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德國耶格肺功能儀市場佔有率為什麼他們那麼貴還賣得最多其它品牌都死了嗎/
大型肺功能儀佔有率在中國接近九成,德國耶格肺功能儀雖然價格貴,但是後續的使用成本卻是最低的,使用完儀器的使用周期,總成本卻是比較低的。加上德國的大廠(在肺功能儀工廠中算是最大的廠了哦)生產,質量穩定,故障率較低,在中國肺功能發展的還不是很成熟,不能像呼吸機那樣一家醫配多台,甚至上百台,某台壞了,還有備用的,肺功能儀往往就購一台或二台,很多醫院還是選擇質量可靠為主,大醫院們全選了德國耶格,小醫院全是去大醫院進修,看大醫院都用得很好,只要自身的經費不是特別緊張,一般都會選擇德國耶格,就是經費緊張,考慮到就只有一台用,從開機率考慮,不得已還是要賣德國耶格肺功能儀最有保障!不知我的回答你滿意不?
Ⅱ 德國相比其他國家的醫療設備技術先進不
近年來,德國逐漸成為很多人出國就醫優先選擇的目的地。德國是西醫的鼻祖,德國人一向以嚴謹治學而著稱。德國的醫療技術水平在全球排名位居前列,在歐盟國家位於前三,德國製造生產的高科技精密儀器更是聞名於全世界,基本壟斷高端醫療儀器市場。德國的醫療技術創新能力更是處於一流水平,僅次於美國。德國生物醫葯行業在心臟、血液循環、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病源研究、預防、基因治療等方面擁有國際先進的水平。
同樣關鍵的是,外國患者在德國就醫不會因為國籍差異而區別對待。另據德國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來自荷蘭、法國、比利時、波蘭等國,特別是俄羅斯患者到德國就醫的人數逐年上升。從側面證明了作為海外就醫的目的地,德國不僅對中國公民具有可推薦性,而且對具有較高醫療水平的歐洲國家也具有極大吸引力。
Ⅲ 德國耶拿儀器怎麼樣
耶拿的光學是全德國最好的,尤其是光學儀器,那裡是蔡司的總部
Ⅳ 化學儀器最好的生產國是德國嗎
要看什麼儀器了
液相:Waters是公認的頭名,然後是安捷倫和島津。waters賣得最貴,用戶最認可,但最走量的還是安捷倫和島津。
液質:AB,熱電,島津,安捷倫。高分辨方面島津不行,但近幾年液質質新品很多,全國各地合作質譜中心,勢頭很猛。
離子色譜:熱電(戴安)已經壟斷了,然後是瑞士萬通,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島津也有離子色譜,基本上市場只有日本了吧……
毛細管電泳:貝克曼,安捷倫
氣相:安捷倫和島津,第三都不好找,以前瓦里安可以排第三,但被賣來賣去已經做爛了,PE的氣相也淪落了。
氣質:安捷倫、島津、熱電。
紫外-可見:PE,島津,安捷倫(收購瓦里安),熱電,日立。這個細分有點不太好評,不同檔次個家都各有千秋。
紅外:熱電(尼高力),PE。又是兩強,第三的話島津吧。
原子光譜(aas,icpaes,icpms):PE,熱電,安捷倫。其實安捷倫這個第三也不太妥當,icpms是第三,aas和icpaes第三又是各品牌亂入了。
熱分析:梅特勒,耐馳,waters。這個和液相有點像,第一梅特勒最貴,口碑最好,但不走量,走量的還是耐馳和TAI(waters)。曾經在用戶那裡聽說過TAI買一送一,也是醉了……
核磁:布魯克一家獨大
天平:梅特勒,賽多利斯,島津
電化學:梅特勒,瑞士萬通
綜上,德國化學儀器不是很多,大多儀器還是美國的最好,日本的也算比較好了
Ⅳ 德國產品為什麼品質好
1.科學技術發達,產品生產技術過硬。
2.德國處於第一發展梯隊國家,生產廠商在國際社會中很容易得到專家、技術、資金支持。
3.德國人作風嚴謹,認真。
4.懂得產品營銷策略,品質好要看廠家說不說。
Ⅵ 德國製造究竟好在哪,中國人真應該好好看看
質量好 不論什麼產品只要是made in Germany 就讓人感覺是質量的保證。
導讀:一說起德國製造,大家都覺得好,大到汽車,小到螺絲刀,但他們為什麼好,到底好在哪,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德國製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有意思而且關鍵的觀點上:不相信人。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
整個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環節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簡單執行的。換句話說,就是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只要機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圍內,就堅決不讓人做。
德國製造和中國製造的不同到底在哪?
