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最早的眼鏡是怎麼由來的
發明眼鏡的人應該獲得一座雕像的榮譽,可惜沒有誰能夠確定,究竟是誰發明了眼鏡。不過我們可以知道的是:從眼鏡問世起,就深植於社會史中,成為各國民俗、流行和驕傲的一部分。
最原始的眼鏡是起源於透鏡(放大鏡),它的製造、應用與光學透鏡的出現有密切的相關。現知最古老的透鏡是在伊拉克的古城廢墟中發現的。這塊透鏡用水晶石磨成。依此可推知,古老的巴比倫人至少在2700年以前便發現了一些透鏡的放大功能。
相傳最初發現眼鏡能使物體像放大的光學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覺的。當時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樹脂結晶體上恰巧有隻蚊子被夾在其中,通過這松香晶體球,看到這只蚊子體形特大,由此啟發了人們對光學折射的作用的認識,進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鏡,來放大微小物體,用以謀求解決人們視力上的困難。中國早在戰國時期(2300年前),《墨子》中已載有墨子很多有關光和對平而鏡、凸面鏡、凹面鏡的論述。公元前3世紀時我國古人就通過透鏡取火。東漢初年張衡發現了月亮的盈虧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藉助於透鏡的。
中國最古老的眼鏡是水晶或透明礦物質製作的圓形單片鏡(即現在的放大鏡),傳說明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明代開始到現在一直稱為「眼鏡」。馬可·波羅在1260年寫道:「中國老人為了清晰地閱讀而戴著眼鏡。」這證明,至少在這以前,中國人就知道眼鏡並使其實用化。公元14世紀的記載說,有些中國紳士,願用一匹好馬換一副眼鏡。那時的眼鏡,鏡片多用水晶石、玫瑰石英或黃玉製成,為橢圓形,並以玳瑁裝邊。戴眼鏡的方法也頗奇特,用形形色色的東西固定;有用紫銅架,架在兩鬢角上;有用細繩纏繞在兩耳上,或者乾脆固定在帽子里。間或也有人用一根細繩拴上一塊裝飾性的小飾物,跨過兩耳,垂於兩肩。因為眼鏡的原料加工不易,所以當時的人們與其說戴眼鏡是為了保護視力,倒不如說是一種炫耀身份的裝飾品。
將眼鏡從中國引入歐洲的人,真正可信者是13世紀一位義大利物理學家。但幾乎過了一世紀,那裡才普遍使用眼鏡。這期間他們苦於解決一個難題:如何舒服而長時間的戴眼鏡?開始是諸如今日放大鏡的東西,用透明的水晶石、綠寶石、紫石英等礦石磨成的透鏡上做出框架,安上手柄,或安在手杖上,後來是用繩子系於胸前,逐步發展成長柄眼鏡,後來出現了長柄雙眼鏡和夾鼻眼鏡。夾鼻眼鏡尤其適用於高鼻樑的羅馬人及英國人。大文豪伏爾泰在作品中贊頌道:「每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其目的,而每樣東西都是達到那個目的所不可或缺的。瞧那為眼鏡而生的鼻子!因為它,我們才有了眼鏡。」
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雙焦距眼鏡,又使眼鏡的聲譽得以提高。至於無形眼鏡,則是1887年由德國人製造的。
㈡ 德國人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所有德國人都是這樣嗎
一、德國人的性格:
德國人的性格特點是:嚴肅、保守、自省,在做生意時小心謹慎。德國企業管理者和中國的民營企業家極為相似,都很節儉,善於運用資源,所不同的是他們更懂得享受生活。
德國人在世界史上留下的筆跡總是那麼凝重而深刻。這個民族有著嚴謹、冷靜而內斂的民族性格。他們以樂於遵守自己制定的各種規章和制度並引以為豪。事實上,精確而合理的種種安排總是能讓德國社會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地穩步前進。
即使在遭受外部環境的巨變之下,德國人仍然能保持著一種本能的坦然。在德國,人們視遵紀守法為最高倫理原則,人們普遍存在著求穩怕亂、安於現狀、自滿自足的心理。這一心理的形成是有其一定的歷史淵源的,與德國經典哲學文化傳統有著直接的關系。
