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戰敗後的德國摻狀
眾所周知,二戰後聯邦德國(指1949—1989年間的西德與1990年後的統一德國)對納粹德國的罪惡歷史作出了徹底的反省,與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970年聯邦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認罪的鏡頭,已成為德國悔過自新的經典象徵。但是,除此以外,國內對德國反思歷史的情況的了解就很少了。在勃蘭特下跪一幕的影響下,人們普遍傾向於過於簡單化的結論:二戰後,德國人徹底反省了。這一結論雖然沒錯,但不可忽視的是,二戰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反思還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的。
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沉默與迴避階段
與我們今天的德國形象形成最大反差的要數起聯邦建國後15年裡的歷史態度。在這個階段的西德,反思與清算納粹歷史只是點滴現象,沒有形成規模。相反,我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對納粹歷史的無視、沉默與迴避。
這里我們應該從1945開始講起。二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哀鴻遍地。普通的德國人丟魂失魄,流離失所,每日都在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對納粹歷史的清算,是西方佔領當局的事情。惡貫滿盈的納粹頭目在紐倫堡得到了舉世矚目的審判。納粹官員被驅逐出政府機關。對普通德國人,美軍在美佔區以表格登記審查的方式進行了的「非納粹化」措施。但是,因與納粹政權有關的人數太多,德國民眾的抵觸情緒強烈,不得不交由德國地方政府設立的特別法院處理。而地方法院也敷衍了事,讓無數的納粹分子過關,「非納粹化」運動因此半途而廢。
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後,也沒有積極進行對納粹歷史的清算。相反,1949年12月聯邦眾議院便通過了赦免納粹分子一般犯罪行為的法案(1954年,眾議院再一次赦免了一批納粹罪犯)。1951年,又通過了恢復1945年被撤職的原納粹官員的職位的法律。隨著冷戰的加劇,西方佔領國也失去了徹底清洗納粹分子的興趣,他們更關心的是迅速扶持西德成為西方陣營的實力成員。朝鮮戰爭爆發後,北約鼓勵西德總理阿登納重建軍隊。為了藉助原納粹高級軍官的專業能力,同盟國與西德政府提前釋放了曼斯泰因等納粹高級將領。阿登納又親自前往監獄探望其餘納粹將領,而且還邀請曼斯泰因到總理府座談。阿登納本人屬於保守派,自己也受過納粹政權的迫害。他主張與西方交戰國,特別是與法國和解,也支持與以色列建立友好關系,對猶太人作出賠償。但他最關心的是如何重建德國,盡快從西方戰勝國手裡獲得西德的國家主權。為此他需要許多專業人才,這些人的納粹歷史對他來說無關緊要。在阿登納時期,大批的原納粹高級文武官員因此得以重返政府機關。沒有一個納粹時期的法官受到起訴或丟掉職位。阿登納總理府國務秘書戈羅布克就是當年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紐倫堡法》的起草者與評論者。因此,人們稱這種現象為「戈羅布克現象」。東德因此攻擊納粹主義在西德復辟了。納粹主義在西德雖然沒有復辟,但因冷戰的掩護與阿登納本人的保守傾向,許多罪惡累累的納粹分子幸運地逃脫了應有的懲罰。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轉折與突破階段
在50與60年代初期的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深刻反思與清算無從談起。到60年代中期,情況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此時,西方國家與西德都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他們的共同反對目標是美國的侵越戰爭以及本國的保守勢力。在西德,納粹德國的歷史及其在西德殘余勢力是西德學生運動攻擊的獨特目標。當時離二戰結束只有二十餘年,在政府、軍隊與教育機構佔有要位的保守分子大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納粹歷史。這些人相對安穩地度過了50年代。學生運動爆發後,他們的納粹歷史遭到了年輕一代的無情清算。西德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清算由此正式拉開帷幕。
1968年11月 7日,在大庭廣眾之下,女記者克拉斯菲爾德給了原納粹黨員與高級官員、西德總理基辛格(非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一記響亮的耳光。她說,她是以年輕一代的名義打這個耳光的。在她看來,二戰結束後僅20年,一位原納粹黨員與高官竟然能當上聯邦總理,這是德國的恥辱。1969年初,聯邦總統呂布克因其在納粹時期在一個曾設計過集中營的建築公司的工作經歷受到輿論的攻擊,只得匆匆下台。
1969年秋天,在學生運動的大力推動下,社會民主黨聯合自由民主黨上台執政。社會民主黨主席、當年的反法西斯戰士勃蘭特任聯邦總理。勃蘭特上任後,對內實行民主自由改革,對外謀求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和解(「東方政策」)。1970年12月7日,勃蘭特在華沙代表聯邦德國與波蘭政府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就在當天,他弔唁了華沙的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就在那裡,他作出了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個舉世聞名的謝罪舉動。在西德國內,他因此受到了右翼的攻擊與非議。但是他偉大的舉措感動了世界輿論。1971年底,諾貝爾委員會授予了勃蘭特諾貝爾和平獎。他贏得的不僅是個人的榮譽,他也為聯邦德國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從此以後,世界輿論對德國的態度有了根本的改變。
應該提及的是,西德學生運動對納粹歷史的反思也出現了極左潮流。少數大學生深信「資本主義導致法西斯主義」,組成了所謂的「紅軍團」,試圖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西德的社會制度,因此走上了恐怖主義的歧途。1977年秋天,極左的恐怖主義達到了高峰。在施密特政府的強硬打擊下,「紅軍團」失敗並走入低谷。
但是,學生運動引發的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對原納粹分子的清洗卻在繼續進行。1978年,原納粹海軍法官、時任巴登——符登堡州州長的漢斯?費賓格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下台。他在二戰結束的最後日子裡還繼續判決士兵死刑。而且在戰後堅持認為,「如果當年是合法的話,那麼現在不可能是非法的」。
1979年,西德各州地方電視台在四個晚上連續轉播了美國電視系列片《大屠殺》。電視片中一個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家庭的悲慘命運深深地震撼了觀眾的心靈。據統計,當時共有僅兩千萬人收看了該節目。對於只有六千萬人口的西德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該節目的成功使得新納粹分子惱羞成怒,他們試圖通過迫害電視設備來進行干擾,但也未成功。
三、80年代:反復與爭論階段
進入80年代以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態度又出現了波動。這與在1982年底以科爾為首的保守派的再次上台很有關系。保守派對60年代中期以來左派對納粹歷史以及德國保守傳統的批判一直耿耿於懷。科爾上台之後,宣布要實現「政治與道德上的轉折」。科爾本人並不想給納粹歷史翻案,但其他保守分子卻認為重新評論德國歷史的時候來到了。
1983年,西德出現了所謂的「希特勒日記丑聞」。著名的《明星》雜志推出了所謂的「被發現的」「希特勒日記」。德國輿論一片震撼。保守勢力欣喜若狂,叫囂 「應該改寫納粹德國歷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記」很快被證實是偽造的。「日記」雖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來的篡改歷史的心願卻是真實的。
198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周年。5月8日是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40周年紀念日。隨著這一歷史日子的逼近,歐美各國都在准備隆重的紀念活動。聯邦德國也因此再次興起了反思納粹歷史的高潮。但這次反思卻變了調。有人認為,5月8日對於戰勝國來說是一個「勝利與解放的日子」,而對於德國人來說,這一天卻意味著戰敗與災難。難道德國人還能與戰勝國一起把它作為「勝利與解放的日子」來慶祝嗎?5月初,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來到西德,要與西德總理科爾一起在紀念二戰結束的同時,表示德美兩國人民的和解。科爾為此安排了到比特堡二戰德國陣亡士兵墓地弔唁。但媒體很快披露,該墓地還埋葬著幾十個納粹黨核心組織「武裝黨衛隊」成員。猶太人組織因此呼籲里根與科爾放棄該弔唁計劃。但科爾還是堅持與里根一起去了比特堡。聯邦德國與納粹歷史一刀兩斷的光輝形象被抹上了一層陰影。
5月8日,聯邦德國在眾議院舉行庄嚴的二戰結束40周年的紀念活動。面對西德輿論中對這一歷史日子的性質的疑惑,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在演講中旗幟鮮明地指出,「5月8日」,對於德國人來說首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解放之日」,因為它把所有德國人都從納粹的暴力統治中解放出來了。德國人不應該把戰爭結束時自己承受的災難與這個日子,而應該與1933年1月30日,即希特勒上台的日子聯系在一起。德國人不應該記恨於當年的戰勝國,而應該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歸結於罪惡的納粹統治。魏茨澤克的精彩演講不僅贏得了德國眾議院的熱烈掌聲,澄清了德國公眾的歷史疑惑,而且受到了西方輿論的一片贊賞,除去了德國國際形象上的陰影。
但是,西德對納粹歷史的爭論並沒有因此終結。1986年又出現了所謂的「歷史學家爭論」。這場爭論源於右翼歷史學家諾爾特。他在一篇報刊文章中抱怨,納粹德國已經滅亡40年了,但這段歷史卻仍然不能「過去」。他認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在世界歷史上不是獨一無二的,其他國家也發生過的類似的大屠殺事件。而且,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很有可能是對斯大林「大清洗」以及一種「亞洲式的酷刑」的回應,猶如一種正當防衛。對諾爾特的進攻,著名社會學家哈貝馬斯與左翼歷史學家一起作出了及時而有力的回擊。他們認為,之所以說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是因為納粹國家利用現代工廠化的方式對一個種族不分男女老少地進行了整體性滅絕性大屠殺,而且這種罪行又發生在屬於歐洲文明國家的德國。如果有意尋找,總能找到一個與其他國家的大屠殺的「可比性」。但這種「可比性」並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德國人降低自我道德標準的理由。關鍵要看德國人是否因此沾沾自喜、如釋重負,是否願意把自己與落後國家一樣看待,逃避良心的譴責。至於諾爾特的第二個觀點,則完全屬於無稽之談,是挖空心思為希特勒開脫罪責。
四、90年代以來:深入與多面化階段。
1990年10月,分裂40年之久的東西德國統一了。統一德國沿襲了原西德的國名,也繼承了其反思納粹歷史的優良傳統。統一後,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清算更加深入了。在以前,清算納粹歷史的矛頭主要對准前納粹政權的重要人物與機構組織或者聯邦德國政界的重要人物的納粹歷史。而現在,進入批判視野的是納粹時期的普通人物與組織。