流程化:上圖是大眾汽車1969年的生產流水線,自動化程度比現今國內很多車廠的自動化程度都高。生產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產過程切分成非常細小的片段,每個片段都遵循嚴格的順序加工,片段之間用自動化的傳動裝置連接起來,每個片段簡單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時候,就被機器取代了。另一個行業的例子,說起軟體公司,大家都記得微軟之類的美國公司,但是做流程軟體最成功的卻是德國的SAP,他們把企業(甚至非生產型組織)內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軟體裡面,把企業裡面每個人都通過軟體固化到一個功能,最後完成了企業的可靠高效運作,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我想企業裡面用過SAP的ERP系統的人,特別是財務采購之類的肯定特別熟悉)
可測量:上圖是Carl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維測量儀器,精度0.5微米,給精細工業生產帶來了革命。性能優異的各種測量儀器儀表也是德國人造的比較好。他們希望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精確測量到產品和生產線的各種問題並及時糾正。通過這些測量手段,他們在生產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饋迴路來保證生產的產品品質波動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這是保證產品品質的重要前提。另一個大家熟悉的行業的例子,德國人的廚房比咱們中學生的化學實驗室設備還要多,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確測量的,當然,所有加工時間和關鍵環節的加工溫度也是需要精確。
自動化:自動化就是把人類不擅長做的重復易錯的交給機器人。上圖就是德國著名的FraunhoferInstitute工業服務部心目中的未來工廠的照片。有什麼特點:工廠完全是機器自己在生產,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為兩種:一是做生產規劃,下達生產指令;二是給機器打下手幫助保持生產線高效可靠運轉。
職業化:舉個例子,有一個德國的老工程師,沒有什麼學歷,從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FH畢業後就在機械工程師崗位上幹了三十多年,德國所有核電站的蒸汽輪機都是他負責安裝調試的。在部門裡面非常受尊重。(下圖核電廠蒸汽輪機的大小可以從旁邊梯子得到直觀的對比)這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對於可靠的生產和工程質量事關重職業化。
工具化: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國人喜歡工具,幾乎可以做每件事情都有專門的工具,而他們的家中幾乎都有自己的工具箱或工具室,他們喜歡自己製造東西,小到孩子的玩具、家中的家居,大到自己的房子。
德國製造那麼多,說實在的,我覺得德國製造也有其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的製造業並不適合製造快速消費和變化的產品,因為但凡一個產品使用壽命就是20年以上,這讓回頭客很尷尬。
德國製造的現狀
德國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也就是說一座工廠裡面沒有一個自然人,所有的工序從進料,生產,質量檢查,成品包裝,貨物堆棧全部由機器完成。整個車間幾乎只需要有一個人監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產。作為「操作工」其實本身就是工程師,他只需要按下按鈕和定期排錯。
德國製造的思維
有個故事:一個朋友找一位德國同事問路,德國同事很nice的跟我說,你等1個小時來找我,我要上網查一查。想想無非就是google一張地圖,然後列印出來。結果一個小時回來,發現她不僅列印好了地圖,標記好了路線,甚至還標記上了哪裡會比較容易走錯,最後用一個塑料封皮非常精緻的套好交給我,最後用一張便簽紙寫好她的電話,交給了這位朋友,並且說,找不到路,隨時可以打電話過來問。
德國同事只要是為別人提供service的時候,他一定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他像我索取這個service,他真正需要的都是些什麼」。反過來看一些中國同事,很多時候只是把為別人提供service當做一個任務,最主要的要求達到了,在deadline之前對付對付就可以了。
