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二戰中,為什麼德國人認為蘇聯絕不是他們的對手
因為德國當時軍事特別發達,而且他們打了這么多仗,從來沒有獲得過敗仗,所以他們很自信,認為蘇聯絕不是他們的對手。
2. 二戰期間德國人感覺到奇怪,蘇聯為啥士兵越打越多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德國人覺得蘇聯人越打越多,是由於兩個國家在人口上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德國人口8000多萬人,蘇聯人口1.8億多人,整整多出了1億人口,所以能夠動員的軍隊數量也必然遠遠超過了德軍。
蘇聯雖然在戰爭初期遭受了嚴重打擊,但是國家體制保證了超強的動員能力
開戰10天之內,蘇聯就徵召530萬人入伍。戰時蘇軍兵員損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軍共俘虜蘇軍575.4萬人,其中322萬人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聯戰死的軍人達1360萬人(含死於戰俘營),戰爭期間蘇軍人數一直保持在1000萬左右。蘇聯大部分壯年男子在前線戰斗,後方的勞動力資源出現巨大缺口。填補蘇聯勞動力需求缺口的主要是婦女、少年及從前線退伍回來的殘廢軍人。蘇聯女性就業者占就業總人數比重由1940年的38.4%提高至1944年的57.4%,輕工業1942年底81%的工人為女職工。職工中18歲以下少年比重1942年比1939年增加2.5倍,戰爭第三年少年在工業各部門的職工比重中達到40-60%。
戰爭的第一年,即1941年德軍就付出了傷亡百萬人的代價,主要是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就損失了50多萬人。
而在第二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損失更是超過了150萬人。在一系列的戰役中,蘇聯軍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補充,而德國由於人口有限,再加上希特勒直到1943年才進行了戰爭總動員,但那個時候的總動員為時已晚,蘇德戰場基本上在庫爾斯克戰役後德軍敗局已定。
當然,美英聯軍在歐洲開辟新的戰場,也使得蘇德戰場上的不少德軍不得不從蘇德戰場撤出趕到其他地方“救火“。如庫爾斯克戰役期間,盟軍登陸義大利,使得希特勒不得不將參加庫爾斯克會戰的德軍裝甲部隊抽調到了義大利參與義大利的防禦作戰;1944年盟軍登陸諾曼底之後,更多的德軍從蘇德戰場撤出趕赴西歐,就直接導致了德軍在1944年到1945年初的蘇聯“十次突擊“中的慘敗,退回到了本土防守。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一是蘇聯的舉國體制,保證了蘇聯能夠動員一切能夠動員的資源參戰;二是蘇聯強大的工業能力,保證了部隊的裝備;三是蘇軍的頑強作戰,導致德軍傷亡越來越大,德軍數量越來越少;四是美英聯軍在歐洲開辟新的戰場,使得蘇德戰場上的德軍不斷地被抽調走。因此,蘇德戰爭可以說越到後面,德軍就覺得蘇軍越來越多了。
3. 曾讓德國人贊不絕口的蘇聯BAD-2兩棲裝甲車,它到底強在哪裡
BAD-2兩棲裝甲車,是全球第一輛兩棲用戰車,且使用當時先進的全身焊接技術,具有輪履兩用,是當時不多見的地形適應能力極強的戰車,所以德國人才會贊不絕口。
20世紀30年代初,在列寧格勒勞動節國際閱兵式上,出現了幾輛極為奇怪的戰車,它不同於坦克以及裝甲車,更像是一條行走在陸地上的武裝鐵甲艇。這幾輛戰車,就是世界上初代兩棲戰車BAD-2。
如此看來,研製一款兩棲作戰車輛具有極大的戰略意義。20世紀20年代初,蘇聯工程師變設計建造成功了一輛水陸兩用戰車,但很遺憾,由於未達到使用要求,並未投入生產使用。而到了20年代中期,蘇俄經濟有所好轉,開始建造了屬於自己的裝甲工廠,並且制定了量產型坦克的發展計劃。30年代初蘇軍研製並定型了輕型坦克t26,並在此基礎上結合之前兩棲戰車研發的經驗,成功開發設計並製造出了當時極為先進的兩棲裝甲車BAD-2。
BAD-2的研製製造成功,為之後世界上的兩棲戰車研發提供了極大的參考價值。並且當時車輛所使用的輪履兩用的方式沿用至今,可謂影響深遠。作為初代兩棲戰車,雖說現在看來早已落伍,但是為後世積累了極為重要的經驗並指出了發展方向。
4. 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人感覺到奇怪,蘇聯為何士兵越打越多