二、並不是所有德國人都是這樣。
德國確實是個優秀的國家,卻並非像中國的某些段子手說的那樣完美。在德國長期生活過的人都知道,德國也有食品造假丑聞,房價也在上漲,大型活動後一樣會有垃圾滿地的情況,也一樣發生過踩踏事件。德國人的閱讀能力和習慣也並非像報道的那樣好。
201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德國有近1/10的人是文盲。遺憾的是,這類信息雖然會讓畫面變得完整,但也讓其變得復雜,不便於講述,自然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於是,德國神話就這么誕生了,並被不知情的網民廣泛傳播。
(2)德國人為什麼總戴眼鏡擴展閱讀:
中國人偏愛神化德國的原因:
一、可能是因為中國人有這方面的心理需求。
1、首先,我國的歷史教育突出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所遭受的各種屈辱,這固然有助於培養國人的愛國主義精神,但同時也銷蝕了中國下一代的文化自信。
2、其次,改革開放以來的現代化過程是一個不斷向西方學習的過程,偏重介紹西方的先進經驗。這讓中國社會取得巨大進步,但同時也將西方發達國家塑造為楷模,並深深嵌入中國人的深層心理意識,成為滋生崇洋媚外心理的土壤。
3、再次,製造和傳播德國神話既能宣洩對當前現實的不滿,還能通過指明中國社會未來的發展方向而增強個體存在的現實感和社會參與感。
二、德國確實是個優秀的國家,符合喜歡尋找榜樣的中國人的口味。
1、德國沒有美國充當世界警察所帶來的政治累贅,也因為深刻反省二戰罪行清除了納粹歷史的包袱。嚴謹、認真、誠實、可靠、守時、講求秩序和原則等國民性格讓德國人深受歡迎。
2、德國人在哲學(康德)、文學(歌德)、社會學(韋伯)、科學(愛因斯坦)、教育(洪堡)、音樂(貝多芬)、運動(足球)等領域取得的成就,以及企業(賓士)在全球提供的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等,幫助德國贏得世人尊重。在2014年BBC的全球民意調查中,德國被評為「對世界具有最積極影響的國家」。
中國固然需要自我批判的精神。但是,中國不應該繼續塑造甚至編造西方神話來自我矮化,這不僅不利於中國社會的進步和革新,反而容易讓國人繼續在心理意識上甘為西方的附庸。隨著中國在世界體系中的地位逐漸從邊緣走入中心,我們應該有意識地拋棄西方比中國好,重建文化自信。
㈢ 為什麼20世紀初很多德國人都帶那種小的圓圓的眼鏡
應該是說當時的工藝並不大可能做出異型框架的眼鏡吧
或者說當時人的申美觀點不一樣。就像當時的老爺車一樣 我們現在看真的很土 很過時 但在當時的人看來 那樣的車是很時毛的
時代在變化 人對事物的看法在轉變。。
㈣ 誰能告訴我眼鏡的由來
望遠鏡的發展史 17世紀初的一天,荷蘭小鎮的一家眼鏡店的主人利伯希(Hans Lippershey),為檢查磨製出來的透鏡質量,把一塊凸透鏡和一塊凹鏡排成一條線,通過透鏡看過去,發現遠處的教堂塔尖好象變大拉近了,於是在無意中發現瞭望遠鏡的秘密。1608年他為自己製作的望遠鏡申請專利,並遵從當局的要求,造了一個雙筒望遠鏡。據說小鎮好幾十個眼鏡匠都聲稱發明瞭望遠鏡,不過一般都認為利伯希是望遠鏡的發明者。 望遠鏡發明的消息很快在歐洲各國流傳開了,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得知這個消息之後,就自製了一個。第一架望遠鏡只能把物體放大3倍。一個月之後,他製作的第二架望遠鏡可以放大8倍,第三架望遠鏡可以放大到20倍。1609年10月他作出了能放大30倍的望遠鏡。伽里略用自製的望遠鏡觀察夜空,第一次發現了月球表面高低不平,覆蓋著山脈並有火山口的裂痕。此後又發現了木星的4個衛星、太陽的黑子運動,並作出了太陽在轉動的結論。幾乎同時,德國的天文學家開普勒也開始研究望遠鏡,他在《屈光學》里提出了另一種天文望遠鏡,這種望遠鏡由兩個凸透鏡組成,與伽利略的望遠鏡不同,比伽利略望遠鏡視野寬闊。但開普勒沒有製造他所介紹的望遠鏡。