這種想法大到做產品的角度會變成什麼。同樣是做汽車,最主要的東西是什麼?四個輪子,能跑。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個輪子,能跑的,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賺錢第一。德國人的思路會是,如果我是駕駛員,那麼在駕駛的時候,除了四個輪子,能跑,我還會需要什麼。
德國產品的奧秘
設計:歐洲人崇尚低調的奢華,尤其是在上流社會中,誇張的LOGO和設計最不討喜。而德國製造就完美切合了這種消費心理。以德國的鋼筆(LAMY、寶麗金)為例,最簡單的設計往往能夠贏得消費者的喜愛。而代表工業設計最高水平的紅點獎中,德國實用又低調的產品總是最受歡迎。
品質:是產品的靈魂,德國人對品質的追求幾乎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過,這種追求並不止於產品外觀,德國人往往在越是看不見的地方就越發仔細。在慕尼黑的寶馬博物館中陳列著這一奢華汽車品牌的早期發動機產品。我看見上世紀20年代生產的一台星型發動機上,每個螺栓都用鐵絲線連接,工程師出身的家父告訴我說,這樣可以保持每個螺栓的力矩相等,由此就不難解釋德國製造稱霸全球的原因了。
技術:毋庸諱言,正是看中了德國的技術,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才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親近德國。在這個工程師和科學家立國的國家裡,男女老少對科技的熱情可以從每年各種各樣的博覽會中窺見一斑。就連即將到來的慕尼黑啤酒節,也有展示最新技術的展台。
服務:也是德國製造的一大法寶。一般而言,購買了德國公司生產的產品,售後服務都能得到保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我們,」而德國產品雖然在一定時間內有著隨時可以退貨的服務,但出現的退貨率卻寥寥無幾。而服務態度是讓人最能直觀的感受到的。
德國產品到底好在哪?
真正的德國產品質量源頭在於對細節的把握和精益求精,很多德國企業追求的並非是財富的積累,而是科技和產品的實用性,所以幾乎看到不德國本土有哪些產品的廣告絢麗多彩,或外包裝精美誘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產品)。
德國產品很少去以價格競爭同行業產品,一是有行業保護,二是所有人都知道,價格並非決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他們更願意在保證利潤的同時,讓利潤轉化成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完善上。
德國的產品更新換代並不快,但關注每一個產品的質量和價值,幾乎沒有一個德國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是成為全球焦點,他們往往是專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種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貨公司」,他們擁有百年歷史的小公司很多。
我們不說汽車這樣的大家熟悉的德國代表產品,說一些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德國小物件和服務,來看看德國產品到底好在哪。
兒童食品:所有凡是和食品有關的產品,特別是兒童食品,在安全性上,從配料到生產加工,再到出售都有嚴格的規定和檢驗。以奶粉為例,德國奶粉不允許3歲以下兒童所食用的產品中含有人工添加香料甜味劑等,並且所有奶粉是不允許做大量廣告宣傳,而所有奶粉都視為葯品監管行列,除了奶粉外很多母嬰產品也都被只允許葯店出售。
成人食品:成人食品和兒童食品一樣都有嚴格的檢驗和規定,比如德國巧克力,所有的德國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眾所周知巧克力中的天然可可脂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但很多廠家為了節省成本使用人工代可可脂,而這種代可可脂導致腎功能衰竭、動脈硬化等。
護膚品:德國很多護膚品牌可能沒有法國的知名度高,但我所了解的幾個有名的德國有機護膚品品牌,比如德國世家和維蕾德,都為自己的產品建立了有機植物園,專門為產品提供有機原料,保證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清潔劑:清潔劑本身都含有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危害或多或少,但德國本地生產的非工業用途化學產品,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等,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外,絕大多數都採用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說,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分,將化學對人體的危害降到最低。
