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二戰初期,希特勒是如何玩弄政治手段搞侵略擴張的
“全民公投”在西方是個很時髦的詞,它的本意是指在某個國家或特定地區內,享有投票權的人民全體就本國或本地區內的、具有重大影響的問題進行直接的投票表決,是全體公民對重大問題投票作出決定。聽起來是挺雷人的,但這種貌似最公平、最民主的方式一旦被某些人甚至某些國家做為手段加以利用,就會給本地區甚至全人類帶災難性的後果。下面,讓我們回顧一下,納粹德國是如何以“民意”入侵他國、擴張領土,並取最終把全世界拖入戰爭深淵的。
薩爾州位於德國的西部,北鄰萊法州,西鄰盧森堡,西南與法國接壤,原本是德國一個盛產煤炭和鋼鐵的小地區,這個地區的主要人口為日爾曼人,一戰德國戰敗後,《凡爾賽和約》將薩爾區從德意志帝國分離出去,由法國管轄並開採煤炭。在納粹黨的鼓動下,1935年1月13日,被分離出去的薩爾人舉行全民投票,以47.7萬票對4.8萬票的壓倒性多數要求重新並入德意志帝國。希特勒將之稱為納粹黨最偉大的勝利,對他的國民宣稱:15年的不公正已經結束。
當初,在《凡爾賽條約》問題上,英、法兩個歐洲大國就曾出現過分歧,英國不願對德國制裁過狠,更不同意肢解德國。大家別以為英國人這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他們是不希望法國在歐洲大陸上一支獨大,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是對法國最有效的牽制。因此,對德國在薩爾地區的行為,當時的英國政府是刻意迴避,表示“不幹涉”,以此表明對德親善。英國人的這一綏靖政策持續到德國進攻波蘭,為納粹德國的侵略擴張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與此同時,戈培爾掌管的宣傳部開足馬力四處造謠,說“捷克野獸擊倒懷孕的日耳曼女人以及捷克蠻人使赤手空拳的日耳曼人普遍受到血浴”。造謠是納粹黨的拿手好戲,不僅在手法上與兼並蘇台德時的手法一致,甚至連標題都不願意改動一下,可見其肆無忌憚,毫無廉恥。
可憐的哈查病急亂投醫,與外交部長富蘭蒂斯卡·切瓦爾科夫斯基為了挽救捷克斯洛伐克的統一,竟跑到德國向希特勒求助,在希特勒的威逼下,受盡屈辱,上演了外交史上極為悲慘的一幕。
哈查的火車還沒有離開捷克國境,德國軍隊就佔領了捷克重要工業城市摩拉夫斯卡-俄斯特拉發。到了德國以後,哈查先後受到希特勒、里賓特洛甫和戈林的輪番恐嚇,歷史學家評價,這是希特勒“一生事業中最厚顏無恥的一場戲”,希特勒先是例舉了“捷克斯洛伐克種種對不起德國和德國人的事情”,並且說: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國家之所以存在,完全出自自己的一片好心,如果不答應德國的條件“就會看到捷克斯洛伐克的毀滅”。
戈林則威脅,如果捷克人不放下武器投降,就將用空軍毀滅布拉格:“如果我不得不轟炸布拉格的話,我將甚為抱歉”。哈查被當場嚇得心臟病發作,差點喪命,經過緊急搶救才緩過氣來。
最後,在納粹外交部長里賓特洛甫的命令下,備受折磨的哈查給布拉格打電話,勸說放棄抵抗。1939年3月15日凌晨3點35分,哈查被迫在希特勒事先為他准備好的公報上簽字。公報說:“……會談中,雙方以完全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幾個星期以來在日前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上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嚴重局勢。
