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原因如下:
1、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么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占據蘇聯,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換言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2、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唯有佔有蘇聯,既能聯合1937年攻佔中國的日軍,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接下來,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這一層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下面要說的是一些很細節性的原因,其實蘇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畢竟德國要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
首先,在德國看來,蘇聯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盟友」德國要攻打全球,離不開蘇聯的戰略資源。二戰打得就是現代化武器的戰爭,諸如飛機、坦克、自行火炮、潛艇、卡車等都離不開石油,而德國自己缺乏石油資源。希特勒當初之所以攻佔羅馬尼亞,是因為羅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德國的戰略供需都來自羅馬尼亞油田。而蘇聯的石油比羅馬尼亞更多。
(1)德國為什麼會向蘇聯宣戰擴展閱讀
希特勒的「海獅計劃」失敗,並且蘇聯當時用攻打芬蘭失利,被希特勒看到可乘之機,最終選擇了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同盟國義大利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550萬人、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190艘戰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2700萬人傷亡,其中1800多萬為平民,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
德國則因為與蘇聯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因而極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義大利的作戰以及盟軍第二戰場的開辟。戰後,德國被分割為聯邦德國和民主德國兩個國家,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的經濟也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直到二戰後的馬歇爾計劃得到了大量的經濟援助後才得以恢復。
東歐各國,包括民主德國、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國由於均受到了蘇聯紅軍不同程度的佔領,其國家政權被蘇聯清洗,換以聽命於莫斯科的共產黨傀儡政權,其政權形式完全仿造蘇聯,並且都留有大量的蘇聯紅軍駐扎在這些國家,因此這些國家從戰後一直到東歐劇變期間都是蘇聯的衛星國。
B. 德國為什麼要打蘇聯
有一句名言:決不可信任與強者的聯盟。蘇聯和德國一樣也是一個虎狼之邦,戰爭爆發前吞並波羅的海三國,發動蘇芬戰爭,趁火打劫波蘭,種種劣跡昭然若揭。一個兼具實力和侵略慾望的國家不可能老老實實的成為自己的盟友,即使希特勒不主動挑起戰爭,蘇聯完成自己的五年計劃之後也很可能對德開戰。
綜合以上事實,提前開戰並利用閃電戰術迅速擊潰蘇聯,消滅德國的陸上軍事威脅似乎對德國更有利,所以,希特勒選擇對蘇開戰。
C.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要攻打蘇聯
侵蘇聯是納粹黨長期的「即定國策」。這直接決定了攻蘇的必然性。
西歐糧食恐慌,石油短缺,給希特勒擴大戰爭帶來很大困難,要拿下英掄三島反而會增加這種困難。因此他迫切需要奪取烏克蘭的糧食和高加索的石油,給武裝部隊輸血。
在希特勒的全球戰略中,蘇聯是主要敵人,而英國則是可以妥協的不對象。當時歐洲大陸的戰略態勢是蘇德兩雄對峙。
D. 二戰時期德國為什麼要對蘇聯發起進攻啊!!!
他們認為西線戰事已經平定,西班牙中立,法國淪陷,英國也被轟炸成廢墟,所以進攻蘇聯,蘇聯有豐富的礦產,強大的工業系統,廣袤的領土,還是德國擴張的必經之地,最重要的是蘇聯是社會主義,它的存在是德國乃至整個資本世界所不能容忍的。
E. 二戰時為什麼德國要進攻蘇聯
二戰時德國要進攻蘇聯進是因為:攻蘇聯是希特勒向德國民眾畫下的大餅。
德國的軍備得到迅速擴張。而要支持德國向外擴張,就必須要有穩定而充足的資源保障,而滿足德國戰爭需求的只有蘇聯。工業化是蘇聯崛起的重要基礎,在資本主義世界遭受經濟危機重創的情況下,蘇聯開始加緊了向外輸出無產階級革命的步伐。
西方世界的想法是默許和縱容德國崛起,並通過一系列措施促使德國和蘇聯開戰,最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坐收漁翁之利。面對德國法西斯的崛起,蘇聯並未坐以待斃,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曾多次向西方釋放和解信號,希望通過與英法等國的結盟,遏制德國法西斯的膨脹。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反法西斯陣營中做出最大貢獻的就是美蘇中英四國了(這真不是辱法,法國的二戰表現實在是丟人),這其中中國的角色很特殊,中國在這「四強」之中是唯一的弱國,當時完全是靠著血肉在抵抗虎狼之師一般的日本侵略者的,所以中國的傷亡非常慘重,直接死於戰爭的軍民1600萬,傷亡總計3500萬。
F. 說說看二戰德國為什麼要向蘇聯開戰
據我研究過二戰的個人觀點來講,一則元首認為斯大林剛進行完大清洗,這是進攻蘇聯的最佳時機(這點在我高中歷史課上也講到過)。 二則元首看到了蘇芬戰爭中紅軍不堪一擊的態勢,認為毛子的戰鬥力一定很弱。 三則轟炸英國並沒有取得任何成效,所以掉頭攻打蘇聯。這樣既可以獲取石油等戰略資源,又可認為在打敗蘇聯後迫使英國投降。 四則德國出兵蘇聯的同時,誤認為日本也會從東面進攻,形成東西夾攻之勢造成蘇聯必敗!
