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威廉二世信譽如何

德國威廉二世信譽如何

發布時間:2022-06-21 12:02:39

❶ 應該如何評價德皇威廉二世

我本人比較喜歡他,雖然他不是什麼正派人物。 威廉二世猶如一位英國學者所戲稱的,是一個令人費解的「出色的怪物」。對這位非凡統治者的心態和個性的素描,則揭示這位皇帝的反猶太主義之程度和性質。讓世人看到,他的世界觀在痛苦的流亡中變得與阿道夫・希特勒何其相近。
威廉二世,1888年,年僅29歲,他繼承了「世界上最沉重的皇冠」。「他是個小孩,一個長不大的小孩。」在他統治的30年裡,一直是個孩子氣的皇帝,狂躁、自負、虐待狂,被法國的外交部長認為有精神病,思維不正常。「我們也要為自己要求陽光下的地盤。」他夢想著開拓東方的殖民地,1900年,「庚子國變」,他是侵華八國聯軍之首,強租中國膠州灣。「一個戰敗者。」他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即敗走麥城,繼而被國內革命打落了皇冠,流落國外,客死異鄉。
他的一生正好經歷了德意志帝國從俾斯麥時期的國家統一到希特勒時期的自我滅亡的歷史。

❷ 德國的威廉二世是個暴君嗎

一個民族主義的皇帝,不能算暴君吧,在當時的德國可能算是一個愛國的勵精圖治的好皇帝。他接手的是一個剛剛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和俾斯麥有很大分歧,俾斯麥是用盡一切手段促成德意志的統一,俾斯麥發動的普奧戰爭、普法戰爭就是為德意志統一打下基礎,迫使奧地利和法國承認德意志統一,可是俾斯麥並不好戰,一切為了民族利益嗎。可是威廉二世不一樣,威廉二世又有些窮兵黷武的味道,所以威廉二世上台後,俾斯麥就「被」退休了。

