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德國不同意歐盟從2035年起禁售燃油車的計劃,德國有哪些顧慮
德國財政部長林德納周二表明,德國不容易允許2035年嚴禁在歐盟地區市場銷售燃油車的計劃。林德納在接納德國工業協會訪談時表明,燃油車將持續存有利基市場,因而禁令是不正確的。
歐盟的計劃正面臨多方的公開批評,為了更好地使該計劃得到根據,好像必須處理計劃對各國經濟導致的危害。法國較大的汽車勸說團隊LaPlatformeAutomobile可能,到2035年,該領域可能會喪失10萬只崗位,占其人力資本的一半之上。該公司預期,要實現歐盟的總體目標,必須在技術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層面項目投資210億美金。德國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據報道,德國83萬只與汽車有關的加工製造業職位含有十分之一在未來十年內很有可能遭遇風險性。歐盟計劃的最後確定將在未來幾個月由各會員國作出裁定。
2. 老齡化更嚴重的德國,有沒有面臨養老危機
目前而言,德國並沒有面臨養老危機。因為德國有著完善的福利體系和養老模式,再加上德國人口只有8000多萬,又是發達國家,只要國家經濟不出現嚴重問題,德國對於養老就不會有太大的壓力。
再完善、再專業的養老體系都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以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很難做到像西方那樣的福利體系。但是我們也在一天天的感受到自己生活的變化,這正是國家的發展帶給國民的實惠。相信隨著中國的崛起和經濟的的騰飛,未來我們的生活會更好,而養老也不會成為問題。
3. 十九世紀的德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麼對當時社會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嗯,19世紀的德國面臨的就是合法國的關系,嗯,19世紀的德國呢?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德國最受經濟98年的,所以經濟德國的需要像陽光下的地盤,所以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4. 現在去德國安全嗎 德國現在安全嗎
可以說,德國現在還是相對安全的。
根據國外相關報道,德國的治安水平可以排進全世界前五。德國的政治環境一直以來都非常穩定,默克爾近期的支持率不斷上升,大有連任之勢,可以說德國的政治沖突是非常少的。雖然說難民的進入給德國的安全問題帶來了一定的隱患,但是德國現在已經在進行難民的安置和遣返工作,整體狀況正在不斷穩定。
那麼德國哪裡相對安全呢?整體而言,根據我個人的理解,德國南部相較北部和東部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人流量大,中小城市很安全;大城市中德國人聚集的區域也都很安全,包括一些德國人聚集的小鎮和住宅區;小城市安全系數要高於大城市。
但是,即使德國現在治安很好,社會也很穩定,提高我們自己的安全意識才是保護自己的最佳手段,也可以讓家裡牽掛我們的父母安心。我根據親身經歷給大家提供一些小小的建議。
1、盡量避免在一些節日活動時去大城市的人多密集的場所;
2、選取住房的時候盡量選取交通便利、德國人聚集的區域;
3、盡量避免在德國偏僻的區域單獨出行(雖然這樣說,但是德國人也是不分時間專挑鄉間森林小道慢跑,這也從側面看出德國人對自己的治安有多放心了)
ibc德國西南商務中心為您解答~
5. 德國經歷經濟大蕭條,極度短缺物資的他們,跟中國又有什麼交易
德國是歐洲最大經濟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第四大國。德國還是是製造業強國,很多知名的企業都是德國的,中國和德國之間的貿易量很大。
德國是世界貿易大國,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保持貿易關系。德國產品以品質精良著稱,技術領先,做工細膩,但成本較高。德國出口業素以質量高、服務周到、交貨准時而享譽世界。主要出口產品有汽車、機械產品、化學品、通訊技術、供配電設備和醫學及化學設備。主要進口產品有化學品、汽車、石油天然氣、機械、通訊技術和鋼鐵產品。主要貿易對象是西方工業國,其中進出口一半以上來自或銷往歐盟國家。
6. 二戰對於現在的德國有什麼影響
二戰直接導致了德國現在成不了像美國一樣的超級大國,其影響力可能還沒英法大
作為歐洲工業技術的典範和戰爭新游戲規則的開創者,為什麼德國的兩次大戰都註定以失敗收場?
