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德國的政體到底是怎樣的
二戰前是和二戰後都是內閣制。總統是全民公選的,總理是由議會席位佔到半數的黨派黨魁出任,如果沒有過半,那麼就由最多的黨派聯合其他下黨派進行聯合執政。如果沒人有聯合,那麼就要總統提名,然後通過議會投票,不通過繼續有總統提名。其中總統是國家元首,但是不能參與國家政務,只是一個象徵而已,總理才是國家的實際負責人。
二戰時期是獨裁製或者是個人獨裁。獨裁製度就好說了,沒有選舉,政府都圍元首運作。(說明點,二戰時期容克軍官團或者叫容克貴族是國防軍最大的勢力,他們也是德國經濟命脈的把持者,希特勒始終沒能拿下他們,到了現在他們還存在,並且在德國社會扮演這重要角色)
德意志成立到一戰,是開明帝國制或者叫開明君主制,首相由皇帝任命,政府各個部門由首相提名。其實德國高層和德國軍隊基本上被容克貴族所把持。
德意志帝國的前身,普魯士王國就是君主專制了。
如果說普魯士王國的前身,條頓騎士團,你查查網路就知道,它是軍事休會。
PS:德意志帝國是普魯士王國聯合其他地區、公國、王國組成的。德意志法律規定德意志皇帝由普魯士王國國王世襲。
德意志帝國說成君主立憲制也說的過去。德意志法律是很完善,而且對德意志皇帝也有很多約束限制。但是德意志的君主立憲制和英國(其實應該叫聯合王國)是很大不同。只是德意志皇帝是有很大的實權的。
❷ 中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為什麼這幾個國家叫做「X國」,而其他的卻不是
X國的叫法全部是這些國家名字的簡稱,如中國一詞最早特指中原地區,現在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我們稱的X國,多是國名比較長,而且在世界上有重要地位,或者是中國的鄰國,簡而言之就是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國名。像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薩摩亞、湯加、萬那杜這些國家我們顯然不會去稱人家巴國、斐國。。。對吧?
美國,美利堅合眾國,美國因洲名而得名。在英語中,亞美利加 和美利堅為同一「America」,只是漢譯不同,前者指全美洲,後者指美國。在日本,合眾國的叫法就相當於咱們叫美國
英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我們叫人家英國是源於England(英格蘭),也有不列顛的叫法,但是這種叫法都比較片面,當你叫人家是英國人的時候,人家說不定是北愛爾蘭的呢。。。
法國又譯作法蘭西。公元前5世紀,今法國境內大部地區為高盧人(凱爾特人的自稱)所居住,所以學者將這一地區稱高盧。 公元3世紀末,散居在萊茵河下游一帶的日耳曼族法蘭克人越過萊茵河入侵高盧。五世紀末,法蘭克一部落首領克洛維佔領了北方高盧,成為法蘭克王國(Frankreich)的首任國王。法國國名來源於法蘭克國名。Frank在日耳曼語中原意為自由的。今France是從拉丁文Francia演變而來。
德國,德意志一詞來源於古德語diot一詞,意為人民,最早史見於西元8世紀,是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日爾曼部落所講的方言。當這些講"德意志"語的部落後來建立了自己的王國時,他們不但用德意志來稱呼自己的語言和人民,還用它來命名自己的國家。然後我們就簡稱人家德國了
韓國,韓國的正式國名是大韓民國,據說半島上的韓和春秋時期中原的韓國是同源,都出自韓城。
泰國全稱泰王國(Kingdom of Thailand)簡稱泰國(Thailand)其他不了解。。。
說到俄羅斯,英語中是RUSSIA,顯然跟俄羅斯這個詞搭不上,須知歷史上我國和俄國人從不搭界,中間隔著說烏拉爾語系和阿爾泰語系語言的許多民族,特別是隔著地域活動范圍廣大的蒙古人。蒙語由於自身的特點,每遇以輔音r起首的詞(不論發這個r音時舌部震顫與否),為便於發音,必須把它後面緊跟的母音先移前重復一次。Pиcb,Poccия和Pyc-cия中正好有這個r音,於是就把它讀成Oroso。在元代漢語中便出現了與它相應的譯名「斡羅思」(還有多種異譯)。到了清代,俄國已經開始同中國交界了,清朝仍因襲蒙古語中對它們的稱呼,只是另外音譯為「俄羅斯」,並一直沿用至今。
