擊時發出「Ping Pong」的聲音,而得名「乒乓球」。
20世紀初,乒乓球運動在歐洲和亞洲蓬勃開展起來。因為對場地要求不高,簡便易行,乒乓球在我國開展得比較好,如今已成為我國的「國球」。
比賽規則
項目類別:項目共設有男子單打、女子單打、混合團體3個項目。
運動員人數:各項目參賽人員分為男子運動員32名,女子運動員32名,共64名。
獎牌:各項目的前三名將分別被授予金牌、銀牌和銅牌。
比賽賽制:比賽以11分為一局(曾經長期實行21分制,最早甚至出現過100分制)採用五局三勝(團體)或七局四勝制(單項)。比賽分團體、單項(男單、女單,男雙、女雙、混雙)。
⑻ 以下各國的國球是什麼球
中國的國球為乒乓球,美國的國球為籃球和橄欖球,英國和日本的國球則為棒球,巴西的國球為足球,紐西蘭的國球為英式橄欖球。
因為1959年的世界乒乓球競標賽,中國參賽運動員為中國獲得了第一個世界冠軍,而使國人振奮,從此乒乓球運動在中國風靡,成為了事實上中國的國球的體育項目。
1、乒乓球
乒乓球(table tennis),中國國球,是一種世界流行的球類體育項目,包括進攻、對抗和防守。比賽分團體、單打、雙打等數種;2001年9月1日前以21分為一局,現以11分為一局;採用五局三勝,七局四勝。乒乓球為圓球狀,重2.53-2.70克,白或橙色,用賽璐珞或塑料製成。
乒乓球起源於英國,"乒乓球"一名起源自1900年,因其打擊時發出「Ping Pong」的聲音而得名,在中國大陸以「乒乓球」作為它的官方名稱,香港及澳門等地區亦同。1926年,在英國倫敦舉行了國際乒乓球邀請賽。後被追認為第一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同時成立了國際乒乓球聯合會。
2、籃球
籃球運動是1891年由美國人詹姆斯·奈史密斯發明的。當時,他在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國際訓練學校任教。由於當地盛產桃子,這里的兒童又非常喜歡做用球投入桃子筐的游戲。這使他從中得到啟發,並博採足球、曲棍球等其他球類項目的特點,創編了籃球游戲。
3、橄欖球
橄欖球,球類運動的一種,盛行於英國、南非、美國、法國、澳大利亞、愛爾蘭、紐西蘭、阿根廷、日本、加拿大和義大利等國家。1823年起源於英國拉格比,原名拉格比足球,簡稱拉格比。
因其球形似橄欖,在中國稱為橄欖球。拉格比是英國中部的一座城市,那裡有一所拉格比學校,它是橄欖球運動的誕生地。聯合式橄欖球(Rugby union),同樣使用橄欖形球的聯盟式橄欖球(Rugby League)、美式足球(American football,亦稱美式橄欖球)、加拿大式足球(Canadian football,加式橄欖球)、澳式足球(Australian football)、蓋爾式足球(Gaelic football,亦稱愛爾蘭式橄欖球)。
4、棒球
棒球指的是棒球運動是一種以棒打球為主要特點,集體性、對抗性很強的球類運動項目。它在國際上開展較為廣泛,影響較大。
在美國、日本尤為盛行,被稱為「國球」。其也是一種團體球類運動,法定比賽人數最少為9人,其近似的運動項目為壘球。棒球球員分為攻、守兩方,利用球棒和手套,在一個扇形的棒球場里進行比賽。
比賽中,兩隊輪流攻守:當進攻球員成功跑回本壘,就可得1分。九局中得分最高的一隊就勝出。2012年倫敦奧運會,棒球被列入比賽項目。棒球將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作為比賽項目正式回歸。
5、足球(football),有「世界第一運動」的美譽,是全球體育界最具影響力的單項體育運動。標準的11人制足球比賽由兩隊各派10名球員與1名守門員,總共22人,在長方形的草地球場上對抗、防守、進攻。
比賽目的是盡量將足球射入對方的球門內,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一分,當比賽完畢後,得分多的一隊則勝出。如果在比賽規定時間內得分相同,則須看比賽章則而定,可以抽簽、加時再賽或互射點球(十二碼)[1]等形式比賽分高下。足球比賽中除了守門員可以在己方禁區內利用手部接觸足球外,球場上每名球員只可以利用手以外的身體其他部分控制足球(開界外球例外)。
⑼ 什麼是賽璐璐材料化學成分是什麼
賽璐璐是於1865年問世的首批人造塑料,它受熱後變軟,冷卻後變硬。在纖維素中的部分羥根(氫氧根)被硝化後會得到焦木素,再將焦木素溶於乙醇和乙醚的混合物,再加入樟腦等蒸發後就可以得到。
使塑料從化學實驗室中的珍品一躍而成為公眾關注的對象,是塑料被引入檯球室這一戲劇性事件引發的。以前的檯球是用象牙做的,象牙只能來源於死了的大象,數量自然非常有限。19世紀60年代初,有人懸賞 1萬美元徵求檯球的最好代用品。
1869年,美國的海厄特利用「賽璐璐」制出了廉價檯球,從而贏得了這筆獎金。從此,賽璐璐被用來製造各種物品,從兒童玩具到襯衫領子中都有賽璐璐。它還用來做膠狀銀化合物的片基,這就是第一張實用照相底片。但是由於賽璐璐中含硝酸根,極易著火,而引起火災。
(9)德國人用什麼塑料球擴展閱讀:
人造塑料:
最早發現到塑料存在的是19世紀末葉的德國化學家拜耳,他曾將苯酚跟甲醛化合,得到一種樹脂般的物質。可惜,他不知道它能派什麼用場。
1907年,美國工業化學家貝克蘭再次研究苯酚與甲醛反應,並加入適量的填充劑,結果發現產品有韌性而且絕緣性能良好。於是,在1910年建成了年產1000噸的歷史上第一家塑料製品廠。到1939年,產品發展到20多萬噸。
雖然氯乙烯是1912年發現的,但使它成為塑料卻是在1932年,是由英國卜內門公司生產的。1947年,美國化學家傑勒留和孔寧合成了聚苯乙烯。到本世紀50年代,德國化學家齊格勒和義大利化學家納培發明了新的催化聚合劑,才把塑料製造業推向高峰。
此後高性能的塑料品種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常見的有聚丙烯、ABS、聚碸、聚碳不下數百種之多。全世界年產量已超過6000萬噸,等於木材和水泥的總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