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人有什麼好的著作

德國人有什麼好的著作

發布時間:2022-06-22 04:56:21

『壹』 斯塔爾夫人的著作

斯塔爾夫人的著作有《論文學與社會建制的關系》(簡稱《論文學》,1800)和《論德國》(1810)以及小說《黛爾菲娜》(1802)和《高麗娜》(1807)。在《論文學與社會建制的關系》中,作者根據狄德羅關於文學與社會風尚互相聯系的論點,評論從古希臘直到18世紀的西歐文學,並論述了歐洲北方與南方的文學,以及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文學,表示對於浪漫主義的偏愛。《論德國》的全稱是《論德國與德國人的風俗》,其第一章指出德國人是理想主義者,重感情,富有藝術才能。德國人的嚴肅態度和法國人的輕率、機巧的氣質形成對比。第二章專論文學藝術,詳細介紹了德國詩歌、小說、戲劇、美術和史學著作,同時介紹包括萊辛、歌德、席勒在內的若干著名德國作家。第三章評論德國的哲學與倫理學,指出德國人比較喜愛抽象探索,而不喜歡實驗哲學,並闡明18世紀德國哲學對德國文學藝術的影響。最後一章論述宗教與熱情,表明德國人傾向於「神秘感」和熱情,頌揚了熱情的積極作用。這部作品對19世紀初期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斯塔爾夫人的小說塑造了熱情奔放的婦女形象,敘述了她們不美滿的愛情和戲劇性的經歷。她們在愛情問題上堅決按照自己內心的要求去做,同社會上的習慣勢力與公眾的成見發生矛盾沖突時,她們也不肯違反心願。這是當時浪漫主義小說中最受讀者歡迎的主題之一。她的兩部小說都帶有自傳的成分。

