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狂飆突進運動在德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
狂飆突進的領袖、文藝理論家海爾德爾提出的「天才不須規律」的口號,成了他們共同的信條。這場運動,實質上乃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對腐朽的封建主義意識形態的一次有力沖擊。
狂飆突進運動反封建的旗幟是鮮明的,激情是高漲的,在推動德國新文學發展方面的歷史功績也是應該肯定的。
(1)德國文學進步有什麼意義擴展閱讀:
狂飆突進運動的象徵
「狂飆突進」這個名稱,象徵著一種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它得名於德國劇作家克林格爾在1776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劇《狂飆突進》。此劇宣揚反抗精神,劇中的青年主人公維爾德這樣說:「讓我們發狂大鬧,使感情沖動,好像狂風中屋頂上的風標」。
狂飆突進運動的起源
18世紀的德國,有一批初登文壇具有反抗封建專制斗爭精神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受到啟蒙思潮的影響與鼓動,想在落後的德國掀起一場風暴,要求自己象狂飆一樣沖破社會的黑暗,因而組織了一個同名的社團。
他們以「天才、精力、自由、創造"為中心口號,要求擺脫封建傳統偏見的束縛,主張個性解放,呼喊著民族意識的覺醒,並與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倡導的」返歸自然"的觀點相呼應。
B. 德國文學的進步的意義
戈特舍德的主張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到了40年代,首先是瑞士人博德默和布賴丁格向他提出挑戰。掀起了一場啟蒙運動內部的大爭論。爭論的焦點是以法國的高乃依和拉辛為榜樣,還是以英國的彌爾頓為榜樣。從這一爭論可以看出啟蒙運動迅速前進的步伐,但同時也說明當時的德國文學尚缺乏民族內容。
反對戈特舍德的還有他的學生即「不來梅雜志同人」。他們於1744年在不來梅創辦了月刊《理智和機智的娛樂新論》,這標志著啟蒙運動的新發展。為月刊撰稿的重要作家有拉伯納、蓋勒特和約翰.埃利阿斯.施萊格爾等,他們在寓言和戲劇創作方面作出了貢獻。不過,早期啟蒙運動最主要的成就不在戲劇,而在詩歌。金特是18世紀的重要詩人,他的詩歌標志著17世紀文學向18世紀文學的過渡,為詩歌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克洛卜施托克是這個時期最傑出的詩人,他的詩歌感情真摯,富於激情,形像生動,韻調優美,對「狂突進」詩人有很大影響。
維蘭德是啟蒙運動的著名小說家,他的代表作《阿迦通的故事》(1766~1767)是德國最初的教育小說,並且第一次提出了「和諧的人」的理想。不過,他一生也不得不依仗宮廷謀生,他的這種遭遇可以說是18世紀德國作家的共同命運。萊辛畢生為作家獨立的生活地位而斗爭,結果仍然失敗。萊辛令人欽佩之外在於他從不把自己的作品作為博取主人歡心的貢品。萊辛一生寫了大量著作,劇本《明娜.封.巴爾赫姆》(1767)、《愛米麗雅.伽洛蒂》(1772)和《智者納旦》(1779)以及理論著作《拉奧孔,或論畫與詩的界限》(1766)和《漢堡劇評》(1767~1769)等,都是舉世聞名的作品。萊辛是德國資產階級民族文學的奠基人,同時對現實主義的文學(特別是戲劇)理論和美學思想的發展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法國,啟蒙運動的革命思想直接轉變為革命行動,而德國啟蒙運動的進步思想則繼續在遠離現實政治斗爭的純精神領域中發展。
狂突進 18世紀70年代,一批青年作家發動了「文學革命」,這就是文學史上所說的「狂飆突進」運動。這個運動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是資產階級進步文學向上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最初是哈曼對早期啟蒙主義者片面強調理性提出了異議,強調感情的力量。哈曼的思想影響了赫爾德,而赫爾德又凈化和提高了哈曼的思想,並發展成為自己的思想體系。歌德接受了赫爾德的思想,經過自己的加工和提高體現在他的文學作品和理論著作中,從而影響了幾乎所有的狂飆突進作家。如果說歌德是狂飆突進運動的旗手,那麼赫爾德是這個運動實際的精神領袖。
歌德與赫爾德於1770年在斯特拉斯堡相見,標志著狂飆突進運動的開始。1773年歌德發表的《鐵手騎士葛茲·封·貝利欣根》是狂飆突進的第一部代表作。1774年出版的《少年維特之煩惱》使歌德不僅蜚聲國內,而且引起歐洲的廣泛注意,成為德國文學中第一部產生世界影響的作品。
在歌德的影響下,他的朋友克林格、瓦格納、倫茨等在戲劇創作方面嶄露頭角,萊辛稱他們為「歌德派」。生活在暴君卡爾·歐根公爵統治下的舒巴特、席勒等人也在德國的南方向封建制度宣戰。1770年,博伊在格廷根創辦《格廷根文藝年鑒》雜志,吸引了一批青年作家,成為「狂飆突進」運動的一支重要力量,人們稱他們為「格廷根林苑派」,其中重要作家有福斯、赫爾蒂、畢爾格、格京、米勒等。
與啟蒙主義作家不同,對狂突進作家來說,重要的已經不是一般地提倡美德,而是要求人能得到自由發展,充分發揮人的才能。他們不再抽象地反對不道德,而是反對一切束縛和妨礙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環境和道德觀念。這些思想在歌德這個時期的著作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倫茨、瓦格納、畢爾格、舒巴特和福斯等人提出了一系列尖銳的現實社會問題,對封建勢力的殘暴、封建道德的虛偽和市民遭受不公正待遇提出了控訴。席勒的《強盜》(1781)公開向社會宣戰,他的《陰謀與愛情》(1783)把市民階級和封建貴族的直接對抗當作戲劇沖突。
