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軍神這一課,開始時,德國醫生為什麼很冷漠
因為從骨子裡瞧不起,他認為最厲害的是德國軍人。
❷ 德國的醫生和中國的哪個水平高
中國的中醫水平高,德國的醫生比中國的西醫水平高
❸ 發達國家的醫療是怎樣的
提起看病,不少人會羨慕發達國家的一些醫療福利,其實發達國家醫院里的久待候診、昂貴費用、誤診事故等情形也屢見不鮮。醫療福利「看上去很美」,享受起來卻並不容易,本報駐外記者在此跟大家分享他們在發達國家看病的體會
看病離不開「等、等、等」
不久前,一則德國37歲孕婦流產的新聞令人痛心。在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的一個小鎮上,一名懷孕3個月的孕婦因突然腹痛被丈夫送往附近醫院急診。然而,由於只有一名急診醫生,前台護士又認為孕婦無大礙,在經過長達4小時的漫長等待後,孕婦因為大出血才被緊急推進手術室,此時胎兒早已死亡。德國看病「治病不救急」的特點可見一斑。
類似事情,本報駐德國記者也領教過。一次凌晨1點,記者突發急性腸胃炎,疼得滿頭冷汗,打車去附近一家醫院急診,發現急診室里人滿為患。前台護士簡單問詢後,便開啟了等待模式。在熬過一小時後,一名建築工人模樣的男子終於被醫生叫號。「在手指骨折4小時後,我終於要見到醫生了!祝福我還能擁有完整的手指吧!」男子高舉簡單包紮、滲著血跡的手指,向所有人鞠了一躬,戲謔的語氣里充滿憤怒與無奈。聽完男子的發言,記者放棄了等待,好在臨走前護士給了幾包能緩解症狀的葯物,熬過了那晚。此後,記者一般情況下再不去看急診。
根據德國相關法律,每位擁有行醫執照的醫生都有義務定期參與急診服務。然而,這一義務一般只在工作合同中提及,聯邦層面並沒有統一規定醫生參與急診服務的最低頻率和時間。結果,德國現有急診醫生力量遠遠不能滿足病患的需求,名為「急診」,病人卻急不得,只得漫長等待。
在梅克倫堡—前波莫瑞州,當地政府為鼓勵醫生多值急診班,甚至補貼每小時18歐元的值班費。德國聯邦消費者中心協會專家福格爾指出,這依舊不能解決德國醫療最本質的問題,就是醫生資源過少。
在加拿大,有一年4月份,本報駐加拿大記者的牙齒出了點小毛病,給一家牙醫診所打電話,對方的回答讓人吃驚不小:「我們已經預約到7月中旬了,可以給你安排在7月下旬。」記者連忙詢問,有無可能提前一些,畢竟3個月的等待太長。對方答,如有人取消預約就安排。後來確實有人取消了,但記者也無法繼續等待,只得提前去葯店拿了些葯緩解症狀。與朋友聊到在加拿大看病難,這位朋友建議道,如果你有慢性病,需要處方葯,而又沒有家庭醫生,最好找醫生朋友一次開個兩年的,省得以後看醫生麻煩。
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今年1月底公布了最新的政府醫療服務報告,披露了諸多讓人觸目驚心的醫療事故。報告指出,給不該做手術的病人做手術,手術部位錯誤、手術器械留在病人體內、輸錯血液等,都是澳大利亞醫院里常見的醫療事故。雖然歐美等國家建立了完備的醫療體系,但醫院效率、普通醫生和護士的水平卻遠遠跟不上現代醫學的發展步伐,加之高福利制度監管不嚴等,導致這些國家醫療事故高發。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對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等7個發達國家進行的調查顯示,每300名住院病人中就有一人死於醫療事故。失誤除了使用復雜葯物的原因外,還包括醫療人員勞累過度、人手不足、溝通不暢等。
另一份來自法國參議院的報告也指出,法國每年有1.8萬人死於治療方法不當、劑量不當、後續監測不力等原因。在澳大利亞,每年有1.8萬人因醫療疏忽死在醫院;每年有5萬人因醫療疏忽遭受永久性傷害;每年有8萬人因醫護人員用葯錯誤不得不住院治療。
去年年初,法國布雷斯特市一家醫療中心因2009年一起人工流產中的子宮肌意外穿孔事故,被判處總額超過54萬歐元的罰款。據法國國家醫療事故賠償機構主席勒魯介紹,2016年該機構共收到4500多項賠償要求。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醫療事故的數量之眾。
德國患者安全聯盟的醫療事故數據更為驚人,光是醫生把手術紗布或棉球遺落病患體內的事故,每年就有約3000起。德國醫生協會的統計顯示,每名德國人平均每年需就診19次。德國人口約為8000萬,與37萬名現職醫生相比,後者的工作強度不小。近年來,德國政府頻頻向外國醫生伸出橄欖枝,然而,外國醫生因語言不通交流不暢,加之高強度的工作,也增加了就診失誤幾率。
此外,高福利制度監管執行不嚴,養出蠹蟲。以法國為例,2018年年初兩名前醫護人員因從醫療保險中欺詐獲利63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92萬元)被地方法院判刑,其中一人在2010年到2014年間利用助產士的便利,採用虛報發票金額、開具假發票、濫計出診費等方式,從疾病保險金庫獲利27.7萬歐元;另一人作為自由執業的護士,在一年間開立了1.8萬份醫療票據,是正常水平的3倍之多。