第二次世界大戰雖然已經過去了七十多年,但其慘烈程度至今想起來仍舊不寒而慄,這其中最為慘烈的又數蘇德戰爭,莫斯科保衛戰和紅場閱兵至今說起來都讓蘇聯人熱血沸騰,這其中蘊含著一個樸素的道理,即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匹夫有責,只有團結所有能團結的人們,才能保衛國家,將失去的土地再奪回來,將侵略者趕出自己熱愛的土地。
在德國一步步侵入蘇聯國土的時候,斯大林下令在撤退的時候絕不能給德國留下後勤物資,能帶走的必須帶走,帶不走的就毀掉,決不能給德國提供任何的後勤支持,而且斯大林還召集平民組成一支支隊伍破壞德國的後勤補給。
後勤補給跟不上,而蘇聯人保家衛國的信念又是那樣強烈,加上蘇聯百姓源源不斷的加入戰爭中去,讓希特勒的進攻舉步維艱,原定的三個月計劃已經成為不可能,隨之而來的就是蘇聯的冬天。
那個冬天,對於沒有充足後勤補給的德軍來說格外冷,很多士兵被凍死,作戰的積極性也遭到了打擊。蘇聯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這是蘇聯勝利的第一步,之後還有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等等,蘇聯一步步取得勝利並開始收復失地,緊接著開始反攻,將柏林攻下,希特勒自殺。
希特勒原本想三個月滅點蘇聯,卻沒想到蘇德戰爭持續了近四年,而結果更是出乎他的意料。
5. 如何評價蘇聯的歷史作用
蘇聯模式形成的國際背景
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險惡的國際環境的影響.斯大林執政時期,蘇聯所處的國際形勢十分險峻,一直處在資本主義國家包圍和國際反共戰爭逼近的狀態中.國際反共戰爭威脅的形勢要追溯到十月革命時期.在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曾寄希望於世界革命大面積爆發,使社會主義由一國勝利發展到多國勝利,短期內完成世界革命,實現馬克思恩格斯所設想的無產階級在全世界的勝利,至少能改變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孤立、弱小的局面,形成社會主義陣營.他認為,「世界各國的社會主義革命,不是一天一天地,而是每時每刻地在成熟起來」.並預計,「俄國人開始了,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將去完成,社會主義定將勝利」.在十月革命勝利的鼓舞下,歐洲革命出現了短暫的高潮.1918年芬蘭爆發革命,1月間無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宣告成立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同年11月,德國爆發了革命,建立了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1919年匈牙利無產階級革命取得了勝利,成立了蘇維埃政權.然而,這些革命由於帝國主義的鎮壓、社會黨人的背叛、共產黨人的錯誤,很快就失敗了.到1923年,保加利亞九月起義、德國漢堡十月起義、波蘭克拉科夫十一月起義相繼失敗之後,歐洲革命再度陷入了低潮,俄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處於國際帝國主義的包圍之中.1918年起,為了將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扼殺在搖籃之中,帝國主義糾合14個國家,勾結俄國國內的反革命勢力,發動了大規模的武裝干涉和反革命叛亂.為了打退帝國主義的進攻,粉碎反革命勢力的叛亂,從1918年春到1920年末,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打退了帝國主義的干涉,粉碎了反動派的叛亂,初步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於帝國主義對俄國蘇維埃政權干涉失敗,歐洲推翻資本主義的革命受挫,蘇聯與西方資本主義的關系出現了一種新狀態:帝國主義消滅不了蘇聯,不得不與蘇聯和平共處,但它們並不放棄反蘇的宗旨,總在尋求機會進行侵略和顛覆;蘇聯力量相對弱小,處於資本主義包圍之中,對外採取的唯一正確的策略是和平共處,藉以利用暫時的和平機遇壯大自身的力量,爭取社會主義的最終勝利.蘇聯與國際資本主義呈現一種本質上對立卻又不能不和平共處的關系.