90年代初期,美國歷史學家格德哈根出版了其題為《希特勒心甘情願的儈子手——大屠殺中的普通德國人》的博士論文。在此書中,格德哈根通過對納粹時期參加大屠殺的德國協助警察的研究,得出了納粹時期普通德國人都是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自願幫凶的結論。該書翻譯成德文後,在德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所謂的「格德哈根辯論」。在這次辯論中,年輕一代大多支持格德哈根的觀點,而他們的父親一代,即那些已經成為大學教授的60年代的大學生卻顯得有些落後了,因為他們過於挑剔格德哈根著作的專業缺陷。
隨著辯論的深入,納粹德國軍隊在二戰與大屠殺中的角色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在此以前,德國流傳著「國防軍是干凈的」 的粉飾性說法,認為他們只是「服從了命令」,參加了「正常的」戰役,沒有參迦納粹大屠殺等罪惡行為。對此,屬於左翼自由派的德國煙草商富豪林茨瑪及其社會研究所組織了一個題為《滅絕戰爭——國防軍的罪行1941—1945》的歷史攝影展覽,展出了成百上千幅戳穿「國防軍是干凈的」的謊言。展覽在德國各大城市巡迴展出,引起巨大震撼。不過,它也引起了極右翼的攻擊。他們在其中找出了一些技術錯誤,試圖推翻整個展覽的結論,但未能得逞。
進入90年代以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反思形式也逐漸多樣化了,影視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如前所述,早在70年代末,美國電視系列劇《大屠殺》就為西德社會反思納粹歷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90年代,美國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也在德國引起很大反響,德國中小學都組織學生集體觀看並舉行討論。在這方面,德國影視界也作出了十分引人矚目的工作。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德國影片都是以納粹歷史及其影響為主題的。早在1980年,以著名作家格拉斯的長篇小說《鐵皮鼓》為腳本的德國同名故事片在好萊塢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非英語故事片獎。2002年,一部敘述一個在納粹時期流亡非洲的猶太家庭的故事片《情陷非洲》又一次獲得了這一殊榮。在90年代中期,諷刺1983年的「希特勒日記丑聞」的德國故事片《施東克》曾獲得該獎項的提名獎。去年,德國電影界又推出了反映希特勒末日的故事片《滅亡》,在德國引起轟動,又於今年在好萊塢獲得了提名獎。另外,德國國家電視二台自90年代中期開始,推出了一系列有關納粹歷史的紀實性電視片,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與正面的歷史教育不同,影視作品能夠使戰後出生的年輕人更為直覺地接觸納粹歷史。以猶太人命運為主題的影片更能使他們對受害者產生同情心,以希特勒為主角的影片則能使他們通過「一場與魔鬼的約會」對其幽靈產生更大的免疫力,後一種影片的成功不僅表現了德國電影界的藝術水平,也反映出了他們在政治上的成熟。
到新舊世紀之交,聯邦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歷程又取得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經過二三十年的反復討論,聯邦眾議院於1999年6月25日通過在柏林建造紀念六百萬納粹大屠殺猶太人受害者的大規模紀念碑的決議。眾議院採用了美國建築師埃森曼的碑林設計。碑林建造在處於柏林統一後中心位置的波茨坦廣場,面積約為150米見方,包括2711個從30厘米至4-5米高低不等的石碑碑林。紀念碑林將告誡世世代代的德國人牢記納粹時期的罪惡,永遠不讓黑暗的歷史重復。今年5月10日,大屠殺紀念碑林正式揭幕。
五、結語
但是,即便進入新世紀後,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過程仍然充滿了波折,2002年,德國歷史學家約格·弗里德里希推出了《大火》一書。該書詳細敘述了二戰期間戰勝國對德國城市的空襲以及德國民眾遭受的災難。作者把戰勝國對德國的狂轟濫炸與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相提並論,又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議。新納粹分子又借機挑撥德國與戰勝國的關系,他們稱戰爭國1945年2月13日對德雷斯頓的大轟炸為「炸彈大屠殺」,並且揚言要在今年5月8日到柏林的象徵建築勃蘭登堡門示威遊行。
那天,全世界人民通過電視看到了來自德國首都的動人一幕:成千上萬的德國人手持火燭默立在勃蘭登堡門周圍的街道上。他們在為永久的和平祈禱,同時他們也以此行動阻擋在周邊街道上挑釁的新納粹分子前往勃蘭登堡大門,不讓他們玷污德國的國際形象。
這一幅畫面可以作為二戰後聯邦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過程與現狀的象徵。德國的反思是徹底的,但它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已經深入人心,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它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進行。讓我們為它祝福吧!
『貳』 希特勒是壞的方面,辯論用
他應該是天使與魔鬼的結合,即有其好的一面,也有其反面。幾次戰略上的失誤,從而借失了統治世界的可能。
1、直接攻擊英國,並且以消滅英國的空中力量為目的,取得制空權,其實,德國人差一點就已經做到了,如果,英國本土投降了,那麼也就宣告海外殖民地的滅亡,任何抵抗變得毫無意義,即使有像法國一樣的流亡政府,也不會受到英國本土的支援。我之所以談這么多,是想說,德國完全可以抽調在北非戰場的兵力,或者,隆美爾在北非從側面進攻蘇聯,而且也不用在二線同時做戰,不用擔心敵人從後方攻擊德國本土。暫時只想起這一些,說明幾個問題:1、二戰時,好像德國並沒有進攻中國,起碼的歷史常識不會不知道吧?其實德國還大力支持國民政府抗日。
2、閃電戰並不是希特勒的發明,而是德國軍官(不記得名字了)在地攤上發現的英國人或法國人寫的關於機械化作戰理論,因為一戰後德國戰敗,只能發展輕型武器,所以德國人就在速度上作文章,
3、優點:做事不怕後果,敢於承擔千古罵名,如果哪個中國人敢這么做,對日本人進行清洗,我想只有漢武帝才敢這么做,太史公司馬遷曾評論那些將領鼓動漢武帝對匈奴發動戰爭是為了滿足一已之私利,從作戰中發財,我以為真是荒謬,試想沒有好處的事誰會做呢?我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知道,要激勵士兵勇敢作戰,就要讓他們從戰爭得到好處,羅馬的一個皇帝,從將軍作皇帝,曾說,最大的願望是,讓所有的士兵發財
4、骨氣,寧可玉石俱焚,也不投降,如果中國人有一點,何止於一個世紀受盡苦難?
5、關於蘇軍戰場上的失利是由於力量對比發生嚴重不對稱,對冬季戰場准備不充分,蘇軍將領採納中國人肖XX建議:全部採用冬季裝備作戰,比如雪橇。保持了靈活性,
6、閃電戰符合戰爭規律,用最短的時間集中所有火力,效果最大,傷亡最小,比如李雲龍集中1000多個手榴彈在3分鍾內投向日本宮奇崎聯隊,結果全殲日本軍隊。
『叄』 辯論:希特勒的出現對德國有利還是有弊 兩者都說!
你看最後結果吧。德國的領土大大削弱。大量成年男子戰死。婦女在蘇聯佔領期的遭遇就不說了。科爾總理的老婆當年大概12歲,都沒能倖免。國家分裂成兩部分。戰後德國受很大限制。很多尖端的軍事項目不能再搞了。
二戰。德國。日本吃虧最大。民族主義發展到極端。跟靠吃葯強大一樣。副作用很大。日本失去了台灣。失去了滿洲。失去了朝鮮,失去了南華太島的一半(庫頁島)。失去了千島群島跟北方四島。整個國家明治維新以來的擴張的成就,全部歸零。
德國失去了東普魯士。西里西亞等,現在的波蘭大概有十來萬平方公里屬於傳統德國的領土。還有一部分在俄羅斯(那塊飛地)。
『肆』 二戰德國的失敗是因為希特勒指揮不當嗎
導致德國的失敗的根源何在呢?這里我不想辯論太多.我只需要給大家列出一個事實,大家就會了解,而通過這個問題解決,很多其他問題都會迎刃而解.1940年5月--1941年6月,當德軍擁有足夠石油礦物儲備的時候,他的補給主要靠卡車,德軍能夠輕松從法國打到南斯拉夫,並在希臘挫敗英國人.毫不費力;1941年6月(當時石油儲備7個月)入侵蘇聯,由於擁有大量卡車補給後勤的德軍推進神勇,直到遇到連綿的大雨和冬季,使後勤惡化;1942年夏德軍在克里米亞取得的勝利應該歸功於制空權和良好的補給;1942年--1943年初的斯大林格勒慘敗大家都知道很大原因是由於德軍的補給(石油缺乏,不得不用畜力補給),卻沒有知道德軍空軍在斯大林格勒上空存在的削減所導致的惡果;當德軍不得不撤出高加索後,德軍缺乏資源所導致的後果越來越嚴重,石油的極端貧乏導致德軍無法使部隊大規模機動,這是德軍採取被動防禦的重要原因;1944年末,當德國失去瑞典的鐵和羅馬尼亞的石油後,剛剛還有攻有守德軍,立即就像刺破了的氣球一樣,迅速干癟下來;1945年2月,德軍最後的石油產地匈牙利被蘇軍封鎖,而德國的石油儲備庫被盟軍無情的摧毀,「停留在港口的船,機場的飛機,坦克由於沒有石油無法開動,1944年我們全力生產出來的好幾十萬件武器就這樣被摧毀,真是太可悲了。」(斯佩爾語)這時候德國是無論如何都打不下去了。所以對於德國來說,他的真正薄弱環節在於它的資源是如此的匱乏。而他又沒有足夠的強大的海軍去打破英美的封鎖,獲取這些資源。而資源缺乏及由此導致的一切後果是德國崩潰的主因。 具體請到該作者博客查看: http://hi..com/051225/blog/item/ea79fcdfcf572d10485403d8.html
『伍』 美國不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關鍵辯論賽問題
的確是偽命題,這不是讓人在歷史上造假嗎?串改歷史嗎?美國不僅僅是勝利的關鍵,而且是扭轉乾坤的國家。
1、縱觀二戰客觀說,決定性力量是美英,特別是美國,二戰盟主,力挽狂瀾,扭轉乾坤。而不是蘇聯。蘇聯等國是接受英美軍事援助,窩在家裡抵抗德軍入侵部隊本身德國作為一個軍事強國的更本基礎是什麼?也就是說,強大的德軍部囘隊的力量支撐是什麼?其實德國軍事強國和軍囘隊力量的基礎和支撐,就是德國這個國囘家本土的工業系統、民生系統、交通系統、經濟系統、外貿、能源獲取,資源開采等等。這是德國強大的根本。
如果沒有英美,蘇聯窩在家裡抵抗是無法觸及和打擊德國國力和軍力的核心源泉的。在家裡抵抗強國入侵,即使獲得了抵抗的輝煌勝利,在一定的歷史時間段是無法改變兩個國家軍力強弱對比的。古代強大的波斯遠程希臘,整個入侵入侵行動失敗,但是那個時候的波斯帝國依然要比希臘強大。蒙古帝國,遠程日本,在日本海上全軍覆沒,但是蒙古帝國還是要比當時的日本強大。大英帝國在美洲獨立戰爭中,敗於新生的美國,大英帝國依然要比美國強大的多。何況當時的蘇聯在戰局上非常被動,疲於奔命,焦土抵抗,藉助英美援助和英美對於德國打擊,蘇聯才逐漸得以支撐。
2、所以整個二戰的決定性力量是在能夠進行立體化打擊英美聯軍。200百艘航母馳騁大洋,控制全球水道和資源布局,把軸心國三個國家限制在資源有限的地域內。戰略空中打擊直搗軸心國三國本土各大城市,德國挨了144萬架次打擊,60個城市成了廢墟,日本66個主要城市成了人間地獄,義大利工業也基本報廢,軸心國沒有前方和後方之分,遭到全方位打擊。
海上展開高難度的大規模登錄入侵軸心國控制區。
1944年9月蘇聯終於收回了自己全部國土,這個時候,軸心國三個國家的本土和控制區早已已經是一片殘垣斷壁,資源枯竭,義大利投降,英美登錄入侵部隊攻入歐洲,軸心國被英美打了一個稀爛,包括德國首都是廢墟一片,德國首都柏林,挨了英美空軍2萬架次的空中打擊。
3、亞洲戰場也是如此,日本是一個島國和工業國家,因此日本的生死存亡是在太平洋戰場,而不是中國戰場,中國給日本本土造成什麼傷害?蘇聯和中國打死過一個在日本本土日本人?炸毀過一座日本工廠?對日本海上生命線又可影響。
而美國不同,直接就是催毀了日本海空力量和封鎖日本本土,戰略轟炸把日本本土炸成廢墟。
當年著名的李梅將軍的B29機群東京凝固汽油彈轟炸,美軍損失6架飛機,卻催毀了東京,殺死10萬日本人,美軍陣亡不足百人,可以看出美軍強大實力。
所以美軍二戰傷亡小,主要是技術力量太強大了。
二、二戰無論怎麼玩,德國都是差的太遠了,二戰可以說美國已經建立了超級軍力,成為了超級大國,全球性打擊能力國家,而德國只能是一個區域性強國的力量。德國的軍隊的作戰半徑,都是無法超過距離德國本土2000公里左右的距離,完全是窩在家門口軍隊。美國是玩高端戰力,德軍是玩低端戰力。德軍窩在家門口除了等著美國過來打他,德軍還能幹什麼?
