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的根本觀點是,承認世界的本質是物質,世界上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
② 什麼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
唯心主義 :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這個哲學本體上,認為精神(意識)是世界的第一性質,物質是世界的第二性質。
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萬物是由它產生(派生)出來的。
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與無限論(不可知論)和一神論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一神論也承認矛盾是存在的,但是否認矛盾的普遍性和真實性,認為世界是可知的,但是有可知者必然先有全知者(神)存在,而且唯有全知者(神)是真實的。
③ 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什麼
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是人本主義的唯物主義。
區別於舊唯物主義的地方,在於費的唯物主義確立了人的主體性地位,而舊唯物主義將人看做機器,是機械唯物主義。但學術界對於費的唯物主義的批判主要是比較於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盡管二者都將人的地位提高,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中的人是感性直觀的自然人,而不是像馬克思所認為的那樣將人看作歷史地具體地生成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是發展變化的人。被人們稱為「半截唯物主義」。
④ 唯物主義三個發展階段的特點是什麼
一、樸素唯物主義
唯物主義發展的最初歷史形態。它否認世界是神創造的,把世界的本原歸根為某種或某幾種具體的物質形態,例如:水,火,氣,土等。試圖從中找到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一。
如古希臘哲學家泰利斯認為,萬物產生於水,並經過各種變化之後又復歸於水。中國古代的五行說認為,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等。
二、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反對經院哲學;培根在總結當時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概括了觀察、實驗和歸納等認識自然界的實驗方法。
霍布斯繼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思想。他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
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時代,尚處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手工工場階段。近代自然科學處於形成和發展的初期,機械力學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學部門還很不成熟。
當時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人們只能主要用機械力學的原理來論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這就使得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具有機械性的特點。
三、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1、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觀察社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
歷史唯物主義指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觀察人及其活動,能准確的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
2、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
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3、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4)德國唯物主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唯物主義內容
1、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物質;自然界、社會的存在及其發展是客觀的;人們改造自然、變革社會的活動要以承認自然、社會的客觀性為前提。
2、人的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意識;意識能夠反作用於客觀事物,不同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反作用;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
3、人具有主觀能動性客觀規律性和人的主觀能動性;對中國而言,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了解國情,立足國情。
4、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是哲學的基本問題;一切從實際出發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對中國而言,從實際出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⑤ 唯物主義是什麼意思
唯物主義 :認為世界按它的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在人的意識之外,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
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物質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物主義經歷了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三個發展階段。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學里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
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
該理論的基礎,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形成的對物質的反應。
因此,物質是唯一事實上存在的實體。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唯物主義屬於一元本體論,其本身又不同於以二元論或多元論為基礎的本體論,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它是唯心主義的一個對立面。
(5)德國唯物主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唯物主義歷史形態:
1,樸素唯物主義
樸素唯物主義往往和樸素辯證法結合在一起。中國古代唯物主義在把五行當作世界的本原時,還以它們之間相生相剋的關系來說明世界的聯系和發展。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則用「火」說明世界發展的辯證景象。
樸素唯物主義是依據直觀經驗和比較粗淺的自然知識所作的理論概括,缺乏一定的科學論證和嚴密的邏輯體系,帶有一些猜測的成分,因此,它有直觀性的特點。
2,機械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又稱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它是適應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伴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而出現的。與17世紀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相適應,出現了一批以F.培根、T.霍布斯、J.洛克為代表的英國唯物主義者。
他們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反對經院哲學;培根在總結當時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概括了觀察、實驗和歸納等認識自然界的實驗方法。霍布斯繼承了培根的思想,第一個系統地闡述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思想。