以上。。 有些是引用網路的話
❸ 西方五國是指哪五國
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
美國——第二個要倒的帝國大廈
2004年6月18日星期五
前幾天,里根的葬禮,讓人們再次回想起第一個倒下的帝國大廈——蘇聯。有人說,是美國總統里根的軍備競賽將蘇聯拖垮了;也有人說,蘇聯的垮台是蘇聯的本身原因,這個腐朽的帝國大廈,美國總統里根只不過是輕輕的一推,倒下了。
其實,蘇聯的垮台的原因,根本上是本身的原因。外部因數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外部因數並不是靠美國一家,是美國拉著日本、歐洲、中國、沙特等國一起推了一下這個龐大的帝國大廈。如果當時的蘇聯,出現的不是戈爾巴喬夫,而是鄧小平,情況也許不會這樣。反之,中國如果在20年前出現的不是鄧小平,而是戈爾巴喬夫,情況又會如何呢?
然而,在蘇聯垮台的同時,美國卻培植二個僅次於美國的次經濟帝國,日本與德國。日本與德國這二個次經濟帝國的存在,對美國來說是好事嗎?未必。 布希父子二次打了伊拉克戰爭,第一次是老爹,打的真漂亮,雖贏得了戰爭,但丟掉了總統寶座;小布希打伊拉克戰爭可沒那麼幸運了,那個次經濟帝國的德國,那個昔日共同推倒蘇聯帝國大廈的歐盟大佬,就是不買美國的賬,竭力反對。也許是今年諾曼底戰役60周年吧,德國人會感謝美國嗎?,盡管德國總理說德國被解放了。
那個次經濟帝國的日本,以小泉為首的政府,拚命地追隨美國,像是美國的鐵哥們。請不要忘記,日本是唯一遭受核彈頭的國家,這個對日本進行核攻擊的就是美國。也許還沒到時候,會有那麼一天,當美國這個帝國大廈腐朽的話,日本會用當年推蘇聯100倍的力量來推倒美國。
美國會垮台嗎?也許會有95%的人認為,那隻是天方夜談,做夢而已。其實美國與蘇聯一樣,真的要倒下來,是美國本身的原因,誰也攔不住,也沒人會去阻攔。看一下美國人的揮霍吧,盡管有5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盡管有5000多億美元的財政赤字,美國人照樣大膽消費,美國政府照樣大膽擴充軍備。
像美國這樣的巨額雙子赤字,放在任何一個國家,盡管沒那麼嚴重,早就破產了,葉立欽的俄羅斯如此,阿根廷如此,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也如此,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如此。曾經是中等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阿根廷,貨幣的貶值,一夜之間使一半人淪為貧民;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達人均GDP1000美的印尼,亞洲金融危機讓印尼的1億人口淪為貧民。這些國家的破產,共同的特點就是過多的舉債所導致。
為何美國人能那麼過度地揮霍卻什麼事也沒有呢?這是因為全世人都喜歡美元,美國人所揮霍的錢,可以從聯邦儲備局用白紙無止盡地印出來。
今天,日本購買了近5000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國債,外匯儲備近9000億美元;中國購買了1000多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國債,到今年末的外匯儲備可能超過6000億美元。換言之,日中兩國的政府所持的外匯儲備今年將超過15000億美元,如果加上民間與銀行與企業的外匯,至少是22000億美元。這22000億美元中,如果70%是美元,也就是說,中國與日本人手裡有15000億純美元資金。再加上東洲各國的外匯,東亞手裡至少有25000億純美元資金。
到2010年,東亞手裡的純美元資金將超過4萬億美元;2015年,東亞手裡的純美元資金將超過5.5萬億美元。
有那麼一天,美國人要買石油時,中東的石油生產國說:「對不起,美元我們不收了。」其他所有賣商品的人都對美國人說:「對不起,美元我們不收了。」會產生什麼
後果呢?