❸ 如何評價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Wilhelm II von Deutschland) 全稱弗里德里希·威廉·維克托·艾伯特·馮·霍亨索倫 (Friedrich Wilhelm Viktor Albert von Hohenzollern) (1859年1月27日——1941年6月4日) ,是末代德意志帝國皇帝和普魯士國王,從1888年到1918年在位.
早年生活
他在1859年出生於柏林,是腓特烈三世和維多利亞皇後的長子.維多利亞皇後是俄羅斯亞歷山德拉皇後(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的姑媽,英國愛德華七世的姐姐.由於出生時發生臀位生產,令他患上了Erb's Palsy (暫譯作:爾勃氏麻痹),以至左臂萎縮.在上面的相片中,他就用健全的右手掩著了左手.在很多相片中,威廉經常用左手拿著一對手套,讓左手看起來長一點.他也喜歡用左手倚在劍或拐杖,做到比較體面的效果.
1888年3月9日威廉一世逝世後,他父親被加冕為腓特烈三世皇帝但不久死於咽喉癌,同年六月威廉二世繼位成為皇帝.
最近,有關宮廷對他出生之記錄指出,威廉的腦部可能患過病,以致引致腦部損害.他如此的健康問題,可能令他培養了具有野心、沖動魯莽的性格,以及在對待問題或別人時顯出傲慢的態度.這樣的德性有否影響他在個人及政治上的生活,歷史學家還未有定論.如果此論調屬實,那威廉的性格肯定造成他的施政弊病,例如革退俾斯麥的事件.他的母親對兒子態度冷淡.基於對兒子的缺陷有罪咎感,母親嘗試迫兒子加緊運動,嘗試治理好那種缺陷.故此,威廉與其母親的關系不太好.另外,由於維多利亞皇後出生為英國貴族,她常常向兒子灌輸英國地位至上的概念.她堅持只稱呼兒子的英語名字:威廉在德語作「Wilhelm」,但她稱之為「William」;她的次子之名字是「Heinrich」,就被稱為「Henry」.未來皇帝威廉從小開始就對英國與英國人有復雜的感覺,可能影響了他後來對英國的態度.
戰前統治
社經政策
雖然威廉在未當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麥,但他登位後,就馬上與這位鐵血宰相發生沖突.其實,這位少年皇帝是不甘受制於人,想掌握統治帝國的最高權力.於是,他在1890年解除俾斯麥的首相職務.後來,他先後任命卡普里維伯爵、Hohenlohe-Schillingsfürst和伯恩哈特·馮·比洛繼承職務.在1909年,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成為首相.威廉尤其尊重貝特曼·霍爾維格的意見,並肯定他對內政事務的遠大目光,例如他的普魯士選舉法改革.經過三年的戰爭後,威廉才在1917年勉強地與他分道揚鑣.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首相都是高級公務員,而不是如俾斯麥一般的政壇老手. 其實,威廉想避免第二個俾斯麥出現,因為他認為俾斯麥過於專橫—所有官員只能在他陪同下,才可會見皇帝.另一方面,在被逼退休後,俾斯麥一直猛烈批評威廉的政策.
在社會政策上,帝相二人的意見同樣充滿分歧.最少,在統治初期,威廉對社會主義組織的容忍,贏得公眾的正面評價.
外交政策與步向戰爭
威廉二世生性沖動魯莽,故此未能在德國的對外政策上採取理性的方案.其中一個好例子,是他對統治英國的表弟及英國一種愛恨交纏的關系.對他而言,與英國發生武裝沖突是「最難以想像的事」;然而,隨著他大量擴建海軍的計劃開始後,德國的崛起令英國甚為憂心.在1914年,戰爭爆發時,他認為自己是因為其舅父所設的外交陷阱而被捲入戰爭.其實,威廉未曾領悟到,自己的魯莽行為已令自己帝王的形象受損.1896年,德蘭士瓦的總統克魯格成功鎮壓詹森遠征,德皇竟然用電報向他祝賀.當時布爾人與英國關系緊張,所以英國對這克魯格電報感到憤怒.而在八國聯軍事件中,他發表演說,勉勵參與戰役的德軍,要他們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國.這令德軍在後來的戰爭中被冠以「匈奴人」的綽號.
不幸地,他想出於好意為自己的外交政策辯護,但屢次犯上嚴重的錯誤,令對外關系更惡劣.最著名的例子,是他在1908年接受英國報章Daily Telegraph的訪問.他藉此宣揚德英的友好關系.可是,他一時意氣用事,竟然冒犯英國、法國、俄國和日本.他指出,德國人不喜歡英國人(而他不是)、法俄兩國曾煽動德國干預第二次布爾戰爭,以及德國的海軍擴張是針對日本,而非英國.(他其中一句著名的話是:「你們這些英國人都是瘋的,瘋的.」) 因為他這番激烈的言論,連他的部下也噤若寒蟬.而他自己就在此事以後幾個月,都保持低調.比洛由於沒有適當編輯當天訪問的紀錄,被威廉革退.
雖然如此,德英兩國的皇室仍然保持良好關系.在愛德華七世葬禮的出席名單上,威廉排名第一.
不過,報章的事件已令威廉受到嚴重的心理打擊.其實,在最後十年的統治期間,他減少參與政府事務,是當時一般評論所未預料到的.
在戰爭前,威廉再次不跟隨俾斯麥孤立法國的政策.縱然他欠缺誠意,他嘗試與法國修好—但基於法國堅定不移的復仇主義(普法戰爭之失敗)和對德國的憤恨,這些嘗試的效果很有限.
威廉嘗試緩和法國的復仇情緒,但與對英政策雷同,他還是不光彩地失敗了,始終是因為他不懂隨機應變.1906年,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發生—他訪問丹吉爾時,不經意地提出支持摩洛哥獨立的言論,因此觸怒了想在該地擴展勢力范圍的法國.全憑他的外交官員表現出色,成功在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上避免德國與法國及兩者同盟正面交鋒.
革退俾斯麥以後,德皇任由在登位前簽訂的再保險條約在1890年失效.這令德國失去俄國的支持,從此不能保證她在德法兩國有沖突時會保持中立.威廉的性格和主張,使德國對英法俄三國的政策搖擺不定.一方面,他忠於支持與奧匈帝國的聯盟—他甚至在1889年向奧皇表示,只要奧國以任何理由出兵,德軍也會鼎力支持;而另一方面,德國又願意與英國合作,甚至想過與法俄兩國組成強大的歐陸聯盟—威廉認為在1905年與沙皇尼古拉二世會面後,已經得到俄國的支持.
帝國主義的道路