『貳』 有沒有關於在德國生活的書我想去德國留學 想了解了解 最好是書

中國人選擇去德國留學,優勢大致有六個方面:
一、留學門檻較低
德國大學錄取程序中對語言的要求相對是比較低的,不像去美國或英國,要先考托福、GRE或雅思之類。德國是先憑你一定的德語學時(一般在800至1000學時)證明就可以拿到大學錄取通知書,到了德國之後再過大學真正的語言關。德語主要難在入門和語法上,而後者正是中國學生的長項。一般中國學生只要努力,都可以在兩年內通過德國大學的語言考試。
二、上大學基本免費
德國大學是真正意義上的義務教育,不但學費全免,就連雜費(德國稱之為注冊費)也很少,通常每學期100歐元左右(約合1000元人民幣)。這對於經濟上不富裕、但又渴望出國鍍金的學生來說,無疑是一種很大的誘惑。雖然從2004年起不少德國大學開始徵收超學期學費,但主要是針對長期賴在校園里不肯畢業的學生,而中國學生基本上可以在規定學制內(通常為12-13個學期)完成學業,因此無需為此擔憂。
三、學生優惠多
在德大學生日常生活中可以享受各種優惠和便利,這也是為什麼在德國有那麼多的人情願留在校園內,也不願走上社會的主要原因。這些優惠首先體現在「行」上。一般來說,學生每學期繳納的注冊費里,包括了大學所在城市的所有公共交通費用(如公交車、地鐵、區間火車等)。在有些州,甚至包括往返附近城市的火車票。此外,大學生外出旅行還可以購買折扣票(一般限定在26歲以下)。
其次是「住」。德國絕大多數城市的大學都提供學生宿舍,國家給以補貼,租金比較便宜,通常在每月100-200歐元之間,遠勝過自己找房子。但學生必須事先登記申請,而且由於德國的外國留學生越來越多,通常學生宿舍都是供不應求,排隊等上一兩年也屬正常。除此之外,學生找房還可以求助於當地的教會組織。雖然該組織並沒有宿舍,但它會積極地為你張羅,尋找相對廉價的住房,幫助你渡過難關。
第三是「食」。德國的大學都設有食堂,價廉物美,通常每頓飯在2歐元左右,而在快餐店裡一餐需5歐元,飯店裡更貴。當然,如能自食其力更好。一般在學生宿舍大樓里均設有公共廚房,每天花上半小時,每月可以節約50-100歐元。但是,如果是合租房或是借住在德國人家裡,做飯就相對麻煩些,因為德國人不喜歡屋子裡有油煙。此外,有的學生公寓還可以給新生提供一個學期的「食宿包干」,每月交納200-250歐元,除住宿外,還提供周一至周五的午餐。但因「僧多粥少」,必須早早聯系,而且不是每個城市都有。
第四是醫療保險。在德國,學生可以享受非常優惠的醫療保險。不論是在哪家醫療保險公司投保,保險費每月不超過50歐元,遠低於正常的保險費,並且保險領域涵蓋面廣,除了牙齒美容等極少數醫療項目,幾乎所有大病小病全在保險項目內,而且可直接劃卡,不需自己付錢。甚至連看病乘坐計程車都可以找保險公司報銷。盡管去年下半年德國醫療改革,要求病人每季度交納10歐元初診費和小部分葯品費,但相對於昂貴的醫療費用還是微不足道的。
綜合以上各項,中國留學生在德留學期間的平均月生活費大約在600歐元左右,其中房租200歐元,醫療保險50歐元,交通50歐元(主要指旅遊交通費),書籍文具40歐元,食品150歐元,以及其它開支如電話(上網費)、休閑、社交等。
四、勤工儉學機會多
在德國讀書期間原則上是允許打工的,但不允許一年四季都去打工。在打工方面,要看你拿的是什麼簽證(簽證上給你加的是什麼樣的注釋)。一般的規定是假期中可以打工。但有的簽證上也會不加規定。不加規定的,平時打工每個月有時間限制(一般是每周不超過8小時,或全年不超過3個月)。相較於英、加等國,德國的打工機會要高許多,只要不怕辛苦,一般都能找到份短工。
五、延簽方便
在德國,一旦通過大學語言考試並順利注冊後,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一般說來,只要是大學還未畢業),只要銀行賬戶上有一定數目的存款,個人都無需為簽證不能延期而擔心,並且可以在簽證有效期內隨時回國探親或是去第三國遊玩。而在美國,一般來說,只要回國就又要重新簽證,結果很多學生都不敢回家。
六、發展前景較好
目前中德兩國關系正處於歷史最佳時間,政治、經貿、科教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自2003年起,中國超過日本成為德國在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而德國長期以來一直都是中國在歐洲最重要的貿易夥伴。
在此背景下,德國大中型企業對中國的熱情和期望值都很高,都想方設法地搶佔中國市場,相應地需求人才也越來越多,特別是精通中德兩國語言並有相關專業的大學畢業生尤其受歡迎。因此,只要中國學生有德國大學的文憑,畢業之後找一個和中國有關的好工作是不太難的。當然,想在德國留學畢業後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前景,還牽涉到專業選擇的問題,另外個人能力的培養等也不能忽視。
但凡事總有利弊兩面,留學德國主要劣勢有五點。
一、過語言關難
德國大學錄取過程中對語言的要求也相對較低,僅僅滿足於一紙學時證明和面試時簡單的幾個問句。當你手拿大學錄取通知書(請注意:德國的大學錄取通知書同中國的完全是兩種意義。德國的大學錄取通知書更准確地應稱為大學報名資格書,必須通過語言考試才能注冊)滿懷喜悅地來到德國准備大展宏圖時,卻發現自己所掌握的語言根本不能勝任自己的學業,甚至連日常生活都無法應付。
更令人頭痛的是,大學語言考試還等著你(因為德國高校很少提供英德文雙語授課)。根據德國的有關規定,兩年之內無法通過大學語言考試,即被遣返回國。為此你就得埋頭苦學德語。而通常大學的語言班都有人數限制,上私立語言學校又很貴。
為此,筆者建議國內有志赴德留學的學子不要急於出國,務必在國內把德語基礎打扎實,最好在國內通過德語水平考試後再出國,這樣一方面可使自己在德國有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另一方面也可迅速適應完全陌生的學習環境。
二、教學體制差異大
德國大學的教學體制與中國很不相同。最明顯體現在德國大學高度強調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能動性,教授一般不督促學生的課外學習,通常只是負責講好自己的課,並給學生列出一長串的參考書目,至於你上課有沒有聽懂或是學習上是不是有困難,只要你不主動去問,他也一概不去關心,至於你有沒有去讀參考書,他更是不管。而且德國的大學教授通常都有自己的輔導時間,規定時間之外,你很難找到他。這種放手的教學機制讓從小就被家長和老師計劃安排好了的中國學生很難適應。因為自主能力差,導致學習計劃一團糟,影響學習成績,同時也挫傷了學習興趣。
筆者就曾碰到過一個中國女孩,在國內的學習成績非常好,常常得到老師的表揚,自己也很驕傲。但到了德國以後,因為不適應這里的教學方式,不懂得合理安排課程,再加上課堂上因為語言能力有限不能完全聽懂,卻礙於面子不好意思當面提問,總等著教授給她課後輔導,卻總也等不到,結果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心態一下子就調了個個,總覺得自己做什麼都不行,成天鬱郁寡歡,最終得了精神分裂症,只能放棄在德國的學業回國治療。
三、學習時間長
德國大學學制很有自身特點:學習時間不受限制,只要你修滿必需的學分,不論你是花五年的時間還是十年的時間,都可讓你畢業。這對一個學習不很自覺的人來說,客觀上很容易養成惰性。
另一方面,德國學制的繁瑣性又使學制拖得很長。在德國,大學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即基礎階段和專業階段。基礎階段通常為兩年,如果在德國還要學習語言,前後加起來就可能需要三至四年。進入專業階段後,除了學專業科目外,學生開始學寫專業小論文,完成數篇小論文後,就開始畢業論文的寫作。
最後還需經歷一場大考,將所學知識從頭至尾考一遍。通常口試加筆試在20-30門左右,一次考試把4-5門合起來考,一考就是四五個小時。譬如:企業管理學的考卷上就包括統計學、成本學、融資投資學、稅務審計學、會計學等。大考只能補考一次,如果補考再失利,等於宣告肄業。這就逼迫學生為保險起見將自己參加考試的日程往後推遲一至二年。因此,能夠在四年內完成學業獲得碩士學位的幾乎很少,更不用說還有語言關的外國人了。
雖然中國人以聰穎勤奮聞名,但在德國學習卻很難偷得上巧,一般需要五年甚至更多的時間才能順利完成學業並拿到學位。這同英美國家一兩年即可獲得一個學位相比,無疑要落後很多。如果再算上機會成本,吃虧就更大。不過,德國學制長並不是一無是處,起碼有一點是世界公認的:德國雖然沒有大牌大學,但它的大學文憑含金量卻是極其高的。
四、不易申請獎學金
因為德國大學是免費教育,所以它本身不設立獎學金。獎學金通常由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或是德國各個政黨的基金會如阿登納基金會、埃伯特基金會、瑙曼基金會等提供。資助對象絕大多數為大學高年級的學生,也包括外國學生,但主要照顧歐洲和北美國家,中國學生除非學習成績出眾,一般很難申請到獎學金。而且獎學金金額要較英美國家少一些。此外,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基金會會向申請者提供整個學習期間的資助。
五、移民有限制
眾所周知,德國的民族主義思潮一直比較濃厚,例如二戰中的反猶太主義就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就是在今天的德國,針對外國人的各種暴力犯罪也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德國政府制定的移民政策較美加等國要保守得多,甚至可以說是有些苛刻(這還虧得是社民黨在台上,如果是保守的基民盟執政,移民政策更加趨緊)。這也是為什麼德國仿效美國實行為IT行業拔尖人材頒發綠卡以來卻少有人享受到這項待遇的主要原因。