一、可以說,二戰美國要比德國厲害的太多太多。,美國在二戰已經建立了超級軍力。
原因如下:二戰美軍是唯一具有全球打擊能力超級軍力,美國可以跨越兩大洋,大洲同時出擊,打擊軸心國三個國家的本土工業、民生系統、資源生產、交通系統,而美國國內舞照跳,馬照跑,好萊塢歌舞昇平。
1、二戰美國是唯一具備全球打擊能力的國歈家。即使在在二戰初期,美國還未重整軍備的第一次反擊,就是以航母+戰略轟炸機,跨越上萬公里,直歈搗日本首都東京,這種打擊意識和氣勢,的確是不是德國這種大歈陸地區性國歈家能夠比擬的。
2、美國二戰開始重整軍備,美軍巔峰時期,一天之內用B29戰略轟炸機群,從塞班島起飛,奔襲3000公里,一天之內用凝固汽油彈,摧毀了日本首都東京(東京距離美國本土上萬公里),東京10萬歈人死亡,想想柏林到莫斯科的距離只有1600公里,就知道美軍這種獨步全球的打擊能力的震撼力有多大了,對日本進行戰略轟炸,並摧毀了日本66個城市,在歐洲也是與英國一起進行了遠程戰略轟炸,把德國炸成一片人歈間歈地歈獄,摧毀了德國60多個城市。
3、美軍擁有強大的海權,美國二戰近150艘航母馳騁大洋,與英國皇家海軍一起,控歈制著全球水道和資源布局。
4、美國能夠跨越大洋發動高難度兩棲作戰,亞洲這邊不用多說,歐洲戰場,先是北非登錄,其後西西里,讓後義大利,最後諾曼底。諾曼底登陸,英美出動5000艘戰艦,12000架飛機,這種實力,再看看當年德國最強盛時期,連個海峽都是過不去的,僅僅出動飛機4000架而已,海軍是個零蛋。北非和歐洲,距離美國本土也要近8000公里遠。
5、強大的摩托化後勤和戰略空運能力,美國軍歈隊全部摩托化,後勤充足,而德軍呢?後勤缺乏,還保留大量馬匹運輸。空中運輸能力每天只有幾百噸,當年保祿斯的第六集歈團軍被圍困,每天必須400噸補給,結果德軍只能空運100噸,導致第6集歈團軍,油料枯竭,彈盡糧絕投降。
美軍在歐洲一天輕歈松2000噸戰略空運,在亞洲越過喜馬拉雅山脈,最多都能達到1600噸一天。這種差距太大,因此世界上殲滅美軍一個師都是不可完成的任務,而德軍集歈團軍規模的覆沒比比皆是。
6、二戰美國也是唯一一個同時軍事援助所有盟國的國歈家,可以看出美國雄厚的國力。
二、因此二戰德軍和美軍差距是很大的,一個是區域性軍力,一個是全球性軍力。一個是低端戰力,一個是高端戰力,一個畸形發展,一個全面發展。
1、德軍有最先進的坦歈克,卻沒有全摩托化後勤體歈系,也沒有相應的現代化後勤體歈系和考慮,甚至無法保證遠在2000公里范圍內的軍歈隊的基本冬季裝備,而美軍呢?強大的後勤,遠渡重洋都能保證充足的後勤。
2、德國空軍一直停留在戰術空軍層面,沒有戰略空中打擊能力,生產不出遠程戰略轟炸機,柏林距離莫斯科只有1600公里,戰術空軍的德軍只能在寒冷的俄羅斯境內作戰,而且寒冷的天氣,飛機都是無法起飛,即使起飛也無法打擊俄羅斯後方的工業生產。而美國空軍呢?例如:登峰造極的B29航程接近6000公里,直接就是對方首都等工業城市下手。B17、B24也是可以直接從英國起飛直接就是轟炸德國、義大利的工業、民生系統的。
3、德國沒有航母,沒有海權,主要依靠潛艇,也沒有強大的海軍陸歈戰隊,而美國呢?龐大的航母,控歈制海洋,強大的兩棲戰艦,強大的海軍陸歈戰隊,強大的海運能力。
所以說美國是玩高端戰力,玩航母、遠洋兩棲入侵、玩戰略轟炸直歈搗對方本土核心,玩空地協同化,玩戰略空運和後勤摩托化補給。德國呢?玩低端,玩坦歈克步兵一步一步推進,玩戰術空軍階段。
因此看看二戰實際情況就看出,軸心國三國被英美海許可權歈制在一定范圍內,無法獲得任何外部的運輸和資源,軸心國三國作為一個工業強國、軍事強國的根本,也就是他們本土的工業、交通、民生、能源生產全部遭到美國和英國的打擊,而美國國內一片祥和,德國挨了英美144萬架次打擊,德國連個美國本土的毛都觸及不了。日本、義大利也是如此,只有挨打的份,只有抵歈抗的份,而無攻擊美國本土的能力,甚至在南美建立基歈地的能力都沒有,更不要說是打美國本土了。
三、科技方面,美國科學家雲集,包括大量猶太科學家,而德國呢?1933年-1945年粹1933年上台),德國大量科技人才流失,而且在這期間德國一共獲得了諾歈貝歈爾科學獎(物理和化學)只有4個,而美國獲得了9個,英國4個,其中物理學德國僅僅一個,美國出了7個,英國獲了3個。蘇聯是一個零蛋。
1、世界科學家雲集英美,特別是美國,在加上英美兩國的技術共享,美國科技實力大增。許多國內民眾由於對於二戰了解不全面,總是認為德國科技要超越英美,這是非常錯誤的看法,綜合科技水平,縱觀二戰,美國已經超越了德國,二戰美國航母技術、兩棲技術,包括戰略轟炸機、導航、反潛、通訊和電子技術都是超越德國許多的。
2、就是往往被大多數數認為德國的噴氣式飛機技術,其實德國都對於英國和美國是毫無優勢的,由於占據戰略態勢,被動的德國最先投入這種不成熟的噴氣式飛機作戰,英國幾個月後也已經服役流星噴氣式戰機(二戰期間英國擁有3款噴氣式飛機:格羅斯特E28/39 格羅斯特E流星 及 吸血鬼噴氣式戰機)
,美國最初是貝爾XP59,其後著名洛克希德生產了1944年試飛XP80噴氣式戰機,都是在二戰期間,在二戰期間美國已經開始了F84戰機和 NA-134 項目噴氣是戰機項目,這個項目誕生了著名的F86噴氣式戰機。P80的技術全面性要超過m262的。英美噴氣式飛機屬於高度機密,並一直在飛行測試中,由於戰局樂觀,而沒有投入戰場,而德國因為占據被動,因此在戰機不成熟情況下,就投入了噴氣式飛機進行了實戰,在活塞飛機方面,P51是當時的巔峰之作,完勝任何德國活塞飛機,甚至大量擊落德國不成熟的噴氣式飛機。
3、德國只是在現代火箭方面具有優勢,原因是美國更加註重戰略轟炸機技術,而德國是轉向了火箭,從當時的技術看,戰略轟炸機軍事打擊能力要超越V2火箭,B29超級空中堡壘,四太增加發動機,航程6000公里,帶增壓艙,遙控炮塔帶中央火控系統,載彈9噸,機載雷達和諾頓瞄準,打擊效能和威力要遠遠超V2火箭(V2射程只有320公里,沒有制導,載彈1噸),事實也是如此,二戰所有V2火箭對於英國造成的危害,還趕不上英美一天千機機群的戰略轟炸的效果。早在二戰以前,現代火箭之父美國的戈達德就已經在火箭研究方面成為先驅,並提出了火箭擁有軍事,但是美國軍方不感冒。
德國火箭領軍人物馮·布勞恩曾這樣評價過戈達德:「在火箭發展史上,戈達德博士是無所匹敵的,在液體火箭的設計、建造和發射上,他走在了每一個人的前面,而正是液體火箭鋪平了探索空間的道路。當戈達德在完成他那些最偉大的工作的時候,我們這些火箭和空間事業上的後來者,才僅僅開始蹣跚學步。」
4、核子武器方面,英國、德國、美國都在二戰前開始了核武器的研發,隨著二戰發展,美憑借雄厚的財力和資源實力和雲集全球的頂級科學家,包括大量猶太頂級科學家,早已在這方面遙遙領先甩了德國好幾條街了,而且德國資源匱乏,沒有安全後方,整天挨轟炸。德國直到二戰結束,其原子彈進展水平,只有美國1939年的水平段上。在信息技術,英美也就是現代計算機技術上研發探索方面,也早已甩德國十萬八千里。
四、經濟方面,美國自1⑧94年以來就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金融中心倫敦、紐約牢牢控歈制著世界金融。二戰以前美國工業總值比德國、義大利、日本總和還要多。
五、全球號召力方面,美國擁有號令天下的影響力,而德國由於是區域性軍力,因此無法獲得全球號召力。
1、,現實世界不是虛構武俠小說,小說裡面,明明3個人可以輕松打敗對手,卻非要一個一個上,而現實世界就是,誰的實力大,誰的號召力就打。當年主導世界的大英帝國率領8國聯軍群毆滿清,大英帝國糾集七次反法同盟,絞殺拿破崙。美國目前也是糾集聯軍打擊和制裁挑戰美國領導地位的國家。
2、英美主導世界秩序,因此具有號令天下的能力。英美領袖1941年發表宣言,向世界承諾恢復世界秩序,拆除納粹,也就是大西洋憲章(成了戰後聯合國憲章的基礎),數十國家雲集。1942年美國參戰後,1月美國總統在華盛頓發表呼籲,26國雲集華盛頓,最終50多個國家簽署宣言,組成龐大聯盟。
3、可以看出,美國的全球影響力,是德國不能比擬的。至今也是如此,美國在世界任何地方都能號令天下能力,輕松就可以組建數十國國家的聯盟,組成聯軍。
4、二戰以前的國際體系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從這個體系名字就很容易知道,在當時國際秩序中,英國和美國是最頂端的國家,而德國是一個被壓制和遏制的國家。所以盡管德國國力崛起,准備充分,先發制人,但是德國由於是一個沒有海權的國家,缺乏全球影響力,而英國和美國憑借強大的海權,主導國際秩序,因此對於世界范圍的影響力遠遠要超過德國的。所以德國被列強群毆,不是一個偶然,而是一個必然,也就是一個區域性大陸性國家挑戰全球海權國家,必然會陷入被群毆或是陷入多重作戰的被動。
所以樓主應該明白,在現實世界是不存在所謂單挑的概念,不要說是國際戰略,就是社會上你如果得罪了一個社會大哥,社會大哥會和你單挑嗎?不會的,大哥是要糾集手下的馬仔群起攻擊你的,這樣才能顯示出大哥影響力和實力。
當今國際戰略與德國當年有一定的相似處,德國當年二戰是因為改變領土現狀,用武力解決波蘭問題,導致了西方列強的對抗。就像現今中國在南海上,中國如果用武力,收回菲律賓等小國的島嶼,改變領土現狀,如果不經過美國同意或是默許,就是等於挑戰美國這個大哥的領導地位,美國必然會糾集聯盟進行,進行反制,如果中美爆發軍事沖突,那麼美國就會動用全球影響力,糾集全球盟國力量進行絞殺。所以南海目前是不會爆發戰爭的,因為中國目前還無力挑戰美國的領導地位。
六、總之二戰德國與美軍差距太大,太大了,美國在二戰憑借超強的綜合國力,開始重整軍備,已經建立了完成了超級軍力(全球作戰壓倒性軍力),德國可以說是差了十萬八千里,德軍作為一個強大的區域性軍力,還是無法與超級大國班的全球軍力相匹敵的。
不要說別的,德國的本土一片廢墟,英美列強戰略轟炸機一波一波炸,而美國國土一片祥和,德國這邊屍橫遍野,人間地獄,千萬無家可歸,人家美國這邊,好萊塢頒獎典禮照樣舉行,世界金融中心紐約,股市還是牛市呢。
德國在意識形態上鐵桿南美國家,德軍能夠幫助遠在美洲的鐵桿盟友嗎?他們敢支持德國嗎?美國數百艘航母和強大海軍陸戰隊,會饒過這些國家嗎?這些南美國家敢公開支持德國嗎,德軍力量的影響范圍太小了和美國一比也是差了十萬八千里。
七、結論:
1、所以二戰美國是二戰盟主,是最最決定性力量。全球超級軍力,不僅軍事援助所有盟國,而且能夠兩大洋出擊,同時打擊軸心國三國國家的本土核心戰爭能力,和英國皇家海軍控制全球水道和資源布局,而且控制著全球金融中心和科技中心。
