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之前德國如何崛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是戰敗國,然而從一戰結束的1918年到二戰開始的1939年,短短20年的時間竟然還能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是如何崛起如此之快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德國當時所經歷4大最重要的時間點:
1、1929全球經濟大蕭條
② 二戰後的德國為什麼迅速崛起他們有什麼准備嗎
一方面,因為馬歇爾計劃,西德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得到了大量的支持,尤其是資金,恢復了工業生產。一方面,德國本來就是歐洲工業強國,人口素質,工業水平都很高。機器可能被戰爭毀壞,但那些充滿了高級技術的工人,卻依舊大量存在。
學校可能被炸毀,但大量的學生依舊在。
一句話,軟實力依舊在,讓德國和歐洲再次崛起。當然,德國特殊的嚴謹,也是有利於工業發展的一個原因。
③ 一戰德國戰敗,英法對德大力限制,德國二戰期間是如何快速崛起的呢
說二戰,先從一戰開始講。
在一戰之前,德國無論經濟實力還是軍事實力,都已超越英國、法國、俄國等傳統強國,按照實力比較,德國理所應當認為自己是歐洲乃至世界的霸主。但德國崛起的太晚,英法等國利用先發優勢,依舊占據著“不恰當”的優勢地位,這引起德國精英們的強烈不滿,在這一矛盾作用下,人類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入侵挪威的同時,這年的5月10日,德國對荷蘭比利時等“低地國家”發布最終通牒,僅用了五天,德國征服荷蘭。緊接著,德軍在比利時境內屢敗英法比聯軍。5月28日清晨,比利時無奈投降。34萬殘余的聯軍幸運地從敦刻爾克撤退到了英國本土,這為盟軍的反攻保留了大量有生力量。
進展順利的德國人順勢南下繞過馬其諾防線攻入法國本土,號稱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法國徹底暴露除了孱弱的本質,德軍很快便佔領巴黎,6月22日,擁有三百萬大軍的法國投降,這離戰爭爆發僅僅才六個星期。
吞並了法國,意味著整個西歐成了德國人的天下。在戰爭初期,“秋風掃落葉”怕是最能形容德國的凌冽攻勢了。
④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二戰時,作為法西斯的德國可以說是被炸得滿目蒼夷。整個人都充滿了垃圾,有人說清理柏林的垃圾至少需要20年。不過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用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迅速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國家。那為何德國能夠如此迅速崛起呢,德國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政府清除了國內法西斯主義的分子
首先德國政府推動歐洲統一建設,緩解法國的矛盾,並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徹底打通整個歐洲,而且德國對於科技和教育,大力的投入並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
⑤ 為什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能快速崛起
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能快速崛起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1、依託於其強大的科學技術。聯邦德國科技基礎雄厚,戰後的德國政府鼓勵科研部門與經濟部門的合作,促進技術創新,使國家技術的發展與創新由企業根據市場的需要進行,並得到了國家的經濟援助和享受優惠的稅收政策。
2、利用外國資本。戰後初期的馬歇爾計劃增加了聯邦德國的工業發展資金,擴大了就業,增加了稅收,引進了新技術和新設備,加速了經濟的發展。
3、國民經濟的非軍事化。戰後德國人不能在國際上扮演重要角色,他們把全部精力放在經濟建設上來並在很短時間里在經濟上打敗了當年的戰勝國。
4、法德矛盾的緩和與歐洲一體化進程的開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德兩國的發展走出了冤冤相報的怪圈,並走上了「歐洲自主」的發展道路。
1951年4月,以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為代表歐洲六國正式簽訂《煤鋼聯營集團條約》,至此引發法德百年沖突的兩國邊境的煤鋼資源將被置於兩國共同參與管理的聯合機構之下,它結束了兩國爭端的根源,使法德之間的關系得到了根本的糾正。
1958年,六國又組成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日益走向聯合的歐洲成為獨立於美蘇的重要力量,推動了法德關系的改善和德國經濟的發展。
5、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發展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聯邦德國政府通過建立國有經濟,制訂法令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等方面對經濟進行有效的宏觀管理,並強調經濟按市場規律運轉,這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發展。
6、進行社會政治改革。戰後,德國清除法西斯主義,建立民主化的國家,給予人民一定的民主權利,並推行較為廣泛的社會福利制度,防止人民的極端貧困和社會動盪,為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比較穩定的社會形勢。