沙伊納於1613年—1617年間首次製作出了這種望遠鏡,他還遵照開普勒的建議製造了有第三個凸透鏡的望遠鏡,把二個凸透鏡做的望遠鏡的倒像變成了正像。沙伊納做了8台望遠鏡,一台一台地雲觀察太陽,無論哪一台都能看到相同形狀的太陽黑子。因此,他打消了不少人認為黑子可能是透鏡上的塵埃引起的錯覺,證明了黑子確實是觀察到的真實存在。在觀察太陽時沙伊納裝上特殊遮光玻璃,伽利略則沒有加此保護裝置,結果傷了眼睛,最後幾乎失明。荷蘭的惠更斯為了減少折射望遠鏡的色差在1665年做了一台筒長近6米的望遠鏡,來探查土星的光環,後來又做了一台將近41米長的望遠鏡。 使用透鏡作物鏡的望遠鏡稱為折射望遠鏡,即使加長鏡筒,精密加工透鏡,也不能消除色象差,牛頓曾認為折射望遠鏡的色差是不可救葯,後來證明過分悲觀的。1668年他發明了反射式望遠鏡,斛決了色差的問題。第一台反望遠鏡非常小,望遠鏡內的反射鏡口徑只有2.5厘米,但是已經能清楚地看到木星的衛星、金星的盈虧等(見附圖1)。1672年牛頓做了一台更大的反射望遠鏡,送給了英國皇家學會,至今還俁存在皇家學會的圖書館里。1733年英國人哈爾製成第一台消色差折射望遠鏡。1758年倫敦的寶蘭德也製成同樣的望遠鏡,他採用了折射率不同的玻璃分別製造凸透鏡和凹透鏡,把各自形成的有色邊緣相互抵消。但是要製造很大透鏡不容易,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台折射式望遠鏡直徑為102厘米,安裝在雅弟斯天文台。1793年英國赫瑟爾(William Herschel),製做了反射式望遠鏡,反射鏡直徑為130厘米,用銅錫合金製成,重達1噸。1845年英國的帕森(William Parsons)製造的反射望遠鏡,反射鏡直徑為1.82米。1917年,胡克望遠鏡(Hooker Telescope)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威爾遜山天文台建成。它的主反射鏡口徑為100英寸。正是使用這座望遠鏡,哈勃(Edwin Hubble)發現了宇宙正在膨脹的驚人事實。1930年,德國人施密特(Bernhard Schmidt)將折射望遠鏡和反射望遠鏡的優點(折射望遠鏡像差小但有色差而且尺寸越大越昂貴,反射望遠鏡沒有色差、造價低廉且反射鏡可以造得很大,但存在像差)結合起來,製成了第一台折反射望遠鏡。 戰後反射式望遠鏡在天文觀測中發展很快,1950年在帕洛瑪山上安裝了一台直徑5.08米的海爾(Hale)反射式望遠鏡。1969年在前蘇聯高加索北部的帕斯土霍夫山上安裝了直徑6米的反射鏡。1990年,NASA將哈勃太空望遠鏡送入軌道,然而,由於鏡面故障,直到1993年宇航員完成太空修復並更換了透鏡後,哈勃望遠鏡才開始全面發揮作用。由於可以不受地球大氣的干擾,哈勃望遠鏡的圖像清晰度是地球上同類望遠鏡拍下圖像的10倍。1993年,美國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山上建成了口徑10米的「凱克望遠鏡」,其鏡面由36塊1.8米的反射鏡拼合而成。2001設在智利的歐洲南方天文台研製完成了「超大望遠鏡」(VLT),它由4架口徑8米的望遠鏡組成,其聚光能力與一架16米的反射望遠鏡相當。現在,一批正在籌建中的望遠鏡又開始對莫納克亞山上的白色巨人兄弟發起了沖擊。這些新的競爭參與者包括30米口徑的「加利福尼亞極大望遠鏡」(California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簡稱CELT),20米口徑的大麥哲倫望遠鏡(Giant Magellan Telescope,簡稱GMT)和100米口徑的絕大望遠鏡(Overwhelming Large Telescope,簡稱OWL)。它們的倡議者指出,這些新的望遠鏡不僅可以提供像質遠勝於哈勃望遠鏡照片的太空圖片,而且能收集到更多的光,對100億年前星系形成時初態恆星和宇宙氣體的情況有更多的了解,並看清楚遙遠恆星周圍的行星。
滿意請採納
㈤ 納粹德國元帥為什麼只戴一個鏡片
莫德爾元帥
這是因為他們出身於貴族或者紳士家庭.總的來說就是出身比較好的,家裡環境比較富裕的.有身份的.這個眼鏡在當時是屬於紳士才可以佩戴的.而紳士本身是具有社會地位的,受人尊敬的.這與你在政府中擔任多大的官職無關.
