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法西斯對中國做了些什麼
實際上德國多數稱為納粹德國 並未對中國造成傷害
B. 二戰德軍到底對中國做出哪些貢獻
法爾肯豪森的全名是Alexander Ernst Alfred Hermann von Falkenhausen:亞歷山大·恩斯特·阿爾弗萊德·赫爾曼·馮·法爾肯豪森,1878年10月29日出生。法爾肯豪森總共來過兩次中國,一次是1900-1901年八國聯軍時期,他作為德國「東亞」步兵團的一員對抗過義和團分子;第二次則是1934年-1938年期間作為蔣介石的軍事顧問,為中國的抗戰做出過相當的貢獻;原本應該有第三次來華,但最終未果,詳情下面談。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前,中德之間的軍事合作非常密切,介紹法爾肯豪森之前,請先讓我大略說說這種軍事合作。1927年四一二清黨後,原先來自蘇聯的顧問不可能再加使用,於是蔣介石想到了聘請德國顧問。從1928——1938年的十年間,大約有135位德國顧問在中國任職,不僅擔任訓練軍隊、采購軍火的任務,更多的是出謀劃策乃至指揮軍隊,例如蔣桂大戰、中原大戰、五次圍剿紅軍乃至抗日戰爭,都留下了這些德國將領的身影。下面我們大略介紹一下各期德國顧問團的總顧問,這樣大家可以清楚地了解這些德國將領顧問在中國到底做了些什麼。1:第一任顧問團團長:Max Hermann Bauer—— 麥克斯·赫爾曼·鮑爾。鮑爾是中華民國聘請的第一位德國顧問,他帶著「中國招商引資團」跑遍了德國各大軍工廠,采購了一大批德國軍火,並成功地招募了一批德國顧問赴中國,鮑爾自然成為了第一任總顧問。麥克斯·鮑爾是一名退役上校,軍銜並不高,但他在一戰時期卻有些名氣。他長期在德軍總參謀部工作,據說興登堡計劃與總體戰構想都是出自他的手筆,又據說總參謀長魯登道夫對他言聽計從,總之是個大紅人,最重要的是,鮑爾是個炮兵專家。戰後,鮑爾因為參與了1920年3月企圖推翻魏瑪共和國的卡普政變,政變失敗後鮑爾逃至海外,在西班牙、阿根廷、蘇聯都擔任過軍事顧問。1925年政府實施了大赦,鮑爾回到德國。
C. 德國曾經幫助過中國嗎
從1928年到1938年,德國與民國政府進行了長達十年的軍事合作。由於希特勒在國際上的罪惡聲譽,國民黨政府戰後對德國在抗戰時期提供的軍事援助低調處理,並未做過系統統計對外界公示。但德國為中國抗日戰爭提供了很大幫助是不爭的事實。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最早援助中國抗日的國家
2、提供可貴武器的軍事物資,為中國持久抗戰奠定軍事基礎
3、派遣德軍將領擔任中方軍事顧問
鐵血網上有詳細討論的帖子:bbs.tiexue.net/post_5899315_1.html
原因據說是因為在希特勒落魄時期,曾受過一個華人家庭的無私接濟,因此他一直有著相當程度的「中國情結」。
也有說因為元首覺得中國人擁有優秀的血統,所以曾計劃「中德兩國共同管理世界」……
D. 德國對中國的侵略有哪些
德國搶奪了法國的傳教權後,在山東菏澤巨野傳教,唆使教徒欺壓老百姓,官方對洋大人不管不顧,當地老百姓10幾個人把2個傳教士殺了,第12天軍艦開赴膠州灣,要和清廷開戰,光緒怕了,簽到賠款條約,還把山東的官全治罪撤職,自此山東脫離清政府管轄,東北被沙皇俄國侵佔,山東被德國侵佔,自此,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了對羸弱的中國開始了半殖民的封建社會的統治,自己可以網路查查,是德國威廉二世的很早計劃,要在遠東建立軍港
E. 德國侵佔中國青島的歷史事件是
1897年,兩名德國傳教士在山東曹州府巨野縣張家莊因欺壓平民被殺,這本是當時在教會和中國民眾矛盾不斷的大背景下發生的一次偶然事件,卻因為德國以此為借口出兵佔領膠州灣而被載入史冊,這就是「巨野教案」。1897年11月14日,德國的軍艦在清軍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輕而易舉從棧橋登陸,隨後迫使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1891年才開始建置的「年幼」的青島(當時稱膠澳)就這樣落入了日耳曼之鷹的爪牙之下,從此揭開了一段影響深遠的歷史。