『叄』 中外著名的植物學家及著作

林奈
林奈(Linnaeus,Carolus)是瑞典植物學家、冒險家,首先構想出定義生物屬種的原則,並創造出統一的生物命名系統。

17世紀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博物學家搜集到大量的動物。植物和化石等標本。在1600年,人們知道了約6000種植物,而僅僅過去了100年,植物學家又發現了12000個新種。到了18世紀,對生物物種進行科學的分類變得亟為迫切。林奈正是生活在這一科學發展新時期的一位傑出的代表。

林奈1707年生於瑞典。林奈的父親是一位鄉村牧師,他對園藝非常愛好,空閑時精心管理著花園里的花草樹木。幼時的林奈,受到父親的影響,十分喜愛植物,他曾說:"這花園與母乳一起激發我對植物不可抑制的熱愛。"八歲時得「小植物學家」的別名。林奈經常將所看到的不認識的植物拿來詢問其父,他父親也一一詳盡地告訴他。有時林八歲時得「小植物學家」的別名。問過父親以後不能全部記住,而出現重復提問的現象,對此,其父則以"不答復問過的問題"來督促林奈加強記憶,使他的記憶力自幼就得到了良好的鍛煉,他所認識的植物種類也越來越多。在小學和中學,林奈的學業不突出,只是對樹木花草有異乎尋常的愛好。他把時間和精力大部分用於到野外去採集植物標本及閱讀植物學著作上。

