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德國在歷史上曾經分成東德和西德是怎麼回事
東、西德是二戰時根據盟軍和蘇聯各自的佔領區分的,定為美、法、英、蘇四方各佔一份。因為二戰結束是英、法元氣大傷,而美國實力大增,所以實際上等於是美蘇雙方佔領德國的。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無條件投降。按照《克里米亞聲明》和《波茨坦協定》的規定,戰敗的德國將暫由蘇、美、英、法四國分區佔領,首都柏林也由四國分區管制。
1949 年5 月12 日,西佔區同意德國議會委員會通過的基本法即「波恩憲法」。9月20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簡稱聯邦德國或西德
同年10月7日,在蘇占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簡稱民主德國或東德。
(1)德國東部的國家是什麼擴展閱讀:
上個世紀90年代,西德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而東德就要落後的多。以1988年為例,東德人均GDP僅為西德的1/4,平均月工資只及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落後於西德20年。
戰後東歐各國開始採用蘇聯模式:忽視輕工業和服務業發展的模式,工人工資得不到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改善,到了80年代末期,每年都有數十萬的東德人員逃亡西德。
蘇東劇變的浪潮席捲東歐各國,各國開始進行改革,擺脫蘇聯模式的限制,東德作為蘇聯模式的受害者,也想盡快擺脫這種經濟局面,而加入西德或與西德合並無疑是不錯的選擇。
1990年夏季,在專家們的激烈爭論下,東德引進西德馬克,從而導致雙方的經濟及貨幣大聯盟。1990年8月,東德人民議院決議東德並入西德,並於不久後簽署了厚達1100頁的統一合約。
B. 德意志帝國是目前的哪幾個國家
大部分屬於德國,還有法國、波蘭、立陶宛、丹麥、捷克、奧地利、俄羅斯、拉脫維亞與白俄羅斯。
德意志帝國(德意志第二帝國)(1871~1919)也就是結束到一戰以後。以普魯士(Preuszligen)王國為中心,通過王朝戰爭建立的君主立憲制的德意志聯邦國家。1871年1月18日成立,包括22個德意志邦、3個自由市(漢堡(Hamburg)、不來梅(Bremen)、呂貝克(Lübeck))及帝國行省阿爾薩斯-洛林(Elsaszlig-Lothringen)。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原屬普魯士王國的波森省、西普魯士和但澤割讓給波蘭,默麥爾地區割讓給立陶宛,石勒蘇益格的北部歸還丹麥,萊茵蘭地區南端被並入薩爾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據盟軍定下的奧德河-尼斯河線,界線以東的東普魯士、西里西亞及波美拉尼亞被並入蘇聯及波蘭;普魯士的西部地區並入西德,中部並入東德,地理意義上成建制的普魯士已不復存在。1920年,德國戰敗後,經過公投,石勒蘇益格的北部歸於丹麥;南部歸於德國。1945年之後,西里西亞絕大部分並入波蘭 。小部分位於德國薩克森自由州,而奧匈帝國統治的部分現在位於捷克。波美拉尼亞西部屬於德國,東部屬於波蘭。東普魯士,被蘇聯改為加里寧格勒,而91年蘇聯解體後,此地屬於俄羅斯,拉脫維亞與白俄羅斯。漢堡是德國北部一州,是一個城市州。不來梅州位於德國北部威悉河入海口處,該州由兩個城市——不來梅市和不來梅港組成,面積404平方公里,人口68.4萬,是德國最小的聯邦州。呂貝克,一譯「盧卑克」。德國北部重要港市。阿爾薩斯一戰結束後屬法國領土,二戰初期重歸納粹德國,至二戰結束再次被法國奪回。
洛林1870-1871年普法戰爭後割讓給德意志帝國。
C. 德國東部有哪些城市
柏林:
德國首都,也是德國最大的城市,現有居民約350萬人。柏林位於德國東北部,四面被勃蘭登堡州環繞,施普雷河和哈維爾河流經該市。柏林是德國十六個聯邦州之一,和漢堡、不來梅同為德國僅有的三個的城市州。
德累斯頓:
在德國德累斯頓是「文化的代言詞」,德國薩克森州首府和第一大城市,德國十大主要城市之一,德國東部僅次於首都柏林的第二大城市。
德累斯頓是德國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經濟中心,也是德國重要的科研中心,擁有德國大城市中比例最高的研究人員,是「德國矽谷」的核心。德累斯頓工業大學,是兩德統一後六個新聯邦州中唯一入選頂尖理工大學聯盟TU9和德國精英大學11所之一的高校。
萊比錫:
萊比錫位於柏林以南165公里。市名萊比錫在當地古語中,意思是「種有菩提樹的地方」,市區、郊外處處可見濃郁的菩提樹。大詩人歌德十分喜愛這里,稱它為「小巴黎」。這里街道整潔,商業繁華,是世界聞名的博覽會城、書城和音樂城。每年春、秋兩季都有國際博覽會在此舉行。
D. 德國前東部領土的介紹
德國前東部領土1(德語:ehemalige deutsche Ostgebiete)或德意志帝國東部領土(德語:Ostgebiete des Deutschen Reiches)是指位於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曾經得到國際公認屬於德國領土一部分的所有省份或地區。
E. 德國東部與那些國家為鄰
