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世界第一出口大國是哪個國家
以創意產品和服務為例,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國。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組織發布的第二期《創意經濟展望》報告,中國是創意產品和服務的最大單一出口國和進口國。是過去十五年來創意經濟繁榮背後的主要動力,並且占據很大的份額。數據顯示,中國在2002年至2015年間的創意產品貿易年均增長14%。
2002年,中國創意產品貿易額為320億美元。到2014年,這一數字增長了五倍多,達到了1914億美元。2015年,中國創意產品出口量是美國四倍。報告指出,中國、中國香港、印度、新加坡、中國台灣、土耳其、泰國、馬來西亞、墨西哥和菲律賓是促進全球創意產品貿易的十大發展中經濟體。
聯合國貿發會議組織創意經濟項目負責人瑪麗莎·亨德森表示:「盡管全球貿易下滑影響了所有行業,但報告顯示創意經濟比大多數行業更具彈性。」
(1)德國為什麼是第一大貿易國擴展閱讀:
中國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國,出口是國際貿易一部分,貨物從一個國家運送到另一個國家,用於貿易和銷售。中國在世界各地聞名的電子產品而聞名,主要出口領域有服裝、電機、紡織、醫療設備、數據處理、鋼鐵、光學等,它的主要出口夥伴是澳大利亞、印度、韓國、美國、德國和英國。
而德國緊隨其後,德國是世界上發達國家,它被認為是整個歐洲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德國出口如電子產品、汽車、化工、機械、電子、電腦產品、運輸設備、金屬、電子設備、葯品、塑料製品、食品、紡織品、橡膠製品等,其主要出口夥伴是奧地利、中國、英國、瑞士、比利時和義大利。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聯合國報告:中國是創意產品和服務的最大單一出口國和進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世界貿易組織發布《2016貿易統計報告
人民網-世貿組織:中國繼續保持出口第一大國地位
❷ 歐洲為什麼能主導世界貿易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證明貿易能夠促進分工、增加國民財富。從全球財富增加的角度分析,自由貿易政策顯然能夠促進人類福利的增加。新古典貿易理論揭示了相對優勢的源泉在於不同地區的資源要素稟賦差異。製成品貿易理論則證明,即使在要素稟賦完全相同的前提下,只要有規模經濟和差別產品需求,各國仍然能夠通過自由貿易獲得利益。但是自由貿易思想卻沒有說明貿易利益應該怎麼分配。然而,各國在制定貿易政策時的出發點,恰恰是自身利益是否能增加,而不是都想著如何為全球總福利做貢獻。正因為如此,才有了貿易保護主義思想和各種相關政策。
"重商主義"是最早的貿易保護主義思想,是商業革命後期國際貿易競爭激烈的產物。歐洲早期的重商主義政策主要禁止本國金銀出口,鼓勵國外金銀輸入;而晚期重商主義受比較優勢理論的影響,不再追求絕對的金銀流入,而爭取國際貿易中的順差地位。
德國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Llist,1789-1846)是最早系統提出貿易保護主義理論的經濟學家。李斯特一生顛沛流離,曾經因為組織德國工商聯盟而受到迫害,也曾經因提出激進的民主改革主張而被判監禁。移居美國以後又因為經營礦山倒閉而破產,他曾拒絕俄羅斯政府聘他擔任要職的邀請,也曾因健康原因錯過了擔任《萊茵報》主編的機會。由於無法養活妻兒,李斯特在57歲那年開槍自殺身亡。
為了追求德國經濟上的統一和強大,李斯特多次抨擊古典經濟學自由主義思想,竭力反對自由貿易政策,主張實行保護關稅制度。他根據國民經濟發展程度,把經濟的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即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業時期。處於農業階段的國家應實行自由貿易政策,這有利於農產品的自由輸出和自由輸入外國的工業產品,以促進本國農業的發展,並培育工業化的基礎。處於農工業階段的國家,雖然本國已有工業發展,但並未發展到能與外國產品相競爭的地步,故必須實施保護關稅制度,使它不受外國產品的打擊。而處於農工商業階段的國家,由於國內工業產品已具備國際競爭能力,國外產品的競爭威脅已不存在,故應實行自由貿易政策,以享受自由貿易的最大利益,刺激國內產業進一步發展。
顯然,無論是重商主義的全面貿易保護思想,還是李斯特的分階段保護主義思想,或者之後的保護局部"幼稚"7產業的思想,都會引發貿易戰。假設世界由A、B兩國組成:(1)A、B兩國都相信重商主義,都希望從對方獲得金銀流入或貿易順差,在這種情況下怎麼會有國際貿易呢?(2)A國處於農工業階段,實行貿易保護主義;B國處於農工商階段,實行自由貿易,那麼這種情況下也不可能有國際貿易。(3)A國希望出口布,而B國認為布是本國的"幼稚"產業需要保護,於是又不會產生國際貿易。