雙方一致認為:所有努力的目標必須是在歐洲中部保衛安靜、秩序和和平……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宣布:為了對這一目標有所貢獻,並實現這一最終和平,他滿懷信心地將捷克人民和國家的命運交給德國元首。元首接受這一宣言,並表達了他的意圖,即讓捷克人民處於德國的保護之下,並保證他們的獨立發展符合自己特點的民族生活。”
公報簽字後不到兩個多小時,德國軍隊全面進入捷克,沒有遭到任何抵抗——捷克斯洛伐克從地圖上消失了。
3月18日,英、法兩國政府在民意的壓力下,才想起對德國政府提出抗議,而德國人的態度是:斷然拒絕。德國國務秘書馮·維茨薩克的回答是:“我立刻把照會放回信封中,扔還給大使,並且說,我斷然拒絕從他手裡接受有關捷克斯洛伐克問題的一切抗議。”
當希特勒在波蘭問題上故伎重演的時候,被希特勒捉弄得筋疲力盡的國際社會終於清醒過來,這一次,波蘭沒有滿足希特勒的願望——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了。綏靖主義者們得到的是一場世界性的殘酷戰爭,全世界為之付出極為高昂的代價。
② 二戰中士兵可以很快的挖出戰壕,他們為啥速度那麼快
但我們現在去回看二戰時期的影片,會看到大量的戰壕。這些戰壕的建設都是依賴於當時的士兵們使用工具或是徒手挖出來的。他們究竟是何等本事以如此快的速度挖掘出來這成千上萬個戰壕的呢?答案是受制於戰場上的戰局影響,士兵們挖掘戰壕也是為了武器裝備的運輸,而專門挖掘戰壕的士兵在組織內部又稱為工兵連,他們是受專業訓練的,可在短時間內利用技術挖掘出戰壕。
在二戰時期,挖戰壕一事並非僅僅由工兵負責,更多的時候是多工種聯合合作,目的就是為了加快挖掘進度,讓自家部隊在戰場上准備的更充分些,贏的幾率大一點。由於戰場中突發的狀況是非常多的,只有在排兵布陣之前做好准備,才能夠在打仗的時候立於不敗之地。
③ 二戰為什麼要挖戰壕
戰壕是由散兵坑演化來的。歐洲進入火葯武器時代後,除排縱列作戰的正規士兵外,出現散兵——就是不排隊列作戰的步兵——這些士兵相當於現在的偵察兵或者尖兵。他們監視敵人,作戰時會為自己挖一個小坑來躲避炮彈。在騎士戰演變為列陣槍戰的過程中,因為沒人願意和敵人站在幾十米開外對射,所以散兵坑被普遍使用為戰壕,以保護士兵。
④ 二戰中,一隻部隊突然被襲擊,是怎麼出現戰壕的,現挖有那麼快嗎
膠東戰役後的1947年11月,李彌的整編第8師被升格為“整編第八軍”,下轄兩個整編師,次年8月再升格為第十三兵團,所屬整編師恢復為軍級番號。在淮海戰役打響之前,第十三兵團的駐地就是徐州以東地區,因為徐州城內放不下那麼多的兵,同時也為了保障隴海線的暢通。
然而卻便宜了接防而來的黃百韜第七兵團,這也是黃兵團敢於在碾庄負隅頑抗的原因之一,因為有現成、完備和成體系的工事。而華野各追殲縱隊在戰役初期忽略了這一點,認為黃兵團不過是潰退之師,所以到達碾庄戰場後試圖趁敵立足未穩迅速消滅之,各部隊遂猛打猛沖,結果被第七兵團依託工事和美式速射武器嚴重殺傷,攻擊一度失利,傷亡頗大。
⑤ 二戰時期怎麼挖工事,挖環行戰壕,兵力怎麼布置,武器如何配置
推薦你
《閃電戰》雜志第22、23期,掘壕據守——二戰德軍的野戰工事研究(上、下)
《閃電戰》雜志第34期, 赤色防火牆——二戰蘇軍野戰工事的研究
⑥ 世界上很多秘密軍事基地都修建在山中,把山體挖空,是怎麼做到的二戰就有嗎聽說當時德軍在本土就有
一、做洞口
隨著時間的推移,專家和科學家們積極研究納粹時代的秘密隧道,希望能了解當年希特勒為何建設這個巨大的工程。
⑦ 二戰時德國為什麼很強大,德軍為什麼戰無
1,德國是一戰戰敗國,英法,尤其是法國,通過《凡爾賽合約》對德國進行了嚴酷的剝削和打擊,造成德國全民對凡爾賽合約的痛恨,所以這時候希特勒的上台是以救世主身份出現的,是他帶領德國民眾反抗凡爾賽暴政,這個時候德國空前團結,希特勒在德國的支持率空前高漲,萬眾一心可不是假的。民心所向是德國前期的強大的主要原因。等到中後期,德國侵略的事實越來越明顯,德國民眾才開始從復仇的狂熱中蘇醒,但是戰車已經開動,個人哪裡那麼容易能讓整個國家停下來?