G. 二戰時期的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什麼會向當時的蘇聯發動戰爭呢
據我分析,有以下原因:
1.從經濟上考慮,蘇聯當時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其重工業尤其是軍事工業相當發達,烏克蘭則是蘇聯的糧倉,高加索有歐洲最重要的油田,頓巴斯有最大的煤礦,這些生產能力及資源,是德國異常渴望得到的,德國希望通過佔領蘇聯而獲得巨大的戰略物質,可以成倍地加強德國的持續作戰能力,以應付將來可能的美英聯合對德作戰。
2.從更大的戰略方針考慮,擊敗蘇聯可以迅速和日本匯合,打通更有意義的亞歐大陸線,徹底切斷英國殖民主與本土的聯系,徹底突破英國現實乃至美國潛在的封鎖,將美國孤立在美洲,進行反封鎖。
3.至於說奪取生存空間等等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中的說法,不過是一種宣傳報道,希特勒是個政客,政客的特徵之一就是不為情緒左右只為利益左右,他的野心只有在具體的利益驅動及利害關系的衡平下才有實現的可能,而且德國總參謀部、最高統帥並不僅僅只有希特勒一個人,實際上德國的將軍們在1941年也對進攻蘇聯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德國已經上了戰船,只有兩條路,勝利或毀滅,希特勒的賭徒心態只是加重了下注的籌碼而已。
4.希特勒曾經對他的私人醫生說過,他的畢生最大的目標就是要佔領蘇聯。(醫生的回憶錄)
5.那麼,德國不進攻蘇聯可以不可以呢?這對德國同樣是危險的,德國軍事指導思想就是速勝而不是相持,相反,英國的指導思想卻是相持,可以說,德英相持,對德不利,對英有利。作為蘇聯來說,尤其希望看到這種相持,當德國在相持中逐漸被弱化的時候,蘇聯必然會採取和德國一樣的方法: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單方面進攻,這一點,德國統帥部應該有共識,而且看得非常清楚,從蘇聯在波蘭戰役及其後的吞並波羅地海各國、芬蘇戰爭來看,蘇聯的胃口不亞於德國。
現實的危險是,德英已經進入相持階段,德國在空前的勝利下暗藏著致命的危機,就好比一個人練就了吸星大法但卻損害了心臟一樣。德國進攻蘇聯是看到戰勝英國無望而且有著非常現實的失敗危險時,不得已採取的賭博行為。
這才是德國在1941年進攻蘇聯的真正原因。
H. 為什麼二戰的時候德國會和蘇聯開戰
對此有人是這樣分析的:
打蘇聯不繼續打英國原因如下:
1。當然是在英國空中作戰不順利,空軍損失不小,戰果不大.英國平民被炸死不少.可英國軍隊士氣沒怎麼變.這么一來,制空權沒掌握.橫渡海峽進攻大不列顛是很不理智的.德國理所當然的希望擊潰蘇聯,切斷英國與外部聯系,來加倍孤立英國,逼迫其就範.
2。蘇聯本身的存在就是對納粹政權的威脅,雙方意識形態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簽定什麼文件還是要翻臉的命運.況且納粹上台前後就宣稱共產主義是最大的敵人.進攻蘇聯也不奇怪.不去進攻也在本國大資本家甚至老百姓和西方世界面前無法自圓其說.
3。蘇聯當時本身也在行動了,在1940年前後,蘇聯紅軍的偵察機在羅馬尼亞等國上空加強了活動力度.最近的資料又顯示在20世紀20,30年代.斯大林還准備用數萬輛裝甲洪流吞沒整個歐洲,進以孤立美國.與之決戰.看來在那個時刻不只納粹德國,紅色蘇聯也沒閑著.希特勒看見蘇聯已經在活動了自己當然閑不住了.總之,納粹進攻蘇聯是其必然,就算1941不打,遲早是要打的.