毫無疑問,如果貿易保護主義造成國際貿易消失,那麼對大家都沒好處。所以,各國都在尋求自由貿易和貿易保護主義的平衡點:一方面對外高舉自由貿易的大旗,一方面偷偷實行保護主義政策;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優勢產業永葆優勢地位,死死壓制其他國家同類產業的成長,一方面又通過各種政策保護自己的劣勢產業;一方面在處於貿易劣勢地位的時候,毫不猶豫地採取全面貿易保護主義,一方面在處於貿易優勢地位的時候,通過各種手段強迫別國"門戶開放"......總之,盡管全球都在高唱自由貿易贊歌,可是誰也沒有放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各國都在尋求開放和保護之間的利益平衡點。
那些高唱自由貿易贊歌的傢伙都曾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先驅
英國是最早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國家之一。16世紀下半期,英國開始禁止進口金屬製品、皮革製品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工業品。1688年的"光榮革命"之後,英國完全停止進口法國和荷蘭的毛織品。1700年,英國議會禁止從印度、伊朗和中國進口棉織品。一直到1812年,英國還對從印度進口的印花棉布徵收高達71.7%的進口稅。到1820年,英國的工業產量已經佔世界工業總產量的一半,確立了在全球的競爭優勢地位-直到這時候,英國為了要求其他國家開放市場,才轉而逐步取消本國關稅,執行自由貿易主義政策。
法國也是執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元老"之一。從17世紀開始,法國就實行重商主義貿易保護政策,鼓勵出口、限制進口。一直到18世紀末的"大革命"之後的拿破崙政府、1815年以後的波旁王朝、"七月王朝",都把對外貿易政策的原則定在保護關稅上。這樣的政策一直堅持到19世紀中期,使法國製造業逐漸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一度成為僅次於英國的世界富國。
美國是後期工業化國家中最早執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的國家。美國獨立後不久,1789年,開始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1816年美國通過了第一個明確的保護性關稅法案,對進口的棉花、羊毛製品和某些鐵製品課稅30%~40%。19世紀80年代初,美國的工業生產已經躍居世界首位,而到1913年,美國的工業產量已經占整個世界工業生產總量的36%。在這樣高速的工業發展過程中,美國一直在實行高額的保護關稅。尤其是《1890年麥金來關稅法》使美國整體關稅率從38%提高到49.5%,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在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之後,美國才放棄了保護關稅政策,逐步轉向了自由貿易。當然,在美西戰爭取得勝利以後,美國就開始利用全球市場,享受自由貿易的好處而積累起巨額財富。在甲午戰爭後,美國也是逼迫中國實行"門戶開放"的主要"自由貿易"代表之一。在20世紀美國取得全球領先的生產和貿易地位,成為自由貿易的領袖之後,本國貿易保護主義仍不斷抬頭。在21世紀,面臨著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商品沖擊、尤其是2007年開始的"次貸危機"造成本國經濟衰退的時候,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表現得尤其明顯。2008年大選結束後,美國新一屆政府很有可能出台一系列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
德國的貿易政策一度搖擺於自由貿易政策和貿易保護政策之間。19世紀前半期的德意志關稅同盟所採納的溫和保護關稅,就是自由貿易與貿易保護主義的折衷:對出口和初級產品的進口基本免徵關稅,對製成品進口徵收10%的關稅,對奢侈品徵收20%~30%的進口稅。受英國在19世紀上半期轉向自由貿易的影響,德國在19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經致力於轉向自由貿易政策,降低和取消了許多農產品和工業品的關稅。但是,1879年俾斯麥重新回到保護主義關稅政策,重新徵收、並不斷提高了許多工業品的進口稅。貿易保護政策極大地促進了德國經濟的發展:自從建立了關稅同盟以後,德國的工業化就明顯加快了;而在1879年重新轉向保護關稅政策之後,德國則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一等工業強國。例如,德國工業在1870~1880年間還只佔世界第4位,在1880~1890年間就超過了法國而上升為世界第三位,1910年又超過了英國而上升到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位,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工業產量大約佔全球的15%。
