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後的德國,是如何恢復國力和經濟的
德國真正的崛起之迷
從17世紀到18世紀中期的德國,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比英國和法國都要落後,長期處於分裂狀態,300多個封建邦國各據一方。這些邦國,尤其是普魯士、奧地利等大的邦國,為了強化統治和擴大軍事實力,企圖通過教育造就忠順的臣民和得心應手的兵士,所以急於把國民學校管理權從教會轉到國家手中並大力提倡強迫義務教育。早在16世紀後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薩克森等邦國頒布了強迫教育法令;從17世紀開始,大多數邦國都競相頒布這種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魯士王腓特烈二世頒布的法令最為著名,它進一步規定5~12歲的兒童必須到學校受教育,否則對家長要課以罰金。
實科中學在德國產生於18世紀初,較英法等國早一個世紀,使得德國人具備了自然科學索要求的嚴謹和內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創辦了"數學、力學、經濟學實科中學",以教授數學、物理、力學、自然、天文學、地理、法律為主,並輔之以繪畫、制圖。此後,德國各城市陸續有人創辦這類學校,有的實科中學則增設建築、商業製造、貿易、經濟等科目。這是一種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質,又具有職業教育性質的新型學校。它排除了教學科目、課程內容的純古典主義的傾向,適應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逐漸發展起來的需要。但由於它的畢業生不被允許進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學生也不多,很快被沒有門第觀念的美國超過,在科學應用方面輸給了美國。
受到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現是泛愛主義和洪堡德改革。泛愛主義是受到法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尤其是盧梭思想和德國新人文主義的深刻影響而產生的。泛愛主義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薩耳士曼、堪比等認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養掌握實際知識、具有泛愛思想、健康、樂觀的人,因此德育、體育、勞動教育、現代語和自然科學知識受到重視,採用讓兒童自由發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實物教學。他們熱愛兒童、肯定兒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對經院主義、古典主義教育,禁絕體罰,這種方法後來傳入美國,俄國和日本等國。
1807-1815年普魯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間,新人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歷史學家、政治活動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長,他根據新人文主義的精神對各級學校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方面,積極貫徹裴斯塔洛齊的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有所擴充、教學方法有所改進,出現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後的美國發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實科中學進一步得到發展,增加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的科目,通過考試選擇教師,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師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較早明確地提出大學的任務一方面是要向學生傳授各科知識,一方面是要發展科學(即辦成教學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創辦和領導的柏林大學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由於德國較早地抓教育,國家強大也是來源於方法的更為先進、合理。這是素質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噓的基因、染色體毫無關系!
② 為什麼二戰後德國可以用那麼快的速度重建
二戰後不僅德國恢復的速度快,日本恢復的速度也很快。一個基本上被戰爭夷為平地的德國,可以快速的發展起來。其中有內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作用。
先談一下內部原因
德國在二戰前就是一流的帝國,雖然深陷一戰的戰爭賠款之中,但是從來沒有打倒這個民族。二戰也可以說是因為一戰戰爭賠款的壓力而發起的反抗。一個這樣的國家,其實就像一個創業失敗的人,雖然失敗了,但是再站起來也會比沒有創過業的人容易。