C. 近代德國文學是什麼
18世紀市民文學開始進入繁榮時期,同時在英、法等國的影響下,德國興起了啟蒙運動,其代表人物為萊辛,從此德國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學。70年代又產生狂飆突進運動,它是啟蒙運動的繼續和發展,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專制的傾向。青年歌德和席勒均是這一運動的傑出代表。
法國大革命後,德國產生了浪漫派文學及以歌德和席勒合作為代表的古典文學。它們在思想意識及創作風格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但它們均反映了對德國現狀的不滿情緒。歌德和席勒合作的10年(1794~1805),在德國文學史上被稱為文學的「古典時期」。
19世紀初葉,德國政治分裂、經濟落後的情況仍然沒有改變。在貧窮落後的德國,哲學家和詩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創造資產階級的理想圖像,例如康德、費希特、黑格爾、謝林的唯心主義哲學,歌德、席勒的「古典」主義文學和一些浪漫主義者的夢幻,以及貝多芬的音樂等,基本上都是這樣。
這一時期的哲學和文學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康德企圖調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這兩種互相敵對的世界觀,在他承認客觀世界的存在的同時,又宣稱這個客觀世界是不能認識的,可能認識的只是現象世界。康德的主觀唯心主義以及他對天才、自由、藝術即游戲之類的概念的闡述,替浪漫主義運動奠定了哲學基礎。他把藝術和審美活動看作自然界的必然王國和精神界的自由王國二者之間的橋梁,這一思想對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也起了影響。
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里曾對此加以發揮。費希特擯棄了康德的理論,把「非我」看作「自我」的創造性活動的產物,他的極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也成為浪漫主義的理論依據。黑格爾則集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之大成,認為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是絕對理念的「另一體」或自身發展的結果,他發揚了康德以來德國哲學的辯證思想,在哲學和藝術理論中都建立了歷史發展觀念。謝林則宣揚自然和精神、客體和主體在「絕對」中的統一。他說,自然是看得見的精神,精神是看不見的自然。這種哲學對浪漫主義運動有很大影響。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不同於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文學,更不同於德國啟蒙文學初期高特舍特所倡導的對法國古典文學形式的模仿。它是在德國的特殊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18世紀80年代,歌德和席勒先後脫離了狂飆突進時期,在法國革命前後動盪不安的年代裡,逐漸形成了他們的「古典」主義文藝思想。他們認為人類歷史在不斷發展,日益接近所謂人道主義的理想,他們企圖培養完整的、和諧的人。他們的人道主義理想承襲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傳統,但是削弱了後者的反宗教、反封建的內容,而提倡以寬容和妥協來解決情感和理智、自由和法則、個人和社會的矛盾。他們在創作方法上強調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相結合;在藝術上要求形式完整、語言純潔。他們接受了溫克爾曼用以概括希臘藝術特點的「高貴的單純和寧靜的偉大」的看法,把希臘藝術作為典範,同時也從民間文學里吸取養分。但他們迴避革命,不想通過社會和政治的變革來改造人,只想用抽象的理想來教育人,甚至企圖在「和諧」中維持舊的社會秩序。這種建立在歷史唯心主義基礎上的理想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他們所謂的「人類」不過是資產階級的人,所追求的自我完成是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一種表現。
德國「古典」主義文學雖然反映出德國資產階級的弱點,但它的思想內容基本上是積極的、向前看的,它在藝術上有很大的成就。與此相反,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大多數是消極的、向後看的,甚至是病態的。德國浪漫主義運動開始於18世紀90年代,結束於19世紀30年代。