從1727年起,林奈先後進入龍得大學和烏普薩拉大學學習。在大學期間,林奈系統地學習了博物學及採制生物標本的知識和方法。他充分利用大學的圖書館和植物園進行植物學的學習。1732年,林奈隨一個探險隊來到瑞典北部拉帕蘭地區進行野外考察。在這塊方圓7401千米(4600英里)的荒涼地帶,他發現了100多種新植物,收集了不少寶貴的資料,調查結果發表在他的《拉帕蘭植物志》中。1735年,林奈周遊歐洲各國,並在荷蘭取得了醫學博士學位。在歐洲各國他結識了那裡的一些著名的植物學家和得到了國內所沒有的一些植物標本。在國外的3年是林奈一生中最重要的時期,是他學術思想成熟、初露鋒芒的階段。例如,他的《自然系統》就是在1735年出版的。在此書中,林奈首先提出了以植物的生殖器官進行分類的方法。1738年林奈回到故鄉,他回到母校烏普薩拉大學任教,著書立說,直到1778年去世。從1741年起,他擔任植物學教授,潛心研究動植物分類學,在此後的20餘年裡,共發表了180多種科學論著,特別是1753年發表的《植物種志》一書,是他歷時七年的年的心血結晶,在這部著作中共收集了5938年植物,用他新創立的「雙名命名法」對植物進行統一命名。

林奈在生物學中的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為分類體系和雙名制命名法。在他看來:"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了解事物本身。這意味著對客觀事物要具有確切的理解;通過有條理的分類和確切的命名,我們可以區分開認識客觀物體……分類和命名是科學的基礎。"《自然系統》一書是林奈人為分類體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於沒有一個統一的命名法則,各國學者都按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命名植物,致使植物學研究困難重重。其困難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命名上出現的同物異名、異物同名的混亂現象;二是植物學名冗長;三是語言、文字上的隔閡。林奈依雄蕊和雌蕊的類型、大小、數量及相互排列等特徵,將植物分為24綱、116目、1000多個屬和10 000多個種。綱、目、屬、種的分類概念是林奈的首創。林奈用拉丁文定植物學名,統一了術語,促進了交流。他採用雙名制命名法,即植物的常用名由兩部分組成,前者為屬名,要求用名詞;後者為種名,要求用形容詞。例如,銀杏樹學名為GINKGO BILOBA,L.GIKGO是屬名,是名詞;biloba是種名,是形容詞;第三個字母,則是定名者姓氏的縮寫,L為林奈(linne)的縮寫。結合命名,林奈規定學名必須簡化,以12個字為限,這就使資料清楚,便於整理,有利於交流。林奈的植物分類方法和雙名制被各國生物學家所接受,植物王國的混亂局面也因此被他調理得竟然有序。他的工作促進了植物學的發展,林奈是近代植物分類學的奠基人。

林奈能取得這些成就,是因為他對植物的特殊感情和好學精神,具有廣博的經歷以及有利的學習、深造條件等,還在於他重視前人的工作,虛心取人之長並加以發展。如在1729年,林奈讀到法國植物學家維朗特著的《花草的結構》一書,受到啟發,他根據植物的雌蕊和雄蕊的數目進行植物分類。再如,古希臘時的亞里士多德建立的動、植物命名法規已經具有雙名制的萌芽,只是到了林奈才將雙名制完善和推廣。

林奈的最大功績是把前人的全部動植物知識系統化,摒棄了人為的按時間順序的分類法,選擇了自然分類方法。他創造性地提出雙名命名法,包括了8800多個種,可以說達到了「無所不包」的程度,被人們成為萬有分類法,這一偉大成就使林奈成為18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

18世紀生物學的進步是和林奈緊緊相連的。瑞典政府為紀念林奈這位傑出的科學家,先後建立了林奈博物館、林奈植物園等,並於1917年成立了瑞典林奈學會。





布朗
(1773-1858)
[ 2005-03-12 ]
布朗是英國著名植物學家,1773年12月21日生於蘇格蘭的蒙特羅斯,長期從事植物分類學研究。1827年,他在用顯微鏡觀察水中懸浮的花粉粒子時,發現粒子在無外力作用下,總不停地運動。進一步發現懸浮在液體或氣體中的微粒(直徑約為m.m),稱為「布朗微粒」)作永不停的無規則運動,後來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布朗運動」。這是一種很有名的自然現象,間接顯示物質分子處於永恆的熱運動中。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微粒運動理論闡明了布朗運動,是由分子運動所引起的。布朗1858年6月10日在倫敦逝世,享年84歲
=============植物學史上重要的科學家