德國經濟能夠在戰後快速的發展,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全占。天時,正好是大戰過後百廢待興之時,地利,夾在西方集團與蘇聯集團之間,雙方為了在政治形態上的競爭,都在德國使力。人和,德國人的認真精神,德國的英明領導層,是德國經濟起飛的保障。
③ 二戰後德國人重建家園用了幾年
1945年5月,蘇軍攻克柏林,納粹德國戰敗投降。由於戰爭的破壞,德國被打的千瘡百孔,到處都是瓦礫廢墟,國家青壯年大量戰死,國民流離失所,德國人幾乎陷入了絕望中。據說僅僅清理柏林的廢墟就需要二十年。此外,德國還遭到了盟國和蘇聯的無情掠奪,同時背上了巨額的賠款,這讓困頓中的德國雪上加霜。但就是在這種困境中,德國人並沒有屈服,頑強的德國人僅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國家的重建,重返世界經濟大國的行列,成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二戰後德國已經被打廢了,為何仍然能夠重新崛起? 第一,雖然德國被戰爭打的千瘡百孔,工業和基礎設施損失嚴重,但德國的人才還在,德國高素質的國民還在,這是德國能夠復興的基礎。早在一戰前,德國就已經普及了全民教育,培養了數量龐大的科學家、技術工人等各行各業的精英。有句話叫「 」科教興國」,科學和教育是一個國家崛起的關鍵。二戰前,德國人包攬了大部分諾貝爾獎項,其科技和人才實力可見一斑。如果戰後美蘇不是掠奪了德國的人才和科技成果,兩國未必會發展那麼快。工廠和基礎設施被打爛了可以重建,但人才的培養非常困難,只要人才還在,一個國家的復興就有希望。人才可以說是德國在戰後崛起的根本原因。這就像伊拉克和敘利亞的足球隊,雖然國家被打的千瘡百孔,但隊員水平並沒有下降,只要給他們提供個足球場地稍加訓練,他們仍然是一支勁旅,仍然能和中國這樣的亞洲強隊踢成平局。此外,德國人擁有非常強的韌性,他們對重建家園充滿了渴望,他們無私的付出了很多,他們勤勤懇懇,任勞任怨,這對德國的崛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舉個例子,戰後德國人沒有木頭生火,但沒有人去砍樹,他們仍然只會撿拾掉在地上的枯枝,德國到處仍然鬱郁蔥蔥。如此一個國家,如此一個民族,怎麼會不能重新崛起。 第二,雖然德國在戰爭中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和掠奪,但這種破壞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和軍事領域。在西北,盟軍攻擊的目標多為軍事目標,大部分民用工業其實受損並不嚴重。戰後德國仍然保留著很強的工業生產能力,魯塞海姆汽車廠、霍斯特聯合化工廠、下薩克森州薩爾茨吉克冶金聯合工廠等很多大型企業都沒有遭到破壞。1945年12月12日伯思斯坦上校在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一個小組上報告說:「 」德國75%的工業安然無恙,在任何情況下都是很容易恢復的。」由此可見,德國大部分工業設施還存在,仍然具備很強的生產能力。而戰後美英等西方國家為了對抗蘇聯,他們並沒有對西部的佔領區也就是西德(聯邦德國)進行瘋狂的掠奪,反而是對西德進行了扶持。戰後美國向聯邦德國提供了130億美元的援助,大大刺激了聯邦德國的發展。實際上,到1950年,西德的經濟已經恢復到了戰前的水平。同時,雖然東德的破壞比西德要嚴重一些,但即使如此,東德的發展速度也很快,發展水平直追西德,成為社會主義陣營中最發達的國家。 第三,戰後德國進行了廣泛徹底的改革,涉及到政治、經濟等各個領域,建立了現代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和自由市場經濟。一個優越的制度加上強大的工業和技術積累,再加上高素質的國民以及優良的發展環境,德國的經濟騰飛成為了必然。同時,由於戰後德國被強制實行非軍事化,雖然軍事力量被限制,但卻客觀的推動了德國經濟的發展。因為德國可以把資金全都投入到經濟建設上,全力發展經濟,這也算是德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優勢。此外,由於朝鮮戰爭、越南戰爭的刺激,德國工業和出口貿易直線上升,經濟發展非常迅猛,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跡,成為歐洲經濟的領頭羊。後來,隨著冷戰形勢日益緊張,德國被解除了軍事限制,德國人很快補齊了軍事的短板。如今德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世界屈指可數的幾個強國之一,除了政治地位,德國已經完成具備了成為世界一流強國的各項條件。所以德國一直嚷著讓法國把常任理事國的席位讓給歐盟,藉以利用歐盟提升自己的政治地位,使得德國重返世界一流強國的行列
④ 德國中央銀行的戰後重建