覬覦膠州灣:提前一年制訂計劃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過跳躍式發展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個資本主義強國。經濟的強大促使德國向外尋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德國外交已經放棄了俾斯麥時代保守的「大陸政策」,轉向更為冒險的「世界政策」,德皇威廉二世公開宣稱要爭奪更多「陽光下的地盤」。
從19世紀60年代起,德國就對中國東部沿海的澎湖、大鵬灣、廈門、舟山 、膠州灣等港口進行過調查,其中德國的地質學家李希霍芬於1869年3月踏上齊魯大地,開始了3個月的實地勘測。他的到來,對於山東來說,是殖民者罪惡的開端,是德國殖民統治的前期准備。李希霍芬對山東的礦產、物產、交通、港口等方面做了詳細調查,尤其以煤炭資源描述甚詳。通過考察他得出以下結論:山東地區極為富庶,有可供使用的豐富資源和大量廉價勞動力,並且有位置優越的可供作軍港和商港的膠州灣。
甲午戰爭之後,攫取青島就成為德皇威廉二世孜孜以求的目標,並開始制訂佔領計劃。1896年德國東亞艦隊海軍上將梯爾匹茨乘「皇帝號」駛抵膠州灣考察,同年12月15日,德國海軍一份佔領膠州灣的計劃就送達到德皇手上,其完整、詳細、可行的程度都令人驚訝。
巨野教案:德國人期待已久的借口
進入1897年,德國把巡演艦隊駐扎在中國沿海,伺機發動侵華戰爭,又派水質工程師弗蘭西斯前來考察膠州灣的水質情況,看能否用做軍事基地。1897年10月1日,德國駐華公使海靖蠻橫地「通知」中國政府:「我們保留帝國軍艦在今冬必要時停泊膠州灣。」這實際上就是佔領前的戰書和宣言。而1897年11月1日夜爆發的巨野教案,則成為德軍出兵膠州灣的借口,威廉二世曾在一封信中寫道:「華人終於給我們提供了期待已久的理由和時間,我決定立刻動手。」
現在回看巨野教案,這是一個偶然事件,但也是當時歷史背景下的一種必然 。19世紀,世界列強把垂涎中國變成侵略實際步驟,派出大量「馬前卒」傳教士來華。僅據山東一地統計,當時有大小教堂1300餘處,其中很多都成為侵略活動的據點。胡繩在1952年所著《帝國主義與中國政治》一書中,就揭露說:「他們正是假慈假悲,在中國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外國人 ,所以教會成為群眾憤怒的對象。」巨野教案中的兩名傳教士也是因欺壓平民引發不滿,才被殺害的。
清軍零抵抗:德軍不費一兵一卒
巨野教案發生後,清政府嚴飭山東巡撫派司道大員查辦,限期15天內拿獲真凶,向德國政府表示道歉,藉此表明中國對這一案件的重視,企圖杜絕德國侵奪中國的口實。
但1897年11月7日深夜,威廉密令停泊在上海的剛剛代替梯爾匹茨擔任遠東艦隊司令的棣特利希海軍少將:「全部艦隊立即開往膠州,使用最大可能的力量,堅決地去獲取最充分的滿足。此行目的必須保持秘密。」棣特利希接到密令後,命令在上海的德國艦隊立即進入戰爭狀態。13日下午,棣特利希率領艦隊駛入青島前海。「駐防清軍哨兵從三色旗上判斷出是德國軍艦。總兵章高元已從哨兵快報得到德艦進港的消息,正欲令清兵前去詢問,卻見德艦放出短艇向岸邊駛來,安孟大尉和兩名士官,隨帶漢語翻譯,奉艦隊司令棣特利希將軍前來拜訪章總兵」,周兆利說,見到三名德國軍官,得知德艦乃「借地操演」而進港駐泊,逗留幾日便可離港,章總兵懸起的心才一塊石頭落了地,「安孟大尉的恭敬禮讓,使章總兵頗為舒服,提出是晚特在總兵衙門設宴款待將軍,為其接風洗塵,以重邦交,德使一番虛於委蛇之後,拒絕了清軍好意,11月13日這一天就在波瀾不驚中滑落過去。」
11月14日,清晨7時許,艦隊司令棣特利希發布了佔領膠州灣的命令。由「羚羊號」及「威廉號」兩艦官兵組成500人的陸戰隊,分乘三艘快艇,從棧橋登陸,並分頭佔領了軍火庫、電報局、棧橋、青島炮台,包圍了總兵衙門和4個兵營。中午,棣特利希派員向章高元遞交了通牒:把膠州灣交給德軍,清軍必須在3個小時之內撤到女姑口和嶗山以外,以四十八小時退完為限,「過此即當敵軍辦理」。