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可謂是眾說紛紜。有人說是希特勒缺乏戰略頭腦,不懂軍事卻喜歡越級指揮,導致德軍在戰場上失利;也有人說德國與義大利和日本這兩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結盟,尤其是「豬隊友」義大利各種拖後腿,導致德國被迫改變戰略部署。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這些答案雖然也有一定的道理,但總有隔靴搔癢的感覺,並不能真正讓人信服。畢竟,戰爭不僅是武器層面的PK,更是背後綜合國力的激烈競爭。要解答德國因何戰敗這個疑問,雲石君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自然是德國地緣區位的劣勢。
往西,要穿越英吉利海峽,往東,要面臨蘇聯的戰略縱深和惡劣氣候,這些都意味著德國對東西歐的戰爭,必須是長期性的。如果對單一方向,那長期性還能維持下去,兩面作戰的長期性,這絕非德國可以承受,最後的失敗自然也就不可避免。
其次,德國石油資源極度緊缺,軍工業產能不足。
德國統一後,乘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春風,迅速成長為工業強國,到一戰前,德國經濟已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
按理說,有這樣一份殷實的家底,德國無論如何都不會與資源緊缺、軍工業產能不足扯上關系。其實不然。
戰爭是一場燒錢的游戲,到了現代戰爭,更是變成了燒能源的游戲,石油和煤炭就是支撐德國戰爭機器的兩大能源。
德國最豐富的戰略資源要數鐵礦和煤礦。魯爾工業區以煤礦聞名整個歐洲,這對德國的軍事工業和其他工業非常重要,眾多重工企業如克虜伯兵工廠強大的生產能力就證實了這一點。
與鐵礦和煤礦的富足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石油資源的極度匱乏。
7. 全世界最嚴謹的國家——德國,是如何防治新冠的
自三月以來,新冠疫情在全世界呈現爆發趨勢。作為一名「留德華」(因工作學習等原因在德國生活居住的華人),給大家簡單分享一下德國的防疫措施。
二月下旬歐洲疫情最先在義大利開始爆發,由於歐盟各國之前可以直通往來,疫情在歐洲爆發就是不可擋的趨勢。一月時在德國南部巴符州已有十幾名確診病例,第一人是因為一名武漢同胞去德國公司出差,回國後被確診。之後和此人接觸的幾名德國同事也陸續發現確診症狀,不過病情較輕控制較好。
二月底德國疫情最先在北邊北威州的Heinsberg縣爆發,當時正值德國的「狂歡節」結束,作為德國每年最盛大的節日之一,大量人員參與了狂歡節的狂歡遊行,疫情悄然彌漫開來。 之後各地也皆有從義大利返回被確診的情況,確診病例一天天在增加。
我也永遠在祖國身邊
8. 德國爆發大規模抗議遊行,這對疫情會有什麼影響
這個遊行會加重疫情的擴散速度,讓風險處於不可控狀態。
9. 經濟危機給德國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歐洲是介於美國和日本之間的經濟體,沒有美國好,但比日本的可用資源多。歐洲的崩潰將加大美國的負擔,從而加快這一世界經濟大崩潰過程。德國如果實施改革工會等措施以減少成本,雖一時有效,但是無法使經濟最終復甦。如果通過減少成本來獲得世界經濟競爭的優勢,那隻是把一國的問題拋給了另一國,於世界經濟無補。
鳳凰衛視8月4日消息:近期公布的德國7月Ifo商業景氣指數連續第三個月呈上升勢頭,似乎增加了人們對德國疲軟經濟的復甦希望。Ifo商業景氣指數是歐元區經濟增長指標中最受市場關注的一個指數。Ifo指數上漲之前,7月早些時候公布的另一個經濟增長指標———歐洲經濟研究中心(ZEW)的月度預期指標已經出現大幅攀升。兩大指數先後上漲,讓德國政府備受鼓舞。但是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德國央行(Bundesbank)在內的眾多經濟學家們對德國經濟復甦不抱太多希望。
萊茵資本主義滑向日本式泥潭
「德國正面臨經濟危機。」這是德國最著名的研究機構———德國經濟研究所(DIW)發出的警告。據中國經營報特約撰稿程忠良援引該機構預測:德國這個歐元區最大的經濟體今年將發生輕微衰退,2004年的增長率也將令人失望。德國經濟研究所警告說,德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危險」是通縮,物價水平持續下滑,導致需求低迷,增長受阻。
倡導政府與企業緊密合作的萊茵資本主義(Rhinelandcapitalism)正在緩慢瓦解。日本的現狀可能是對德國的萊茵資本主義模式的未來的最佳註解。
過去10年德國的年均增長率僅為1.3%(比日本年均1%的增長率好不了多少),這在歐洲是最低的。一位德國企業家表示:「20世紀的70、80年代,德國堪稱世界的楷模。現在我們不斷被人指為世界病夫、歐洲病夫。」
德國人在經濟徘徊了10年後開始懷疑,這種經濟不振是否會長期持續。衰退何以能夠長期被人們所忽視?因為衰退時常被一些短暫的復甦、全球性沖突或那些誇張又未能兌現的政治許諾所掩蓋。同時,還發展了其他一些經濟不振的解釋———技術鴻溝、股市泡沫、其他經濟體衰退的影響。德國的高級經濟智囊機構———「五賢哲委員會」前主席榮格·道吉斯(JürgenDonges)表示:「政府總是企圖在其他地方找借口。」