面對德國的經濟形勢,美英法三國出於政治因素的考慮,開始協調各自的對德政策,並很快達成一致共識-穩定的歐洲需要穩定與繁榮的德國。由此,重建德國的問題被提上了議事日程,而首要步驟是恢復德國被戰爭完全破壞的經濟秩序。而德國經濟恢復的前提,即為健全的貨幣秩序的重建,而從實際條件來看,建立一個健全的貨幣秩序必須有一個行之有效的中央銀行以及商業銀行體系。基於此,從1946年開始,美、英、法三國在西部佔領區內效仿美國聯邦儲備體系為德國設計了一個具有嚴格的組織機構的兩級中央銀行體系。該體系由西部佔領區內各州法律上獨立的州銀行和1948年3月1日在法蘭克福建立的德意志諸州銀行組成。德意志諸州銀行負責貨幣發行,政策協調,管理外匯等,州中央銀行在其轄區內行使中央銀行職能。兩級架構中的最高決策機構是中央銀行理事會,它由行長、州中央銀行行長、德意志諸州銀行執行理事會總裁組成。理事會的職能是決定貼現政策和最低准備金政策,為公開市場政策和發布貸款指令制定指導原則。德意志諸州銀行已經具有中央銀行的的雛形。接著,1948年6月,德意志諸州銀行作為中央銀行開始發行德國馬克,以取代帝國馬克,進行貨幣改革以重建德國的貨幣秩序。與1923年一戰後發生的惡性通貨膨脹不同,1948的貨幣改革使德國經濟步入了健康發展的軌道。貨幣改革徹底抑制了通貨膨脹,為恢復市場經濟體制創造了穩定的貨幣條件。在此基礎上,德國社會市場經濟體制開始形成,為德國戰後經濟發展奇跡的發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德國人在經歷了兩次因中央銀行聽命於政府而導致災難性後果之後,對中央銀行必須享有獨立性已不再有任何懷疑。另一方面,更由於1948年德意志諸州銀行建立時,聯邦德國作為一個國家尚未出現,這亦為央行獨立於政府提供了客觀環境。因此,德意志諸州銀行從成立之初即獨立於德國的政治機構之外,1951年後它又完全獨立於盟國軍事管理委員會。 德意志諸州銀行領導下的兩級中央銀行體制,僅僅是盟國軍管當局為推行貨幣改革而成立的過渡性機構,它本身是依據軍管當局發布的命令組建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以後,由於軍管當局的法令無法被納入聯邦德國的法律體系之中,循此而建的德意志諸州銀行亦因此而喪失了繼續作為德國央行而存在的法律基礎。因此,1949年聯邦德國《基本法》以憲法的形式要求建立國家中央銀行以取而代之。該法第88條規:聯邦政府應當建立一個中央銀行並且以德國的法律取代在那之前所實施的佔領軍法令。
⑤ 日本和德國是如何只用了二十年時間,從廢墟中重生的
二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日本和德國,也算是過了一段苦日子。國家處於無政府狀態,秩序混亂,生產停滯。城市一片廢墟,大量的難民流離失所,失業人群大幅增加。曾經衣冠楚楚的白領們,甚至都淪落到在垃圾桶里找麵包。他們正在為自己曾經的惡行付出代價。
當然,教育不能不提。在麥克阿瑟的改革下,日本教育模式被全盤美國化,其原本為天皇效忠,服從式的封建教育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以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為目的自由教育。而且日本還對於教育大力度扶持,從學校的硬體設施,到教學的軟體升級。這保證了日本在後來發展過程中的人出儲備支撐。
⑥ 為什麼二戰結束後德國能迅速重建
二戰,一場人類的浩劫。德國作為邪惡做軸心之一,被盟軍打敗。整個國家,繁榮的大城市,被炸成廢墟。戰敗後的德國,被一分為二,分為東德、西德。東德被蘇聯託管,西德對北約組織託管。整個國家的,大工廠、科研機構的資料和設備,被蘇聯和美國搶運回國。除此以外,美國還大量的引進德國人才。
在這種情況下,戰後的德國能夠迅速重建。得益於德國強大的基礎教育,德國人對於教育非常重視,德國是第一個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國家。實行全民教育。特別是六七十年代,德國興起,職業教育。在德國,大學屬於精英教育,除此以外,普通的學生一般都會選擇職業教育。德國的職業教育,與工廠直接對口,培養出專業的藍領工人。
專業的藍領工人,生產出的產品質量優良,只是德國產品競爭力強,享譽世界。德國的汽車、相機、機械產品、機床,由於良好的品質,暢銷全世界。德國的經濟突飛猛進,特別是80年代東西德合並,德國完成統一之後,德國又成為了,歐洲的核心國家。
⑦ 德國一戰戰敗後如何迅速再崛起又如何迅速走向二戰失敗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在政治、軍事上雖然失敗了,但是它依然是歐洲不可忽視的一個大國,擁有6000多萬人口,其本身的經濟發展潛力是巨大的!而且作為歐洲戰略平衡的一個砝碼,對美英今後利益,以及世界的整體戰略格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在加上美英等戰勝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以利用德國的快速恢復,來遏制蘇俄的膨脹,及法國獨自稱霸歐洲的野心,所以美英在一戰後,開始緊鑼密鼓的幫助德國的經濟發展,並且以美國為主,英國為輔,一並向戰敗的德國,提供8億馬克的貸款,這些貸款幫助了德國向戰勝國支付巨額的賠款,而這些戰爭賠款轉了一圈,反而又回到了美英等國。
另外,美、英政府還鼓勵美、英等民間資本積極湧向德國,這些資本在德國合理利用下,使德國工業生產趨於現代化,並很快的利用自身的先進科學技術,快速恢復了具有現代化的工業體系、軍工體系,重工業尤其發展迅速。
美國向德國提供技術、裝備、和石油,英國向德國提供金屬、合金、生鐵,有了原物料,有了現代化的工業體系、國防工業,德國在戰後,各方面的工作是突飛猛進,一路高歌。有了強大的經濟、工業、軍事上的保證,自身的底氣也越來越大,德國也逐漸試圖對凡爾賽合約給自身的不利和束縛加以調整和修改。
與此同時,德國在內政、軍事上,更表現出卧薪嘗膽的一面,它們重新調整軍備,用先進技術和裝備,裝備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陸、海軍,並著著手建立空軍。並且德國秘密儲存了一大批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軍官,隨時作為擴充部隊的中堅和骨幹!