威廉二世實行帝國主義,以顯示德國蒸蒸日上的國力.他積極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語:Weltpolitik),具有強烈軍國主義的色彩.
他欲借殖民地擴張,為德國尋找「一個太陽下的位置」(a place in the sun),一改以往俾斯麥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中心主義.
他通過1897年與1900年的新海軍方案,實行提爾皮茨計劃,以加快帝國的海軍擴張,趕上大英帝國的海軍力量.這與俾斯麥嘗試跟英國保持良好關系的政策背道而馳.結果,在1889年的海軍演練中,英國海軍就邀請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到臨,以展示其軍力.德國一直都不甘在海軍上落後於英國,積極爭取海上霸權.
薩拉熱窩事件
1914年6月28日,德皇的朋友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薩拉熱窩被人刺殺身亡.得知好友的死訊後,威廉感到大為震驚.於是,他向奧匈帝國提供協助,支持後者鎮壓策劃刺殺行動的秘密組織,甚至容許奧國以武力對付懷疑是該組織的幕後黑手—塞爾維亞.威廉想在事件平息前留在柏林,但他的部下建議他按每年習慣在7月6日到北海出航.這樣的建議,可能是出於德國政府中有人認為皇帝會干預事件,希望藉此分散皇帝的注意,利用事件提升國家威望,甚至不惜一戰.威廉雖然性格高傲,但對此甚為敏感.
德皇以奇異的方式對事件以電報作回應.奧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後,塞爾維亞於7月26日表示接受所有條款,除了第六條:
在奧國政府之有關部門的協助與指示下,塞爾維亞必須採取法律行動,懲罰策劃或執行6月28日之刺殺事件,而現在於塞爾維亞領土的人士.
塞爾維亞認為以上第六條條款違反了她的憲法規定,而且會損害她的主權獨立,所以拒絕接受此條款.威廉於7月28日趕回柏林.閱讀過塞國的回應後,他的回應是:
「非常好的方案.而且在48小時之內!這比理想更好.奧地利贏得了道義上的勝利,但既然贏了,就再沒有任何開戰理由了.[奧地利外交大使] Giesl 其實應該安心留在貝爾格萊德.在這份文件上,我實在不應該下達總動員的命令.」 [Emil Ludwig, "Wilhelm Hohenzollern: The last of the Kaisers," G.P. Putnam's Sons, New York, 1927 (trans. by Ethel Colburn Mayne), p. 444]
威廉在開戰前的最後一刻,其實想勸諭奧地利和平解決事件.然而,在奧國政府還未得知德皇的意見時,政府內的部長與將軍已經說服了八十四歲高齡的奧國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於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戰爭
雖然威廉二世滿懷擴張野心,但他有否發動戰爭,則難以有定論.他的確希望德國變得強大,但他從未想過以如此大規模的沖突來實現這目標.由薩拉熱窩刺殺事件到德國向俄國宣戰期間,德皇明白大戰即將爆發,於是竭力爭取和平.威廉與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4年7月29日溝通 ([1]) ,嘗試避免戰爭.他樂觀地解讀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的最後通牒,認為奧軍只會將戰爭限於該地.然而,威廉的努力為時已晚.在部下的勸諭之下,德皇下令總動員並開始進行施里芬計劃.
當時,英國普遍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皇的戰爭」 (也正如斷言二戰是希特勒的戰爭) .此看法現在被視為不公平,這是基於它斷言威廉二世要為此負上個人責任.但其實,威廉大力鼓吹軍國主義,支持德國軍擴,又支持軍事工業的發展(尤其是克虜伯公司),已經令他的國家陷入軍事競賽.當這競賽變得難以駕馭的時候,戰爭就在所難免.
在簽署總動員之命令時,威廉被認為曾經對部下說過「你們會後悔的」.但那邊廂,他又鼓勵奧地利對塞爾維亞採取強硬政策.在戰爭期間,威廉更自任德軍大元帥.
影子皇帝
作為戰時國務的最終決策者,威廉要承受的負擔實在太沉重.當戰事持續,他越來越依賴部下的意見,以至1916年後的帝國變成一個軍事獨裁政權,由興登堡與魯登道夫操控.戰爭期間,受到挫敗感與勝利的幻想影響,威廉的策略搖擺不定.雖然如此,這位德國皇帝仍然是國家的重要象徵.他依然能監督軍事生產、頒發獎章與發表演說鼓勵士兵.
另外,德皇依然有自由任命官員的權利,能掌握重要的軍事指令.1915年,他撤換總參謀長小毛奇,改用埃里克·馮·法金漢.同樣地,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後,威廉下令海軍減少與英軍正面沖突.
1918年,德軍的最後攻勢宣告失敗,四面楚歌.明顯地,結束戰爭將會是明智之舉.而那時,威廉早已失去所有權力.由於他不滿被部下架空權力,他嘗試在戰爭末期的危機中爭取主導權.得知德軍大勢已去後,他支持德軍向盟軍投降 ,以免德國為繼續打仗而遭受滅頂之災.
退位
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Spa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直到那時,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分.不過,在1918年11月9日,為求政治統一,首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突然宣布把威廉以上兩個稱號也廢除.威廉的皇帝夢幻滅了.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