日本明治維新時代就宣揚"殖產興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也一直堅持"產業立國"、"貿易立國"。然而,日本一貫堅持對本國市場的保護主義思想,取得了對亞洲以及歐美市場的貿易順差地位。盡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的商品一度湧入日本,但是日本人很快扶持起自己的企業,並通過文化、衛生條款等非關稅貿易保護手段確立了本國商品的市場主導地位。
頗值得研究的是,在英國轉向自由貿易政策的19世紀20年代,美國開始執行扶植本國製造業的保護關稅政策,德國開始執行關稅同盟下的保護主義政策。到19世紀60年代,英國已經實行了進口關稅接近於零的自由貿易政策,美國卻在1857年後不斷提高保護性關稅,德國在1879年後也連續提高各種工業製成品的關稅稅率-而恰恰正是這兩個國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分別上升到全球工業產量第一、第二的地位,把英國這個昔日的"世界霸主"甩在後面。
可見,貿易保護主義在上述國家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是不可否認的。只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關稅和貿易總協定的安排下,各國才基本上能夠相對公平地逐步消減關稅,並建立了一定的貿易爭端解決機制,使以高關稅為代表的普遍的保護主義逐漸成為歷史。
如今,一個個後發的市場經濟國家正在融入歐美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經濟,上述國家在享受自由貿易福利的同時,千萬不能忘記:那些近代工商業大國,雖然是自由貿易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但是都曾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先驅,並且至今也仍然在自由貿易和保護主義路線上搖擺。在聽信他們的要求,敞開每一扇大門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否則就會像中國汽車業一樣-絕大部分汽車廠都被外資控制,從而壓制了本土技術研發能力和民族品牌,以致在美國汽車公司幾乎都瀕臨倒閉的年代,中國汽車的消費價格仍然是全世界最高的。
貿易體制和政策的衍生財富效應
在普遍的高關稅政策成為歷史之後,貿易體制、貿易規則及其衍生出來的定價權、貿易利益分配權逐漸成為國際貿易問題的焦點。
美國等主導國家為了取得貿易體制和貿易規則的主導權,更多地以經濟援助為手段拓展自身的海外經濟利益,促進形成有利於本國經濟利益的貿易體制和規則。在第二次大戰結束後的1947年,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了"美國支持歐洲復興計劃"的援助方案,又稱為馬歇爾計劃。馬歇爾計劃不僅有力地支持了美國主導的以GATT、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為代表的布雷頓森林體制的形成,而且大大地促進了美國對西歐國家的資本輸出和商品輸出,使西歐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當然,作為回報,"馬歇爾計劃"向歐洲提供了總額達170億美元的援助,實實在在地支持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歐經濟的重建和恢復。
此後,美國主導的世界貿易組織(前身為GATT)逐漸成為富人俱樂部,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新成員的加入。每一次新成員被批准加入前,都必須付出一定的商業利益,並須經過艱苦的談判,被迫接受有利於發達國家的各項貿易規則。
當技術和知識產權成為發達國家的主要出口收入來源的時候,就有了專門的技術和知識產權的相關規定來保護上述發達國家的出口商業利益。當發展中國家的紡織品取得競爭優勢以後,卻有類似於《紡織和纖維貿易總協定》來阻止、限制這些國家的產品出口。尤其是在商品和資源大部分可以自由流動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勞動力流動卻受到發達國家的嚴格管制。不僅如此,在出口商品方面也附帶著有利於貿易規則主導國的各種細則,如勞工條款、衛生和環境保護條款等。