當「古典」主義主要只能由歌德和席勒這兩個名字來代表時,浪漫主義則擁有大量的作家和詩人。早期的浪漫主義者除諾瓦利斯出身貴族外,史雷格爾兄弟、蒂克等都是出身於小資產階級,對法國革命曾一度表示歡迎,隨後由於對法國革命暴力的恐懼和厭惡,才否定現實,向後退卻。他們緬懷過去,歌頌封建的、教會的中古時代。他們標榜要創造一種「新」的文藝,實際上這是一種反動的文藝。他們繼承了狂飆突進運動崇尚情感、不受理性約束的方面。卻喪失了狂飆突進文學中那種戰斗的、反封建的精神。在藝術上,同啟蒙時期文學相反,他們混淆文學藝術種類的界限;同「古典」主義文學相反,他們的作品形式是散漫的,語言是模糊的,甚至是怪誕的。他們寫出大量作品,藝術上的成就卻很有限,政治上則越來越趨向反動,標志著資產階級向封建貴族投降。在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已經是19世紀末期資產階級頹廢文學的「先驅」了。
在拿破崙佔領德國的時期,德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愛國情緒高漲,涌現出一些愛國詩人如恩斯特·莫里茨·阿恩特(1769~1860)、台奧多爾·克爾納爾(1791~1813)等,他們號召人民行動起來,反抗法國侵略,他們的思想中含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成分。
時勢所趨,一些較晚的浪漫主義者在他們創作辭藻華麗、充滿懷古情調的作品的同時,也不能不考慮到祖國的前途和民族的命運。他們中間,有人寫出愛國詩歌,有人挖掘中古時代的文學遺產,有人搜集和整理了民間童話和民歌。也有個別作家在反對市儈習氣、揭露社會不合理現象的作品中顯示出現實主義的因素。此外,浪漫主義者在翻譯介紹外國文學方面也有過卓越的成績。這可以說是德國浪漫主義文學對德國文學做出的帶有積極性的貢獻。
維也納會議以後,德國封建勢力非常猖獗,浪漫主義文學內容更為空虛,不少的浪漫主義者美化封建貴族和天主教教會,給腐朽的封建制度穿上妖冶的服裝,他們成為反動統治者的文化助手。
這期間老年的歌德卻密切注意歐洲先進國家的進步事物,繼續進行創作。他反對文學中一切神秘的、宗教的、蒙昧主義的傾向,不斷地批判浪漫主義脫離現實和敵視人生。他說,「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態的。」但他晚年的作品,無論是內容和形式都不能說純粹是「古典」主義的,其中含有不少積極浪漫主義的成分。
與此同時,青年海涅已經寫出清新生動的抒情詩和尖銳地諷刺德國落後現象的散文,預示德國文學一個新時代將要來臨。他的創作本來是在浪漫主義的影響下開始的,但他後來卻「用鞭笞答謝了老師」。
D. 德國文化很有意義,如何更深地了解它
在我看來,德國文化最有意義的地方就是他的哲學。而所謂的哲學,就是關於如何看待世界和怎樣和這個世界打交道。
因此,要想了解德國文化,最基礎也是最根本的,還是要系統地了解德國哲學。比如黑格爾,康德、海德格爾,基本奠定了德國文化關於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基石。對德國文化感興趣的人,上述幾個人的那些哲學巨著,就不得不有所涉獵。如果看原著覺得太過深邃難懂,不妨看看簡易讀本,比如復旦大學張汝倫教授的部分著作。
E. 德國文學的重要地位
民間故事書在16世紀市民文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的前身是民間笑話。笑話故事鬆散,而民間故事書則已經是圍繞一個人或一件事來安排故事情節,初步具有了小說的結構。《梯爾.歐倫施皮格爾》、《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和《希爾德市民故事集》是最著名的故事書。尤其是《約翰.浮士德博士的一生》,不僅在當時深為人們所喜愛,後來也一直在民間流傳,而且它還是後世許多作家取材的一個源泉。
17世紀文學 三十年戰爭的浩劫,使德國經濟凋敝,國家分裂,領主專制進一步鞏固。這種形勢大大阻礙了市民文學的發展。大多數市民出身的作家,不是繼承和發展16世紀市民文學的傳統,而是依附宮廷,為王公服務。他們一味摹仿外國,玩弄形式游戲,形成了所謂的「巴羅克」風格。這種宮廷文學統治了整個17世紀的文壇,而且延續到了18世紀上半葉。
17世紀的德國文學也有不少成就。馬丁.奧皮茨致力於建立新的詩歌形式,他的《德國詩論》(1624)是德國文學中第一部有影響的文藝理論著作。他還積極支持詩人和學者為純潔德語而建立的「語言學會」的活動。弗萊明、洛高和格呂菲烏斯的詩歌標志著市民文學的新發展,而格呂菲烏斯的十四行詩和頌歌是這一發展的頂峰。
小說家格里美豪森、莫舍羅施和貝爾的作品,跟當時流行的宮廷小說不同,受西班牙流浪漢小說的啟發,大多取材於笑話和民間故事書。格里美豪森的《痴兒歷險記》(1668)是17世紀德國文學中最有價值的作品。它發展了12和13世紀宮廷史詩以一個人為中心的寫作手法,開日後所謂「發展小說」的先河。在戲劇創作方面,重要的作家有格呂菲烏斯和韋澤。
F. 德國文學的美學思想方面
狂飈突進作家不再認為道德教育是藝術的目的,他們要求藝術作品反映生活真實,特別是作家本身的真實感情。他們認為,藝術作品應象民間文學那樣自然、朴實,反映普通人民的要求。他們大力推崇莎士比亞,十分注重民間文學。民歌成為許多詩人學習的榜樣,在這時期產生了一批德國文學中最優美的詩篇。