2、英國是功勞第二,大英帝國憑借現代化的空軍和強大海軍,首先挫敗了德國的不列顛之戰,並且使得德國失去了從外部海上獲得資源的奢望,迫使石油資源匱乏的德國被迫東擴蘇聯,搶奪石油等戰略資源,陷入了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同時與美國軍力力量一起,對德國展開了立體化的軍事打擊,與德國展開了技術水平的對戰。
英美立體化攻勢,全方位的打擊了軸心國,並把戰場建立在了軸心國控制區和德國、義大利的本土,整個戰場破壞在德國和義大利本土和控制區展開,因此對德國造成了沉重的打擊,經濟、工業、民生、能源生產,遭受了英美輪番的打擊。英國在軍事科技方面也是有許多技術出於世界領先水平,與美國進行技術共享,極大提升了美軍這只的全球軍力的技術水平。
最終英美聯軍占據了整個西歐和3/2個德國和整個日本,並且藉助立體化打擊,徹底摧毀了德國的作為一個國家的概念,摧毀了德國工業、能源系統、交通系統,民生系統,軍工系統、經濟系統,把德國打成了一個地理名詞,美國軍事打擊,造成了日本整個海空力量覆沒和日本本土也是工業,資源的崩潰。
3、蘇聯是第三、接受英美軍事援助和依靠本土的氣候等非對稱優勢,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自己國土拚死抵抗,拖住了德國一大部分地面軍事力量和一部分空中力量,加速了德國的失敗。但是由於戰場和戰爭破壞一直是在蘇聯境內,因此蘇聯對於德國本土戰爭能力和核心力量源泉可以說是沒有太大影響力,東線戰爭雖然血腥殘酷,但是比較是技術水平較低的對戰,蘇聯軍隊由於作戰的技術水平低,只能是消耗了德國大量的地面有生力量,同時蘇聯自己卻損失了驚人的2000萬人,最後藉助英美立體化力量和英美軍事物資援助,開始反攻,終於在1944年9月開始入侵,在英美打擊下工業,民生、軍工、交通系統幾乎快要崩潰,資源和石油極度匱乏,極度虛弱德國,最後占據了整個3/1個德國和東歐各國。
『陸』 圍繞績好能夠決定人生的生敗的辨論會,我是二辨,如何闡述觀點急!
去向哪裡比與誰同行更重要去向哪裡的理1、選擇一條前進的道路,定下一個前進的方向.對於一件事,就是指所做的這件事本身;2、去向哪裡,意味著自己志向的方向. 人必須要有正確的目標,況且天下無不散之筵席. 去向是一個目標問題,而與誰同行則是一個環境問題更重要:源於對人生意義的實現孰輕孰重1.去向哪裡重要,是人的意志和認識問題,與誰同行是附帶的條件,一生當中與你同行的人太多了2.愛迪生發明燈泡時,身邊的人都不理解,甚至有權威的學者認為電燈是不現實的,要讓每家每戶都用上電燈,那一個城市得多少的發電廠啊,可是最終愛迪生成功了. 去向哪裡就是我們的目標,定下了目標才能選擇和誰去,或者一個人獨行.的確,與誰同行可能會影響我們「去哪裡「時候的心情,會影響路上的氣氛.但是你是一個獨立的人,你完全可以自己消除或減少這種負面的影響,不為它所左右,「出淤泥而不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要是每次都要等到你如意稱心的環境出現,你才開始做你的事情,那我敢斷言,你將一事無成.明日復明日,萬事成蹉跎.生活就是在不斷的困難和不斷的戰勝困難中前進.反之,去向哪裡就決定了我們人生的色彩,光明的紅色,憂郁的藍色,還是無邊的灰黑.如果你選擇了你認為最好的夥伴和你同行,創造了最好的環境,然而你選錯了自己的方向,走在了一條走向毀滅的道路上,那麼這種所謂的好的氛圍,只能使你在墮落的泥沼里陷的越來越快而渾然不覺,因為這種你所選擇的環境迷惑了你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好像是說周圍的人可以影響你,可以使你變好或者變壞,其實不然.因為「近朱」或者「近墨」這兩個方向是你自己選擇的.「朱」或是「墨」是你前進的兩個方向,你想「朱」你才會「近朱」,你想「墨」你才會「近墨」.反之,如果先找了一幫朋友,個個有不同的看法,個個有自己的思路,七嘴八舌,耽誤了時間不說,最後有沒有這個論壇都不知道,即使有,也可能是個四不象.【先明確去向哪裡,才能選擇與誰同行.然後先後不能比較重要性.不過,如果沒人同行,就要放棄自己的去向么?】「三人行,必有我師」.有一個優秀的同路人當然是好事,但是不要盲目的跟叢別人,而是要明白自己的目標在那裡. 辯詞:去向那裡比與誰同行更重要相傳大學士蘇東坡有一天晚上忽然想到他的一個好朋友.於是連夜乘船前往拜會,一路賞山悅水好不快活.一夜過後終於到了朋友的家時,卻不肯進門,掉頭就回家,曰:興致而歸. 第一件事情:目的:蘇東坡去旅遊. 過程:在旅遊中領略風光無限. 第二件事情:目的:蘇東坡想去探望朋友. 過程:在路上繼續游山悅水. 這兩件事情最終的目的成就了蘇東坡的游山游水的目的,所以又回到了起點.目的永遠比過程重要. 「哪裡」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我們可以把他理解為自己的理想和心願,與誰同行也是同一個道理,只是看那一個在你心理比較重要而已.有人值得你放棄自己的路,與他同行,那麼在你心中也已經作出了選擇,也是間接的為自己.與他人同行難道又不是你所選擇的那個「哪裡」嗎?所以說,去向那裡更重要.它是人的意志和認識的問題,人肯定是向著自己人生目標邁進的,與誰同行只是附帶的條件.人生當中與你同行的人太多了,難道和你同行的人想去地獄,你也去嗎? 去向那裡,只是一個人對社會以及機遇的一種看法.去向哪裡,意味著自己志向的方向.畢竟自己的一生自己去走,當我們有了目標決定好了方向時,就算是孤獨藝人,我們也都要自己去闖.有誰能至始至終陪我們走完我們自己的人生.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路不同的方式去走我們自己的路.與誰同行,這個我覺得有沒有都無所謂.當某個人在你的未來缺席了,你是否會選擇斷掉自己眼前的路呢?雖然人生有很多扶持,但要走完我們自己的人生的也就只有我們自己而已. 四辯稿:羅·勃朗寧曾說:「雄心壯志是滄滄黑夜中的北斗星.」明確的目標如同茫茫大海中的燈塔,為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如果我連去向何方都不知道的話,就如同無舵之舟、無銜之馬.即使有技藝精湛的水手、有慧眼識珠的伯樂,使我們飄盪奔逸、徜徉恣肆,但終亦何所抵乎?如果說路可以走多遠,不在於路有多長,而在於你與誰同行,那麼沒有終點的路,走的再遠又有何意義呢?只有確定目標,才能更好地指導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確定通往羅馬的條條大陸中,誰與我們同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左右東西南北中發白而求索.然而時間是留不住的,所以生活必須是建設性的.有明確目標的.否則,如此漫長的人生路再貼心的知己也將江郎才盡、無所適從了,我們又有何動力去實現人生的價值呢?故古語也雲:「志不真則心不熱,心不熱則功不賢.」因此,明確的目標是我們親近的強大動力,讓我們以飽滿的精力追求成功. 再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路或不同的方式去走我們自己的路.如果有人值得你放棄自己的路,與他同行,那麼在你心中也已經作出了選擇,也是間接的為自己.與他人同行難道就不是你所選擇的那個「哪裡」嗎?人肯定是向著自己人生目標邁進的,與誰同行只是附帶條件,畢竟自己的一生要自己去走的.當我們有了目標,決定了方向時,就算是孤獨一人,我們也要自己去闖. 風兒可以吹飛一張大紙,卻無法吹跑一隻弱小的蝴蝶.因為生命的力量不順從.雖然人生多扶持,但要走完我們自己的人生的就只有我們自己而已.如果某個人在你的未來缺席了,你一定不會選擇放棄自己的眼前路吧?故曰:「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 最後,讓我們以一副對聯結尾: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讓我們明確人生的目標,直掛雲帆,沖往生命的滄海. 去向哪裡的主觀層面:與誰同行對主體運動發展起決定作用是外在的,影響性的,而去向哪裡的影響是內在的(所謂內因外因的比較),所以去向哪裡對主體運動發展的性質是起決定性作用的,突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強調結果重於過程,自身的方向強於周遭的環境,終極目標是去向哪裡而不是與誰同行,或去向哪裡是與誰同行的前提等等,估計對方枚舉諸如此類例子和名言會有很多. 我想如果針對對方的正面論證,應當拿出我們的第一點與誰同行決定了去向哪裡(主觀層面),而且還是方向性的正確保障.因為我們強調的是客觀規律,而對方強調的是主觀能動性,所以應當根據下面資料(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系)的第一點為主要反擊論據,再進一步反擊指出對方因為只顧主觀能動性而易犯的南轅北轍,緣木求魚等不重客觀規律的錯誤,進而闡述我方的第一點中的方向性保障的有力證據,當然不要忘了強調「更」. 如果針對對方的反面論證,(首先聲明一下對方的觀點都是我臆想出來的),我感覺更好反駁,比如說我們沒有方向,漫無目的,我們就可以反駁說我方並不是沒有方向,別忘強調「更」,而是與別人同行進而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向而已,我覺得論語里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這句話簡直就是為我方在這場辯論會而寫的,這種擇善而從的思想,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理念就可以將對方打壓下去,我感覺對方舉出所謂的「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不效仿資本主義路線」這樣的例子也就不足為證了.我方可進而再論述我們的第二點,恰恰與誰同行才是我們成功的保障. 其實還有一點就是對方也許會跟我們採用兜圈子的方式,比如我方開始聲稱的與誰同行決定了去向哪裡,但對方可能會以團隊精神為例,對方可能會說其實去向哪裡才會決定與誰同行,從而形成一種循環的邏輯.我想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首先就要用我們的第一點來質疑對方去向哪裡的正確性,然後再可從第二點出發來輔證我方觀點. 