廚房用具: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德國一個鍋就要幾千元,到底貴在哪,其實德國的鍋具不僅僅是因為材料質量和生產加工優秀,還有很多其中都蘊含了科技。比如喜力特的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屬性,而菲仕樂的鍋具則要經過9000道工序生產加工,節能環保,極佳的傳熱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用德國的鍋具一根蠟燭就可以做一頓佳餚。
生活用品:其實最能體現德國製造的產品就是它的生活用品,講究的就是一個品質生活的概念,比如保溫壺,簡直就是集功能、科技、設計為一身的藝術品,再比如濾水壺,德國有一個品牌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還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且濾後的水質富含鎂元素。
德國的小家電:博世Bosch,博朗Braun,美諾Miele,西門子Siemens這些品牌足以代表了德國家電高品質精髓。甚至他們的科技含量不少於他們的汽車技術。比如博朗的負離子技術,美諾的外設蒸汽發生器技術等等。
產品相關服務:產品服務本身依託於完善的保障制度和保險制度,因此所有的產品都會有完善的售後和其他服務,比如在網購的過程中,承擔第三方的物流服務人員是絕對不會亂扔包裹導致包裹破損,或是送貨態度惡劣。
這就是德國製造,不追求價格,但追求價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細節,不追求廣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質量。
Ⅶ 德國製造為什麼質量特別好
作為全球的工業品製造基地,我們的產品一直以價格低廉著稱。但要說到產品品質,那還得數人家日本和德國。不信你看看當下銷量和口碑最好的汽車品牌,無一例外來自這兩個國家。尤其是德國,賓利、奧迪、保時捷、賓士、寶馬、勞斯萊斯、邁巴赫這些世界名車,全是他們的傑作。
按說英國在搞工業革命時,德國還只是個農業國家,可為何德國僅用了短短幾十年,工業指數就全面超越英國,始終保持著工業強國地位,產品質量也一直雄冠全球呢?
(德國的匠人精神)
三、目光長遠持續發展。
德國人不打產品價格戰,不和同行競爭,也不搞同質化仿造,每家企業都靠自己的產品品質和個性特色吸引客戶。他們知道,價格戰只會讓整個行業陷入惡性循環。雖然他們也追求利潤,但也只是在成本核算後加上基本利潤,而不是像某些國家的私企那麼貪得無厭,甚至不惜犧牲質量降低成本。
在德國,所供3歲以下兒童的食品,不得含有任何人工添加劑,必須是純天然的。奶粉也被列入葯品監管,只能在葯店出售,根本不可能出現含三聚氰胺這樣的毒奶粉。行業監管的到位,也是德國企業自覺提升品質的一個原因。
正是由於每一位德國企業家,都有著辦百年企業的責任感和使命。所以幾乎所有德國出產的產品,質量都非常過硬。
對於為什麼德國產品,動不動就以“能用100年”作為廣告詞,德國某媒體解釋道,德國資源匱乏,所有的工業原材料都依賴進口,只有把品質做好,延長使用壽命,才能實現對原材料的最大節約。
Ⅷ 德國自準直儀為什麼精度高
德國儀器不止只有你說的這一種精度高吧。
Ⅸ 為什麼光學設備基本是德國、日本的天下哪個更強歐美其它國家的好
德國和日本都是老牌的光學強國!從二戰開始就一直在此領域佔有統治地位!德國的光學技術更多的是以精密的加工製造手段實現!而日本的則以高超的技術和巧妙的設計著稱!!
當然,歐洲工業現在整體上走下坡路了,主要原因在於歐洲人自古以來就有的強烈甚至極端的貴族情節,他們是這個世界上真正的買東西只買最貴的不買最好的的一群人,什麼東西都要最奢華最昂貴的,他們付出的代價就是:英國曾經製造出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客機(與後來的波音747一個級別),追求貴族情節的歐洲人民將這架先進的巨型客機裝修的豪華之極.導致它只能載客64人(同級別的747-400最大載客量550人),最終下場是從誕生之日到壽終之時,一個訂單也沒有!!這就是追求奢華的下場---這還是英國,德國比英國還要追求這種所謂的奢華(看看商場里擺的德國原裝燒開水壺要賣1500元但質量卻並不怎麼樣你就知道了歐洲為啥現在要衰落了) 言歸正轉說到光學設備也是一樣,象一些德國老牌光學廠商萊卡 菜絲現在都要靠松下和SONY等日本企業來給他們帶離困境(這也算是雙贏的合作,萊卡菜絲等需要的是錢 松下SONY需要的是你品牌的影響力)
但是話說回來,德國的這些東西一定好於日本的嗎?不一定,這裡面迷信的東西居多! 一提起萊卡 蔡絲 師奶德等就像遇見神一樣的頂禮膜拜,其實真正有幾個人用過呢? 我用過幾支萊卡和施耐德的所謂頂級鏡頭,工藝確實精湛,做工確實精良,用料確實充足,但是在照片成像上我並沒有看出它們對比佳能的L頭或者尼康的牛頭有什麼巨大優勢,而且歐洲的這些東西收藏價值遠大於它們的實用價值------有幾個人用這些鏡頭去拍攝體育比賽 有幾個人用這些鏡頭去拍野生動物 又有幾個人用這些鏡頭去拍廣告----它們不過是10年也賣不了幾支的有錢人收藏的玩具罷了!
