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德國資訊 > 德國車為什麼那麼重

德國車為什麼那麼重

發布時間:2022-06-26 01:31:04

A. 德國汽車車身重量50:50 前面是發動機 後備箱是空的 怎麼平衡的

前後比重是以軸距為中心算的(軸距是前輪圓心和後輪圓心的距離),而不是車身長度的中心。汽車前後比重近於1,就是為了提高行駛的穩定性,尤其是彎道。以車身長度算前後比重一點意義沒有。

明白上面的概念就好理解了。你仔細看看很多前後比重50:50的運動型車,看圖片,軸距中心一般都在駕駛員的位置,非常靠前,所以可以調教出整車50:50的比重。以軸距為中心算,前面是發動機變速箱等,都非常占重量,後面就是懸掛系統、後輪驅動的驅動軸、油箱等,杠桿原理也很重要,讓發動機變速箱盡量靠駕駛員方向,這樣離中心近向下作用的力就顯得小,而後面的懸掛、傳動軸油箱什麼的盡量靠後遠離中心,力顯得就大。
一般性能車調教都是這個原理,前面盡可能減重,比如,缸體採用鋁鎂合金,或者排列形式用直列,(讓重量分散在一條直線上,而不是集中一點),或者車體部分使用碳纖維、合金等不減強度減重量的輕型材料。比如寶馬、GTR等。
對於大排量跑車而言,動輒8缸10缸12缸的,就必須用中置引擎的方法。達到前後比重50:50。

再有不是德國所有汽車都是重量50:50的,民用車只有寶馬全系接近50:50,大眾、奧迪的前驅車就不用說了,全是頭重腳輕的。

B. 為什麼我看德國車就是比日本車厚重呢。他們的外殼堅硬程度有差別嗎

同樣的大小,德國車比日本車重的多,外殼當然有很大差別,鋼板厚度完全不一樣。日本車一撞車頭整個都癟了,德國車可能就只傷到保險杠。
同樣的減輕車重,日本人會把鋼板厚度減薄,德國人會用鋁合金代替鋼板,最後日本車價格便宜了,德國車價格反而貴了,但質量完全不一樣。

C. 造成德國車厚重的原因

這是有歷史緣故的,德國的車在二戰時大多都為德軍生產過坦克飛機等,比如寶馬和梅賽德斯(即賓士)都生產過轟炸機發動機,保時捷甚至直接參與過虎式坦克的招標,軍用車輛厚重是必須的,所以後來德國車結實可靠的傳統被保留了下來

D. 德系車到底有何特別之處高速行駛為何不發飄

有一點開車,它確實是一部分所有者的技術生活。這並不是說你可以獲得駕駛執照。因為隨著目前的道路條件變得更加復雜,業主必須在路上時特別注意。此外,許多業主仍然猶豫不決購買什麼類型的汽車。例如,一些像SUV這樣的所有者,以及一些擁有者喜歡轎車,但不僅僅是這樣,一些業主喜歡自吸模具,而一些業主喜歡渦輪增壓模型。

運行高速時,日本汽車感覺很漂浮,但德國人不是?

運行高速時,日本汽車感覺很漂浮,但德國人不是?因此,當業主以高速運行時,在日本汽車中感覺很漂浮,德國人並不是,相信業主現在應該更清楚。此外,在選擇汽車的選擇中,業主必須考慮再次購買汽車。如果您經常在城市開放,您將更適合日本汽車,乘客經驗將更合適,不僅駕駛,不僅燃油消耗低。但是,如果是經常運行高速的業主,但更加註重加速度效果,那麼德國汽車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E. 德系車鐵皮不比日系車厚什麼,但為什麼車比日系車重那麼多

鐵皮不沉,不要是車架,底盤等部分的材料不一致
主要像防撞鋼梁,車架等部位德系車不像日系車一樣採用輕型材料,復合材料等
其實兩國的造車理念不一致
日本是島國資源匱乏,對節能型汽車研究跟好
德國是傳統的工業國家,造車理念就是一輛車開幾十年

F. 德系車鐵皮不比日系車厚什麼,但為什麼車比日系車重那麼多

雖然厚不了多少,但肯定是厚的
而且決定重量的不只是表面的鐵皮,包括底盤和各個零部件的用料都有差異的,而日本車在這些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都是能省則省的。比如防撞梁做薄或直接減掉...等等諸如此類的
日本車善於做的只是能取悅一般的車主,比如華麗的外形、做工精良的內飾、豪華的配置、省油等等
一個比喻能形象的形容日德系車的差別
同樣是裝修一面牆,而牆上要掛一幅畫
日本車是先把畫掛上,然後再把其餘牆麵粉刷的工工整整、漂漂亮亮。
德國車是直接認真嚴謹的把整面牆粉刷完畢,然後再把畫掛上