1、 Theophrastus 約公元前370年-285年,亞里士多德的學生,植物學之父

2、 Caius Plinius Secuns 老普林尼 公元23-79年,著有Historia naturalis 自然史,其中9卷介紹當時知道的葯用植物。

3、 Pedanios Dioscorides 公元一世紀,羅馬軍隊的外科醫生,著有Materia medica 其中介紹了約600種葯用植物。

4、 Albertus Magnus 1193-1280 著作為 De vegetabilis,描述了葯用植物以外的其他植物,並且從莖的結構、單子葉、雙子葉植物的區別,有分類系統的萌芽。

5、 Otto Brunfels 1464-1534 德意志草葯學家(herbalists),著作Herbarium vivae eicones,具有精美的插圖,德國最早的植物學家。

6、 Jerome Bock 1489-1554,德國人, 著作為Neu Kreunterbuck ,這本書對植物的描述非常細致,也是分類系統的開端。

7、 Valerius Cors 1515-1544,德國人,Historia plantarum 完成於1540年,但直到1561年才出版,該書描述了446種被子植物,而且其植物形態描述都是從活的植物直接觀察得到的。

8、 Leonhard Fuches 1501-1566 德國人著作為 De historia stirpium ,這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植物學著作,其插圖和文字都比較完備。

9、中國植物學家,救荒本草的作者:朱橚 濠州鍾離(今安徽風陽)人。約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生;明洪熙元年(1425年)卒於河南開封。方劑學、植物學。
《救荒本草》是我國15世紀初一部記述野生植物的地方性植物志。書中內容以結合食用以救荒為主。作者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五個兒子。他博學多才,熱心於植物研究,關心民眾生活,鑒於當時連年荒災,民不聊生,於是他就在他的封邑(河南開封一帶)廣泛搜集植物試驗,最後寫成了專書。
《救荒本草》全書分上、下兩卷。記載了植物414種,每種都配有精美的木刻插圖。其中出自歷代本草的有138種,新增276種,按部編目。書中同時又按可食部位在各部之下進一步分為葉可食、根可食、實可食等。書中把植物按同類排在一起,既方便於識別,也反映它們之間有相近的親緣關系。
《救荒本草》對植物形態描述很精細。注意到植物的莖色、表刺、卷須、葉的形狀、著生方式、托葉;花序和花的形狀、顏色、花瓣數,甚至花芯;果實、種子的種類、大小、顏色等。書中許多插圖如刺薊菜、車前、黃櫛、文冠果、茜草、蒲公英、兔兒傘等都很形象。例如荊喬圖畫出莖方形、上部多分枝、葉羽狀深裂、披針形、輪傘花序……都達到十分精確的程度。這構成了該書的一大特色。

10、李時珍,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蘄州(今湖北蘄春蘄州)瓦硝壩人。為古代我國乃至世界偉大的醫葯學家,著有葯物學名著《本草綱目》一書。李時珍在數十年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本草書中存在著不少錯誤,他決心重新編纂一部本昌書籍。三十五歲時,他就開始醞釀,並為之窮搜博博採,讀了大量參考書,開始編寫《本草綱目》。為了弄清許多葯物的形狀、性味、功效等,又毅然背起葯簍,帶著兒子及徙弟龐寬,「訪采四方」,跋涉無數窮山深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經過二十七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和辛勤勞動,先後三易其稿,終於在一五七八年完成了這部聞名中外的葯物學巨著。這時李時珍已六十一歲。
一五九六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風靡全國,醫家視為珍品,爭相搶購。不久流傳於全世界。《本草綱目》不僅為我國葯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葯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1、Carl Linnaeus 1707-1778 ,著名的分類學大師,林奈,瑞典動植物分類學家,,1727年進入Lund大學學習醫學,1729年轉入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1732年到瑞典北部的拉普蘭地區進行了一次自然考察,大大豐富了他的自然史知識,1741年任烏普薩拉大學植物學教授,直到1778年去世。1735年出版 Systema naturae, 1742年出版 Genera plantarum, 1753年出版二卷本Species plantarum.
Linnaeus 為植物學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他的最重要的貢獻是生物命名的雙名法。他將植物按各部分的數目、雄蕊的長度、數量等分為24個綱,這是一個人為性很強的系統。至今,倫敦還有林奈學會,紀念這位偉大的分類學家。該學會定期或不定期出版刊物、組織學術活動等。