㈥ 將眼鏡從中國引入歐洲前,歐洲眼鏡的發展過程是什麼樣的
將眼鏡從中國引入歐洲的人,真正可信者是13世紀一位義大利物理學家。但幾乎過了一世紀,那裡才普遍使用眼鏡。這期間他們苦於解決一個難題:如何舒服而長時間的戴眼鏡?開始是諸如今日放大鏡的東西,用透明的水晶石、綠寶石、紫石英等礦石磨成的透鏡上做出框架,安上手柄,或安在手杖上,後來是用繩子系於胸前,逐步發展成長柄眼鏡,後來出現了長柄雙眼鏡和夾鼻眼鏡。夾鼻眼鏡尤其適用於高鼻樑的羅馬人及英國人。大文豪伏爾泰在作品中贊頌道:「每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其目的,而每樣東西都是達到那個目的所不可或缺的。瞧那為眼鏡而生的鼻子!因為它,我們才有了眼鏡。」
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雙焦距眼鏡,又使眼鏡的聲譽得以提高。至於無形眼鏡,則是1887年由德國人製造的。
㈦ 戴眼鏡會幫助視力的秘密是德國的什麼開普勒首先揭穿的
約翰尼斯·開普勒。
眼鏡的發明與發展,是先有實踐後有理論。眼鏡矯正視力的理論,是後來逐步建立的。1604年,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內斯·開普勒出版了關於凸透鏡和凹透鏡成像原理的論文,揭示了為什麼凸透鏡可以矯正遠視,而凹透鏡可以矯正近視。透鏡光學理論對眼鏡後期發展起到了指導作用。
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分別是軌道定律、面積定律和周期定律。這三大定律可分別描述為:所有行星分別是在大小不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在同樣的時間里行星向徑在軌道平面上所掃過的面積相等;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它同太陽距離的立方成正比。這三大定律最終使他贏得了「天空立法者」的美名。同時他對光學、數學也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他是現代實驗光學的奠基人。
㈧ 眼鏡的歷史
能找到的全部資料了
有點亂
眼鏡的起源和發展
13世紀中期,英國學者培根看到許多人因視力不好,不能看清書上的文字,就想發明一種工具來幫助人們提高視力。為此,他想了很多辦法,做了不少試驗,但都沒有成功。
一天雨後,培根來到花園散步,看到蜘蛛網上沾了不少雨珠,他發現透過雨珠看樹葉,葉脈放大了不少,連樹葉上細細的毛都能看得見。他看到這個現象,高興極了。
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櫃,找到了一顆玻璃球。但透過玻璃球,看書上的文字,還是模糊不清。他又找來一塊金剛石與錘子,將玻璃割出一塊,拿著這塊玻璃片靠近書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試驗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後來他又找來一塊木片,挖出一個圓洞,將玻璃球片裝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於手拿,這樣人們閱讀寫字就方便多了。
這種鏡片後來經過不斷改進,成了現在人們戴的眼鏡。光矯正視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視鏡與老年人戴的老花鏡,還有其他各種用途的眼鏡,人們學習、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為人類的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
我國的眼鏡,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外史籍中都記載了眼鏡最早起源於中國,是我國古老文化、醫療、技藝的遺產。它的發展變遷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
我們說眼鏡是從中國傳到外國的,是有史可查的,是在13世紀末葉。在西方國家,眼鏡的最早出現正是在13世紀末葉。當時有個義大利人,名叫馬可波羅(Marco Pol6),他曾旅居小國十七年,為元朝宮庭辦事,跑遍中國各地,當時他見到元朝宮庭里有人戴眼鏡,對此他很感興趣,在他回國時就把眼鏡傳到了西方,所以在西方最早製造眼鏡的地方,則是馬可波羅的故鄉棗威尼斯。另外,在馬可波羅的游記中還載有老年人戴眼鏡閱讀小說及小字的記載。