由於18世紀的德國並不具備進行政治革命的客觀社會條件,更不存在實際的革命運動,因而狂飈突進始終是一場文學運動,它的范圍僅限於先進的青年知識分子。進入18世紀80年代,這場熱鬧一時的運動就漸漸衰退,德國文學隨之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與1789年法國大革命同時,德國文學開始向古典文學時期過渡。古典文學把啟蒙運動和70年代的文學革命提高到新的階段。海涅說,這是德國詩人和思想家在思想上進行的一場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初期,德國幾乎所有作家,甚至包括後來浪漫派的首領施萊格爾兄弟,都為之歡欣鼓舞。但是,等到雅各賓黨人執政,用革命暴力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即革命由不流血的階段進入流血階段的時候,德國作家的政治態度就出現了明顯的分野。福爾斯特、索伊默等少數作家完全支持雅各賓黨人的革命專政,並希望在德國也進行一場法國式的革命;相反,以施萊格爾兄弟為代表的浪漫派作家則完全否定法國大革命,走上了懷古復舊的道路。 上所說的「古典文學時期」,嚴格地說,時間只有10年,即1794年歌德與席勒合作到1805年席勒逝世。參加的人也只有歌德和席勒兩人。這個時期另外兩位作家荷爾德林和讓.保爾雖然都對德國文學作出了貢獻,但他們與歌德、席勒並無多少直接關系。因此,所謂「古典文學」既不是一個規模宏大的文學運動,也稱不上是一個文學流派。但是,就在這10年當中,歌德和席勒完成了奠定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占重要地位的光輝作品。如席勒的劇本《華倫斯坦》(1800)、《奧爾良的姑娘》(1801)、《威廉.退爾》(1804)和美學著作《論素樸的與感傷的詩》(1796),歌德的小說《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1795~1796),長篇敘事詩《赫爾曼與竇綠苔》(1797)和詩劇《浮士德》(第一部,1808)。此外,他們還寫了大量的詩歌,特別是敘事謠曲。席勒逝世以後,歌德在生命的最後20餘年又寫了包括《浮士德》(第二部)在內的一批光輝巨著。
歌德的詩劇《浮士德》手稿 從戈特舍德到歌德,德國文學是沿著啟蒙運動開辟的道路向前發展的。但到18世紀末德國文學中出現了反啟蒙運動思想的潮流,這就是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這一運動不是在古典文學之後出現,而是與它並行發展。1796年奧古斯特.威廉.施萊格爾來到耶拿,1798年與他的弟弟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一起在柏林出版了《雅典娜神殿》,並以他們為核心形成了一個文學中心,文學史上稱為「早期浪漫派」或「耶拿浪漫派」。除了施萊格爾兄弟,重要的作家有蒂克、諾瓦利斯、瓦肯羅德等。他們的基本傾向是懷古遁世,重視童話和傳奇。
1802年以後,早期浪漫派逐漸解體。拿破崙對德國的軍事佔領,使大部分知識分子熱心於政治。象弗里德里希.施萊格爾、亞當.米勒等早期浪漫派作家在政治上公開走向反動;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出於對民族前途的關注,想起了人民和民族傳統,他們在海得爾堡形成了新的中心,文學史上稱為「晚期浪漫派」,或「海得爾堡浪漫派」。他們採集民歌,發掘久已被人忽視的文化遺產。布倫坦諾和阿爾尼姆收集加工整理出民歌《男童的神奇號角》(1806~1808),格勒斯編輯了《德國民間故事書》(1807)。在這方面貢獻最大的當推格林兄弟,他們不僅發現了許多德國文學中的重要文獻(如《希爾德布蘭特之歌》),而且整理加工了聞名世界的童話集《兒童與家庭童話集》(1812~1815)。在創作方面,成就最大的是艾興多爾夫。 的另一個分支是「施瓦本詩派」,烏蘭德和豪夫是這一流派的重要代表。不過,烏蘭德與其他人不同,他是一個民主主義者。
霍夫曼、克萊斯特、沙米索一般也算作浪漫派作家,但他們與上述各個派別都無直接聯系。霍夫曼是一位重要的小說家,他的代表作有《小查克斯》(1819)、《跳蚤師傅》(1822)、《堂兄弟的屋隅之窗》(1822)等。他的作品既有對現實的批判,又有對神話世界的嚮往,他把現實與離奇荒誕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他還發展了一種別具一格的輕快的諷刺,對19世紀德語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克萊斯特的喜劇《破瓮記》(1808)、中篇小說《米夏埃爾.科爾哈斯》(1810)以及軼事作品都是德國文學中的佳作,但他的思想充滿了矛盾,說明德國文學已處於轉折的前夕。以萊辛、歌德為代表的廣義上的啟蒙運動作為一個歷史發展階段行將結束,即將到來的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代。在這種形勢下,要想真正把握社會矛盾,就得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的立場。從這個角度看,沙米索是浪漫派向1830年以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文學過渡的一個代表,而海涅則是完成了這一個過渡並達到新高度的偉大作家。 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文學 1832年歌德逝世,海涅認為這是「藝術時期」的結束。海涅這一觀點既說明了將近一百年德國文學大發展的特徵,又正確劃分了歷史發展的階段。德國文學在1830年左右步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這個轉折的直接原因是法國的七月革命。在七月革命影響下,德國的資產階級革命開始進行實際的准備,資產階級反對派空前積極,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尤為活躍。他們把文學創作直接用於政治鼓動。伯爾納是當時最為激進、聲望最高的一位作家。
除了伯爾納,30年代初還出現一個名為「青年德意志」的鬆散的進步作家團體。它的文學綱領是由溫巴爾格宣布,他認為文學藝術依存於社會政治生活,因而必須對後者產生積極影響。「青年德意志」作家努力創造一種具有鼓動力的社會批判文學。可是,由於他們對社會的理解是抽象的,對藝術的理解是片面的,因而他們只能把自己所宣傳的主張同他們所描寫的人和事生硬地湊合在一起。文學史上稱這種文學為「傾向文學」。
