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於德國的善良教育,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
德國人是一個極度重視家庭教育的國家,同時也是唯一一個把父母教養兒童的義務寫入憲法里的國家。
德國人引導孩子"向善「,他們是這樣來做的:
1、好孩子不是訓導出來的,而是受父母的品德、言行、氛圍所感染出來的。他們相信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父母的感染和培養,甚至於明令禁止父母」嘮叨「,如果孩子覺得父母的」嘮叨「影響了自己的成長,可以向法院起訴。在人格上,德國的父母們,更多的是把孩子的人格、尊嚴與平等放在第一位。
Ⅱ 德國小學生是如何從小養成遵守規章制度的
網路上經常看到的「德國禁止學前教育」這種說法。德國的孩子並不是在上學前天天傻不啦嘰的就是玩,而德國人對「學」前教育有自己的理解,孩子們也會學一些東西。他們的書包不比我們的小。
比如自理能力:如飲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訓練。
比如規則意識: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必須先吃完飯菜,才能吃零食。
比如愛心:很多家庭會在家中養小動物、如小狗、小貓,讓孩子親自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懂得體貼入微地照顧弱小生命。
比如堅強:孩子摔倒後,只要不是很嚴重,父母不會馬上去幫忙,而是讓他們學會自己站起來。
比如尊重:告訴孩子要尊重別人的隱私。德國父母很多不會在未經過孩子同意時去翻閱孩子的東西。
比如禮貌:德國父母在尋求孩子幫忙時會說bitte(請),之後會說danke(謝謝)。
比如理財:德國父母會非常嚴格的控制零用錢數量,會讓孩子做些簡單的家務以獲得零用錢,避免不勞而獲。
比如承擔後果:有一個德國母親對自己總是起晚的兒子說「很遺憾,我不能開車送你去學校。這得怪你自己,你可以選擇是放棄早餐,還是遲到。」
比如承擔責任:有嚴厲的德國家庭,如果孩子忘了把臟衣服放進洗衣袋,他還得繼續穿臟衣服。
比如誠信:德國家長首先會以身作則,並經常會告訴孩子,要遵守約定,不能輕易誓言,答應過的事情,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到。
比如自信:德國家長非常重視自己孩子的自信培養,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家長都會給與更多的鼓勵和贊賞,因為他們知道孩子從小的自信來源是父母。他們也絕不以成績的好壞去否認自己孩子在其他方面的優秀。
比如合作:在德國無論是家裡還是學校,都會有意的去為孩子們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因為在德國有這么一句話叫做「Wer alleine arbeitet , addiert. Wer zusammen arbeitet, multipliziert。」(一個人的努力是加法,一個團隊的努力是乘法)
滿意請採納,謝謝。
Ⅲ 德國人怎樣培養出嚴謹,誠信,責任感,注重家庭的孩子
1:德國人非常注重規則和紀律,干什麼都十分認真。凡是有明文規定的,德國人都會自覺遵守;凡是明確禁止的,德國人絕不會去碰它。2:去德國朋友家做客的中國人如能送給女主人一件富有民族風格的小紀念品,那定會受到主人由衷的贊賞。如果只是順便看望,那就不必帶什麼禮物了,最多給小孩子帶點兒小玩意兒。3:德國生活小事忌諱多,守紀律講整潔,守時間喜清靜,待人誠懇注重禮儀,送禮在德國也很受重視。應邀去別人家做客時,一般都帶禮物。大部分人帶束鮮花,也有一些男性客人帶瓶葡萄酒,個別人帶一本有意義的書(或者是自己寫的書)或者畫冊之類等,女士在許多場合下都受到優先照顧.4:德國是220V,50hz插座:圓型供電情形:供電良好,買買轉換頭的話可以買幾個接線板,然後接上轉換頭,或者直接在德國買個插頭換上去就行。德國大概1歐左右一個。各大電子商店都有買,網購也可以,見Conrad.de,那裡有賣。5:德國人與荷蘭人可以的
Ⅳ 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德國有哪些育兒方式呢
自諾貝爾獎設立以來,德國人(含移民後的德裔)獲得諾貝爾將的人數接近諾貝爾獎的一半,換句話說8200萬的德國人承包了諾貝爾一半的獎,全球60多億的人口只獲得了剩下的另一半。
讓我們重新審視德國的育兒教育,看看德國的育兒方式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借鑒的。
幼兒園重視實踐
對於一個德國孩子而言,他們將在幼兒園中度過4000個小時,一般來說孩子會做很多與社會實踐相關的活動,比如說參觀警察局,了解如何報警,警察是做什麼的,參觀郵局,看看一封信是如何從家裡寄到全球各地的,去市場,拿著錢學習如何買東西,去花圃,圖書館,去商場,去採摘。
一個孩子長到了6歲,就能自己去商場,自己整理東西,自己修理玩具,自己管理時間,自己找警察,生活能力已經非常強了。
對於德國人來說,過早的開發智力是並不提倡的,提早學到的書本知識其實並不一定能用得上,很多時候,贏的意識是家長的虛榮心在起作用。
德國甚至禁止對孩子提早開發智力,留給孩子更多成長和想像的空間,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唯一的任務就是快樂成長。
在幼兒園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興趣愛好,比如畫畫,拼圖,讀書,老師會幫正在工作的同學完成自己的項目,然後讓其他小朋友學會安靜等待。
3. 父母敢放手
當孩子會走路了之後,父母就會放手讓孩子去體會周圍的環境,不會頻繁對孩子說“no”,因為每一次說不都是對孩子的打擾,做父母要敢於放手。
規矩要提前做好,預防提前做到,孩子要做的就是遵守規矩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在安全的范圍內,只要孩子沒有安全危險發生,家長都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孩子好好玩耍。
4.培養專注力,正常環境即可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有專注力,會特意給他們創造一個沒有聲音沒有打擾的環境,其實大可不必,正常的生活環境就可以了。
不管是孩子寫作業還是睡覺,父母該做什麼做什麼,只要不特別大聲就行。德國父母一般就是不打擾孩子,讓他們專注就夠了。
有的時候越從形式上強調,越對孩子的專注是一種打擾和限制。
孩子在幼年階段,家庭和幼兒園教會他們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獨處,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會承擔責任,獨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