2015年,如果東亞人將美元全部拋出的話,美國還存在嗎?
❹ 歐洲五國是哪五個國家
歐洲五國是位於北歐的挪威、瑞典、丹麥、芬蘭和冰島及其附屬領土如法羅群島、格陵蘭、揚馬延島、斯瓦爾巴群島和奧蘭的統稱。
1、挪威:挪威王國,簡稱「挪威」,意為「通往北方之路」,是北歐五國之一,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挪威領土南北狹長,海岸線漫長曲折,沿海島嶼很多,被稱為「萬島之國」,領土與瑞典、芬蘭、俄羅斯接壤,屬地還包括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首都為奧斯陸。
2、瑞典:瑞典王國,簡稱瑞典,是一個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國家,北歐五國之一,首都為斯德哥爾摩。它西鄰挪威,東北與芬蘭接壤,西南瀕臨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東邊為波羅的海與波的尼亞灣。瑞典與丹麥、德國、波蘭、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7624千米,總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是北歐最大的國家。
3、丹麥:丹麥王國,簡稱丹麥,北歐五國之一,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擁有兩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北部隔北海和波羅的海與瑞典和挪威相望,並與之合稱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南部與德國接壤,首都兼第一大城市是哥本哈根。
4、芬蘭:芬蘭共和國,簡稱芬蘭,位於歐洲北部,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國土總面積33.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00公里,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
5、冰島:冰島共和國,簡稱冰島,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位於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匯處,北歐五國之一,國土面積為10.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為34萬,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首都是雷克雅未克,也是冰島的最大城市,首都附近的西南地區人口佔全國的2/3。
❺ 東歐五國是哪五國
東歐五國是指克羅埃西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國家。2017年9月12日至29日,東中西部區域發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長於今教授一行。
應邀訪問克羅埃西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等中東歐五國,與五國政府、政黨、智庫、高校、商界就一帶一路建設、中東歐16+1合作、雙多邊關系與智庫、文化、教育、經濟合作等多個議題交換看法。
五個「歐盟」成員國中,奧地利和斯洛伐克是「歐元區」國家,使用歐盟的統一貨幣——歐元,而匈牙利、捷克、波蘭三個國家沒有加入「歐元區」。
仍使用他們國家自己的貨幣。匈牙利的貨幣叫「福林」,捷克的貨幣叫「克郎」,波蘭的貨幣叫「茲羅提」。目前波蘭茲羅提和歐元的比率是1歐元=4茲羅提。
❻ 目前經濟上說的 歐洲五國 具體指哪 五國
一,目前經濟上說的歐洲五國具體分別是德國, 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