最原始的眼鏡是起源於透鏡(放大鏡),它的製造、應用與光學透鏡的出現有密切的相關。相傳最初發現眼鏡能使物體象放大的光學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察覺的。當時有人看到一滴松香樹脂結晶體上恰巧有隻蚊子被夾在其中,通過這松香晶體球,看到這只蚊子體形特大,由此啟發了人們對光學折射的作用的認識,進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鏡,來放大微小物體,用以謀求解決人們視力上的困難。這就是我國眼鏡的維形時期。
據《世界之最》介紹:「是在公元前2283年,中國皇帝就通過透鏡米觀察星星。眼鏡是中國傳到外國的。根據孔子(公元前551年?79年)說:中國那時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礦物質做成的眼鏡,用來醫治眼睛或遮避陽光。
經初步考證:有關透鏡和眼鏡的歷史,我國早在戰國時期(2300年前),墨子l 5卷,中己載有墨子很多有關光和對平而鏡、凸面鏡、凹面鏡的論述。公元前三凹世紀時我國古人就通過透鏡取火。東漢初年張衡發現了月亮的盈虧及月日食的初步原因,也是藉助於透鏡的。
在公元十三世紀末,眼鏡幾乎同時在中國和歐洲出現。馬可·波羅在1260年寫到: 「中國老人為了清晰地閱讀而戴著眼鏡。」這證明,至少在這以前,中國人就知道眼鏡並使其實用化。公元十四世紀的記載說,有些中國紳士,願用一匹好馬換一副眼鏡。那時的眼鏡,鏡片多用水晶石、玫瑰石英或黃玉製成,為橢圓形,並以玳瑁裝邊。戴眼鏡的方法也頗奇特,用形形色色的東西固定;有用紫銅架,架在兩鬢角上;有用細繩纏繞在兩耳上,或者乾脆固定在帽子里。間或也有人用一根細繩拴上一塊裝飾性的小飾物,跨過兩耳,垂於兩肩。因為眼鏡的原料加工不易,所以當時的人們與其說戴眼鏡是為了保護目力,倒不如說是一種炫耀身份的裝飾品。
將眼鏡從中國引入歐洲的人,真正可信者是十三世紀一位義大利物理學家。但幾乎過了一世紀,那裡才普遍使用眼鏡。
這期間他們苦於解決一個難題:如何舒服而長時間的戴眼鏡?開始是諸如今日放大鏡的東西,用透明的水晶石、綠寶石、紫石英等礦石磨成的透鏡上做出框架,安上手柄,或安在手杖上,後來是用繩子系於胸前,逐步發展成長柄眼鏡,後來出現了長柄雙眼鏡和夾鼻眼鏡。夾鼻眼鏡尤其適用於高鼻樑的羅馬人及英國人。大文豪伏爾泰在作品中贊頌道:「每樣東西的存在都有其目的,而每樣東西都是達到那個目的所不可或缺的。瞧那為眼鏡而生的鼻子!因為它,我們才有了眼鏡。」
假如你生就一個小個直的鼻子,戴眼鏡就不那麼容易了。一直到十六世紀,西班牙人嘗試把絲帶綁在鏡架外側,然後安全地套在雙耳上,才算解決問題。直到1730年,一位英國人才發現了根據人頭大小調整的眼鏡,並很快演變成雙鉤於耳的樣式,法國人稱它為「太陽穴眼鏡」,並且欣喜地宣稱,這種樣式,可以讓人自由地呼吸。
不過這種歡欣並不表示法國人可以戴著眼鏡到處跑,在當時法國人對戴眼鏡一事頗覺踟躇。眼神不好的巴黎貴族只在私下使用眼鏡,在不得不公然拿出眼鏡的情況下,也只能迅雷不及掩耳地匆匆一瞥之後,趕快收起。
眼鏡第一次傳入英格蘭,更使人啼笑皆非。英國的學者們,既蔑視又懼怕,拒不接受。牧師們則抨擊說:「企圖用眼鏡來恢復衰退的視力,是對仁慈的上帝之惡意挑釁。」但是,眼鏡的聲譽並沒有降低,這也許得力於一位漫畫家威廉姆·霍加斯·潘特朗。這可憐的義大利幽默老人,為了攻擊眼鏡,常在他的諷刺畫中畫上眼鏡。而事實上,適得其反,眼鏡卻更加普及。
然而在西班牙的情況卻恰恰相反,1612年,一位米蘭人在一本書中指出,西班牙「各階層都歡迎眼鏡,因為他們認為戴上眼鏡會更顯得不怒不威,舉足輕重」。這本書行世後若干年,法國一位往訪馬德里的貴婦竟寫到:「在西班牙,當某人財富增多的時候,他就加大他的眼鏡。」
直到1784年美國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發明了雙焦距眼鏡,又使眼鏡的聲譽得以提高。至於無形眼鏡,則是1887年由德國人製造的。
眼鏡在今天,已成為人們的生活必需品之一。無論從鏡片的種類,還是鏡架的樣式,都有極大發展。今日的年輕人,以戴上鋼質架的「奶奶眼鏡」為瀟灑。還有人專門研究何類人戴何種眼鏡最為得體。眼鏡與美聯而系之。
綜觀眼鏡的點滴軼事,嘆人類智慧之高,有一項痛苦的需要,就有一項解決之術,由真而美,不斷演進,以臻至善。
中國最古老的眼鏡是水品或透明礦物質製做的圓形單片鏡(即現在的放大鏡),傳說店代大文人祝枝山就曾用過這樣眼鏡,在宋代時就有人用水晶鏡掩日來提高視力了。
明代開始到現在一直稱為「眼鏡」。
十三世紀元代,我國已能利用水晶的折射率做成眼鏡,幫助解決視力不足的困難,但當時戴眼鏡的人並不多。明代宣德年間〔公元14!6一1435年),開始有了「單照「鏡(近似現在的放大鏡)鑒於當時加工技術,只有老花鏡,並限於宮庭內流傳,皇帝常常作為御品賜給年老大臣,以矯正視力老花的缺陷。由此之後眼鏡已進入了人類的生活之中。以後為了便於使用,有的將鏡片縫在帽子上,有的裝裝在鐵圈裡。