然後,在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退至德國而不會鎮壓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國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諭威廉退位.
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一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國家.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規定將威廉定為戰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國際道德及條約的聖潔 (例如德國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時) .但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威廉憑著與女王的親戚關系,在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Huis Doorn,度過餘生.他免除與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系,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
戰後生活
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憶錄,堅稱自己沒有犯下戰爭罪行.他一直邀請貴賓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歐洲事務.他本來很希望希特勒會幫他復辟王朝,但納粹黨始終未有如願以償.不過,對於希特勒成功解決德國的政經困難,他深感欣賞.德國在1940年佔領荷蘭後,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蘭的Doorn病逝,被葬於Huis Doorn,由希特勒為他舉行一個小型軍事葬禮.他生前希望葬禮上不擺設納粹黨的標志,但納粹黨沒有理會.
婚姻和家庭
威廉二世與其妻奧古斯塔·維多利亞1881年2月27日,威廉二世與奧古斯塔·維多莉亞結婚.他們有七個孩子:
威廉王儲 (1882-1951).
埃特爾·弗雷德里希王子 (1883-1942)
阿達爾伯特王子 (1884-1948)
奧古斯圖斯·威廉王子 (1887-1949)
奧斯卡王子 (1888-1958)
約阿希姆王子 (1890-1920)
維多莉亞·路易斯公主 (1892-1980)
威廉與妻子一直感情良好,而妻子在1921年4月21日去世,更令他非常痛心.在威廉被迫流亡荷蘭後,他的幼子約阿希姆王子因受到參軍後的憂鬱症與婚姻失敗之影響,在1920年開槍自殺身亡.
1922年1月27日,Prince Johann Georg of Schönaich-Carolath的兒子向威廉賀壽.威廉邀請他與其母[Hermine Reuss zu Greiz]到他家做客.威廉覺得Hermine非常吸引,並決定要娶她.威廉受到其支持者與子女反對,但仍在11月9日與Hermine結婚.Hermine的女兒Henriette (威廉的繼女) 與約阿希姆王子之子Karl Franz Josef於1940年10月5日結婚,卻在1946年離婚.Hermine則與丈夫感情良好,一直至威廉去世.
婚外情
在威廉結婚之前,他曾深深傾慕Grand Duchess Elizabeth Fyodorovna (後來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媳婦,維多利亞女王之孫女,亦即威廉的表妹) ,更為她寫下數段情詩.Elizabeth最初受到他吸引,但後來拒絕了威廉的追求.在一戰期間,威廉曾多次想協助她逃離俄羅斯,但她不為所動.最後,Elizabeth於1918年被布爾什維克黨人殺害.威廉始終未能追求到她,但威廉到老年時承認沒有忘記過她.
威廉在位期間,曾經有傳言指他與其好友Philip Fürst zu Eulenburg-Hertefeld有染.在當時,這種同性戀行為乃德國法律所不容許 (有關禁止男性同性戀行為之法律,詳見第175條) .傳言引致1907年的Harden-Eulenburg Affair.俾斯麥曾經指出威廉與Eulenburg有「不正當關系」,但此話可能只是純粹的推測.
瑣事
小威廉與他的父親腓特烈太子 (1863年) 威廉是維多利亞女王的第一個外孫.在女王臨終前的一刻,威廉還握著她的手,直到她離世.當時,英國民眾曾因此深深感動.很可惜,威廉的形象在1914年被破壞了.
威廉曾經到希臘的科孚島旅遊,自此對考古學產生濃厚興趣.他也喜歡在悠閑時描繪宏偉的建築物與戰船,但專家認為他的構想過於浮誇與不切現實.威廉也愛好打獵和砍伐樹木.流亡期間,他在自己的別墅大量砍伐樹木.該地的森林在最近才回復過來.
威廉收藏了大量制服與服裝,經常轉換服裝,多達一天內更衣四次.
威廉在司圖加特有一座行宮.他在行宮時,會在每個星期日的中午進行巡遊.他與部下及騎兵穿上軍服,在大街上巡遊,吸引附近居民觀看.
基於與外祖母維多利亞女王的關系,威廉二世有不少親戚是歐洲王室領導人.德國後來與英國和俄國交戰,而當時的英皇喬治五世是威廉的表弟;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妻子阿歷山德拉就是上述Elizabeth Fyodorovna的妹妹,所以尼古拉就是威廉表妹的丈夫.三位皇帝都能說流利英語,並以兄弟互相稱呼 (分別叫做 Willy、Georgie 和 Nicky ) .
時至今日,仍然有一小群支持君主制的德國人在每年威廉的逝世周年到Huis Doorn聚會,以示他們對這位末代德國皇帝的忠誠.
文獻
在歷史研究中,威廉二世在德國歷史的角色頗受爭議.在1950年代前,他最初被視為重要而令德國歷史蒙羞的人物.但後來,一般認為對於世界大戰的爆發,他的角色不太重要,甚至完全沒有影響.可是,在1970年代,John C. G. Roumlohl教授等人又不同意此論調.無論如何,曾經有很多關於威廉二世傳記推出,其中以第一部傳記 (Emil Ludwig) 最為著名.