二,全球一共有32個發達國家,其中歐洲就佔了24個,佔了發達國家隊列的三分之二以上。 其發達國家數量遠大於其他幾大洲。 導致歐洲擁有這么多發達國家的原因主要是,歐洲國土面積小,人口也不多,資源也不豐富, 這就迫使歐洲人要想辦法去研究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商品,這樣才能在夾縫中求生存。 而亞洲國家由於大環境適合人類生存,於是人口眾多,只能搞勞動密集型產業,但是靠低端製造業,卻很難成為發達國家。整個歐洲的總面積為1016萬平方公里,而中國的面積有960萬平方公里。 單看歐洲的面積,可能大家會感到震驚,一個面積僅僅比中國大一點的地方,既然包含了24個發達國家,可想而知整個歐洲的經濟發展有多厲害。在這里,先給大家普及一下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含義。 發達國家指的是人均GDP高,工業和科學的技術都非常的先進,社會的保障體系完善。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總是經常能夠聽到說國外的養老福利多麼多麼的好,其實就是因為這些發到國家的社會保障做得好。 GDP排中第一的是盧森堡,人均GDP`超過10萬美元,第二的瑞士8.2萬美元,人均GDP遠超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則指的是在人均GDP,工業和科學技術,社會的保障體系四大方面仍然屬於 較 低水平。
三,中國屬於人口大國,在勞動力上佔了很大的優勢,可是光靠勞動力是不足以躋身發達國家的。可能有人會好奇,明明中國有這么豐富的資源,互聯網這么發達,有很多的歐洲國家感覺根本沒有發展起來,怎麼也是發達國家。這是因為有些歐洲的發達國家,他們在某些產業上做得特別好,能夠掙很多的錢,足以保證整個國家的經濟水平維持在一個很高的維度。就拿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來說。 荷蘭是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大航海時代在全世界聚斂了巨大的財富。 歐洲資本主義國家的第一次金融泡沫,就是荷蘭人搞出來的。 後來雖然經歷了一個低谷期,但是憑借商業環境自由、稅收政策相對合理、在國際上與他國的關系相對穩定、地理位置相對優越這四大優勢,又重新躋身與發達國家之列。
❼ 歐洲五國分別是哪五國
北歐五國是挪威、芬蘭、瑞典、丹麥、冰島。
1、冰島
冰島共和國(冰島語:Lýðveldið Ísland),簡稱冰島,是北大西洋中的一個島國。位於大西洋和北冰洋的交匯處,北歐五國之一,國土面積為10.3萬平方千米,人口約為34萬,是歐洲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首都是雷克雅未克,也是冰島的最大城市,首都附近的西南地區人口佔全國的2/3。
冰島地處大西洋中脊上,是一個多火山、地質活動頻繁的國家。內陸主要是平原地貌,境內多分布沙質地、冷卻的熔岩平原和冰川。冰島雖然位於北極圈邊緣,但受北大西洋暖流影響氣候適宜。
2、挪威
挪威王國,簡稱「挪威」, 意為「通往北方之路」,是北歐五國之一,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西部。挪威領土南北狹長,海岸線漫長曲折,沿海島嶼很多,被稱為「萬島之國」,領土與瑞典、芬蘭、俄羅斯接壤,屬地還包括斯瓦爾巴群島和揚馬延島。首都為奧斯陸。
9世紀形成統一王國,8~11世紀進入維京時代的北歐海盜全盛時期。14世紀開始衰落,從1397年起是受丹麥控制的卡爾馬聯盟成員。1814年起成為瑞典屬國,1905年宣布獨立。
3、芬蘭
芬蘭共和國(芬蘭語:Suomen tasavalta,瑞典語:Republiken Finland),簡稱芬蘭(芬蘭語:Suomi, 瑞典語:Finland),位於歐洲北部,北歐五國之一,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
國土總面積33.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100公里,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芬蘭冬季嚴寒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
4、丹麥
丹麥王國,簡稱丹麥,北歐五國之一,是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擁有兩個自治領地,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北部隔北海和波羅的海與瑞典和挪威相望,並與之合稱為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南部與德國接壤,首都兼第一大城市是哥本哈根。
約公元985年形成統一王國,8~11世紀進入維京時代的北歐海盜全盛時期。14世紀成為歐洲強國之一,1397年6月在女王瑪格麗特一世的主導下與瑞典、挪威組成卡爾馬聯盟, 並成為聯盟的領導者。世界上第一面國旗便是1219誕生的丹麥國旗,被稱為「丹麥人的力量」。
丹麥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北約創始國和歐盟成員國之一。該國擁有極其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經濟高度發達,貧富差距極小,國民享受極高的生活品質。 2019年2月,2018年全球幸福指數出爐,丹麥排名第三。