古茨科、勞伯、蒙特等是「青年德意志」的重要作家。不過,不論是他們,還是伯爾納,在創作方面都無多大成就。30年代有貢獻的作家是在「青年德意志」之外的伊默爾曼、德羅斯特-許爾斯霍夫和默里克。 下半葉的文學 1848年革命失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受到嚴重的挫折。這個時期的文學中反民主和反理性的傾向明顯增強,迴避重大現實問題、熱衷於描寫身邊瑣事和田園風光等非政治傾向盛極一時。到了60年代以後,社會批判的文學才逐漸發展起來,但總的來說並沒有達到海涅的高度。
德國文學的這種變化,首先見於叔本華影響的變化。叔本華的主要著作是在1848年以前出版的,那時並無多少人問津。而1848年革命失敗後,叔本華一下子成了一位時髦哲學家,他的反理性的神秘主義思想成為居統治地位的思想潮流。在叔本華思想的影響下,象瓦格納這樣一位本來是反封建的民主主義作家和音樂家,在1848年以後也否定生活,反對進步。黑貝爾在1848年以前就不是一個革命者,而1848年以後他的作品中悲觀主義和非理性主義傾向更為明顯,甚至發展為維護封建階級的國家政權。到了70年代德國統一以後,德國文學中這種反民主傾向更發展成為公開為普魯士辯護的衛道文學和宣揚日耳曼精神的沙文主義文學。蓋貝爾的詩頌揚普魯士統一德國的「業績」,達恩的《羅馬大戰》(1876)則宣揚日耳曼人是優等種族的反動理論。
這個時期的德國文學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就是當時公認的所謂「偉大」作家,在藝術上並無多大成就。蓋貝爾被譽為「偉大」詩人,但他的詩純屬摹仿古典詩歌的拙劣之作;海澤的中篇小說擁有大量的讀者,寫的都是一些投合小市民趣昧的故事;弗賴塔格的長篇小說據說是「傑作」,寫的不外是老實人如何發財致富之類的故事。在這些所謂「名作」的帶動下,形形色色庸俗無聊的作品就大量出現。
上面這些傾向,在堅持人道主義理想的民主主義作家的作品中也有反映。他們迴避時代的重大問題,幻想在狹小的范圍內維護自己的理想;他們沒有面向整個民族,而是著眼於故鄉的風土人情;他們不是描寫急風暴雨式的社會沖突,而是欣賞幽靜和諧的田園生活;他們不是象海涅那樣用劍和火去同丑惡的現實斗爭,而是以輕松的幽默來表現自己在這丑惡的現實之中所保持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他們也觸及社會問題,但是在70年代以前他們對社會的批判十分無力。拉貝的作品表現了他對德國社會中的陰暗、落後、腐敗和殘暴的憤慨,但是就在他的著名的三部曲里也看不到有任何斗爭。施托姆的詩歌和小說中有許多優美的篇章,也提出了一些社會問題,但給人的印象是寂寞孤獨和無能為力。
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社會批判文學才有了較大的發展。馮塔納的出現就是這一發展的具體表現。這位作家在短期內完成了許多部長篇小說,他的小說有較為廣闊的社會背景,人物形像生動典型,但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藝術力量還不能與瑞士作家凱勒相比。瑞士富有民主傳統,而凱勒又與這一民主傳統保持密切聯系,因而凱勒在以瑞士為背景的作品中就避免了德國作家(包括馮塔納)的局限。他的中篇小說是德語文學中的名篇,他的長篇小說《綠衣亨利》完全有理由列入世界名著。
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的文學 19世紀80年代,德國工人運動空前高漲,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社會民主黨威信劇增,德國成了國際工人運動的中心。革命形勢的高漲使老一代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作家進一步看清了各種社會矛盾,從而增強了作品中社會批判的因素。馮塔納的大部分作品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成的。但是革命高潮對文學更為直接的影響是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興起。象在德國歷史上常見到的那樣,革命高潮來到時小資產階級青年知識分子顯得最為革命。他們提出要同一切傳統(不管是進步的,還是反動的)決裂。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參加者大多是青年學生,他們堅決反對資本主義制度,自認為站在工人一邊,擁護社會主義。他們要改造世界,革新文學,創造全新的「現代文學」。1884年出版的詩集《現代詩人的性格》是自然主義的第一部重要作品。1885年康拉德在慕尼黑創辦的雜志《社會──關於文學、藝術和公眾生活的現實主義周刊》和1887年貝爾格和哈爾特兄弟在柏林創辦的《突破》雜志是自然主義文學運動的兩個中心。自然主義的理論代表是霍爾茨。豪普特曼的《日出之前》(1889)是自然主義的代表作,而他的《織工》(1892)和《獺皮》(1893)則已離開自然主義的原則,成為重要的現實主義作品。到90年代中期,自然主義的文學運動就漸漸銷聲匿跡。當年顯得十分革命的作家隨著革命高潮的過去都離開了革命立場,有的甚至走向反動。在藝術上,他們不僅拋棄了「革新」整個文學的宏願,而且加入了世紀末形形色色的文學流派。 德國進入了帝國主義時期,文學上出現了名目繁多的各種主義,如印象主義,新浪漫主義,新古典主義,象徵主義,唯美主義,等等。它們的代表作家有戴默爾、李利恩克龍、恩斯特、格奧爾格、胡赫、閔希豪森、里爾克等。