至於去向哪裡的客觀層面,我想對方不會涉及太多,而且我現在也還沒有想好. 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系主觀能動性與客觀規律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唯一的前提就是尊重客觀規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第二、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的必要條件.這是客觀規律性與主觀能動性在實踐基礎上的互相轉化. 1、對方辯友強調單個英雄去向哪裡的成功卻避而不談與誰同行問:張騫歷盡了千辛萬苦,克服了種種惡劣的環境,最終到達出使西域,這不正是因為強大的信念在做支撐么?司馬遷在盡受腐刑的煎熬下,忍受著常人所不能承受的恥辱,這不也是因為信念的強大力量么? 答:對方辯友舉張騫司馬遷這樣的例子來說明去向哪裡比與誰同行更重要可謂是只見其表,不見其里,看得見英雄的壯志胸懷,卻看不到英雄的在現實生活中成長歷程.首先一個英雄之所以成為英雄,他肯定具備了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我想對方辯友也不能否認巴,一個英雄的成功決不是徒然的,他們後來的努力奮斗和年輕時成功塑造的正確價值取向是不無關系的,而價值取向又取決於周圍的環境.對方辯友顯然是只注重英雄的豐功偉業,但卻對英雄的成長環境視而不見,那麼對此對方辯友可不可以解釋一下為什麼馬加爵沒有上述偉人的壯志胸懷呢,可見去向哪裡完全決定於與誰同行嘛! 2、對方列舉希特勒的例子問:二戰是的希特勒,無論戰績多磨輝煌,意志聯盟多強大.但是由於他們的目標錯了,這就決定了他們要遭受歷史地審判的命運. 答:對方辯友顯然沒有弄清楚希特勒的個人背景,英國哲學家羅素曾經說過希特勒與盧梭同行的一個結果,兩人在思想形態上可謂是一脈相承,盧梭在《社會契約論》強調要絕對服從一個非凡立法者的意志,所以二戰時的德國是一個帶有專制主義色彩的國家.再加上希特勒本人是天主教徒,對猶太人有先天的排斥,再加上當時整個德國對猶太人的排擠.所以這才導致二戰悲劇的發生,恰恰說明與誰同行決定了去向哪裡啊! 3、對方貶低我方沒有方向問:羅.勃朗寧曾說「雄心壯志是蒼蒼黑夜中的北斗星「明確的目標如茫茫大海中的燈塔,為我們指引前進的方向.如夠我連去向何方都不知道的話,就如同無舵之舟,無銜之馬. 答:對方辯友不要曲解了今天辯題的意思,我方並非忽略去向哪裡的重要性,只不過承認與誰同行比去向哪裡更為重要而已.正如我們一辯所講的,恰恰是與誰同行決定了去向哪裡,是去向哪裡的方向性保障. 4、對方強調去向哪裡決定與誰同行問:只有確定目標,才能更好的指導我們的行為,讓我們確定通往羅馬的條條大路中,誰與我們同行. 答:沒有與誰同行的前提下,對方辯友怎麼知道確定的目標就是正確的呢?南轅北轍這樣的錯誤對方辯友總應該聽說過吧,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曾經說過尊重客觀規律是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前提,所以也只有與客觀大環境同行才能樹立正確的目標,才能不會犯緣木求魚,刻舟求劍這樣的錯誤.從而說明了與誰同行是去向哪裡的方向性保障. 對方強調人定勝天,有志者事竟成問:請問對方辯友如何看待「有志者事竟成」,「人唯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這兩句話? 答:說到底對方辯友還是一味地強調主觀能動性可以掌控全局,粗淺地理解這些俗語,刻意誇大了主觀能動性的作用范圍.其實我方一辯已經很明確地說明了,主觀能動性必須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才能有所作為,恰恰是在與客觀環境同行的前提下您所謂的去向哪裡或主觀能動性才有意義. 同伴帶領也是方向;人生價值在於方向的選擇動力性和主動性:明白自己追求什麼,選擇了方向,便只顧風雨兼程沒有誰可以一直陪我們走下去,我們的路最終只能自己走下去與誰同行的依賴性;知道前路何方就能實現人生價值.
『柒』 德國為什麼要分裂 是怎麼分裂
眾所周知,二戰後聯邦德國(指1949—1989年間的西德與1990年後的統一德國)對納粹德國的罪惡歷史作出了徹底的反省,與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1970年聯邦總理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認罪的鏡頭,已成為德國悔過自新的經典象徵。但是,除此以外,國內對德國反思歷史的情況的了解就很少了。在勃蘭特下跪一幕的影響下,人們普遍傾向於過於簡單化的結論:二戰後,德國人徹底反省了。這一結論雖然沒錯,但不可忽視的是,二戰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反思還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的。
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沉默與迴避階段
與我們今天的德國形象形成最大反差的要數起聯邦建國後15年裡的歷史態度。在這個階段的西德,反思與清算納粹歷史只是點滴現象,沒有形成規模。相反,我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對納粹歷史的無視、沉默與迴避。
這里我們應該從1945開始講起。二戰後的德國,滿目瘡痍、哀鴻遍地。普通的德國人丟魂失魄,流離失所,每日都在為最基本的生存而奔波。對納粹歷史的清算,是西方佔領當局的事情。惡貫滿盈的納粹頭目在紐倫堡得到了舉世矚目的審判。納粹官員被驅逐出政府機關。對普通德國人,美軍在美佔區以表格登記審查的方式進行了的「非納粹化」措施。但是,因與納粹政權有關的人數太多,德國民眾的抵觸情緒強烈,不得不交由德國地方政府設立的特別法院處理。而地方法院也敷衍了事,讓無數的納粹分子過關,「非納粹化」運動因此半途而廢。
1949年聯邦德國成立後,也沒有積極進行對納粹歷史的清算。相反,1949年12月聯邦眾議院便通過了赦免納粹分子一般犯罪行為的法案(1954年,眾議院再一次赦免了一批納粹罪犯)。1951年,又通過了恢復1945年被撤職的原納粹官員的職位的法律。隨著冷戰的加劇,西方佔領國也失去了徹底清洗納粹分子的興趣,他們更關心的是迅速扶持西德成為西方陣營的實力成員。朝鮮戰爭爆發後,北約鼓勵西德總理阿登納重建軍隊。為了藉助原納粹高級軍官的專業能力,同盟國與西德政府提前釋放了曼斯泰因等納粹高級將領。阿登納又親自前往監獄探望其餘納粹將領,而且還邀請曼斯泰因到總理府座談。阿登納本人屬於保守派,自己也受過納粹政權的迫害。他主張與西方交戰國,特別是與法國和解,也支持與以色列建立友好關系,對猶太人作出賠償。但他最關心的是如何重建德國,盡快從西方戰勝國手裡獲得西德的國家主權。為此他需要許多專業人才,這些人的納粹歷史對他來說無關緊要。在阿登納時期,大批的原納粹高級文武官員因此得以重返政府機關。沒有一個納粹時期的法官受到起訴或丟掉職位。阿登納總理府國務秘書戈羅布克就是當年納粹迫害猶太人的《紐倫堡法》的起草者與評論者。因此,人們稱這種現象為「戈羅布克現象」。東德因此攻擊納粹主義在西德復辟了。納粹主義在西德雖然沒有復辟,但因冷戰的掩護與阿登納本人的保守傾向,許多罪惡累累的納粹分子幸運地逃脫了應有的懲罰。
二、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轉折與突破階段
在50與60年代初期的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深刻反思與清算無從談起。到60年代中期,情況開始發生根本的變化。此時,西方國家與西德都爆發了大規模的學生運動。他們的共同反對目標是美國的侵越戰爭以及本國的保守勢力。在西德,納粹德國的歷史及其在西德殘余勢力是西德學生運動攻擊的獨特目標。當時離二戰結束只有二十餘年,在政府、軍隊與教育機構佔有要位的保守分子大都有一段不光彩的納粹歷史。這些人相對安穩地度過了50年代。學生運動爆發後,他們的納粹歷史遭到了年輕一代的無情清算。西德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清算由此正式拉開帷幕。
1968年11月 7日,在大庭廣眾之下,女記者克拉斯菲爾德給了原納粹黨員與高級官員、西德總理基辛格(非原美國國務卿基辛格)一記響亮的耳光。她說,她是以年輕一代的名義打這個耳光的。在她看來,二戰結束後僅20年,一位原納粹黨員與高官竟然能當上聯邦總理,這是德國的恥辱。1969年初,聯邦總統呂布克因其在納粹時期在一個曾設計過集中營的建築公司的工作經歷受到輿論的攻擊,只得匆匆下台。
1969年秋天,在學生運動的大力推動下,社會民主黨聯合自由民主黨上台執政。社會民主黨主席、當年的反法西斯戰士勃蘭特任聯邦總理。勃蘭特上任後,對內實行民主自由改革,對外謀求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和解(「東方政策」)。1970年12月7日,勃蘭特在華沙代表聯邦德國與波蘭政府簽訂了和平友好條約。就在當天,他弔唁了華沙的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就在那裡,他作出了本文開頭提到的那個舉世聞名的謝罪舉動。在西德國內,他因此受到了右翼的攻擊與非議。但是他偉大的舉措感動了世界輿論。1971年底,諾貝爾委員會授予了勃蘭特諾貝爾和平獎。他贏得的不僅是個人的榮譽,他也為聯邦德國贏得了世界的尊敬。從此以後,世界輿論對德國的態度有了根本的改變。
應該提及的是,西德學生運動對納粹歷史的反思也出現了極左潮流。少數大學生深信「資本主義導致法西斯主義」,組成了所謂的「紅軍團」,試圖以暴力的方式推翻西德的社會制度,因此走上了恐怖主義的歧途。1977年秋天,極左的恐怖主義達到了高峰。在施密特政府的強硬打擊下,「紅軍團」失敗並走入低谷。
但是,學生運動引發的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對原納粹分子的清洗卻在繼續進行。1978年,原納粹海軍法官、時任巴登——符登堡州州長的漢斯?費賓格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下台。他在二戰結束的最後日子裡還繼續判決士兵死刑。而且在戰後堅持認為,「如果當年是合法的話,那麼現在不可能是非法的」。