❹ 一百年前,那個叫囂讓中國人畏懼一千年的威廉二世,下場如何

19世紀的德意志帝國,像是初出茅廬的社會新人,身上總有一股初出茅廬不怕虎的勇猛,尤其是經過多年的沉澱學習,每天都抖擻著精神,對困難無所畏懼,似乎隨時隨地都可以上前線奮勇殺敵的壯士。

令人聞風喪膽的"傢伙"

歐洲大陸上上有一個雄獅,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後迅速崛起,且當時實力之強大使得歐洲各國沒有能夠與之抗衡的,其狂妄程度可見一般,更是有一個人曾經信誓旦旦地說"我們不留情面,不留活口,我們要讓中國人一千年以後提及德國還是聞風喪膽"。

這個桀驁不馴的"傢伙"就是當時的德意志國王——威廉二世。在一百年前,這個叫囂讓中國人畏懼一千年的狂徒,最後下場如何呢?

所以,想成為在人生戰局中留存到最後的幸運兒,還是別讓意氣亂了自己的陣腳!

人生在世,很多時候都要學會退讓,紛繁復雜的社會,如同煙波浩渺的大海,有時風平浪靜,有時波濤洶涌。有的地方隱藏著暗礁,有的地方彌漫著迷霧,小小的人兒,好比汪洋中的一葉孤帆,學會進退有餘,才能到達輝煌的彼岸。

❺ 希特勒對威廉二世的評價

這個問題太深度,,,一個是發動一戰,一個是發動二戰,我只知道他們都有徵服世界的雄心壯大德國志向,,一戰時希特勒還是威廉二世手下的一名小卒

❻ 德皇威廉二世的主要功績

威廉二世實行帝國主義,符合當時德國統治階級的需求。他積極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德語:Weltpolitik),具有強烈軍國主義的色彩。 他欲借殖民地擴張,為德國尋找「一個太陽下的位置」(a place in the sun)。他通過1897年與1900年的新海軍方案,實行提爾皮茨計劃,以加快帝國的海軍擴張,趕上大英帝國的海軍力量。這與俾斯麥嘗試跟英國保持良好關系的政策背道而馳。結果,在1889年的海軍演練中,英國海軍就邀請威廉二世和提爾皮茨到臨,以展示其軍力。德國一直都不甘在海軍上落後於英國,積極爭取海上霸權。
1898年10月,威廉二世訪問君士坦丁堡和耶路撒冷,成為幾百年間首位進入聖地的基督教君主。在君士坦丁堡,威廉二世為藍色清真寺捐建了一處穆斯林洗面池,並在石頭上刻下「兩經君主友情之清有如此泉」字樣,土耳其蘇丹則回贈西奈山下據傳是聖母瑪利亞故居的100多畝土地,轟動歐洲。
1900年克林德被殺事件發生後,威廉二世決意報復中國,正式派遣2萬多人的對華遠征軍,由瓦德西元帥指揮。不過這支部隊尚未抵達中國,戰爭已經結束。
在帝國議會的講演中, 威廉二世以無比的熱情說: 「 俾斯麥推行的歐洲大陸政策十分狹隘, 而今我奉行的是世界政策, 柏林應當是『 世界都市柏林』, 德國貿易應當是『 德國世界貿易』, 德國與世界的含義是一致的, 因為世界各地都應體現德國政策⋯⋯」帝國議會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不光是瓦德西、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霍爾斯泰因等人狂熱捧場, 以斯土姆為代表的一大批資產階級工業巨頭們更是欣喜若狂, 他們垂涎欲滴地注視著海外市場。
在慶祝德意志帝國成立25 周年的集會上, 柏林的德意志帝國電台播發了威廉二世慷慨激昂的賀詞: 「 德意志帝國要成為世界帝國。在地球遙遠的地方, 到處都應當居住著我們的同胞。德國的商品, 德國的知識, 德國人的勤奮要漂洋過海⋯⋯」全世界, 尤其是歐洲的英國、法國、俄國, 驚悸地聽著這稱霸世界的宣言, 感覺到一個龐大的火葯桶就在身旁, 隨時可能爆炸而禍及自身。
1904年,英國與法國達成摯誠協定(見英法協約)。在該年,英國與西班牙承認法國在摩國的利益,令德國有感利益受損,故此以外交途徑挑戰法國。於是,威廉二世想邀請歐洲各國舉行會議,企圖借挑釁與測試三國協約的實力。
1905年3月31日威廉二世訪問摩洛哥丹吉爾,並表示支持摩洛哥獨立,公然挑戰法國在摩國的影響力。
德皇的言論令法國民眾普遍震怒。在得到英國的支持下,法國外長泰奧菲勒·德爾卡塞提倡在摩洛哥設立一個保護國,並促請政府採取強硬立場;但法國恐怕德國會開戰,所以反對他、迫使他下台。危機在6月達到高峰:德爾卡塞下台後,由溫和派法國總理莫里斯·魯維埃兼任外長。7月時,德國已受到孤立,所以法國同意以和平方法解決問題。然而,法德仍然劍拔弩張—德國在12月調動後備軍隊,而法國更在1906年1月派兵到與德國接壤的邊境。