2,一戰德國的失敗並沒有傷及根本。德國的工業能力和科研能力仍然是世界前三。且全民對英法復仇的情緒催生了一批狂熱付出不求回報的科學狂人,德國的科技能力井噴式發展。這個時期德國在發動機、飛機、槍炮等軍工業上都處於世界領先的位置。這種領先很快轉換成了戰鬥力,並使德軍在裝備上碾壓了絕大部分歐洲二流國家。德國在二戰期間有很多超越時代的黑科技,這些科技的採用為德國的實力增加提供了巨大保障。
3.傳承自普魯士時期的軍官團制度為德國的軍事力量帶來極大的紅利。普魯士軍官團制度為德軍提供了大量具有極高軍事素養的中高級軍官,這些人員思維開闊,不拘泥,勇於創造新戰術。德國空軍的「近地支援」理論以及斯圖卡俯沖轟炸機改變了飛機在戰場上的作用;鄧尼茨的「海狼戰術」讓早就被發明卻上不了檯面的潛水艇一度成為大西洋的主宰;至於名滿天下的陸軍「閃電戰」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格局,戰爭從一戰時代雙方挖壕溝一耗就是幾年變成了一個月甚至一個星期滅亡一個大國,讓原本一戰的老將軍們感覺這個世界簡直瘋了。法國被瞬殺的主要原因就是法國戰術思想停留在一戰,裝備比德軍並不差的法軍完全被打得沒有還手能力。
4德國早期的外交非常有成效。德國利用英法敵視蘇聯的心理,自稱成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這個軸心的名義是「反共產主義」,藉助這個手段成功地讓英法以為德國要打蘇聯,然後英法對德國各種縱容,甚至在德國以外交手段吞並奧地利、捷克蘇台德區時英法完全沒有阻止。德國對波蘭發出「但澤或者戰爭」最後通牒的時候英法甚至還在要求波蘭配合。波蘭被德國攻擊時英法也只是宣而不戰,靜坐戰爭。而實際上德國早和蘇聯秘密簽訂了瓜分波蘭的協議,德國根本沒打算打蘇聯,反倒是一直無所作為自以為安全的法國才是下一個目標!早期德國的成功外交和英法的愚蠢外交態度為德國贏得了巨大的優勢,而後期德國悍然入侵蘇聯破壞了自己苦心營造的外交態勢,這時候德國就已經走下坡路了。
5.德國准備戰爭比較充分,所以有心算無心在早期贏得了巨大的優勢。而戰爭中捷克、法國等快速失敗的國家工業力量和資源都被德國所用,也促成了德國早期的以戰養戰,越戰越強。但關鍵時刻英國海軍打了德國一記悶棍,他們成功地挫敗了德國海軍對制海權的爭奪。這使德國失去了對歐洲大陸以外地區的威脅能力,像英國這樣的殖民大國可以用殖民地來為自己造血,硬生生耗盡了德國最初的無敵光環。而得不到英法殖民地資源卻自己耗費巨大的德國難以為繼,只好出下策去打蘇聯搶奪巴庫油田和烏克蘭平原產糧區,兩線作戰導致戰略態勢更加惡化,最終失敗。如果德國海軍擊敗了英國海軍奪得了制海權,德國就可以痛打落水狗去佔領英國幾乎不設防的印度和法國的非洲殖民地,英法會失去造血能力徹底失敗,美國會因為參戰啃硬骨頭無利可圖而繼續保持孤立主義,內憂不斷的蘇聯也不會主動攻擊德國,那德國就真有可能會勝利。
⑧ 在二戰中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快速突破敵方有大量反坦克壕溝保護的大縱深防禦陣地的方法
這涉及到多兵種聯合作戰問題。
1、先用炮兵實行壓制以方,空軍也要轟炸以方的防禦火力點,造成對方的混亂!