這些新的文學流派(有的文學史家統稱為「頹廢派」)與尼採的哲學和美學思想有密切的關系。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使它固有的矛盾充分暴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這樣紛紜復雜的社會現實面前感到困惑不解,因而尼采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所謂「批判」就成了他們的精神指南。另外,資本主義的發展還造成了藝術與生活、藝術家與群眾的隔絕,那些不願把作品當作商品來推銷的藝術家就躲入「象牙之塔」,覺得自己是不能被人了解的「人類的精華」,而尼採的「超人」哲學就為這種思想情緒提供了理論根據。20世紀初期的作家程度不同地都受到尼采思想的影響。
格奧爾格是這種「為藝術而藝術」文學潮流的重要作家。他反對自然主義,也反對現實主義;他提倡「新藝術」,即「純藝術」。他通過所創辦的《藝術之頁》雜志吸引了大批作家、文學批評家和文學史家,人們統稱他們為「格奧爾格派」。奧地利詩人霍夫曼斯塔爾曾一度是「格奧爾格派」的一位著名作家。
里爾克是享有世界聲譽的作家,他與「格奧爾格派」有一定聯系,但又有所區別。他在現實中感到孤獨痛苦,希望現實能有所改變,因而他並沒有象格奧爾格那樣完全逃向遠離現實的純藝術的虛幻世界中去。
與「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潮流並行發展的是現實主義文學,主要代表是亨利希.曼、托馬斯.曼和海塞。另外,凱勒曼、弗蘭克等也屬於此列。亨利希.曼對丑惡的現實進行了辛辣的諷刺,他的《臣僕》(1914)對威廉帝國統治者們的感情和思想作了淋漓盡致的描寫。托馬斯.曼的《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描寫了宗法市民階級在資本主義大發展形勢下沒落的命運,但他對此並不是惋惜哀嘆,而是努力探求復興人道主義和爭取人類進步的可能。海塞的主人公雖然在生活中受挫後大多逃向與世無爭的田園生活,但他們並沒有放棄原來的理想。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到1945年的文學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隨後德國爆發了十一月革命;戰後時局動盪,德國共產黨在斗爭中壯大發展。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權,接著是法西斯統治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把一部分資產階級作家推出了「象牙之塔」,在現實的階級斗爭中逐步分化。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就出現了名為「表現主義」的文學運動。一批青年作家(海姆、特拉克爾、韋爾弗、貝希爾、沃爾夫、托勒爾、貝恩等)預感到即將來臨的災禍,想通過精神和意志的力量避免災禍,並進而「改造」整個世界。在戰後群眾革命的風暴中,表現主義作家出現了明顯的分化。貝希爾、沃爾夫等逐漸發展成為無產階級作家,以戈特弗里德.貝恩為代表的右翼後來成為無政府主義者。另外象托勒爾、哈岑克萊弗,甚至凱澤都程度不同地傾向革命。其他的資產階級作家,如亨利希.曼、托馬斯.曼、阿諾爾德.茨韋格、法拉達、福伊希特萬格、弗蘭克、米薩姆、楚克邁耶、凱斯特納、德布林、雷馬克、凱勒曼等,也有的擁護革命或同情革命,有的至少不反對革命。但是,由於世界觀的原因,他們對社會的理解是抽象的。他們常常把個人與集體、人道與暴力、理想與現實形而上學地對立起來,他們對革命的同情或者支持,往往是抽象的或只是暫時的。
在這些作家中,政治上最進步的是亨利希.曼,在藝術上成就最大的是托馬斯.曼。托馬斯.曼的作品內容深刻,形式講究,他可說是資產階級進步文學從萊辛到海涅再經過近百年的曲折發展之後又一個偉大的代表人物。
這個時期德國文學更為重要的成就,是無產階級文學的壯大發展。早在19世紀40年代,無產階級文學已經萌發,並產生了韋爾特這樣的詩人。到了19世紀後期,無產階級文學進一步發展,出現了奧多爾夫、瓦爾特.哈岑克萊弗、明娜.考茨基以及施韋策等一批作家,但他們在藝術上的成就還不足以與資產階級作家相抗衡,他們的活動和影響還極為有限,因而沒有形成一種獨立的文學運動。20世紀20年代以後,情形就大不相同。第一,它擁有數目眾多的作家。1928年成立的「德國無產階級革命作家聯盟」到1932年擁有 500名會員,全國有23個地方組織。第二,它的作家隊伍中擁有一批優秀作家,如貝希爾、西格斯、魏納特、基施、沃爾夫、雷恩、布雷德爾、馬爾希維查、沙勒、格倫貝格以及布萊希特等。他們的作品不僅在現實的階級斗爭中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在藝術上也是成功的。象沃爾夫的戲劇,魏納特的政治諷刺詩,布雷德爾的小說和基施的報告文學,都是有相當水平的作品;而貝希爾的詩歌和西格斯的小說可以當之無愧地歸於世界名著之列,布萊希特的劇作和他獨創的「敘事劇」理論使他成為公認的20世紀最有影響的戲劇家之一。
1933年希特勒取得政權,大部分無產階級作家和進步的資產階級作家被迫流亡國外。面對共同的敵人,這兩部分作家結成聯盟,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反法西斯文學,又稱「流亡文學」。反法西斯文學不僅是以格林和容格爾為代表的沙文主義法西斯文學的對立物,而且代表了德意志民族的希望。不論是亨利希.曼和托馬斯.曼,還是布萊希特、西格斯和貝希爾,正是在反法西斯斗爭中創作出他們的優秀作品。如亨利希.曼的歷史小說《亨利四世》(1935~1938),托馬斯.曼的四部曲《約瑟和他的兄弟們》(1933~1943)、《洛蒂在魏瑪》(1939)和《浮士德博士》(1947),布萊希特的劇本《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1939)和《伽利略傳》(1947),西格斯的小說《第七個十字架》(1942)以及貝希爾最優秀的詩歌都是在這個時期寫成的。因此,如果說法西斯統治時期是德國歷史上黑暗野蠻的時代,那麼這個時期的德國「流亡文學」則是光輝燦爛,碩果累累。