如果德國推遲進攻蘇聯......
1 攻取中東,那蘇聯和美國都會同時向德國開戰,看看地圖就知道為什麼了。
2 另外39年的蘇芬戰爭後,蘇聯就已經決定對軍隊進行改革了,由於大多數 能乾的的指揮官已被清洗,所以改革是遲緩的。但是德國如果拖的太久,反而對德軍是不利的。
3 希特勒骨子裡最恨的是共產主義,布爾什維克政權,斯拉夫人,猶太人,所以他早在法蘭西戰役結束以後,就打定要進攻蘇聯的主義了,要不是邱吉爾態度強硬,不列顛空戰都不會存在。希特勒知道,打敗英國,只能將其殖民地拱手讓給美國和日本。
4 在佔領波蘭東部後,又相繼佔領了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以及羅馬利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可維納地區,逼近羅馬利亞境內的普洛耶什蒂和巴克烏油田,而這正是對希特勒的機械化部隊賴以生存的石油來源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5 1940年11月14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訪問柏林,向希特勒提出:德軍立即從芬蘭撤退,芬蘭屬於蘇聯勢力范圍;德國承認蘇聯在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利益;允許蘇聯在博斯魯斯海峽范圍內建立軍事基地。希特勒十分惱怒,下定決心對蘇開戰。他對他的高級將領們說:」斯大林的胃口太大了,德國的勝利已經是俄國所不能容忍的了。因此,必須使它屈服。
終上所述,41年德軍對蘇一戰是勢在必行,不可避免。不存在任何假役。
I. 德國為什麼把蘇聯拉進戰爭
當時的德國已經擊敗了法國,因為不列顛空戰失利,無法發動對英國的海獅計劃,而德國及其佔領區內極度缺乏原油和稀有礦藏的產區,加上蘇聯從蘇芬戰爭到與德國共同瓜分波蘭等一系列動作上都顯示出其極度的擴張慾望,所以蘇德之間的戰爭遲早要爆發,希特勒認為既然早晚要和蘇聯打仗,晚打不如早打,既可以永遠解決北方的威脅,還可以控制烏克蘭的糧食產區和高加索的原油產區,解決德國的戰略資源安全。
其實即使德國不主動發動對蘇聯的戰爭,蘇聯早晚也要主動對德國宣戰的。就目前俄羅斯解密的前蘇聯機密文件看,當時斯大林已經簽署了對德國偷襲的大雷雨作戰計劃,只是該計劃的預計執行時間比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晚了六天,幾百萬蘇軍部隊都在做進攻前的准備工作,沒有誰在挖防禦用的工事,所以巴巴羅薩計劃一開始執行,德軍就不停的包圍殲滅集團軍級的蘇軍單位。
J. 希特勒為什麼要進攻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數百萬德國大軍在德蘇邊境線上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向蘇聯腹地挺進了850-1200公里,佔領了蘇聯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斯大林的兒子雅科夫被俘虜。作為迄今為止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深刻改變了世界格局,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走向。
沙俄被推翻,蘇聯成立,但蘇聯骨子裡依然實行著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斯大林奉行的「大俄羅斯」主義政策,同樣認為俄羅斯民族高人一等,斯大林將紅旗插遍世界的決心堅持不動搖。
根據二戰後蘇聯資料解密。蘇聯早前就制定了「大雷雨計劃」准備先動手進攻德國,根據這個計劃蘇聯將會動員334萬軍隊,32628架飛機,10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370000輛坦克對德國進行收割。由於客觀原因導致計劃推遲了幾天。但就是因為這幾天時間,巧合的是德國率先實行了對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
五、希特勒過度自信:1940年5月10日希特勒統帥約3百萬大軍,在俯沖轟炸機「轟鳴」的發動機聲之中撲向了法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德國軍隊短短半年時間,整個西歐完全落入德國人手裡,納粹德國成為自8世紀查理大帝帝國之後罕見做到一統西歐的國家。
德國樂觀的認為蘇聯經過三十年代的大清洗,紅軍師以上主官被殺了三分之一,大量的各級軍事指揮員被處死、判刑和流放,導致合格的軍官根本不夠,許多人就是濫竽充數無法勝任工作,多為屍位素餐、溜須拍馬之徒,像鐵木辛哥、伏羅希洛夫和巴甫洛夫等,此時的蘇聯軍隊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