G. 二戰德國坦克為什麼那麼重,是不是使用滲碳鋼的原因,如果全部使用二戰時標準的鎳鋼,重量可以請多少

二戰期間,德國的煉鋼技術最為高超,練出的鋼純度最高,相同厚度的裝甲在不傾斜的情況下,德國坦克的防禦最高。咱們國家出土的古時的寶劍,劍身絕大多數都有類似魚鱗型的細紋,並泛有淡藍色的光,細紋是劍身為消除雜質(只要是碳)在高溫下反復敲打形成的,而淡藍色的光是精鋼純度高的特徵。德國的坦克在沒刷塗料之前都有這種淡藍色的光,由此可見德國鋼質的好壞。鎳鋼其實是鐵鎳合金(FeNi),其矯頑力很低,它可以被加工成極薄的薄片。在一般的計算時,大都是取7.8 g/cm3。標準的鎳鋼密度是7.80,而德國鋼的密度為7.83~7.85。
補充:德國坦克更重的主要原因是:在當時希特勒「更大、更重、更強」的指導思想下,德國設計師只好把坦克設計的重量更大,來滿足元首的要求。像鼠式188噸,巨鼠1000噸(無樣車)就是這種思想下的產物。

H. 請問一般日系車的車門不如德系車那麼重、力量那麼大。是否真的不結實

耐心的看完,你以後就不用再問這類問題,並能回答這些問題了.
關於汽車的概念,歐洲人想的是我用它橫貫歐洲不能有問題,美國人想的是我從美國的東海岸開到西海岸它得好使。而日本人在回答中國人責問為什麼使兩年以後哪哪都是毛病時,是這么說的:「在日本,你就是天天住在車上,一年也就跑一萬公里。誰能想到你一年就跑五萬公里!日本人開3年就換車了,你非得開15年,你怨誰?」

歐美人發明汽車是從人的需要出發,從無到有的想像、鑽研。日本人學做汽車是為了賺錢。所以他把別人車上有的拿過來模仿時更多的琢磨怎麼做更便宜!日本車打入美洲市場是在能源緊張,油價上漲的70年代~~它最省油。

大家知道車怎麼能省油么?~~車輕!(風阻系數並不是最根本的因素,因為風阻系數的作用是與速度有關的。)為什麼在日本車迅速佔領市場的時候,歐美人(特別是德國人!)卻不生產同樣省油的廉價車與其競爭呢?是因為他們作汽車的目的不一樣!

德國人在想讓汽車輕的時候想的是把鋼板換成鋁合金,這一下成本高得嚇人!日本人在想讓汽車輕的時候直接把2個厚的鋼板換成0.8的。結果是既降低了成本又省了油!

德國人真的沒想過這么做嗎?真個這么笨嗎?德國人真的沒想過這么做!但卻絕不是笨蛋!

前面說了,因為生活的地理環境不同,造成了二者對汽車概念的理解不同,又說明了二者造汽車的目的不同。結果造成什麼直接的結果呢?舉個例子:兩個人各自開著日本車和德國車以同樣的速度撞牆,50公里的時候,日本解說員對駕駛員說:「你看,這是最新科技:發動機下陷技術,保證不會進入駕駛室造成對駕駛員的傷害;這是利用塌縮吸能原理製造的三級吸能結構,確保其通過充分變形來吸收碰撞能量以保障駕駛員的安全。」(事實卻是撞完後,該車已經報廢了)。德國的解說員只對駕駛員說了一句話:「看,沒
問題。」然後是時速100公里,撞完之後德國解說員不好意思地對駕駛員說:「對不起,您的車報廢了!」日本解說員大聲對駕駛員罵道:「活該你死,開這么快,你還敢撞牆?」

德國人想的是要把發動機室做堅固,以確保在可能出現的事故中盡量把車的損失減少到最小。而為了人的安全要把駕駛室造的更堅固,以確保在車的損壞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還能保證人的安全。

日本人想的是為了節約成本把駕駛室做的越薄越好,只要能保證發動機室比駕駛室更不結實就行~這樣就不至於直接把人撞死(安全碰撞試驗能過關)。

而這兩輛車帶給人的直接區別是:日本車每百公里省1~2個油,每開出一萬公里,日本車少花幾百塊油錢~~前提是別有事故,因為一有事故,日本車用於修車甚至換車的綜合費用要比德國車高很多。(不要只看到德國車的一個保險杠是日本車的幾倍,德國車需要換保險杠的時候,換成是日本車可能已經報廢了!)

想一想你買車花了多少錢,你每年能開多少萬公里,你就知道省這點油錢對你有沒有意義!而多花這點油錢對你有多大的好處!

人要學會自愛,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就像日本人為了保護自己的森林資源,一定要從中國進口一次性筷子一樣。日本人為了賺取更大的利潤,是尤其不會在乎你中國人的死活的!

