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德國現代設計史發展迅速的原因是什麼
德國是現代設計運動的發起國之一,早在本世紀初,德國的設計先驅已經從建築設計著手,從事現代設計的探索和試驗。在納粹取得政權之後,德國這批現代設計的先驅都基本移民到美國,從而在美國推動了現代設計的發展,造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的國際主義設計的發展和興盛,現代設計與德國是分不開的。
『貳』 德國為什麼崛起
一、經濟發展的原因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叄』 為何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首先出現在德國而不是其他國家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首先出現在德國而不是其他國家是因為德國有奧托·馮·俾斯麥,他為了防止德國的社會民主運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保障了社會的穩定,是非常聰明的做法。
而且現代社會保險是由奧托·馮·俾斯麥於19世紀在德國創立的。俾斯麥是19世紀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任普魯士首相期間通過一系列成功的戰爭統一了德國,並成為德意志帝國第一任總理。
最初,作為一個保守的專制主義者,俾斯麥鎮壓了19世紀80年代的社會民主運動。他通過立法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和醫療保險制度,或社會保險。
社會保障必備要素:
第一、依法建立。即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則,是通過社會保障立法來確立社會保障制度,法制規范是社會保障制度賴以建立的客觀基礎與依據。
第二、突出以人為本。它以保障和改善國民生活、增進國民福利為宗旨,包括經濟保障與服務保障。
第三、具有經濟福利性。即從直接的經濟利益關系來看,因有政府、僱主與社會各界的參與和分擔責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於所費。
第四、屬於社會化行為。即由官方機構或社會團體來承擔社會保障的實施人物,而非供給者與受益方的直接對應行為。
『肆』 為什麼現代主義產生在德國而成熟於美國
其實歷史悠久有歷史悠久的局限,受傳統文化思想約束,很難做出改變,美國建國歷史時間短,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能力強,落後思想不是沒有,但不頑固,
『伍』 德國為什麼會成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締造者
因為德國擁有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德國很紳士。
老土的國家是不可能發自內心的去創造社會保障制度的。
『陸』 德國發展的為什麼那麼快
現代德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並兩次給世界帶來了戰爭的災難。盡管德國發展模式在政治方面的失敗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但對德國人始終能夠在經濟方面保持異乎尋常的活力,學者們普遍持一種贊賞的態度。德國人在基礎理論,重工業,化學,精密儀器,以及軍事武器製造方面的成就,都給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德國人為什麼能夠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期內,無論在何種體制下,都能始終保持自己的經濟活力?筆者根據自己的研究,分析了以下幾個影響德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或許能對這一問題的解答提供一些有用的素材。
一,以農業為依託的發展
工業化以前的德意志以農業為主,且處於分裂狀態——保持德意志的分裂一直是英法等大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而德意志的分裂的確對德國的經濟發展起了很壞的阻礙作用,但這種作用在德國統一後便轉化為推動工業化的巨大動力,德國社會中所有要求工業化與都市化的力量迅速地佔領了德國的政治舞台。其資本投資率在1850年前後估計只有5%,在1850-1860年間則增長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9%,70年代則為12.5%。
不過,與英國相比,德國沒有因為工業的發展而犧牲其農業。一旦如美國這樣的國家其農產品開始威脅德國農業的基礎──穀物市場時,德國政府便使用關稅等方法對農業進行援助。雖然這種保護是由於物價引起城市居民生活費用上漲才使用的,但它卻使德國的農業能夠在迅速工業化的時代從新的農業發展中獲益,並能穩步地發展。在德意志帝國建立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穀物和馬鈴薯的產量幾乎增加了一倍。產量的增加部分地來自耕地面積的增加,但主要還是其單位面積產量提高的結果。根據統計,1878-79年間的產量與1901-1910年間10年間的平均年產量進行比較,平均每公頃小麥的產量從1.35噸提高到1.86噸,黑麥從1.06噸提高到1.63噸,土豆從7.11噸提高到13.51噸。