到1925年,除美國外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都承認了蘇聯,並相互建立了外交和商業貿易往來關系.1933年,美國也最終承認了蘇聯.然而在這種和平共處中,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緩解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無法克服的經濟危機,仍然保留著反共戰爭的野心.當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完全爆發後,為維護統治和擺脫危機,各國紛紛採取了相應的措施.有的國家(如美國)採用改良政策,緩和矛盾.有的國家(如德、意、日等國)則相繼建立起法西斯統治,公開叫囂戰爭,德、意、日三國甚至結成反共產國際協定,形成「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旨在「協力防止共產主義的破壞」,實行孤立蘇聯、包圍蘇聯、准備條件來對蘇聯發動戰爭的政策,直接把進攻的矛頭指向蘇聯.於是,歐洲和遠東成為兩個戰爭策源地,局部戰爭頻頻爆發.實際上,回顧歷史,在斯大林所處的時代,共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其他各種局部戰爭(包括地區戰爭、國內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等等)也不斷爆發,而且經久不息.當時的蘇聯,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始終是處在世界資本主義的包圍之中,始終處在戰爭或備戰的特殊條件之下.蘇聯不僅經歷了國內戰爭,而且經歷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大規模的衛國戰爭,可見,在當時,戰爭的陰雲是非常濃重的.這種持續的反共戰爭威脅的國際形勢必然會對斯大林思考如何建設蘇聯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既然戰爭迫在眉睫,要備戰和進行戰爭,那就必然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和行動上高度地統一起來,就要求高度集中地統一使用國家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就必須高速度地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並使其他一切領域和部門都予以配合.這正如列寧早就指出的:「要麼是滅亡,要麼是開足馬力奮勇前進.歷史就是這樣提出問題的.」因此,斯大林明確指出:「我們不能知道帝國主義者究竟會在哪一天進攻蘇聯,打斷我國的建設.他們隨時都可以利用我國技術上經濟上的弱點來進攻我們,這一點卻是不容置疑的.所以,黨不得不鞭策國家前進,以免錯過時機,而能盡量利用喘息時機,趕快在蘇聯建立工業化的基礎,即蘇聯富強的基礎.黨不可能等待和應付,它應當實行最高速度的政策.」 因為,「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後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我們被人打倒」.「延緩速度就是落後.而落後者是要挨打的」.
當時國際社會的戰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與蘇聯國內備戰與高速工業化的社會生活主題,是相輔相成的.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產物.在經濟上,斯大林模式的高速工業化,農業集體化,集中資金、資源、人力搞國防重工業的做法,從備戰的角度看,其重要作用自不必多言.在政治上,高度集權制的形成受備戰因素的影響同樣是強烈的.在戰爭陰雲十分濃重的形勢下,抵禦外來侵略,鞏固和捍衛社會主義的問題,成為當時斯大林及其他蘇聯領導人最為關注的問題.為了保衛蘇維埃國家以防止突然的事變,為了隨時准備捍衛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蘇聯不得不把盡快建成工業強國、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任務提到首要地位.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和方式,就是在當時特定的國際形勢下做出的選擇.