5、瑞典
瑞典王國,簡稱瑞典(瑞典語:Sverige),是一個位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國家,北歐五國之一,首都為斯德哥爾摩。
它西鄰挪威,東北與芬蘭接壤,西南瀕臨斯卡格拉克海峽和卡特加特海峽,東邊為波羅的海與波的尼亞灣。瑞典與丹麥、德國、波蘭、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隔海相望,海岸線長7624千米,總面積約45萬平方公里,是北歐最大的國家。
8~11世紀進入維京時代的北歐海盜全盛時期。公元1100年前後,瑞典開始形成國家。從1397年起是受丹麥控制的卡爾馬聯盟成員,1523年重獲獨立。1611年至1721年間存在的瑞典帝國,曾是歐洲列強之一。瑞典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宣布中立,是一個永久中立國。
❽ 五國語言分別是哪五個國家
漢語-中國
英語-英國
德語-德國
法語-法國
俄語-俄羅斯
❾ 英美法德中五國政權運作
英國是君主立憲制,國王為國家元首,首相一身兼三任:議會領袖、政府首腦和黨魁,議會分上議院和下議院,上議院權利很小
美國: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政府內閣由各部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眾議院、參議院組成。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司法機構設有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
法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統帥,任期5年(根據全民公決結果,2000年6月改為5年,之前是7年),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總統有權任免總理和批准總理提名的部長;主持內閣會議、最高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有權解散議會;可不經議會將某些重要法案直接提交公民投票表決;在非常時期,總統擁有「根據形勢需要採取必要措施」的全權。在總統不能履行職務或空缺時,由參議院議長代行總統職權。議會由國民議會和參議院組成,擁有制定法律,監督政府,通過預算,批准宣戰等權力。
國民議會共有577個議席,任期5年,採用兩輪多數直接投票制、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參議院共321席,參議員任期9年,每3年改選1/3,以省為單位,由國民議會和地方各級議會議員組成選舉團間接選舉產生。
司法機構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司法管轄體系,即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與負責公民與政府機關之間爭議案件的行政法院。
德國:德國是聯邦制國家,外交、國防、貨幣、海關、航空、郵電屬聯邦管轄。國家政體為議會共和制。聯邦總統為國家元首。議會由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組成。聯邦議院行使立法權,監督法律的執行,選舉聯邦總理,參與選舉聯邦總統和監督聯邦政府的工作等。聯邦議院選舉通常每四年舉行一次,在選舉中獲勝的政黨或政黨聯盟將擁有組閣權。
❿ 德國被稱為什麼 為什麼有這種稱謂
考古發現證明, 德國和亞洲, 歐洲許多國家一樣, 有過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1871年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王國的基礎上建立,德國才第一次形成了民族國家。由此往後的歷史才稱為德國歷史,之前的只是德意志地區和德意志各民族的歷史。
日耳曼部落(前100年-300年)
據推測,日耳曼部落的進化發生在青銅時代或者最晚是鐵器時代。公元前1世紀,部落開始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德國北部逐漸向南、向東和向西擴散,與伊朗人、波羅的人、凱爾特人的高盧部落以及東歐的斯拉夫人發生接觸。除了史料記載的日耳曼人與羅馬帝國的接觸以及考古發現外,科學家對早期日耳曼人歷史知之甚少。