在德軍威逼之下,章高元沒開一槍一炮於14日下午三時下令清軍拔隊後撤,由青島村退往山後的四方,當日德軍宣布佔領膠州灣及其附近一切海島及屬地。隨後的18天中,章高元在德軍威逼下一退再退,由四方退至滄口,最後調駐煙台,青島從此淪為德國殖民地。
屈辱的條約
「給的比要求的多」
巨野教案發生後,清政府試圖與德國展開談判,但沒有任何對策又怕得罪洋人的清政府和總理衙門一直謹小慎微,一步步落入德國人的圈套。德國派兵佔領膠州灣後,清政府內部一片愕然。山東巡撫李秉衡和部分御史主張對德開戰,而以李鴻章為首的實權派大臣則主張「以夷制夷」,11月15日深夜,李鴻章還輕裝簡從,前往俄國駐華使館,「以中國政府名義懇切地乞求俄國支援」。但德俄很快達成妥協,俄國不反對德佔膠州灣,作為交換,德國亦支持俄國佔有旅順和大連。
在德國的步步緊逼下,1898年3月6日,李鴻章、翁同龢與海靖在北京正式簽訂《膠澳租界條約》,德國強租青島海陸面積計551.5平方公里,租期99年,並獲得膠濟、青萊兩路的築路權及鐵路兩旁的采礦權,8萬多青島居民及整個山東淪入德國殖民統治之下。此外,還賠償了德國建築教堂費用22.5萬兩白銀,德國外交大臣說:「其准備給我們的,竟比我們要求的還要多。」
德國佔領膠州灣及《膠澳租界條約》的簽訂產生了重大影響,不但引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也直接推動了戊戌變法的發生。對青島來說則開始了被奴役、被掠奪的殖民歷史,將青島城市功能和結構都打上鮮明的殖民化烙印。記者 王法艷
膠州灣風雲備忘錄
至少自1869年起,德國人便開始有計劃地對膠州灣及周邊進行調查研究,當年3月,近代德國著名的地理地質學家李希霍芬在齊魯大地上穿梭1165公里,對山東境內礦藏、貿易、交通等都進行了詳密考察,並於 1877年向德國政府提交《山東地理環境和礦產資源》報告,強調了膠州灣的優越地理位置,建議在此建築港口。
1897年1月29日,德使海靖再度受命要求租借膠州灣。
1897年11月6日,威廉二世諭德國外交部:如果中國政府不對巨野教案以巨額賠款,並立即追緝嚴辦兇手,艦隊必須佔領膠州灣並採取嚴重報復行動。德皇在信中說:中國人終於把我們渴望已久的理由和「意外事件」提供給我們了。
1897年11月14日早上7時許,德國士兵在晨霧迷濛中登上膠州灣陸地,中午過後,章高元即令清軍撤退至青島山後四方村一帶,慌忙中竟將14門鋼炮丟給了德軍,清政府營建了7年多的膠澳海防基地在沒有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失陷。就這樣,膠州灣落入日耳曼之鷹的利爪之下。
1898年3月6日,76歲的李鴻章已無力回天,他和翁同龢代表清政府與德國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德國不僅強租膠澳99年,整個山東也成為其勢力范圍,膠州灣畔的小漁村由此成為當時遠東最繁忙的建築工地,並以自由港的身份被拉入到世界格局中,德皇威廉二世將租借地內的新市區命名為「青島」。
F. 令中國農民頭疼的秸稈,卻成了循環農業的寶藏,德國是怎麼做的
在所有的農業生產模式中,德國的循環農業可謂名副其實。德國循環農業是一種將種植業、畜牧業和加工業有機聯系起來的綜合管理模式,從而在整個生態鏈中形成良性循環。基於循環農業模式,德國農民有兩種典型的秸稈處理方式。
上述兩種工業經營模式使秸稈成為德國發展循環農業的瑰寶。這種低開采、低排放、高利用的農業模式不僅取得了經濟效益,而且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相比之下,雖然中國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同時伴隨著資源的高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什麼德國的循環農業不能在中國發展呢?