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文學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盡管由於法西斯統治和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的曲折,它作為一個歷史時期並沒有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的德國文學流派紛繁,風格各異,但就其本質來說仍是世紀轉折以來的各種文藝傾向的繼續和發展。
G. 文藝復興時期德國文學是什麼
德國在16世紀是封建統治下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政治上是分裂的,經濟力量是分散的,但是資本主義因素在個別城市中有所發展。
羅馬天主教會、神聖羅馬帝國王權和封建諸侯對人民進行重重剝削,使農民、城市平民直到部分小貴族都對現存制度感到不滿。宗教改革和農民起義標志著資產階級第一次向封建制度沖擊。宗教改革在歐洲產生了很大影響,16世紀20、30年代,路德派新教已傳入北歐以及英、法、波蘭等國。德國的民族感情在這一世紀的革命高潮中覺醒起來。德國各地的農民起義,此伏彼起,延續數十年之久,他們「所懷抱的理想和計劃,常常使他們的後代為之驚懼,」但最後遭到諸侯們殘酷的鎮壓。文學成就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人文主義者反教會、爭取思想自由的作品,宗教改革和農民起義中富有戰斗性的政論文和從中古時期發展來的民間文學。
在德國,人文主義思想多半在各大學的學者中間傳布,它代表早期資產階級想從中古的蒙昧主義和經院哲學的束縛中解放出來的要求。
著名的人文主義者約翰·賴希林(1455~1522)編纂了《蒙昧者書簡》(1515),這些書簡,在羅馬諷刺詩人的影響下,借蒙昧的神學家的口吻,模擬他們拙劣的拉丁文,揭露經院學者和僧侶們的狹隘無知以及教會的道德敗壞。
德西德利烏斯·埃拉斯慕斯(1466~1536)生於尼德蘭的鹿特丹,是一個著名的語言學家,學識淵博,先後旅居法、英、德、意、瑞士各國,和莫爾友善。他的著名文學諷刺作品、用拉丁文寫的《愚蠢頌》(1509),從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觀點出發,通過「愚蠢」這個人物的自白,揭露僧侶的虛偽愚昧,批判諸侯爭權奪利的戰爭,嘲諷迷信,肯定現世生活。這些人文主義者的著作具有積極意義,但他們用拉丁文寫作,和人民有相當大的距離。
最富有戰斗性的人文主義者是烏利希·封·胡登(1488~1523),他參加過濟金根的騎士起義,是《蒙昧者書簡》第2部(1517)的主要撰稿人。
《書簡》第2部比第一部詞鋒更為銳利,給教會以毫不容情的抨擊。他也用德語寫詩,表達自己鮮明的戰斗立場。他模仿琉善寫作《對話錄》,並把其中最主要的幾篇從拉丁文譯成德語,有兩篇通過作者和「熱病」的對話表示出對自己民族的熱愛,涉及當時政治上和宗教上的重大問題。他以文學為武器,反對諸侯的分裂統治和羅馬天主教會對德國人民的壓迫,努力喚起人民的民族意識。
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領袖。他在1517年宣布宗教改革綱領,1520年寫成《致德意志民族的基督教貴族書》,反對教皇干涉王權,呼籲德意志教會擺脫羅馬教皇種種不合理的控制,並提出一系列反對天主教教義的主張,要求組織新教。從1517年~1533年,他根據人文主義學者對古代語言研究的成果,採用人民語言,把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的《聖經》譯成德語。他的《聖經》翻譯使農民和平民能夠援引《聖經》中的章句為自己的階級利益辯護,並對於促進德國民族語言的統一發生重大影響。他寫了許多贊美詩、論爭性散文和寓言,最流行的一首贊美詩是《我們的上帝是一座堅固的堡壘》(1525)。「路德不但掃清了教會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而且也掃清了德國語言這個奧吉亞斯的牛圈,創造了現代德國散文,並且撰作了成為16世紀《馬賽曲》的充滿勝利信心的贊美詩的詞和曲。」但是路德逐漸和諸侯妥協,背叛了人民。
把人民的宗教改革進行到底、徹底反對封建統治的是農民起義的傑出領袖托馬斯·閔采爾(1490?~1525)。閔采爾以牧師的身份,在宗教外衣下領導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革命,於1525年失敗被殺害。他倡導一種原始的共產主義,要求平均分配財富,在宗教問題上他已不局限於抨擊天主教的一切主要論點,而是更進一步抨擊基督教的一切主要論點,接近於後來的泛神論和唯理主義。他的《對諸侯講道》(1524)號召薩克森的諸侯反對天主教,而他的《公開駁斥不忠實世界的錯誤信仰》則進一步抨擊封建統治者。他在他的《論據充分的辯護詞》里把路德稱為「維登堡的行屍走肉」,宣告與路德斷然決裂。1525年他發布《致阿爾斯特德人民書》,號召城市貧民與農民聯合起來,舉行起義。這些文件論證充足,熱情充沛,是用火熱、鋒利的語言寫成的,是德國最早的優秀的革命宣傳文字。
