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都說德國人做事嚴謹,為什麼德系車的可靠性這么低
說起德國人做事謹慎認真,這個我們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德國的謹慎認真辦事。在他們的足球文化中就可以看出遙想2014年德國戰車席捲巴西世界盃,作為拜仁球迷的我想想也是萬分激動。跑題了,跑題了,我們再回來看看德系的汽車。
總的來說,德系車的可靠性偏低也不是並無道理。因為他們的設計設計理念,其實近些年得去廠家也發現了自己可靠性方面有問題。近些年德系車更加的重視實驗的環節。但是在北美的可靠性調查榜上第一的仍然是日系車,但是德系車的排名有所提高。
2. 德國汽車的發展史
1885年10月,卡爾·賓士設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輛三輪汽油汽車,她的妻子 貝爾塔駕駛它時走時停地開了100多公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女駕駛員。1886年1月26日,賓士取得了專利權,德國人便把1886年稱為汽車誕生年。同年戈特利布·戴姆勒也發明了 一部四輪汽油汽車。兩人各自成立了自已的汽車公司,1926年兩家合並為戴姆勒-賓士汽車公司。 汽車的誘人前景使德國的汽車廠紛紛出現,一些其他行業的廠家也轉向汽車生產。1901年,德國共有12家汽車廠,職工1773人,年產884輛,而到1908年,汽車廠達到53家,職工12400多人,年產5547輛。1914年「一戰」前,德國汽車工業已基本形成一個獨立的工業部門,年產量達2萬輛。汽車工業的發達從某種程度上也激發了「一戰」的爆發。 1934年1月, 著名汽車設計大師波爾舍聯合34萬人合股成立了大眾汽車公司,得到希特勒政府的支持,而隨後開發的甲殼蟲汽車令大眾迅速成為國際性的汽車廠商。 「二戰」德國的戰敗給德國的汽車工業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從1950年開始,德國汽車工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超過英國而成為世界第二大汽車生產國。然而1967年日本的產量超過了德國,以後德國便始終處在第三的位置,但增長速度很慢。 從總體上看,德國汽車以質量好、安全可靠而著稱,賓士、寶馬等豪華車和保時捷跑車在世界車壇享有盛譽, 經久而不衰,其品牌含金量極高。所以,1998年春戴姆勒-賓士公司與克萊斯勒合並時,戴姆勒-賓士的年產量僅百萬輛有餘,而克萊斯勒年產量近400多萬輛,但戴姆勒-賓士取得了新公司的支配權。當然,德國汽車一味追求高檔、豪華也給其市場開拓帶來了一定的難度,除了大眾能以真正大眾特色的產品雄居世界十大汽車廠商第四位外,其他公司的產量都不高,這也是日本後來居上超越德國的原因。
3. 為什麼《德國車》在全世界口碑這么好他們取勝的關鍵是什麼
德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成就和戰略特徵,在整個歐洲最為突出和典型。從一定意義上講,探討德國汽車發展戰略,就是探討歐洲汽車發展戰略。德國既是世界汽車的發源地之一,也是目前世界第四大汽車生產國。根據歐洲汽車工業協會統計,2007年,德國汽車企業全球產量共1210萬輛,佔世界汽車總產量的16.9%。
其銷量佔西歐汽車銷售份額的47%。在汽車消費日益增加的新歐盟國家,德產車以超過44%的市場份額佔主導地位。如果德國汽車業衰落了,歐洲汽車業在全球的優勢地位也將喪失。因此,我認為,德國汽車的發展戰略主導了歐洲的汽車發展戰略,也代表了歐洲的汽車發展戰略。面臨這場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德國汽車業的一舉一動不僅影響著歐洲,也影響著世界。同時,危機也將考驗德國汽車發展戰略的正確性、適應性。下面我從七個方面歸納其戰略特徵。
戰略特徵1
支柱產業地位突出:德國汽車工業為德國創造了74.4萬個工作崗位;汽車工業實現的增加值約佔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
美國是汽車輪子上的國家,德國則是製造汽車的國家。造世界一流的汽車幾乎成為德國人的精神追求。汽車在給德國帶來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成為德國科技實力的主要載體。精緻一流的汽車成為德國的名片。截至2007年底的數字,可以反映出德國汽車工業在其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德國汽車工業為德國創造了74.4萬個工作崗位,佔德國工業崗位的1/7;德國國內1/4的稅收來源於汽車工業;圍繞著汽車開發、製造、銷售和使用等環節,汽車工業實現的增加值約佔德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5;來自於汽車工業的科技創新投入,佔德國所有工業科技總投入的1/3,並由此帶動了德國其他領域的技術發展。這些數字彰顯出,汽車工業是德國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它為德國創造了最多的就業、稅收和技術創新成果。