說了些題外話!至於說為什麼光學設備基本是日本和德國的天下,這並不是說其他國家造不出高性能高質量的光學設備,而是在日本和德國的產品在今天已經深入民心並且市場佔有率很大,新的廠商就算再有實力也很難搶到市場,廠家都是要看市場佔有率以及投入和回報的比例的!舉個例子-- 比如現在日本的松下 東芝 SONY 韓國的三星等廠商要製造通用CPU(就是個人電腦里的)的話,不見得就比AMD或者英特兒的差,甚至還要強很多!但是他們不可能來搶這個市場(至少幾年之內不會),因為他們要想在投入巨大資金上了這個產品後能否在市場上與AMD和英特爾競爭,能搶佔到多少的市場份額,這就是同樣的道理!!
Ⅹ 德國製造到底強在哪兒
質量好 不論什麼產品只要是made in Germany 就讓人感覺是質量的保證。
導讀:一說起德國製造,大家都覺得好,大到汽車,小到螺絲刀,但他們為什麼好,到底好在哪,並不是所有人都清楚。德國製造的口碑是建立在一個非常有意思而且關鍵的觀點上:不相信人。德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人都會犯錯,都會有誤差,特別是在生產環節,這些人引入的負面影響經過流水線的每個環節逐級放大,必然會最終影響產品的品質。
整個產品的生產工程中,人的因素越多,最終產品出問題的可能性越大。所以德國人提高品質的思路非常直接,就是在生產環節要動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把人的天然影響降低到最小,把每件事情都分解成機器(或者人像機器一樣動作)能簡單執行的。換句話說,就是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只要機器能做的,在成本合理的范圍內,就堅決不讓人做。
德國製造和中國製造的不同到底在哪?
流程化:上圖是大眾汽車1969年的生產流水線,自動化程度比現今國內很多車廠的自動化程度都高。生產流程化的核心目的就是把生產過程切分成非常細小的片段,每個片段都遵循嚴格的順序加工,片段之間用自動化的傳動裝置連接起來,每個片段簡單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時候,就被機器取代了。另一個行業的例子,說起軟體公司,大家都記得微軟之類的美國公司,但是做流程軟體最成功的卻是德國的SAP,他們把企業(甚至非生產型組織)內部所有流程都固化到軟體裡面,把企業裡面每個人都通過軟體固化到一個功能,最後完成了企業的可靠高效運作,這就是流程化的威力。(我想企業裡面用過SAP的ERP系統的人,特別是財務采購之類的肯定特別熟悉)
可測量:上圖是CarlZeiss在1973年推出的三維測量儀器,精度0.5微米,給精細工業生產帶來了革命。性能優異的各種測量儀器儀表也是德國人造的比較好。他們希望生產的每個環節都可以精確測量到產品和生產線的各種問題並及時糾正。通過這些測量手段,他們在生產過程中引入了大量的反饋迴路來保證生產的產品品質波動控制在很小的范圍內,這是保證產品品質的重要前提。另一個大家熟悉的行業的例子,德國人的廚房比咱們中學生的化學實驗室設備還要多,所有食材都是要用精確測量的,當然,所有加工時間和關鍵環節的加工溫度也是需要精確。
自動化:自動化就是把人類不擅長做的重復易錯的交給機器人。上圖就是德國著名的FraunhoferInstitute工業服務部心目中的未來工廠的照片。有什麼特點:工廠完全是機器自己在生產,而人的作用被形象化為兩種:一是做生產規劃,下達生產指令;二是給機器打下手幫助保持生產線高效可靠運轉。
職業化:舉個例子,有一個德國的老工程師,沒有什麼學歷,從德國的職業教育學校FH畢業後就在機械工程師崗位上幹了三十多年,德國所有核電站的蒸汽輪機都是他負責安裝調試的。在部門裡面非常受尊重。(下圖核電廠蒸汽輪機的大小可以從旁邊梯子得到直觀的對比)這種知識經驗的積累對於可靠的生產和工程質量事關重職業化。