12、J. B. P. de Lamarck 1744-1829,植物檢索表的發明人,學習3年植物學之後就寫成了 法蘭西植物志。他也是Lamarck進化論的提出者。

『肆』 德國人為什麼要出版希特勒的《我的奮斗》

不僅因為它是納粹首領希特勒的著作,更是納粹主義的理論的最集中的體現,也是研究希特勒法西斯思想的必讀之物。擁有該自傳版權的巴伐利亞州一直反對這本書在德國再版,而此次宣布重新出版計劃,是為了除去這本書的神秘面紗,幫助青年人正確看待歷史。

『伍』 德國在歷史上有哪些名人

1、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

2、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3.14-1955.4.18)猶太裔物理學家。他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

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創立狹義相對論。

3、康拉德·阿登納(1876年1月5日——1967年4月19日),為聯邦德國首任總理,他經歷了德意志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和聯邦德國等四個重大歷史時期。

在他的領導之下,德國在政治上從一個二戰戰敗國到重新獲得主權,進而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個平等夥伴;經濟上醫治了戰爭的創傷,並通過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創造了德國的「經濟奇跡」。

4、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語: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3.21-1750.7.28),巴洛克時期的德國作曲家,傑出的管風琴、小提琴、大鍵琴演奏家。

巴赫被普遍認為是音樂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被尊稱為「西方近代音樂之父」,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2005年德國電視二台票選最偉大的德國人活動中,他排名第六,次於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

5、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享年57歲),德國傑出的音樂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世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他的作品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和「交響樂之王」。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