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總的來說是正確的,大的方向是對的,但是,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於未來社會的設想是在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在矛盾中發現的一些原則,這些原則需要堅持建設社會主義的國家經過多次反復的檢驗,而且正因為這是一些原則,一些粗線條的輪廓,即使它們具有客觀真理性,要把它們變成現實也需要通過一系列的中介.從理論上說,要把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原則同俄國的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一方面必須牢固地把握馬克思恩格斯關於社會主義的理論;另一方面必須深刻把握俄國的基本國情.斯大林在把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創造性地運用於蘇聯的時候,從總的基本方面來說,是具備了這兩方面條件的.但是,無論從理論方面還是從實際方面說,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和運用都存在一些問題.從理論方面說,斯大林對馬克思恩格斯的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和把握,不僅有深度和廣度上的不足,而且有某種照搬的缺陷.如在對馬克思和列寧關於共產主義發展階段的理解上,將馬克思和列寧關於社會主義發展階段的思想從形式上照抄照搬,在實踐上造成了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超越階段」的失誤;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對馬克思公有制理論的理解限於機械化,將社會主義社會所有制結構看做始終是單一的全民所有制,把在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在全社會實現的、純而又純的公有制當作整個社會主義時期的本質體現,從而把公有制同商品經濟直接對立起來,否認社會主義時期商品經濟和價值規律的存在.其實,應該說斯大林對生產資料公有制這一社會主義經濟特徵的理解實質上並沒有錯,錯就錯在實現這一生產關系目標時操之過急,沒有充分注意到蘇聯建設社會主義的特殊生產力國情,沒有顧及到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沒有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俄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這顯然是教條地理解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公有制理論的結果.從實踐方面說,由於主客觀多種因素的影響,斯大林對本國的實際的把握也還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如他對脫胎於封建的、軍事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新社會制度中尚存的封建專制遺毒的認識不深,對在革命風暴中誕生的新的社會制度中存在的地下活動,戰場廝殺年代那種集權主義、命令主義的烙印估計不足,這些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形成也產生了一些負面的影響.
影響
對於蘇聯模式,必須作具體的歷史的評價.在蘇聯模式中,既有反映社會主義共性的方面,也有體現社會主義在不同國家的特殊性的方面.對於社會主義共性的方面,要認識到它們反映了人類社會發展長途中一個特定階段內關於革命和建設工作的普遍規律,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都應堅持的.對於蘇聯模式中反映社會主義特殊性的方面,一定要看到它們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蘇聯模式中存在著一些弊端,有的在模式形成時錯誤就是明顯的,有的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而凸現出來的.