為解決上述糾紛,1906年1月16日至4月7日在西班牙舉行阿爾赫西拉斯會議。在十三個與會國當中,只有奧匈帝國支持德國;法國得到英國、俄羅斯、義大利、西班牙與美國支持。最後,德國在5月31日接受一項協定:法國撤回部分對摩洛哥實施的管制,但依然控制部分重要地方,以及與西班牙保持對摩國的警察控制權。
雖然會議暫時解決了摩洛哥問題,然則德國的不滿,引起了1911年的第二次摩洛哥危機。 1911年7月13日威廉二世派出豹號戰艦到摩洛哥港口阿加迪爾,宣示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
英國與德國之關系,早已因軍備競賽而變得甚為緊張。在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領導下,德國由1890年代開始大量製造戰列艦,而英國則視之為企圖挑戰她海上霸權的舉動。當英國發現德軍艦只到達阿加迪爾後,誤以為德國想把該港轉為德軍在大西洋的軍港。結果,雙方關系更為緊張,而英國則根據英法協約而傾向支持法國。. 德國之舉動,其實是為了向法國追討賠償。根據1906年阿爾赫西拉斯會議之決議,法國得到不少在摩國之利益。是以這次危機可被視為另一宗因殖民主義而起的紛爭。
1911年7月9日,法德兩國開始談判,最後在1911年11月4日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地位,並把喀麥隆北部 部分領土讓與法國 (今查德南部) ;法國則把法屬赤道非洲轄下的法屬剛果中南部 (今剛果共和國北部) 及鄰近地區轉讓給德國,以作賠償。得到德國之同意後,法國於1912年3月30日把摩洛哥專為她的保護國,正式把它轉為殖民地。
英國在危機時支持法國,強化了英法協約以及三國協約的緊密關系。由於她們對德國的擴張更為敏感,所以三國協約漸漸從殖民地協定變為軍事聯盟。其後,英國更與法國協定,讓英國海軍防衛英吉利海峽,法國則保衛地中海。是次事件乃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危機之一。 令人目瞪口呆的是,威廉二世19世紀末曾計劃襲擊美國紐約和波士頓等港口城市,以清除美國海軍設置的障礙,從而使德國在太平洋地區擴張殖民統治的道路暢通無阻。
據《時代》周刊報道,威廉二世和其海軍上將們曾草擬數個襲擊紐約和波士頓等城市的計劃。但計劃最終沒能得以實施,而作為秘密軍事檔案被保存在德國南部城市弗賴堡,並且鮮為人知。
據報道,這一襲擊美國東海岸城市的計劃首先是由當時年輕的海軍軍官埃伯哈德·馮·曼泰於1898年提出的。曼泰的最初計劃是要出其不意地襲擊位於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和弗吉尼亞州諾福克兩地之間的港口城市,從而迫使美國與德國談判,使德國能夠橫霸太平洋地區。但曼泰當時指出,由於紐約設防過嚴,因此突襲很難成功。
可是在1899年第二次提出這一方案時,曼泰改變了最初的想法,而把紐約作為襲擊的重點。曼泰當時寫道:「美國要是想到紐約可能被炮轟,一定會爆發極大的恐慌。」 《時代》周刊指出,當時正值19世紀末,美國不斷在太平洋地區擴建軍事基地,美國海軍還在薩摩亞和菲律賓等地連連挫敗德國戰艦。因此,曼泰襲擊美國的計劃立即引起威廉二世和海軍上將們的注意。
威廉二世1899年曾親自率領過海軍。為使德國戰艦和數十輛裝煤的貨船能夠順利穿越大西洋,威廉二世在曼泰計劃的基礎上,根據德國海軍的具體情況制訂了更詳細的襲擊方案。 德國議會也於1900年通過了一項使德國海軍力量加強一倍的議案。同時,海軍上將奧托·馮·迪德里希斯也向威廉二世提交了一份從科德角的橋頭堡襲擊美國波士頓或紐約或同時襲擊兩個城市的計劃。 但該計劃為何沒有實施呢?秘密檔案中的記錄和信件表明,這一計劃1901年受到當時德國陸軍參謀長阿爾弗雷德·馮·施利芬的堅決反對。施利芬認為,這一遠征計劃預計至少需要10萬人的部隊,而德國當時根本沒有這個承擔能力。
另外,英國和法國在此後幾年與德意志帝國的矛盾激增也迫使德國不得不專注於臨近國家,也是造成這一計劃流產的原因,而美國強大的海上力量也使德國不敢輕舉妄動。

