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戰後德國經濟為什麼恢復得如此之快
1、一戰德國的戰敗並非由於德國在一戰戰場上的重大失利,主因是德國國內工人起義,戰場基本不在德國境內。因此一戰並沒有傷害德國工業基礎,相反刺激了重工業的發展,大量優秀的工程技術人員沒有在戰爭中受到損失。所以戰前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勞動力素質有利於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2、戰勝國對德國軍事方面的限制,也有利於德國集中財力、物力恢復和發展經濟。 3、英國執行大陸均勢政策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的方案,使德國較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4、美國和英國的扶植對德國的重新崛起也起了重要作用。
2.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世界各國經濟實力排名是怎麼樣的
如果光比經濟實力的話,以下有幾組一戰前各列強的數據可以說明問題:
1.1913年各國人均工業化水平(以1900年英國的水平為100)
美國126
英國115
德國85
法國59
奧匈帝國32
義大利26
沙俄20
日本20
2.1913年各國鋼鐵產量(單位:百萬噸)
美國31.8
德國17.6
英國7.7
沙俄4.8
法國4.6
奧匈帝國2.6
義大利0.93
日本0.25
3.1913年各國能源消耗(相當於百萬噸煤)
美國541
英國195
德國187
法國62.5
沙俄54
奧匈帝國49.4
日本23
義大利11
4.1913年各國製造業在世界製造業中的份額(%)
美國32.0
德國14.8
英國13.6
沙俄8.2
法國6.1
奧匈帝國4.4
義大利2.4
日本1.0
5.1913年各國工業潛力(以1900年英國的水平為100)
美國289.1
德國137.7
英國127.2
沙俄76.6
法國57.3
奧匈帝國40.7
日本25.1
義大利22.5
註:以上數據出自【美】保羅·肯尼迪所著《大國的興衰》。
從上面5張表可以看出,美國的經濟實力遠遠超過其他各國,排第一;德國和英國水平接近,分列第二、第三,但大體上是德國比英國強一些;沙俄和法國比較接近,排第四、第五,沙俄強在總體實力,法國強在人均工業化水平;接下來依次是奧匈帝國、義大利、日本。
把主要的列強經濟實力從強到弱排一遍,一次是:美國、德國、英國、沙俄、法國、奧匈帝國、義大利、日本。
3. 一戰時德國的政治背景,軍事力量,經濟力量
一戰——德國是後起之秀,實力超過英法,但是由於崛起的晚些,殖民利益分配不均衡,所以德國出於利益需求,加上政治上有軍國色彩、軍事力量雄厚,所以挑起世界大戰。二戰——德國是戰敗國,有屈辱感;30年代爆發世界性經濟大危機,德國為了擺脫困境,在希特勒等野心家、法西斯勢力的控制下發起世界大戰
4. 德國在一戰 二戰時的經濟是世界第幾
一戰時是世界第二
一戰後由於通貨膨脹和戰敗的賠款等等一直不怎麼樣
直到後來接受了美國的援助,經濟又有發展,到1929
年是世界第二,但是隨後而來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
結束了這短暫的繁榮,而被蘇聯超過。在二戰時,德國的
經濟實力是一直不如美蘇的,尤其是重工業,這也是納粹德國輸掉戰爭的客觀原因。
5. 一戰前德國經濟飛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普法戰爭的勝利獲得了巨額的賠款,為德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資金;佔領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得到了大量的煤鐵資源,為德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和能源;同時德國作為後起之秀的資本主義的國家更加容易接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容克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德國的資本,商品,技術高度集中,大大的提高了生產技術,節約生產成本,提高勞動效率,從來提高了經濟的發展
6.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為什麼經濟發展迅速並超過英國
樓上的分析了德國的原因,我來簡要回答一下英國方面的原因。
英國:
被廣闊的海外殖民地所牽制,廣大資金流入了開發海外殖民地的活動中,導致國內用於改進和提升設備,開發先進技術的資金不足。長期依賴於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設備技術更新緩慢,導致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逐漸落後於美德之後。
7. 一戰德國實力有那麼強大嗎
1871年1月德意志第二帝國建立到1914年8月德國對協約國宣戰,一個統一的德意志聯邦已經發展了43年,而在這之前普魯士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不然他也沒有能力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戰勝法國進而統一德國,所以德國並不算一個新生的國家了。並且德國的工業在當時飛速發展,在一戰爆發前德國的經濟實力和工業產值已經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次於美國)。一戰爆發前德國穩居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
德國也不是一個人在孤軍奮戰,他的盟國有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亞。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雖然沒落,但還是具有一定實力,奧匈帝國在對抗沙俄的時候居劣勢,常常吃敗仗,但大量的消耗了沙俄的力量,而在對抗義大利的時候完全把義大利壓制。奧斯曼帝國將英國從達達尼爾海峽打的灰溜溜的逃回去,並且在中東地區牽制了不少英聯邦軍隊。
來看看協約國方面,一戰的主戰場是在歐洲大陸,英國是一個海軍強國,他的海軍穩居世界第一,但他沒有強大的陸軍,開戰之初僅僅只有10W遠征軍,雖然訓練有素,但畢竟人數有限,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後來雖然大規模徵兵,但素質不行了。西線主要依靠的還是法國軍隊,所以在經過初期德國的進攻失敗後,西線戰場數年都是膠著狀態,誰也沒佔到多大好處。再看看東線,沙俄雖然人多,但是其工業基礎落後,軍隊連槍都配備不齊,開戰之初就被比自己人數少得多的東線防守德軍擊潰,之後又被德軍窮追猛打,損失慘重;雖然在對奧匈的戰斗中有優勢,但畢竟長期的消耗戰最終把沙俄拖垮了,國內爆發革命後便退出了戰爭。美國雖然1917年4月就對德宣戰,但真正武裝起來到歐洲開打已經是1918年的事了,這個時候德國已經是強弩之末。至於比利時這些,雖然頑強,但國力就那麼點,根本不夠看。還有那個二五仔義大利,本來是想從奧匈帝國背後開刀,結果被完全壓制,損失百萬才奪取了幾十平方公里的地盤,德奧聯軍一反擊就徹底崩潰,反被佔了大量領土,還多虧英、法派出大量部隊才穩住戰線。
所以說在美國參戰之前協約國方和同盟國方對比起來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