衰退已經窒息了德國絕大多數關鍵的機構和行業。20世紀60年代,德國是世界上第一大葯品生產商,現在,發明了阿司匹林的德國醫葯企業竟然無一能進入世界醫葯行業的15強。法蘭克福的銀行曾被視為穩定的堡壘,而如今,法蘭克福將來保住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都成問題。
2002年,德國的DAX30股票指數是發達國家中表現最差的,企業破產案不斷增加。如果德國經濟長期衰退僅僅傷害的是8250萬德國的福祉倒也罷了。但是,作為歐洲最富強的國家,德國還是歐元的基石,德國經濟的衰退將輻射到整個歐洲大陸。
盡管施羅德人氣頗高,但他未重振德國的繁榮,從而帶來了這樣的疑問:如果德國不能成為歐洲經濟增長和政策的發動機,歐洲將變成什麼樣?一些德國人已經在談論德國的式微,道吉斯表示,10年前,我們在談論英國病;10或20年後,我們可能談的是德國病。如果這樣,德國將面臨產業資本和人才流向海外的尷尬。而歐洲邊緣的國家———愛爾蘭、芬蘭、英國、西班牙和中歐將擔負起歐洲經濟增長動力的責任,並改變歐盟的外交政策。
盡管德國的稅率依舊很高,經濟增長緩慢、僱傭體制僵化,德國和法國將繼續是歐洲難以改變的核心,但不斷升溫的反美主義可能使外交政策引入歧途。而美國的決策者可能不理會這些,繼續與他們合作。
不計一切代價追求穩定德國經濟復興之路漫長
其實,德國曾經研究了過去20年的經驗教訓,改革人士認為德國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勢力和影響的話,就必須具有更大的靈活性。
那又是什麼阻礙了改革呢?簡而言之,就是不計一切代價追求穩定。歷史上,德國就一直拒絕變革;而從施羅德到地方政客,他們都盡力避免沖突與對撞,尤其是與勞工。在1月份的預算危機中,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工人發出罷工威脅後屈服了,有影響的保守派政治家就支持對勞工妥協。厭惡變革的心態也蔓延到工廠。企業必須與雇員談判才能決定是否引進一台新機器,所以企業主都渴求放寬限制。INA控股公司的總裁吉爾金(Jürgen)表示,如果我們在斯洛維尼亞投資就不會受到這些約束。
一些體制性的障礙使德國難以控制開支、恢復經濟,最突出就是自1950年就沒有修改過的保護就業的法律。由於社會民主黨與工會結盟,即使是基督教民主聯盟這樣的政黨都不敢輕言與工會對抗。這導致企業不願意僱人。由於擔心各種失業補貼,一些企業甚至不敢開除最差的雇員,轉而讓優秀員工離崗。目前德國的失業率已達11%以上,這是非常危險的。
德國正在陷入一種「豐田—索尼」模式:大企業、低增長。過去10年,德國的出口穩步增加而國內消費萎縮。與此同時,德國的地下經濟開始發展起來。非法勞工和地下經濟活動在德國GDP的比例已經從1995年的13.9%上升到現在的16%。據統計,2001年德國有3630億美元的經濟活動沒有納稅。
合並東德實現統一的經濟後果開始讓德國付出代價。兩德統一可能耗資7000億美元,而且至今還在吞噬德國每年GDP的4%。兩國貨幣兌換時,對東德貨幣估價高出了四倍,過多地投資於東部建設、對西部工人徵收重稅以支付東部,這也是為什麼德國在1990年以後,成為僅次於比利時的非工資成本最高的國家。德國真正在經濟上實現統一估計要到2020年,而重建遠未完成。
另一改革的障礙是德國人仍然覺得自己很富有,社會福利體系使大多數人生活無憂,真正在貧困線以下的德國人不足2%,他們缺乏改革的動力。
德國衰落將改變歐洲政治版圖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能說德國的社會機制在崩潰,德國工業各部門也並非全面衰退。一些德國政治家也意識到危機的嚴重性。2月2日的選舉給施羅德及社會民主黨一個刺激,隨後施羅德宣布將與在野黨合作,加快改革步伐。但東部一位州級官員認為,施羅德政府沒有勇氣推行根本性的改革。如果聯邦政府表現出改革的意願,各州的改革熱情可能被喚醒。尤其是東部地區可能成為改革的試驗場,一些州已經開始裁減公務員、僱用非工會員工以挑戰工會。企業家要求更多的變革,如調減個人和企業所得稅等。
戰後德國的經濟奇跡使人們忽視了這種問題,德國一度在外匯問題上堅持《穩定與增長公約》,要求加入歐元區的國家實行嚴格的財政政策。但現在,德國本身的預算赤字產生的不穩定,將使歐洲的經濟協調陷於混亂。
如果德國不能實現強勁增長,歐洲就可能出現兩種速度。歐洲中央銀行也不可能繼續降低利率刺激德國經濟復甦,因為愛爾蘭、芬蘭等小國已經出現經濟過熱。如果德國不能平衡預算赤字,歐元的強勢地位也將受到削弱。
歐盟締造者的設想中要的不是一個孱弱的德國,如果德國不能實現復甦,就無法與中國和其他低成本出口國競爭。在國際問題上,德國如果立場不鮮明,就有可能失去世界性的影響力。在反恐戰役中,德國不是一個可以指望的盟國。
對德國而言,一個最有可能的結果是沒有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變化。一個富足、成熟的國家如果趨向內斂,它就失去在世界事務中至關重要的地位。德國如果不能振作起來並找到一條復興之路,就可能滑向無足輕重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