德國東部(前東德)只有兩個鄰國:波蘭、捷克。
F. 德國前東部領土的德國東部領土 1871-1945
德意志帝國(1871-1918)內的普魯士(綠色)在1871年德意志帝國成立時,普魯士是帝國內最大的、占優勢的部分。因此,東勃蘭登堡、西里西亞、波美拉尼亞、普魯士省和波森這些領土成為構成德意志帝國的領土中的最初領土。後來,這些領土被稱為德意志帝國的東部領土(Ostgebiete des deutschen Reiches)。
在一些地方,例如波森和上西里西亞南部,大部分人口是波蘭人,而其他地區都以德國人占絕對優勢。德國人和波蘭人的雜居引起關於這些領土應屬於德國還是波蘭的爭論,這一爭論在二戰以前至少持續了四分之三個世紀。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根據1945年7月13日到8月2日商定的波茨坦協定,所有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的地區,不論是國際社會公認的德國領土,還是德國在二戰中佔領的領土,主權全部交給其他國家。
G. 東德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國家
一直以來,許多國人對於德國總有莫名的好感,除了慕羊犬,其實這種好感來源並不奇怪。雖然德國對中國的態度未必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友好,但單純從一個國家的立場而言,德國人嚴謹的態度和對於國家建設的成功,的確值得我們學習。
同樣被四國占據的柏林
雖然東德存在的幾十年一直是社會主義陣營內工業最先進、最發達的國家,但是,完全承襲了蘇聯單一僵化體制的東德,如同蘇聯一樣存在著無法彌補的短板。東德在取得工業建設巨大成就的同時,東德人民卻還一直面臨著糖、咖啡等生活基本物資的短缺。
1990年10月3日,隨著東歐劇變,以蘇聯為首的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土崩瓦解,同時存在諸多問題的東德,也隨著社會主義陣營的崩潰而宣布停止存在。同時,由於從同出一源且過得更好的西德的存在,德國人再次創造了奇跡,兩德宣布合並,東德領土並入了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東西兩德完成了統一,成為了今天的德國。
H. 東德有哪些國家組成
東德是一個國家即: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49年—1990年)(德文: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DDR),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1949年到1990年。位於中歐。北臨波羅的海,陸疆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捷克斯洛伐克(現以分為: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接壤。面積10.83萬平方公里。人口1670.2萬(1982年)首都柏林(東區)。原為德國的一部分,1945年德國投降後,美,蘇、英、法對德國實行分區佔領,1948年美,英,法將佔領區合並,1949年9月20日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1949年10月7日在蘇聯佔領區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其首都也以柏林牆為界分為東西柏林。由於蘇聯的跨台東德,西德於1990年從新統一。東德和西德是冷戰的產物,更是美蘇爭霸的產物,兩個超級大國居然可以隨意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分裂,這一切都是值得反思的。東德,西德以成為歷史,但現今世界上還有兩個國家的情況與當年的東德和西德相同,也是美蘇分區佔領,相互爭霸所造成。這兩個國家就是朝鮮和韓國。
I. 介紹一下東德和西德,原東德有那些城市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49年-1990年)(德文: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DDR),簡稱東德或民主德國,是1949年到1990年之間,存在於今日德國東部的國家。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簡稱西德或聯邦德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或非官方縮寫BRD)建立於1949年5月23日,其初期范圍包括二戰後由英國、美國和法國所佔領的德國領土。在1990年兩德統一還都至柏林之前,西德的首都是設置於波恩(Bonn)。
東德的領土范圍,包含了今日德國境內梅克倫堡-前波美拉尼亞(Mecklenburg-Vorpommern) ,布蘭登堡(Brandenburg),薩克森(Sachsen),薩克森-安哈特(Sachsen-Anhalt)與圖林根(Thüringen)等邦(州),再加上大柏林地區的東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