他認為,哲學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物質實體,物體是不依賴於人們思想的東西,它是世界上一切變化的基礎。培根、霍布斯所生活的時代,尚處在資本主義生產的手工工場階段。近代自然科學處於形成和發展的初期,機械力學占首要的中心的地位,而其他自然科學部門還很不成熟。
當時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了人們只能主要用機械力學的原理來論證世界的物質統一性,這就使得這一時期的唯物主義思想具有機械性的特點。
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發展的頂峰。它既有明顯的機械性,又有一些辯證法思想。其代表人物有拉美特里、狄德羅、霍爾巴赫、愛爾維修等人。
法國唯物主義在理論上繼承並發展了17世紀英國唯物主義經驗論和笛卡爾《物理學》中的唯物主義思想。19世紀40年代,德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形勢日益成熟,在哲學上表現為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的解體和L.費爾巴哈人本學唯物主義的產生。
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神學與唯心主義哲學中,明確地闡述了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基本原理。費爾巴哈的人本學唯物主義推翻了唯心主義在德國的長期統治,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大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馬克思、恩格斯也深受其影響。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哲學包含某些辯證法因素,但機械性、形而上學性是它的主要特點,而且在社會歷史領域里仍然是持唯心主義觀點。它企圖用機械運動的觀點來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現象和過程,把各種運動形式都歸結為機械運動,否認事物因內部矛盾而引起的發展。
離開人的社會性、人的歷史發展來研究社會現象,只考察引起人們活動的思想動機,不探究思想動機背後的物質原因,把抽象的理性、天性、情感等屬於社會意識的現象當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在資產階級哲學范圍內,19世紀中葉在歐洲還曾出現過庸俗唯物主義。
它僅僅用生理學的觀點去解釋人的精神現象,把意識與物質等同起來,抹殺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對立,使唯物主義庸俗化、膚淺化。
3,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
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40年代,總結了無產階級斗爭的歷史經驗和自然科學的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在批判地吸取了G.W.F.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創立的。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是哲學上的偉大變革。它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機械性、形而上學性,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一;
克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用唯物主義觀察社會歷史,揭示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實現了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有機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概括和總結,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理論基礎、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列寧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在同機會主義的斗爭中,在總結新的歷史經驗和概括自然科學最新成就的基礎上,全面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哲學推向新的階段。列寧逝世後,斯大林繼承了列寧的事業,在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及其哲學方面,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為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哲學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毛澤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
毛澤東的哲學著作和其他許多包含著豐富哲學思想的著作,從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中,深刻地論述和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增添了新的內容。
⑥ 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費爾巴認為的唯物主義是什麼.
1)\費爾巴哈堅持一點論,而不是辯證法,他相信世界是物質,但他相信世界是靜止的,是片面的。唯物主義。他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論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肯定自然離開人的意識而獨立存在,時間、空間是物質的存在辛形式,人能夠認識客觀世界;對宗教神學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2)\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是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樸素的唯物主義觀一般只適用於對中國古代哲學的描述,樸素是因為他們把物質的具體形態歸結為世界的本原。3)\費爾巴哈(1804~1872年)德國古典哲學最後的一個偉大代表,唯物主義哲學家。出生於次胡特一個法學教授之家,1828年在柏林大學畢業,曾任教於埃爾蘭根大學,因宣傳無神論,遭受迫害,隱居鄉間,從事哲學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爾哲學批判》、《基督教的本質》、《哲學改革的預擬提綱》、《未來哲學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銳地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體系恢復了唯物主義的權威。4)\他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思想是第二性的,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人的思維、意識是客觀物質的反映。晚年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但費爾巴哈在社會歷史觀方面是唯心主義的。他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體系的同時,拋棄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所以始終未能擺離線械唯物主義的缺陷。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把它發展成為科學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還有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古典刑事學派。
⑦ 德國哲學界第一位徹底的唯物主義者是誰
1、德國哲學界第一個徹底唯物主義者是卡爾馬克思。
2、卡爾·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理論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他是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是當代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支持他理論的人被視為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最廣為人知的哲學理論是他對於人類歷史進程中階級斗爭的分析。他認為幾千年以來,人類發展史上最大的矛盾與問題就在於不同階級之間的利益掠奪。依據歷史唯物論,馬克思曾大膽地假設,資本主義終將被共產主義所取代。