工具化:大家都知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德國人喜歡工具,幾乎可以做每件事情都有專門的工具,而他們的家中幾乎都有自己的工具箱或工具室,他們喜歡自己製造東西,小到孩子的玩具、家中的家居,大到自己的房子。
德國製造那麼多,說實在的,我覺得德國製造也有其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他們的製造業並不適合製造快速消費和變化的產品,因為但凡一個產品使用壽命就是20年以上,這讓回頭客很尷尬。
德國製造的現狀
德國已經進入了後工業時代。也就是說一座工廠裡面沒有一個自然人,所有的工序從進料,生產,質量檢查,成品包裝,貨物堆棧全部由機器完成。整個車間幾乎只需要有一個人監控,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生產。作為「操作工」其實本身就是工程師,他只需要按下按鈕和定期排錯。
德國製造的思維
有個故事:一個朋友找一位德國同事問路,德國同事很nice的跟我說,你等1個小時來找我,我要上網查一查。想想無非就是google一張地圖,然後列印出來。結果一個小時回來,發現她不僅列印好了地圖,標記好了路線,甚至還標記上了哪裡會比較容易走錯,最後用一個塑料封皮非常精緻的套好交給我,最後用一張便簽紙寫好她的電話,交給了這位朋友,並且說,找不到路,隨時可以打電話過來問。
德國同事只要是為別人提供service的時候,他一定會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他像我索取這個service,他真正需要的都是些什麼」。反過來看一些中國同事,很多時候只是把為別人提供service當做一個任務,最主要的要求達到了,在deadline之前對付對付就可以了。
這種想法大到做產品的角度會變成什麼。同樣是做汽車,最主要的東西是什麼?四個輪子,能跑。普通的思路是,只要是四個輪子,能跑的,其他材料能省就省吧,賺錢第一。德國人的思路會是,如果我是駕駛員,那麼在駕駛的時候,除了四個輪子,能跑,我還會需要什麼。
德國產品的奧秘
設計:歐洲人崇尚低調的奢華,尤其是在上流社會中,誇張的LOGO和設計最不討喜。而德國製造就完美切合了這種消費心理。以德國的鋼筆(LAMY、寶麗金)為例,最簡單的設計往往能夠贏得消費者的喜愛。而代表工業設計最高水平的紅點獎中,德國實用又低調的產品總是最受歡迎。
品質:是產品的靈魂,德國人對品質的追求幾乎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不過,這種追求並不止於產品外觀,德國人往往在越是看不見的地方就越發仔細。在慕尼黑的寶馬博物館中陳列著這一奢華汽車品牌的早期發動機產品。我看見上世紀20年代生產的一台星型發動機上,每個螺栓都用鐵絲線連接,工程師出身的家父告訴我說,這樣可以保持每個螺栓的力矩相等,由此就不難解釋德國製造稱霸全球的原因了。
技術:毋庸諱言,正是看中了德國的技術,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才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親近德國。在這個工程師和科學家立國的國家裡,男女老少對科技的熱情可以從每年各種各樣的博覽會中窺見一斑。就連即將到來的慕尼黑啤酒節,也有展示最新技術的展台。
服務:也是德國製造的一大法寶。一般而言,購買了德國公司生產的產品,售後服務都能得到保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隨時找我們,」而德國產品雖然在一定時間內有著隨時可以退貨的服務,但出現的退貨率卻寥寥無幾。而服務態度是讓人最能直觀的感受到的。
德國產品到底好在哪?