事實上,循環農業經濟在中國的發展是有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農民在「土地種植-育種-還田」環節上的脫節。由於土地管理模式的限制,我國許多大種植者和大農場獨立存在,很難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對中國來說,無論是發展循環農業還是讓稻草有更好的出路,都需要更多的嘗試和努力。
G. 二戰前歐美大國,都在欺負中國,德國卻為何要幫中國強軍
其實德國當時在幫助中國,並不是因為德國突然良心發現,因為德國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幫助中國的,在八國聯軍侵華時,其中就有德國的份兒,只是因為後來德國的德皇被自己的國民趕下了皇位,當時的德國已經破舊不堪,德國還要給其他的國家巨額賠款,德國的軍隊數量是不能超過10萬人的,這是《凡爾賽條約》上面的規定,所以德國軍隊原來百萬的人就有很多人沒有工作可做了,而且還要安撫這些士兵有非常大的一筆開支。
再後來他們直接為中國還規劃出了軍隊的重建計劃,讓中國參考德國軍隊的裝備和訓練方式來打造部隊,所以當時中國也花了很多的錢,夠買個德國的裝備,成為了德國他們最重要的一個軍火需求方,也從另一個方面解決了德國的一些經濟危機,所以德國他為什麼會幫助中國呢,是因為德國也需要中國。
H. 民國時期的德國軍事顧問是誰,幫助中國做過那些事情。
一開始是德國的十萬陸軍之父,馮*西克特將軍,1933年到1935年他來到了中國,擔任蔣介石的德國軍事顧問團團長。在西克特擔任團長期間,德國顧問對中國統治集團和蔣介石本人的影響力之大到了異乎尋常的地步。比起中國工農紅軍的顧問李德,他為蔣介石設計的「圍剿」方案顯然高明得多(這就是軍事素養的差距)。他曾擔任委員長委託人,代表蔣介石本人處理軍政事務。星期二、五上午十時是國民政府軍政部長、軍校官員預約登記與西克特會面的時間,由於過時不候,大小官員們提前排隊,成為一大景觀。他為蔣介石提出的建軍三大思想影響了蔣的一生。這三條是:1)軍隊為統治權之基礎;2)軍隊之威力在於素質之優良;3)軍隊之作戰潛能在於軍官團教育之培養。
他於1936年12月27日死於心臟病。
西克特將軍病逝後,由法肯豪森將軍來代替他成為顧問團的團長,他協助中國發展自給自足的軍火工業,幫助建立了長江以南防禦體系, 法肯豪森對抗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擬訂了抗日的戰略總藍圖。這位正直的軍人,對中國的軍事訓練,改革及部隊裝備、海空軍、防空設施等方面投入了滿腔心血,盡心盡責地做了大量工作。 由於中國和蘇聯簽定友好協議,使得中德關系「蜜月期」到此結束。德國政府下令停止對中國的一切無償軍事援助,但德國將領法肯豪森堅持留在中國,繼續為中國的軍事,國防無私奉獻著。直到希特勒以法肯豪森的家人來要挾,他才被迫離開中國。
1935年7月,他擬就的「關於應付時局對策之建議書」對二年後爆發的抗戰的大致走向,有相當准確的判斷,並起了相當大的指導作用。
在建議書中寫道:
「目前威脅中國最嚴重而最迫切者,當然日本。日本對中國之情,知之極悉。其利害適與中國相反,故必用盡各種方法破壞中國內部之團結與圖強,至少設法遲延其實現。」「設想則政府有堅忍意志,斷無不抵抗而即承認敵方要求,沉默接受。鄙意民氣即是造成抵抗意志,故不容輕視。苟領袖無此種意志,則人民亦不肯出而抵抗。抵抗意志必須有實力之兵力,方有固定之基礎,目前中國陸軍,故不能擔任新式戰爭,但未若不可用持久抗敵,迫使其增加兵力,一切重要莫過於成立雖小而極端新式之國防軍。」
「一旦軍事上發生沖突,華北即直受威脅,若不戰而放棄河北,則隴海路及其重大城市,即陷於罪前戰區,對黃河防線,不難由山東方面,取席捲之勢。對海正面有重大意義者,首推長江。敵苟能控制中國最重要之中心點,直至武漢一帶,則中國之防力已失一最重要之根據,於是至內地,中國截分為二。」
「目前國軍主力,俱集中於南部、西部,宜速抽調可以節省之兵力,分駐各區,使能應作戰之用。凡作戰所用部隊,宜集中於徐州------鄭州-----武漢------南昌------南京區間。北方則掩護隴海路及沿路有關生存之設備,故最初抵抗區務必向北推進,是以滄縣、保定之線宜絕對防禦,…….最後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泛濫,增厚其防禦力。東部有兩事極關重要:一個封鎖長江,一為警衛首都,兩者有密切之聯帶關系。次之為武漢、南昌,可做支撐點,宜用全力固守,以維持通廣州之聯絡。終之四川,為最後防地。」
他主持了長江江陰要塞的布防,凇滬線、吳福線、澄陰線的構築。在中德軍工間的合作也起了積極的作用,盡量使買賣雙方互惠互利,各持所需。「極力介紹於中國最有利益而適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物品及列定公平的價格,而不顧慮到原產地的情形和商號。」以致於有些德國公司氣惱地罵他「是不是德國人?」
抗戰爆發後,德國顧問的身影始終在最前線出現。華北、凇滬、徐州等等。德式樣板師、德式裝備在抗戰初期,對支撐大局功不可沒。
二戰開始後,由於日德的特殊關系,1938年,德政府嚴令顧問團回國。甚至以不歸國以叛國,取消國籍沒收財產,要挾家人為脅。7月8日,馮法肯豪森等顧問在廣州揮淚登船。
在作為法國北部及比利時德軍最高長官時,馮法肯豪森在「中國辛特勒」的策應下了,依*自己的官職,盡力救助比利時被納粹逮捕的地下反抗人士,使比利時並沒有發生向法國那樣的慘劇。
他是卡爾弗里德里希歌德勒和陸軍元帥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兩個反希特勒的同謀者的親密朋友,而且很快開始憎惡希特勒與納粹政權,並開始支持維茨萊本的一個有計劃的軍事政變。1944年7月20日的密謀失敗後,馮法肯豪森就從一個集中營被轉移到另一個集中營,直至1945年被盟國給以自由之身。
法肯豪森在1948年被送往比利時受審,並在1951年3月,他被控驅逐25000名猶太人以及處死比利時俘虜並被判處12年苦役。然而,他卻在被判決3個星期之後無罪釋放,因為有壓倒性的證據證明法肯豪森曾盡力挽救猶太人和比利時人。法肯豪森死在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的拿騷。
但在中國他乾的最有名的一件事就是36年他指導蔣介石掘開了花園口黃河大堤,造成了千里黃泛區,華北人民民不聊生,但是也有力的阻力了日軍的進犯。
I. 德國人在中國的鐵路建設上幹了什麼
中國最早鐵路德國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