在奧古斯都的統治時代,羅馬帝國軍隊開始入侵德意志地區,日耳曼部落在抵抗過程中逐步掌握了與羅馬軍隊相類似的戰斗戰術。公元9年,舍羅斯克人首領阿米紐斯(Arminius)在條頓堡森林戰役中戰勝瓦盧斯所領導的羅馬軍團,位於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德意志地區才得以獨立於羅馬帝國之外。至公元100年,日耳曼部落已在萊茵河-美因河-多瑙河沿岸定居,占據了如今德國的大部分地區。3世紀,出現了許多較大的西日耳曼部落,包括阿勒曼尼人、法蘭克人、薩克森人和弗里斯蘭人等。
民族大遷徙和法蘭克王國(300年-843年)
376年,匈奴人對日耳曼的一支西哥特人發動襲擊。西哥特人在得到羅馬帝國皇帝的批准後,以「同盟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帝國控制的土地,是為民族大遷徙的開始。此後日耳曼多個部落陸續跟進,並在今天法國和西班牙的部分地區建立了一系列的短命國家。由於不堪忍受壓迫,476年,日耳曼人與部分羅馬帝國人聯合,推翻了羅馬帝國。
5世紀末,克洛維一世建立法蘭克王國,日耳曼人進入法蘭克時代。法蘭克王國延續了數個世紀,經歷了墨洛溫王朝和加洛林王朝。在查理大帝的統治時期,法蘭克王國幾乎占據了整個西歐地區。由於領地內各地區間缺乏文化和經濟的聯系,封建割據勢力強大,王國在查理曼大帝死後陷入一片混戰。
神聖羅馬帝國(843年-1806年)可以視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843年,根據《凡爾登條約》,法蘭克王國分成西、中、東三個部分,其中萊茵河以西的西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法國的基礎;萊茵河以東的東法蘭克王國成為後來德意志王國的基礎,也是其後神聖羅馬帝國和今天德國的雛形;中部則成為後來法德爭端的起源。
919年,薩克森公爵亨利一世成為東法蘭克王國國王,建立了薩克森王朝,正式開創德意志國家,這是嚴格意義上的德意志歷史的開始[9]。王國由洛林、薩克森、弗蘭肯、士瓦本、圖林根和巴伐利亞多個公國組成。962年,王國國王奧托一世由羅馬教皇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成為羅馬的監護人和羅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統治者。在弗蘭肯王朝統治期間(1024年-1125年),義大利北部和勃艮第加入神聖羅馬帝國,但主教敘任權之爭使皇帝的權力被削弱。在霍恩施陶芬王朝統治期間(1138年-1254年),帝國勢力進一步擴張到斯拉夫人居住的地區。德意志北部地區的城鎮因漢薩同盟而繁榮發展。
1356年金璽詔書頒布,規定帝國皇帝由七位選帝侯選舉產生,選帝侯則來自帝國內最具勢力的公國統治者和地方大主教。這一規定成為帝國的基本國體,直至其滅亡。從15世紀初起,帝國皇帝幾乎被奧地利大公國的哈布斯堡家族占據。
1517年,馬丁·路德撰寫了質問羅馬天主教的《九十五條論綱》,由此引發了宗教改革。宗教戰爭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戰爭使德意志領地遭受破壞。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簽署,結束了德意志地區的宗教戰爭,但也使帝國實際上分成了眾多的獨立公國。從1740年開始,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和普魯士王國之間的戰爭占據了18世紀的德意志歷史。1806年,在拿破崙戰爭中,帝國皇帝弗蘭茨二世被迫退位,神聖羅馬帝國徹底瓦解。
萊茵邦聯(1806年-1813年)
1806年7月12日,通過簽署萊茵聯邦條約(德語:Rheinbundakte),16個在法國保護下,包括列支敦斯登、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巴登在內的萊茵河兩岸的德意志南部、中西部邦國,脫離了神聖羅馬帝國,而建立了一個新的政治聯合體萊茵聯邦。聯邦在法蘭克福設兩院制議會,推選拿破崙為保護人,並由拿破崙支配聯邦的外交和軍事;協議同時規定,在發生戰爭時,聯邦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8月6日,已自稱奧地利皇帝的弗朗茨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的弗朗茨二世)被迫宣布放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稱號,神聖羅馬帝國滅亡。在接著的數年,有再多23個邦國加入;弗朗茨一世的哈布斯堡王朝只能夠統治帝國剩下的領土奧地利。德意志地區內只有奧地利、普魯士、丹麥控制的荷爾斯泰因和瑞典的波美拉尼亞地區未有加入邦聯,而且不計算並入法國的萊茵河西岸和艾爾福特。