我想說說品質和質量的區別。首先感謝朋友們的支持,有位網友問我:「德國在中國賣的車也減了配置」。還有的網友說:「日本車賣給中國的質量次,在歐美的品質還是不錯的。」

這些朋友說的都有一定道理,這次我就試著分析一下「品質」與「質量」的區別。舉一個例子,有位朋友說:「在國外美女最多的是韓國,大街上到處都是。」大家完全可以理解,因為基本都是假的。再舉個例子是香港電影。好萊塢越來越重視香港電影,但並不意味著香港電影就有資格與好萊塢相提並論。為什麼,因為但凡大賣的香港電影,60% 以上都能從好萊塢身上找到影子。可以說沒有香港電影並不會影響世界電影的發展, 而沒有好萊塢將引起世界電影的倒退。舉這兩個例子想說明什麼呢?就是想說質量和品質的差別。什麼是質量好,韓國的美女就可以說是質量好!質量的好壞是外界的評價,是一些客觀標準的達標。什麼叫品質好,品質好就是好萊塢的電影!香港電影可以拍的比好萊塢更花哨(只限武打場面)、更血腥、更緊張。但沒有了好萊塢,我們將直接失去的是想像力(香港電影很大程度上只是好萊塢想像力的亞洲演繹
版)。品質是內在的,是內在的對想像力、原創力、生命力的追求!韓國人以他認為美的標准不斷的整下去的結果並不會使韓國的母親們生出更多符合標準的美女來,只能使他們的美容業病態的發達。而最後的結果是整個民族的自卑!

走了這么遠回到汽車上來,同樣的道理,日本人可以做到質量好,但他還沒有能力做到品質好。日本人做汽車的初衷是因為這是一個大的賺錢的產業。他現存的大家都知道品牌的汽車企業基本上是第二三代的,因為第一代的企業已經在前赴後繼的沖擊美國市場的過程中傷亡殆盡了。(當時日本沒有什麼汽車消費市場,他做車就是為了出口)當時的美國甚至出過專門針對日本車的笑話集。在這個過程中日本懂得了質
量的概念。並且它也做到了這一點~~它可以讓使用者在一定的范圍內挑不出毛病。而這一切是源於他對歐洲人對汽車品質的追求的模仿上。(到現在日本車在歐洲仍然是沒有什麼作為的)

再舉個相對專業的例子,歐洲車的功率響應峰值是在一定轉速范圍內的一個平台,而日本車則只是一個尖點。同樣的道理兩種車都宣稱有ABS系統,德國車通常是ABS自動綁定EBD的。而日本車在更貴一些的車型上會標著ABS+EBD!就是同樣的ABS在極限狀態下的表現也是相差很大的。但這並不影響日本車的質量~~因為絕大多數使用者並不能察覺。畢竟只有極少數人才能遇到極限情況。而一旦遇到這種極限情況將是致命的!

品質和質量的差別同樣體現在德國車和日本車在對中國銷售的車型減配置上。日本人在對中國銷售的汽車減配置上不僅是為了賺更多的錢還有一種病態心理。(具體為什麼有這種病態心理,如果大家有興趣,我在下一次試著分析一下)。德國人減配置是因為中國人病態的喜歡日本車的心理造成德國車必須降低成本和他拼價格。我說過在國際市場同檔車德國比日本要高1/4~~1/3的價格,德國車更貴,可是雙方銷量仍然能持平,可見不是所有的顧客都是傻子。

最後再舉個例子。德國人和日本人同時賣羽絨服200元一件。日本人把羽絨掏出來一半賣180。德國人為了和他拼價格想辦法決定少做倆口袋也賣180。中國買主比較以後說:「德國人的又重又笨還少倆口袋。日本人的又輕又漂亮,多出來的這倆口袋多有用!」本人決不是危言聳聽,准備買車的朋友仔細對照一下他們的減配置明細就可以發現我說的絕對是真實的。這就是品質和質量的差別,只有當你在三九天的午夜露宿街頭時才會體會到。而此時再明白已經太晚了。

對品質的追求不是什麼民族都具備的,它需要一個民族有在文化層面的原創性、獨立性、傳承性和開放性。從這一點來看日本和韓國還不具備這個能力~~從韓式美女和日式汽車就能充分體現出來。當然我不是一個盲目的民族主義者。我認為我們如果不努力的話,我們將失去我們這個優秀民族對品質追求的能力。

到了2008年,中國汽車的產能為1800萬輛,當年的國內市場預測是600萬輛。中國汽車工業將面臨著必須走向世界的局面。如果到時我們沒有體現出我們對品質追求的能力而只是模仿日韓車路又等而下之的話,等待中國汽車工業的將是一場災難!所有與之相關的人們都要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重大!包括你我在內的消費者!

閱讀全文

與德國車為什麼那麼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9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2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1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9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2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5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1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1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