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二戰時期的柏林會戰中的德國國會大廈爭奪戰中蘇軍和德軍誰的傷亡比較大
蘇聯人傷亡大
進攻國會大廈的部隊是蘇軍步兵第79軍所屬步兵第150師和第171師。大廈內大約有1200—1800人左右的德軍部隊(主要由黨衛軍、飛行員、軍校學員、水兵等組成),主體是黨衛軍「諾爾蘭德」師的一部分兵力和第18裝甲步兵師余部防守。
結果德國全部戰死,沒有投降的
而毛子幾次增加部隊,171師基本打光了,150師也傷亡慘重
⑵ 二戰時期的德國國會大廈保衛戰中,蘇聯士兵與德國士兵誰死的人比較多就是蘇軍與德軍爭奪德國
蘇聯,原因有兩個:
第一個就是蘇聯地大物博,人多工業底子厚,德國一口吃不掉一個胖子會被反揍,當然也絕不能忽視英美諸如《租借法案》等對蘇聯的援助
第二個戰役的成敗主要指標從來不是看損失人數坦克數,戰損比等,而是看其預期目標有沒有達到。典型例子是諾門罕戰役,這場戰役雖然蘇聯投入了大量重炮坦克飛機等,但是死傷比很難看,陣亡人數基本達到1:1,受傷人數甚至反超日軍。坦克掛掉的比日本投入的坦克數都多,說是關東軍慘敗,我看蘇聯紅軍其實也是慘勝。但是這場戰役對二戰有著深遠影響,首先秀了肌肉,無論是坦克質量數量還是火炮質量數量均震懾了日本軍部北進派,告訴了日本我蘇聯也不是好惹的;其次是嚴重打擊了日本戰初本就貧弱的軍事力量,雖然坦克擊毀的比你多,但是我家底厚你底子窮啊,我再死300個都死的起你再死200個國家就要破產了;最重要的挫敗了日軍北上的野心,保障了接下來一直到日本投降遠東地區的相對安全,間接也影響了整個二戰的走勢。所以從戰略角度上來看,盡管諾門罕戰果很難看,但是戰略目的完全達標,所以無論是蘇聯還是日本國內都同意這是蘇聯的一次大勝。
接下來我來818蘇德戰爭期間主要戰役的雙方戰損比和戰略目的:
以戰役開始時間軸順序:
1941.6.22~7.9 第一次明斯克戰役
德軍戰略目標:閃擊蘇聯,企圖以強大的裝甲部隊實施鉗形突擊,圍殲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和明斯克地域的蘇聯紅軍集團
雙方參戰兵力:
德軍參戰兵力為56個師又2個旅及1個航空隊;蘇聯紅軍參戰兵力為44個師。
中央集團軍群 VS 西方方面軍
師:56個師1個旅 VS 44師
兵力: 1555900 VS 625000
火炮: 15800 VS 10306
坦克: 2200 VS 2900
飛機: 1588 VS 1825
戰損: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戰役最後蘇軍共有290000名士兵被俘、50000名士兵失蹤、80000名士兵戰死,1500門大炮及2500輛坦克被擊毀,但仍有250000名蘇聯士兵沖出了包圍圈。
結果評價:德軍完勝,蘇聯西方面軍幾乎團滅,幾乎佔領白俄羅斯全境。整個衛國戰爭初期戰場上還未有過如此之大的損失和如此之高的損失效率。西方面軍在明斯克地區所遭受的打擊僅次於之後的基輔大合圍。成為蘇聯衛國戰爭史上第一個由德軍實施的合圍戰。
1941.7.7-1941.9.26基輔大包圍
德軍戰略目標:消除蘇軍中央方面軍和西南方向部隊對其「中央」集團翼側的威脅,從而可以有利的攻擊莫斯科
雙方參戰兵力:
蘇聯 850,000人
德國 500,000人
戰損:蘇聯被包圍的包括452,700人、2642門火炮及迫擊炮和64輛坦克,10月2日有15,000人從包圍圈突圍,西南方面軍共付出700,544人傷亡,包括616,304人在長達一個月的戰役中陣亡、被俘或失蹤,結果,蘇聯4個軍(第5軍、第37軍、第26軍及第21軍)共43個師被消滅,第40軍被嚴重削弱,與之前的西方面軍相似,西南方面軍需要重建。
德國 十萬餘人傷亡
結果評價:德軍大勝,蘇聯西南方面軍團滅,成為蘇聯衛國戰爭史最著名的由德軍實施的合圍戰。包圍圈中僅有2萬餘人逃出包圍圈。但基輔戰役拖延了德軍2個月的時間,這一系列失利均為莫斯科保衛戰爭取了時間
1941.7.10~9.10第一次斯摩棱斯克戰役
德軍戰略目標:企圖以中央集團軍群圍殲蘇聯紅軍斯摩棱斯克集團,奪取西德維納河與第聶伯河之間地帶,打開通向莫斯科的門戶。
雙方參戰兵力: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斯摩棱斯克地域配置有60個陸軍師又1個旅和1個航空隊。
蘇軍:陸續投入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中央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的18個集團軍。
戰損:此德軍共俘虜蘇軍約45萬餘人,擊毀和繳獲坦克約3600輛、火炮4800餘門;蘇軍擊潰德軍7個師,重創14個師。
結果評價:德軍大勝,繳獲大量裝備,此役,德軍盡管俘虜大量蘇軍、向東推進約200千米,大開了通往莫斯科的門戶。但蘇軍在寬400千米的地帶內向西推進200~250千米,解放了斯摩棱斯克州和加里寧州的部分地區,擊潰和重創了德軍21個師,並吸引了奧廖爾-布良斯克方向德軍13個師和其他方向3個師的兵力,為莫斯科准備防禦贏得了時間,有力地配合了蘇軍在庫爾斯克的反攻。