真正的德國產品質量源頭在於對細節的把握和精益求精,很多德國企業追求的並非是財富的積累,而是科技和產品的實用性,所以幾乎看到不德國本土有哪些產品的廣告絢麗多彩,或外包裝精美誘人(除了知名的全球化產品)。
德國產品很少去以價格競爭同行業產品,一是有行業保護,二是所有人都知道,價格並非決定一切,甚至有可能讓整個行業都陷入惡性循環,他們更願意在保證利潤的同時,讓利潤轉化成更好的產品和服務完善上。
德國的產品更新換代並不快,但關注每一個產品的質量和價值,幾乎沒有一個德國公司可以一夜暴富或是成為全球焦點,他們往往是專注某一個領域或某一種產品的「小公司」、「慢公司」,但很少有「差公司」、「假貨公司」,他們擁有百年歷史的小公司很多。
我們不說汽車這樣的大家熟悉的德國代表產品,說一些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德國小物件和服務,來看看德國產品到底好在哪。
兒童食品:所有凡是和食品有關的產品,特別是兒童食品,在安全性上,從配料到生產加工,再到出售都有嚴格的規定和檢驗。以奶粉為例,德國奶粉不允許3歲以下兒童所食用的產品中含有人工添加香料甜味劑等,並且所有奶粉是不允許做大量廣告宣傳,而所有奶粉都視為葯品監管行列,除了奶粉外很多母嬰產品也都被只允許葯店出售。
成人食品:成人食品和兒童食品一樣都有嚴格的檢驗和規定,比如德國巧克力,所有的德國巧克力都被規定要使用天然可可脂作為原料加工生產。眾所周知巧克力中的天然可可脂可以防止心血管疾病,但很多廠家為了節省成本使用人工代可可脂,而這種代可可脂導致腎功能衰竭、動脈硬化等。
護膚品:德國很多護膚品牌可能沒有法國的知名度高,但我所了解的幾個有名的德國有機護膚品品牌,比如德國世家和維蕾德,都為自己的產品建立了有機植物園,專門為產品提供有機原料,保證產品的使用安全性。
清潔劑:清潔劑本身都含有化學成分,對人體的危害或多或少,但德國本地生產的非工業用途化學產品,如清潔劑、洗手液、洗潔精等,除了有清潔殺菌的功效外,絕大多數都採用生物降解技術,也就是說,靠微生物分解其中的化學成分,將化學對人體的危害降到最低。
廚房用具:很多人質疑為什麼德國一個鍋就要幾千元,到底貴在哪,其實德國的鍋具不僅僅是因為材料質量和生產加工優秀,還有很多其中都蘊含了科技。比如喜力特的鍋具具有天然抗菌和耐高溫屬性,而菲仕樂的鍋具則要經過9000道工序生產加工,節能環保,極佳的傳熱效果。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用德國的鍋具一根蠟燭就可以做一頓佳餚。
生活用品:其實最能體現德國製造的產品就是它的生活用品,講究的就是一個品質生活的概念,比如保溫壺,簡直就是集功能、科技、設計為一身的藝術品,再比如濾水壺,德國有一個品牌的濾水壺既能過濾無機有害物,還能過濾有機有害物,且濾後的水質富含鎂元素。
德國的小家電:博世Bosch,博朗Braun,美諾Miele,西門子Siemens這些品牌足以代表了德國家電高品質精髓。甚至他們的科技含量不少於他們的汽車技術。比如博朗的負離子技術,美諾的外設蒸汽發生器技術等等。
產品相關服務:產品服務本身依託於完善的保障制度和保險制度,因此所有的產品都會有完善的售後和其他服務,比如在網購的過程中,承擔第三方的物流服務人員是絕對不會亂扔包裹導致包裹破損,或是送貨態度惡劣。
這就是德國製造,不追求價格,但追求價值,不追求外在,但追求細節,不追求廣告,但追求口碑,不追求速度,但追求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