『陸』 德國人寫的書籍

德語里有十類詞,每一類都不是省油的燈。德語報紙里,一個極其普通的句子,都是一件庄嚴又不失精彩的珍品。句子老長,夾雜著變位動詞,還有作者即興造出來的復合詞(通常都是字典里都查不到的),就這樣,七八個單詞拼綴成一個單詞,完全是無縫連接,即看不到連字元的長單詞。(譯者註:德語有一些單詞完全是好幾個單片語成的冗長單詞)句子里帶上14到15個不同主語,每個都嵌於各自插入語中,左一個右一個插入語拖著3到4個小插入語,里三層外三層。終於,所有插入成分組成的句子一部分置於這個龐大句子的前面,另一部分置於句中,接著句子動詞姍姍來遲,這時候你才恍然大悟,明白文章作者在講什麼。(譯者註:德語動詞通常置於句末)在我看來,作者通常還要在動詞後面堆些修飾詞,諸如「haben sind gewesen gehabt haben geworden sein」,句子才算大功告成。料想這些閃亮句末修飾詞是作者標志性的結尾詞,完全沒必要,不過作者們還真喜歡這樣做。德語書只有在鏡子里看,或者倒立著看才行,這樣才能將顛倒句序轉正來閱讀。可我還是認為,外國人要學會讀懂德語報紙簡直比登天還難!
即便是德語書也好不到哪裡去,同報紙一樣插入語泛濫,雖然有時插入語只有短短幾行而已,這樣一來,等你終於看到句末的動詞,前面的內容你還記得,那麼你至少還能明白整句意思。在一本德語暢銷小說里有這樣一個句子,其中只有一丁點插入語罷了。那麼我來直譯一下,為方便讀者閱讀,我中間還加了插入語括弧和一些連字元,要知道,德語原句中可啥都沒有,讀者唯有迅速看完好幾行的句子成分,找到句末的動詞才能看懂。
「But when he, upon the street, the (in-satin-and-silk-covered-now-very-unconstrained-after-the-newest-fashion-dressed) government counselor』s wife met」 usw. usw.
「當他走在街上,同這位(穿著時下最流行綢緞料子的衣裳,毫不做作的)政府官員妻子遇到了,」等等。
Dieser Satz stammt aus dem 67Geheimnis der alten Mamsell「 von Frau Marlitt und ist nach dem anerkanntesten deutschen Modell konstruiert. Man beachte, wie weit das Verb von der Ausgangsbasis des Lesers entfernt liegt; nun, in deutschen Zeitungen bringt man das Verb erst auf der nchsten Seite, und ich habe gehrt, dass die Leute manchmal, nachdem sie sich ein, zwei Spalten lang in aufregenden Prliminarien und Parenthesen ergangen haben, in Eile geraten und schlielich drucken mssen, ohne berhaupt bis zum Verb vorgestoen zu sein, was natrlich dazu fhrt, dass der Leser in einem Zustand grter Erschpfung und Unkenntnis zurckgelassen wird. (注意這是一個單一的句子)
這個句子摘自於瑪莉特女士的《老曼姆塞爾的秘密》一書。整句完全符合標準的德語語法,然而你會發現動詞距離句首是多麼遙遠。在德語報紙上,句子的動詞乾脆 都被擱到下一頁,我聽說有的時候編輯們被某一兩段文字的篇首和句中內容深深吸引,以至於落下動詞直接就列印出來。那時讀者們只有乾瞪眼,不知所雲咯。
我們英語文學中也存在插入語成分冗長的毛病,常常見諸於書籍與報刊之上,可這些完全是手筆青澀的作者或者扯淡不清的學者才會犯的毛病。而在德語里,這卻無疑是寫作手法熟練,獨樹一幟,努力想讓讀者明白的作者的寫作標志。(譯者註:馬克·吐溫在此故意在名詞前用了一串修飾語來闡述這個冗長插入語問題)事實上德語句子不清不楚的,怎麼可能讓人明白!連大法官都得有相當明銳的洞察力才能知曉一切。作者的思路肯定會讓人摸不著頭腦,肯定會不守常規,當她寫道一個男人在路上遇到一個政府官員的妻子,這么一個簡單的動作,她非要讓兩人停下來,好讓她往中間塞進一大段關於女人打扮的描寫!簡直是荒唐至極。這就好像是牙醫正用鑷子鉗住你的一顆牙齒,你都快緊張到窒息了,在這絕命一拔牙的前一刻,他老人家杵在那裡開始給你嘮家常!!不管是文學還是拔牙,插入停頓都糟糕透頂的。
德國人還有另一種插入語方式,那就是把好端端一個動詞劈成兩半,前半段放在精彩章節的開頭,後半段放在本章末尾。還有比這更讓人迷惑的嗎?這便是傳聞中的「可分動詞」。德語語法中的可分動詞泛濫成災,動詞兩部分隔得越遠,句子的作者越是得意於自己的「作品」!作者們最愛的一個動詞就是「reiste ab(departed)」,離開,逝去的意思。我從一篇小說中摘了個句子,縮減一大段後如下:
「The trunks being now ready, he de- after kissing his mother and sisters, and once more pressing to his bosom his adored Gretchen, who, dressed in simple white muslin, with a single tuberose in the ample folds of her rich brown hair, had tottered feebly down the stairs, still pale from the terror and excitement of the past evening, but longing to lay her poor aching head yet once again upon the breast of him whom she loved more dearly than life itself, parted.」
「卡車發動了,他親吻了母親與姐姐們,再一次將心愛的格雷琴擁入懷中,小格雷琴穿著樸素的白棉布衫,蓬鬆松的褐發間簪著一朵夜來香,她搖搖擺擺走下台階,昨夜的驚恐與興奮分明還寫在她稚嫩白皙的臉龐,可她仍願意將有點生疼的小腦袋歇在他的胸前,因為她視他比生命更重要,(之後他)離開了。」
盡管如此,也沒必要揪著可分動詞不放。反正論誰都早晚會發飆的,要是不聽勸告,他還真讀下去了,那最後的結果不外乎是「在沉默中死亡,或在沉默中爆發」。德語中的人稱代詞和形容詞是十足的麻煩事兒,真該被剔除掉。譬如,同一個詞「sie」,可以表示『你』,『她』,『她的』,『它』,『他們』,『他們的』。想想吧,一門語言貧瘠到一個單詞就要表示六種意思,更別提這單詞只有三個字母而已。再好好想想,你永遠別指望弄明白說話者到底指的是誰,真是令人憤慨。所以要是陌生人對我說起『sie』,我真想立馬斃了他。
.............(列舉了一系列德語變格)
現在讓瘋人院的候選者試著記下這些詞尾變化,估計他記完馬上就能進瘋人院了。在德國寧願沒有朋友,也好過為他們瞎操心。(譯者註:作者所指是德語的『朋友』一詞需要變格十分麻煩,所以這『朋友』不要也罷)這些麻煩還僅僅是變格『一位要好的男性朋友』 而已,事實上,這只是冰山一角,因為涉及到陰性名詞,中性名詞,變格更是夠嗆。如今這門語言的形容詞比瑞士黑貓還多(多如牛毛),而且個個都要嚴格遵循變格法則。困難吧?麻煩吧?這些形容詞都還不夠貼切嘞。曾聽過一位在海德堡學習的加州學生,如此心平氣和地說,他寧願少參加兩次酒會,都不願意碰上一個形容詞變格。(譯者註:decline一詞有拒絕;動詞和形容詞變格等意思。)
現在你明白了為什麼德語書翻譯出來特別晦澀了吧。事實上,不少來自德國的重要著作是根據英文譯本再翻譯的。直接從德文翻譯的版本一般都像絞肉機翻的似的——血肉模糊,支離破碎。德國人在這么復雜的語法的訓練之下,有極強的語法能力。而語法能力簡直可以叫做邏輯能力最好的准備。——沒有一個能輕松組織結構高度復雜但是結構清晰,且數、時、格、型完全符合語法,意思清楚明確毫無歧義,甚而能兼顧美感的句子的作者沒有強大的邏輯能力。如果能在謀篇上謀劃宏大的規劃並能切實執行之,則已經不能以邏輯能力概括之——那已經是強大的【思辨能力】。德語對德國人的訓練是一個相當關鍵的因素。