❼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結局普魯士王國的命運如何呢希望具體點!!切切

1918年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斯帕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直到那時,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分。不過,在1918年11月9日,為求政治統一,首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突然宣布把威廉的兩個稱號一並廢除。威廉的皇帝夢幻滅了。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

然後,在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保羅·馮·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退至德國而不會鎮壓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國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諭威廉退位。

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一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國家。《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規定將威廉定為戰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國際道德及條約的聖潔(例如德國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時)。但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威廉憑著與女王的親戚關系,在多倫(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多倫庄園(HausDoorn)渡過餘生。他免除與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系,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

1922年,威廉出版回憶錄,堅稱自己沒有犯下戰爭罪行。他一直邀請貴賓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歐洲事務。他本來很希望希特勒會幫他復辟王朝,但納粹黨始終未讓他得償所願。不過,對於希特勒成功解決德國的政經困難,他深感欣賞。德國在1940年佔領荷蘭後,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蘭多倫病逝,被葬於多倫庄園宅邸,由希特勒為他舉行一個小型軍事葬禮。他生前希望葬禮上不擺設納粹黨的標志,但納粹黨沒有理會。

❽ 如何評價威廉二世

當時,全歐洲最大……應該說全世界最大的麻煩製造者就是被稱為「皇帝」的人。德意志皇帝兼普魯士國王的威廉二世,全名為費里德利希·威廉·維克多·亞伯特·馮恩·霍亨索倫(譯Grieddch·Wilhelm·Viktor·Albert·Vm·Hoheraollem)。他的父皇是德意志帝國的第二任皇帝威廉三世,第二任皇帝為何使用「三世」的稱號呢』因為從德意志尚未統一之前的昔魯土國王一直到現在,他是第三位取這個名字的國王。母後是英國維多莉亞公主,著名的維多莉亞女王之女。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等於是英國女王的外孫。
一九0五年,威廉二世四十六歲,登基第十七年,人稱「凱撒威廉(Kaiser Wilhelm)」。這個中年男人蓄著看來神氣十足的翹鬍子,天資聰穎,學養豐富,雖然有隻手不太靈活卻是騎馬高手,不過做為一國國君仍然稍嫌條件不足,他的情緒不穩,思考與說話方式誇大有失分寸,每次一開口就鬧出國際糾紛。德意志國力強盛,但是他卻沒有一絲自覺與自省,不曾考慮到一個強國的皇帝言行輕率將對國際造成多大的影響。一九00年德籍外交官在滿清帝國境內遭到排外主義偏激份子殺害,凱撒威廉在震怒之下訓誡軍隊:「好好教訓那群野蠻人。」德軍進駐滿清首都北京之際,隨即殘殺平民百姓、姦淫婦女、破壞民房,搶奪大批財物,壞事做絕。
「凱撒威廉教唆軍隊殺人搶劫。」
歐美列強之間出現負面評價,但是威廉二世本人並無此意,他喊出這些話只不過基於情緒激動,完全沒有預料到他一時興起脫口而出的一句話造成了多少犧牲。
更令人傷腦筋的是,凱撒威廉雖然缺乏想像力,妄想力倒是過剩。他成天擔心飽受白人凌虐的亞洲人會推派一位如同成吉思汗那般的領導者前來攻打歐洲;此外也擺脫不了害怕周遭列強一同串通,聯合從四面進攻德意志的念頭,於是他立誓成為世界第一的強者,拚命加強德意志的軍備武力以克服這些妄想。
凱撒威廉不斷想辦法拓展德意志的國境,使之盡可能遠離首都柏林,然而鄰近俄羅斯與法國的邊境卻完全沒有向外推進,這使得凱撒威廉的心理狀態愈趨不穩定。
某天也就是五月一日深夜,凱撒威廉在柏林皇宮與隨侍的某位將軍提到他所謂的「世界政策」。只見他專注凝視德意志周邊諸國地圖。
「亞普菲蘭特這塊土地原本應該屬於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俾斯麥那個老糊塗不曉得哪根筋不對,獨獨偏袒這個小國。」
凱撒威廉澀澀吐出煙霧,人稱鐵血宰相的奧圖·馮恩·俾斯麥(譯註:Otto Von Bismarck)公爵是位一板一眼的務實政治家,理應相當排斥情緒化的事物,不過偶爾他也是個很懂得權通應變的人,他對索有「瘋狂國王」之稱的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二世十分友善,並沒有強硬並吞亞普菲蘭特,當時年輕的凱撒威廉對此怨懟連連。
當然,俾斯麥會承認亞普菲蘭特的獨立與中立並非出於一時的心血來潮。倘若以武力兼並這個小國,必定導致與俄羅斯、奧地利的對峙,法國也會趁機展開行動以報復阿爾薩斯省(譯註:Alsace)與洛林省(譯註:Lorraine)被奪之仇,如此一來德意志將遭受歐洲三大國同時挾擊。在完成德意志大一統這項偉大成就之後,俾斯麥絕對不可能把他一手建立的國家拿來做為政治與軍事賭注的籌碼。凡事皆以德意志統一後的獨立性與安全性做為最大優先課題,因此全歐洲必須處於和平狀態,這正是俾斯麥所謂的務實和平外交。
俾斯麥被趕下帝國宰相的地位,他去世之後根本無人可以制止凱撒威廉,於是凱撒威廉開始為所欲為。比較幸運的是,凱撒威廉在位期間,德意志景氣看漲,勞工生活得到改善,凱撒威廉在國內聲望直線攀升,國庫亦處於飽和,凱撒威廉投注於加強軍備與取得殖民地的資金也相對增加。
「對了,將軍,朕記得朕所訂制的列車炮已經完成了,應該沒錯吧。」
「您說的正是,陛下。」
「這是世界最大的列車炮!」
「有史以來最強的列車炮,陛下。」
隱約透露著阿諛的回答令凱撒威廉龍心大悅,他喜歡「最大」跟「最強」這一類的形容詞,更希望德意志帝國兼具這兩者,十年多之後,德意志與俄羅斯臨時政府締結和約,凱撒威廉被迫割讓波蘭、芬蘭、愛沙尼亞、拉托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最後不得不全面投降,時間雖然短暫,但他畢竟曾經是擁有全歐洲最大疆土的統治者。
「接下來是世界最大戰艦,朕要讓百年來沉浸在納爾遜(譯註:Horatio Nelson,英國海軍提督,於特拉法爾加(Trafalgar)戰役中,打敗法國和西班牙聯合艦隊,確立了英國海上霸權。)光榮之中的英國人大驚失色!」凱撒威廉豪邁高笑。

❾ 德意志第二帝國威廉二世

退位
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斯帕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直到那時,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分。不過,在1918年11月9日,為求政治統一,首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突然宣布把威廉以上兩個稱號也廢除。威廉的皇帝夢幻滅了。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
然後,在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保羅·馮·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退至德國而不會鎮壓革命。故此,德皇只好退位。帝國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諭威廉退位。
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一個在戰爭中保持中立的國家。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規定將威廉定為戰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國際道德及條約的聖潔 (例如德國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時) 。但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的上訴。威廉憑著與女王的親戚關系,在多倫 (Doorn)得到一座小城堡多倫庄園宅邸 (Huis Doorn),渡過餘生。他免除與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系,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