戰略特徵2
技術領先戰略突出:無論是賓士、寶馬,還是生產普通乘用車的大眾,都始終將追求技術領先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
堅持技術領先是德國汽車工業發展戰略的核心。在世界范圍內,德國的信息技術未處於領先地位,但在汽車技術方面,德國長期處於領先地位。這兩方面存在的巨大反差,使我有時候大惑不解。按照經典的戰略學研究成果,在市場競爭中,企業如果能夠在市場上達到和保持技術領先,就意味著找到了保持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德國汽車工業正是這一戰略的典型代表。無論是生產高檔豪華車的賓士、寶馬,還是生產普通乘用車的大眾,都始終將追求技術領先作為企業發展的戰略基點。
德國汽車的技術領先體現在很多方面。其一,在環境保護方面,2005年,德國人均汽車行駛公里數、公路貨運量與1990年相比,分別增長了48%、138%,這一年的汽車尾氣排放總量卻與1990年的水平基本相當。一升一降間,折射出德國汽車環保技術的巨大進步。其二,在汽車安全方面,德國公路交通事故發生率一直保持較低水平,並逐年降低,這與德國汽車主動安全技術普及率極高有很大關系。很多安全技術在1981年就已成為常用的汽車標准,2007年德國汽車ESP的裝配率達到了46%,我國則僅為7%。其三,在品質方面,德國汽車工業一直把質量監控放在首要位置,其產品多年來一直在質量排行榜上占據領先地位。如在客車領域,雖然中國是客車製造大國,但德國是這一領域中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家,德國客車的使用年限也是最長的。其四,在新能源、電動汽車、混合動力等方面,大眾巴西公司較早就有大量靈活生物燃料汽車投放市場,生產生物燃料的機械設備也正在建設中。寶馬的氫燃料動力汽車已經過試驗階段,投產使用。其五,在裝備製造業方面,德國使其與汽車產業發展同步甚至超前。眾所周知,德國汽車裝備製造業,以及其他行業的裝備製造業水平都是世界領先的。
重視技術研發和產品儲備是德國汽車工業保持技術領先的重要原因。德國的汽車企業始終把技術研發、產品儲備和規劃,當做公司持續發展的首要任務。整個德國汽車工業的發展,始終有系統的思考和規劃。
保持技術上領先與德國汽車的企業管理者多為工程師出身也有一定關系。企業的管理者、管理團隊的知識結構也是德國汽車工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企業大多秉承了「工程至上」的企業文化,企業領導者多數是具有專業知識的管理人員,既是一流的工程師,又是一流的管理者。比如,保時捷創始人弗迪南德?波爾舍,是汽車設計師出身;大眾集團現任董事局主席文德恩,多年來也曾一直負責研發工作。擁有大量將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術融為一體的管理者,是德國汽車企業人力資源工作對德國汽車保持技術領先的一個重要貢獻。
德國汽車企業重視加強技術研發的投入。德國汽車的研發人員數量龐大,即使在這幾年經濟不太景氣的時候,其高科技人才在汽車行業中所佔的比例仍然處於增長狀態,這些科研人員主要集中在研發領域。目前德國汽車企業研發人員所佔比例約為11%,企業每年的研發費用很多。2006年的一個統計數字顯示,德國每年在汽車研發方面的投入超過160億歐元,這些投入每年創造出超過3600個專利。
戰略特徵3
專業化特徵突出:專業化的優點是可以更好地發揮效益,為目標顧客群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好的服務。
與美國汽車「三大」明顯不同的是,德國主要汽車公司具有顯著的專業化發展特點。賓士、寶馬集中生產高檔豪華乘用車;大眾集中生產各種普通乘用車;歐洲其他企業如法拉利、保時捷、MINI等則集中於特別狹小的細分市場,專心為一類特定狹小的目標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在商用車領域也是如此,德國著名的商用車品牌賓士和瑞典的沃爾沃、法國的雷諾等,在生產經營上與乘用車業務基本都是分開的,同樣享受了高度專業化帶來的好處。
從戰略上看,這是典型的目標集聚戰略。其好處是可以更好地發揮專業化效益,為目標顧客群提供比競爭對手更好的服務。如賓士、寶馬,他們始終專注於高等豪華轎車這一領域的發展。這類公司,也許並不是規模龐大的集團公司,但絕對是競爭力很強的公司。它的優勢和特色就在於專業。
大眾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仍然是在普通車型市場,而不是在豪華高檔車市場,雖然大眾公司也開發出一些豪華轎車、SUV等車型,但仍然堅持作為普通乘用車生產企業的定位。事實上,這也仍然是其核心競爭力所在。當然,大眾公司也曾一度偏離自己的傳統,期望在高端豪華轎車和細分個性市場能有更大的作為。但事與願違,收效不大,投入卻很大,造成的負擔也很大。