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膨脹,國家綜合實力的增長,軟硬體設施逐漸完備,戰敗的德國正在擺脫一戰所留下的恥辱,極力扭轉一戰後所形成的喪權辱國的既定事實。
並且開始逐漸走上了一條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爭奪世界的霸權主義之路!
德國在二戰中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在戰爭後期之所以迅速覆滅,和包括戰略等的內在因素和盟軍方面的外在因素有很大關系。
戰略戰術的錯誤。戰爭後期的德軍應採取守勢,盡力保全有生力量,而不是固守一些不是十分必要的區域。但是德軍在作戰行動中,由於希特勒的指揮等其他因素,總是寄希望於守住一些所謂的重點區域,而因此喪失了寶貴的有生力量。而最終,其可用軍隊越來越少,最終走向失敗。
石油等戰略資源的損失。戰爭後期,包括像著名的普洛耶什蒂油田等已經不再屬於德國,德國被迫開始使用煤化油的技術來提煉石油,而當時的德國坦克裝甲車輛生產所需要的稀有金屬也供應不足,使得其坦克等的裝甲質量大幅下降,而這對於其軍事工業的生產而言是極為致命的。
德國空軍的覆滅。在二戰後期,德國空軍基本已經淪為一支存在性的空軍,無論是在東線還是西線,盟軍和蘇軍的空中力量幾乎成了主宰性的力量,德國陸軍的和黨衛軍等部隊的作戰,嚴重遭受敵方的空中威脅,並且損失極為巨大。而且德國的軍事工業生產以及國民經濟遭受了盟軍戰略轟炸的打擊,而德國空軍由於盟軍打擊而損失巨大,在佔有數量質量優勢的盟軍航空兵面前,毫無還手之力。
戰爭初期的德國軍隊,訓練十分有素,而且各級指揮員的素質也相對較高,再配合較新的戰略戰術以及武器裝備,占據一定優勢,在戰爭初期取得了較為巨大的戰果。但是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之中,這些寶貴的有生力量損失巨大,戰爭後期甚至未成年人乃至老年人也被納入德軍的作戰序列之中。而很多甚至只是學會了使用步槍等這種最基礎的訓練,便被送上了戰場,而這樣的軍隊也是絲毫沒有戰鬥力的。而德國空軍更是出現了有飛機沒有飛行員的局面,最終徹底被殲滅。
⑧ 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為何總能從戰後快速崛起
1.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不在德國,因此德國的工業基礎設施基本保持完好,為其隨後的經濟復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盡管德國經濟遭受重創,但德國的整體經濟結構和活力依然存在,並保留了完整的工業體系和技術人才。因此,經濟仍有快速復甦的能力。同時,根據《凡爾賽條約》,雖然德國的軍隊被嚴重裁減,但英國和法國等國並不太關心德國秘密發展自己的軍隊,認為德國只要不大力發展海軍,就不會威脅其他國家的安全。
2.德國沒有違反凡爾賽條約,軍隊人數沒有超過10萬,但這10萬人是德國軍隊的精髓,每個士兵都是按照軍官的標准訓練的,只要有需要,德國可以將軍隊人數擴大到100多萬。在英國和美國的道斯計劃的支持下,德國經濟復甦鑒於德國無力償還戰爭中的巨額賠款,英美等國於1924年制定了解決賠款的「道斯計劃」,試圖藉此機會利用德國經濟的復甦,確保德國支付賠款。
⑨ 德國經過二戰後,怎麼又重新崛起的
戰後被分裂成東德跟西德 東德在蘇聯的控制下經濟發展畸形 而西德戰後在接受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同時被限制發展軍事實力 得以把重力發展在經濟上 這也跟德國人的性格有關 德國人做事比較嚴謹認真。
⑩ 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其戰後經濟是怎樣一點點恢復的
二戰後的德國和日本主要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進行戰後經濟恢復的,國內採取的措施包括:推行民主政治、發展科技和教育、採取比較寬松的人口政策;國際方麵包括:倡導積極的外交政策、爭取國際援助等方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39年,結束於1945年,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據史料調查統計,戰爭中共傷亡9000萬餘人,對於世界各個國家經濟造成嚴重破壞,各國經濟百廢待興。其中德國和日本是戰敗國。他們是怎樣恢復國民經濟的呢?具體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