1979年,西德各州地方電視台在四個晚上連續轉播了美國電視系列片《大屠殺》。電視片中一個受納粹迫害的猶太人家庭的悲慘命運深深地震撼了觀眾的心靈。據統計,當時共有僅兩千萬人收看了該節目。對於只有六千萬人口的西德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數字。該節目的成功使得新納粹分子惱羞成怒,他們試圖通過迫害電視設備來進行干擾,但也未成功。
三、80年代:反復與爭論階段
進入80年代以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態度又出現了波動。這與在1982年底以科爾為首的保守派的再次上台很有關系。保守派對60年代中期以來左派對納粹歷史以及德國保守傳統的批判一直耿耿於懷。科爾上台之後,宣布要實現「政治與道德上的轉折」。科爾本人並不想給納粹歷史翻案,但其他保守分子卻認為重新評論德國歷史的時候來到了。
1983年,西德出現了所謂的「希特勒日記丑聞」。著名的《明星》雜志推出了所謂的「被發現的」「希特勒日記」。德國輿論一片震撼。保守勢力欣喜若狂,叫囂 「應該改寫納粹德國歷史了」。但是,「希特勒日記」很快被證實是偽造的。「日記」雖然是假的,但是保守派因此暴露出來的篡改歷史的心願卻是真實的。
198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40周年。5月8日是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40周年紀念日。隨著這一歷史日子的逼近,歐美各國都在准備隆重的紀念活動。聯邦德國也因此再次興起了反思納粹歷史的高潮。但這次反思卻變了調。有人認為,5月8日對於戰勝國來說是一個「勝利與解放的日子」,而對於德國人來說,這一天卻意味著戰敗與災難。難道德國人還能與戰勝國一起把它作為「勝利與解放的日子」來慶祝嗎?5月初,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來到西德,要與西德總理科爾一起在紀念二戰結束的同時,表示德美兩國人民的和解。科爾為此安排了到比特堡二戰德國陣亡士兵墓地弔唁。但媒體很快披露,該墓地還埋葬著幾十個納粹黨核心組織「武裝黨衛隊」成員。猶太人組織因此呼籲里根與科爾放棄該弔唁計劃。但科爾還是堅持與里根一起去了比特堡。聯邦德國與納粹歷史一刀兩斷的光輝形象被抹上了一層陰影。
5月8日,聯邦德國在眾議院舉行庄嚴的二戰結束40周年的紀念活動。面對西德輿論中對這一歷史日子的性質的疑惑,聯邦總統魏茨澤克在演講中旗幟鮮明地指出,「5月8日」,對於德國人來說首先是一個值得紀念的「解放之日」,因為它把所有德國人都從納粹的暴力統治中解放出來了。德國人不應該把戰爭結束時自己承受的災難與這個日子,而應該與1933年1月30日,即希特勒上台的日子聯系在一起。德國人不應該記恨於當年的戰勝國,而應該把自己的不幸遭遇歸結於罪惡的納粹統治。魏茨澤克的精彩演講不僅贏得了德國眾議院的熱烈掌聲,澄清了德國公眾的歷史疑惑,而且受到了西方輿論的一片贊賞,除去了德國國際形象上的陰影。
但是,西德對納粹歷史的爭論並沒有因此終結。1986年又出現了所謂的「歷史學家爭論」。這場爭論源於右翼歷史學家諾爾特。他在一篇報刊文章中抱怨,納粹德國已經滅亡40年了,但這段歷史卻仍然不能「過去」。他認為,納粹德國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在世界歷史上不是獨一無二的,其他國家也發生過的類似的大屠殺事件。而且,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很有可能是對斯大林「大清洗」以及一種「亞洲式的酷刑」的回應,猶如一種正當防衛。對諾爾特的進攻,著名社會學家哈貝馬斯與左翼歷史學家一起作出了及時而有力的回擊。他們認為,之所以說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是世界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是因為納粹國家利用現代工廠化的方式對一個種族不分男女老少地進行了整體性滅絕性大屠殺,而且這種罪行又發生在屬於歐洲文明國家的德國。如果有意尋找,總能找到一個與其他國家的大屠殺的「可比性」。但這種「可比性」並不能自然而然地成為德國人降低自我道德標準的理由。關鍵要看德國人是否因此沾沾自喜、如釋重負,是否願意把自己與落後國家一樣看待,逃避良心的譴責。至於諾爾特的第二個觀點,則完全屬於無稽之談,是挖空心思為希特勒開脫罪責。
四、90年代以來:深入與多面化階段。
1990年10月,分裂40年之久的東西德國統一了。統一德國沿襲了原西德的國名,也繼承了其反思納粹歷史的優良傳統。統一後,對納粹歷史的反思與清算更加深入了。在以前,清算納粹歷史的矛頭主要對准前納粹政權的重要人物與機構組織或者聯邦德國政界的重要人物的納粹歷史。而現在,進入批判視野的是納粹時期的普通人物與組織。
90年代初期,美國歷史學家格德哈根出版了其題為《希特勒心甘情願的儈子手——大屠殺中的普通德國人》的博士論文。在此書中,格德哈根通過對納粹時期參加大屠殺的德國協助警察的研究,得出了納粹時期普通德國人都是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自願幫凶的結論。該書翻譯成德文後,在德國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所謂的「格德哈根辯論」。在這次辯論中,年輕一代大多支持格德哈根的觀點,而他們的父親一代,即那些已經成為大學教授的60年代的大學生卻顯得有些落後了,因為他們過於挑剔格德哈根著作的專業缺陷。
隨著辯論的深入,納粹德國軍隊在二戰與大屠殺中的角色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在此以前,德國流傳著「國防軍是干凈的」 的粉飾性說法,認為他們只是「服從了命令」,參加了「正常的」戰役,沒有參迦納粹大屠殺等罪惡行為。對此,屬於左翼自由派的德國煙草商富豪林茨瑪及其社會研究所組織了一個題為《滅絕戰爭——國防軍的罪行1941—1945》的歷史攝影展覽,展出了成百上千幅戳穿「國防軍是干凈的」的謊言。展覽在德國各大城市巡迴展出,引起巨大震撼。不過,它也引起了極右翼的攻擊。他們在其中找出了一些技術錯誤,試圖推翻整個展覽的結論,但未能得逞。
進入90年代以後,聯邦德國對納粹歷史的反思形式也逐漸多樣化了,影視媒體的作用越來越大。如前所述,早在70年代末,美國電視系列劇《大屠殺》就為西德社會反思納粹歷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90年代,美國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也在德國引起很大反響,德國中小學都組織學生集體觀看並舉行討論。在這方面,德國影視界也作出了十分引人矚目的工作。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德國影片都是以納粹歷史及其影響為主題的。早在1980年,以著名作家格拉斯的長篇小說《鐵皮鼓》為腳本的德國同名故事片在好萊塢獲得了奧斯卡最佳非英語故事片獎。2002年,一部敘述一個在納粹時期流亡非洲的猶太家庭的故事片《情陷非洲》又一次獲得了這一殊榮。在90年代中期,諷刺1983年的「希特勒日記丑聞」的德國故事片《施東克》曾獲得該獎項的提名獎。去年,德國電影界又推出了反映希特勒末日的故事片《滅亡》,在德國引起轟動,又於今年在好萊塢獲得了提名獎。另外,德國國家電視二台自90年代中期開始,推出了一系列有關納粹歷史的紀實性電視片,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與正面的歷史教育不同,影視作品能夠使戰後出生的年輕人更為直覺地接觸納粹歷史。以猶太人命運為主題的影片更能使他們對受害者產生同情心,以希特勒為主角的影片則能使他們通過「一場與魔鬼的約會」對其幽靈產生更大的免疫力,後一種影片的成功不僅表現了德國電影界的藝術水平,也反映出了他們在政治上的成熟。
到新舊世紀之交,聯邦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歷程又取得了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就。經過二三十年的反復討論,聯邦眾議院於1999年6月25日通過在柏林建造紀念六百萬納粹大屠殺猶太人受害者的大規模紀念碑的決議。眾議院採用了美國建築師埃森曼的碑林設計。碑林建造在處於柏林統一後中心位置的波茨坦廣場,面積約為150米見方,包括2711個從30厘米至4-5米高低不等的石碑碑林。紀念碑林將告誡世世代代的德國人牢記納粹時期的罪惡,永遠不讓黑暗的歷史重復。今年5月10日,大屠殺紀念碑林正式揭幕。
五、結語
但是,即便進入新世紀後,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過程仍然充滿了波折,2002年,德國歷史學家約格·弗里德里希推出了《大火》一書。該書詳細敘述了二戰期間戰勝國對德國城市的空襲以及德國民眾遭受的災難。作者把戰勝國對德國的狂轟濫炸與希特勒對猶太人的大屠殺相提並論,又引起了一場激烈的爭議。新納粹分子又借機挑撥德國與戰勝國的關系,他們稱戰爭國1945年2月13日對德雷斯頓的大轟炸為「炸彈大屠殺」,並且揚言要在今年5月8日到柏林的象徵建築勃蘭登堡門示威遊行。
那天,全世界人民通過電視看到了來自德國首都的動人一幕:成千上萬的德國人手持火燭默立在勃蘭登堡門周圍的街道上。他們在為永久的和平祈禱,同時他們也以此行動阻擋在周邊街道上挑釁的新納粹分子前往勃蘭登堡大門,不讓他們玷污德國的國際形象。
這一幅畫面可以作為二戰後聯邦德國反思納粹歷史的過程與現狀的象徵。德國的反思是徹底的,但它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這一過程已經深入人心,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它還沒有結束,還在繼續進行。讓我們為它祝福吧!