2、然後用工兵在多個壕地點實行爆破,在自己的一方准備大量的沙袋,工兵爆破一完馬上運上去,可以人工和汽車結合的方式,這樣以來壕底雖然是沙很松軟但上面用了沙袋就應該很結實了,坦克和裝甲車通過應該沒有問題的!坦克集群抵近射擊,掩護架橋坦克或工兵鋪路。
最後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德軍大本營指揮失誤。德軍是主動撤退而並不是損失過大而失敗。
1943年,二次大戰進入了關鍵的轉折階段。7月初,就在蘇德戰場上的戰役進行到白熱化的時候,由蒙哥馬利指揮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和巴頓將軍指揮的美國第七集團軍在義大利的西西里島大舉登陸。接到這個消息後,希特勒坐立不安,他決定放棄蘇德戰場的會戰,將軍隊撤出以保存實力,為防禦做准備。德軍南線指揮官曼施泰因對希特勒的決定大為不滿,他認為如果堅持到底,德軍將有可能包圍蘇第5坦克近衛集團軍主力,並最終佔領戰略要地普羅霍洛夫卡。
然而,剛愎自用的希特勒並沒有採用曼施泰因的建議,而是將SS裝甲軍等主力部隊調離了普羅霍洛夫卡地區。7月17日至18日, 這些部隊正式撤出了戰場。此後,德SS裝甲軍希特勒近衛師被調往義大利。
德軍撤退的主要原因並不是失去了戰鬥力,而是由於希特勒喪失了繼續同蘇聯紅軍作戰的勇氣和信心。隨著希特勒這一決定的做出,德軍在東線戰場上最後一次爭取戰略主動的機會也就隨之灰飛煙滅了。
⑨ 為什麼打仗要挖戰壕
炮、炸彈彈片爆炸時的散布方式是以爆炸處所在的平面為基準面向空中以半球形散布,所以就是為什麽炮彈來襲時要卧倒,挖了戰壕後進一步降低了身體的位置,暴露在外面的身體組織就少,所以減少了受傷的可能。
來歷:在二戰時,戰壕是由散兵坑演化來的.歐洲進入火葯武器時代後,初排縱列作戰的正規士兵外,出現散兵,就是不排隊列作戰的步兵,這些士兵相當與現在的偵察兵或者尖兵,他們一般監視敵人或者作戰時會為自己挖一個小坑用來躲避炮彈,後來騎士戰法退役了,沒人願意和敵人站在幾十米開外對射,所以散兵坑被演化成戰壕,用來保護士兵。
⑩ 二戰時期的德國戰壕與中國抗日的地道,有著怎樣的意義
雖說現在的世界是和平的,但是你不可否認的是,世界上還有一些地方正在經歷戰爭。說到戰爭,就不得不提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當時全世界有80%的地方陷入戰爭,戰爭當中有一些戰術得到的運用,比如中國的地道,還有德國的戰壕,正好和地道有什麼區別,而他們倆對於兩個國家來講有什麼樣的意義?
當時中國的地道和戰壕是並不一樣的,中國的地道有一點偏防禦性的意義,從本質上來講,中國的地道是在地面以下,他不會裸露出來。而且中國地道非常的隱蔽,他修建的目的也不是和敵人正面硬剛。很多時候,他的作用就是防禦和躲避,在二戰時期,侵略者展開大規模的掃盪,有一些人就會挖掘地道,躲在地道里來躲避這種掃盪,從而保護自己的生命安全。中國的地道他的施工難度要比戰壕很多,因為他是在地面以下,同時,他也是我們國家當時很多人民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