歐洲的著名商用車品牌賓士、沃爾沃、雷諾等也是如此。我曾去賓士參觀過,其商用車與乘用車雖然同屬一家公司,但擁有各自的企業文化、運營模式和企業理念。沃爾沃為了專注於在商用車領域的發展,還把轎車板塊賣掉,這種專業化發展戰略被證明是有效的。與之相對的是,當年福特公司雖然在其盈利最強時兼並了沃爾沃轎車,但並未獲益多少。
戰略特徵4
壟斷競爭結構突出:賓士、寶馬和奧迪,它們相互競爭、相互促進,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競爭發展的經典案例。
德國汽車市場結構,不僅在整體上體現了壟斷競爭結構,而且在重大細分市場上也體現了壟斷競爭的特徵,表現最突出的是德國高檔豪華轎車市場,德國一個國家就有世界知名的三大品牌――賓士、寶馬和奧迪,它們相互競爭、相互促進,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競爭發展的經典案例。在德國這樣一個狹小的市場空間里,能夠生存、發展並成為世界級的三大豪華品牌,證明了壟斷競爭結構能夠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工業。
戰略特徵5
汽車零部件等相關行業支撐作用突出:德國一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從來都不是整車廠的附庸,而是獨立的零部件供應商。
汽車產業長期維持國際競爭力離不開相關產業的支撐,歐洲特別是德國汽車產業的發展更是如此。德國擁有博世、采埃孚等世界一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這對德國汽車在動力、傳動系統及其匹配方面保持世界技術領先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2008年,博世公司營業收入已連續4年名列全球500強汽車零部件企業榜首。另外,德國在激光焊接、數控機床以及油漆噴塗等重大裝備領域的全球領先技術,對其汽車產業建立和鞏固全球競爭力的貢獻也不可低估。
值得深思的是,德國一流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從來都不是德國汽車整車廠的附庸,而是獨立的零部件供應商,這與美國不同。這些專業、一流的世界級零部件公司,具有壟斷競爭能力。其在市場上的壟斷地位,不是體現在組織結構上的壟斷,而是技術的壟斷,是真正的壟斷。在他們與賓士、寶馬等整車企業的談判中,憑借其在技術領域的強勢,同樣不容小覷。
眾多各具特色的中小型汽車零部件企業和相關機構,在支持德國汽車全球領先上也起到了不容忽視的作用。德國汽車的世界競爭力凸顯在整車上,根基卻在中小型汽車零部件企業上。中小型汽車零部件企業是德國汽車發展的堅實基礎。
戰略特徵6
國際化能力突出:德國汽車廠商還擁有龐大的海外產能,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遍布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
德國汽車的國際化能力是一流的。世界各地幾乎都有德國汽車輪子留下的痕跡。在世界汽車競爭格局中,德國汽車一直是技術的倡導者,品質的主導者,發展方向的定調者。到目前為止,德國汽車世界領先的地位仍然比較穩定。盡管近些年來,日本汽車業上升勢頭強勁,但是從總體實力和影響力上看,我認為仍然居德國汽車之下,經過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震盪後,誰高誰低尚不明朗。但是日本汽車界的資深人士仍然認為,德國汽車具有較強的適應性和穩定性。
德國汽車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2007年德國國內汽車產量近620萬輛,其中75%出口國外。2007年德國汽車除了在非洲、大洋洲的出口有所回落,在世界其他地區的銷量都有所增長。西歐仍是德產汽車出口的主要地區,東歐、亞洲在德國汽車對外出口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中國、俄羅斯正逐漸成為德產汽車重要的銷售市場。德國汽車廠商還擁有龐大的海外產能,德國的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遍布世界23個國家和地區。
戰略特徵7
政府關心支持突出:德國總理默克爾十分重視汽車產業,在國際事務中積極維護德國汽車產業的利益。德國政府對汽車產業的影響和關心程度遠遠高於美國。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制定本地產品標准,形成技術壁壘排斥外來競爭者。德國先進嚴格的汽車標准、法規,長期以來具有非貿易壁壘的作用,大大影響了其他國家汽車企業的進入和發展。目前,包括日本汽車進入德國汽車市場的難度仍很大。這其中除了消費習慣、民族情節、產品質量等因素外,技術壁壘恐怕是最主要的。