壟斷貿易規則和定價權被政治性地應用到大國財富分配中。20世紀70年代後期發達國家受到石油危機沖擊的時候,恰恰是前蘇聯石油和天然氣作為主要出口創匯來源的時候。此時,美國里根政府通過政治、經濟、外交等各方面的努力引誘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不顧OPEC的配額限制,大量超限額開采和銷售石油,從而使1985年國際原油價格下跌50%。這種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強烈干預是後來前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為低油價不僅有效地緩解了美國、歐洲的經濟衰退,而且導致了前蘇聯巨額的財富流失,迅速枯竭了其外匯資源。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和印度等能源短缺國家的崛起,國際壟斷勢力開始操縱石油、銅、大宗商品的價格扶搖直上,美國等發達國家不僅一直坐視不管,而且漠視本國投資銀行、套利基金參與上述大宗商品操縱和投機。直到石油上漲10倍達到140美元之後,發達國家發現不僅僅中國遭受了大量財富損失、輸入了通貨膨脹,而且美國等其他國家經濟也受到負面影響,才在2008年7月召開的G8峰會開始一致干預油價,美國參議院也開始調查油價操縱,從而使石油等大宗商品價格逐步回落。
在表面的自由貿易思想和自由貿易體制下,那些從資源壟斷、需求壟斷、技術壟斷、政策和行政資源、規模經濟、沉澱資本、商譽等延伸出來的定價權能夠合法地成為超額利潤的來源。於是,擁有競爭優勢與定價權的一方急切地推動該商品的自由貿易政策,而被動接受價格的一方則依靠一定的貿易保護政策來減少自身的貿易利益損失。
在實踐中,所有關於傾銷與反傾銷、壟斷與反壟斷、補貼與反補貼、幼稚產業的定義和相關爭端的裁決都是有關當今國際貿易體制爭論的焦點問題。然而,大部分貿易爭端往往並不能夠得到有效解決,反而演化成貿易國之間相互的報復行動。結果往往是大國對世界商品供求關系施加影響,從而保護了自身利益;小國作為國際價格的接受者而處於被動地位。然而,如果不能有效利用現有的貿易規則,不能掌握貿易體制和規則的主導權,不能利用貿易條件(價格)的內生性來扞衛本國廠商和居民的福利,大國也會在國際貿易中遭受巨大的財富損失。比如,在21世紀初的世界市場上,凡是中國出口的商品都跌價,凡是中國進口的商品都漲價。結果,在全球享受中國提供的低廉商品的同時,中國廠商、居民和政府財政遭受著巨額財富流失。
總之,由於貿易利益分配的復雜性,擴大的自由貿易也可能有害於某國經濟發展;反之,貿易保護雖然是為幼稚工業的逐步發展而設計的,但是掌握得不好卻常常保護了衰老、落後的產業。此外,由於資本、土地、資源、勞動等財富要素交易范圍的不斷拓寬、流動速度加快,製成品的價格形成機制與之相互影響,貿易的過程更多地同跨國投資、國際金融結合起來,供求關系和價格形成變得更復雜。各國在爭奪國際貿易體制和貿易規則主導權方面的斗爭,進一步延伸到了金融等領域。
❸ 歐洲第一工業強國的德國,為什麼經濟能夠如此強勁
德國作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我們所熟悉很多的手錶、汽車都是 源自德國的,德國的經濟的強勁很大程度上還是依據當時工業革命的福利還有在二戰中的受益。而且德國就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大規模推行義務教育也讓經濟發展得到一個很好的保障。
最後在對於美國和蘇聯的冷戰時期,美國在對於德國也是支持了很多。美國在馬歇爾計劃中對聯邦德國進行了大量援助,在技術、金融、設備等方面對德國進行大力扶持,德國經濟迅速復甦。聯邦德國被納入北約,從此搭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快車,戰後僅10多年,聯邦德國經濟就重新成為世界第一。
❹ 歐洲第一強國是哪個國家
經濟上是德國,論軍事要數俄羅斯,綜合實力是法國,如果以GDP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德國經濟實力遠超英法,工業能力在歐洲無可匹敵,名副其實的歐洲第一大國
德國面積35.7萬平方公里,人口8180萬,絕大多數為德意志人,通用德語,3/4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首都柏林,人口350萬,德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和貿易大國之一,其經濟總能力居世界第三位,進出口貿易佔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29700美元,位於世界前列。德國人的收入(本人註:人均年收入4萬2千歐元),遠遠高於法國、義大利和英國,而消費水平低於這些國家
1999年開始使用的歐元,德國馬克占其45%的份額,歐洲中央銀行總部就設在德國的法蘭克福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國經濟決定歐洲經濟,作為西方七個經濟強國之一,德國經濟在歐洲穩坐第一把交椅(等於英,法總和),被稱為「歐洲經濟的火車頭」。其GTP占歐盟的三分之一,在全球貿易中歐洲佔36.9%,而德國本身就佔了歐盟的一半。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位於歐洲中部。從1990年10月3日德國國家重新統一以來,這個中心地理位置尤為突出,作為歐洲聯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一員,德國構成了通向中歐及東歐各國的橋梁。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的面積為357000平方公里。南北之間的直線最遠相距876公里,東西之間相距640公里。