1941.9.9-1944.1.27列寧格勒保衛戰
德
德軍戰略目標:在希特勒的對蘇戰略中,最初是以奪取列寧格勒為主要目標,這樣即可以取得整個波羅的海的控制權,又可與芬蘭軍隊會合。此外。瑞典的鐵礦沙才能暢通無阻地供應德國。
雙方參戰兵力:
參戰初期:
蘇聯
187,000人
2,200門火炮
400輛坦克
300架飛機
德國
初期:
270,000人
3,000門火炮
500輛坦克
600架飛機,9月中增至1,600架飛機
蘇軍反攻階段:
蘇軍
1,103,000人
15,501門火炮
1,463輛坦克
1,115架飛機
德軍
1,011,000人
10,250門火炮
675輛坦克
732架(402架可用)飛機
戰損:
蘇軍
478,741人死亡或失蹤
650,878人受傷及染病
40,000名以上平民死亡
4,341輛坦克
15,728門火炮及迫擊炮
2,769架作戰飛機
總共: 1,129,619人傷亡
德軍
750,000人死亡或受傷
91,000人被俘
飛機: 900架(包括274架運輸機及165架被當作運輸機的轟炸機)
總共: 841,000人傷亡
結果評價:德軍戰敗,一次偉大的圍城防禦戰,為期872天的圍城戰破壞了公共設施、食水、能源及糧食供應,導致列寧格勒地區空前的大飢荒,造成最多150萬人死亡,1,400,000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離,其中很多在撤離時死於轟炸及飢荒。這次戰役牽制了德軍重兵和芬蘭的全部軍隊。戰役結束後,蘇軍的大量兵力得以騰出來轉用於其他戰略方向。挫敗了德軍佔領列寧格勒的戰略目標,並把強大的德北方集團軍群始終緊緊地拖住在蘇聯西北戰場上,從而有力地支援了蘇軍在其他戰場的的勝利。
1941.10.31~1942.7.4塞瓦斯托波爾戰役
德軍戰略目標:攻佔塞瓦斯托波爾,消滅蘇聯黑海艦隊海軍基地,控制黑海
雙方參戰兵力:德軍及仆從國35萬人,蘇軍27萬餘人
戰損:蘇軍在刻赤半島損失約17萬人,在塞瓦斯托波爾損失約7萬餘人,合計24萬餘人。德軍及仆從國損失5萬人
結果評價:德軍勝利,盡管蘇聯一度迫使德軍從塞瓦斯托波爾調走大量兵力,在近5個月內沒能採取積極的進攻行動。蘇聯紅軍利用這一時期積極改進防禦部署,增補物資,並實施一系列攻勢行動消耗敵人,改善防禦態勢,在個別地段把德軍擊退1-4公里。但最後蘇聯錯誤地放棄了刻赤半島,導致塞瓦斯托波爾在喪失後勤後最終陷落。
1941.9.30~1942.1.7莫斯科保衛戰
德軍戰略目標:攻佔蘇聯首都莫斯科 所謂的台風行動 旨在10天內攻陷莫斯科莫斯科作為蘇聯首都 在政治與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
雙方參戰兵力: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共74個半師,其中14個坦克師和8個摩托化師,總計約有180萬人,坦克1700輛,火炮和迫擊炮1.4萬余門,飛機1390架
蘇軍總計在西方向上的3個方面軍共有125萬人,坦克990輛,火炮和迫擊炮7600門,飛機677架
戰損:蘇聯大約700,000的紅軍士兵在戰斗中死亡,受傷或失蹤。
德軍在莫斯科會戰中損失兵力50多萬,投降9萬,丟失坦克1300輛,火炮2500門,汽車1.5萬輛以及其他技術裝備。
結果評價:德軍完敗,由於之前斯摩棱斯克等一系列戰役雖然損失慘重,但成功拖延了德軍腳步,不僅讓蘇軍有更多的時間對莫斯科動員與准備防禦,也拖延到了可怕的寒冬。
德軍人員比蘇軍多40%,火炮和迫擊炮多80%,坦克是蘇軍的1.7倍,作戰飛機是蘇軍的2倍。德軍不僅獲得了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在質量上也占據優勢,總的來說,德軍在坦克、航空兵、反坦克炮兵、高射炮兵和摩托化裝備等方面的優勢極其明顯。整場戰役從開始到12月5日為蘇聯防禦階段,從12月5日開始蘇聯開始反攻。德國在莫斯科會戰中第一次遭到重大戰略性失敗!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標志著希特勒閃電戰的徹底破產。這是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次大失敗。
1942.1.8~1943.3.22 勒熱夫戰役(火星)
蘇軍戰略目標:消滅勒熱夫突擊部的德國第9集團軍
雙方參戰兵力:
蘇軍參戰部隊兩個方面軍(西方面軍+加里寧方面軍),總兵力190萬,火炮24000門,坦克3300輛,戰機1100架。
德軍布防的是莫德爾指揮的第9集團軍,相關數據不詳,但是我們可以參考1年後庫爾斯克時第9集團軍總兵力達到了335000人,那是第9集團軍的巔峰數據,此時一定遠遠少於此數,保守估計大約在25萬到30萬之間。
戰損:蘇軍陣亡和被俘26萬餘人,傷殘50萬人,損失坦克1847輛(超過了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參戰坦克的總和),大炮1100門。
德軍的傷亡在4萬人左右。