不可否認,發達國家的醫療體系有其優點。以加拿大為例,加拿大居民不論居住在什麼地方都有健康卡,憑卡看病,絕大多數的醫療服務都是免費的。但正如一個硬幣有兩面,渥太華醫學院教授雅格·布萊文津指出,因為看病免費,人們即使沒有嚴重或緊急病情,也會預約醫生進行檢查,導致候診名單很長,並且造成醫療資源浪費。同時,政府為醫生規定了接診人數上限。此舉本意是為保障醫生權益、保證醫療水平、控制支出,但無疑進一步延長了患者的等待時間。布萊文津表示,加拿大的醫療資源分布不夠優化。外國人如果無法進入加拿大的醫療體系,不僅享受不到免費醫療,而且看病會更難更貴,因為找不到家庭醫生,多數情況下只能去醫院看急診。
在澳大利亞看病也是免費的。但患者在公立醫院沒有權利選擇醫生,也不能選擇何時住院或者手術。澳大利亞華裔醫生劉英在堪培拉從業已經近28年。她認為,澳公立醫院效率低下情況比較嚴重。「如果一名醫生在私立醫院每小時可以做4個腸鏡檢查,那在公立醫院每小時最多隻能做2個。由於效率低,病人等待手術的時間一拖就是幾個月甚至一兩年。」
發達國家的醫療體系,一方面是致力於發展全民醫保,另一方面是社保體系下的嚴重赤字和公立醫院的不堪重負,為醫療系統增添重重危機。以法國為例,由於國家財政捉襟見肘,醫療保健預算一再被壓縮,公立醫院醫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工資不高、工時超長,直接導致醫生大量流失。如何在減少開支的情況下更合理地分配公共資源,確保民眾和醫護人員雙向滿足,將是發達國家醫療模式不得不應對的問題。(記者馮雪珺、吳雲、李鋒、王遠采寫 來源:中國江蘇網)
❹ 德國的醫療水平非常先進嗎
非常的先進,現在攜康國際中介機構對於德國的醫療水平都有很深的研究
❺ 德國醫療如何看病是否很貴
德國正常工薪階層的工資百分之四十都是要繳納稅跟保險,這也就意味著德國是一個社會福利相當高的國家,就醫療而言,一人投保,全家享受。德國醫療保險的覆蓋率是100%,並且不實行定點醫療。可到任何醫院和葯房看病和配葯,在賬單上簽字即可離開,費用由保險公司結算,人性化的就醫環境也是人人皆知。
❻ 德國醫生開始時為什麼態度很冷漠
因為德國醫生感覺自己是一個醫生,是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冷淡。
醫生:研究醫學科技以挽救生命和治療疾病的人,通常是臨床醫生。據衛生部衛生行政司魏建偉介紹,衛生管理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醫患溝通、學術討論、新技術推廣、預後分析、公眾教育。
護理、康復培訓、醫院教育教學、衛生防疫、計劃生育、早期識別重大疾病干預等法律政治責任,承擔起一些研究工作,預防出生缺陷,提高人口素質,拯救人民。
注意事項:
中國自古以來就不同於西方。宋代以前,醫生的名稱較為復雜,一般按其專業來命名,如食葯、病葯、金瘡葯等。宋代,北方人稱醫生為大夫。醫生是一個正式的名字。在三個朝代,皇帝和王子建立了它。分為三級:上、中、下三級。
秦漢以來,有御史大夫、訓誡大夫、台中大夫、光祿大夫等。清代官銜從一品到五品,又稱大夫。在過去,醫院叫醫生。此外,唐末五代以後,官銜泛濫,逐漸形成了用官名稱呼醫生的社會習俗。因此,北方人尊稱醫生為「大夫」。為了區別醫生的名字和正式的名字,da被讀成dai而不是da。
在南方醫生的尊稱是郎中。郎中原本是一個官名,也就是朝廷侍臣的將軍名。它的職責是護送,陪同,隨時提供咨詢,准備顧問和派遣。戰國開始,秦漢統治。後人以馬夫、醫生、大臣為要職。郎中醫生的名字始於宋朝。郎中博士的尊稱是南方方言,是晚唐五代以後官銜泛濫的結果。
❼ 德國相比其他國家的醫療設備技術先進不
近年來,德國逐漸成為很多人出國就醫優先選擇的目的地。德國是西醫的鼻祖,德國人一向以嚴謹治學而著稱。德國的醫療技術水平在全球排名位居前列,在歐盟國家位於前三,德國製造生產的高科技精密儀器更是聞名於全世界,基本壟斷高端醫療儀器市場。德國的醫療技術創新能力更是處於一流水平,僅次於美國。德國生物醫葯行業在心臟、血液循環、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病源研究、預防、基因治療等方面擁有國際先進的水平。
同樣關鍵的是,外國患者在德國就醫不會因為國籍差異而區別對待。另據德國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來自荷蘭、法國、比利時、波蘭等國,特別是俄羅斯患者到德國就醫的人數逐年上升。從側面證明了作為海外就醫的目的地,德國不僅對中國公民具有可推薦性,而且對具有較高醫療水平的歐洲國家也具有極大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