人口:德國人口總數約8200萬人(其中730萬外國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230人,是歐洲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僅次於比利時、荷蘭、英國和北愛爾蘭。
❺ 為什麼德國是歐洲第一大強國
俄羅斯剛剛喘過氣來,還不能說多強大德國科技,人文,經濟確實強大,英國的英鎊還獨立於歐元繼續流通,說明了英國人的自負,也是對歐洲大陸的害怕畢竟英國還有個大哥撐著,好歹也是個常任理事國法國人的軟弱性堪比義大利
二戰後英國和德國連真正意義的主權都沒有(英國作為戰勝國,怎麼落得和德國同樣的境地 啊),不能叫做強國。俄羅斯在地理意義上屬於歐洲,但在政治上不屬於歐洲。所以歐洲第一強國應該是法國。法國獨立擁有核武器(不像英國那樣,核武器在美軍手裡),境內沒有美國駐軍,經濟實力也不錯。英國和德國雖然境內有大批美國駐軍,在國際社會處處受美國制約,但畢竟有整個歐盟作後盾,勉強可以與美國競爭,這是他們在國際社會比日本更具影響力和發言權的主要原因。
❻ 為何說德國與法國是「歐盟雙雄
在歐盟中法國和德國在地位上缺一不可,不存在哪一個才是最重要的說法,不過兩國發揮核心作用的側重點有一些不同。
具體來說就是德國在經濟上的影響力要稍微強於法國,而法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影響力又要稍微強於德國,另外法國在軍事力量上要明顯明顯強於的德國。
實際上無論是經濟上還是政治上法國和德國都可以說是歐盟雙雄,而英國不肯加入歐元區,長期游離在核心之外,現在更是要退出歐盟引起其它國家蠢蠢欲動。
所以說如果歐盟中少了法國和德國中任何一個都將鐵定解體。如果歐盟想要度過目前的難關非法德通力合作不可,所以說德國與法國是「歐盟雙雄」,在歐盟中缺一不可!
❼ 歐洲的最大貿易夥伴是哪個國家
據國家商務部的最新數據統計,十大貿易夥伴分別是:1.美國—我國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國。
2.日本—我國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
3.德國—我國歐洲首要的貿易夥伴。
4.韓國—我國重要的科技貿易夥伴。
5.英國—我國第二大貿易順差國。
其次是:新加坡 香港 台灣 澳大利亞 印度
❽ 2020年世界十大貿易國
第一名:美國
美國仍然是全球第一大貿易國。
第二名:中國
我國在貨物貿易上已經超過美國,但在總貿易額上仍然居美國之後。
第三名:德國
德國雖然只是全球第四大經濟體,但依託歐盟的優勢,德國在對外貿易額上排到了全球第三。
第四名:英國
退歐之後英國的對外貿易肯定會受影響,屆時還能不能保持第四大貿易國的地位就不好說了。
第五名:日本
日本雖然是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在對外貿易額上只能排在全球第五。
第六名:法國
法國2020年前11月的對外貿易總額為9400多億歐元。
第七名:韓國
韓國不愧是一個外向型經濟國家,雖然GDP總量未能進入全球前十,但對外貿易額卻能排到全球第七名。
第八名:義大利
2020年前10月,義大利的對外貿易總額為7500多億歐元,全年預計可達到9000億歐元左右,相當於1.01萬億美元左右,剛好破萬億美元。
第九名:加拿大
加拿大的經濟規模剛好是在全球第十名,而其對外貿易額的排名要比經濟規模的排名高。
第十名:印度
印度在2020年應該能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但對外貿易卻不是很強,勉強進入前十。
❾ 為什麼德國超過義大利,成為歐盟咖啡出產第一大國
因為德國的產量比義大利的高,所以就導致了德國超過義大利成為歐盟咖啡出產地第一大國。但是其實德國和義大利出產相比並沒有差很多。如果是連續幾年德國一直超過義大利的話,可能是因為德國生產咖啡的總量比義大利的高。但是現在只有一年的對比,所以現在還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原因,德國會超過義大利。
歐洲國家的咖啡產量總量非常的高。並且咖啡的消費也是非常的高。所以相對而言,歐洲的咖啡算是比較有名的特產。歐盟每人每年平均要消費3.4公斤的咖啡,不僅僅是出口,歐盟的咖啡進口也是一項非常大的數字。咖啡的生產德國超過了義大利,完全是因為德國的機械產業比義大利的發達,科學的培育方式導致了咖啡的產量增加。
❿ 歐洲第一大國是什麼
經濟上是德國,論軍事要數俄羅斯,綜合實力是法國,如果以GDP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德國經濟實力遠超英法,工業能力在歐洲無可匹敵,名副其實的歐洲第一大國 !德國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業和貿易大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