結果評價:蘇聯戰敗,德軍獲勝。莫德爾靠此役得封防禦大師成就。勒熱夫戰役被同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所掩蓋,但其對於整個東線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整個勒熱夫突出部牽制了德軍大量兵力,間接導致了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同時,這場戰役蘇軍雖消耗了大量兵力,但對德軍技術人員與精銳士兵的打擊,對德軍造成的損失不可估量(下劃線網路說的,其實個人完全不這么看)勒熱夫(火星行動)很明顯就是朱可夫的一次慘敗,用現代的話叫人生幾大錯覺之一:我能反殺。要不是同一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朱可夫要被搞死的。
1942.5.12~5.29 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
蘇軍戰略目標:粉碎德軍哈爾科夫集團,解放哈爾科夫,為向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發展進攻創造條件
雙方參戰兵力:
紅軍共有兩個方面軍六個軍團及其它單位參加進攻,數量不詳,但可以根據戰果估算(陣亡7.5+被俘23.9+突圍2.2=約33.4萬人)
德軍哈爾科夫集團是南方集團軍群第6集團軍。雙方兵力大致相當
戰損:德軍傷亡人數僅2萬人,而蘇聯紅軍陣亡7.5萬人,被俘23.9萬人,僅僅2.2萬人突圍成功。損失坦克1249輛、火炮和迫擊炮2026門。
結果評價:德軍完勝,似乎在莫斯科戰役後蘇聯總是產生我能反殺的錯覺,於是乎,送上了哈爾科夫這個人頭大禮包。哈爾科夫交戰的結果,蘇聯紅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的有生力量和技術兵器遭到很大損失,喪失了北頓涅茨河的重要戰役登陸場,因而不可能進行原定在夏季進行的進攻戰役。這一切,使西南方向總的形勢進一步復雜化。
戰爭初期,由於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以及「大清洗」後蘇聯紅軍指戰員素質較低,蘇聯紅軍喪師失地、一路潰敗,德軍則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所向披靡,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直至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德軍進攻受挫。隨後雙方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聯紅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穩住戰局,1943年八月末,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的攻勢,自此蘇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並於1945年4月30日最終攻佔德國首都柏林,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
⑶ 二戰末期,在蘇軍與德軍爭奪德國國會大廈的戰斗中,誰死得人比較多
蘇軍死得人比較多
國會大廈戰斗德軍防守的是黨衛軍1000人,外籍志願兵300人左右,另外有其他地方陸續趕來的黨衛軍小隊,一共1500人左右,這些人基本上都戰死。蘇軍的進攻部隊大約5000人。陣亡沒有公布,估計3000人比較可能。
⑷ 二戰時期的柏林會戰中的德國國會大廈爭奪戰中蘇軍和德軍誰的傷亡比較大就是蘇軍跟德國國會大廈
蘇軍,德軍作戰部隊1500人,蘇軍6000到10000人,德軍每個窗口都有MG機槍伺候著,而蘇軍一開始使用步兵沖鋒,最後大廈里的近身戰也是德軍占優勢,綜上分析如果德軍全滅,蘇軍損耗應該在4000左右
⑸ 二戰中蘇德戰場雙方各傷亡多少人
蘇德戰場雙方傷亡人數:德軍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傷病約700萬 。蘇聯紅軍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傷病1832萬。
1941年6月至1945年5月間德國和蘇聯捲入了一場規模宏大的鏖戰,這場戰爭改變了歷史的進程。在蘇德戰爭中,當時世界上最為訓練有素的德國國防軍試圖打敗蘇聯紅軍,從而為德國在東方佔領遼闊的版圖。
戰爭之慘烈前所未見。德國入侵蘇聯是戰爭的開始,莫斯科會戰、斯大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柏林戰役是戰爭的高潮。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在渡過奧得河之後開始了進攻柏林的戰役,4月21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25日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蘇聯紅軍的三名士兵將蘇維埃的紅旗插在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同一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