根據條約,聯邦平常由一個憲法權力的組織管理,但聯邦各邦國都擁有獨立的主權。
聯邦亦是一個軍事同盟:各邦國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崙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助戰。作為回報,這些邦國的統治者將被給予較高地位:巴登、黑森、克萊韋和伯爾升為大公國,而符騰堡和巴伐利亞則升為王國。其他邦國亦可以與其他前神聖羅馬帝國的邦國合並而得到擴展。
1806年普魯士敗於法國後,很多中小德意志邦國都加入邦聯。1808年邦聯達到最大的版圖,包括三個王國、13個公國、17個侯國、及漢堡、呂貝克和不萊梅三個漢薩同盟城市。
1810年德意志西北部大片地區被迅速合並到法蘭西第一帝國,以便監控對英國的禁運,令封鎖英國的大陸封鎖能夠順利推行。
1813年10月中旬,拿破崙在萊比錫戰役中被打敗,撤退到萊茵河西岸,失去保護的聯盟內各邦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很快就倒向了反法同盟一方。10月31日,聯盟正式解體。
復辟和革命(1814年-1871年)
隨著拿破崙·波拿巴戰爭失敗,1814年召開了維也納會議,一個由39個主權國家組成的鬆散聯盟---德意志邦聯成立。由於不滿意復辟,德意志人民興起了追求統一和自由的自由主義運動,但隨後被邦聯議會主席克萊門斯·文策爾·馮·梅特涅策劃的措施所鎮壓。1834年,德意志關稅同盟成立,極大促進了德意志國家的經濟統一。由於受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民族主義在德意志人民特別是年輕知識份子中迅速成為一股重要的力量。用來代表此次運動的黑色、紅色和金色後來也成為了德國國旗的顏色。
受1848年歐洲革命和法國建立共和國的影響,德意志知識份子和平民也發動了革命。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為緩和群眾的反抗情緒,同意制定憲法和成立議會,使運動暫時得以平息。1862年,威廉一世與議會斗爭日益激烈並引發了軍事變革,奧托·馮·俾斯麥被任命為普魯士宰相。俾斯麥成功贏得了1864年普丹戰爭和1866年普奧戰爭的勝利,建立了北德意志聯邦,將奧地利排除在德意志邦聯之外。
德意志帝國(1871年-1918年)可以視作德意志第二帝國
隨著法國在普法戰爭中失利,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德意志帝國宣布成立。普魯士霍亨索倫王朝開始統治新的帝國,首都柏林。帝國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各德意志國家,稱為小德意志。1884年初,德意志帝國開始在歐洲以外建立殖民地。
在統一德意志後的最初時期內,帝國皇帝威廉一世採取的外交政策是通過建立同盟以鞏固德意志強國地位、孤立法國和避免戰爭。但是在威廉二世統治期間,帝國又採取了新帝國主義政策,導致與鄰國關系緊張。原先有帝國參加的聯盟不復存在,而新的聯盟又將帝國排斥在外。與此同時,法國卻通過《英法協約》與英國建立新的外交關系,並鞏固了與俄羅斯帝國的聯系。除了與奧匈帝國保持接觸,德意志帝國日益孤立。
德意志的帝國主義走出國內,與其它歐洲列強一道瓜分非洲。柏林會議後,德意志帝國獲得了包括德屬東非、德屬西南非、多哥和喀麥隆在內的非洲多塊土地。瓜分非洲使得列強之間的矛盾日趨激化並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直接導火線。作為被協約國戰勝的同盟國的成員,德意志帝國遭受了巨大的損失。1918年11月,德國革命爆發,威廉二世被迫退位。11月11日,德意志帝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919年6月,德意志帝國被迫簽署《凡爾賽和約》。此次談判與以往的戰後和談不同,作為戰敗國的德意志帝國被排除以外。由於條約被認為過於苛刻且令德國蒙羞,促進了納粹主義的興起。
魏瑪共和國(1919年-1933年)
1918年11月德國革命成功後,魏瑪共和國成立。1919年8月11日,《威瑪憲法》經德國總統弗里德里希·埃伯特簽字生效。1918年,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創立德國共產黨。1919年1月,德國工人黨成立,後來成為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
魏瑪共和國的經濟曾遭受兩次嚴重打擊,第一次是1920年代初因《凡爾賽和約》所訂下的巨額賠款造成的。雖然20年代中期經濟迅速復甦,但是經濟大蕭條再次令共和國遭受打擊,一蹶不振。同時,共和政府十分不穩定,執政聯盟屢屢變更,人們逐漸對民主制度失去信心。此外,共和政府還要面對右翼的君主主義、民意主義及納粹主義勢力的挑戰。例如很多右翼份子散播的刀刺在背傳說,即宣稱德國革命是德國在一戰失敗的原因,並把革命黨人、社民黨、共產黨人甚至猶太人定義為「十一月罪犯」,藉此打擊共和制度。而左派的共產黨也反對共和國的資本主義統治,希望以議會共產主義取而代之。