『柒』 有沒有介紹德國歷史的好書

建議你去看看德國教學生的歷史書,大略的了解了解😂,只是隨意建議,望不要嫌棄

若是滿意歡迎給我一個採納,不滿意也可以追問我,為你服務是我的榮幸~

『捌』 有個德國人寫的關於中國經濟的暢銷書叫什麼名來著

應該是這個
Herausforderung China: Wie der chinesische Aufstieg unser Leben verändert
挑戰中國:中國的崛起怎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作者是 Wolfgang Hirn

『玖』 歐洲是四大文學名著都有那些

《文學》歐洲四大文學名著
一位著名文學家說過,要對歐洲文學有一定的認識,有四部歐洲文學作品不可不讀,不讀不可以稱之為了解歐洲文學的。這四部文學作品分別是﹕古希臘的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還有歌德的詩體神劇「浮士德」。這四部作品裡邊的內容經常做為西洋典故,被其他各種類型的科學與文學著作無數次地引用著,當然不可不看。
四部當中最難懂的當推「浮士德」,這與德國人擅長抽象思維有關,充滿了各種各樣的隱喻和暗示,至於語言形式上的各種「扣子」就更是一言難盡。偉大的歌德為它付出了六十年的寶貴光陰,在里邊運用了歐洲所有詩體,表達極為錯綜復雜的思想感情。

『拾』 德國人獲得多少次諾貝爾文學獎

特奧多爾·茅姆森 Theodor Mommsen (1817-1903)19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創作了恢弘的著作《羅馬史》。德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魯道夫·奧依肯 RudolfEucken (1846-1926)1908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在無數作品中代表著理想的世界觀。
保羅·海澤Paul Heyse (1830-1914)1910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滲透著理想主義的,完美的藝術。
蓋爾哈特·豪普特里Gerhart Hauptmann (1862-1946)19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原因:在戲劇創作領域具有豐富而多方面的影響。
卡爾·弗里德里希·喬治·施皮特勒 Carl Friedrich Georg Spitteler (1845-1924)1919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原因:創作了史詩《奧林匹克的春天》。
托馬斯·曼 Thomas Mann (1875-1955)1929 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創作了宏篇巨著《布登勃洛克一家》。
赫爾曼.黑塞 Hermann Hesse (1877-1962)194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其富有靈感的創作除了冷靜和深度外還同時代表著古典的人文思想。
奈麗·薩克斯 Nelly Sachs (1891-1970)1966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她的抒情詩和戲劇以感人的力量描寫了以色列的命運。
海因里希·伯爾 Heinrich Böll(1917-1985)1972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其作品通過把富有時代感的遠見卓識和親切的表現力結合起來,從而使德國文學重新活躍起來 。
艾里亞斯·卡耐基 Elias Canetti(1905-1994)198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原因:其作品具有遠見卓識、思想蘊涵豐富、具有藝術感染力。
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1999 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其按比例均衡發展的思想對人類十分有益。他已經指明:只要文學使人們回憶起他們很快就忘掉的事情,文學就依然是一股巨大的力量。
赫塔-繆勒 Herta Müller2009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會稱其「以詩歌的凝練和散文的率直,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

閱讀全文

與德國人有什麼好的著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0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