二戰以後,蘇聯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特別是新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要求經濟從粗放經營發展為集約經營,蘇聯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體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地暴露出來,蘇聯沒有適時有效地進行改革,嚴重地影響了蘇聯經濟、政治和文化的發展.所有這些弊端只能通過社會主義改革加以克服.
6. 盡力了二戰後,現在德國人怎麼看俄羅斯人俄羅斯人怎麼看德國人
德國和俄羅斯之間,沒有太多的歷史問題。
德國主動挑起戰爭,並且破壞很大。不過,已經徹底承認了戰爭的錯誤。
著和日本,和中日關系不同,中日的歷史問題,主要是日本國內有大量的右翼殘留,拒絕真誠的道歉。
真誠的道歉,不會讓日本低人一頭,反而,能得到整個國際社會的原諒。
比如德國,那對猶太人的一跪,反而讓德國站起來了。
總結,沒有類似中日的歷史問題。當然,一些軍事愛好者,肯定會仇視對方。同時,德軍和蘇軍,都在戰爭中,有一些對平民的暴行。
但總體上看,沒有歷史問題殘留。
7. 為什麼嚴謹的德國人覺得能打敗蘇聯,而蘇聯愣是打敗了它
失敗主要是在兩點上:一是希特勒把進攻的時間莫名其妙地推遲了,結果德國打到莫斯科的時候寒潮來臨,德國軍隊在缺少裝備的情況下非戰斗減員達到近三分之一,而且後來不僅武器彈葯不足,他們的槍和坦克都無法使用了,仗沒法打,蘇聯當時也無力反攻,於是雙方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對峙了幾年。蘇聯自己對於自家的情況當然比德國人清楚,他們的槍械和坦克設計有防凍措施,最終戰勝了德國。二是德國人打遍了兩大洲,戰線太長,兩邊供應跟不上,佔領一個地方就需要派兵駐守,這也分散了兵力,沒有一鼓作氣打敗蘇聯。
8. 德國人為什麼這么厭惡俄國人
二戰期間德國是法西斯的代表之一,四處侵略別的國家,一直是打勝仗的,但是遇到了俄國人,也就是前蘇聯,戰況就明顯對德國不太有利,最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由於勝利被前蘇聯終結,戰爭失敗的德國人就很痛恨現在的俄國人。
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德國、日本等國家為軸心的一方對其他國家進行侵略。最後敗給了以英國、美國、中國等國家為軸心的反法西斯聯盟。
9. 整個二戰期間,德國人感覺到奇怪,蘇聯為何士兵越打越多呢
二戰的規模空前強大,參加二戰的國家也特別多,除了我國的傷亡比較慘重之外,二戰的很多國家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失,特別是蘇聯。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聯的陣亡率是最大的,死亡人數也是最多的。從1941年開始,德國人變得瘋狂了起來開始進犯蘇聯,一時間蘇聯也沒有辦法抵擋,最後打到了莫斯科的腳下。不過最後的蘇聯居民還是憑借頑強的鬥志,把德國士兵給打敗,並且在日後的戰爭中越戰越勇。
用囚犯作戰,這樣的事情在歷史上也是非常多的,不過這一群人非常難控制。囚犯之所以被關押在監獄裡面,就是因為這一群人大多都是窮凶極惡的人,他們的手上沾滿了鮮血和生命。如果讓這一群人參加戰斗的話,難免會出現當場倒戈的現象,但是這樣的情況也是逼不得已的。只要採取好嚴密的防範措施,基本上就可以避免這樣事情的發生。對於斯大林來說,在組建囚犯軍隊的時候,又組建了一批督察隊。對這群囚犯進行監控,如果發現了投敵的現象,就立馬將其殺害。當然對於那些案底比較輕的人來說,這群人還是非常好控制的。面對國破家亡的現象,怎麼樣選擇估計大家都知道。最後的效果也是顯而易見的,軍隊的數量越來越多,氣勢也越來越旺盛。
10. 德軍攻打蘇聯之前,斯大林的看法以及做法是怎樣的
6月21日夜幕降臨之後,幾十萬德軍悄悄前進,開到離邊境大約1公里處,進入最後的集結地域,突擊隊埋伏在距離橋梁、崗樓和鐵絲網障礙物等只有幾十米的地方。為防止發生意外,德軍實施了嚴格的噪音和燈火管制。