『捌』 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樓主最好同時也去了解下卡廷慘案和德國前東部領土問題還有救過數十萬中國人的德國拉貝先生
滅絕營(Extermination camps)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其中一項建設來有組織地集體屠殺人的地方,也是就所謂的猶太人大屠殺[1]。二次大戰時,滅絕營建立來作為後階段的殲滅行動。在營內被殺的死者一般會被集體火化或埋在萬人冢。而在滅絕營被屠殺的主要是歐洲的猶太人和羅姆人(即吉普賽人)。被帶到這里的人大多不會生存超過24小時。
目錄 [隱藏]
1 術語
2 營地
3 受害人數
4 波蘭方面的回應
5 營地的運作
6 屍體的運用
7 戰後
7.1 猶太人大屠殺的否認
8 歷史爭議
9 腳注
10 參考文獻
11 外部鏈接
[編輯] 術語
滅絕營(德語:Vernichtungslager)和死亡營(Todeslager)一般都會被混合使用,並具體指用來作種族滅絕的營地。
一般來說,死亡營是一個設立來殺害犯人的集中營。它們不是用來進行懲治犯罪行為,而是用來促進種族滅絕。在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死亡營就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於被占據的波蘭所建的滅絕營[2]。此外,「滅絕營」有時也被政治示威者誇張地用來形容他們想嘲笑的監獄營地。
納粹德國滅絕營不同於納粹集中營,如達豪集中營及貝爾森集中營,集中營大多是用來監禁犯人的地方,如不同「國家的敵人」(納粹會把他們被認為不可取的人都標志為國家敵人)奴工。在最初幾年的納粹大屠殺,猶太人主要被送往這些集中營,但從1942年起,他們則大多被遞解到滅絕營。
滅絕營也不同於勞動營,勞動營被建立在所有被德國占據的國家,去勞役不同的犯人勞工,包括戰俘。很多猶太人都在這些勞動營工作至死,但無論猶太人勞工多麼勤勞,於德國的戰爭有多大用處,他們最終都註定被滅絕。在多數納粹營(除了非蘇聯士兵戰俘營和某些勞動營),營內的死亡率之高都是基於執行死刑、飢餓、疾病、疲勞過度,和極端的暴虐行為,然而,只有滅絕營是「特別」專用來集體屠殺的。
滅絕營與集中營在德國人自己來看是有分別的(雖然沒有在營地正式的表態過)。早在1942年9月,黨衛隊醫生目睹了整個毒氣毒殺過程,並在其日記中寫道:「他們不會無端稱奧斯威辛(das Lager der Vernichtung)為滅絕營!」[3]阿道夫·艾希曼的一名代理人威斯里舍尼(Dieter Wisliceny),於紐倫堡審判被審問時,他被問及滅絕營的名稱;他的答復提及奧斯威辛和馬伊達內克等。當被問到「你如何分辨毛特豪森、達豪和布痕瓦爾德集中營」這個「死刑執行者」回答是沒有,於艾希曼部門的角度來看,它們是一般的集中營。[4]。
[編輯] 營地
往滅絕營的主要驅逐路線以下是納粹大屠殺時於波蘭的六個納粹滅絕營:[5]:
奧斯威辛二號
切姆諾滅絕營
貝爾賽克滅絕營
馬伊達內克滅絕營
索比堡滅絕營
特雷布林卡滅絕營
奧斯威辛和切姆諾位於被德國占據的波蘭西面;其他四個位於普通政府地區。
其他死亡營,較少人知的有Maly Trostenets extermination camp,位於現在的白俄羅斯或以前Lokot Republic附近。華沙集中營的殺戮程度和性質仍然是備受爭議的事項。
「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 der Judenfrage)被納粹黨用來形容集體殺害歐洲的猶太人。這個行動決定於1942年1月的 萬塞會議,並在艾希曼的管理下執行。特雷布林卡,貝爾賽克和索比堡滅絕營都是在萊因哈德行動時建立的,作為滅絕波蘭猶太人的假名。
奧斯威辛二號和馬伊達內克滅絕營都有勞動營,萊因哈德行動營和切姆諾滅絕營則是「純正」的滅絕營,換句話,它們是獨立建立來專門殺人的,目標主要是猶太人,被送至這里的人在抵達營後的幾小時內便會被殺害。而沒有立刻被殺的則是用來兼作奴工,他們直接聯系於滅絕程序,例如從毒氣室移走屍體。由於只需極少的房屋和支援設施,這些營的面積都很小,每邊只有幾百平方米。而被送至營的人只會被告知,這里是一個中轉站,之後他們會被再遷往更遠的東方或工作營。
除了猶太人,也有其他人在這些營被殺害,包括了很多非猶太人的波蘭人和蘇聯戰俘。
[編輯] 受害人數
現今估計死於猶太人大屠殺的猶太人約510萬人,其中小孩佔一至二百萬;吉普賽人、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和同性戀者則占約50萬。猶太人大屠殺殺害了當時世界猶太人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歐洲猶太人的三分之二,波蘭猶太人的90%。
死於各死亡營的人數估計如下:
奧斯威辛-比克瑙:約110萬人[6]
特雷布林卡:至少70萬人[7]
貝爾賽克:約43萬4千5百人[8]
索比堡:約16萬7千人[9]
切姆諾:約15萬2千人[10]
馬伊達內克:7萬8千人[11]
Maly Trostenets:至少6萬5千人[12]
以上總計超過250萬人,其中佔了超過80%是有猶太人。因此這些營佔了被德國納粹所殺的猶太人的一半,也佔了波蘭猶太人被殺者的大多數。
[編輯] 波蘭方面的回應
波蘭外交部(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of the Republic of Poland)和無數的波蘭組織以及1989年後的波蘭政府,都將把納粹在被佔領的波蘭設立的滅絕營稱為「波蘭死亡營」的說法歸因於對歷史的無知或惡意的行為,並一直反對使用。他們建議使用「(納粹)佔領下的波蘭的(納粹)死亡營」的說法:波蘭於1939年的波蘭戰役敗於納粹德國,其政府並流亡到倫敦,也沒有任何波蘭傀儡國家與納粹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勾結,至於決定把滅絕營建於波蘭也是德國單方的決定。而將營地建於被佔領的波蘭的原因很簡單:
東歐的整個鐵路系統因納粹的戰爭計劃下已經不堪重荷。納粹德軍不可能在東線戰場的後方採取用成千上萬的列車遠程運送猶太受害者這種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因而只能「就地解決」)
滅絕營需要對德國公民極度保密。
與民間信念不同的是,波蘭戰前的反猶太主義沒有影響到德國的決定。任何協助藏匿猶太人的行為都會招致死刑。如果家中被發現有藏匿猶太人,所有的家庭成員均會被處以死刑。這即使在被納粹佔領的歐洲來說,也是最嚴厲的法例。盡管如此,在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頒授的「國際義人」(Righteous Among the Nations)(冒生命危險的在大屠殺期間去拯救猶太人,而死在納粹手中的非猶太人)名單中,波蘭人是最多的。Szmalcowniks,戰前波蘭的公民,除了勒索猶太人和藏匿猶太人的人之外,還以其他方式協助納粹滅絕猶太人,被波蘭家鄉軍(Polish Home Army)和其他波蘭抵抗組織(Polish resistance movement)視為通敵者,後來被處以死刑。
[編輯] 營地的運作
滅絕營里雖然有很多人是死於集體槍殺、飢餓和酷刑,但是主要的屠殺方法是利用毒氣室來殺人。奧斯威辛營的指揮官魯道夫·霍斯(Rudolf Höss),於戰後曾寫道:很多「立即執行小組」(Einsatzkommando)的人在參與集體槍殺後,由於「無法再忍受涉步於血中」[13]都變瘋了或自殺。而被殺者的屍體會被放於營內的火化爐火化(除了索比堡滅絕營,那裡會於營外的(火化用)柴堆火化),而其骨灰則會被埋起或撒開。在奧斯威辛-比克瑙,那裡的屍體由於太多,不能用埋葬或柴堆火化的方法,唯一處置辦法是將屍體放於由德國公司Topf und Söhne專門設計的爐窯火化,這些爐窯幾乎是日以繼夜沒有停頓地進行火化。
每個營的運作略有不同,但是都是設計來有效率地屠殺人。例如黨衛軍醫務上尉Kurt Gerstein,表明了一位瑞典外交官在戰爭時於營內所見的事情。他形容他如何於1942年8月19日抵達貝爾賽克滅絕營(在那時,營地仍然用主要用一氧化碳作為毒氣室的毒氣),有人自豪地叫他看看塞滿45個車廂的6700名猶太人下車,其中許多人已經死了,但其餘的都是赤身裸體地步向毒氣室,他說:
Hackenholt下士用了很大的力量來使引擎轉動,但是引擎始終不動。接著Christian Wirth隊長走過來。我看得出他害怕,因為我出席了一場災難。是的,我看到這一切,我等待。我的秒錶顯示一切,50分鍾,70分鍾,柴油始終沒有開始。人們在毒氣室內等待。徒勞的。可以聽到他們的哭泣聲,「像在猶太教會,」Pfannenstiel教授說道,他的眼貼近木門的窗口。Wirth隊長憤怒地鞭打了烏克蘭助手Hackenholt,十二次,十三次。經過2小時39分鍾,秒錶記錄這一切,柴油開始了。直至此刻,被關在這四個稠密毒氣室的人還活著,4乘750人在4乘45立方米的室內。25分鍾又過去了。許多人已經死了,因為毒氣室內的電燈內點亮了幾分鍾,所以可以通過小窗口看到裡面的情況。又28分鍾後,只有少數人仍活著。最後,32分鍾又過了,所有人都死了……牙醫敲掉(死者的)黃金牙、齒橋和齒冠。在他們中間站著Wirth隊長。他如魚得水,並顯示給我看一大個裝滿牙齒的罐,他說:「你自己看看那些黃金的重量!這僅是從前天至昨天。你無法想像我們每天發現的,銀幣、鑽石、黃金,你將自己看到!」[14]