革命過後,德國選民漸漸傾向支持反對民主的政黨,無論是右翼的德國國家人民黨、納粹黨或是左派的共產黨。大蕭條以後,政局兩極化明顯。1932年的兩次議會選舉中,納粹黨分別得到37.2%和33.0%的議席,而共產黨則在第二次選舉中得到17%的議席。因此,共和國後期的議會中有很多成員都不是民主派。社民黨一類的溫和民主政黨的票數也愈來愈少。
1930年代開始,德國政局岌岌可危。部分政黨如納粹黨使用准軍事化部隊威嚇選民,並藉助高失業率與民眾的貧困爭取民意。擁有巨大影響力的精英因恐反政府的政黨,經常借用魏瑪憲法第48條允許聯邦大總統以緊急法令統治國家,令民主制度漸漸崩潰。
在連續數個政府內閣失敗後,別無選擇的總統保羅·馮·興登堡在右翼部屬建議下,於1933年1月30日任命阿道夫·希特勒為新一任德國總理。
德意志第三帝國(1933年-1945年)又被稱為納粹德國、希特勒德國、法西斯德國等
1933年2月27日,國會縱火案發生,隨後頒發的緊急法令將民眾的一些基本權利取消。1933年的《授權法案》賦予了希特勒政府完全立法權。只有德國社會民主黨投票反對,而德國共產黨由於其國會議員被殺或被捕,已無法表達反對意見。在一系列行動和法案之後,德國成為一黨專政的中央集權國家,國家經濟納入戰爭軌道。1936年,德國軍隊進入萊茵蘭非武裝區,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被證明是不恰當的。1938年後,希特勒在膨脹主義的指引下逐步建立起大德意志。為避免兩線作戰,希特勒於1939年與蘇聯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1日,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兩天後法國和英國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德國很快就直接或間接地控制了歐洲的大部分地區。1941年,德國開始了大屠殺,有組織地殺害了約600萬猶太人、約1000萬斯拉夫人和吉普賽人以及約25萬德國籍傷殘人士等。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與蘇聯的條約,打開東方戰線並入侵蘇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不久,德國對美國宣戰。雖然一開始德軍快速深入蘇聯境內,但隨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扭轉整個戰爭的局面。1945年5月8日,在紅軍佔領柏林後,德國投降。
分裂(1945年-1990年,民主德國——東德,聯邦德國——西德)和重新統一(聯邦德國至今)
戰爭使近千萬德國士兵和平民死亡,大片國土喪失,約1500萬名德國人被驅逐,多個大城市被炸毀。戰後德國領土和柏林全市被盟軍劃分為四個軍事佔領區。1949年5月23日美國、英國及法國佔領區(包含西柏林)合並,成立以波恩為首都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俗稱「西德」或「聯邦德國」);其中西柏林亦以特殊的城市地位,加盟位於波恩的聯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蘇聯佔領區(包含東柏林)則單獨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俗稱「東德」或「民主德國」),設立首都即為東柏林。
西德遵循自由主義,是個議會民主制共和國,施行「社會市場經濟」,與美國、英國和法國聯盟。西德從1950年代初開始經歷了長期的經濟成長,於1955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58年成為歐洲經濟共同體創始國之一。東德於1955年與蘇聯結盟,施行蘇聯模式的「計劃經濟」並迅速成為華沙公約組織中最富有、最現代化的國家,但其國民依然嚮往西德的政治自由和經濟繁榮。為阻止東德人逃往西德而於1961年建造的柏林牆被認為是冷戰的標志。1970年代,西德總理維利·勃蘭特的東方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兩德之間的緊張關系。
由於日益增多的東德人取道匈牙利逃往西德以及東歐劇變的發生,東德於1989年11月9日下令開放柏林牆。這一舉動加速了東德的變革,最終促成了1990年10月3日的兩德統一。根據兩德協議,合並後的東、西柏林再次成為新國家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