十六世紀開始才出現架在鼻樑上的雙片鏡,在鏡架兩端繫上線掛在耳朵上。以後眼鏡架的生產不斷改進,逐漸由繁而簡,出粗糙到精巧。鏡框有紙圈、漆皮、午角、玳瑁、銅圈等。
這些不同鏡框直延至清代後期,開始用鏡腳代替,這樣既美觀又方便,以至出現了以戴眼鏡(平光鏡)為趕時髦的潮頭。清乾隆時,李行南的《中江竹杖詞》巾有「少年不盡風流態,理聰斜窺紅粉妝」之句,就是指江南一帶人以戴眼鏡為時髦,亦有在結婚禮儀時,新娘以上有色眼鏡掩羞容。
我國限鏡的取材和形式的演變,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工業、手工業的生產發展而變化。從眼鏡形式和鏡框(架)的演變,在我國最古老的眼鏡只有一塊鏡片,不帶邊框,手持使用。後來為了手持方便,則把鏡片用木質(後用金屬)作邊框,固定在一個單柄邊框上,仍然是手持使用(如當今的單柄放大鏡。到明消之際,小國姑蘇(今蘇州)上方山一帶、用水晶製成的鏡片,就是裝在單柄銅框上,叫做單怕眼鏡。蘇州乃是我國水晶眼鏡生產之盛地,流傳古今,遍銷全國,相傳海外。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由於單柄眼鏡使用不方便、開始則把兩個單鏡經過針銷或鉚合連接在一起,如圖1當中旋轉軸可以上下分合,用繩帶牽掛在頭或帽子上、也可利用壓力把它夾在鼻樑上使用。最古老的鏡架(邊框)為木製、紙制、動物角質、皮革和玳瑁甲等材料,後來相繼發漢到採用金屈材料如;銅、鐵、金、銀及現代的各種合金、鍍金、包金、K金、不銹鋼和塑膠材料。其形狀早期眼鏡均為圓形或橢圓形,有的只有邊框無腳服;有的有腳腿也不象現代眼鏡的式樣。
例如:無腳鏡框為折疊式:(即用絲線繩套在耳上使用)有腳鏡框的腿也是折疊式:其鏡盒都是用紙糊的,經過塗漆搞的也很講究.可以掛在腰帶上作裝飾品,其式樣有圓形、橢圓形二種。(如圖1棗2)此外還有為眼鏡配套的鏡套,鏡袋,主要起保護眼鏡和方便攜帶作用。
我國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歷史發展階段。
明清之際行業幫會的形成
在我國歷史上(約14 17世紀)隨著個體手工業的發展,眼鏡用料由天然晶石發展到使用玻璃後,眼鏡的使用范圍則開始向民間推廣和擴大,製作技術也有新的發展。
中國姑蘇(蘇州)是我國眼鏡的發源地,蘇州生產眼鏡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對我國的眼鏡業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明代激幀初年(公元1628年>、蘇州眼鏡史上山現了一位傑出的技帥,名叫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濱,原籍吳江。他從小勤奮好學,當時他看到視力不健的人很痛苦,但「單照」鏡之類又使用不方便。於是他就汰心研製一種可常架在眼睛上的鏡片。他經過反復多次試驗,利用機械原理發明創造了鏡片研磨機器—牽陀車。這種牽陀車,就是所謂古典法加工的水橙,是用腳踏轉動,採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研磨劑或拋光材料,把鏡片磨成凸凹透鏡,以適應眼屈光的需要,最後終於掌握了「磨片」技術。用天然水晶石磨製出鏡片。同時他又掌握了「對光」
現稱驗光)的技術,按照人的年齡和不同的視力研製出老花、近視、遠視等品種以及各種光度的鏡片,並編制了一套「隨目對鏡」的原始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境。這樣就可以隨目配鏡,效果絲毫不差,戴在臉上也比較方便舒適,以適應各人視力的需要,這是我國主覺驗光配境的開始。
後來.孫雲球又發明研製了不同用途的光學鏡頭,有百花鏡、鴛鴦鏡、放大鏡、多面鏡、幻容鏡等數十種之多。從此,孫雲球製造的眼鏡名揚各地。可惜,這樣一位有作為的技術人才,33歲就病逝了。但是他留下一部名n4《鏡史)的科技著作.對推動後世眼鏡製造技術,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繼孫雲球之後到了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蘇州又出了一個製造眼鏡的人才,名叫褚三山.他進一步發展了製造眼鏡的技術,頗有影響。
由於蘇州出了孫雲球、褚三山兩位傑出的製造眼鏡的技術人才,從而推動了當時蘇州眼鏡行業的形成和發展。在1735年,蘇州已出現了專門生產眼鏡的手工作坊。
到了清康熙年間,眼鏡的製作與銷售已在北京、上海、蘇州、天津、廣州等地蓬勃發展。眼鏡已成了專門的商品。
2.清末民初眼鏡行業的順起
自I 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的配鏡技術傳人我國,為眼鏡行業的倔起開辟了新的道路。清朝末年,首先是英國人約翰·高德(J。hnGoddard),在上海開設了「高德洋行」,專營機磨檢光眼鏡。之後其他洋人接因而來。如托極司(TobiM)開設了「明晶洋行」,英籍猶太人雷茂頓(Ram5比n)開設的「雷茂頓洋行」等。