盡管農業部門在不斷地吸收新技術以利於農業部門的現代化,但工業化過程中的農村人口流失問題依然產生了。如同其他工業化社會一樣,農村生活逐漸失去了它的吸引力。一場離開土地的大逃亡開始了,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不斷上升,這種變化的原因十分簡單:城市需要勞動力,工資也在不斷地提高,人們自然嚮往令人愉快的城市生活環境。下表顯示了這種人口變化的趨勢:
各部門就業人口變化表;
年代 1882 1907 1925 1939 1950 1964
就業人口百分比
農業和林業 42.2 33.9 30.3 25.0 24.6 11.4
工業和手工業 35.6 39.9 42.3 40.8 42.7 48.3
商業、交通和服務業 22.2 26.2 27.4 34.2 32.7 40.3
當然,西方學者尚無法得出十分精確的數據,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從德意志帝國建立以後,工業和農業已經交換了它們在德國經濟生活中的相對地位──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而農業日益下降成為一個國民經濟中的小夥伴。
在這一過程中,大部分容克將自己的土地作為自己的財產並不斷地擴大,但他們不再將土地租給農民,而是僱傭自由勞動力做工,這使得很多新技術有可能被應用,這些技術的應用使德國的農產品產量有了很大的增加。從1820年至1875年,小麥和黑麥的產量翻了一倍。 同時,德國的經濟結構也發生了變化,下表可以看出這種變化:
德國經濟結構圖:1850-1913。
各行業在國內生產所佔的份額(馬克) 各行業所僱傭的從業人口
1850/4 1870/4 1910/3 1849/58 1878/9 1910/13
農業 45.2 37.9 23.4 54.6 49.1 35.1
工礦業 21.4 31.7 44.6 25.2 29.1 37.9
運輸 0.7 2.1 6.4 1.1 2.0 3.6
服務 30.0 25.0 20.5 19.1 19.8 23.6
住房 2.9 3.3 5.1
總計 9.6百萬 15.7百萬 45.6百萬 15.1百萬 19.4百萬 30.2百萬
德國工業中的傳統行會勢力強大,真正的職業自由在1869年後才開始出現,而德國的傳統行會和手工匠的地位並未被替代,結果形成了德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另一個特點,即「雙重經濟」的特點。即便在1870年,手工匠人與產業技術工人的比例仍然是一比一。
因此,德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農村未受到如同英國圈地運動那樣的沖擊,農業人口是逐步地離開土地,加入城市的就業大軍的。同時,城市的工業構成也十分復雜,並非單一的現代工業經濟。這種逐步演化,多種性質行業並存的現象,盡管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但保持了社會在轉型時期的基本穩定,有利於德國人將自己傳統的精細作風融進新的行業中。
二,以鐵路建設為龍頭的工業化進程
德國現代工業的基礎逐漸形成後,從19世紀中期起,產生了一批大公司,它們是德國現代工業的標志,盡管德國的大公司形成的速度極快,其形成過程與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卻沒有什麼不同。最初都是從紡織部門開始,因為僱傭了大量的勞動力,毛織業也慢慢採取了現代的模式,但其對整個經濟結構的轉軌影響不大,主要是棉織業和絲織業在機械化的進程中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而手工業盡管落後,但也堅持到了80年代,才被迅速出現的大公司所取代。
『柒』 現代主義設計探索最早在哪個國家開始
現代主義設計最早的起源地是德國,但它的形成如果要追溯,離不開三駕馬車,分別是德國包豪斯、俄國構成主義跟荷蘭風格派,荷蘭的現代設計起源跟荷蘭風格派分不開。
現代主義設計是從建築設計發展起來的,20世紀20年代前後,歐洲一批先進的設計家、建築家形成了一個強力集團,推動所謂的新建築運動,這場運動的內容非常龐雜,其中包括精神上的、思想上的改革,也包括技術上的進步,特別是新的材料的運用,從而把千年以來設計為權貴服務的立場和原則打破了,也把幾千年以來建築完全依附予木材、石料、磚瓦的傳統打破了。
繼而,從建築革命出發,又影響到城市規劃設計、環境設計、傢具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平面設計和傳達設計等等,形成真正完整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捌』 為什麼德國率先爆發了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德國人為了趕超英國產業,選擇從包裝、外觀為突破口,導致包豪斯首先在德國出現。
1851年倫敦"水晶宮"博覽會時,德國曾派出了由建築家哥德弗萊德·謝姆別爾率領的代表團,通過參觀,謝姆別爾認識到德國設計落後的同時,認為必須改革德國的設計現狀.此後,德國的設計受到了德國政府的重視,開始了改革。1876年謝姆別爾在慕尼黑組織舉辦了一次國內范圍的工業展覽,以顯示改變德國各邦過去那種粗獷,野蠻的畸形風格,而進入普遍的文藝復興古典式樣時期的高雅設計。與此同時,德國的工業發展的發展迅速。德國在工業和技術上已超過了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英國1885年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第二年,G·戴慕爾發明了四輪汽車,後來兩人合作成立了"本茨汽車公司",這是後來風行世界的"賓士"汽車的緣起.德國工業的快速發展,與歐洲英,法等國家一樣,存在著外觀設計醜陋的毛病.1896年,德國政府舉辦了一次博覽會顯示出這個問題,導致了後來的新藝術運動中"青年風格"設計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