1945年5月9日德國向蘇聯無條件投降,蘇聯也獲得了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
(5)進攻德國議會大廈蘇軍傷亡多少人擴展閱讀
阿道夫·希特勒認為進攻蘇聯將贏得戰爭史上最為輝煌的勝利。但蘇德戰爭卻以德國的慘敗而告終,德軍不但沒有閃電般地佔領蘇聯,反而遭到了災難性的失敗。這一失敗使得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國從此滅亡。
為贏得這場戰爭,蘇聯人民遭受了慘重的傷亡。據統計,蘇聯共有超過2700萬人傷亡,其中蘇聯紅軍部隊累計死亡人數為865.6萬人左右,包含300萬上下死亡的俘虜,其餘1800多萬傷亡為平民,全國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員傷亡。
⑹ 柏林戰役蘇軍傷亡
蘇軍共集中了白俄羅斯第1、2、烏克蘭第1方面軍等三個方面軍162個師共250萬部隊,另配屬7500架飛機、4.2萬門火炮、625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當面之敵為德軍維斯瓦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共100萬人。戰役於1945年4月16日發起,先後突破奧得河、尼斯河防線。25日又對柏林形成包圍。蘇軍在對柏林的強攻中採取多路向中心突擊,經激烈巷戰,於 4月27日突入柏林中心區,29日開始強攻國會大廈。30日希特勒在總理府地下室自殺。5月2日柏林衛戍司令H.魏德林將軍率部投降。8 日德軍統帥部代表W.凱特爾元帥在柏林簽署向蘇軍和盟國遠征軍無條件投降書。整個戰役,蘇軍共消滅德軍93個師,殲滅德軍近100萬人,其中俘獲官兵約48萬人,繳獲火炮86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餘輛、飛機4500架。蘇軍傷亡30.4萬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輛、火炮 1220門和飛機527架。
⑺ 二戰後期蘇聯進攻德國本土為什麼會死傷幾十萬人
1945年2月蘇、美、英三國舉行的雅爾塔會議確定,蘇軍與盟軍對德國的佔領以易北河為界,易北河以東由蘇軍攻佔,這就意味著蘇軍將承擔攻克柏林的任務。
攻克伯林是贏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重要標志,因此,雖然蘇、美、英三國有約在先,但離開風景秀麗的雅爾塔到了硝煙彌漫的戰場上,沒有人能阻擋喜歡出風頭的蒙哥馬利元帥進攻的腳步。此刻,蘇軍大軍還沒出動,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已經從易北河以西沖到通往柏林最近的道路上。而跨過了萊茵河的美軍也在向東急速挺進,其前鋒已在易北河開辟了直指柏林的登陸場。在莫斯科密切關注著德國戰場局勢的斯大林發現,當德軍潰敗時,他們更願意向盟軍投降。當時在德軍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向東死死地頂住俄國人,直到西邊來的英國人踢著我們的屁股。
讓我們來看看,蘇聯為何在如此犧牲之下,也要快速攻佔柏林。
蘇聯也是二戰中損失最大的國家之一,獲得相應的賠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有一個問題出現了,當時的德國已經是一貧如洗,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賠償蘇聯。更何況,帝國馬克已經嚴重貶值,這樣的錢蘇聯是不會要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軍隊開始整理自己控制區內德國企業的機器設備。這些設備都被運回了蘇聯,這對蘇聯工業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蘇軍一共拆走了上千家德國企業的設備,總價值超過了200億美元,這筆錢放在今天已經是一筆巨款。
其實除了那些機器設備以外,蘇聯還搬走了其他的東西,那就是德國的武器。德國在武器方面甚至超過了美國,很多武器都是聞所未聞的,例如直升機技術。蘇聯將這些武器都運回了蘇聯,這些武器對蘇聯武器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認真的說,蘇聯在戰後發展的戰斗機、潛艇、火炮、導彈等武器均有德國元素。
所以,斯大林哪怕在付出如此巨大代價的前提下, 依然要率先攻克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