二是引導技術進步,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德國政府非常注重引導汽車工業的技術進步,產業結構調整,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德國政府就很重視汽車排放性能的提高,制定嚴格的排放法規,推動汽車技術進步。德國政府親自推動了清潔排放轎車在歐洲暢銷。德國政府還通過控制車型投資推動汽車產業進行結構調整,減少每個車型系列的投資費用,提高汽車工業的增加值,增強靈活性,提高產品質量。德國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對德國汽車產業結構調整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是政府全力為汽車產業和企業服務。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被認為是汽車總理。施羅德在任期間,德國汽車企業在中國的活動他都會參加,特別是大眾汽車。他也經常說,德國汽車是全球最好的汽車,德國汽車製造業是全球目前在相關領域能夠提供最好的產品的產業。為使這個局面繼續保持下去,我們所有人都需要改進,需要用自己的全力作出貢獻。從某種意義上講,施羅德也是德國汽車企業品牌形象的代言人。
四是在任何經濟風險面前,德國政府總是會立即想到汽車工業,在汽車產業出現危機時及時給予幫助,這也是和美國不同的。上世紀30年代,美國汽車保有量已經達到1750萬輛,德國只有17萬輛,年產量才近6萬輛。為了大力發展汽車工業,德國宣布,降低並取消了困擾汽車發展的汽車消費稅,使德國老百姓購車成本大幅降低,政府財政收入也因為汽車消費的增加而增加。
1934年,德國政府出台了各種鼓勵、促進開發經濟型轎車的政策,並積極加強公路網線的建設。1955年,德國汽車產量已經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上世紀70年代初,由於世界性石油危機加劇經濟衰退,美國汽車工業面臨嚴重的挑戰,生產下降了20%,而德國政府及時採取了一系列短期調整措施,減少了汽車行業的投資,保留了其汽車工業發展的後續實力。
4. 德國是怎樣崛起和衰落的
二戰時,作為法西斯的德國可以說是被炸得滿目蒼夷。整個人都充滿了垃圾,有人說清理柏林的垃圾至少需要20年。不過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用了短短的十幾年時間迅速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資本主義國家。那為何德國能夠如此迅速崛起呢,德國是如何崛起的呢?
第一、政府清除了國內法西斯主義的分子
首先德國政府推動歐洲統一建設,緩解法國的矛盾,並建立了歐洲煤鋼共同體徹底打通整個歐洲,而且德國對於科技和教育,大力的投入並制定一系列的經濟政策。
5.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德國開始衰敗,德國失業人數上升,公司倒閉,重工業不能運作,那為什麼短短幾年之
1939-1918=21,這二十一年可不短啊,德國從1933年起加速擴展軍事工業。1934年秘密突破《凡爾賽和約》對其軍隊的限額。1935年正式重建空軍,實施義務兵役制,秘密頒布《國家防禦法》。1936年3月7日,德國宣布廢除《洛迦諾公約》和《凡爾賽和約》的有關規定,派兵進入萊茵非軍事區。早在1935年秋德國國防軍即已開始制訂代號為紅色的對法作戰計劃、入侵奧地利的奧托方案和進占捷克斯洛伐克的綠色方案。納粹德國成為主要的和最危險的歐洲戰爭策源地。1936年10月,德、意簽訂柏林協定,形成柏林-羅馬軸心。義大利成為歐洲戰爭策源地的組成部分。1927年,日本首相田中義一召開東方會議,確定武力侵佔中國,進而征服印度、南洋群島、中亞細亞和小亞細亞以至歐洲的侵略擴張總綱領。從1931年起,日本對中國發動並逐步擴大局部性侵略戰爭。1936年制訂向太平洋地區及西伯利亞的擴張目標和對美、蘇、中、英等國作戰的具體方針。日本成為挑起世界戰爭的遠東戰爭策源地。3個法西斯國家在對外擴張和發動侵略戰爭的過程中結成侵略集團。1936年11月25日,德、日兩國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次年11月6日義大利參加該協定。第二次世界大戰可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主戰場。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以及簽訂的一系列針對戰敗國的條約導致了納粹主義在德國興起,使德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東亞,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擴大大和族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