隨著城市的發展,這一時期民間文學極為繁榮。因為新興市民階層需要文化生活,而印刷術的普遍使用提供了滿足這一需要的條件。中古晚期流行的小故事和「笑話」大大發展,不少「笑話」收集成冊。民間故事書也風行一時,或取材於中古傳說,或取材於東方和南方國家的故事,良莠不齊。其中意義較大、能反映時代生活的有《梯爾·厄倫史皮格爾》(1515)。
書中主人公厄倫史皮格爾是一個農民,作品通過他把許多民間故事和笑話串聯在一起。有的故事寫手工業行會師傅受到厄倫史皮格爾的愚弄;有的寫厄倫史皮格爾以農民的機智戰勝了統治階級,或對教會進行批評。例如故事之一敘述厄倫史皮格爾被一個伯爵僱傭為守塔人,因為伯爵苛待他,使他常常挨餓,他便使出妙計,捉弄伯爵,伯爵責問他為什麼這樣作,他答道:「誰挨餓受罪,誰就會想出一些計謀來。」
這部作品反映了農民在革命前夕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對宗教改革的要求。另一部民間故事書是《浮士德博士的生平》(1587)。浮士德實有其人,出生於15世紀末的德國,傳說他通曉天文地理,懂得魔術,死於1540年。故事書敘述浮士德和魔鬼訂約,把肉體和靈魂賣給魔鬼,魔鬼答應為他服務24年,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他和魔鬼上天入地,縱論天文地理,並追求人生享樂。
作者雖然站在宗教立場反對浮士德,但從浮士德的言行里也反映出文藝復興時代探索宇宙奧秘、追求知識的冒險精神,因而引起人民廣泛的興趣。同時代英國作家馬婁和後來歌德都以浮士德為題材,寫出他們的名著。
這一時期來自社會下層的一個多產作家是漢斯·薩克斯(1494~1576)。他是個鞋匠,主要的成就是戲劇與詩歌。他提高了手工藝人的詩歌,把中古的宗教戲劇發展為反映人民生活的諷刺戲劇。這些戲劇大都取材於民間故事,描寫的對象有市民、農民、奴僕、騎士、流浪漢等。他的作品,形象生動,語言通俗幽默,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為當時人民所喜愛。但是他反映的生活面狹窄,對現存社會制度表示滿足,局限於投合市民階層的趣味。
宗教改革的不徹底,農民革命的失敗,加強了德國的分裂。這一世紀德國沒有能產生像英國、法國、西班牙那樣傑出的民族文學,但是在這動盪的時代,德國文學是和社會生活密切聯系的,其接近人民群眾,具有現實主義因素。
H. 「狂飆突進」運動在德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意義
狂飆突進運動,發生在十八世紀從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中葉的德國,歷時十五年。它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全國性的一次文學運動,也是啟蒙運動在德國的延長與繼續。啟蒙運動的主要傾向,都在狂飄突進運動中得到發展與加強。
"狂飆突進"這個名稱,象徵著一種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它得名於劇作家克林格爾在一七七六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劇。此劇宣揚反抗精神,劇中的青年主人公維爾德這樣說:"讓我們發狂大鬧,使感情沖動,好象狂風中屋頂上的風標。"當時的德國,有一批初登文壇具有反抗封建專制斗爭精神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受到啟蒙思潮的影響與鼓動,想在落後的德國掀起一場風暴,要求自己象狂飄一樣沖破社會的黑暗,因而組織一個同名的社團。他們以"天才、精力、自由、創造"為中心口號,要求擺脫封建傳統偏見的束縛,主張個性解放,呼喊著民族意識的覺醒,並與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倡導的"返歸自然"的觀點相呼應。狂飆突進的領袖、文藝理論家海爾德爾提出的"天才不須規律"的口號,成了他們共同的信條。這場運動,實質上乃是德國新興資產階級對腐朽的封建主義意識形態的一次有力沖擊。雖然它來勢兇猛,但不深入持久,猶如曇花一現,瞬即消逝。因為狂飄突進運動的參加者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他們的反抗往往流於無政府的暴亂情緒。由於當時德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使得這個運動沒有能夠發展成為政治革命。他們提出的一些改革社會的要求,都未能改變當時的客觀現實,而只限於呼喚反抗封建意識的范疇。而且狂飄突進的參加者也含有遠離人民群眾,好高騖遠,宣揚個人英雄主義等不良因素。盡管這樣,他們反封建的旗幟是鮮明的,激情是高漲的,在推動德回新文學發展方面的歷史功績也是應該暫定的.青年時期的歌德和席勒都從參加"狂飆突進"的狂熱反抗開始,登上文壇,以自己卓越的藝術創作,把德國文學從狹隘的范圍引入歐洲文學的廣闊領域。 狂飆突進的作家運用得最多的文學體裁是戲劇。歌德的《鐵手騎士葛茲·封·柏里欣根》和席勒的《陰謀與愛情》,就是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作。 狂飆突進運動在小說方面影響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這部小說,講的是一個十八世紀QC國式的感傷的愛情故事。歌德的這部小說發表後,不僅在德國,而且在全毆廣為流傳歐洲的各國青年一時形成"維特熱"',歌德名聞全歐。歌德花了六十年時間,直到一八三一年完成的詩劇《浮士德》,使歌德成為世界上第一流的名作家。《浮士德》是德國啟蒙文學成就的最高標志,同時,也為德國文學在全世界范圍內爭得了巨大的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