戰後生活
1922年,威廉出版他的回憶錄,堅稱自己沒有犯下戰爭罪行。他一直邀請貴賓到他家作客,也十分留意歐洲事務。他本來很希望希特勒會幫他復辟王朝,但納粹黨始終未有如願以償。不過,對於希特勒成功解決德國的政經困難,他深感欣賞。德國在1940年佔領荷蘭後,威廉正式退出政治舞台。
1941年6月5日,威廉在荷蘭多倫病逝,被葬於多倫庄園宅邸,由希特勒為他舉行一個小型軍事葬禮。他生前希望葬禮上不擺設納粹黨的標志,但納粹黨沒有理會。
在歷史研究中,威廉二世在德國歷史的角色頗受爭議。在1950年代前,他最初被視為重要而令德國歷史蒙羞的人物。但後來,一般認為對於世界大戰的爆發,他的角色不太重要,甚至完全沒有影響。可是,在1970年代,John C. G. Röhl教授等人又不同意此論調。無論如何,曾經有很多關於威廉二世傳記推出,其中以第一部傳記 (Emil Ludwig) 最為著名。

Michael Balfour, The Kaiser and His Times,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64.
E. F. Benson, The Kaiser and English Relations, London: Longmans, Green, 1936.
Lamar Cecil, Wilhelm II: Prince and Emperor, 1859-1900,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9.
Lamar Cecil, Wilhelm II: Emperor and Exile, 1900-1941, 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96.
Isabel V. Hull, The Entourage of Kaiser Wilhelm II, 1888-191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Thomas A. Kohut, Wilhelm II and the Germans: A Study in Leadership,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Emil Ludwig, Wilhelm Hohenzollern: The Last of the Kaisers, New York: Ames Press, 1970 (originally published 1926).
Giles Macdonogh, The Last Kaiser: William the Impetuous, London: Weidenfeld & Nicholson, 2001.
Annika Mombauer & Wilhelm Deist (eds), The Kaiser: New Research on Wilhelm II's Role in Imperial German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Alan Palmer, The Kaiser: Warlord of the Second Reich, London: Weidenfeld & Nicholson, 1978.
James Retallack, Germany in the Age of Kaiser Wilhelm II, Basingstoke: St. Martin's Press, 1996.
John C. G. Röhl & Nicholaus Sombart (eds), Kaiser Wilhelm II: New Interpretations - the Corfu Pap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reprinted 2005).
John C. G. Röhl, The Kaiser and His Court: Wilhelm II and the Government of Germany, trans. Terence F. Co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John C. G. Röhl, Young Wilhelm: The Kaiser's Early Life, 1859-1888,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Volume I of Röhl's massive new biography).
John C. G. Röhl, The Kaiser's Personal Monarchy, 1888-19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Volume II of Röhl's masive new biography).
John Van der Kiste, Kaiser Wilhelm II: Germany's Last Emperor, Stroud: Sutton Publishing, 1999.
Tyler Whittle, The Last Kaiser: A Biography of William II, Emperor of Germany and King of Prussia, London: Heinemann, 1977.
Wilhelm II, My Memoirs: 1878-1918, London: Cassell & Co., 1922.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8%81%E5%BB%89%E4%BA%8C%E4%B8%96_%28%E5%BE%B7%E5%9B%BD%29&variant=zh-cn#.E5.BD.B1.E5.AD.90.E7.9A.87.E5.B8.9D

❿ 一戰的禍首德皇威廉二世該如何評價

德國革命在柏林爆發時,威廉正在比利時斯帕的德軍總部。兵變令他十分驚訝,不知應否退位。不過,他相信即使自己被迫取消德意志皇帝的稱號,仍可保留普魯士國王的身分。1918年11月9日,為求政治統一,首相巴登親王馬克西米利安突然宣布把威廉的兩個封號一並廢除。親王得知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能控制德國的局勢後,自己也在皇帝退位後辭職。
此外,德軍總部首席參謀總長魯登道夫辭職,由威廉•格勒納接任。格勒納向德皇保證在元帥保羅•馮•興登堡的統領之下,德軍會撤回德國並不會鎮壓革命。因此,德皇只好退位。威廉二世已經失去最後的支持者,就連興登堡這個一生擁護皇帝的將軍,也只能勸威廉二世退位。
11月10日,威廉流亡荷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中立國。《凡爾賽條約》第227條明確規定將威廉定為戰犯,指他所犯的罪行侵犯了國際道德及條約的聖潔(例如德國入侵中立國比利時)。但是,荷蘭的威廉明娜女王拒絕引渡他受審,不理會協約國。威廉憑著與女王的交情,在多倫一座小城堡度過餘生。他失去對官員和僕人的君臣關系,但一直沒有放棄自己的頭銜,依舊過著奢華的生活。

閱讀全文

與德國威廉二世信譽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