至此以後,到19門年曾經在「高德洋行」中國人籌資開設了「中國精益眼鏡公司」。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的開業,使我國眼鏡行業有了新的發展.特別是在驗光配鏡方面有了很大的改革:
①開始廢除了舊式店鋪沿用已久的「對光牌」驗光配鏡,採用了主客體相結合的驗光技術。
⑨淘汰了純手工操作製做鏡片的方法,設置了機械研磨加工設備,發展了研磨技術,這時不僅能磨製各種不同性質、不同規格的鏡片,還開始自製式監制各類鏡框(架)。
③在檢、磨、割、裝、矯、制等技術方面,由於採用了一些國外的新技術和設備,因而培養了一代製做眼鏡的專業人才,為我國眼鏡行業很快形成一支新的技術隊伍,打下了堅實基礎。
由於精益眼鏡公司生產的眼鏡適應了我國人民的需要,售價又低於洋行洋貨,不久便在全國佔領了市場並在各地開設了分店。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精益眼鏡公司已在北京、香港、天津、濟南、沈陽、大連、哈爾濱、南京、無錫、蘇州、杭州、揚州、漢口、長沙、南昌、開封、廣州、重慶等十八處開設了分支機構。
在抗戰前,精益眼筐公司的產品,還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在1919年.孫中山先生曾到廣州精益公司分店驗光配鏡,並為之題詞:「精益求精」。
1935年前後.上梅除精益眼鏡公司之外、還開設了幾家大型專業眼鏡公司,其中有「茂昌眼鏡公司、吳良才眼鏡公司」等。這些專業眼鏡均設有先進的驗光配鏡設備和鏡片加工研磨、割邊專用機器。
與此同時,北京的眼鏡行業也大為發展。北京先後開設了慎昌鍾表眼鏡行.大明目鏡公司(始建於1937年)等,也都分別設有驗目配鏡和前店後廠的鏡片加工車間。同時,原有老式的生產方式家庭手工業作坊,也隨之發展增多,並且不斷革新其生產技藝,採用一些國外進口材料,使舊式眼鏡在形式上力求更新。從此.北京的眼鏡行業更是興旺發達,進而成立了眼鏡同業工會.協調全行業的共同事宜。這是舊中國北京眼鏡行業的大致形成過程。
3.新中國成立後眼鏡行業的變遷和飛躍
舊中國.眼鏡行業的發展,雖然初具規模,並且有了行業幫會或同工業會等行業組織,但是在其生產和經銷中均屬私人店鋪和家庭手工作坊,其產品大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裝飾品,產量不多、價格昂貴,因而發展緩侵。特別是生產工業.直到解放前夕,全國生產眼鏡的廠家只廖廖無幾,都是一家一戶,生產工人多則十JL個人,少則一二人,而且生產工藝十分落後、產品質量低劣、品種單調、數十年一貫制。
新中國成立後,在黨的正確路線指引下,眼鏡生產開始由家庭小作坊式的手工生產,逐步到組織起來合作生產的小企業。如:北京在合作化和公私合營前,眼鏡工商業為數不多。
工業有近百戶小作坊,從業人員約有270餘人;商業共有39戶專兼營商店,從業人員不到300人,其中只有十家(即:精益、大明、東方、精明、昌明、四明、寶隆、劉明齋、孫泳良常記)
設有前店後廠的生產車間和同仁醫院眼科附屬的眼鏡片加工車間,共有生產工人46人。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眼鏡行業也得到大力發展。在工業方面,北京、上海、蘇州等主要產地均具有了一定規模的眼鏡生產基礎。如上海眼鏡一廠、上海眼鏡二廠、北京眼鏡廠、北京608廠、北京603廠、蘇州眼鏡廠等,已經成為我國眼鏡工業的大型骨幹企業,其規模均為近千人的國家中型企業。其產員數量質量及配套能力均居全國首位,有的產品則為市級或國家級優質產品,有的名牌產品多年長期出口.行銷全國,馳名中外。
另外,一些國防工業企業,儀器儀表工業也有部分企業轉向眼鏡行業生產加工,商業服務部門也不斷擴大或增加銷售網點和增添驗光配鏡L設備、儀器。有些城市還非常重視理論教育.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還開辦丁眼鏡技術短訓班和職工個等專業技工學校為眼鏡行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
1985年4月,由國家輕工業部倡導牽頭,在江蘇省鎮江市召開了全國眼鏡行業的「中國眼鏡協會」成立大會。到會的入會集體會員企業共有140親家,其中規模較大的骨幹企業有85個,分別隸屆輕工業部、商業部、機械工業部、兵器工業部、農牧漁業部、衛生部和國家科委;分別在14個省、市、自治區等31個城市;共有職工27237人。其中,技術人員l 393人:500人以上的單位15個,200一500人的單位29個,200人以下的單位41個o按經濟性質劃分:全民企業15個,集體企業49個,鄉鎮企業Io個,中外合資企業若干個。這85個單位共有固定資產凈值14522萬元,1984年全年生產能力為:鏡架2018萬副,(其中金屬架590萬副)。鏡片1609萬副,毛坯1694萬副;總產值1.4億元,總銷售I.9億元.總利潤3449萬元,每年出口鏡架、鏡片150萬副,換匯75萬美元。眼鏡協會成立後一年多來又有近百家廠、商申請加入了協會,到1986年底已發展到集體會員企業240個,共有職工3萬余