戰爭一觸即發,莫斯科的氣氛也越來越緊張。3月份以來,德軍將進攻蘇聯的消息越來越多。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甚至德國人紛紛告誡蘇聯政府,德軍將在6月對蘇發動進攻,斯大林想,這是挑撥,是西方人的離間計。但是,令斯大林不安的是,超級紅色間諜佐爾格、中共也發來了相同的情報。紅軍情報總局局長戈利科夫報告說:到1941年5月初,德國國防軍的軍力將達到800萬人,坦克1.2萬輛,火炮5.2萬門,飛機2萬架,並且已大部集結在東部。
斯大林焦慮不安,對德國將進攻蘇聯半信半疑。因為他在收到戰爭威脅近在眼前的大量報告的同時,也收到大量關於戰爭不會發生的報告。如關於德國人民不願意打仗、關於德軍中有一些士兵不願打仗,德國存在著強大的反對對蘇戰爭的勢力,因為許多德國人認為,對蘇戰爭將使德軍剛剛贏得的勝利喪失殆盡。盡管這些情報並不是主要的一面,但是這些情報符合斯大林的意願,因此對斯大林更有影響。斯大林還記得在年初的時候自己曾致信希特勒,詢問德軍在波蘭集結的情況。希特勒在給自己的回信中就明確指出:「這些情報是可靠的,在波蘭確實集結著大量的兵團,但是那不是針對蘇聯的,而是為了躲避英國的轟炸,他將嚴格遵守簽訂的條約,並以自己的人格作擔保。」不過,斯大林還是有點猶疑,他找來莫洛托夫等人,商議對策。莫洛托夫獻策說:可以試探一下德國。斯大林決定發表一份聲明,直言不諱地指責德國沒有遵守條約。
6月14日,塔斯社發表聲明,呼籲德國同蘇聯就雙邊關系重開談判。塔斯社的聲明稱,英國等國的報刊到處散播謠言,說什麼「蘇德之間即將發生戰爭」,這些謠言顯然是荒謬的,是反蘇反德力量的笨拙的宣傳伎倆,他們希望戰爭進一步擴大和加劇。蘇聯人士認為,關於德國企圖撕毀條約並准備進攻蘇聯的傳聞純屬無稽之談。斯大林希望德國能藉此發布澄清聲明,解除蘇聯的疑慮,並與蘇聯談判。
斯大林認為,如果希特勒同意進行談判,那就可以把談判拖延一個月或一個半月。這樣一來,德軍在1941年進攻蘇聯就不可能了。因為,德軍不可能在夏末、更不可能在秋天進攻蘇聯,那樣蘇聯就可以爭取到7~10個月寶貴的時間。但是,結果卻與他們的想法相反:柏林根本不理會塔斯社的聲明。對於蘇聯就德軍飛機侵犯蘇聯國界一事發出的照會也未作出反應。莫洛托夫約見德國駐蘇聯大使,要求他就此作出說明。與此同時,蘇聯駐德國大使也設法求見里賓特洛甫,但是一切都無濟於事。柏林主意已定,現在已經不是擺外交姿態的時候了,今後將是用戰爭說話的時候了。戰爭的大門隨著戰爭的臨近似乎越來越大,德軍張開了大網,從北冰洋到黑海已經布滿了德軍,蘇德戰爭的大門已經無法緊閉了。
然而,斯大林依然迷溺於用外交途徑來避免沖突,沒有下決心盡快讓部隊進入一級戰備狀態。
厄運在一天天臨近,戰爭迫在眉睫,盡管蘇聯政府和軍隊已經做了不少工作來加強國家的防禦能力和軍隊的戰鬥力,但是還遠遠沒有作好同希特勒進行決戰的准備。主管軍事工作的鐵木辛哥、朱可夫等人見戰爭威脅一天天地臨近,而蘇聯的備戰工作仍在不緊不慢地進行,心急如焚。1941年5月,也就是戰爭爆發前一個月,他們心急如火地向斯大林報告。朱可夫說:
「從紅軍奇缺的許多武器和技術兵器來看,工業執行供應計劃的情況根本不能令人滿意。關於這一點,鐵木辛哥將向你作詳細匯報。」鐵木辛哥說:「除了彈葯生產計劃未能完成預定任務外,拖拉機、防空和反坦克兵器、通信器材,特別是坦克、飛機的生產也無法滿足新建和擴充部隊的需要。到1941年3月,部隊尚缺1.25萬輛中型和重型坦克、4萬余台拖拉機、約3萬輛汽車。也就是說,新組建的坦克兵團和機械化兵團只能得到30%的保障。即使是高速生產,也需要3~4年才能給它們完全配齊技術兵器。」
「鐵路、公路的建設也遠遠滿足不了戰時的需要,西部邊境的許多橋梁承受不住中型坦克和火炮的重量,鄉間道路需要徹底翻修,各邊境鐵路區段很難適應卸載大量部隊的要求,鐵道兵和建築部門也不可能在1941年內完成臨戰准備。」
「現代化通信器材不夠,通信器材的動員儲備品和應急儲備嚴重不足。西部邊境軍區擁有的電台只有標准數的27%,基輔軍區僅有30%,波羅的海沿岸軍區最好,但也僅有52%。其他無線和有線通信器材的情況也大致如此。統帥部、總參謀部、各方面軍的通信樞紐部將主要依靠郵電人民委員部的通信設施,而郵電人民委員部根本就沒有做好在戰爭條件下工作的准備。與此同時,供戰略戰役機關使用的地下電纜網更是空白。而蘇聯最高領導人1941年2月接到各軍區十分憂慮的報告時,也沒有將這一生死攸關的問題列入解決的日程。」
「機場的建設一直到1941年3月2日才做出保證建造和改建飛機場的決定,要求修建新機場190個,而且只能在春播結束後調用勞動力。」
斯大林臉色鐵青。他說:「你們的擔憂我都能理解,但是,只要我們努力,戰爭不會像你們擔憂的那樣馬上就來臨,我們還有時間,因此,無須採取特殊政策,免得引起德國人的警覺。」不過,斯大林對蘇軍的戰鬥力情況表現出格外的關心,他提醒鐵木辛哥,應多到部隊去,多了解一些部隊的實際情況,特別是軍隊改編後的情況。