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採取先西後東的戰略方案,主要是根據什麼計劃書執行的
德國為避免東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後打擊法軍主力。
『貳』 (二戰)德國 要想征服歐洲,最佳戰略路線從那開始打起走
在二戰中德軍實際佔領了除英國、冰島以及少部分蘇聯歐洲部分外的整個歐洲。事實上美軍反攻歐洲是從冰島——英國本土以及北非——義大利這兩條線路進行的。因此並不能保證德國在佔領整個歐洲之後,美軍絕對無法進攻第三帝國。況且德國海軍無能力象英國皇家海軍守衛不列顛島一樣嚴密地守衛歐洲。一是歐洲海岸線更加漫長,更重要的是德國海軍水面艦隊實力太差,而其引以為傲的潛艇部隊並不適合防禦,而是適合於攻擊、封鎖。而且1942年5月以後德國潛艇部隊就損失大增,風光不再了。所以德國即使佔領歐洲,也擋不住美軍反攻的腳步。
此外要想全部佔領歐洲,必然和蘇聯開戰,象蘇聯這樣的集權國家,其人民頑強、勇敢。不可能像西方那些國家一樣一擊就潰。只能希望從內部攻陷堡壘,依靠其內部矛盾使得這個強大的國家崩潰。但是依照德軍的佔領區政策,只能不斷激起蘇聯人米哦你的仇視和反抗。不會有任何勢力與德軍合作。烏克蘭從歡迎德軍把他們從斯大林的暴政下「解放」到發展為最大的游擊隊基地的轉變,就是最好的例證。
德日合作擊敗美國的可能性為零。畢竟德國開戰的時候在國力的各項指標上都是屬於弱的,所以有人說德國打的是一場「窮人的戰爭」,日本就更不要說了,比德國還差。兩國加起來國力也不及美國。怎麼消耗得起?法西斯國家初期的軍事勝利是由於其專制的政體,使得其在國力運用上比較容易統一。因此在短期能爆發驚人的能量,民主國家則在初期力量容易分散,但是打了一段時間以後,由於戰爭國內力量會逐漸團結、整合一致對外,到此時其力量才會顯現出來,不是這幾個法西斯國家可以比擬的。
從德日兩國各自的法西斯宣言以及歷史經驗來看,在消滅了所有敵手之後,必然為了重新分贓而大打出手。當然德國在歐洲的戰爭和日本在亞洲的戰爭不是一個檔次,若有決戰,必然是德軍獲得勝利。
但是樓主似乎完全沒有考慮蘇軍的存在,蘇聯可是連著德日兩國的(雖然這桑果本來不接壤,但是通過一系列罪惡的戰爭——蘇德瓜分了波蘭,日軍霸佔了我國東北,於是可恥地接壤了。)因此蘇聯必然對此兩國稱霸的企圖產生重大影響。且蘇聯並不是一個好對付的敵人,可以和美國有一比。
綜上所述:1、德國和日本在二戰中佔領整個歐洲和亞洲都是不可能的,除非利用蘇聯的國內矛盾使其發生內部奔潰。
2、美軍在德軍佔領全部歐洲的情況下也可以發動反攻。
3、若掃清一切敵手,德日避諱一戰。
以上是個人的一些觀點,請樓主指正。
『叄』 二戰中,如果你是德軍,你會重點攻莫斯科還是斯大林格勒或是其他重要戰略地
首要的目標當然是莫斯科,其次就是列寧格勒。
因為二戰時期,德國要想戰勝蘇聯,除了採取突然襲擊和高速推進(閃電戰,大量合圍和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之外,還有兩點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是「直搗黃龍」,攻佔蘇聯的政治中心,從而在根本上摧毀蘇聯人的抵抗意志。二是充分利用蘇聯國家體制上的缺陷,瓦解蘇聯。具體的來說,蘇聯實際上是一個「多國組合體」,其聯合的架構並不十分穩定(蘇聯後來的解體也正好說明了這一點)。而二戰爆發初期,在蘇聯的波羅的海沿岸三國以及南面的烏克蘭,就有不少人是親德的。所以除非是不得已,德軍必須要佔領之外,完全可以集中兵力,目標直指俄羅斯。從而讓蘇聯的「聯盟」垮台。
『肆』 德軍為什麼把戰略重點重新轉到西線
德國1915年在俄國戰線上取得重大勝利,但是由於俄國幅員廣大,交通不便,又時逢寒冬,德軍擔心重蹈拿破崙覆轍,未敢驅軍深入,而將戰略重點重新轉到西線。德軍統帥部早就認定英國是主要敵人,但因隔著大海,鞭長莫及,暫時對它奈何不得。而法國是英國大陸政策的工具,又是西線主力,如將其擊垮,即可使英國孤掌難鳴。法國經一年半的戰爭,軍事力量的使用已達極限,正可給它以致命一擊,震潰全軍。德軍統帥部基於以上認識,決定在西線選擇一決戰戰場,全力打擊法軍,畢其功於一役。
『伍』 二戰德國的進攻路線
向蘇聯進攻的路線:希特勒總共發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分三路向蘇聯進攻,「北方」集團軍群,轄第16、第18集團軍和坦克第四集群,共29個師,由萊布元帥指揮,在東普魯士的哥尼斯堡以東向列寧格勒總方向實施進攻,消滅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蘇軍,佔領蘇港口,使蘇聯艦隊失去基地。
「中央」集團軍群,轄第四、第九集團軍和坦克第2、第3集群,由波蘭的華沙向布列斯特、明特克方向突擊,圍殲白俄羅斯境內的蘇軍,爾後直指莫斯科。
「南方」集團軍群,轄第六、第17、第11集團軍,羅馬尼亞第三、第四集團軍,坦克第1集群和匈牙利一個快速軍,自波蘭的赫爾姆向基輔方向進攻,攻佔基輔以南地區的第聶伯河渡口,消滅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的蘇軍然後向頓巴斯發動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