據霍斯說,首次用齊克隆B(藍色的氰化物)來對付猶太人,盡管那些猶太人以為只是去除虱子,但很多人都懷疑他們將被殺死。因此在後來的毒氣攻擊,要花氣力把「麻煩份子」分開,在不引人注目情況下槍斃。特別支隊(sonderkommando)的成員 ,一組營地的囚犯被指派協助進行了滅絕,他們會陪同猶太人進入毒氣室,直到門關上為止。此外,一名黨衛軍的衛會站在門口,以保持「安定人心的作用」。為了避免令囚犯有多餘時間去思想其命運,會盡快要求他們脫下衣服,並由特別支隊幫助那些可能會拖慢進程的人[15]。
特別隊會和被毒氣所殺猶太人談及營地的生活,並試圖說服他們相信一切都沒有問題。許多猶太婦女當除去衣服後,會把其嬰兒藏在自己的衣服的下方,因為她們擔心消毒劑會傷害其嬰兒。霍斯寫道:「特別隊的男官兵特別查找這些」,並鼓勵婦女把其孩子一塊帶去(毒氣室)。特別隊的官兵也負責撫慰那些可能「因為害怕在如此怪異環境脫去衣服」而哭的小孩[16]。
但這些措施並不能欺騙所有人。霍斯講述幾個猶太人「他們要麼猜中或知道他們在等待什麼」,但他們仍「找到勇氣去與孩子說笑和鼓勵他們,雖然致命的恐怖場景就在他們眼前」,有的婦女會突然「在脫衣服時發出恐怖的尖叫,或拉扯自己的頭發,或像瘋子般尖叫。」這些都會被特別隊的官兵立即帶離現場去槍斃[17]。也有些人「在率領到毒氣室前會透露其同種族仍藏匿人的地址[18]。」
當毒氣室的大門被鎖上,粉末狀的齊克隆B便會從室頂的特殊洞子撒下。而營地的指揮官每次都會透過窺視孔來查看毒氣殺人的情況,和監督准備功夫和善後工作。霍斯說,被毒氣殺死的屍體「沒有任何明顯的抽搐跡象」,奧斯威辛的醫生把這歸功於齊克隆B的「肺部癱瘓作用」,這確保了受害人在抽搐前死亡[19]。
當毒氣攻擊進行完畢,特別隊的官兵便會移走屍體,並取走其黃金牙齒和剃了屍體的毛發,然後把他們送到火葬場或窖。在這情況下,屍體會被火化,特別隊的官兵負責添加燃料撥旺爐火,排出過剩的脂肪,並翻動「如山的燃燒屍體」,使火不斷的燃燒。霍斯發現特別支隊的驚人態度和獻身精神。盡管他們「深知……他們也將會是相同的命運」他們設法履行其職責」,「在這樣無疑的方式,他們可能認為自己是滅蟲者」,按霍斯說,其中許多特別隊官兵在他們工作時都會吃東西,和抽煙,「盡管從事這可怕的焚燒屍體工作」。偶爾,他們會碰到近親的屍體,盡管他們「被明顯地影響了,……但從沒有導致任何事件發生」。霍斯舉例的一名男子,從毒氣室搬著屍體到火坑,發現屍體是其妻子,但他表現得「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20]。
一些納粹黨的高級領導人和黨衛軍被送往至奧斯威辛營去查看毒氣殺人的情況。霍斯寫道,雖然「一切他們所看到的都印象深刻」,但有些「之前最大聲疾呼要執行這種滅絕的人,當他們親眼看到這『猶太人問題的最後解決』後,他們都沉默了。霍斯被反復問及如何能忍受這滅絕。他解釋:「鐵般的決定使我們必須全面貫徹落實希特勒的命令」,但發現即使「很強硬的阿道夫·艾希曼也不希望和我交換位置[21]。」
[編輯] 屍體的運用
特別分隊(黨衛隊特派司令部,sonderkommando)非常勤於掠奪被殺害猶太人的屍體,他們會拿去其屍體上的衣物、首飾、眼鏡、頭發、(補上的)金牙等任何能再用或循環再造的物件[22]。但是,也有其他令人懷疑的故事。有些人更聲稱納粹以人皮來做燈罩,這是完全可能的,馬丁·鮑曼的兒子,又稱馬丁,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當時他還是一個小孩,他曾看見一張用人骨做的椅子,和一本用人皮包著的書[23]。紋身的皮膚有時會被拆去,然後保留[24]。一個利用黑瓦洛部落的技術在布痕瓦爾德集中營做的頭蓋骨,後來更作為紐倫堡審判的證據[25]。
[編輯] 戰後
位於奧斯威辛比克瑙集中營的英文紀念碑由於蘇聯軍隊於1944年進入波蘭,為了隱藏所做的事,納粹黨關閉了或拆除了這些營地。戰後的波蘭人民共和國也進一步地拆除營地和任由其衰變。不同的古跡建於這些前營地的位置,但他們通常不會提及大部分被殺的是猶太人。
1989年波蘭政權在東歐劇變中變更後,營地位置變得更容易進入,並成為該地旅遊業的主題中心,特別是最為人認識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波蘭語:oświęcim)。猶太組織和波蘭方面更有一系列關於這些場址的爭議。也有一些猶太團體強烈反對豎立基督教紀念物於這些營中。其中最顯著的案例就是奧斯威辛十字,一個設於奧斯威辛一號附近的十字,那裡大多數受害者都是波蘭人,而不是用於滅絕猶太人的奧斯威辛二號的附近。
[編輯] 猶太人大屠殺的否認
主條目:en:Holocaust denial
曾有一些團體和個人否認納粹德國利用滅絕營來殺害任何人,或對大屠殺進行方式或程度提出了質疑。例如,Robert Faurisson在1979年聲稱「希特勒的毒氣室」根本不存在,他認為這毒氣室的想法「實質上是擁護猶太復國主義的起源」[26]。英國歷史學家大衛·歐文就因否認猶太人大屠殺而被奧地利法院判囚三年(否認納粹大屠殺在奧地利是犯法的)。
學者和歷史學家指出,否認大屠殺等於否認了所有生還者、肇事者、物證、照片,以及納粹所保留記錄的所有證據。Nizkor Project的成果,還有黛博拉·利普斯塔特(Deborah Lipstadt)的工作,西蒙·維森塔爾(Simon Wiesenthal)和他的西蒙威森索中心,還有更多的大屠殺資源,所有關於大屠殺否認的追蹤和解釋。可靠史學家如希爾伯格(Raul Hilberg)發表的《歐洲猶太人的毀滅》(The Destruction of the European Jews),達維多維茲(Lucy Davidowicz)的《The War Against the Jews》,伊恩·克肖(Ian Kershaw),和其他許多評論「大屠殺否認」者,至少數見解偏激者。反猶政治動機更往往被認為是那些否認大屠殺者所為的。
[編輯] 歷史爭議
現在圍繞著集中營和大屠殺的歷史性辯論主要涉及當地居民共謀的問題。雖然許多猶太人被基督教鄰居救了,但也有忽視他們的處境,並檢舉他們的人。此外,很明顯許多集中營被綁於當地經濟的發展。舉例來說,商品都是被運送到營地,而當地婦女需提供家務料理等。納粹軍官光顧當地的小酒館,交易的黃金都是從受害者那裡搜刮來的。當前的歷史研究指出,曾居住在營地附近的人說,那裡所發生的事情大部分都隱瞞著當地的市民[27]。
『玖』 國際史的歷史辯論賽賽題,比如二戰方面的,急求!
1。閻西山的一生簡歷,他都做過什麼,對日抗戰期間他有什麼作為?國共內戰期間他在干什麼,最後是怎麼死的?
2. 二戰期間大炮的口徑有幾種,威力最大是那一種?
3. 迫擊炮的口徑有幾種,攜帶最方便、威力最大的是那一種?
4. 國民黨的軍隊在抗戰時期是否就真的如書說的那樣消極抗戰?
5. 人類歷史上製造出來的殺人最多的兵器是什麼?
6. 什麼兵器殺人最多還最容易製造?
7. 什麼戰略在軍事上最常見?
8. 蓋世太堡的具體解釋是什麼,他是人名還是一個機構的名字?並請指出他的出處。問題補充:
這些都是我想知道的問題,所以請教!
最佳答案 閻錫山自己去查。
大炮口徑有德國37毫米戰防炮,3型坦克的50毫米坦克炮,4型坦克的75毫米坦克炮,T-34的75毫米坦克炮,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的88毫米大炮。德國反坦克的88毫米高射炮,105毫米的榴彈炮和155毫米的加農炮。120毫米的軍艦副炮,巡洋艦上的280毫米主炮,英國威爾士親王號上356毫米主炮,德國俾斯麥號戰列艦上381毫米主炮,美國衣阿華級戰列艦406毫米的主炮,日本大和級戰列艦460毫米的主炮。最出風頭的是德國88毫米的高射炮,威力最大的炮是460毫米的主炮,可以發射1.5噸重的炮彈。
本人對迫擊炮沒有研究
放屁,你看看中國八路軍打過幾場?全是打了幾場伏擊,死了幾個人?只有百團大戰算能拿得上檯面。抗戰8年,紅軍從3萬人發展到120萬正規軍和200萬民兵,世界上見過這么離譜的戰時擴充嗎?還不是消極避戰,只不過說得好聽:不與優勢敵人做正面沖突。再看國民黨部隊,凇滬會戰,1個師的編制上去打2個小時就死得差不多了,徐州會戰,武漢會戰,析口會戰,太原會戰,4次長沙會戰,台爾庄戰役,還有國外的緬甸會戰,死了多少人?八路軍夠他的一個零頭嗎?
氫彈和中子彈
原子彈,戰後美國有個「第N國」計劃,給兩個不是物理專業的大學生一疊草稿和一張國會大廈的借書證,他們在30天內設計出了原子彈的結構草圖,經專家鑒定,如果按此設計圖製造的原子彈,爆炸威力30倍於廣島原子彈。所以如果提供原料,原子彈是容易製造的武器。
使用裝甲部隊突破敵防線後的鉗形攻勢,將敵分割包圍並殲滅之。即閃擊戰的地面作戰理論
德國國家秘密警察組織,是德語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