我國眼鏡行業的發展,是經過了幾千年的發展變遷.至今已形成了一個具有一定規模和一定配套生產能力的大行業,在整個國民經濟當中成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並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眼鏡的性質和作用
1.什麼是眼鏡
所謂眼鏡,就是戴在人的頭部前額眼睛上的,用來美化臉形、矯正視力、保護眼睛的一種工具。眼鏡是由鏡片、鏡架(即邊框、腳腿)所組成(接觸眼鏡出外).無架謂之片、無片謂之架。其形狀及邊框、腳腿的變化,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新材料、新技藝的發明發現而改變的,並具有時代藝術作品的象徵。
2.眼鏡的性質與作用
眼鏡即是保控眼睛必需品,又是一種美容的裝飾品。從鏡片的功能上講,它具有調節進入眼睛之光量,增加視力,保護眼睛安全和臨床治療眼病的作用,對屈光異常引起的兒童斜視和伴有頭疼的屈光異常患者,配戴眼鏡後均可治療。而眼鏡架的功能,除其為鏡片配套構成眼鏡戴在人的眼睛上起到支架作用外,它還具有美容、裝飾性。現代流行者強調,眼鏡要有與時代人的面部化妝及服飾的和諧,反應社會階層高超、學問高雅、時尚等等象徵。因此,前面總結眼鏡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即:「今朝眼鏡護靈窗,矯正視力益於民」。則基本概括了眼鏡的性質和作用。
所謂護「靈窗」,是根據國外眼鏡界和眼科專家、學者對眼睛在人身諸器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評價棗「靈魂之窗」而提出來的。故稱眼鏡又是保護「靈魂之窗」的工A具.
隨著社會技術的飛速發展,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視力保健工作的開展,眼鏡在人們生活領域中將要發揮重要作用
㈨ 德格拉斯為什麼戴眼鏡
是個裝飾品。
德格拉斯是游戲《戰艦少女R》中的角色。德格拉斯是一名F國的5星輕巡艦娘,原型為法國德格拉斯級1號艦。眼鏡不是唯一用來掩蓋自己身份的東西,可能最多算是個裝飾物。
德格拉斯原本是前代輕巡洋艦的改進型,它在戰前開工時是一級使用152毫米級別主炮的普通火炮巡洋艦。由於法國意外戰敗過早,在簽訂停戰時,德格拉斯仍舊沒有下水。德國人計劃將它完成,加入德國海軍,之後甚至有計劃將它改造為航母。不過在法國相關人員的暗中阻撓下,德格拉斯一直躺在船台上,直到法國解放。法國海軍決定將它完工,並使用當時最新的火炮,作為新式防空巡洋艦服役。這樣到最後完工,德格拉斯的建造周期長達十多年。德格拉斯後來還作為指揮艦使用。
㈩ 德國風俗習慣
1、服飾禮儀
德國人在服飾方面不喜歡太過花哨,所有的衣服都非常的注重整潔,如果是穿西裝的話一定要系領帶。參加宴會或者是去劇院等正式場合的時候,男士多穿深色禮服,女士則穿長裙。在德國的東部地區,如果是已婚人士,出門在外多佩戴金質戒指。
2、相見禮儀
德國人在社交場合和他人會面的時候基本上行握手禮。如果是遇到熟人、朋友或者是家人的話,通常是行擁抱禮。和客人交流的時候,更喜歡稱呼對方的頭銜,但是大多數德國人不喜歡別人的恭維。如果你和對方剛認識的話除非他說可以直接稱呼其名字,否則不宜直呼其名。
3、儀態禮儀
德國人對於任何事情、工作總是一絲不苟,在公開場合注重禮儀,講究風度。德國女性一個顯著的特點是樸素,不僅僅體現在衣服打扮上,同時在她們的行為舉止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和德國人交流的時候基本上不會看見他們皺眉頭等漫不經心的動作,
因為德國人對自己的一些小動作很克制,認為這些動作是對客人的不尊重,也是自身缺乏友善和教養的表現。
4、餐飲禮儀
德國人在用餐的時候多注意兩個禮節,分別是以右為上合女士優先。德國人在舉辦宴會的時候通常情況下都需要在兩個星期之前就要把請帖發出去了,宴請賓客時,桌子上擺滿了各種的酒杯盤子,在刀叉的使用上有個很特別的地方,那就是吃魚的刀叉是不可以用來吃別的食物的。
5、商務禮儀
德國人對待工作非常的嚴謹,思考深刻敏銳,擁有很強的時間觀念,所以只要是約定的時間的話就必須要及時到達,不管是遲到或者是太早到的話都被看作是不禮貌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