⑧ 什麼是唯物主義什麼是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哲學的兩種基本形式之一。它認為個人的精神(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於個人的心靈之中,或是個人心靈的產物,是第二性的。 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的貝克萊(1684年一 1753年),德國的費希特(1762年一1814年),中國的孟軻(約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以及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等。
客觀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兩種基本形式中的一種;它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這精神並不是個人的主觀意識,而是存在於宇宙空間的一種神秘的、客觀的精神。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前427年—前327年),他把這種「客觀」精神稱為「理念」;中國南宋唯心主義哲學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這種精神稱為 「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1770年—1831年),他把這種精神稱為「絕對觀念」或「絕對精神」。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辨證唯物論的代表是馬克思。
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20世紀80年代,中國稱自己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⑨ 什麼是唯物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唯心主義哲學的兩種基本形式之一。它認為個人的精神(心靈、意識、觀念、意志等)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只存在於個人的心靈之中,或是個人心靈的產物,是第二性的。 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人物有英國的貝克萊(1684年一 1753年),德國的費希特(1762年一1814年),中國的孟軻(約公元前372年一公元前289年),以及王守仁(1472年一1528年)等。
客觀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哲學的兩種基本形式中的一種;它認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是第一性的,但這精神並不是個人的主觀意識,而是存在於宇宙空間的一種神秘的、客觀的精神。客觀唯心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柏拉圖(前427年—前327年),他把這種「客觀」精神稱為「理念」;中國南宋唯心主義哲學家朱熹(1130年—1200年),他把這種精神稱為 「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黑格爾(1770年—1831年),他把這種精神稱為「絕對觀念」或「絕對精神」。
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辨證唯物主義的區別,機械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由各個個體組成的,如同各種機械零件組成一個大機器,不會變化;辨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永遠處於運動與變化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關聯的。機械唯物論的代表人物是費爾巴哈,辨證唯物論的代表是馬克思。
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歷史發展是有其特定規律的,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第四階段(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20世紀80年代,中國稱自己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簡單的說就是:
唯物主義:物質是本原,物質決定意識。
唯心主義:意識是本原,物質依賴於意識。
我們應該用唯物主義的觀點看世界。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2004年12月17日11:29:00 網易教育
1.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含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對哲學基本問題第一個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學中的兩個派別。它們只能在哲學意義上,即在回答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何者是第一性上被使用。
(1)唯物主義是主張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學。
(2)唯心主義是斷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的哲學。
(3)一切哲學都不能超越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是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
(4)二元論不是一個獨立的哲學派別,它認為精神和物質同為世界的本原,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最終還是陷入唯心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1)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現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作為一般的世界觀,唯物主義堅持按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說明世界,唯物主義與科學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是無神論的哲學基礎。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並力圖從某種具體的實物中尋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國古代的五行說,古羅馬關於水、火、氣是世界本原的學說。
(4)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近代自然科學為依據,但背離了古代哲學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辯證法觀點。
3.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和存在根源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作為惟一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觀事物以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其荒謬之處在於它必然導致"唯我論"。
(2)客觀唯心主義把某種脫離任何個人的精神變為獨立的存在,並把它作為世界的本原(例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絕對觀念等),其荒謬之處在於以哲學化的方式承認"宗教創世說"。
(3)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不是直線式地進行的,而是近似於螺旋的曲線,這一曲線的任何一個片斷都可能被片面地變成獨立的直線,這條直線會把人們引到唯心主義的泥坑裡,而反動的或保守的階級和勢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則會把它鞏固下來。把人的認識過程中的某一特徵、成分、片斷、方面加以誇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和客觀、認識和實踐的分離,這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參考資料:http://ecation.163.com/e2004/editor_2004/school/041217/041217_170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