7、聯邦德國人民具有較高的勞動素質和他們的辛勤勞動。1950年聯邦德國的在校大學生為10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21名大學生,到1970年增加到41萬人,平均1萬名居民中就有68名大學生。此外,聯邦德國還非常重視職工的業余教育,由於教育和訓練,聯邦德國就業的勞動者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水平普遍提高,再加上聯邦德國人民的敬業精神,極大地促進了聯邦德國經濟的騰飛。
⑥ 一戰戰敗國德國,憑什麼比英、法等國快速崛起呢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處於一種荒蕪的狀態。當時,一個數字似乎加速了德國的崛起。他就是阿道夫·希特勒
希特勒出生於一個貧窮的家庭,他在軍隊服役,在監獄服役,最後在1933年成為德國總理。當時,受一戰和德國經濟危機的影響,人民生活困苦,人民對政府失去了信心。希特勒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希特勒上台後,承諾“讓德國家家戶戶都有牛奶和麵包”。而且,他的承諾在納粹德國(1938年)的早期就實現了,這使得更多的人支持希臘特勒。
⑦ 一戰後被各種限制的德國是如何再次快速崛起的呢
雖然德國在一戰之後,被經歷了各種逼迫,遷括了各種條約,當時可能忍不住覺得等會可能近十幾年都站不起來吧,但是德國呢,群發展的越來越好,這可能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吧,其實德國的話他也只靠了4000軍力。
都知道個德國,有一個參謀軍,當時人們就覺得4000參謀軍部沒什麼啊,然後那個時候參謀君不也沒有被發掘出來嗎?所以很多人就沒有在意這些事,但是當德國被迫簽訂各種條約之後的德國,其實是想反抗的,但是有心無力,然後就好好的發展了那4000軍力。但是他們的參謀軍其實是比較厲害的吧,就是在造武器這一方面呀,都是佔有比較優勢的,所以呢,德國就這樣發展起來了。
還有一部分是因為美國的援助。如果美國沒有給有德國援助的話,我覺得德國是不會站起來那麼快的。
⑧ 德國是如何崛起的
自中世紀以來,德意志長期四分五裂,一直處於相對落後的水平。然而,至少從18、19世紀之交,德意志民族在短短的幾十年中,一躍成為歐洲的頭號強國。
普遍的觀點認為德國的崛起一靠軍隊,二靠教育。其中,教育被視為德國強大的根本原因。
將德國的強大歸因到教育,雖然不是很全面,但不無道理。早在18世紀末,普魯士就立法推行義務教育,開創了教育史上的一個先例。19世紀初,在普魯士進行的諸項改革中,教育改革可以說最為引人注目。威廉.洪堡從人文主義理念出發,力求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全面的教育,他所創立的教育體制為德國教育的發展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此後,在各邦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教育體制不斷完善。比如在普魯士,小學的入學率在1816年就達到60%,到1864年更達到93%。到1871年時,德國的文盲率大致只有13%,而英國的文盲率為30%(1861年),法國是24%(1866年)。德國教育領先的情況略見一斑。
洪堡等人所推行的大學改革,更是成就顯著。洪堡主持建立的柏林大學扭轉了大學發展的方向,推行教學和研究結合的原則,創立了德國式的研究型大學,同時也開啟了現代大學的先河。在洪堡大學精神的滋養下,德國大學很快進入一個輝煌的時期,培養的人才具有良好的學術修養和專精的知識,而且富有科學研究的精神。大學教授更是以學術研究為天職,投身於教學和研究,做出了數不勝數的學術成就。
德國的大學得到普遍的贊揚和肯定。英國歷史學家梅爾茨在20世紀20年代說:「在現代,沒有一個國家像德國那樣擁有那麼多的思想學校和學術學校,也沒有一個國家能自誇開創並進行了這么多巨大的事業,而他們需要大量訓練有素人員的合作和集體努力」。
可以說,在近現代歷史上,德國的學者和專家為德國帶來的榮譽和關注要遠遠超過其他群體。而所有這些成就都是德國大學的成果,德國是歐洲國家中將大學與學術聯系最為密切的國家。大學也許是觀察德國人最好的窗口。梅爾茨認為德國大學「比任何別的東西都表徵出德國的心智,德國心智在這種機構里得到最完美的表現」。
德國人重視教育,但不盲目重視。在19世紀中,德國建立起了一個龐大而多樣的學校和培訓體系。特別是在20世紀後期,「雙元制」職業培訓制度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被稱為德國經濟奇跡的「秘密武器」。所謂「雙元制」,就是把手工業中徒工的訓練與學校的理論學習結合起來,政府和企業共同培養合格技工。在培訓期間,學員按規定到企業學徒一定的天數,同時也必須到職業學校接受教育。
清末李善蘭曾對德國的教育有一個概括,說德國的教育體制的特點為無地無學,無時非學,無人不學」,此說甚為精當。直到今天,這三條應當仍然有效。「無地無學」是說教育的普及程度,「無時非學」是說不同的行業和職業都有專門的教育和訓練,「無人不學」則是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機會,都有學習適合自己需要的學習機會。這種多軌、多類型的教育制度,雖然不一定符合民主的原則,但從效果和功能上看,這一體制為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行業領域培養了特殊的人才,這倒是體現了人盡其才的思想。
從反面看,當教育不受到重視或受到破壞的時候,國家的實力就會減弱,強國可以變弱。在納粹統治時期,教育和科學事業受到極大的破壞,特別是大批猶太學人被迫離開大學、離開德國,德國的教育和學術事業因而受到空前的重創,從19世紀以來所積累的學術基礎面臨瓦解。經過這次浩劫,德國作為學術中心的時期也就一去不復返了。這段慘痛的歷史為教育強國提供了一個反面的例證。
縱觀近代德國的發展過程,我們有理由把德國看作一個教育興國或教育強國的範例。19世紀德國史學大師蒙森曾把大學、軍隊和關稅同時並列,認為這三者是德國崛起的核心因素。他能夠把大學列在首位,想必不會反對教育強國、學術強國的說法。(作者系北京大學德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